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族的迁徙,记录在这一桌子的饭菜上

年饭及其它

文/愛拾樂

除夕早上这么一病,眼瞅着错过了年三十的素饺子。

饺子对我向来是可有可无,跟肉一样,一辈子不吃,一辈子不想。但素饺子却不太一样。素饺子的第一要务,不是为了解馋,而是为上供,就像我除夕晚上放DhamaSuna这张唱片里的曲子,不是为了温习大和尚那边的旧曲,而是饱含“恶灵退避”的企图。既然准备的是供品,那包这素饺子的过程,从和面直到煮熟出锅,各个环节自然都会多一些慎重。这慎重,仅就技术及操作而言,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切都围绕着“饺子不能破”来进行:面和得要稍微硬一些,菜要磨得稍微细一些,剂子要赶得稍微厚一点,褶要捏的仔细些,捞时要更加谨慎一些。自从姥爷姥姥过世,家里的春节每年都要比上一年简化,唯独在素饺子上供这一项上,几乎不做变通,不过是有段时间,因为还可以在奶奶家尝到老家的素馅,我们自己为了省事,只保留了一种素馅,即天津本地的口味,以绿豆芽、香菜和酱豆腐(腐乳)为主料。绿、香、腐这一组合,在天津市井的口味里占有绝对的地位,不仅石头门坎素包、早点摊上的炸卷圈都是这同一脉上的嫡系,就连锅巴菜甚至普及率估计还不到百分之一的素冒(正在消失的一种豆制品)等,走的也都是这个路数。这种素馅在我看来已经是很香了,可有些人还是要往里面添香油,所以入口的味道,不仅无关乎寡淡,而且简直可以说是馥郁,属于素馅里热闹甚至呱噪的一路。

奶奶过世後,家里又渐渐恢复了两种素馅的旧习惯,在天津的绿、香、腐组合外,又添回了以白菜、炒蛋和油条丁为主的素馅,即便是大幅降低了鸡蛋的比重,可出来的味道仍与所谓的素食不相干。也许是直接包给人吃的饺子,更须精心于调味,不像从前姥爷家做的,先要端去上供,即便馅料的差别不大,味道却要清淡许多。我父母两边都是民初迁来的天津,一边来自宁津,五胡同作为籍贯,我们一直老老实实地填到中学。另一方来自王寺镇,旧属沧州,现在归南皮。四九年以前,宁津隶河北,所以说到底,我们还是河北来的,保留下来的节序习惯,尤其是过年期间准备的东西,基本来自沧州以南、德州以北的这块地方。两边虽相去不远,但说起习惯或是做法来,有的类似,有的则非常不同。至于如今我家的习惯中,哪些是王寺带来的,哪些是南皮的,哪些是宁津的,哪些是到了天津以後渐渐随上的,哪些是经过了文革才变化的,有的说得清,有的说不清。

比如天津本地,向来有“二十九,贴大有”的说法,意思是除夕的前一天要把该贴的东西全都贴好,包括吊钱、福字、对联、窗花等等,而这些事,家里都要等到除夕的上午才去做,在十一点之前备好。小时候,家里只贴对联,天津本地人贴的吊钱、福字、窗花等等,一概不贴。後来逐渐也贴起了吊钱,但类似于肥猪拱门的那种窗花,我们一直都怀着避之犹恐的心态。那会妈妈每天习字,所以对联都由妈妈写,标准的柳体。柳体本来欠丰腴,对于“传家有道惟存厚”这样的意思,未免有所辜负。好在妈妈的字没有女人气,“处世无奇但率真”这个下联,倒是可以应付。门心则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家大门朝东,拿“紫气东来”作横批是很自然的事。这些内容,大约总有十来年的时间,年年如此。

