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化研究

2015郾10(总438) WorldAgriculture

人力资源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化研究

(1.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镇江212013;2.江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镇江212013;3.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镇江212013)

■ 孙华平12 金丽馥2 田 刚2

,

,3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体与保障。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年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就业而粮食消费量却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农民兼业化、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分析基于家庭农场的组织创新,破解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困境并促进农民职业化的发展进程,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职业农民是农业内部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并非自发的演进过程,只有加快政府的制度创新,才能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稳态化。本文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职业化培育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农民职业化;农业现代化;家庭农场;评述DOI:10.13856/.-1097/s.2015.10.041jcn11

1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职业化的必然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基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三农”问题的新局面提出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要求。“三农”问题中的核心与关键是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亿万农民是真正的主体。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近年来,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城市支持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方针,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尤其是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10年的1号文件,

始终把促进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三农”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职业化的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响因素及实现机制研究”(2012M521025)基金“新兴产业专利池形成机制与稳定性研究”

、江苏省哲社规划办课题“基于新兴产业发展的专利池14YJC790106)

(批准号:

。本文还得到了江苏运营机制与服务模式研究”(批准号:13JDB030)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资助。

作者简介:孙华平,男,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E-mail:[email protected];金丽馥,女,博士,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田刚,男,博士后,

—185—

WorldAgriculture总438)(2015郾10

工作的首要任务与核心目标。虽然中国粮食产量实,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现了历史性的“十连增”快、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日益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就业而粮食消费量却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农民兼业化、农村“空心化”现象却日益普遍。2006年的中的新型农民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在新形势下必须注重提升农民素质从而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在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央1号文件中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地的严峻局面。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基础与保障。

农业现代化突出体现为农业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组织现代化两大维度,而农业技术和农业组织的现代化变革会带来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转变,并会使传统兼业农民改变其生存和生活方式。在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之后,农民的身份转化和专业化分工将基本完成,数量极少的新式农业劳动者即为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再次提出“要着力培养一批专20业1大3年中央户及家庭1号文件农场经营者”

。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农业从业者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为在生产力的各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能动因素。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在农村建设时相对忽视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问题。不断改进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确实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但农业技术革新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还不能完全代替农村劳动力的作用。据统计,中国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高达能人才的严重不足已对新农村95%,而大专及以上建仅设占带0.2来%严,重农的业负技面影响。中国农民兼业化普遍、农业从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严重,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极少,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局面正在加剧。在中国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区域,80%的农民均是50~70岁的老龄

人口,他们既难以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又因年龄过大而无力持续耕作,使得相当大比例的土地被荒废。第二次中国农业普查的统计结果更加印证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在某些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从业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更为严重。

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有文化和有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扎根于农村。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兼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无人种地”的严峻局面。而且不愿种地还有代际传递的效应,当前许多新一代的农村人口已经丧失了农耕技能,难以回到农村继续做农民,而且这种效应还可能会延伸影响到再下一代。只有农民种地的比较效益获得有效的提升与保护,才能缓解可能出现的无人种—186—

的整个过程,因而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基础性任务。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并不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目前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描述了传统农民终结的趋势,而对农民的培育多从教育培训的狭窄视角提出对策,缺少从经济学视角对职业化农民生成的内在机理研究。在农民兼业普遍的背景下,如何破解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困境,提高农民职业化绩效,进而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与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

2 农民职业化的演进与影响效应

2.1 现代职业农民内涵与特征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不断用现代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的生产要素,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在此过程中,传统农民会被现代职业农民所代替。职业农民具备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素质与理念。从历史看,农民职业化是农业内部分工演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农民职业化就是指当农民从事农业不再是由出身决定,而是自愿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传统兼业农民演化消亡的过程。农民职业化是整个经济体制变革的渐进性结果。史学家摩尔认为现代化能首先在英国顺利进行,其基础在于“小农的消灭”

。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把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消失称之为“传统农民的终结”

[1]

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认为相比传统农民。,职业

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将市场需求作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起点与指挥棒,而最终落脚点则是实现农业的比较利益与其他产业收益的均衡,否则农民没有动力将农业作为职业选择。而在实现这种收益均衡的过程中,基于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动态融合与整合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没有这种产业融合

2015郾10(总438) WorldAgriculture

与整合,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均衡比较收益很难实现。这种产业融合与整合的基础则是农民素质与理念的现代化。在这个基础上,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已达到甚至会超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民身份转化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农村工业的就业弹性也在迅速降低,这就更增加了农民身份转化的机会成本。卢荣善(2006)发现受制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总起来看中国农民仍然处于身份化阶段,高人力资本农民的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自身一代家庭摆脱贫困的比例就越高。总体上看,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农户家庭收入有显著的正效应(周亚

[10]

。但也有学者的研究认为农户的受虹等,2010)

教育水平对农户的兼业或者劳动力非农就业没有显著影响。因而当前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上,只是一种战术上的做法,还需要在战略上重视各种关联制度的统筹创新和顶层设计。

