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

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

【摘要】: 农村市场化是随着对农村市场经济的认识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而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突出问题,“货往哪里卖,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已成为当前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现实难题。 论文通过对农村三大现实难题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认为都与市场问题紧密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只能通过市场才能卖得出去,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需要的钱只能从市场中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靠市场进行合理配置来实现有序转移。特别是当前农村正在大力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着力解决的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也必须以市场为基础。论文由此揭示了研究和解决农村市场化问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农村市场化是建立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取向,是突破农村改革和发展瓶颈制约、开创农村改革和发展新局面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论文以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探索先行、发展滞后这一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回顾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化建设的成绩、问题、困难及其原因,深入研究、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对农村市场化建设的深刻影响和提出的客观要求;通过总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农业市场化的经验、成功做法,并通过对中外基本国情及其发展市场化主客观条件的比较,深刻把握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之间的关系,正确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途径;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农村市场体系和机制、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村市场主体进入和占领市场的能力、加强政府对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宏观调控等农村市场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 论文注意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经济学的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运用唯物辩证法系统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将定性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努力使农村市场化研究在理论上趋于系统化、科学化,在实践上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中国农村 农村市场经济 农村市场化

 第一章 前言13-29 1.1 研究农村市场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13-16 1.1.1 研究和解决农村市场化问题是突破农村改革和发展瓶颈制约的重大举措13-15

1.1.2 研究和解决农村市场化问题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15-16

1.1.3 研究和解决农村市场化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16

1.1.4 小结16

1.2 国内外对农村市场化问题的研究现状16-25

1.2.1 国内学术界、理论界对农村市场化理论研究的现状16-21

1.2.2 国外专家学者对农村市场化的研究概况21-23      

 1.2.3 对中外专家学者研究农村市场化特别是中国农村市场化理论成果的简要评

述23-25

1.3 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的技术路线25-29

1.3.1 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5-27

1.3.2 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27-29

第二章 市场经济与农村市场化辨析29-39

2.1 市场经济与市场化29-30

2.1.1 市场经济简述29

2.1.2 市场化的概念和内涵29-30

2.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化的发展30

2.2 农村市场经济与农村市场化30-34

2.2.1 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概况30-31

2.2.2 农村市场化问题的提出31-32

2.2.3 农村市场化与农村市场经济的同异分析32

2.2.4 农村市场化的基本内涵32-33

2.2.5 农村市场化的概念界定33

2.2.6 农村市场化概念与农业市场化概念的区别33-34

2.3 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场化的辩证关系34-39

2.3.1 农穑资商,商通利农——农业与市场渊源深厚,彼此互相依存、互相贯通、互相影响、互相促进34-35

2.3.2 农兴商通,民富国强——农业与市场的辩证统一关系,推动了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35-36

2.3.3 互促共进,相辅相成——加快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农村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36-37

2.3.4 推进市场化,实现现代化——农村市场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37-39

第三章 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发展的历史分析和定量化测度39-60

3.1 中国农村市场化发展的主要阶段39-41

3.1.1 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初建阶段(1979~1984年39

3.1.2 大力引进市场经营机制阶段(1985~1991年39-40

3.1.3 全面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阶段(1992年至今40-41

3.2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成就、问题及原因41-51

3.2.1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41-44

3.2.2 当前农村市场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4-47

3.2.3 农村市场化建设中存在的几个深层次矛盾47-49

3.2.4 导致问题和矛盾产生的原因探析49-51

3.3 对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定量化测度51-60

3.3.1 国内专家学者对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进行的定量分析51-5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2 目前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定量分析的主要缺陷53-54 3.3.3 对农村市场化进程进行科学测度的公式及选项的确定54-55 3.3.4 对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实际测度55-60 第四章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市场化发展过程及特点60-72 4.1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市场化的发展过程60-65 4.1.1 扩大国内农产品市场阶段(17世纪~19世纪60年代60-61 4.1.2 扩大国际农产品贸易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20年代61-62 4.1.3 农业商业化阶段(20世纪20年代~50年代62-63 4.1.4 农业高度市场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63-65 4.2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市场化建设的主要特点65-72 4.2.1 农业市场化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动下发展和实现的65 4.2.2 将大力拓展国外农产品市场作为农业市场化建设的目标取向之一65-66 4.2.3 注意不断完善、创新农产品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66-67 4.2.4 十分重视农产品流通组织及其服务组织的建设67-69 4.2.5 始终坚持政府对农业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69-70 4.2.6 注意研究和解决农业市场化建设中的具体实际问题70-71 4.2.7 小结71-72 第五章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历史定位和发展道路选择72-85 5.1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关系辨析72-76 5.1.1 工业化与农村市场化72-74 5.1.2 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74-75 5.1.3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75-76 5.2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农村(业)市场化发展所处于的不同客观条件比较76-81 5.2.1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同社会基本制度对农村(业)市场化发展的影响

比较76-77

5.2.2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处于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农村(业市场化发展的影响比较77-78

5.2.3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国情不同对农村(业)市场化发展的影响比较78-80

5.2.4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对农村(业)市场化发展的影响比较80-81

5.3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道路选择81-85

5.3.1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思路81

5.3.2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道路选择81-85

第六章 加入WTO与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85-105

6.1 加入WTO给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85-93

6.1.1 加入WTO给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带来的主要机遇85-90

6.1.2 加入WTO使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90-93

6.1.3 结论93           

 6.2 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特点及国际竞争力分析93-105 6.2.1 中国农产品出口特点93-100 6.2.2 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分析100-105 第七章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105-132 7.1 加快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农村市场体系,积极拓展农产品、农村消

费品和农业要素市场105-124

7.1.1 农村市场体系的构成105-106

7.1.2 尽快建成完整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拓展买方市场时期的农产品市场106-110

7.1.3 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力拓展国际农产品市场110-115

7.1.4 培育和发展农业要素市场,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业要素市场体系115-121

7.1.5 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121-124

7.2 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运行机制124-132

7.2.1 深化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能够在农产品市场中充分发挥价格导向和支配作用的价格机制125-129

