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杨善洲

从《杨善洲》看“一辈子”精神及启示

看完电视剧《杨善洲》,我感慨颇多。杨善洲同志是一个大公无私、因公忘私的人,是一个好党员和好官,更是一个好人。但是,他或许不是一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尽管如此,我认为他为人民服务的“一辈子”精神值得我们特别是党员干部和当代大学生认真学习。

(一)杨善洲的主要事迹

杨善洲,原任保山地委书记。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一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即使退休,也仍然心怀群众,造福人民。

杨善洲在担任领导干部期间,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兴修水利设施,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此外,他在担任领导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帮路过的赶马人钉过马掌,教工地上的年轻人打过石头。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去视察,他正在田里和农民一起劳动,浑身沾满了泥水,被百姓亲切称之为“草鞋书记”、“泥腿书记”。

退休后,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主动放弃到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一头扎进大亮山,带领大家植树造林。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这一切可都是杨善洲带着村子里的年轻人们历经艰辛的成果。然而,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杨善洲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这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为党和人民群众尽了最后一份力。他一心为民,却忽视了家庭,没有时常陪伴在老母亲的身旁,没有时常陪陪自己的妻子,没有参加女儿的婚礼,更是没有给子女亲人开过一次后门。甚至在把妻子迎娶进门以后,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就再也没有时间去过妻子家。连岳父岳母都没见过几次。杨善洲同志或许不是一位称职的丈夫和

父亲,但他是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可谓是穷尽一生,书写为民情。

(二)杨善洲的精神

杨善洲同志是一个一辈子按共产党人觉悟办事的共产党员,用自己一辈子的先进追求,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透过他的事迹,看出了一种独属于他,又应同属于所有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实事求是,求实务实的精神。杨善洲同志无论是在担任领导干部期间,还是在退休之后,都仍然为人民群众做实事。他不仅改变了保山地区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还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更是在退休时义务植树造林,造福一方百姓。他所作的一切贡献,都体现了求实务实的一种作风与精神。

第二,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精神。 杨善洲同志是一个用全部生命和心血实践入党誓言和牢记宗旨的共产党人。他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一辈子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是一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第三,尊重群众,重诺守信的精神。杨善洲同志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毅然婉拒了到昆明安享晚年的请求,卷起铺盖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22年,建造了价值3亿元的林场,最终无偿上缴国家,为人民群众奉献最后一份力。

第四,甘于清贫,艰苦奋斗的精神。杨善洲同志担任领导干部30多年,工资不低,但他的钱,大多“散”到了困难群众那儿,看到困难的人家缺衣少被,遇上哪个群众买种子、买牲口少钱,他就从自己兜里往外掏。有人劝他不必,他说:“我是这里的书记,老百姓有困难,我能看着不管吗?”而他作为领导却总是顶个草帽,穿双草鞋,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一直清廉履职,艰苦奋斗。即使在他退休后,也毅然走进山光水枯的施甸县大亮山,与15名职工一道开始了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在四面通风透雨的油毛毡棚,一住就是9年。为了节约造林资金,他到集贸市场捡果核,到村寨路上捡牲畜粪给树苗做底肥。他说,这样的生活挺好的。

第五,坚持原则,慎用权力的精神。杨善洲一辈子把“后门”关得紧紧的,多少年来,他从没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从没打过一个“后门”电话。他的大女儿辍学回家务农,

乡卫生所、供销社让她去工作,杨善洲不同意。他的二女儿初中毕业后想去参加县上招工考试,但由于户口是农村的,不能报考,就请父亲找找人帮她转成城市户口,杨善洲不同意。后来,二女儿到乡下做了代课教师,通过考试转正,至今一直在施甸乡下小学教书。杨善洲坚守原则,公私分明,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正确对待和行使了手中的权力。 第六,胸怀全局,勤奋敬业的精神。杨善洲同志一辈子顾大家、舍小家,为了革命工作艰苦奋斗。他一辈子一心为民,不怕困难,兢兢业业的工作。他的大局观,勤奋,敬业的优秀品质让人敬佩。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共产党员一时克己奉公、自觉奉献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追求奉献、不求索取。杨善洲做到了,而且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更是筑起了一座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丰碑。

(三)杨善洲精神的启示

十八大的召开,揭开了党的科学化建设的“新长征”。当前,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就党风党纪进行整顿,其中十多位高级党员干部纷纷落马。这不仅让我想到党员干部应该如何担当,他们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

杨善洲的精神不谋而合,他用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的高尚情操,回答了什么叫党性纯洁、信念坚定、人格高尚,筑起了一座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丰碑。杨善洲的精神主旨就在于为人民服务贵在“一辈子”,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杨善洲权为民用的为政准则;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杨善洲情为民系的政治品格;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杨善洲利为民谋的价值取向。他的“一辈子”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八千多万党员干部学习,更加值得当代的大学生学习。

杨善洲用一辈子向我们诠释了共产党人怎样做到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认为每一位共产党人应当将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和精神作为自身人生的镜鉴,时时刻刻对照、鞭策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执政为民不松懈,坚守共产党人本色不改变。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和民族的未来,更应当学习和发扬杨善洲精神。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大学生,说得多,做得少,整天怨天尤人,对生活充满了失望,任何一点小困难就可以让其惊慌失措。甚至一些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贪图物质上的享受,在一些场合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因此,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应当以杨善洲为榜样,认真学习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力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贡献。

