恩格斯和列宁关于_自由和必然_思想的比较

恩格斯和列宁关于“自由和必然”

思想的比较

3

潘 宁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200234)

[关键词] 恩格斯; 列宁; 自由和必然; [摘 要] 。这个问题, 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中, , 将实践唯物主义观点引入自由观,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运用和

, 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作了唯物主义和辩证的论证。列宁以此为逻辑起点,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 通过引证恩格斯的观点, 论述了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四个认识论前提, 强调辩证唯物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 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 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必然性与人的意识和意志的辩证关系, 指出客观必然性是第一性, 自由是第二性的, 自由是“盲目的必然性”转化为已被认识的“为我的必然性”, 实践是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 使人类成为自然界主人的决定性环节, 从而把恩格斯自由和必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中图分类号]A0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10) 0420022207  

指出“: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P223)

也就是说, 思维和存在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史

中的自由和必然思想

自由和必然的矛盾是人类存在的本原性结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自由和必然关系的最抽象的表达。恩格

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从哲学的使命来说,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则构成了哲学的最高或最终问题。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自由和必然问题“像斯芬克斯一样向每个这样的思想家说, 请解开我这个迷, 否则我

[2]便吃掉你”。

(P16)

对自由和必然问题的解释, 在哲学史

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上, 许多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朴素

(项目编号:j50407) 、 3 本文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第五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原创与前瞻性

(项目编号:DYW814)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研究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研究”

 [收稿日期]2009212228

 [作者简介]潘宁,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哲学博士, 主要从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人学的教学与研究。

22 

唯物主义者和机械唯物主义者承认客观的必然性, 贬低

或否认自由; 二元论者承认必然和自由, 但割裂自由和必然之间的联系, 把二者对立起来; 唯意志论者否定客观规律, 主张人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总的说来这些思想家没有科学地解决自由和必然的矛盾。

相对来说,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和德国唯心主义集大成者黑格尔在自由和必然问题上达到了一定高度, 其理解与阐释有一定的合理性。斯宾诺莎率先提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一命题。黑格尔在此基础上比以往哲学家更深入、更现实地触及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在黑格尔那里, 有包含外在的必然性和内在的必然性的两种必然性。外在必然性是未被认识的必然性, 内在必然性是被认识了的必然性。这种内在必然性, 不仅与自由不是对立的, 而且其本身就是自由。黑格尔指出“:一说到必然性, 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必然性, [)

, , 互相联系并可以互相转化, 所以不能把其看作截然分开、彼此对立的东西。那么如何理解自由呢? 黑格尔认为还是应当在必然的基础上来理解。据此他指出“:自由以必然为前提, 包含必

[4](P341)

然性在自身中, 作为被扬弃了的东西。”也就是说, 认识了的必然性, 即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因此, 每一时代所能达到的对必然的认识就成为自由的尺度。

但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者, 他所说的必然性是绝对观念自发发展的必然性, 而不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性; 黑格尔所说的自由也只是限于思维的自由, 停留在对必然性的认识上, 而没有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没有达到实践中的自由。即便斯宾诺莎和黑格尔把自由和必然联系起来, 也仍然没有科学地解决自由和必然的矛盾。所以说“黑格尔哲学虽然肯定了人类存在之内在矛盾的辩证,

运动, 把自由与必然矛盾的解决理解为一个历史的过程, 却未脱离唯心主义的窠臼, 而最终仍将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归结为观念世界的异化, 从而其解决方式仍是一种

[5](P36)

虚假的方式”。

总的来说,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哲学家对自由的诠释从根本上说都带有片面性和抽象性, 都不可能全面地深刻地论述自由, 而仅仅把自由局限在思想观念领域, 即认识必然。人要获得自由固然离不开对必然性或规律

的认识和把握, 但这只是自由实现的前提, 并不是实在的自由本身。真正的自由不仅在于对必然性的认识, 而且必须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科学地阐明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恩格斯哲学语境下的自由和必然思想

同样德国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杜林在自由和必然问题上散布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给自由下了两个错误的定义。第一个定义把自由看作“合理的认识”和“本能的冲动”的合力[6](P455)

动、完全脱离了客, 而这种自“不可回避的强制”作用规定的。这表现了杜林的哲学思想的折衷主义的特点, 陷入了宿命论。这样一来, 杜林不仅否认了必然是可以认识的, 而且还否认了必然向自由的转化, 完全割裂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针对杜林自相矛盾的荒谬观点,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杜林关于自由的两个定义是相互矛盾的。前一个定义说明人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 后一个定义又说人的意志根本没有自由, 完全受客观规律的支配。这既是对第一个定义的否定, 更是“对黑格尔观念的极端庸俗

[6]P455化”。恩格斯在批判杜林错误观点的同时, 对黑格尔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的观点进行了改造, 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前提, 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第一, 恩格斯承认客观必然性是自由的前提, 自由是

(

)

以承认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必然性是客观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人们必须承认客观必然性、客观规律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 尊重客观必然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不能违背客观必然性。所以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 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 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

[6](P455)

务”。这里恩格斯强调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在实践中的运用。这是对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很好概括。后来毛泽东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强调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只有在认识的基础

