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学习资料2

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学习资料

第一单元(游记)

第1课 巴东三峡

一、文学常识填空

《巴东三峡》的作者是 ,他是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本文选自 。 ..二、生字词语

浣( )妆: 。浣: 秭( )归 滟滪( )堆 ....夔( )州 袅( )袅 单( )于 崆( )岭滩 瞿( )塘峡 .....山巅( ) 王嫱( ) 古褐( )苍苍 古刹( ) 刹( )车 ..

区别近义词:“领悟”与“领略 ”;“情景”与“情趣”、“情调”“情形”;“浣妆”与“换装”; “凝望”与“凝视”;“险峻”与“险要”

三、课文写作思路、段落层次

1、写作思路:本文按照作者的 ,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可谓层次分明。文章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 、 、 。记叙最长的 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2、段落层次(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 (总写)。 第二部分( ):记述作者游 的经过。

2、介绍时简明扼要,抓住要领,采用的是 (A、详写B、略写)。记叙最有名的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 、 ,同时写了闻名遐迩的 ,采用的写法属于 (A、详写B、略写)。记叙瞿塘峡,不仅介绍了瞿塘峡的 与 ,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 ,其作用是丰富了 。

3、运用写景,生动形象。(运用了 (1)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运用了 , 连用四个“ ”字,写出了江水的 、 、 、 的特点。

(2)又如描写巫峡山的:“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我”,运用 手法,非常生动,将群山写 了。此外还用“偶尔看见一只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写鸟飞的情态,侧面烘托了山峰的 。

(3)写山峰的峻峭:“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的似的”运用了 。写巫山云雾:“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运用了 修辞写巫山的云变幻多姿。

(4)文中还通过作者的心理描写情绪变化来表现或反衬 。

①如第1段中“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表达了作者见到三峡时所产生的“惊异的情感”。随着山川形势的变化,作者的心情随之而变,有时惊惧紧张,有时则轻松舒畅。如第4段写游西陵峡经过黄陵庙时,由于此处山水风光秀美,“先前紧张的情绪现在突然变得 ”。

②再如最后一段写游完三峡后,满船的都感到一种“ ”的愉快,显出了“一阵轻松”,“放下心来”“舒舒服服”这些心情的描写也反衬了三峡之险恶。 4、恰当引用,画龙点睛。

第一层( ):记述作者游 的经过(着重写了 和 和(1)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 的氛围,为全文 )。

第二层( ):记述作者游 的所见所闻。 第三层( ):记述作者游 的经过。 第三部分(10):写游完三峡后作者的心情与感受。 四、写作特点

1、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分明。(由写作思路可以看出)

1

定下 ;作者自己即景的诗句表现了 ;引用杜甫的诗句表现了 ;引用历史典故突出了 。 五、重点段阅读(精读7—9段,完成下列各题)

(1)第7段作者写巫峡,先概括写巫峡山水的特点: ,然后分别写巫峡江水的特点和山的特点,巫峡江水的特点是 ,险在 险在 险在 险在 ;山的特点是: 、 、 、 。

(2)第8段写巫山的 ,作者没有亲眼见到,只是听说,但却写了听说中的巫山的云雾,这种写法应该属于 (A、实写 B、虚写)。

(3)第9段写瞿塘峡,略写瞿塘峡的山势和水势,侧重或详写了瞿塘峡两岸的的人文景观: 、 和 ,引用了 这一的历史典故,其目的是为了突出 。 “所谓英雄落泪游子思乡的情感,大概就是在这种境界里产生的。”中的“这种境界”指代 .... 。 六、选择题,

1、给下面句中的空白处选一组恰当的词语。( )

船过黄陵庙的时候,我有两句即景的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不过这① 很短促,不到两分钟,船就驶入西陵峡的第三段了。

稍纵即逝 木橹( )

三、段落层次(全文共有6 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叙述 。

第二部分( ):记叙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 ):略写 。 第二层( ):详写 。

四、主题:这篇游记作者通过写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 ,反映了周庄人民的 。

五、重点段阅读(精读4—5段,认真完成下列各题) 背诵“作者第二次游周庄” (1)第4段首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最可爱的,就是在那悬崖绝壁的上面,倒悬着一些极小的红花,映着古褐苍苍的石岩,另有一种(2)比较作者三次游周庄的异同。(比较三次游周庄的时间或季节、环境、印象或感受、详略) ② 。