七八十年代之交,天津老城的很多旧家都恢复了贴对子的习惯,过年期间也就成了我们弟兄两个看字、读对子的好时机。这些对子一般都是自家书写,文辞大多不外“诗书继世”、“忠厚传家”那一套,偶尔见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那样的句子,就算是有些俗了。有“出门见喜”四个字的红纸条,也是那会老城里所常见的,家里在大门外头也贴过一回,是位亲友年前串门时特意留下的,不贴出来,反而觉得有所欠负。另外常见的还有“抬头见喜”,但每次我都觉得,换成“低头”岂不更好。抬头看天其实什么也没有,偶尔电线上挂个破风筝,你还够不到,反倒不如低头,还能捡个五毛钱,或者一张电影票,就算是张过了期的,单是看看是哪个电影院,或者哪场电影,或者背面影片的名字,也都挺好玩的。

所有贴纸的项目里,家里比较特别的是那张“满院光辉”。这个习惯说是从王寺带来,到了天津以後,一仍如旧,贴在影壁上。八〇年迁回老院以後,影壁已经不在,只能贴到西墙,正好可以直冲大门,这跟北方院落影壁上嵌的那种大大的“福”字约略属于一路。过年期间有的小孩来院里玩,看到这四个字,总以为是特意为我和我哥贴的。我们两个明知为虚,也难免以此为乐。

等到该贴的都贴好,供也摆好,就要点上几棵香,到胡同口给去世的老人引路,接他们回家。这个做法,我父母两边都是如此。上好香後,全家人依次礼毕,这个年就算正式开始了。爸爸说文革前他家过年拜祖宗先人,都是把家谱从房上垂下来。对于这个场景,我确实是有点好奇,想知道是怎么个垂法,哪头朝下,是一直垂到地上,还是悬在当空,吊又吊在哪间屋,风刮了又如何等等。但像所有的疑问一样,羞怯的孩儿向来很少张口,他知道会有那么一天,答案自己就会摊开在眼前。

上大学前,我从没听过“年夜饭”这个说法,因为家里过年的那顿饭,以前一向都摆在除夕中午,简单的几个凉碟,围着中间的那个“共和锅”。共和锅大约是个老名字,没人说得清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叫,读过的各类笔记杂文中,也没见过这个词。网上能查到的唯一线索,大概算是作家陈建功的一种说法,指六十年代前期北京流行过的一种“大众火锅”,几位素不相识的人守着一个大号火锅涮羊肉吃。这跟家里过年的火锅,完全是两种东西。

铜锅锡里的旧式炭锅,现在依然容易见到,尤其在涮羊肉的传统馆子里。我家虽然有回回血统,所谓的共和锅却跟羊肉无关。要先用焯过的白菜(或者娃娃菜)铺好锅底,再将年前备好的各种成品,都是老家过年常备的东西,红肉、白肉、丸子、藕夹、大虾、蘑菇、冻豆腐、面筋、山药、荸荠等等,依次排好,浇上鸡汤,闷好盖子,再把炭火烧起。每种菜品须摆排对称,这样无论坐哪,自己所守的半壁江山里,都会应有尽有,不必转锅子,也不必起身,更不必拿着筷子绕过小烟囱到别人跟前乱捅。筷子伸到别人门口,是许多人家饭桌上的忌讳,我家也不例外。类似的小动作,比如反着勺给人盛汤粥,或者茶壶嘴冲着别人一样,我以前看见,心里总难免一哆嗦,仿佛挨了巴掌一样。

锅子里摆排的这些,其实都是老家那带过年的大路货,稍微有点年纪的人家,现在也还在做。不过其中有一样,酥肉,听起来虽然并不陌生,河北山东的不少地方,甚至包括南方的有些地区,都有同名菜品,但到验明正身时,才知道又是完全的两样。家里的所谓酥肉,是王寺的传守,在切好的方豆腐皮上涂一层浆,再粘一层肉馅,然後下油锅炸。馅的味道主要靠花椒末和葱末来提。炸透以後晾凉,放进坛子里备用,吃时须切成条状,可以入共和锅,也可以做成扣碗,还可以作凉碟,切成薄片带着冰茬下酒。关于酥肉,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家里就已经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凡过年做酥肉的,肯定都是我们家的人。还有人说酥肉完全可以当暗号,万一哪天兵荒马乱中走失,遇见一碗酥肉时,一定都得问个究竟,兴许还能搭上一根救命草。这样说肯定都有夸张的成分,但这么多年过去,我确实没听说还有别家这样做、这样吃。