23 

上, 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

根据唯物史观, 无论是意志还是行动自由, 都不能脱离必然, 都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人们的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必须在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行动。所以,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 任意妄为, 自由要受到必然性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 人的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获得成功, 才谈得上自由。人们必须尊重客观必然性, 但并非消极地遵守规律, 而是在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 承认客观必然性是人们获得自由的前提。人们承认客观必然性, 就是承认自然规律, 就是承认社会规律。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批判了杜林的意志绝对自由的唯心主义观点, 明确划清了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界限。

第二, 恩格斯以充分肯定的形式保留了然的认识”这一合理的命题。根据唯物史观, 自己创造的, 情行动的、, 这里似乎没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可循, 似乎纯粹是人的自由意志所支配的偶然王国。而事实上, 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只能以先前人们所创造的条件为前提来进行创造, 只能在现有的生产力基础上和现成的生产关系的条件下, 在许多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共同活动中。也就是说, 在一定的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创造历史的活动, 对这些条件的充分认识, 就能使历史沿着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向前进, 这样人们就能获得创造历史的自由。而“历史的发展是由许多单个人的意志和力量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特点, 所以唯物史观从不否认人的意志、动机、愿望在历史发展中的

[7]作用”。其中各个人的意志对历史的发展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见, 它为各个人的意志留下了广阔的选择活动的余地, 允许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恰恰是人所特有的, 都是人的相对独立性即人的自由规律。它给人的自由留下无限领域, 使其能够自

之, 对必然性认识愈模糊, 就愈难以下判断, 就愈不自由。对问题的犹豫不决恰恰是证明了他的不自由。如果人没有符合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没有与必然性相一致的判断, 就不可能有意志自由。因此, 恩格斯指出“意志自由只是

[6]P455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能力”。恩格斯的这一科学论断划清了必然性问题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

第三, 恩格斯认为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运用和对世界的支配。在恩格斯看来“, 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6]P456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也就是说, 对于自由而言, , (

)

(

)

的。离开实践既不能正确把握自由的真正内涵, 也不能正确把握必然和自由的辩证关系。人们要获得自由, 唯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必然性, 才能支配和改造客观世界, 以获得自由。实践是人的追求自由思想得以产生的源泉, 是自由得以成为现实、得到确证而且不断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实践活动就不会有人的真实的自由。因此必然转化为自由的起点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 必然转化为自由的标志是对外部世界的支配。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论述世界可知性时, 也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思想:人们通过实践掌握了自然规律, 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了。恩格斯的这一观点, 突出了在实践基础上的自由和必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和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界限。

总之, 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判断和根据这种认识所采取的行动, 自由和必然是在人的实践中统一起来的。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

第四, 恩格斯承认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内容。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但是, 对必然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改造程度是受一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 也就是受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及其已有的技术水平的规定和影响。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

由地选择方法和途径, 各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选择。总的说来, 真正的自由是离不开必然的, 它不过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利用。

所以, 人们要获得自由, 就必须对客观必然性有正确的认识。而自由程度的大小, 取决于对客观必然性认识的深浅。人们对必然性的认识愈深刻, 自由就愈多。反

24 

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们创造

历史都“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 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 也起着

[1]P696

一定的作用, 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人们又不是经济规律的傀儡, 人们的活动每日每时都在反作用于经济必然性, 总是这样那样地变革它面临的前提和条件, 把历史推向前进。

自由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

)

件下对必然性认识基础上的, 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客观必然性, 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才能在行动上获得自由。只有利用客观规律, 实现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 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三、列宁在发挥恩格斯自由和必然

思想的过程中实现了新的飞跃

然而, 在自由和必然问题上, 俄国马赫主义者否认客观的必然性, , 把自由和必然割裂开来, 《反杜林论》, 实际上根本不了解恩, 没有读懂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论述在认识论上的意义。因为卢那察尔斯基反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否认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而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问题的论述, 则是以唯物主义为前提的。卢那察尔斯基认为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论述是“惊人的一页”“、异常明晰确切的”, 但却完全无视恩格斯这一论述的唯物主义前提。

为了驳斥马赫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及其玩弄的折衷主义手法,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三章中详细引证了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高度赞誉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

[8](P91)

思想是“19世纪哲学的真正的进步”。并指出, 在《反杜林论》中, 恩格斯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每一步, 几乎每一句话、每一个论点, 都完全是而且纯粹是建立在辩

[8](P91)

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上的”。在恩格斯有关思想的基础上, 列宁从四个方面论证了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四个认识论前提。

第一, 就对象的存在的维度而言, 列宁认为恩格斯的论述从一开始就承认自然规律、外部自然界的规律、自然界的必然性。恩格斯始终认为必然性、规律性是外部世界的必然性、规律性,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独立地起作用, 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这是恩格斯整个论述的出发点, 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同马赫主义在自由和必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整个马赫主义、所有唯心主义者都把唯物主义这一基本观点视为“形而上学”的一切东西而加以攻击, 否认自然界的规律性, 或者虽然承认规律的存

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自由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逐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相对不自由到相对自由的过程。人最初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 几乎不能支配任何自然力, 只能依赖于自然界, 让自然界来规定自己的活动, 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 , [6](P456)