所谓英雄落泪游子思乡的 ③ ,大概就是在这种境界里产生的。 A、①情感 ②情景 ③情趣 B、①情趣 ②情感 ③情景 C、①情景 ②情趣 ③情感 D、①情景 ②情感 ③情趣 2、这段文字描写的瞿塘峡的特点是下列哪一项?( )

A、此峡最短,不过十三四里。 B、峡短但水势仍险急。 C、夔门滟预堆阻在江中,水不得平流。D、北岸有一峰突起。 3、从这段文字描写的详略来看,下面分析正确的是哪一项?( )

A、略写瞿塘峡,详写白帝城。 B、详写瞿塘峡,略写白帝城。 C、瞿塘峡和白帝城都是略写。 D瞿塘峡和白帝城都是详写。

(3)作者第一次游周庄,印象不深刻的原因是 。 (4)第二次游周庄作者是从 和 上去写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作者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滴水和流水的声音方面来周庄之水声充满 。写第第二次游周庄时作者运用了 、 和 的修辞手法。 (5)作者写第三次游周庄水乡时着重写了春夜在河中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 ,写礼花时又着重从 方面写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

(6)作者写第三次游周庄水乡时采用的写作顺序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 写到 ,写河中景物时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河中张灯结彩的 ,..写船上传来的 。然后写船到古镇尽头时节日夜空中的 及其在河中的 ,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 写至 。写得有条有理。

(7)作者写第二次游周庄水乡,听到了流水声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之声,而第三次游周庄时则真的听到丝竹管弦声了,这样写属于先 后 ,前后照应。

(8)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 的气氛。

2

第2课 周庄水韵

一、文学常识填空

《周庄水韵》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 。 二、生字词语

斑斓( ) 眩( )目 参差( ) 晶莹( ) 谛( )听 ....... 娴( )熟 瞬( )息万变 璀璨( ) 如诉如泣 张灯结彩 ..

(9)第5段“天上的美景”指的是 ,“地上的惊喜”指的是 。

奇的原因。

3、第五段中“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运用了 修辞手法。 4、作者观赏景物的顺序是什么?

第3课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一、生字词语

深湛( ) 恬( )雅 眸( )子 魅( )力 哈( )达 逶迤( )..安谧( ) 潸( )然 毅然决然 沧桑 娓( ) 娓动听 世外桃源 得天独厚 篝( ) 火 脍炙( )人口 虚无缥缈( ) 以及课后【字词积累】 ..二、段落层次(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写 。 第二部分( ):写 。 第三部分( ):写 。 三、观察景物的方法和课文主旨

1、观察景物的方法:观察景物的方法一般有 、 等。移步换景就是描写景物时,随着作者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地展现新画面,即按照游踪顺序来写景。 “定点观察”,就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进行观察事物的方法。有的游记用的移步换景法,有的游记采用的是定点观察,本文采用的是“ ”的方法。

2、主旨:文章通过叙写青海湖水蓝得醉人,环境氛围清新幽静,神话传说神奇迷人,鸟岛神奇、鱼类丰富。在赞美而青海湖的 、 、可爱,并希望青海湖为更多游人所赏识,同时也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 。 四、重点段阅读(阅读5—10段,完成下列各题)

1、第5段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运用了多种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 ....

①首先 (即用 的手法描写湖水之蓝),如“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②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 (即用 手法写湖水之蓝)。

③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 写湖水之蓝,将湖水的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亮晶晶的眸子”。

2、第5段还从青海湖所处的 (青海湖地理位置很高)、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

一、文学常识填空

《走进纽约》的作者是当代作家 ,本文选自 。 二、生字词语

超尘脱凡 巉( )岩 横空出世 砭( )骨 容光焕发 浸淫 烙( )印 伟岸 倏( )地 擎( )天 皑( ) 镢( )头 分道扬镳( ) 白炽( ) 九天 风风火火

三、段落层次(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 第三部分( ): 。 四、观察的角度、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1、观察的角度:观察的角度一般有远观(即远望)、近看、仰视、和俯瞰(即俯视)等。本文第一段作者观察的角度是 ;第二段作者观察的角度前面是 ,后面是 ;第四段作者观察的角度是 。

2、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既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描写。第一段写纽约的高楼大厦,第二段写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以及在上面俯瞰到景物,以及第五段写纽约的夜景采用的是 。这些描写勾勒出了纽约景物的轮廓,让读者比较清晰地看到了客观景物的真实面貌。第二段写巨风,第四段写纽约的交通状况采用的是 。这些描写这些将景物写活了,反映纽约充满了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5、第8段写 时,作者引用了 加以解释,使得青海湖的成因富于神奇迷人的色彩。