共和锅之外还有两道菜,家里逢年必做,外面饭桌上则十分鲜见。一道是白菜鸡丝腊皮,五胡同的作法,用的虽然都是寻常材料,但全须米醋泡过才行,上桌前淋上开水呛好的芥末,既解酒、又解腻。这菜在待客时向来都是最先光盘的一道。另一道叫溜鸡子,跟米饭是绝配,听着像是炒鸡蛋,但其中最大的销项却是山药和木耳。七八十年代天津的菜馆里有时还能找到这道菜,版本有些不同,菜名也不一样,叫“打百下”,意思大概是要铲上一百下,刚好出锅。近年回家几乎不到外面吃,这菜是否已经绝迹,不得而知。

对于过年来客较多的人家,共和锅作为一种招待,既简单、方便,又不失体面。我妈曾就共和锅写过一段话,钞録如下:

挂錫里儿的铜火锅,烧上炭火,鸡汤里排上各种食材,有荤有素,中间火山,四周汤海,无须动筷,只凭鼻子闻闻,便已垂涎欲滴。家人们起坐喧哗,吃得淋漓渲畅。不用炝锅摆盘,调配味道,简单省事。

共和锅所谓的省事,其实是基于年前各项准备中的各种耗时。里面滋味醇厚的那些菜,哪一样都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往往一做就是大半天。这些菜单独吃时不见得有多好,待在锅子里经过些汤火,味道散给了山药、豆腐、荸荠、白菜这些寡淡的素菜之後,才变得异常可口。不过这还算不上是共和锅的精华。但凡在家里吃过锅子的,下次都会理直气壮地在肚子里留点空,预备最後的那点高潮。锅子空到差不多只剩下白菜条时,每人会分得一小碗汤。这碗汤,天津本地的说法是用来溜缝,意思是用粥或者汤把胃口里最後的空隙填满。而对于共和锅来说,这口溜缝的汤,却是这餐饭里最美味的一环,之前吃进的各种味道,全都在汤里融煮多时,滋味自然无可言喻。这汤的独一无二,不仅是因为只有在家里才吃得到,而且因为,这汤的滋味每年都不尽相同。关于这一点,我们常会去感叹,却又极少去计较其间的优劣,即使是能十分肯定某年的汤显然比某年的更好。

火锅之後,自家的年饭也就结束了,之後,从初一到十五,无论还可以再吃上多少回锅子,那都是对亲友的招待,不再有一家人关起门来的那种自在。除夕的下午,家里往往十分安静,该午睡的午睡,该洗澡的洗澡,要到天黑以後,大家才开始一起准备,包素饺子。

除夕晚上的头锅饺子,从来都不是给自家的,而是要一碗一碗端过去,上供。这跟犹太人或是古希腊人的prémices有些类似,头茬的收获、头胎的牛羊乃至家里的长男,统统都要献给神。对着先人的照片行礼,这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是没有的,是搬回老院以後才开始的,当然对于大人们而言,应该说是一种恢复。但是端素饺子上供,在我记忆里,家里却是向来如此。凡是可以关起门来的空间,全要供上一碗饺子,不要说是院子,就连厕所都不例外,对所谓“神”的这点意思,简直可以用“有敬无类”来形容。好在家里厕所向来没有味道,小孩一边方便一边嗑瓜子也是常有的事,所以那碗饺子,也从来都不会丢掉。初一天亮以後,这些供碗一一遮去(撤供),饺子好歹过过热水,便成了新年的第一顿早餐。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昨天结束了旧年,正常而素净,今天新年开始,仍要素净而正常。这个习惯,或者说这点期待,家里至今如此。据说有人家是午夜吃饺子,也有些人家里天不亮就把孩子们招呼起来,这些习俗在我家从来都没有实践过。午夜一过,我们只是拜年,父母给祖辈,我们给父母,如今,侄女还要给我,然後升好被褥,一觉睡到天光。年夜里还总须一盏长明灯,当然,永远都是瓦数最小的那个。