7.2.2 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能够促使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经常趋于合理的供求机制129-130

7.2.3 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竞争的农村市场竞争机制130

7.2.4 建立和完善市场利益合理共享的农产品、农业要素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利益分配机制130-132

第八章 提高农村市场主体建设农村市场化的能力和水平132-146

8.1 农民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的责任、行为及作用发挥132-137

8.1.1 加快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赋予广大农民的重要历史责任132

8.1.2 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对农民素质的新要求与农民素质现状的差距132-134

8.1.3 提高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主要措施134-137

8.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的地位、责任与作用发挥137-142

8.2.1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37

8.2.2 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要历史责任137-138

8.2.3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不同类型及其发展状况138-140

8.2.4 大力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措施

140-142

8.3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的责任、行为与作用发挥142-146

8.3.1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42-143

8.3.2 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主要类型及发展状况143-144

8.3.3 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农村市场化建设能力与水平的主要措施144-146

第九章 加强政府对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宏观调控146-15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 善用“看得见之手”——推进农村市场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146-149 9.1.1 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146 9.1.2 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比任何产业都更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146-149

9.2 政府对农村市场化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则和方式149-150

9.2.1 政府对农村市场化建设进行宏观调控应遵循的主要原则149-150

9.2.2 政府对农村市场化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150

9.3 政府对农村市场化建设加强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150-158

9.3.1 制定农村市场化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政府宏观调控体制150-152

9.3.2 加强农村市场化建设的经济立法,坚持依法治“市、,依法兴“市”152-153

9.3.3 建立适合农村市场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政府管理体制,对农产品生产、流通、进出口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153-154

9.3.4 强化政府对农产品市场、农业要素市场、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市场流通的畅通无阻和市场竞争公平、公正、公开154-155

9.3.5 对农村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和收入差距进行适时、适度调节,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村市场化的健康发展155

9.3.6 加强对农民引导、组织和帮助,保护农民安全、顺利地进入市场155-158

第十章 结论158-163

10.1 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作者为之所做的工作158-160

10.1.1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158-159

10.1.2 作者在论文研究中所做的主要工作159-160

10.2 论文的理论与方法创新160-161

10.2.1 论文将人们对农村市场化的零碎认识,整合、扩展、提高成为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160

10.2.2 作者在对农村市场化理论的研究中,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见解,形成了若干新的理论观点160-161

10.2.3 对如何在新世纪中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对策161 10.2.4 在课题的研究方法上,采取一些有新意的研究方法161

10.3 论文在本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161-163

10.3.1 论文在本研究领域的地位161

10.3.2 论文在本研究领域中的作用161-163

参考文献163-169

附录:WTO农业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169-178

致谢178-179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179-1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优秀专著

读《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

韩俊

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农村最早引入了市场机制,农民率先进入市场。农村的率先改革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历史性巨变,而且给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改革先行一步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进展缓慢,仍处于体系不完全、机制不健全状态。习近平先生新著《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围绕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全局,抓住农村市场化这一关键问题,进行实践总结和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观点和指导性很强的对策措施。

作者针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的农民增收幅度趋缓,农业结构亟待优化,农业发展资金缺乏以及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亟须转移等值得重视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货往哪卖,钱从哪来,人往哪去”这三大历史性难题,根本原因都与市场问题紧密相关,从而提出了农村市场化的重要命题,并进一步指出,农村市场化是突破农村改革和发展瓶颈制约,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举措,只有紧紧抓住农村市场化这一关键环节,才能在新世纪中开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从农村市场化的概念、内涵的理论界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化的成就、问题及原因,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定量测度,国内外农村市场化建设的经验以及当前推进农村市场化面临的新形势和必须抓住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分析。作者提出农村市场化,是指农村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中心,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客观要求,建立起市场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市场关系规范、市场竞争有序、宏观调控有度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而农村市场化所要完成的任务,不仅包括农产品市场、农业要素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等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还包括农村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完善,包括农产品价格体制和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更包括了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和政府对城乡市场的宏观调控,包括了思想观念和领导方法的变革。因此,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主要对策就是在以上几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快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完善农村市场运行机制,深化农产品价格体制和流通体制改革,全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拓展农产品市场、农村消费品、工业品和农业要素市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宏观调控。

作者的研究与目前有关市场化问题研究相比,许多见解独到有新意,不仅具有理论创新意义,而且具有现实解释力。作者在书中围绕农村市场化的本质内涵,从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宏观视野,全面地阐述、论证农村市场化建设及其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和数据资料,并通过统计图表和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推导和论证,使农村市场化研究在理论上趋于系统化、科学化。作者以自己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利用丰富翔实的论据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严谨平实,篇章之间环环相扣,文风朴实。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应当承认农村现行体制离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小的距离。例如,中国农民依然缺乏长期的、完整的、有法律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对农村乱收费和农民不合理负担居高不下的问题依然没有治本之策;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势单力薄,谈判地位低,信息不灵,在交替出现的“买难”和“卖难”中,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市场风险,遭受巨大的利益损失;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依然存在;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日益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建立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依然没有破题;城乡分割体制依然没有彻底冲破,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依然缺乏平等的地位;等等。农村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日益触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深层的利益结构,日益要求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形成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这一研究力作的出版发行,将为我国在新世纪中推进农村市场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略。

来源:《经济日报》 2001年12月31日

我国农村市场化道路的探讨

2001-11-08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目标。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其市场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体制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有着相当的难度。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整个新旧体制转换正处在关键时期。研究农业走向市场以及如何走向市场,推动市场农业的发展,对于顺利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正确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市场化的含义