从《杨善洲》看“一辈子”精神及启示

看完电视剧《杨善洲》,我感慨颇多。杨善洲同志是一个大公无私、因公忘私的人,是一个好党员和好官,更是一个好人。但是,他或许不是一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尽管如此,我认为他为人民服务的“一辈子”精神值得我们特别是党员干部和当代大学生认真学习。

(一)杨善洲的主要事迹

杨善洲,原任保山地委书记。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一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即使退休,也仍然心怀群众,造福人民。

杨善洲在担任领导干部期间,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兴修水利设施,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此外,他在担任领导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帮路过的赶马人钉过马掌,教工地上的年轻人打过石头。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去视察,他正在田里和农民一起劳动,浑身沾满了泥水,被百姓亲切称之为“草鞋书记”、“泥腿书记”。

退休后,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主动放弃到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一头扎进大亮山,带领大家植树造林。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这一切可都是杨善洲带着村子里的年轻人们历经艰辛的成果。然而,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杨善洲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这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为党和人民群众尽了最后一份力。他一心为民,却忽视了家庭,没有时常陪伴在老母亲的身旁,没有时常陪陪自己的妻子,没有参加女儿的婚礼,更是没有给子女亲人开过一次后门。甚至在把妻子迎娶进门以后,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就再也没有时间去过妻子家。连岳父岳母都没见过几次。杨善洲同志或许不是一位称职的丈夫和

父亲,但他是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可谓是穷尽一生,书写为民情。

(二)杨善洲的精神

杨善洲同志是一个一辈子按共产党人觉悟办事的共产党员,用自己一辈子的先进追求,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透过他的事迹,看出了一种独属于他,又应同属于所有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实事求是,求实务实的精神。杨善洲同志无论是在担任领导干部期间,还是在退休之后,都仍然为人民群众做实事。他不仅改变了保山地区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还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更是在退休时义务植树造林,造福一方百姓。他所作的一切贡献,都体现了求实务实的一种作风与精神。

第二,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精神。 杨善洲同志是一个用全部生命和心血实践入党誓言和牢记宗旨的共产党人。他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一辈子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是一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第三,尊重群众,重诺守信的精神。杨善洲同志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毅然婉拒了到昆明安享晚年的请求,卷起铺盖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22年,建造了价值3亿元的林场,最终无偿上缴国家,为人民群众奉献最后一份力。

第四,甘于清贫,艰苦奋斗的精神。杨善洲同志担任领导干部30多年,工资不低,但他的钱,大多“散”到了困难群众那儿,看到困难的人家缺衣少被,遇上哪个群众买种子、买牲口少钱,他就从自己兜里往外掏。有人劝他不必,他说:“我是这里的书记,老百姓有困难,我能看着不管吗?”而他作为领导却总是顶个草帽,穿双草鞋,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一直清廉履职,艰苦奋斗。即使在他退休后,也毅然走进山光水枯的施甸县大亮山,与15名职工一道开始了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在四面通风透雨的油毛毡棚,一住就是9年。为了节约造林资金,他到集贸市场捡果核,到村寨路上捡牲畜粪给树苗做底肥。他说,这样的生活挺好的。

第五,坚持原则,慎用权力的精神。杨善洲一辈子把“后门”关得紧紧的,多少年来,他从没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从没打过一个“后门”电话。他的大女儿辍学回家务农,

乡卫生所、供销社让她去工作,杨善洲不同意。他的二女儿初中毕业后想去参加县上招工考试,但由于户口是农村的,不能报考,就请父亲找找人帮她转成城市户口,杨善洲不同意。后来,二女儿到乡下做了代课教师,通过考试转正,至今一直在施甸乡下小学教书。杨善洲坚守原则,公私分明,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正确对待和行使了手中的权力。 第六,胸怀全局,勤奋敬业的精神。杨善洲同志一辈子顾大家、舍小家,为了革命工作艰苦奋斗。他一辈子一心为民,不怕困难,兢兢业业的工作。他的大局观,勤奋,敬业的优秀品质让人敬佩。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共产党员一时克己奉公、自觉奉献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追求奉献、不求索取。杨善洲做到了,而且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更是筑起了一座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丰碑。

(三)杨善洲精神的启示

十八大的召开,揭开了党的科学化建设的“新长征”。当前,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就党风党纪进行整顿,其中十多位高级党员干部纷纷落马。这不仅让我想到党员干部应该如何担当,他们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

杨善洲的精神不谋而合,他用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的高尚情操,回答了什么叫党性纯洁、信念坚定、人格高尚,筑起了一座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丰碑。杨善洲的精神主旨就在于为人民服务贵在“一辈子”,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杨善洲权为民用的为政准则;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杨善洲情为民系的政治品格;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杨善洲利为民谋的价值取向。他的“一辈子”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八千多万党员干部学习,更加值得当代的大学生学习。

杨善洲用一辈子向我们诠释了共产党人怎样做到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认为每一位共产党人应当将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和精神作为自身人生的镜鉴,时时刻刻对照、鞭策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执政为民不松懈,坚守共产党人本色不改变。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和民族的未来,更应当学习和发扬杨善洲精神。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大学生,说得多,做得少,整天怨天尤人,对生活充满了失望,任何一点小困难就可以让其惊慌失措。甚至一些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贪图物质上的享受,在一些场合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因此,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应当以杨善洲为榜样,认真学习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力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贡献。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