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_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1)、导入。

提问: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件事?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直接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根据现场回答改变),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侧面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2)、精细品读课文。

1、划分层次

第一自然段:导语

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点题、揭示全文主旨、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第二~第十自然段:主体(进一步分层)

主体部分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描写了4个场景(强调时间顺序,突出文章时序性这一特点)。

第一层(第2~4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二层(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第三层(第8~9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第四层(第10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四个层次分别特写四个场景。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2、精细品读课文

提问:仔细品读课文,说说你认为课文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辅助提问:

1) 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参考:

A现在与历史相结合(时间闪回)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

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B细节描写(详略得当)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C气氛烘托(散文笔法)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但在这里做交代,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至于“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的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不愧为最有绅士风度的国家,他们把告别仪式搞得绅士味道十足。港督府的旗帜是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的,这一特定乐曲的选择,英国人煞费苦心。“日落仪式”的命名以及“日落”时间的选定,都可见到英国皇家的气派与风范——完美的结束与始终如一的矜持、高贵。“不列颠尼亚”号,这艘以大英帝国国号命名的游轮,在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的末代使命后也即将退役。通讯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特点,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烘托了主题。

D暗用“反复”(思想情感表现得庄严与深沉)

该报道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是深刻细腻的,在真实客观的事件描述中,不露痕迹地运用“反复”的表现技巧,使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洋溢着对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无限欣慰和自豪之情。首先是在香港游离祖国的时间上反复重复:“150多年”、“近一个半世纪”、“156年前”、“156年5个月零4天”等重复达六次之多。其作用不过就是要传达一种信念,别看经历的时间如此之长,赢得最后胜利的还是中国。与此相对,是对英国统治“宣告终结”“即将告终”“最后时刻”“最后一次”等的多次反复。仅“最后一次”就使用了三次。这样的反复手法,无疑也起到了讴歌回归的作用。

3、深入分析个别字句

A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①“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③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B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C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别了,不列颠尼亚

(1)、导入。

提问: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件事?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直接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根据现场回答改变),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侧面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2)、精细品读课文。

1、划分层次

第一自然段:导语

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点题、揭示全文主旨、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第二~第十自然段:主体(进一步分层)

主体部分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描写了4个场景(强调时间顺序,突出文章时序性这一特点)。

第一层(第2~4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二层(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第三层(第8~9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第四层(第10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四个层次分别特写四个场景。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2、精细品读课文

提问:仔细品读课文,说说你认为课文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辅助提问:

1) 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参考:

A现在与历史相结合(时间闪回)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

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B细节描写(详略得当)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C气氛烘托(散文笔法)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但在这里做交代,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至于“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的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不愧为最有绅士风度的国家,他们把告别仪式搞得绅士味道十足。港督府的旗帜是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的,这一特定乐曲的选择,英国人煞费苦心。“日落仪式”的命名以及“日落”时间的选定,都可见到英国皇家的气派与风范——完美的结束与始终如一的矜持、高贵。“不列颠尼亚”号,这艘以大英帝国国号命名的游轮,在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的末代使命后也即将退役。通讯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特点,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烘托了主题。

D暗用“反复”(思想情感表现得庄严与深沉)

该报道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是深刻细腻的,在真实客观的事件描述中,不露痕迹地运用“反复”的表现技巧,使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洋溢着对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无限欣慰和自豪之情。首先是在香港游离祖国的时间上反复重复:“150多年”、“近一个半世纪”、“156年前”、“156年5个月零4天”等重复达六次之多。其作用不过就是要传达一种信念,别看经历的时间如此之长,赢得最后胜利的还是中国。与此相对,是对英国统治“宣告终结”“即将告终”“最后时刻”“最后一次”等的多次反复。仅“最后一次”就使用了三次。这样的反复手法,无疑也起到了讴歌回归的作用。

3、深入分析个别字句

A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①“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③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B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C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相关文章

  •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 逍遥镇中导学案(二课时) _八年级_语文学科导学案 授课人:李耀杰 授课时间: 主备人:李耀杰 班级: 备课组长:李耀杰 姓名: 小组: 课题:八年级上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了解本文 ...查看


  • 6.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 东兴市第二中学语文科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6.别了,"不列颠尼亚" 班级: 小组: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及本文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 ...查看


  • 短新闻两篇
  • <短新闻两篇>教案 授课班级:高一(9)班 授课时间: 授课人:张怀新 节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查看


  • 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学习资料2
  • 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学习资料 第一单元(游记) 第1课 巴东三峡 一.文学常识填空 <巴东三峡>的作者是 ,他是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本文选自 . ..二.生字词语 浣( )妆: .浣: 秭( )归 滟滪( )堆 ....夔( ...查看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材目录(全)
  • 高中语文辅导网 http://www.yuwenfudao.com 第一册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 *沁 园春长沙 毛 沁 园春长沙-------------------毛 2 诗两首 雨巷 ---------------------戴望舒 ...查看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能力训练测试卷2
  • 语文能力训练测试卷(二)--第二单元 一.积累与应用(30分) 1.新闻知识填空.(6分) ①消息通常是由 . . 等三个部分组成. ②新闻的特点 是 . . . ③电视新闻以 和 为主要传播手段,它的主要特征 是 性. 性. 性. ④特写 ...查看


  • 高中语文电子课本链接地址
  • 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教师中心>>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1>>电子课本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电子课本 教师用书 教学设计 课件资源 语文练习 ...查看


  • 高中语文目录(人教版)
  • 人教版高中语文目录 必修一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诗两首 雨巷................................. ...查看


  • 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目录
  • 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目录 必修一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3 2.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 6 再别康桥---------------徐志摩 8 3.大堰河--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