农业的市场化不仅意味着农业生产本身的市场化和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还意味着农业方式的改革,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生产环节和服务都将实现市场化。由于在市场体制下。竞争必须促使生产者采用最节约成本的生产方式,而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则有利于降低单个生产者的成本和风险,农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将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去而成为独立的部门。这种广义的农业市场化不仅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专业化带来的结果是农民只需进行与某一主要产品有关的生产投入,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有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而社会化带来的结果则使得农民只需进行产中的那些难以对劳动质量进行考核的生产活动,而其它生产活动都可交由专业化的服务公司进行,农民只需支付一定的费用而不必进行相关的生产资料的投入。例如,农户不必自己购齐全套农业机具,生产中的耕地、播种、中耕、施肥、灭虫、收割都可由专业化的服务公司来进行,而产前生产资料的购买以及产后的分级、加工、包装、运输和储存也是由专业公司进行,在美国那些专业化的生产区域中,甚至产中的生

产环节本身也实现了高度专业化和社会化,育种、饲养、催肥、屠宰、分解、加工都是由互相关联和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公司来进行。所以,农业市场化不仅会带来农业商品率和商品量的提高,而且还会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同时,农业市场化也意味着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生产要素可以在价格的引导下自由流动。因此,市场需求对农业的拉动力只是农业市场化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农业是否具有扩大市场供应的能力。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市场竞争中弱质性、如果不改进农业的利益环境,农业生产要素就会出现严重的流失,直到威胁其它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从榨取农业到扶植农业的过程,以使农业不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桎梏。我国农业目前也出现了这种生产要素严重流失的情况,这种状况如得不到扼制,只会带来农业的衰落。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其后果不容乐观。因为,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主要贡献不仅局限在提供食品和原料上,它也是工业品的一个重要的消费市场,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村市场没有开拓出来将会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制约力量,我国经济目前生产相对过剩、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太低所致。而要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就必须改善农业的利益环境,这样才能发挥非农产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

二、农业市场化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目标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第一步改革,一方面解决了生产关系不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农业生产特点的矛盾,形成了以家庭生产经营为基础的新的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在这一改革过程中,由于政策的动力和农民长期对温饱的渴求,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业要进一步发展,仅靠政策的简单推动或农民自发的愿望,已经远远不够了。因为我国在迅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的作用与力度在日益加深,范围在日趋扩大,对外开放把国际农产品的竞争力量也渗透进来。这使得刚刚过上温饱生活并想进一步致富的广大农民,在面对不确定的自然风险的同时,还要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与市场供求风险。因此,农业市场化问题,是农业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又一新问题。

l、农业市场化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从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来考察,有三个基本的共同特征:(1)高度商品化。即农业生产产品全部商品化,同时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也几乎全部从市场购买。(2)高度商业化。即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农场同商店、银行、工厂一样,是纯盈利性的企业组织。(3)高度专业化。包括生产经营专业化,产前、产后相关活动专业化,地区专业化与国际分工专业化。商品化、商业化和专业化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现代农业经济的基础。其中商业化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本质特征,正是农场主追求最大利润并相互竞争,才推动了农业的技术进步、专业化分工、资本积累和商品交换,即实现农业市场化,才是推动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动力。而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农民已经习惯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计划是无所不包的,人、财、物、产、供、销,都要按计划支配,也就是说,农业产值、农产品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用水、用电、化肥、农药、种子的供应,农产品的收购、储存、销售,以及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补贴等等,都要列入计划,而农户只需按计划劳作与生产而不用考虑别的什么。虽然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与市场经济已经逐渐深入我们的经济生活包括农业活动中,但由于长期惯性而致使农户不愿意介入激烈的竞争,不愿意承担市场的风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转轨定制时期,市场体系与调控体系都很不完善,再加上我们的政府还没有很好地对自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定位。在如何运用制度与市场的力量发展农业方面还没有经验(往往喜欢用行政力量或不适合的政策)。因此,即使政府用了很大力量(包括不断改进的各种政策,投入的增加和新的科技手段与

因素的渗入),农户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并进行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传统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小农经济还没有打破,农业发展还处于低效率阶段。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可以看出。只有真正推进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在农业领域的改革,即农业市场化,才是推动农业朝着高效率和现代化方面发展的原动力。

2、农业市场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在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村国,总人口的70%以上在农村,我们的农业业基础条件很差,农业发展还处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阶段。虽然改革开放多年,市场观念与商品意识已经开始在我国农村渗透与深入,农业市场与农村市场已开始培育发展,但不能否认,农业、农村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痕迹。如果农业、农村不进行全面市场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而由于这一问题本身的艰苦性与复杂性,中国农业市场化和农村市场化将是中国经济全面市场化的关键,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3、农业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党的十五大提出在2050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但我们应明确认识到农业不实现现代化,我国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长期以来,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比较重视的是生产手段现代化,如以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等为主要追求目标,而对制度现代化即农业市场化重视不够,以至于在我国农业生产手段取得一定进展时并末改变小农体制。事实上,只有以制度现代化为基础,再辅之以生产手段现代化,即在农业市场化基础上进行生产手段现代化改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化化。当前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已经极大地阻滞了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进程,其根源就在于目前体制与制度的约束。

三、农业市场化面临的问题

市场农业相对于传统的计划农业是一场革命。它不仅要求人们有全新的发展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且迫切需要进行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结构、市场体系建设、政府宏观调控等的重塑与构造。而在这些方面,目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农民对市场经济适应能力较弱。一是经营规模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相当突出。现代化的大市场要求农业有适度经营规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而现实是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一般8亩左右),其投入能力低,商品批量少,竞争能力较差,市场险大。第二,经营管理素质差。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本来就不高,现在一些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流向非农产业,流向城镇和沿海发达地区,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素质相对降低。第三,就总体而言,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强,对市场信号反应不够灵敏,生产经营什么,生产经营多少,往往凭经验或者互相仿效,出现比较明显的盲目性和地区趋同性,增大了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和利益流失。

其次,市场体系发育滞后。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强,鲜活量多,不易贮藏运输,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矛盾。解决农产品的季节生产与全年销费、集中生产与均衡消费的矛盾,需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为载体。但是,目前农产品市场数量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大多数是初级综合性集贸市场,交易方式停留在小范围现货交易上。大型批发市场和期货等专业市场刚刚起步。其次,市场行为不规范,制度建设跟不上。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发展需要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规范化环境。现在农产品购销政策和流通渠道缺乏连续性、稳定性,有的地方市场秩序混乱,欺行霸市、坑蒙拐骗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市场进行不规则的干预。产品多时讲放开搞活,停收拒购,产品少对多方格购,进行地区封锁,严重影响市场功能的发挥。第三,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幼稚,