职业化的路径转换还处于初级阶段,同时,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和老龄化趋势严重,他同时讨论了中国农民的演化和职业走向[

2]

2.2 农民职业化的演化过程与影响因素

。经营规模不足导致了中国农业专业化程度偏低,农业机械化的规模作业受到限制,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而城乡二元结构削弱了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因地制宜的政府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在各国的农业现代化及农民职业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朱启臻等(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20,1并1)建认议为国农家业启劳动动“力农是业影后响继者培训工程”

,培养大批新型的职业农民,从而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劳动力基础[3]

转移和流动是受到了激励和牵引的结。果正,如激劳发动传力统农民转型为现代职业农民的动力,并形成长效激励

机制很关键(人力资本角度研究农Stark等,业问1题991以)[4]

来。,自中舒外尔学茨者首纷次纷从

展开了人力资本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探讨。研究发现,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后,生产效率会

大大增加([]发现市场多元化和社会利益的Moayedi等,2011)6提高。是Bett职y等(业化农20民10参)

与直供学校餐厅农产品的动机[7]

从农户家庭规模、参加技能培训。的卫龙宝等历史和期望(2007会增)

加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而被征土地后的农民

接受培训的意愿降低[7]

析了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王居海民港非等农收(200入的9)影实响证,分

并探讨了政府在农民职业化技能培训中的角色定位问

题[8]

水平。、姚洪心等收入来源及农村(2009)各分种析扶了贫劳政动策力等流因动素、对教不育

收入类型的农民脱贫和致富产生的影响[

9]

者都发现:人力资本的提升能够增加农村。富不余少劳学动力非农就业的稳定性,同时具有代际传递效用,即

3 农民兼业与职业化农民培育

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入到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和城市区域进行非农就业,从而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农民兼业化盛行,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不仅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职业化农民培育的顺利开展。总体来看,国外对兼业和职业农民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系统研究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兼业与农民职业化的成果尚不多见,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3.1 农民兼业特征及影响因素

兼业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的动态行为。农民兼业化是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欧洲约传统的农业活动60%的农户参与了非农兼业,在此阶段,农户除了

,还广泛参与各种可能的非农就业

活动(和罗马尼亚的兼业活Gasson,1988;动Marsden也在快速,推19进90。)[11-12]

兼业,农日户本

向市场化商农转化的关键在于获得专业化农场生产的投资设备,而这主要靠兼业获得的非农收入来支撑。兼业可以被看做是没有伴随人口地域变动的职业转

换(陈晓红,论在发达国家2007,还)

[13]

是在。发学展者中们国认家识,到都农是民一兼种业普无遍现象,而且农户兼业在韩国、日本、美国等经济合

作与发展组织(2010)[14]

。农业与OECD非农)产国家更为普遍业间的收益差是(郝海广等兼业的根本原因,而农户家庭成员人力资造本成的农比户

,较优势是农户兼业的基本条件。从微观看,农民兼业化是农民提高收入、实现非农化的重要途径。等(Kilic果,200包括非农产9)认为兼业业的是高劳“

推动拉回原报理率”拉共力同,作以用及的由结于信用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的缺陷造成的农

—187—

WorldAgriculture

15]

。户较低的风险承受能力导致的推力[

总438)(2015郾10

业培育关系的规律探讨,影响了理论的解释力。农户兼业是集体决策机制,而农民兼业是个人决策机制。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农民的决策模式的核心区别正在于集体决策机制与个人决策机制的差异。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集中在如何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单向转移,或者从某一方面就农民职业化本身的发展进行分析,侧重于职业农民化的内涵、特征以及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应用对策性探讨,较少有结合农民兼业的人力资本是农民就业能力的重要基础,拥有较

高人力资本储备的农民在获得非农就业机会时优势

[16]

。史清华(较大(陈玉宇等,2004)2005)在分

析浙江农村劳动力就业行业结构时发现,虽然农业比较收益不高,然而往往在经济困难时候农业生产成为农民就业的托底型保障,这成为农民兼业的现

17]

。贺振华(实基础[2005)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

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兼业的形成机制以及兼业的

动态经济后果[18]

。陆文聪因素等、(家20庭11特)征采因用素Tobit模

型实证分析了个人特征和农业政策等因素对兼业农民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发现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家庭社会政治地位、劳动比较

报酬等对兼业农民非农就业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19]

黄祖辉等(数量、土地面积和工资2012)利用局水部平均对衡农方户法非发农现就家业庭和人外口。出打工的劳动供给结构产生了稳健的显著影响[

20]

3.2 农民兼业结构、类型及其效应

。Campagne等(区域异质性,如法国的1990兼)业发现农民的兼业结构具有经营具有空间性分异和

季节性特征[21]

角,对农户兼业。进向国成等行了超边(际2005分)析从分工演化的视,他们肯定了农户兼业的历史性价值,并认为这种兼业是一种分工均衡,有利于提升中国农业经济效率和土地利用效