步”。随着历史的演变, , , 一种自然力, , 使人获得了巨大的解放,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是人类迈向自由王国的又一巨大飞跃, 它在社会领域中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产生了资本主义, 实现了社会发展中的巨大的解放性变革。在恩格斯看来, 唯有建立一种巨大的生产力, 才能使人类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 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 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 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也就是说, 只有实现了共产主义制度, 才第一次能够谈到人的自由, 才能实现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由此可见, 自由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通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所能达到的主客体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我们将会面临着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才能逐渐地由必然王国进到自由王国。

综上所述, 恩格斯强调的这四个层面不是独立的, 更不是对立的, 而是互相依赖、互相联系并可以互相渗透的统一体, 其中唯物史观自始至终贯穿于这个统一体之中。需要指出的是, 恩格斯强调的自由是建立在特定历史条

25 

在, 但也仅仅只是把这些规律看作是“逻辑的”规律性等

等。因此, 是否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 是“唯物主义认识

[8](P89)

论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基本区别”。事实上, 正是因为有了客观规律性, 才有自由可言; 若没有客观规律性也就没有自由可言。

第二, 就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维度而言, 列宁认为恩格斯的论述强调了“自然界的必然性是第一性的, 而人的意志和意识是第二性的。后者不可避免地、必然地要适应

[8](P89)

前者”。也就是说, 人的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不能离开客观必然性而独立存在, 不能超出客观必然性所允许的范围, 而只能以遵循客观规律性为前提。所以说人的意志和意识不可避免地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性。因此, 不能颠倒地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俄国马赫主义者一方面反对恩格斯给唯物主义所下的一般定义(一性的, 意识是第二性的) , 讶。事实上, , 即由, 者颠倒了这两者的真实关系, 认为意识和意志是第一性的, 而自然界的必然性则是第二性的。

第三, 就人类的认识过程的维度而言, 列宁认为恩格斯的论述承认自然界还存在着“盲目的必然性”, 这种尚未被人认识的必然性向“为我的必然性”转化。所谓“盲目的必然性”是指尚未被认识的必然性。而所谓“为我的必然性”则是指已被认识的必然性。在恩格斯看来, 这种转化与“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是完全一致的。在恩格斯那里, 就认识论而言, 这两种转化完全没有什么差别, 因为这些都是唯物主义观点, 都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的这些规律性和外部自然界的规律, 并且认为人完全可以认识这个世界和这些规律, 但是永远不能够彻底地认识它们。每一个个别人的意识的发展和全人类的集体知识的发展在每一步上都表明“, 自在之物”可以转化为“为我之物”。由此证明,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必然性, 我们却知道它是存在的。在实践和认识发展的过程中, 前者不断地向后者转化。在实际生活中, 人们发现的每一个规律都是客观世界本来就存在的而原来未被发现的。但是, 马赫主义者则站在不可知论的立场, 否认存在“盲目的”必然性, 否认自在的必然性向为我的必然性的转化。在他们看来, 人怎么能够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是存在的呢? 怎么能够知道尚未被认识的必然性是存在的呢? 他们从主观主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立场出发, 对恩格斯的这一观点发出种种责难。所以他们攻击说, 承认有盲目的必然性等于承认“康德主义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是“神秘主义”。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盲目必然性与为我必然性的相互关系, 说明自由和不自由的辩证关系。

第四, 就必然转化为自由基础的维度而言, 列宁认为恩格斯的论述强调人类实践是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 使人类成为自然界主人的决定性环节。所谓自由, 是, “它是提供真理的客观标, “: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 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 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如马克思千百次反复说过的那样) 规律, 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

[8]P90-91

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 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必然性、规律性, 然后按照对必然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并在这种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检验并加深对必然性的认识, 与外部世界达到并且不断达到和谐。在和谐不断被打破和重建的过程中, 人不断得到解放, 自由得到真

(

)

实而具体的实现。自由的本质规定就是不受盲目必然性的摆布和束缚, 它体现在摆脱束缚的过程中。而摆脱盲目必然性的束缚的途径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这样, 经过实践, 体验出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正确性, 以此改造世界, 使人类从“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变成自然界的主人。“在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正确的反映的结果, 它证明这一反映(在实践向我们表明的范围内) 是客观的、

[8](P91)

绝对的、永恒的真理。”列宁认为, 这和马赫主义否认实践观点是根本不同的。马赫主义把实践排除在认识论之外, 把实践和理论割裂开来, 因而也就否定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也就是否定了实践在认识必然、掌握运用必然性中的决定作用。

从列宁对恩格斯自由和必然思想的四个方面的论证, 不难发现这一论证蕴含着其本人对自由和必然思想新的认识, 是对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思想的进一步发

26 

挥:其一, 列宁承认并强调必然性的客观性, 应当说为正

确认识自由和必然奠定了基础, 正如列宁所说, 这是恩格斯整个论述的出发点, 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同马赫主义在自由和必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其二, 列宁科学地阐发了自然界必然性与人的意识和意志的辩证关系。在列宁看来人的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不能离开客观必然性而独立存在, 不能超出客观必然性所允许的范围, 而只能以遵循客观规律性为前提。所以说人的意志和意识不可避免地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性。因此, 不能颠倒地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列宁看来, 客观必然性是第一性的。是否承认这个基本前提,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自由观的根本标准。其三, 在列宁看来, 客观必然性是第一性, 自由是第二性, 自由是“盲目的必然性”转化为已被认识的“为我的必然性”。人们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客观规律, 谓的“永恒真理”被认识的性呢”? , 才能实现根本不懂恩格斯这段话的精神实质, 即人的意志自由是派生的、从属的性质。没有什么绝对自由。自由不可避免地要适应于客观的必然性。其四, 列宁特别强调人类实践是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 使人类成为自然界主人的决定性环节。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也就是强调实践在认识必然、掌握运用必然性中的决定作用。离开了实践就无真正的自由可言。因此列宁强调, 必须像恩格斯那样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才能把握自由的本质。列宁认为, 这和马赫主义否认实践观点是根本不同的。只有经过实践, 人们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必然性、规律性, 也只有经过实践, 才能体验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正确性, 才能掌握改造世界, 使人类从“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变成自然界的主人。