使农户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第四,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是土地、劳动力、科技、金融、信息等要素市场还未真正形成;直接影响到农村的要素流动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的自我服务能力比较差,这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同时,由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也不强,一般停留在统一耕种、统一灌溉、统一防治病虫害等常规服务上,产前的信息指导,产后的流通、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等服务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且国家经济技术部门由于改革进展不大,职能尚在转换之中,所以对农业的服务不力,国营商业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很难起到农民通往大市场的桥梁作用。这些都严重影响到市场农业发展。

第四,宏观调控亟待加强。目前,宏观调控中既有调控失据的问题,也有调控措施不到位的问题。前者是把宏观调控简单地理解为恢复硬性指令和行政手段,而不是以发挥市场机制为基础。后者则表现在有的部门和地方为维护既得利益,把加强宏观调控与发展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使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最终落空。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还没有找到一条既加强宏观调控又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途径,同时缺乏调控手段,特别是农业生产风险基金和保护价制度不完备、不落实,使农民进入市场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对发展市场农业顾虑重重,放不开手脚。

此外,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基础脆弱,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不快,农产品供给仍处于紧张运行状态,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的回旋余地受到影响,也是农村市场经济和市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加速农业市场化的措施选择

21世纪初,我国农业市场化走出困境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规模经营是农业市场化的本质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市场。土地的适当集中和规模经营,既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由此而解决农业比较利润低下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从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有限的农业耕地继续支持我国农业的持续增长。同时也是实现农业市场化的物质经济条件,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奠定基础。

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有赖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和流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是继续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向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仍然是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二是彻底放开劳动力市场,让农民自由平等地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三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小城镇,兴建新的小城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新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人口数量减少、影响耕地流转和相对集中的障碍因素逐步消除的基础上,以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责任制,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和不改变土地用途为前提,通过土地使用权的依法有偿转让,以家庭农场或集体农场等形式,将小块土地相对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二)发育市场中介组织,建立中介对接机制。如何把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民同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是我国农业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国内外的经验,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关键是要发育市场中介组织,建立农户与市场的中介对接机制。上接市场、下联农户的市场中介组织在继续发挥家庭联产承包制优势的同时,将千家万户的农民经营行为纳入到有组织、有规模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去,从而实现了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机结合。

近几年来,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多层次、多成分、多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迅速发展,对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类市场中介组织的共同特点是,以某个经济实体为龙头,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础和农户,用利益机制将企业与农户联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均担”的经济共同体,形成生产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经营一体化。

建立市场中介组织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市场化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农业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农户还在市场的门槛上徘徊,进入市场困难重重。因此,做好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将是现时期内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三)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平衡产业比较利益差异。在市场经济中,利益是经济运行的动力,是焕发经济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因此,要保持农业的稳步发展,就必须保证农业的比较利益能够同其它产业基本持平,保证农业经营者的实际收入至少不低于社会平均收益。但在单纯靠市场机制调节的情况下。弱质性的农业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必须靠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平衡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比较利益差异。其具体措施如下:

1、矫正工农业发展政策的偏差。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当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阶段向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阶段过渡时,农业剩余即不再外流。而是留在农业内部,保障农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经过40多年的建设,目前,我国的工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并且拥有了相当雄厚的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因此,农业为工业发展作贡献的历史使命已基本完成。在此情况下,国家应适时地对过去剥夺农业的政策进行矫正。全面实施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政策,让农业创造的价值更多地留在农村,为农业造成宽松的发展环境。

2、培育农业发展保护机制。价格保护。逐步提高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国家定购的收购价格。对于放开经营的主要农产品,实施最低保证价格制度;严格控制农用生产资料的涨价幅度,加强对化肥,农药市场的管理,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②保护耕地。土地是农业生产之本。没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无论如何也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因此,必须采取经济与法律的手段,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保证农业耕地面积的稳定。同时,做好对占而未用的土地的复耕工作;并积极开垦宜农荒地,增加粮食播种面积。③建立农业生产风险基金制度。主要用于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减产等的补贴。④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在保险公司设立相应的险种,开展农业自然灾害保险业务,实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自我保护。

(四)广辟农业投资渠道,增加农业投入资金。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靠自身积累来增加投入是不现实的。因而,必须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多方面筹措农业投入资金。

l、增加财政投入。逐年提高中央预算内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资金等用于农业的比重。要按照《农业法》的要求,切实保证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预算收入增长的速度。

2、加强信贷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扶持农业信贷政策的经验,制定相应的农业信贷特殊优惠政策,调动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的积极性。

3、积极引导、鼓励和组织农村集体和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对农村集体来说,各级领导要切实改变重经济效益,轻农业生产的倾向,增加集体对农业的投入;对农户来说,引导农户从超前消费的误区走出来。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农民将有限的钱投入到农业发展中去。

4、动员社会筹资,增加农业投入。农业是具有社会公益性的产业,因此,可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多方位、多渠道地筹集农业投入资金,走全社会共建农业的道路。

作者:阚世民 夏江海 李志军

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

【摘要】: 农村市场化是随着对农村市场经济的认识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而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突出问题,“货往哪里卖,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已成为当前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现实难题。 论文通过对农村三大现实难题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认为都与市场问题紧密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只能通过市场才能卖得出去,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需要的钱只能从市场中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靠市场进行合理配置来实现有序转移。特别是当前农村正在大力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着力解决的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也必须以市场为基础。论文由此揭示了研究和解决农村市场化问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农村市场化是建立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取向,是突破农村改革和发展瓶颈制约、开创农村改革和发展新局面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论文以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探索先行、发展滞后这一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回顾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化建设的成绩、问题、困难及其原因,深入研究、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对农村市场化建设的深刻影响和提出的客观要求;通过总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农业市场化的经验、成功做法,并通过对中外基本国情及其发展市场化主客观条件的比较,深刻把握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之间的关系,正确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途径;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农村市场体系和机制、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村市场主体进入和占领市场的能力、加强政府对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宏观调控等农村市场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 论文注意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经济学的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运用唯物辩证法系统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将定性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努力使农村市场化研究在理论上趋于系统化、科学化,在实践上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中国农村 农村市场经济 农村市场化