6、第9段写 ,突出了其色彩、品种之繁多,来源地之广阔。

第4课 走进纽约

3

五、主题、写作特点

1、主题:本文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景象:高楼林立,建筑雄伟;车水马龙,交通发达,生活节奏异常快速;声响嘈杂,灯光如昼。同时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面: 。在与纽约的比较中,作者深为祖国的落后而担忧,认为必须 。

(3)特点:A、 B、 C、

二、生字词语: 矜( )持 信守 大阪( ) 噙( )住泪水 风度翩翩( ) .三、分析本文结构

1、标题。本消息有正、副两个标题,正标题概括了这则消息的 ,一个“ ”字贯穿全文。副标题突出了 , 之情溢于言表。

2、特点:①语言节奏 ,恰当地反映出 。②善于运用2、导语部分(课文第 自然段)。 等手法,加强气势与力量。③大量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1)这则消息的导语前有电头:“新华社莫斯科7月13日电(记者许基仁、刘广、林榕)”,它交代了 、 、 ,说明这则消息是 的,反映了消息 的特点。

(2)导语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的中心的概述,本消息的导语(第1、2段)概述了 .. :中国以绝对优势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其中第1段以抒情的笔调开头,“所有”、“都”、“尽情”等词语表达了中国人民申奥成功后 的心情。第2段中运用了一组确凿的 ,用事实说话,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中国申奥的优势,说明 。

3、主体部分。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展开叙述了 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 ): 。 第二层( ): 。(确凿数据:118-参加数,第一轮44、第二轮56)。这一层用确切的数字充分证明,在众多的申办城市中,北京战胜了竞争对手,脱颖而出,赢得了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正义、进步、强盛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拥有广泛的支持。 第三层( ): 。

①何振梁的话充分说明 。 ②例举韩国和瑞士体育界人士的话,表明了 。这不仅仅是体育界的成功,更说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 ③刘淇市长和郎平的话,表达了中国申奥成功后的 ,同时也表达了办好2008年奥运会的 。 四、写作特点

1、语言 。作为新闻除了要有实效性,还应具备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本文语言简洁明了,让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信息,同时字里行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如“该轮

4

第二单元(新闻)

第5课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一、文学常识填空

(一)《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体裁是 (二)新闻文体知识

1、新闻:新闻是 的报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 、 、 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 。 2、消息的定义和结构:

(1)定义:消息是一种 的新闻体裁,消息属于狭义的新闻。

(2)消息的结构: 、 、 、 、和 ,其中 、 、 、三部分必不可少。

①标题——作用: 。标题它包括 、 和 。

引题——作用: 、 、 。

标题 正题——作用: 。

副题——作用: 。

②导语——作用: 。导语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 、 、 、 、 。

③主体——作用:主体部分承接导语,扣住中心,用翔实的材料、典型的事例展开导语中已点明的事实,即具体叙述 。它是导语内容的 。

到北京办奥运会了!”,一个“该”字道出了 !这里有漫长的期待终于梦想成真的 ,有作为中国人的 ,有北京一定能够办好奥运会的 。

2、善于 。如写刘淇市长在签订完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合同后对记者说,他“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他要永远保存下去” ,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他十分珍视中国人民为支持奥林匹克运动和促进世界和平.进步所做的努力,十分珍视世界各国人民在奥林匹克旗帜下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说明了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不论对中国,还是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场景。(用3~5分钟的时间默读完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层( ):写 仪式(第一次降旗,时间是 。为第一个场景)。 第二层( ):写 仪式(第二次降旗,时间是 ,为第二个场景)。

第三层( ):写 仪式(降旗与升旗,时间是 ,为第三个场景)。

第四层( ):写 。(时间是 ,为第四个场景)。 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作者通过对这些重大场面的生动描写,使得主题集中而又鲜明,不仅让人犹如身临其境,而且使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 。 四、写作特点

1、本文语言 。在含蓄中包含了许多言外之意,耐人寻味。如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作者说:“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平实的语言,鲜明的 ,饱含了 之情。(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题品味)

2、行文中适当地运用了一些 :如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

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文体:《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 。 2、关于新闻中的“特写”

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特写是 的一种(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特写镜头,它专门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特别放大。特写镜头在刻画人物和表现细节时,能够抓住人们的视线,扣紧人们的心弦,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力。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新闻就叫 )。