率[22]

生产的。李旻等“女性化(”200和9)“老分析了农户兼业带来的农业

龄化”趋势,发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总体上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而且主要以女性劳动力为主的农户与“男女同耕”的农户相比,后者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

展[23]

女同耕。”他们认为从中国农业的的家庭农场应该是农业长生期产发的展主来要看组,织“男

形式。

4 国内外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农民兼业和农民职业化发展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农户非农就业与农民教育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但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业的区别(1)在研究内容,尤其缺乏对上。农忽民略兼了业农演民化兼及业其与与农农户民兼职—188—

视角并从农业产业结构等深层次方面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对农民兼业的分化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机制及其演化过程规律的探讨,从而就只能从农民本身发展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而可能忽视了经济发展中固有的结构特征,影响了理论的解释力。

析,缺乏对农民兼业演(2)在研究方法上。化局与限农于民实职业证化检关验系和的案严例密分

逻辑演绎。培育职业农民应该同时考虑兼业农民的内在结构和演化过程。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较多关注的是静态的兼业结构,较少从动态的演化角度展开研究,且未能对兼业形成的机制、原理和动态演化路径等予以充分的阐释,从而忽略了农民兼业化与农民职业化互动的机制与事实。“化”是一个过程,理解这一过程要从经济、社会及文化网络关系及其演化视角来进行,但目前对职业农民的培育机制及农民兼业行为的动态演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探讨不足,尤其缺少职业农民生成的内在机制分析,对农民兼业行为演化的变迁过程和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影响因素研究不足。另外,由于数据获取的难度较大,大部分兼业研究采用的是截面数据而非面板数据,因而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也就有些隔靴搔痒,使得研究对现实的科学指导价值略显不足。

特殊背景(3),在研究对象对兼业演化上。及忽培略育了职不业农同民国的别制或度区联域动的创新关注不足。关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实现机制的系统化研究还没有引起重视。很少从兼业演化的角度结合二元结构转型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巨系统的视角探讨农民职业化发展及其区域内部结构的演进规律。农民兼业和职业农民研究需要注意国别特征及其所处的环境情境,

2015郾10(总438) WorldAgriculture

才能揭示出农民微观层面的具体决策机制与特征。然而,农民兼业演化与农民职业化关系在不同国别的实证尚不多见。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农民兼业行为演化及其与农民职业化关系问题作为研究的重要议题,没有得到完备的制度分析和培育路径设计,从而削弱了成果的实践价值。

兼业农民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最重要现实基础。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兼业化与农民职业化存在互动关系,尤其是农户的兼业行为是动态变化的,[7]卫龙宝,阮建青.城郊农民参与素质培训意愿影响因素[8]王海港,黄少安,李琴,等.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居民[9]姚洪心,王喜意.劳动力流动、教育水平、扶贫政策与[10]周亚虹,许玲丽,夏正青.从农村职业教育看人力资

65.

:80农村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09(9)-90.:128非农收入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9)-139.:32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3)-37.

,374RuralStudies,2010(26)-382.

:55本对农村家庭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0(8)-

在鼓励家庭农场经营等政策的引力下,农民的兼业形态与结构会发生漂移。笔者认为,职业农民可以[1由兼业农民动态演化而生成,这是一条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职业化农民内在生成的低成本模式。不过,[1这需要政府在关联制度上的统筹创新。新型职业农民生成的首要条件是,作为微观决策主体的农民发现专职于现代农业具有比较优势,否则农户会继续[1选择进行兼业经营而不是做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显然不是一个自发实现的过程,只有以关[1联制度上的统筹创新为基础,注重对不同兼业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并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才[1能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生成和稳定化。国外的农户兼业和人力资本等理论并不能直接用于中国,[1如何将中国转型特殊背景纳入职业农民培育过程的研究是今后应该关注的重点。

[1参考文献

[1]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1版社,[2]卢荣善.20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10.

: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1转换[[3]朱启臻J].经济学家,2006—(—6)对:农64-业71.劳动力[20思考[,杨汇泉.谁在种地—的调查与[4]miStark

J]O.中国农业大学学报,,Taylor

Edward

J.Mi2011gration

(1):16incentives2-169.

,

[2[5]EconomicgrationJournaltypes:,the199role1ofrelative,1de16p3rivation[J].ortunitMoayediyforAoAp,timizinAzizigMin.Partici,101(408agriculturalpator)yextensionmana-1g1ement78.

education

opp-[22[(1J5]),.Procedia1531-15-34Social.

andBehavioralSciences,2011[2[6]BettficationyT,IzumiAD,WrightW,participatinandginsocialfarmtobenefitsschool:pMotivationsetal.Marketdiversi-rograms[

J].Journaloffarmersof[GassonJ].JournalR.Farmdiversificationandruraldevelopment

175-182.

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88,39,

pMarsdenluriactivityT[

K.Towardsthepoliticaleconom90y,of

(4),375-382.