 第一章 前言13-29 1.1 研究农村市场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13-16 1.1.1 研究和解决农村市场化问题是突破农村改革和发展瓶颈制约的重大举措13-15

1.1.2 研究和解决农村市场化问题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15-16

1.1.3 研究和解决农村市场化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16

1.1.4 小结16

1.2 国内外对农村市场化问题的研究现状16-25

1.2.1 国内学术界、理论界对农村市场化理论研究的现状16-21

1.2.2 国外专家学者对农村市场化的研究概况21-23      

 1.2.3 对中外专家学者研究农村市场化特别是中国农村市场化理论成果的简要评

述23-25

1.3 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的技术路线25-29

1.3.1 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5-27

1.3.2 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27-29

第二章 市场经济与农村市场化辨析29-39

2.1 市场经济与市场化29-30

2.1.1 市场经济简述29

2.1.2 市场化的概念和内涵29-30

2.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化的发展30

2.2 农村市场经济与农村市场化30-34

2.2.1 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概况30-31

2.2.2 农村市场化问题的提出31-32

2.2.3 农村市场化与农村市场经济的同异分析32

2.2.4 农村市场化的基本内涵32-33

2.2.5 农村市场化的概念界定33

2.2.6 农村市场化概念与农业市场化概念的区别33-34

2.3 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场化的辩证关系34-39

2.3.1 农穑资商,商通利农——农业与市场渊源深厚,彼此互相依存、互相贯通、互相影响、互相促进34-35

2.3.2 农兴商通,民富国强——农业与市场的辩证统一关系,推动了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35-36

2.3.3 互促共进,相辅相成——加快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农村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36-37

2.3.4 推进市场化,实现现代化——农村市场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37-39

第三章 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发展的历史分析和定量化测度39-60

3.1 中国农村市场化发展的主要阶段39-41

3.1.1 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初建阶段(1979~1984年39

3.1.2 大力引进市场经营机制阶段(1985~1991年39-40

3.1.3 全面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阶段(1992年至今40-41

3.2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成就、问题及原因41-51

3.2.1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41-44

3.2.2 当前农村市场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4-47

3.2.3 农村市场化建设中存在的几个深层次矛盾47-49

3.2.4 导致问题和矛盾产生的原因探析49-51

3.3 对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定量化测度51-60

3.3.1 国内专家学者对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进行的定量分析51-5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2 目前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定量分析的主要缺陷53-54 3.3.3 对农村市场化进程进行科学测度的公式及选项的确定54-55 3.3.4 对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实际测度55-60 第四章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市场化发展过程及特点60-72 4.1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市场化的发展过程60-65 4.1.1 扩大国内农产品市场阶段(17世纪~19世纪60年代60-61 4.1.2 扩大国际农产品贸易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20年代61-62 4.1.3 农业商业化阶段(20世纪20年代~50年代62-63 4.1.4 农业高度市场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63-65 4.2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市场化建设的主要特点65-72 4.2.1 农业市场化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动下发展和实现的65 4.2.2 将大力拓展国外农产品市场作为农业市场化建设的目标取向之一65-66 4.2.3 注意不断完善、创新农产品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66-67 4.2.4 十分重视农产品流通组织及其服务组织的建设67-69 4.2.5 始终坚持政府对农业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69-70 4.2.6 注意研究和解决农业市场化建设中的具体实际问题70-71 4.2.7 小结71-72 第五章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历史定位和发展道路选择72-85 5.1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关系辨析72-76 5.1.1 工业化与农村市场化72-74 5.1.2 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74-75 5.1.3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75-76 5.2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农村(业)市场化发展所处于的不同客观条件比较76-81 5.2.1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同社会基本制度对农村(业)市场化发展的影响

比较76-77

5.2.2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处于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农村(业市场化发展的影响比较77-78

5.2.3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国情不同对农村(业)市场化发展的影响比较78-80

5.2.4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对农村(业)市场化发展的影响比较80-81

5.3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道路选择81-85

5.3.1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思路81

5.3.2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道路选择81-85

第六章 加入WTO与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85-105

6.1 加入WTO给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85-93

6.1.1 加入WTO给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带来的主要机遇85-90

6.1.2 加入WTO使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90-93

6.1.3 结论93           

 6.2 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特点及国际竞争力分析93-105 6.2.1 中国农产品出口特点93-100 6.2.2 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分析100-105 第七章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105-132 7.1 加快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农村市场体系,积极拓展农产品、农村消

费品和农业要素市场105-124

7.1.1 农村市场体系的构成105-106

7.1.2 尽快建成完整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拓展买方市场时期的农产品市场106-110

7.1.3 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力拓展国际农产品市场110-115

7.1.4 培育和发展农业要素市场,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业要素市场体系115-121

7.1.5 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121-124

7.2 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运行机制124-132

7.2.1 深化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能够在农产品市场中充分发挥价格导向和支配作用的价格机制125-129

7.2.2 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能够促使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经常趋于合理的供求机制129-130

7.2.3 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竞争的农村市场竞争机制130

7.2.4 建立和完善市场利益合理共享的农产品、农业要素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利益分配机制130-132

第八章 提高农村市场主体建设农村市场化的能力和水平132-146

8.1 农民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的责任、行为及作用发挥132-137

8.1.1 加快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赋予广大农民的重要历史责任132

8.1.2 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对农民素质的新要求与农民素质现状的差距132-134