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的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特写的特点是: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侧重“再现”。

二、生字词语:凝重 掩映 瞩( )目 子夜 易帜( ) 冉( )冉升起 三、本文结构

1、导语部分(1~2段)有三个作用:

(1)一是 ,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2)二是 ,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3)三是在时间上,为主体部分的 顺序奠定基础。

2、主体部分(3~11段)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这四层按 顺序主要描写了 个

第7课 生命之舟

一、文学常识填空

1、《生命之舟》是一则 的文字稿。 2、文体知识

电视新闻:电视新闻是利用 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它以 和 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 、 、 、 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 、 和 。

二、生字词语:簰( )洲弯 穿梭( ) 肆虐( ) ..三、课文结构(这则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5

到北京办奥运会了!”,一个“该”字道出了 !这里有漫长的期待终于梦想成真的 ,有作为中国人的 ,有北京一定能够办好奥运会的 。

2、善于 。如写刘淇市长在签订完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合同后对记者说,他“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他要永远保存下去” ,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他十分珍视中国人民为支持奥林匹克运动和促进世界和平.进步所做的努力,十分珍视世界各国人民在奥林匹克旗帜下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说明了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不论对中国,还是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场景。(用3~5分钟的时间默读完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层( ):写 仪式(第一次降旗,时间是 。为第一个场景)。 第二层( ):写 仪式(第二次降旗,时间是 ,为第二个场景)。

第三层( ):写 仪式(降旗与升旗,时间是 ,为第三个场景)。

第四层( ):写 。(时间是 ,为第四个场景)。 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作者通过对这些重大场面的生动描写,使得主题集中而又鲜明,不仅让人犹如身临其境,而且使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 。 四、写作特点

1、本文语言 。在含蓄中包含了许多言外之意,耐人寻味。如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作者说:“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平实的语言,鲜明的 ,饱含了 之情。(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题品味)

2、行文中适当地运用了一些 :如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

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文体:《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 。 2、关于新闻中的“特写”

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特写是 的一种(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特写镜头,它专门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特别放大。特写镜头在刻画人物和表现细节时,能够抓住人们的视线,扣紧人们的心弦,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力。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新闻就叫 )。

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的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特写的特点是: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侧重“再现”。

二、生字词语:凝重 掩映 瞩( )目 子夜 易帜( ) 冉( )冉升起 三、本文结构

1、导语部分(1~2段)有三个作用:

(1)一是 ,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2)二是 ,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3)三是在时间上,为主体部分的 顺序奠定基础。

2、主体部分(3~11段)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这四层按 顺序主要描写了 个

第7课 生命之舟

一、文学常识填空

1、《生命之舟》是一则 的文字稿。 2、文体知识

电视新闻:电视新闻是利用 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它以 和 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 、 、 、 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 、 和 。

二、生字词语:簰( )洲弯 穿梭( ) 肆虐( ) ..三、课文结构(这则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是导语。导语部分交代了 、 、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

第二部分(3~9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写了救助过程,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 和 。其中,重点解说战士营救 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 。这是电视新闻的结语部分,在文中起 、 的作用。(“8月2日下午4点150多艘冲锋舟共救起一万七千多人”说明了救援工作取得巨大的成绩,从而点明了题意:生命之舟)

四、思考:文章的标题“生命之舟”,为什么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

答:因为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 人。所以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这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 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 之情。 五、写作特点

这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1)声画合一。 (2)采用 顺序来展开报道。 (3)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 (4)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

四、写作特色

1.运用 来写人。

这篇人物通讯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 。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著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2.生动的 。

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著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3.用 说话。

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五、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尽,完整,而消息则是简略的概述。 2、通讯比消息更具形象性、生动性,所以也更具感染力。 3、通讯文体格式比较自由。

4、通讯较消息的时效性差。即不如消息及时。

第8课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篇 。 2、人物通讯是用来 的一种新闻体裁。

二、生字词语:籼( )稻 雄蕊( ) 矢( )志不移 坛坛钵钵( ) .