如果说必然的客观性是列宁论述的出发点, 那么实践就是列宁论述的落脚点和归宿点, 也是列宁论述的最根本的基础。在列宁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中, 列宁论述的最终目的是强调人类实践在科学解决自由和必然关系这一问题中的重要性, 就是要强调实践在社会领域的重大意义。明确揭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中的决定作用和基础作用, 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最重要的贡献。

由上可见, 无论恩格斯还是列宁都在各自的哲学著作中对“自由和必然”思想作了科学诠释。可以说,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在恩格斯那里已经有了说明。列宁在解答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时, 也是以恩格斯思想为出发点。但二者论述的角度又有所不同。恩格斯研究的兴趣和分析的重点主要侧重于自由。与恩格斯不同的是, 列宁的论述更侧重于论证客观必然性的重要性。列宁是从感觉的认识论角度解答这些问题, 揭示了哲学问题的认识论内容, 从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需要强调的是“列宁分析和坚持的重点尽管是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原, 则, , 不仅把辩证]

-)

, 是对恩格斯的自由和必然思想的坚持和创新。

深入学习和把握恩格斯和列宁自由和必然的思想, 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当前我们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前人没有经历过的伟大实践, 需要我们不断地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环境、条件和基础等各方面因素的认识, 并在遵循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我们认识发展现状和规律并进行科学的实践。这一认识和建设过程也就是恩格斯和列宁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思想的生动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提倡在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的科学发展。为此, 我们必须运用这个思想武器来指导我们正在从事的实践, 增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把握客观规律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 同时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12版1第4卷1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1

27 

[2] 李武林1自由论[M ]1济南:山东大学出版京:人民出版社,19951

[7] 潘宁1恩格斯“合力”思想及其对构建社会主

社,20071

[3] 陈志尚1人学原理[M ]1北京:北京出版

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J]1社会科学家,

2008, (1) 1

[8] 列宁专题文集[M ]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杨春贵1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M ]12

社,20051

[4] 黑格尔1小逻辑[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5] 陈晏清等1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 ]1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12版1第3卷1北

版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1

A C omp arative Study of Id eas of F reedom and I nevitability by E ngels and Lenin

PAN Ni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 Shanghai Normal , , )

[K ey w ords] Engels ; Lenin ; and ; [Abstract] The and inevitability is a question of t he subjective will of man and of he world 1Engels , in his work of “Anti 2Duhring ”, drew on Hegel πof f and inevitability and int roduced practical materialism to t he view of freedom 1He admitted t hat recognition of t he objective inevitability was a pre 2requisite of f ree 2dom , and t hat f reedo m came f rom awareness of inevitability 1He also referred to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ism to discuss t he relation between freedom and inevitability 1According to Engels , f ree 2dom meant application of objective regularity and manip ulation of t he world , and f reedom was t he p roduct of historical develop ment 1U sing t his as t he logical point of depart ure , Lenin cited t he i 2deas of Engels to explain four cognitive premises of t he relatio nship between f reedom and inevita 2bility in his work “Materialism and Experiential Criticism ”1Lenin emp hasized t hat materialism recognized t he inevitability of nat ure t hrough t he understanding t hat consciousness was second to material 1He conducted an in 2dept h exploration of t he dialectic relations of t he inevitability of na 2t ure , man πs cognition and man πs will power 1Lenin pointed out t hat f reedom was subordinated to t he objective inevitability 1Freedom was “blind inevitability ”t ransferred to t he perceived “inevita 2bility for t he self ”1He claimed t hat p ractice meant realization of t he t ransfer from inevitability to f reedo m , which was a crucial step for man to become master of nat ure 1Thus , Lenin upgraded Engels πidea of f reedom and inevitability 1

[责任编辑 孔 伟]

28 

恩格斯和列宁关于“自由和必然”

思想的比较

3

潘 宁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200234)

[关键词] 恩格斯; 列宁; 自由和必然; [摘 要] 。这个问题, 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中, , 将实践唯物主义观点引入自由观,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运用和

, 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作了唯物主义和辩证的论证。列宁以此为逻辑起点,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 通过引证恩格斯的观点, 论述了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四个认识论前提, 强调辩证唯物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 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 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必然性与人的意识和意志的辩证关系, 指出客观必然性是第一性, 自由是第二性的, 自由是“盲目的必然性”转化为已被认识的“为我的必然性”, 实践是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 使人类成为自然界主人的决定性环节, 从而把恩格斯自由和必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中图分类号]A0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10) 0420022207  

指出“: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P223)