8.1.3 提高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主要措施134-137

8.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的地位、责任与作用发挥137-142

8.2.1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37

8.2.2 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要历史责任137-138

8.2.3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不同类型及其发展状况138-140

8.2.4 大力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措施

140-142

8.3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的责任、行为与作用发挥142-146

8.3.1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42-143

8.3.2 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主要类型及发展状况143-144

8.3.3 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农村市场化建设能力与水平的主要措施144-146

第九章 加强政府对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宏观调控146-15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 善用“看得见之手”——推进农村市场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146-149 9.1.1 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146 9.1.2 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比任何产业都更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146-149

9.2 政府对农村市场化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则和方式149-150

9.2.1 政府对农村市场化建设进行宏观调控应遵循的主要原则149-150

9.2.2 政府对农村市场化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150

9.3 政府对农村市场化建设加强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150-158

9.3.1 制定农村市场化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政府宏观调控体制150-152

9.3.2 加强农村市场化建设的经济立法,坚持依法治“市、,依法兴“市”152-153

9.3.3 建立适合农村市场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政府管理体制,对农产品生产、流通、进出口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153-154

9.3.4 强化政府对农产品市场、农业要素市场、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市场流通的畅通无阻和市场竞争公平、公正、公开154-155

9.3.5 对农村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和收入差距进行适时、适度调节,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村市场化的健康发展155

9.3.6 加强对农民引导、组织和帮助,保护农民安全、顺利地进入市场155-158

第十章 结论158-163

10.1 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作者为之所做的工作158-160

10.1.1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158-159

10.1.2 作者在论文研究中所做的主要工作159-160

10.2 论文的理论与方法创新160-161

10.2.1 论文将人们对农村市场化的零碎认识,整合、扩展、提高成为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160

10.2.2 作者在对农村市场化理论的研究中,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见解,形成了若干新的理论观点160-161

10.2.3 对如何在新世纪中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对策161 10.2.4 在课题的研究方法上,采取一些有新意的研究方法161

10.3 论文在本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161-163

10.3.1 论文在本研究领域的地位161

10.3.2 论文在本研究领域中的作用161-163

参考文献163-169

附录:WTO农业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169-178

致谢178-179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179-1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优秀专著

读《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

韩俊

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农村最早引入了市场机制,农民率先进入市场。农村的率先改革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历史性巨变,而且给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改革先行一步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进展缓慢,仍处于体系不完全、机制不健全状态。习近平先生新著《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围绕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全局,抓住农村市场化这一关键问题,进行实践总结和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观点和指导性很强的对策措施。

作者针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的农民增收幅度趋缓,农业结构亟待优化,农业发展资金缺乏以及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亟须转移等值得重视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货往哪卖,钱从哪来,人往哪去”这三大历史性难题,根本原因都与市场问题紧密相关,从而提出了农村市场化的重要命题,并进一步指出,农村市场化是突破农村改革和发展瓶颈制约,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举措,只有紧紧抓住农村市场化这一关键环节,才能在新世纪中开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从农村市场化的概念、内涵的理论界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化的成就、问题及原因,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定量测度,国内外农村市场化建设的经验以及当前推进农村市场化面临的新形势和必须抓住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分析。作者提出农村市场化,是指农村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中心,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客观要求,建立起市场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市场关系规范、市场竞争有序、宏观调控有度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而农村市场化所要完成的任务,不仅包括农产品市场、农业要素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等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还包括农村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完善,包括农产品价格体制和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更包括了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和政府对城乡市场的宏观调控,包括了思想观念和领导方法的变革。因此,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主要对策就是在以上几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快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完善农村市场运行机制,深化农产品价格体制和流通体制改革,全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拓展农产品市场、农村消费品、工业品和农业要素市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宏观调控。

作者的研究与目前有关市场化问题研究相比,许多见解独到有新意,不仅具有理论创新意义,而且具有现实解释力。作者在书中围绕农村市场化的本质内涵,从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宏观视野,全面地阐述、论证农村市场化建设及其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和数据资料,并通过统计图表和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推导和论证,使农村市场化研究在理论上趋于系统化、科学化。作者以自己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利用丰富翔实的论据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严谨平实,篇章之间环环相扣,文风朴实。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应当承认农村现行体制离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小的距离。例如,中国农民依然缺乏长期的、完整的、有法律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对农村乱收费和农民不合理负担居高不下的问题依然没有治本之策;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势单力薄,谈判地位低,信息不灵,在交替出现的“买难”和“卖难”中,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市场风险,遭受巨大的利益损失;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依然存在;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日益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建立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依然没有破题;城乡分割体制依然没有彻底冲破,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依然缺乏平等的地位;等等。农村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日益触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深层的利益结构,日益要求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形成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这一研究力作的出版发行,将为我国在新世纪中推进农村市场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略。

来源:《经济日报》 2001年12月31日

我国农村市场化道路的探讨

2001-11-08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目标。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其市场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体制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有着相当的难度。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整个新旧体制转换正处在关键时期。研究农业走向市场以及如何走向市场,推动市场农业的发展,对于顺利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正确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市场化的含义

农业的市场化不仅意味着农业生产本身的市场化和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还意味着农业方式的改革,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生产环节和服务都将实现市场化。由于在市场体制下。竞争必须促使生产者采用最节约成本的生产方式,而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则有利于降低单个生产者的成本和风险,农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将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去而成为独立的部门。这种广义的农业市场化不仅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专业化带来的结果是农民只需进行与某一主要产品有关的生产投入,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有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而社会化带来的结果则使得农民只需进行产中的那些难以对劳动质量进行考核的生产活动,而其它生产活动都可交由专业化的服务公司进行,农民只需支付一定的费用而不必进行相关的生产资料的投入。例如,农户不必自己购齐全套农业机具,生产中的耕地、播种、中耕、施肥、灭虫、收割都可由专业化的服务公司来进行,而产前生产资料的购买以及产后的分级、加工、包装、运输和储存也是由专业公司进行,在美国那些专业化的生产区域中,甚至产中的生