在节序为大的观念里成长的人,对繁文缛节、往来酬酢常常有种近乎本能的反感。祖辈全都过世以後,我们也跟着松了下来,一旦可能,往往会把年节的鼓点调到最轻,恨不得门窗紧闭,假装家中无人。我们甚至会对先来电话确定家中是否有人的亲友,谎称此刻正高朋满座,实在不便。旧时被家里过成千载不变的那些习惯,如今有很多都被我们一条条扯下来,夹在书里,高兴时拿来温习一下,不高兴则理都不理。鞭炮已多年不放,楼房里贴对联总也不成个样子。不过,除夕的午前,我们仍会忙碌一阵,年夜的素饺子,也仍会一碗一碗的供着。此外,我们就这么随便着,松散着,即兴着,好歹热点昨晚的剩菜,有一搭没一搭地过几句话,然後仍旧是你看你的,我干我的。到点了,我们一起备饭。大家做同一件事的效率,其实并不高,我们难免会为此嚷嚷两句,嗓门不算大,言辞也不激烈,没有剑拔弩张,也算不得一团和气,不过是不多也不少,一家人而已。

近年来,侄女对做饭的兴趣越来越浓,每次回家,饭桌上聊得最多的,还是餐桌上菜肴的渊源、做法,以及滋味的得失。她问的仔细,妈妈答的也认真,这个是我们王寺的,这个是你们五胡同的,这个是太姥姥传下来的,这个是跟某位同事或是烹饪节目里学来的。。。细细数来,有如家珍,形容为“流传有绪”也不为过。有时说着说着,还会带出几个只有我们小时候才听说过的名字。他们有的颇有文名,有的被视作乡贤嵌进沧州、宁津或是南皮的县志里,有的躺在油印或是铅印的家谱上,还有的,只存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等待一个谁都无法预料的时机,被提取,被温习。百多年间的时空人物,也就这样轻易的呼来唤去。有时不免会觉得,供桌上祖辈的照片,以及对着照片行礼的那点仪式,恐怕倒不如这一桌子的饭菜,更能勾连起体内最深厚的那点渊源。年饭吃到这个地步,也算是“方不可、方可”了吧。

味觉流浪者

和他们日思夜想的好吃的~

▲长按上方二维码 识别即可关注

年饭及其它

文/愛拾樂

除夕早上这么一病,眼瞅着错过了年三十的素饺子。

饺子对我向来是可有可无,跟肉一样,一辈子不吃,一辈子不想。但素饺子却不太一样。素饺子的第一要务,不是为了解馋,而是为上供,就像我除夕晚上放DhamaSuna这张唱片里的曲子,不是为了温习大和尚那边的旧曲,而是饱含“恶灵退避”的企图。既然准备的是供品,那包这素饺子的过程,从和面直到煮熟出锅,各个环节自然都会多一些慎重。这慎重,仅就技术及操作而言,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切都围绕着“饺子不能破”来进行:面和得要稍微硬一些,菜要磨得稍微细一些,剂子要赶得稍微厚一点,褶要捏的仔细些,捞时要更加谨慎一些。自从姥爷姥姥过世,家里的春节每年都要比上一年简化,唯独在素饺子上供这一项上,几乎不做变通,不过是有段时间,因为还可以在奶奶家尝到老家的素馅,我们自己为了省事,只保留了一种素馅,即天津本地的口味,以绿豆芽、香菜和酱豆腐(腐乳)为主料。绿、香、腐这一组合,在天津市井的口味里占有绝对的地位,不仅石头门坎素包、早点摊上的炸卷圈都是这同一脉上的嫡系,就连锅巴菜甚至普及率估计还不到百分之一的素冒(正在消失的一种豆制品)等,走的也都是这个路数。这种素馅在我看来已经是很香了,可有些人还是要往里面添香油,所以入口的味道,不仅无关乎寡淡,而且简直可以说是馥郁,属于素馅里热闹甚至呱噪的一路。

