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诗歌语言具有凝炼、形象、跳跃性的特点, 所以同学们在赏析诗歌时需要大声朗读, 细细咀嚼, 反复品味, 理清诗歌结构, 明确诗人思路, 体味诗人感情。《致橡树》(板书) 是一首爱情诗, 诗人通过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 表达了一种新型的爱情观。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歌, 初步把握诗人的思路和感情。学生朗读诗歌, 教师巡视作朗读指导。(5分钟)
师: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现诗中有两个人称代词, 是哪两个, 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生:一个人称代词是“你”, 另一个是“我”。
师:他们分别指什么?
生:“你”指“橡树”, “我”指“木棉”。
师:回答很正确。(板书)
师:大家已读过原诗, 诗人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甲:诗人说自己愿作对方旁的一株木棉, 她希望自己与对方互相联系紧密相依。
生乙: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师:你能具体指明诗歌中哪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爱情观, 哪一部分是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吗?
生乙:诗歌开篇到“不, 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 从“我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师:×××(生乙) 说得很正确, 请同学们记下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第一部分。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思考在这一部分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
师:诗中有几种意象?
生:有六种: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师:这六种意象各有何特点?
生: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师:这两种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单纯地依赖橡树, 自己并无真正的自立本领。
师:对, 诗人在这里借这两种意象指攀附他人的爱情观。
师:请同学们继续分析以下意象。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师:这两个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不计代价地给予。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
(学生用2分钟时间改写诗句, 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座同学间交流改写的诗句。 生交流互评(2分钟)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 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 不可阻挡, 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 是反抗, 是挣脱, 是战斗, 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 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 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 慷慨激昂。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品读。(3分钟)
师:请两个同学给全班作一次朗诵表演。(一男生一女生朗诵诗歌)
师:读得很好。在前一部分, 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 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 请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生读第二部分师:诗人在这一部分中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是诗歌的重要形式和特点。本诗运用象征手法, 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 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表达象征意义, 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 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 并指出其象征意义。生读描写橡树的诗句。
师:这几句诗描述了橡树的什么形象?
生:坚毅、刚强、敏锐、有力。(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师:对, 象征着男性阳刚之美。(板书)
师:那么描写木棉的诗句呢? 生读描写木棉的诗句。
师:通过这几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木棉的什么形象? 生:美丽、热烈、真挚、柔韧。(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板书)
师:说得很好。
师: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爱情向往? 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生:相互依存, 紧密结合(对应诗句:根, 紧握在地下, 叶, 相触在云里)(板书)
生:双方默契, 互相尊重(对应诗句: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板书)
生:同甘共苦 独立相依(对应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板书)
师:这几句诗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整齐, 节奏明快。
师:对, 用对偶句, 既有端庄整饬的古典美, 又表现出灵动奔放的现代风格。
师: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 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 更要爱对方的事业, 爱对方生活的土地, 这才是爱情的升华, 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最后几句。(学生读诗) 。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 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 诗人以女性的温柔, 真挚细腻, 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 像小溪流水潺潺, 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请大家仔细品读, 体味。(2分钟)
师: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诵。男生读第一部分, 注意读出你们坚毅、刚强的阳刚之美, 女生读第二部分, 注意读出你们温柔、真挚的阴柔之美。
师:准备好了吗?
师:诗歌语言具有凝炼、形象、跳跃性的特点, 所以同学们在赏析诗歌时需要大声朗读, 细细咀嚼, 反复品味, 理清诗歌结构, 明确诗人思路, 体味诗人感情。《致橡树》(板书) 是一首爱情诗, 诗人通过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 表达了一种新型的爱情观。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歌, 初步把握诗人的思路和感情。学生朗读诗歌, 教师巡视作朗读指导。(5分钟)
师: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现诗中有两个人称代词, 是哪两个, 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生:一个人称代词是“你”, 另一个是“我”。
师:他们分别指什么?
生:“你”指“橡树”, “我”指“木棉”。
师:回答很正确。(板书)
师:大家已读过原诗, 诗人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甲:诗人说自己愿作对方旁的一株木棉, 她希望自己与对方互相联系紧密相依。
生乙: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师:你能具体指明诗歌中哪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爱情观, 哪一部分是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吗?
生乙:诗歌开篇到“不, 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 从“我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师:×××(生乙) 说得很正确, 请同学们记下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第一部分。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思考在这一部分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
师:诗中有几种意象?
生:有六种: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师:这六种意象各有何特点?
生: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师:这两种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单纯地依赖橡树, 自己并无真正的自立本领。
师:对, 诗人在这里借这两种意象指攀附他人的爱情观。
师:请同学们继续分析以下意象。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师:这两个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不计代价地给予。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
(学生用2分钟时间改写诗句, 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座同学间交流改写的诗句。 生交流互评(2分钟)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 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 不可阻挡, 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 是反抗, 是挣脱, 是战斗, 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 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 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 慷慨激昂。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品读。(3分钟)
师:请两个同学给全班作一次朗诵表演。(一男生一女生朗诵诗歌)
师:读得很好。在前一部分, 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 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 请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生读第二部分师:诗人在这一部分中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是诗歌的重要形式和特点。本诗运用象征手法, 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 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表达象征意义, 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 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 并指出其象征意义。生读描写橡树的诗句。
师:这几句诗描述了橡树的什么形象?
生:坚毅、刚强、敏锐、有力。(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师:对, 象征着男性阳刚之美。(板书)
师:那么描写木棉的诗句呢? 生读描写木棉的诗句。
师:通过这几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木棉的什么形象? 生:美丽、热烈、真挚、柔韧。(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板书)
师:说得很好。
师: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爱情向往? 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生:相互依存, 紧密结合(对应诗句:根, 紧握在地下, 叶, 相触在云里)(板书)
生:双方默契, 互相尊重(对应诗句: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板书)
生:同甘共苦 独立相依(对应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板书)
师:这几句诗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整齐, 节奏明快。
师:对, 用对偶句, 既有端庄整饬的古典美, 又表现出灵动奔放的现代风格。
师: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 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 更要爱对方的事业, 爱对方生活的土地, 这才是爱情的升华, 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最后几句。(学生读诗) 。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 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 诗人以女性的温柔, 真挚细腻, 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 像小溪流水潺潺, 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请大家仔细品读, 体味。(2分钟)
师: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诵。男生读第一部分, 注意读出你们坚毅、刚强的阳刚之美, 女生读第二部分, 注意读出你们温柔、真挚的阴柔之美。
师: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