产环节本身也实现了高度专业化和社会化,育种、饲养、催肥、屠宰、分解、加工都是由互相关联和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公司来进行。所以,农业市场化不仅会带来农业商品率和商品量的提高,而且还会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同时,农业市场化也意味着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生产要素可以在价格的引导下自由流动。因此,市场需求对农业的拉动力只是农业市场化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农业是否具有扩大市场供应的能力。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市场竞争中弱质性、如果不改进农业的利益环境,农业生产要素就会出现严重的流失,直到威胁其它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从榨取农业到扶植农业的过程,以使农业不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桎梏。我国农业目前也出现了这种生产要素严重流失的情况,这种状况如得不到扼制,只会带来农业的衰落。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其后果不容乐观。因为,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主要贡献不仅局限在提供食品和原料上,它也是工业品的一个重要的消费市场,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村市场没有开拓出来将会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制约力量,我国经济目前生产相对过剩、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太低所致。而要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就必须改善农业的利益环境,这样才能发挥非农产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

二、农业市场化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目标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第一步改革,一方面解决了生产关系不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农业生产特点的矛盾,形成了以家庭生产经营为基础的新的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在这一改革过程中,由于政策的动力和农民长期对温饱的渴求,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业要进一步发展,仅靠政策的简单推动或农民自发的愿望,已经远远不够了。因为我国在迅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的作用与力度在日益加深,范围在日趋扩大,对外开放把国际农产品的竞争力量也渗透进来。这使得刚刚过上温饱生活并想进一步致富的广大农民,在面对不确定的自然风险的同时,还要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与市场供求风险。因此,农业市场化问题,是农业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又一新问题。

l、农业市场化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从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来考察,有三个基本的共同特征:(1)高度商品化。即农业生产产品全部商品化,同时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也几乎全部从市场购买。(2)高度商业化。即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农场同商店、银行、工厂一样,是纯盈利性的企业组织。(3)高度专业化。包括生产经营专业化,产前、产后相关活动专业化,地区专业化与国际分工专业化。商品化、商业化和专业化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现代农业经济的基础。其中商业化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本质特征,正是农场主追求最大利润并相互竞争,才推动了农业的技术进步、专业化分工、资本积累和商品交换,即实现农业市场化,才是推动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动力。而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农民已经习惯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计划是无所不包的,人、财、物、产、供、销,都要按计划支配,也就是说,农业产值、农产品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用水、用电、化肥、农药、种子的供应,农产品的收购、储存、销售,以及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补贴等等,都要列入计划,而农户只需按计划劳作与生产而不用考虑别的什么。虽然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与市场经济已经逐渐深入我们的经济生活包括农业活动中,但由于长期惯性而致使农户不愿意介入激烈的竞争,不愿意承担市场的风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转轨定制时期,市场体系与调控体系都很不完善,再加上我们的政府还没有很好地对自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定位。在如何运用制度与市场的力量发展农业方面还没有经验(往往喜欢用行政力量或不适合的政策)。因此,即使政府用了很大力量(包括不断改进的各种政策,投入的增加和新的科技手段与

因素的渗入),农户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并进行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传统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小农经济还没有打破,农业发展还处于低效率阶段。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可以看出。只有真正推进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在农业领域的改革,即农业市场化,才是推动农业朝着高效率和现代化方面发展的原动力。

2、农业市场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在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村国,总人口的70%以上在农村,我们的农业业基础条件很差,农业发展还处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阶段。虽然改革开放多年,市场观念与商品意识已经开始在我国农村渗透与深入,农业市场与农村市场已开始培育发展,但不能否认,农业、农村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痕迹。如果农业、农村不进行全面市场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而由于这一问题本身的艰苦性与复杂性,中国农业市场化和农村市场化将是中国经济全面市场化的关键,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3、农业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党的十五大提出在2050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但我们应明确认识到农业不实现现代化,我国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长期以来,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比较重视的是生产手段现代化,如以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等为主要追求目标,而对制度现代化即农业市场化重视不够,以至于在我国农业生产手段取得一定进展时并末改变小农体制。事实上,只有以制度现代化为基础,再辅之以生产手段现代化,即在农业市场化基础上进行生产手段现代化改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化化。当前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已经极大地阻滞了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进程,其根源就在于目前体制与制度的约束。

三、农业市场化面临的问题

市场农业相对于传统的计划农业是一场革命。它不仅要求人们有全新的发展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且迫切需要进行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结构、市场体系建设、政府宏观调控等的重塑与构造。而在这些方面,目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农民对市场经济适应能力较弱。一是经营规模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相当突出。现代化的大市场要求农业有适度经营规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而现实是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一般8亩左右),其投入能力低,商品批量少,竞争能力较差,市场险大。第二,经营管理素质差。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本来就不高,现在一些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流向非农产业,流向城镇和沿海发达地区,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素质相对降低。第三,就总体而言,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强,对市场信号反应不够灵敏,生产经营什么,生产经营多少,往往凭经验或者互相仿效,出现比较明显的盲目性和地区趋同性,增大了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和利益流失。

其次,市场体系发育滞后。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强,鲜活量多,不易贮藏运输,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矛盾。解决农产品的季节生产与全年销费、集中生产与均衡消费的矛盾,需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为载体。但是,目前农产品市场数量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大多数是初级综合性集贸市场,交易方式停留在小范围现货交易上。大型批发市场和期货等专业市场刚刚起步。其次,市场行为不规范,制度建设跟不上。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发展需要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规范化环境。现在农产品购销政策和流通渠道缺乏连续性、稳定性,有的地方市场秩序混乱,欺行霸市、坑蒙拐骗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市场进行不规则的干预。产品多时讲放开搞活,停收拒购,产品少对多方格购,进行地区封锁,严重影响市场功能的发挥。第三,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幼稚,

使农户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第四,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是土地、劳动力、科技、金融、信息等要素市场还未真正形成;直接影响到农村的要素流动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的自我服务能力比较差,这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同时,由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也不强,一般停留在统一耕种、统一灌溉、统一防治病虫害等常规服务上,产前的信息指导,产后的流通、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等服务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且国家经济技术部门由于改革进展不大,职能尚在转换之中,所以对农业的服务不力,国营商业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很难起到农民通往大市场的桥梁作用。这些都严重影响到市场农业发展。