J].JournalofRuralStudies,196陈晓红中国农村经济,汪朝霞,.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的因素分析[2007(4):25-31.

J].郝海广探析[,J]李秀彬.农业技术经济,辛良杰,,20等1农0户(3兼):业1行4-2为1.及其原因andKilicitsT,imCarlettopactonCa,gricultureMiluka:J.Ruralevidencenonfarmfromincome

[陈玉宇J].A,gricultural邢春冰.Economics农村工业,化200以及9,人40力(资2),13Albania本在农9-1村60.劳

动力市场中的角色[J].经济研究,1史清华16.

2004(8):105-农业出版社.农户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5.

M].北京:中国贺振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农户兼业及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2006(2):72-78.J].陆文聪差异[,J]吴连.中国农村经济翠.兼业农民的非农就业行为及其性别,黄祖辉,杨进,彭超,等.20中1国1农(6户):家5庭4-6的2.劳动供给

演变:人口、土地和工资[中国人口科学,(6):12-22.

J].2012culturalCampagneE,CarrereG,ValceschiniE.Threeagri-[J].JournalregionsofRuralofFranceStudies:three业化,:19基90typ,es于6分(of工4)p视,luriactivit角41的5-422分.y

析[向国成李旻J].中国农村经济,韩绍凤.农户兼,,赵连阁.农业劳2005动力(8“

)老:龄4-9化,”16.

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济问题,18.

J].农业经2009(10):12-

—189—

1]2]3]4]5]6]7]8]9]]1]]3]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化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

孙华平, 金丽馥, 田刚

孙华平(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镇江 212013; 江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镇江 212013), 金丽馥(江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镇江 212013), 田刚(江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镇江212013;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镇江 212013)世界农业

World Agriculture2015(10)

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参考文献(23条)

1.孟德拉斯. 农民的终结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010

2.卢荣善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换[期刊论文]-经济学家 2006(06)

3.朱启臻,杨汇泉 谁在种地--对农业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期刊论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4.Stark O, Taylor Edward J.Migration incentives, migration types: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J].Economic Journal,1991,101(408),1163-1178. 1991

5.Moayedi A A,Azizi M.Participatory management opp-ortunity for optimizing in agricultural extensioneducation [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15),1531-1534. 2011

6.Betty T,Izumi A D,Wright W,et al.Market diversi-fication and social benefits:Motivations of farmersparticipating in farm to school programs [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0(26),374-382. 2010

7.卫龙宝,阮建青 城郊农民参与素质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对杭州市三墩镇农民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 2007(03)

8.王海港,黄少安,李琴,罗凤金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影响[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9(09)

9.姚洪心,王喜意 劳动力流动、教育水平、扶贫政策与农村收入差距--一个基于multinomial logit模型的微观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管理世界 2009(09)

10.周亚虹,许玲丽,夏正青 从农村职业教育看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的贡献--基于苏北农村家庭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10(08)

11.Gasson R.Farm diversific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8, 39,175-182. 1988

12.Marsden T K.Towar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luriactivity [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0,6(4),375-382. 1990

13.陈晓红,汪朝霞 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的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 2007(04)

14.郝海广,李秀彬,辛良杰,田玉军 农户兼业行为及其原因探析[期刊论文]-农业技术经济 2010(03)

15.Kilic T,Carletto C, Miluka J.Rural nonfarm income and its impact on agriculture:evidence fromAlbania [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9,40(2),139-160. 2009

16.陈玉宇,邢春冰 农村工业化以及人力资本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的角色[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4(08)17.史清华. 农户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005

18.贺振华 农户兼业及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一个分析框架[期刊论文]-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19.陆文聪,昊连翠 兼业农民的非农就业行为及其性别差异[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 2011(06)

20.黄祖辉,杨进,彭超,陈志刚 中国农户家庭的劳动供给演变:人口、土地和工资[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2012(06)

21.Campagne E, Carrere G, Valceschini E.Three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France:three types ofpluriactivity [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0,6(4),415-422. 1990

22.向国成,韩绍凤 农户兼业化:基于分工视角的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 2005(08)

23.李旻,赵连阁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农业经济问题2009(10)

引用本文格式:孙华平.金丽馥.田刚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化研究[期刊论文]-世界农业 2015(10)

2015郾10(总438) WorldAgriculture

人力资源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化研究

(1.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镇江212013;2.江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镇江212013;3.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镇江212013)

■ 孙华平12 金丽馥2 田 刚2

,

,3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体与保障。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年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就业而粮食消费量却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农民兼业化、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分析基于家庭农场的组织创新,破解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困境并促进农民职业化的发展进程,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职业农民是农业内部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并非自发的演进过程,只有加快政府的制度创新,才能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稳态化。本文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职业化培育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农民职业化;农业现代化;家庭农场;评述DOI:10.13856/.-1097/s.2015.10.041jcn11

1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职业化的必然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基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三农”问题的新局面提出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要求。“三农”问题中的核心与关键是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亿万农民是真正的主体。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近年来,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城市支持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方针,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尤其是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10年的1号文件,