奶奶过世後,家里又渐渐恢复了两种素馅的旧习惯,在天津的绿、香、腐组合外,又添回了以白菜、炒蛋和油条丁为主的素馅,即便是大幅降低了鸡蛋的比重,可出来的味道仍与所谓的素食不相干。也许是直接包给人吃的饺子,更须精心于调味,不像从前姥爷家做的,先要端去上供,即便馅料的差别不大,味道却要清淡许多。我父母两边都是民初迁来的天津,一边来自宁津,五胡同作为籍贯,我们一直老老实实地填到中学。另一方来自王寺镇,旧属沧州,现在归南皮。四九年以前,宁津隶河北,所以说到底,我们还是河北来的,保留下来的节序习惯,尤其是过年期间准备的东西,基本来自沧州以南、德州以北的这块地方。两边虽相去不远,但说起习惯或是做法来,有的类似,有的则非常不同。至于如今我家的习惯中,哪些是王寺带来的,哪些是南皮的,哪些是宁津的,哪些是到了天津以後渐渐随上的,哪些是经过了文革才变化的,有的说得清,有的说不清。

比如天津本地,向来有“二十九,贴大有”的说法,意思是除夕的前一天要把该贴的东西全都贴好,包括吊钱、福字、对联、窗花等等,而这些事,家里都要等到除夕的上午才去做,在十一点之前备好。小时候,家里只贴对联,天津本地人贴的吊钱、福字、窗花等等,一概不贴。後来逐渐也贴起了吊钱,但类似于肥猪拱门的那种窗花,我们一直都怀着避之犹恐的心态。那会妈妈每天习字,所以对联都由妈妈写,标准的柳体。柳体本来欠丰腴,对于“传家有道惟存厚”这样的意思,未免有所辜负。好在妈妈的字没有女人气,“处世无奇但率真”这个下联,倒是可以应付。门心则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家大门朝东,拿“紫气东来”作横批是很自然的事。这些内容,大约总有十来年的时间,年年如此。

七八十年代之交,天津老城的很多旧家都恢复了贴对子的习惯,过年期间也就成了我们弟兄两个看字、读对子的好时机。这些对子一般都是自家书写,文辞大多不外“诗书继世”、“忠厚传家”那一套,偶尔见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那样的句子,就算是有些俗了。有“出门见喜”四个字的红纸条,也是那会老城里所常见的,家里在大门外头也贴过一回,是位亲友年前串门时特意留下的,不贴出来,反而觉得有所欠负。另外常见的还有“抬头见喜”,但每次我都觉得,换成“低头”岂不更好。抬头看天其实什么也没有,偶尔电线上挂个破风筝,你还够不到,反倒不如低头,还能捡个五毛钱,或者一张电影票,就算是张过了期的,单是看看是哪个电影院,或者哪场电影,或者背面影片的名字,也都挺好玩的。

所有贴纸的项目里,家里比较特别的是那张“满院光辉”。这个习惯说是从王寺带来,到了天津以後,一仍如旧,贴在影壁上。八〇年迁回老院以後,影壁已经不在,只能贴到西墙,正好可以直冲大门,这跟北方院落影壁上嵌的那种大大的“福”字约略属于一路。过年期间有的小孩来院里玩,看到这四个字,总以为是特意为我和我哥贴的。我们两个明知为虚,也难免以此为乐。

等到该贴的都贴好,供也摆好,就要点上几棵香,到胡同口给去世的老人引路,接他们回家。这个做法,我父母两边都是如此。上好香後,全家人依次礼毕,这个年就算正式开始了。爸爸说文革前他家过年拜祖宗先人,都是把家谱从房上垂下来。对于这个场景,我确实是有点好奇,想知道是怎么个垂法,哪头朝下,是一直垂到地上,还是悬在当空,吊又吊在哪间屋,风刮了又如何等等。但像所有的疑问一样,羞怯的孩儿向来很少张口,他知道会有那么一天,答案自己就会摊开在眼前。