第四,宏观调控亟待加强。目前,宏观调控中既有调控失据的问题,也有调控措施不到位的问题。前者是把宏观调控简单地理解为恢复硬性指令和行政手段,而不是以发挥市场机制为基础。后者则表现在有的部门和地方为维护既得利益,把加强宏观调控与发展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使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最终落空。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还没有找到一条既加强宏观调控又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途径,同时缺乏调控手段,特别是农业生产风险基金和保护价制度不完备、不落实,使农民进入市场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对发展市场农业顾虑重重,放不开手脚。

此外,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基础脆弱,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不快,农产品供给仍处于紧张运行状态,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的回旋余地受到影响,也是农村市场经济和市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加速农业市场化的措施选择

21世纪初,我国农业市场化走出困境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规模经营是农业市场化的本质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市场。土地的适当集中和规模经营,既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由此而解决农业比较利润低下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从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有限的农业耕地继续支持我国农业的持续增长。同时也是实现农业市场化的物质经济条件,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奠定基础。

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有赖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和流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是继续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向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仍然是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二是彻底放开劳动力市场,让农民自由平等地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三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小城镇,兴建新的小城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新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人口数量减少、影响耕地流转和相对集中的障碍因素逐步消除的基础上,以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责任制,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和不改变土地用途为前提,通过土地使用权的依法有偿转让,以家庭农场或集体农场等形式,将小块土地相对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二)发育市场中介组织,建立中介对接机制。如何把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民同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是我国农业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国内外的经验,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关键是要发育市场中介组织,建立农户与市场的中介对接机制。上接市场、下联农户的市场中介组织在继续发挥家庭联产承包制优势的同时,将千家万户的农民经营行为纳入到有组织、有规模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去,从而实现了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机结合。

近几年来,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多层次、多成分、多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迅速发展,对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类市场中介组织的共同特点是,以某个经济实体为龙头,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础和农户,用利益机制将企业与农户联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均担”的经济共同体,形成生产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经营一体化。

建立市场中介组织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市场化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农业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农户还在市场的门槛上徘徊,进入市场困难重重。因此,做好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将是现时期内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三)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平衡产业比较利益差异。在市场经济中,利益是经济运行的动力,是焕发经济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因此,要保持农业的稳步发展,就必须保证农业的比较利益能够同其它产业基本持平,保证农业经营者的实际收入至少不低于社会平均收益。但在单纯靠市场机制调节的情况下。弱质性的农业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必须靠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平衡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比较利益差异。其具体措施如下:

1、矫正工农业发展政策的偏差。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当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阶段向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阶段过渡时,农业剩余即不再外流。而是留在农业内部,保障农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经过40多年的建设,目前,我国的工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并且拥有了相当雄厚的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因此,农业为工业发展作贡献的历史使命已基本完成。在此情况下,国家应适时地对过去剥夺农业的政策进行矫正。全面实施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政策,让农业创造的价值更多地留在农村,为农业造成宽松的发展环境。

2、培育农业发展保护机制。价格保护。逐步提高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国家定购的收购价格。对于放开经营的主要农产品,实施最低保证价格制度;严格控制农用生产资料的涨价幅度,加强对化肥,农药市场的管理,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②保护耕地。土地是农业生产之本。没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无论如何也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因此,必须采取经济与法律的手段,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保证农业耕地面积的稳定。同时,做好对占而未用的土地的复耕工作;并积极开垦宜农荒地,增加粮食播种面积。③建立农业生产风险基金制度。主要用于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减产等的补贴。④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在保险公司设立相应的险种,开展农业自然灾害保险业务,实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自我保护。

(四)广辟农业投资渠道,增加农业投入资金。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靠自身积累来增加投入是不现实的。因而,必须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多方面筹措农业投入资金。

l、增加财政投入。逐年提高中央预算内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资金等用于农业的比重。要按照《农业法》的要求,切实保证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预算收入增长的速度。

2、加强信贷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扶持农业信贷政策的经验,制定相应的农业信贷特殊优惠政策,调动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的积极性。

3、积极引导、鼓励和组织农村集体和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对农村集体来说,各级领导要切实改变重经济效益,轻农业生产的倾向,增加集体对农业的投入;对农户来说,引导农户从超前消费的误区走出来。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农民将有限的钱投入到农业发展中去。

4、动员社会筹资,增加农业投入。农业是具有社会公益性的产业,因此,可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多方位、多渠道地筹集农业投入资金,走全社会共建农业的道路。

作者:阚世民 夏江海 李志军


相关文章

  •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化研究
  •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化研究李树生 一.论文主题意义 选择农村经济与金融市场化发展问题作为论文主题,是作者几年来的认真思考.之所以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市场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主流选择.我国作为世 ...查看


  •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陈良敏 黎桃桃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 日期:2014-11-21 摘 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针对热点和难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取得 ...查看


  • 2015年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 2015-2022年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调 研分析及发展趋势报告 报告编号:157759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 ...查看


  • 2016年农村电商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 中国农村电商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场前 景预测报告(2016年版) 报告编号:1820577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 ...查看


  • 2017年中国农村医疗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目录)
  • 2017-2022年中国农村医疗市场发展现状及战略咨询报告(目录)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 ...查看


  •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资助.清华经管学院主办的为期三年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首年研究工作已完成,成果研讨会于12月2-3日在清华举行.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中国人民银行副 ...查看


  • 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指数
  • 作者:蔡立雄何炼成 经济学家 2008年07期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8)02-0018-08 一.前言 1978年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制度变迁," ...查看


  •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研究综述
  •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指数化增长,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目前已经逼近国际警戒线.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东西差距",在地理分布上呈现东西差距大.中部差距小的U型特征.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扩 ...查看


  • 2016-2022年中国小额贷款市场分析报告
  • 2016-2022年中国小额贷款市场分析 报告 www.chyxx.com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