大相径庭 劫后余生 鉴于

三、段落层次(文章大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1段):介绍袁隆平的简单材料,以及他产生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 第二部分(第12~16段):简单介绍杂交水稻研究的一些内容以及袁隆平长期以来矢志不移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开始写他初期是如何开始工作的,以及研究工作遇到的困难。 第三部分(第17~40段):在党的关怀下,袁隆平的试验取得巨大成功并赢得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因而获得几项科学大奖。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学习资料

第一单元(游记)

第1课 巴东三峡

一、文学常识填空

《巴东三峡》的作者是 ,他是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本文选自 。 ..二、生字词语

浣( )妆: 。浣: 秭( )归 滟滪( )堆 ....夔( )州 袅( )袅 单( )于 崆( )岭滩 瞿( )塘峡 .....山巅( ) 王嫱( ) 古褐( )苍苍 古刹( ) 刹( )车 ..

区别近义词:“领悟”与“领略 ”;“情景”与“情趣”、“情调”“情形”;“浣妆”与“换装”; “凝望”与“凝视”;“险峻”与“险要”

三、课文写作思路、段落层次

1、写作思路:本文按照作者的 ,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可谓层次分明。文章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 、 、 。记叙最长的 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2、段落层次(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 (总写)。 第二部分( ):记述作者游 的经过。

2、介绍时简明扼要,抓住要领,采用的是 (A、详写B、略写)。记叙最有名的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 、 ,同时写了闻名遐迩的 ,采用的写法属于 (A、详写B、略写)。记叙瞿塘峡,不仅介绍了瞿塘峡的 与 ,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 ,其作用是丰富了 。

3、运用写景,生动形象。(运用了 (1)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运用了 , 连用四个“ ”字,写出了江水的 、 、 、 的特点。

(2)又如描写巫峡山的:“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我”,运用 手法,非常生动,将群山写 了。此外还用“偶尔看见一只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写鸟飞的情态,侧面烘托了山峰的 。

(3)写山峰的峻峭:“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的似的”运用了 。写巫山云雾:“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运用了 修辞写巫山的云变幻多姿。

(4)文中还通过作者的心理描写情绪变化来表现或反衬 。

①如第1段中“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表达了作者见到三峡时所产生的“惊异的情感”。随着山川形势的变化,作者的心情随之而变,有时惊惧紧张,有时则轻松舒畅。如第4段写游西陵峡经过黄陵庙时,由于此处山水风光秀美,“先前紧张的情绪现在突然变得 ”。

②再如最后一段写游完三峡后,满船的都感到一种“ ”的愉快,显出了“一阵轻松”,“放下心来”“舒舒服服”这些心情的描写也反衬了三峡之险恶。 4、恰当引用,画龙点睛。

第一层( ):记述作者游 的经过(着重写了 和 和(1)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 的氛围,为全文 )。

第二层( ):记述作者游 的所见所闻。 第三层( ):记述作者游 的经过。 第三部分(10):写游完三峡后作者的心情与感受。 四、写作特点

1、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分明。(由写作思路可以看出)

1

定下 ;作者自己即景的诗句表现了 ;引用杜甫的诗句表现了 ;引用历史典故突出了 。 五、重点段阅读(精读7—9段,完成下列各题)

(1)第7段作者写巫峡,先概括写巫峡山水的特点: ,然后分别写巫峡江水的特点和山的特点,巫峡江水的特点是 ,险在 险在 险在 险在 ;山的特点是: 、 、 、 。

(2)第8段写巫山的 ,作者没有亲眼见到,只是听说,但却写了听说中的巫山的云雾,这种写法应该属于 (A、实写 B、虚写)。

(3)第9段写瞿塘峡,略写瞿塘峡的山势和水势,侧重或详写了瞿塘峡两岸的的人文景观: 、 和 ,引用了 这一的历史典故,其目的是为了突出 。 “所谓英雄落泪游子思乡的情感,大概就是在这种境界里产生的。”中的“这种境界”指代 .... 。 六、选择题,

1、给下面句中的空白处选一组恰当的词语。( )

船过黄陵庙的时候,我有两句即景的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不过这① 很短促,不到两分钟,船就驶入西陵峡的第三段了。

稍纵即逝 木橹( )

三、段落层次(全文共有6 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叙述 。

第二部分( ):记叙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 ):略写 。 第二层( ):详写 。

四、主题:这篇游记作者通过写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 ,反映了周庄人民的 。

五、重点段阅读(精读4—5段,认真完成下列各题) 背诵“作者第二次游周庄” (1)第4段首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最可爱的,就是在那悬崖绝壁的上面,倒悬着一些极小的红花,映着古褐苍苍的石岩,另有一种(2)比较作者三次游周庄的异同。(比较三次游周庄的时间或季节、环境、印象或感受、详略) ② 。