上大学前,我从没听过“年夜饭”这个说法,因为家里过年的那顿饭,以前一向都摆在除夕中午,简单的几个凉碟,围着中间的那个“共和锅”。共和锅大约是个老名字,没人说得清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叫,读过的各类笔记杂文中,也没见过这个词。网上能查到的唯一线索,大概算是作家陈建功的一种说法,指六十年代前期北京流行过的一种“大众火锅”,几位素不相识的人守着一个大号火锅涮羊肉吃。这跟家里过年的火锅,完全是两种东西。

铜锅锡里的旧式炭锅,现在依然容易见到,尤其在涮羊肉的传统馆子里。我家虽然有回回血统,所谓的共和锅却跟羊肉无关。要先用焯过的白菜(或者娃娃菜)铺好锅底,再将年前备好的各种成品,都是老家过年常备的东西,红肉、白肉、丸子、藕夹、大虾、蘑菇、冻豆腐、面筋、山药、荸荠等等,依次排好,浇上鸡汤,闷好盖子,再把炭火烧起。每种菜品须摆排对称,这样无论坐哪,自己所守的半壁江山里,都会应有尽有,不必转锅子,也不必起身,更不必拿着筷子绕过小烟囱到别人跟前乱捅。筷子伸到别人门口,是许多人家饭桌上的忌讳,我家也不例外。类似的小动作,比如反着勺给人盛汤粥,或者茶壶嘴冲着别人一样,我以前看见,心里总难免一哆嗦,仿佛挨了巴掌一样。

锅子里摆排的这些,其实都是老家那带过年的大路货,稍微有点年纪的人家,现在也还在做。不过其中有一样,酥肉,听起来虽然并不陌生,河北山东的不少地方,甚至包括南方的有些地区,都有同名菜品,但到验明正身时,才知道又是完全的两样。家里的所谓酥肉,是王寺的传守,在切好的方豆腐皮上涂一层浆,再粘一层肉馅,然後下油锅炸。馅的味道主要靠花椒末和葱末来提。炸透以後晾凉,放进坛子里备用,吃时须切成条状,可以入共和锅,也可以做成扣碗,还可以作凉碟,切成薄片带着冰茬下酒。关于酥肉,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家里就已经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凡过年做酥肉的,肯定都是我们家的人。还有人说酥肉完全可以当暗号,万一哪天兵荒马乱中走失,遇见一碗酥肉时,一定都得问个究竟,兴许还能搭上一根救命草。这样说肯定都有夸张的成分,但这么多年过去,我确实没听说还有别家这样做、这样吃。

共和锅之外还有两道菜,家里逢年必做,外面饭桌上则十分鲜见。一道是白菜鸡丝腊皮,五胡同的作法,用的虽然都是寻常材料,但全须米醋泡过才行,上桌前淋上开水呛好的芥末,既解酒、又解腻。这菜在待客时向来都是最先光盘的一道。另一道叫溜鸡子,跟米饭是绝配,听着像是炒鸡蛋,但其中最大的销项却是山药和木耳。七八十年代天津的菜馆里有时还能找到这道菜,版本有些不同,菜名也不一样,叫“打百下”,意思大概是要铲上一百下,刚好出锅。近年回家几乎不到外面吃,这菜是否已经绝迹,不得而知。

对于过年来客较多的人家,共和锅作为一种招待,既简单、方便,又不失体面。我妈曾就共和锅写过一段话,钞録如下:

挂錫里儿的铜火锅,烧上炭火,鸡汤里排上各种食材,有荤有素,中间火山,四周汤海,无须动筷,只凭鼻子闻闻,便已垂涎欲滴。家人们起坐喧哗,吃得淋漓渲畅。不用炝锅摆盘,调配味道,简单省事。