也就是说, 思维和存在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史

中的自由和必然思想

自由和必然的矛盾是人类存在的本原性结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自由和必然关系的最抽象的表达。恩格

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从哲学的使命来说,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则构成了哲学的最高或最终问题。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自由和必然问题“像斯芬克斯一样向每个这样的思想家说, 请解开我这个迷, 否则我

[2]便吃掉你”。

(P16)

对自由和必然问题的解释, 在哲学史

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上, 许多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朴素

(项目编号:j50407) 、 3 本文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第五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原创与前瞻性

(项目编号:DYW814)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研究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研究”

 [收稿日期]2009212228

 [作者简介]潘宁,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哲学博士, 主要从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人学的教学与研究。

22 

唯物主义者和机械唯物主义者承认客观的必然性, 贬低

或否认自由; 二元论者承认必然和自由, 但割裂自由和必然之间的联系, 把二者对立起来; 唯意志论者否定客观规律, 主张人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总的说来这些思想家没有科学地解决自由和必然的矛盾。

相对来说,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和德国唯心主义集大成者黑格尔在自由和必然问题上达到了一定高度, 其理解与阐释有一定的合理性。斯宾诺莎率先提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一命题。黑格尔在此基础上比以往哲学家更深入、更现实地触及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在黑格尔那里, 有包含外在的必然性和内在的必然性的两种必然性。外在必然性是未被认识的必然性, 内在必然性是被认识了的必然性。这种内在必然性, 不仅与自由不是对立的, 而且其本身就是自由。黑格尔指出“:一说到必然性, 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必然性, [)

, , 互相联系并可以互相转化, 所以不能把其看作截然分开、彼此对立的东西。那么如何理解自由呢? 黑格尔认为还是应当在必然的基础上来理解。据此他指出“:自由以必然为前提, 包含必

[4](P341)

然性在自身中, 作为被扬弃了的东西。”也就是说, 认识了的必然性, 即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因此, 每一时代所能达到的对必然的认识就成为自由的尺度。

但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者, 他所说的必然性是绝对观念自发发展的必然性, 而不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性; 黑格尔所说的自由也只是限于思维的自由, 停留在对必然性的认识上, 而没有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没有达到实践中的自由。即便斯宾诺莎和黑格尔把自由和必然联系起来, 也仍然没有科学地解决自由和必然的矛盾。所以说“黑格尔哲学虽然肯定了人类存在之内在矛盾的辩证,

运动, 把自由与必然矛盾的解决理解为一个历史的过程, 却未脱离唯心主义的窠臼, 而最终仍将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归结为观念世界的异化, 从而其解决方式仍是一种

[5](P36)

虚假的方式”。

总的来说,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哲学家对自由的诠释从根本上说都带有片面性和抽象性, 都不可能全面地深刻地论述自由, 而仅仅把自由局限在思想观念领域, 即认识必然。人要获得自由固然离不开对必然性或规律

的认识和把握, 但这只是自由实现的前提, 并不是实在的自由本身。真正的自由不仅在于对必然性的认识, 而且必须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科学地阐明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恩格斯哲学语境下的自由和必然思想

同样德国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杜林在自由和必然问题上散布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给自由下了两个错误的定义。第一个定义把自由看作“合理的认识”和“本能的冲动”的合力[6](P455)

动、完全脱离了客, 而这种自“不可回避的强制”作用规定的。这表现了杜林的哲学思想的折衷主义的特点, 陷入了宿命论。这样一来, 杜林不仅否认了必然是可以认识的, 而且还否认了必然向自由的转化, 完全割裂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针对杜林自相矛盾的荒谬观点,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杜林关于自由的两个定义是相互矛盾的。前一个定义说明人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 后一个定义又说人的意志根本没有自由, 完全受客观规律的支配。这既是对第一个定义的否定, 更是“对黑格尔观念的极端庸俗

[6]P455化”。恩格斯在批判杜林错误观点的同时, 对黑格尔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的观点进行了改造, 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前提, 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第一, 恩格斯承认客观必然性是自由的前提, 自由是

(

)

以承认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必然性是客观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人们必须承认客观必然性、客观规律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 尊重客观必然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不能违背客观必然性。所以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 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 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

[6](P455)

务”。这里恩格斯强调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在实践中的运用。这是对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很好概括。后来毛泽东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强调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只有在认识的基础

23 

上, 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

根据唯物史观, 无论是意志还是行动自由, 都不能脱离必然, 都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人们的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必须在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行动。所以,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 任意妄为, 自由要受到必然性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 人的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获得成功, 才谈得上自由。人们必须尊重客观必然性, 但并非消极地遵守规律, 而是在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 承认客观必然性是人们获得自由的前提。人们承认客观必然性, 就是承认自然规律, 就是承认社会规律。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批判了杜林的意志绝对自由的唯心主义观点, 明确划清了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界限。

第二, 恩格斯以充分肯定的形式保留了然的认识”这一合理的命题。根据唯物史观, 自己创造的, 情行动的、, 这里似乎没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可循, 似乎纯粹是人的自由意志所支配的偶然王国。而事实上, 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只能以先前人们所创造的条件为前提来进行创造, 只能在现有的生产力基础上和现成的生产关系的条件下, 在许多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共同活动中。也就是说, 在一定的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创造历史的活动, 对这些条件的充分认识, 就能使历史沿着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向前进, 这样人们就能获得创造历史的自由。而“历史的发展是由许多单个人的意志和力量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特点, 所以唯物史观从不否认人的意志、动机、愿望在历史发展中的