始终把促进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三农”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职业化的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响因素及实现机制研究”(2012M521025)基金“新兴产业专利池形成机制与稳定性研究”

、江苏省哲社规划办课题“基于新兴产业发展的专利池14YJC790106)

(批准号:

。本文还得到了江苏运营机制与服务模式研究”(批准号:13JDB030)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资助。

作者简介:孙华平,男,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E-mail:[email protected];金丽馥,女,博士,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田刚,男,博士后,

—185—

WorldAgriculture总438)(2015郾10

工作的首要任务与核心目标。虽然中国粮食产量实,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现了历史性的“十连增”快、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日益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就业而粮食消费量却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农民兼业化、农村“空心化”现象却日益普遍。2006年的中的新型农民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在新形势下必须注重提升农民素质从而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在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央1号文件中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地的严峻局面。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基础与保障。

农业现代化突出体现为农业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组织现代化两大维度,而农业技术和农业组织的现代化变革会带来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转变,并会使传统兼业农民改变其生存和生活方式。在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之后,农民的身份转化和专业化分工将基本完成,数量极少的新式农业劳动者即为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再次提出“要着力培养一批专20业1大3年中央户及家庭1号文件农场经营者”

。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农业从业者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为在生产力的各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能动因素。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在农村建设时相对忽视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问题。不断改进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确实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但农业技术革新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还不能完全代替农村劳动力的作用。据统计,中国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高达能人才的严重不足已对新农村95%,而大专及以上建仅设占带0.2来%严,重农的业负技面影响。中国农民兼业化普遍、农业从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严重,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极少,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局面正在加剧。在中国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区域,80%的农民均是50~70岁的老龄

人口,他们既难以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又因年龄过大而无力持续耕作,使得相当大比例的土地被荒废。第二次中国农业普查的统计结果更加印证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在某些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从业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更为严重。

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有文化和有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扎根于农村。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兼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无人种地”的严峻局面。而且不愿种地还有代际传递的效应,当前许多新一代的农村人口已经丧失了农耕技能,难以回到农村继续做农民,而且这种效应还可能会延伸影响到再下一代。只有农民种地的比较效益获得有效的提升与保护,才能缓解可能出现的无人种—186—

的整个过程,因而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基础性任务。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并不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目前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描述了传统农民终结的趋势,而对农民的培育多从教育培训的狭窄视角提出对策,缺少从经济学视角对职业化农民生成的内在机理研究。在农民兼业普遍的背景下,如何破解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困境,提高农民职业化绩效,进而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与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

2 农民职业化的演进与影响效应

2.1 现代职业农民内涵与特征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不断用现代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的生产要素,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在此过程中,传统农民会被现代职业农民所代替。职业农民具备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素质与理念。从历史看,农民职业化是农业内部分工演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农民职业化就是指当农民从事农业不再是由出身决定,而是自愿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传统兼业农民演化消亡的过程。农民职业化是整个经济体制变革的渐进性结果。史学家摩尔认为现代化能首先在英国顺利进行,其基础在于“小农的消灭”

。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把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消失称之为“传统农民的终结”

[1]

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认为相比传统农民。,职业

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将市场需求作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起点与指挥棒,而最终落脚点则是实现农业的比较利益与其他产业收益的均衡,否则农民没有动力将农业作为职业选择。而在实现这种收益均衡的过程中,基于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动态融合与整合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没有这种产业融合

2015郾10(总438) WorldAgriculture

与整合,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均衡比较收益很难实现。这种产业融合与整合的基础则是农民素质与理念的现代化。在这个基础上,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已达到甚至会超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民身份转化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农村工业的就业弹性也在迅速降低,这就更增加了农民身份转化的机会成本。卢荣善(2006)发现受制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总起来看中国农民仍然处于身份化阶段,高人力资本农民的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自身一代家庭摆脱贫困的比例就越高。总体上看,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农户家庭收入有显著的正效应(周亚

[10]

。但也有学者的研究认为农户的受虹等,2010)

教育水平对农户的兼业或者劳动力非农就业没有显著影响。因而当前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上,只是一种战术上的做法,还需要在战略上重视各种关联制度的统筹创新和顶层设计。

职业化的路径转换还处于初级阶段,同时,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和老龄化趋势严重,他同时讨论了中国农民的演化和职业走向[

2]

2.2 农民职业化的演化过程与影响因素

。经营规模不足导致了中国农业专业化程度偏低,农业机械化的规模作业受到限制,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而城乡二元结构削弱了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因地制宜的政府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在各国的农业现代化及农民职业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朱启臻等(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20,1并1)建认议为国农家业启劳动动“力农是业影后响继者培训工程”

,培养大批新型的职业农民,从而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劳动力基础[3]

转移和流动是受到了激励和牵引的结。果正,如激劳发动传力统农民转型为现代职业农民的动力,并形成长效激励

机制很关键(人力资本角度研究农Stark等,业问1题991以)[4]