所谓英雄落泪游子思乡的 ③ ,大概就是在这种境界里产生的。 A、①情感 ②情景 ③情趣 B、①情趣 ②情感 ③情景 C、①情景 ②情趣 ③情感 D、①情景 ②情感 ③情趣 2、这段文字描写的瞿塘峡的特点是下列哪一项?( )

A、此峡最短,不过十三四里。 B、峡短但水势仍险急。 C、夔门滟预堆阻在江中,水不得平流。D、北岸有一峰突起。 3、从这段文字描写的详略来看,下面分析正确的是哪一项?( )

A、略写瞿塘峡,详写白帝城。 B、详写瞿塘峡,略写白帝城。 C、瞿塘峡和白帝城都是略写。 D瞿塘峡和白帝城都是详写。

(3)作者第一次游周庄,印象不深刻的原因是 。 (4)第二次游周庄作者是从 和 上去写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作者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滴水和流水的声音方面来周庄之水声充满 。写第第二次游周庄时作者运用了 、 和 的修辞手法。 (5)作者写第三次游周庄水乡时着重写了春夜在河中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 ,写礼花时又着重从 方面写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

(6)作者写第三次游周庄水乡时采用的写作顺序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 写到 ,写河中景物时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河中张灯结彩的 ,..写船上传来的 。然后写船到古镇尽头时节日夜空中的 及其在河中的 ,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 写至 。写得有条有理。

(7)作者写第二次游周庄水乡,听到了流水声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之声,而第三次游周庄时则真的听到丝竹管弦声了,这样写属于先 后 ,前后照应。

(8)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 的气氛。

2

第2课 周庄水韵

一、文学常识填空

《周庄水韵》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 。 二、生字词语

斑斓( ) 眩( )目 参差( ) 晶莹( ) 谛( )听 ....... 娴( )熟 瞬( )息万变 璀璨( ) 如诉如泣 张灯结彩 ..

(9)第5段“天上的美景”指的是 ,“地上的惊喜”指的是 。

奇的原因。

3、第五段中“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运用了 修辞手法。 4、作者观赏景物的顺序是什么?

第3课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一、生字词语

深湛( ) 恬( )雅 眸( )子 魅( )力 哈( )达 逶迤( )..安谧( ) 潸( )然 毅然决然 沧桑 娓( ) 娓动听 世外桃源 得天独厚 篝( ) 火 脍炙( )人口 虚无缥缈( ) 以及课后【字词积累】 ..二、段落层次(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写 。 第二部分( ):写 。 第三部分( ):写 。 三、观察景物的方法和课文主旨

1、观察景物的方法:观察景物的方法一般有 、 等。移步换景就是描写景物时,随着作者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地展现新画面,即按照游踪顺序来写景。 “定点观察”,就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进行观察事物的方法。有的游记用的移步换景法,有的游记采用的是定点观察,本文采用的是“ ”的方法。

2、主旨:文章通过叙写青海湖水蓝得醉人,环境氛围清新幽静,神话传说神奇迷人,鸟岛神奇、鱼类丰富。在赞美而青海湖的 、 、可爱,并希望青海湖为更多游人所赏识,同时也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 。 四、重点段阅读(阅读5—10段,完成下列各题)

1、第5段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运用了多种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 ....

①首先 (即用 的手法描写湖水之蓝),如“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②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 (即用 手法写湖水之蓝)。

③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 写湖水之蓝,将湖水的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亮晶晶的眸子”。

2、第5段还从青海湖所处的 (青海湖地理位置很高)、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

一、文学常识填空

《走进纽约》的作者是当代作家 ,本文选自 。 二、生字词语

超尘脱凡 巉( )岩 横空出世 砭( )骨 容光焕发 浸淫 烙( )印 伟岸 倏( )地 擎( )天 皑( ) 镢( )头 分道扬镳( ) 白炽( ) 九天 风风火火

三、段落层次(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 第三部分( ): 。 四、观察的角度、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1、观察的角度:观察的角度一般有远观(即远望)、近看、仰视、和俯瞰(即俯视)等。本文第一段作者观察的角度是 ;第二段作者观察的角度前面是 ,后面是 ;第四段作者观察的角度是 。

2、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既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描写。第一段写纽约的高楼大厦,第二段写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以及在上面俯瞰到景物,以及第五段写纽约的夜景采用的是 。这些描写勾勒出了纽约景物的轮廓,让读者比较清晰地看到了客观景物的真实面貌。第二段写巨风,第四段写纽约的交通状况采用的是 。这些描写这些将景物写活了,反映纽约充满了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5、第8段写 时,作者引用了 加以解释,使得青海湖的成因富于神奇迷人的色彩。