共和锅所谓的省事,其实是基于年前各项准备中的各种耗时。里面滋味醇厚的那些菜,哪一样都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往往一做就是大半天。这些菜单独吃时不见得有多好,待在锅子里经过些汤火,味道散给了山药、豆腐、荸荠、白菜这些寡淡的素菜之後,才变得异常可口。不过这还算不上是共和锅的精华。但凡在家里吃过锅子的,下次都会理直气壮地在肚子里留点空,预备最後的那点高潮。锅子空到差不多只剩下白菜条时,每人会分得一小碗汤。这碗汤,天津本地的说法是用来溜缝,意思是用粥或者汤把胃口里最後的空隙填满。而对于共和锅来说,这口溜缝的汤,却是这餐饭里最美味的一环,之前吃进的各种味道,全都在汤里融煮多时,滋味自然无可言喻。这汤的独一无二,不仅是因为只有在家里才吃得到,而且因为,这汤的滋味每年都不尽相同。关于这一点,我们常会去感叹,却又极少去计较其间的优劣,即使是能十分肯定某年的汤显然比某年的更好。

火锅之後,自家的年饭也就结束了,之後,从初一到十五,无论还可以再吃上多少回锅子,那都是对亲友的招待,不再有一家人关起门来的那种自在。除夕的下午,家里往往十分安静,该午睡的午睡,该洗澡的洗澡,要到天黑以後,大家才开始一起准备,包素饺子。

除夕晚上的头锅饺子,从来都不是给自家的,而是要一碗一碗端过去,上供。这跟犹太人或是古希腊人的prémices有些类似,头茬的收获、头胎的牛羊乃至家里的长男,统统都要献给神。对着先人的照片行礼,这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是没有的,是搬回老院以後才开始的,当然对于大人们而言,应该说是一种恢复。但是端素饺子上供,在我记忆里,家里却是向来如此。凡是可以关起门来的空间,全要供上一碗饺子,不要说是院子,就连厕所都不例外,对所谓“神”的这点意思,简直可以用“有敬无类”来形容。好在家里厕所向来没有味道,小孩一边方便一边嗑瓜子也是常有的事,所以那碗饺子,也从来都不会丢掉。初一天亮以後,这些供碗一一遮去(撤供),饺子好歹过过热水,便成了新年的第一顿早餐。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昨天结束了旧年,正常而素净,今天新年开始,仍要素净而正常。这个习惯,或者说这点期待,家里至今如此。据说有人家是午夜吃饺子,也有些人家里天不亮就把孩子们招呼起来,这些习俗在我家从来都没有实践过。午夜一过,我们只是拜年,父母给祖辈,我们给父母,如今,侄女还要给我,然後升好被褥,一觉睡到天光。年夜里还总须一盏长明灯,当然,永远都是瓦数最小的那个。

在节序为大的观念里成长的人,对繁文缛节、往来酬酢常常有种近乎本能的反感。祖辈全都过世以後,我们也跟着松了下来,一旦可能,往往会把年节的鼓点调到最轻,恨不得门窗紧闭,假装家中无人。我们甚至会对先来电话确定家中是否有人的亲友,谎称此刻正高朋满座,实在不便。旧时被家里过成千载不变的那些习惯,如今有很多都被我们一条条扯下来,夹在书里,高兴时拿来温习一下,不高兴则理都不理。鞭炮已多年不放,楼房里贴对联总也不成个样子。不过,除夕的午前,我们仍会忙碌一阵,年夜的素饺子,也仍会一碗一碗的供着。此外,我们就这么随便着,松散着,即兴着,好歹热点昨晚的剩菜,有一搭没一搭地过几句话,然後仍旧是你看你的,我干我的。到点了,我们一起备饭。大家做同一件事的效率,其实并不高,我们难免会为此嚷嚷两句,嗓门不算大,言辞也不激烈,没有剑拔弩张,也算不得一团和气,不过是不多也不少,一家人而已。