[7]作用”。其中各个人的意志对历史的发展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见, 它为各个人的意志留下了广阔的选择活动的余地, 允许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恰恰是人所特有的, 都是人的相对独立性即人的自由规律。它给人的自由留下无限领域, 使其能够自

之, 对必然性认识愈模糊, 就愈难以下判断, 就愈不自由。对问题的犹豫不决恰恰是证明了他的不自由。如果人没有符合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没有与必然性相一致的判断, 就不可能有意志自由。因此, 恩格斯指出“意志自由只是

[6]P455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能力”。恩格斯的这一科学论断划清了必然性问题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

第三, 恩格斯认为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运用和对世界的支配。在恩格斯看来“, 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6]P456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也就是说, 对于自由而言, , (

)

(

)

的。离开实践既不能正确把握自由的真正内涵, 也不能正确把握必然和自由的辩证关系。人们要获得自由, 唯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必然性, 才能支配和改造客观世界, 以获得自由。实践是人的追求自由思想得以产生的源泉, 是自由得以成为现实、得到确证而且不断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实践活动就不会有人的真实的自由。因此必然转化为自由的起点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 必然转化为自由的标志是对外部世界的支配。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论述世界可知性时, 也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思想:人们通过实践掌握了自然规律, 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了。恩格斯的这一观点, 突出了在实践基础上的自由和必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和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界限。

总之, 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判断和根据这种认识所采取的行动, 自由和必然是在人的实践中统一起来的。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

第四, 恩格斯承认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内容。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但是, 对必然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改造程度是受一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 也就是受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及其已有的技术水平的规定和影响。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

由地选择方法和途径, 各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选择。总的说来, 真正的自由是离不开必然的, 它不过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利用。

所以, 人们要获得自由, 就必须对客观必然性有正确的认识。而自由程度的大小, 取决于对客观必然性认识的深浅。人们对必然性的认识愈深刻, 自由就愈多。反

24 

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们创造

历史都“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 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 也起着

[1]P696

一定的作用, 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人们又不是经济规律的傀儡, 人们的活动每日每时都在反作用于经济必然性, 总是这样那样地变革它面临的前提和条件, 把历史推向前进。

自由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

)

件下对必然性认识基础上的, 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客观必然性, 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才能在行动上获得自由。只有利用客观规律, 实现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 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三、列宁在发挥恩格斯自由和必然

思想的过程中实现了新的飞跃

然而, 在自由和必然问题上, 俄国马赫主义者否认客观的必然性, , 把自由和必然割裂开来, 《反杜林论》, 实际上根本不了解恩, 没有读懂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论述在认识论上的意义。因为卢那察尔斯基反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否认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而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问题的论述, 则是以唯物主义为前提的。卢那察尔斯基认为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论述是“惊人的一页”“、异常明晰确切的”, 但却完全无视恩格斯这一论述的唯物主义前提。

为了驳斥马赫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及其玩弄的折衷主义手法,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三章中详细引证了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高度赞誉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

[8](P91)

思想是“19世纪哲学的真正的进步”。并指出, 在《反杜林论》中, 恩格斯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每一步, 几乎每一句话、每一个论点, 都完全是而且纯粹是建立在辩

[8](P91)

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上的”。在恩格斯有关思想的基础上, 列宁从四个方面论证了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四个认识论前提。

第一, 就对象的存在的维度而言, 列宁认为恩格斯的论述从一开始就承认自然规律、外部自然界的规律、自然界的必然性。恩格斯始终认为必然性、规律性是外部世界的必然性、规律性,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独立地起作用, 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这是恩格斯整个论述的出发点, 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同马赫主义在自由和必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整个马赫主义、所有唯心主义者都把唯物主义这一基本观点视为“形而上学”的一切东西而加以攻击, 否认自然界的规律性, 或者虽然承认规律的存

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自由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逐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相对不自由到相对自由的过程。人最初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 几乎不能支配任何自然力, 只能依赖于自然界, 让自然界来规定自己的活动, 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 , [6](P456)

步”。随着历史的演变, , , 一种自然力, , 使人获得了巨大的解放,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是人类迈向自由王国的又一巨大飞跃, 它在社会领域中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产生了资本主义, 实现了社会发展中的巨大的解放性变革。在恩格斯看来, 唯有建立一种巨大的生产力, 才能使人类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 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 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 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也就是说, 只有实现了共产主义制度, 才第一次能够谈到人的自由, 才能实现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由此可见, 自由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通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所能达到的主客体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我们将会面临着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才能逐渐地由必然王国进到自由王国。

综上所述, 恩格斯强调的这四个层面不是独立的, 更不是对立的, 而是互相依赖、互相联系并可以互相渗透的统一体, 其中唯物史观自始至终贯穿于这个统一体之中。需要指出的是, 恩格斯强调的自由是建立在特定历史条

25 

在, 但也仅仅只是把这些规律看作是“逻辑的”规律性等

等。因此, 是否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 是“唯物主义认识

[8](P89)

论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基本区别”。事实上, 正是因为有了客观规律性, 才有自由可言; 若没有客观规律性也就没有自由可言。