来。,自中舒外尔学茨者首纷次纷从

展开了人力资本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探讨。研究发现,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后,生产效率会

大大增加([]发现市场多元化和社会利益的Moayedi等,2011)6提高。是Bett职y等(业化农20民10参)

与直供学校餐厅农产品的动机[7]

从农户家庭规模、参加技能培训。的卫龙宝等历史和期望(2007会增)

加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而被征土地后的农民

接受培训的意愿降低[7]

析了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王居海民港非等农收(200入的9)影实响证,分

并探讨了政府在农民职业化技能培训中的角色定位问

题[8]

水平。、姚洪心等收入来源及农村(2009)各分种析扶了贫劳政动策力等流因动素、对教不育

收入类型的农民脱贫和致富产生的影响[

9]

者都发现:人力资本的提升能够增加农村。富不余少劳学动力非农就业的稳定性,同时具有代际传递效用,即

3 农民兼业与职业化农民培育

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入到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和城市区域进行非农就业,从而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农民兼业化盛行,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不仅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职业化农民培育的顺利开展。总体来看,国外对兼业和职业农民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系统研究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兼业与农民职业化的成果尚不多见,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3.1 农民兼业特征及影响因素

兼业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的动态行为。农民兼业化是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欧洲约传统的农业活动60%的农户参与了非农兼业,在此阶段,农户除了

,还广泛参与各种可能的非农就业

活动(和罗马尼亚的兼业活Gasson,1988;动Marsden也在快速,推19进90。)[11-12]

兼业,农日户本

向市场化商农转化的关键在于获得专业化农场生产的投资设备,而这主要靠兼业获得的非农收入来支撑。兼业可以被看做是没有伴随人口地域变动的职业转

换(陈晓红,论在发达国家2007,还)

[13]

是在。发学展者中们国认家识,到都农是民一兼种业普无遍现象,而且农户兼业在韩国、日本、美国等经济合

作与发展组织(2010)[14]

。农业与OECD非农)产国家更为普遍业间的收益差是(郝海广等兼业的根本原因,而农户家庭成员人力资造本成的农比户

,较优势是农户兼业的基本条件。从微观看,农民兼业化是农民提高收入、实现非农化的重要途径。等(Kilic果,200包括非农产9)认为兼业业的是高劳“

推动拉回原报理率”拉共力同,作以用及的由结于信用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的缺陷造成的农

—187—

WorldAgriculture

15]

。户较低的风险承受能力导致的推力[

总438)(2015郾10

业培育关系的规律探讨,影响了理论的解释力。农户兼业是集体决策机制,而农民兼业是个人决策机制。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农民的决策模式的核心区别正在于集体决策机制与个人决策机制的差异。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集中在如何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单向转移,或者从某一方面就农民职业化本身的发展进行分析,侧重于职业农民化的内涵、特征以及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应用对策性探讨,较少有结合农民兼业的人力资本是农民就业能力的重要基础,拥有较

高人力资本储备的农民在获得非农就业机会时优势

[16]

。史清华(较大(陈玉宇等,2004)2005)在分

析浙江农村劳动力就业行业结构时发现,虽然农业比较收益不高,然而往往在经济困难时候农业生产成为农民就业的托底型保障,这成为农民兼业的现

17]

。贺振华(实基础[2005)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

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兼业的形成机制以及兼业的

动态经济后果[18]

。陆文聪因素等、(家20庭11特)征采因用素Tobit模

型实证分析了个人特征和农业政策等因素对兼业农民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发现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家庭社会政治地位、劳动比较

报酬等对兼业农民非农就业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19]

黄祖辉等(数量、土地面积和工资2012)利用局水部平均对衡农方户法非发农现就家业庭和人外口。出打工的劳动供给结构产生了稳健的显著影响[

20]

3.2 农民兼业结构、类型及其效应

。Campagne等(区域异质性,如法国的1990兼)业发现农民的兼业结构具有经营具有空间性分异和

季节性特征[21]

角,对农户兼业。进向国成等行了超边(际2005分)析从分工演化的视,他们肯定了农户兼业的历史性价值,并认为这种兼业是一种分工均衡,有利于提升中国农业经济效率和土地利用效

率[22]

生产的。李旻等“女性化(”200和9)“老分析了农户兼业带来的农业

龄化”趋势,发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总体上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而且主要以女性劳动力为主的农户与“男女同耕”的农户相比,后者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

展[23]

女同耕。”他们认为从中国农业的的家庭农场应该是农业长生期产发的展主来要看组,织“男

形式。

4 国内外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农民兼业和农民职业化发展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农户非农就业与农民教育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但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业的区别(1)在研究内容,尤其缺乏对上。农忽民略兼了业农演民化兼及业其与与农农户民兼职—188—

视角并从农业产业结构等深层次方面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对农民兼业的分化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机制及其演化过程规律的探讨,从而就只能从农民本身发展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而可能忽视了经济发展中固有的结构特征,影响了理论的解释力。