近年来,侄女对做饭的兴趣越来越浓,每次回家,饭桌上聊得最多的,还是餐桌上菜肴的渊源、做法,以及滋味的得失。她问的仔细,妈妈答的也认真,这个是我们王寺的,这个是你们五胡同的,这个是太姥姥传下来的,这个是跟某位同事或是烹饪节目里学来的。。。细细数来,有如家珍,形容为“流传有绪”也不为过。有时说着说着,还会带出几个只有我们小时候才听说过的名字。他们有的颇有文名,有的被视作乡贤嵌进沧州、宁津或是南皮的县志里,有的躺在油印或是铅印的家谱上,还有的,只存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等待一个谁都无法预料的时机,被提取,被温习。百多年间的时空人物,也就这样轻易的呼来唤去。有时不免会觉得,供桌上祖辈的照片,以及对着照片行礼的那点仪式,恐怕倒不如这一桌子的饭菜,更能勾连起体内最深厚的那点渊源。年饭吃到这个地步,也算是“方不可、方可”了吧。

味觉流浪者

和他们日思夜想的好吃的~

▲长按上方二维码 识别即可关注


相关文章

  • 家谱标准格式
  • 家谱标准格式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 ...查看


  • 天下第一庄
  • 天下第一庄--汀州庄 汀州庄属江州义门第四房--俯公房.俯公生三子:玫.德.昺.玫公生三子:谦.论.详.谦公生四子:饰.饶.饱.饮.饰生旭,饶生麟.肱.喔.旭生四子:公仁.汝仁.才仁(群).才美.(才仁分得福建汀州东陂庄,后裔遍布闽西)麟又 ...查看


  • 鸟类的迁徙 1
  • 鸟类的迁徙 鸟类的迁徙(migration of birds)是指鸟类中的某些种类,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这些具有迁徙行为的鸟种即为候鸟,或称迁徙鸟(mi ...查看


  • 家谱族谱档案刍议
  • ・63・ 族档刍○梁守金 家谱族谱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主要记载宗族人物世系和记载宗族事迹的档案资料,它 以特殊的文体形式记载着宗族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人口迁徙和繁殖史等重要内容. 一.家谱族谱档案的重要作用. 早在本世纪初,史学大师梁启超说: ...查看


  • 论家谱的作用及重修蒋氏家谱的几点建议
  • 论家谱的作用及重修 蒋氏家谱的几点建议 何为家谱?家谱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录家族迁徙.发展事迹以及家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书,它与正史.方志具有相类似的功能,同样都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家谱中记录的信息客观真实地了解到 ...查看


  • 大量的动物(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同时迁徙或者统一运动,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 [周不润的回答(29票)]: 今年天气暖和的早,家门口的第一波大雁已经从荷兰过完冬天飞回来了,过几天估计都要陆陆续续地回来占领草坪.去年漫山遍野的它们从我头顶上方5-10米处飞过去的时候,我就在想,你们要是敢拉一点点东西下来,我就敢去掏你们 ...查看


  • 保育员一日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
  • 保育员一日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 7:00 准时上班 工作要求: 1.保育员上岗前应以一种精神饱满,心情愉快的良好情绪面对工作,并保证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才能上岗,若身体不适应事先与保健老师联系,调整工作. 2.保育员在上岗前应先用肥皂,流动 ...查看


  • 6综合实践小论文
  • 综合实践学科探究性学习 成果论文 题目:对于胶州刘姓渊源的探究 学校: 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 姓名: 刘岩 指导老师: 匡振军 对于胶州刘姓渊源的探究 胶州第二大姓――胶州刘姓家族 胶州刘姓来源及分布 刘姓在胶州历史悠久,据考证,最晚在秦汉之 ...查看


  • [善待家园]
  • 善待家园 [同步达纲练习] Ⅴ.课后巩固练习 (30分钟 一.基础题(16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2分) A.公顷(qǐng) 淤(yū)泥 C.铁锨(qiān) 侵蚀(shí) B.浸湿(qīn) 呵(hē)护 迁徙(x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