第二, 就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维度而言, 列宁认为恩格斯的论述强调了“自然界的必然性是第一性的, 而人的意志和意识是第二性的。后者不可避免地、必然地要适应

[8](P89)

前者”。也就是说, 人的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不能离开客观必然性而独立存在, 不能超出客观必然性所允许的范围, 而只能以遵循客观规律性为前提。所以说人的意志和意识不可避免地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性。因此, 不能颠倒地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俄国马赫主义者一方面反对恩格斯给唯物主义所下的一般定义(一性的, 意识是第二性的) , 讶。事实上, , 即由, 者颠倒了这两者的真实关系, 认为意识和意志是第一性的, 而自然界的必然性则是第二性的。

第三, 就人类的认识过程的维度而言, 列宁认为恩格斯的论述承认自然界还存在着“盲目的必然性”, 这种尚未被人认识的必然性向“为我的必然性”转化。所谓“盲目的必然性”是指尚未被认识的必然性。而所谓“为我的必然性”则是指已被认识的必然性。在恩格斯看来, 这种转化与“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是完全一致的。在恩格斯那里, 就认识论而言, 这两种转化完全没有什么差别, 因为这些都是唯物主义观点, 都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的这些规律性和外部自然界的规律, 并且认为人完全可以认识这个世界和这些规律, 但是永远不能够彻底地认识它们。每一个个别人的意识的发展和全人类的集体知识的发展在每一步上都表明“, 自在之物”可以转化为“为我之物”。由此证明,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必然性, 我们却知道它是存在的。在实践和认识发展的过程中, 前者不断地向后者转化。在实际生活中, 人们发现的每一个规律都是客观世界本来就存在的而原来未被发现的。但是, 马赫主义者则站在不可知论的立场, 否认存在“盲目的”必然性, 否认自在的必然性向为我的必然性的转化。在他们看来, 人怎么能够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是存在的呢? 怎么能够知道尚未被认识的必然性是存在的呢? 他们从主观主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立场出发, 对恩格斯的这一观点发出种种责难。所以他们攻击说, 承认有盲目的必然性等于承认“康德主义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是“神秘主义”。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盲目必然性与为我必然性的相互关系, 说明自由和不自由的辩证关系。

第四, 就必然转化为自由基础的维度而言, 列宁认为恩格斯的论述强调人类实践是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 使人类成为自然界主人的决定性环节。所谓自由, 是, “它是提供真理的客观标, “: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 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 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如马克思千百次反复说过的那样) 规律, 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

[8]P90-91

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 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必然性、规律性, 然后按照对必然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并在这种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检验并加深对必然性的认识, 与外部世界达到并且不断达到和谐。在和谐不断被打破和重建的过程中, 人不断得到解放, 自由得到真

(

)

实而具体的实现。自由的本质规定就是不受盲目必然性的摆布和束缚, 它体现在摆脱束缚的过程中。而摆脱盲目必然性的束缚的途径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这样, 经过实践, 体验出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正确性, 以此改造世界, 使人类从“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变成自然界的主人。“在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正确的反映的结果, 它证明这一反映(在实践向我们表明的范围内) 是客观的、

[8](P91)

绝对的、永恒的真理。”列宁认为, 这和马赫主义否认实践观点是根本不同的。马赫主义把实践排除在认识论之外, 把实践和理论割裂开来, 因而也就否定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也就是否定了实践在认识必然、掌握运用必然性中的决定作用。

从列宁对恩格斯自由和必然思想的四个方面的论证, 不难发现这一论证蕴含着其本人对自由和必然思想新的认识, 是对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思想的进一步发

26 

挥:其一, 列宁承认并强调必然性的客观性, 应当说为正

确认识自由和必然奠定了基础, 正如列宁所说, 这是恩格斯整个论述的出发点, 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同马赫主义在自由和必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其二, 列宁科学地阐发了自然界必然性与人的意识和意志的辩证关系。在列宁看来人的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不能离开客观必然性而独立存在, 不能超出客观必然性所允许的范围, 而只能以遵循客观规律性为前提。所以说人的意志和意识不可避免地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性。因此, 不能颠倒地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列宁看来, 客观必然性是第一性的。是否承认这个基本前提,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自由观的根本标准。其三, 在列宁看来, 客观必然性是第一性, 自由是第二性, 自由是“盲目的必然性”转化为已被认识的“为我的必然性”。人们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客观规律, 谓的“永恒真理”被认识的性呢”? , 才能实现根本不懂恩格斯这段话的精神实质, 即人的意志自由是派生的、从属的性质。没有什么绝对自由。自由不可避免地要适应于客观的必然性。其四, 列宁特别强调人类实践是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 使人类成为自然界主人的决定性环节。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也就是强调实践在认识必然、掌握运用必然性中的决定作用。离开了实践就无真正的自由可言。因此列宁强调, 必须像恩格斯那样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才能把握自由的本质。列宁认为, 这和马赫主义否认实践观点是根本不同的。只有经过实践, 人们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必然性、规律性, 也只有经过实践, 才能体验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正确性, 才能掌握改造世界, 使人类从“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变成自然界的主人。

如果说必然的客观性是列宁论述的出发点, 那么实践就是列宁论述的落脚点和归宿点, 也是列宁论述的最根本的基础。在列宁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中, 列宁论述的最终目的是强调人类实践在科学解决自由和必然关系这一问题中的重要性, 就是要强调实践在社会领域的重大意义。明确揭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中的决定作用和基础作用, 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最重要的贡献。