析,缺乏对农民兼业演(2)在研究方法上。化局与限农于民实职业证化检关验系和的案严例密分

逻辑演绎。培育职业农民应该同时考虑兼业农民的内在结构和演化过程。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较多关注的是静态的兼业结构,较少从动态的演化角度展开研究,且未能对兼业形成的机制、原理和动态演化路径等予以充分的阐释,从而忽略了农民兼业化与农民职业化互动的机制与事实。“化”是一个过程,理解这一过程要从经济、社会及文化网络关系及其演化视角来进行,但目前对职业农民的培育机制及农民兼业行为的动态演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探讨不足,尤其缺少职业农民生成的内在机制分析,对农民兼业行为演化的变迁过程和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影响因素研究不足。另外,由于数据获取的难度较大,大部分兼业研究采用的是截面数据而非面板数据,因而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也就有些隔靴搔痒,使得研究对现实的科学指导价值略显不足。

特殊背景(3),在研究对象对兼业演化上。及忽培略育了职不业农同民国的别制或度区联域动的创新关注不足。关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实现机制的系统化研究还没有引起重视。很少从兼业演化的角度结合二元结构转型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巨系统的视角探讨农民职业化发展及其区域内部结构的演进规律。农民兼业和职业农民研究需要注意国别特征及其所处的环境情境,

2015郾10(总438) WorldAgriculture

才能揭示出农民微观层面的具体决策机制与特征。然而,农民兼业演化与农民职业化关系在不同国别的实证尚不多见。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农民兼业行为演化及其与农民职业化关系问题作为研究的重要议题,没有得到完备的制度分析和培育路径设计,从而削弱了成果的实践价值。

兼业农民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最重要现实基础。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兼业化与农民职业化存在互动关系,尤其是农户的兼业行为是动态变化的,[7]卫龙宝,阮建青.城郊农民参与素质培训意愿影响因素[8]王海港,黄少安,李琴,等.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居民[9]姚洪心,王喜意.劳动力流动、教育水平、扶贫政策与[10]周亚虹,许玲丽,夏正青.从农村职业教育看人力资

65.

:80农村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09(9)-90.:128非农收入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9)-139.:32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3)-37.

,374RuralStudies,2010(26)-382.

:55本对农村家庭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0(8)-

在鼓励家庭农场经营等政策的引力下,农民的兼业形态与结构会发生漂移。笔者认为,职业农民可以[1由兼业农民动态演化而生成,这是一条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职业化农民内在生成的低成本模式。不过,[1这需要政府在关联制度上的统筹创新。新型职业农民生成的首要条件是,作为微观决策主体的农民发现专职于现代农业具有比较优势,否则农户会继续[1选择进行兼业经营而不是做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显然不是一个自发实现的过程,只有以关[1联制度上的统筹创新为基础,注重对不同兼业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并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才[1能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生成和稳定化。国外的农户兼业和人力资本等理论并不能直接用于中国,[1如何将中国转型特殊背景纳入职业农民培育过程的研究是今后应该关注的重点。

[1参考文献

[1]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1版社,[2]卢荣善.20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10.

: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1转换[[3]朱启臻J].经济学家,2006—(—6)对:农64-业71.劳动力[20思考[,杨汇泉.谁在种地—的调查与[4]miStark

J]O.中国农业大学学报,,Taylor

Edward

J.Mi2011gration

(1):16incentives2-169.

,

[2[5]EconomicgrationJournaltypes:,the199role1ofrelative,1de16p3rivation[J].ortunitMoayediyforAoAp,timizinAzizigMin.Partici,101(408agriculturalpator)yextensionmana-1g1ement78.

education

opp-[22[(1J5]),.Procedia1531-15-34Social.

andBehavioralSciences,2011[2[6]BettficationyT,IzumiAD,WrightW,participatinandginsocialfarmtobenefitsschool:pMotivationsetal.Marketdiversi-rograms[

J].Journaloffarmersof[GassonJ].JournalR.Farmdiversificationandruraldevelopment

175-182.

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88,39,

pMarsdenluriactivityT[

K.Towardsthepoliticaleconom90y,of

(4),375-382.

J].JournalofRuralStudies,196陈晓红中国农村经济,汪朝霞,.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的因素分析[2007(4):25-31.

J].郝海广探析[,J]李秀彬.农业技术经济,辛良杰,,20等1农0户(3兼):业1行4-2为1.及其原因andKilicitsT,imCarlettopactonCa,gricultureMiluka:J.Ruralevidencenonfarmfromincome

[陈玉宇J].A,gricultural邢春冰.Economics农村工业,化200以及9,人40力(资2),13Albania本在农9-1村60.劳

动力市场中的角色[J].经济研究,1史清华16.

2004(8):105-农业出版社.农户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5.