6、第9段写 ,突出了其色彩、品种之繁多,来源地之广阔。

第4课 走进纽约

3

五、主题、写作特点

1、主题:本文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景象:高楼林立,建筑雄伟;车水马龙,交通发达,生活节奏异常快速;声响嘈杂,灯光如昼。同时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面: 。在与纽约的比较中,作者深为祖国的落后而担忧,认为必须 。

(3)特点:A、 B、 C、

二、生字词语: 矜( )持 信守 大阪( ) 噙( )住泪水 风度翩翩( ) .三、分析本文结构

1、标题。本消息有正、副两个标题,正标题概括了这则消息的 ,一个“ ”字贯穿全文。副标题突出了 , 之情溢于言表。

2、特点:①语言节奏 ,恰当地反映出 。②善于运用2、导语部分(课文第 自然段)。 等手法,加强气势与力量。③大量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1)这则消息的导语前有电头:“新华社莫斯科7月13日电(记者许基仁、刘广、林榕)”,它交代了 、 、 ,说明这则消息是 的,反映了消息 的特点。

(2)导语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的中心的概述,本消息的导语(第1、2段)概述了 .. :中国以绝对优势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其中第1段以抒情的笔调开头,“所有”、“都”、“尽情”等词语表达了中国人民申奥成功后 的心情。第2段中运用了一组确凿的 ,用事实说话,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中国申奥的优势,说明 。

3、主体部分。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展开叙述了 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 ): 。 第二层( ): 。(确凿数据:118-参加数,第一轮44、第二轮56)。这一层用确切的数字充分证明,在众多的申办城市中,北京战胜了竞争对手,脱颖而出,赢得了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正义、进步、强盛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拥有广泛的支持。 第三层( ): 。

①何振梁的话充分说明 。 ②例举韩国和瑞士体育界人士的话,表明了 。这不仅仅是体育界的成功,更说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 ③刘淇市长和郎平的话,表达了中国申奥成功后的 ,同时也表达了办好2008年奥运会的 。 四、写作特点

1、语言 。作为新闻除了要有实效性,还应具备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本文语言简洁明了,让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信息,同时字里行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如“该轮

4

第二单元(新闻)

第5课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一、文学常识填空

(一)《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体裁是 (二)新闻文体知识

1、新闻:新闻是 的报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 、 、 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 。 2、消息的定义和结构:

(1)定义:消息是一种 的新闻体裁,消息属于狭义的新闻。

(2)消息的结构: 、 、 、 、和 ,其中 、 、 、三部分必不可少。

①标题——作用: 。标题它包括 、 和 。

引题——作用: 、 、 。

标题 正题——作用: 。

副题——作用: 。

②导语——作用: 。导语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 、 、 、 、 。

③主体——作用:主体部分承接导语,扣住中心,用翔实的材料、典型的事例展开导语中已点明的事实,即具体叙述 。它是导语内容的 。

到北京办奥运会了!”,一个“该”字道出了 !这里有漫长的期待终于梦想成真的 ,有作为中国人的 ,有北京一定能够办好奥运会的 。

2、善于 。如写刘淇市长在签订完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合同后对记者说,他“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他要永远保存下去” ,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他十分珍视中国人民为支持奥林匹克运动和促进世界和平.进步所做的努力,十分珍视世界各国人民在奥林匹克旗帜下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说明了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不论对中国,还是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场景。(用3~5分钟的时间默读完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层( ):写 仪式(第一次降旗,时间是 。为第一个场景)。 第二层( ):写 仪式(第二次降旗,时间是 ,为第二个场景)。

第三层( ):写 仪式(降旗与升旗,时间是 ,为第三个场景)。

第四层( ):写 。(时间是 ,为第四个场景)。 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作者通过对这些重大场面的生动描写,使得主题集中而又鲜明,不仅让人犹如身临其境,而且使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 。 四、写作特点

1、本文语言 。在含蓄中包含了许多言外之意,耐人寻味。如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作者说:“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平实的语言,鲜明的 ,饱含了 之情。(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题品味)

2、行文中适当地运用了一些 :如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

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文体:《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 。 2、关于新闻中的“特写”

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特写是 的一种(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特写镜头,它专门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特别放大。特写镜头在刻画人物和表现细节时,能够抓住人们的视线,扣紧人们的心弦,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力。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新闻就叫 )。