由上可见, 无论恩格斯还是列宁都在各自的哲学著作中对“自由和必然”思想作了科学诠释。可以说,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在恩格斯那里已经有了说明。列宁在解答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时, 也是以恩格斯思想为出发点。但二者论述的角度又有所不同。恩格斯研究的兴趣和分析的重点主要侧重于自由。与恩格斯不同的是, 列宁的论述更侧重于论证客观必然性的重要性。列宁是从感觉的认识论角度解答这些问题, 揭示了哲学问题的认识论内容, 从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需要强调的是“列宁分析和坚持的重点尽管是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原, 则, , 不仅把辩证]

-)

, 是对恩格斯的自由和必然思想的坚持和创新。

深入学习和把握恩格斯和列宁自由和必然的思想, 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当前我们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前人没有经历过的伟大实践, 需要我们不断地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环境、条件和基础等各方面因素的认识, 并在遵循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我们认识发展现状和规律并进行科学的实践。这一认识和建设过程也就是恩格斯和列宁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思想的生动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提倡在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的科学发展。为此, 我们必须运用这个思想武器来指导我们正在从事的实践, 增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把握客观规律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 同时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12版1第4卷1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1

27 

[2] 李武林1自由论[M ]1济南:山东大学出版京:人民出版社,19951

[7] 潘宁1恩格斯“合力”思想及其对构建社会主

社,20071

[3] 陈志尚1人学原理[M ]1北京:北京出版

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J]1社会科学家,

2008, (1) 1

[8] 列宁专题文集[M ]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杨春贵1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M ]12

社,20051

[4] 黑格尔1小逻辑[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5] 陈晏清等1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 ]1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12版1第3卷1北

版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1

A C omp arative Study of Id eas of F reedom and I nevitability by E ngels and Lenin

PAN Ni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 Shanghai Normal , , )

[K ey w ords] Engels ; Lenin ; and ; [Abstract] The and inevitability is a question of t he subjective will of man and of he world 1Engels , in his work of “Anti 2Duhring ”, drew on Hegel πof f and inevitability and int roduced practical materialism to t he view of freedom 1He admitted t hat recognition of t he objective inevitability was a pre 2requisite of f ree 2dom , and t hat f reedo m came f rom awareness of inevitability 1He also referred to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ism to discuss t he relation between freedom and inevitability 1According to Engels , f ree 2dom meant application of objective regularity and manip ulation of t he world , and f reedom was t he p roduct of historical develop ment 1U sing t his as t he logical point of depart ure , Lenin cited t he i 2deas of Engels to explain four cognitive premises of t he relatio nship between f reedom and inevita 2bility in his work “Materialism and Experiential Criticism ”1Lenin emp hasized t hat materialism recognized t he inevitability of nat ure t hrough t he understanding t hat consciousness was second to material 1He conducted an in 2dept h exploration of t he dialectic relations of t he inevitability of na 2t ure , man πs cognition and man πs will power 1Lenin pointed out t hat f reedom was subordinated to t he objective inevitability 1Freedom was “blind inevitability ”t ransferred to t he perceived “inevita 2bility for t he self ”1He claimed t hat p ractice meant realization of t he t ransfer from inevitability to f reedo m , which was a crucial step for man to become master of nat ure 1Thus , Lenin upgraded Engels πidea of f reedom and inevitability 1

[责任编辑 孔 伟]

28 


相关文章

  • _同时胜利_论与_一国胜利_论之比较
  • 理论学刊1997年第3期 "同时胜利"论与"一国胜利"论之比较李心华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 马克思恩格斯的论, 并不否认政治革命的"一国胜利"; 列宁的论, 并不否认社会主义的 ...查看


  • 论列宁关于新闻自由表述的相对性
  • 理论视野 ● 李喜华 论列宁关于新闻自由表述的相对性 新闻自由及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1.新闻自由的内涵 新闻自由是公民民主权利的一种,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具体地说,新闻自由是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 ...查看


  • 论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6年第1期 论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 汤志华李旭华 [内容提要]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他从实际出发,把人的全"未来人应该怎么存在" ...查看


  •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是三大理论源头的综合创新:第一大理论来源,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形态中包含的科学发展观雏形:第二大理论来源,就是当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第三大理论来源,则是中华民族哲学智慧中蕴涵的以人为本 ...查看


  • 安启念:马克思与辩证唯物主义
  •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哲学家建立了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随后斯大林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与运用.此后,在大多数人眼里,辩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结构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对象:内容结构 [摘要]如果要从整体性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为切入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个规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 ...查看


  • 论社会主义史上的三次飞跃_李会滨
  • <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2期 论社会主义史上的三次飞跃 李 会 滨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学说,源远流长.如果从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奠基人托马斯·莫尔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一书算起,已有四百八十年的历史了. ...查看


  • 社会主义改造评价问题述评论文
  •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述评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肯定社会主义改造者依据<历史决议>的相关结论,强调其历史必然性:基本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者则突出其脱离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纠正.坚持生产力评价标准,了解当 ...查看


  • 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研读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不是宗教神学.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主义哲学,从认识论上之所以不能正确认识社会本质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