M].北京:中国贺振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农户兼业及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2006(2):72-78.J].陆文聪差异[,J]吴连.中国农村经济翠.兼业农民的非农就业行为及其性别,黄祖辉,杨进,彭超,等.20中1国1农(6户):家5庭4-6的2.劳动供给

演变:人口、土地和工资[中国人口科学,(6):12-22.

J].2012culturalCampagneE,CarrereG,ValceschiniE.Threeagri-[J].JournalregionsofRuralofFranceStudies:three业化,:19基90typ,es于6分(of工4)p视,luriactivit角41的5-422分.y

析[向国成李旻J].中国农村经济,韩绍凤.农户兼,,赵连阁.农业劳2005动力(8“

)老:龄4-9化,”16.

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济问题,18.

J].农业经2009(10):12-

—189—

1]2]3]4]5]6]7]8]9]]1]]3]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化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

孙华平, 金丽馥, 田刚

孙华平(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镇江 212013; 江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镇江 212013), 金丽馥(江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镇江 212013), 田刚(江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镇江212013;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镇江 212013)世界农业

World Agriculture2015(10)

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参考文献(23条)

1.孟德拉斯. 农民的终结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010

2.卢荣善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换[期刊论文]-经济学家 2006(06)

3.朱启臻,杨汇泉 谁在种地--对农业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期刊论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4.Stark O, Taylor Edward J.Migration incentives, migration types: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J].Economic Journal,1991,101(408),1163-1178. 1991

5.Moayedi A A,Azizi M.Participatory management opp-ortunity for optimizing in agricultural extensioneducation [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15),1531-1534. 2011

6.Betty T,Izumi A D,Wright W,et al.Market diversi-fication and social benefits:Motivations of farmersparticipating in farm to school programs [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0(26),374-382. 2010

7.卫龙宝,阮建青 城郊农民参与素质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对杭州市三墩镇农民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 2007(03)

8.王海港,黄少安,李琴,罗凤金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影响[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9(09)

9.姚洪心,王喜意 劳动力流动、教育水平、扶贫政策与农村收入差距--一个基于multinomial logit模型的微观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管理世界 2009(09)

10.周亚虹,许玲丽,夏正青 从农村职业教育看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的贡献--基于苏北农村家庭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10(08)

11.Gasson R.Farm diversific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8, 39,175-182. 1988

12.Marsden T K.Towar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luriactivity [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0,6(4),375-382. 1990

13.陈晓红,汪朝霞 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的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 2007(04)

14.郝海广,李秀彬,辛良杰,田玉军 农户兼业行为及其原因探析[期刊论文]-农业技术经济 2010(03)

15.Kilic T,Carletto C, Miluka J.Rural nonfarm income and its impact on agriculture:evidence fromAlbania [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9,40(2),139-160. 2009

16.陈玉宇,邢春冰 农村工业化以及人力资本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的角色[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4(08)17.史清华. 农户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005

18.贺振华 农户兼业及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一个分析框架[期刊论文]-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19.陆文聪,昊连翠 兼业农民的非农就业行为及其性别差异[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 2011(06)

20.黄祖辉,杨进,彭超,陈志刚 中国农户家庭的劳动供给演变:人口、土地和工资[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2012(06)

21.Campagne E, Carrere G, Valceschini E.Three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France:three types ofpluriactivity [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0,6(4),415-422. 1990

22.向国成,韩绍凤 农户兼业化:基于分工视角的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 2005(08)

23.李旻,赵连阁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农业经济问题2009(10)

引用本文格式:孙华平.金丽馥.田刚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化研究[期刊论文]-世界农业 2015(10)


相关文章

  •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深化和认识提升
  •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深化和认识提升 2011-09-06 21:02:24作者:韦向阳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农民工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社会历史现象,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经历了"从制度性压抑,到逐步获得社会同情和 ...查看


  • 二元户籍制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 第23卷第3期 2010年6月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Puy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V01.23 No.3 Jun.2010 二元户籍制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夏珑1.2,高艳2 ...查看


  • 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
  • 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 [摘要]: 农村市场化是随着对农村市场经济的认识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而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 ...查看


  • 北京城市化进程与特点研究_下_
  • 把脉北京 | RESEARCH 研究 北京城市化进程与特点研究(下) 张文茂 苏 慧 北京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和问题被动型城市化是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特征 北京地区城市化有四种推进类型从北京城市化进程中郊区人口城镇化转移的方式来看,北京郊 ...查看


  • 台湾的农业产业化及对祖国大陆的启示
  • 作者:张骥靳利华 <台湾研究> 2001年07期 新世纪,祖国大陆面临即将加入WTO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又恰逢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时期.到目前为止,祖国大陆农业发展仍处于传统农业时期,而农业产业化正好适应了祖国大陆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查看


  •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作用 我国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国家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 ...查看


  •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杨璞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7期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依旧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 ...查看


  • 中国现代化与"三农"问题
  • 作者:汪玉奇 江西社会科学 2006年08期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6)04-0021-04 在加速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三农"问题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与关 ...查看


  •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摘 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