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的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特写的特点是: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侧重“再现”。

二、生字词语:凝重 掩映 瞩( )目 子夜 易帜( ) 冉( )冉升起 三、本文结构

1、导语部分(1~2段)有三个作用:

(1)一是 ,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2)二是 ,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3)三是在时间上,为主体部分的 顺序奠定基础。

2、主体部分(3~11段)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这四层按 顺序主要描写了 个

第7课 生命之舟

一、文学常识填空

1、《生命之舟》是一则 的文字稿。 2、文体知识

电视新闻:电视新闻是利用 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它以 和 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 、 、 、 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 、 和 。

二、生字词语:簰( )洲弯 穿梭( ) 肆虐( ) ..三、课文结构(这则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5

到北京办奥运会了!”,一个“该”字道出了 !这里有漫长的期待终于梦想成真的 ,有作为中国人的 ,有北京一定能够办好奥运会的 。

2、善于 。如写刘淇市长在签订完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合同后对记者说,他“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他要永远保存下去” ,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他十分珍视中国人民为支持奥林匹克运动和促进世界和平.进步所做的努力,十分珍视世界各国人民在奥林匹克旗帜下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说明了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不论对中国,还是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场景。(用3~5分钟的时间默读完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层( ):写 仪式(第一次降旗,时间是 。为第一个场景)。 第二层( ):写 仪式(第二次降旗,时间是 ,为第二个场景)。

第三层( ):写 仪式(降旗与升旗,时间是 ,为第三个场景)。

第四层( ):写 。(时间是 ,为第四个场景)。 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作者通过对这些重大场面的生动描写,使得主题集中而又鲜明,不仅让人犹如身临其境,而且使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 。 四、写作特点

1、本文语言 。在含蓄中包含了许多言外之意,耐人寻味。如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作者说:“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平实的语言,鲜明的 ,饱含了 之情。(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题品味)

2、行文中适当地运用了一些 :如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

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文体:《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 。 2、关于新闻中的“特写”

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特写是 的一种(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特写镜头,它专门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特别放大。特写镜头在刻画人物和表现细节时,能够抓住人们的视线,扣紧人们的心弦,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力。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新闻就叫 )。

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的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特写的特点是: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侧重“再现”。

二、生字词语:凝重 掩映 瞩( )目 子夜 易帜( ) 冉( )冉升起 三、本文结构

1、导语部分(1~2段)有三个作用:

(1)一是 ,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2)二是 ,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3)三是在时间上,为主体部分的 顺序奠定基础。

2、主体部分(3~11段)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这四层按 顺序主要描写了 个

第7课 生命之舟

一、文学常识填空

1、《生命之舟》是一则 的文字稿。 2、文体知识

电视新闻:电视新闻是利用 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它以 和 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 、 、 、 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 、 和 。

二、生字词语:簰( )洲弯 穿梭( ) 肆虐( ) ..三、课文结构(这则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是导语。导语部分交代了 、 、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

第二部分(3~9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写了救助过程,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 和 。其中,重点解说战士营救 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 。这是电视新闻的结语部分,在文中起 、 的作用。(“8月2日下午4点150多艘冲锋舟共救起一万七千多人”说明了救援工作取得巨大的成绩,从而点明了题意:生命之舟)

四、思考:文章的标题“生命之舟”,为什么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

答:因为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 人。所以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这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 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 之情。 五、写作特点

这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1)声画合一。 (2)采用 顺序来展开报道。 (3)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 (4)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

四、写作特色

1.运用 来写人。

这篇人物通讯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 。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著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2.生动的 。

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著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3.用 说话。

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五、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尽,完整,而消息则是简略的概述。 2、通讯比消息更具形象性、生动性,所以也更具感染力。 3、通讯文体格式比较自由。

4、通讯较消息的时效性差。即不如消息及时。

第8课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篇 。 2、人物通讯是用来 的一种新闻体裁。

二、生字词语:籼( )稻 雄蕊( ) 矢( )志不移 坛坛钵钵( ) .

大相径庭 劫后余生 鉴于

三、段落层次(文章大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1段):介绍袁隆平的简单材料,以及他产生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 第二部分(第12~16段):简单介绍杂交水稻研究的一些内容以及袁隆平长期以来矢志不移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开始写他初期是如何开始工作的,以及研究工作遇到的困难。 第三部分(第17~40段):在党的关怀下,袁隆平的试验取得巨大成功并赢得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因而获得几项科学大奖。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相关文章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