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

魔鬼经济学

作者:曲豆

来源:《现代工商》2012年第07期

作者介绍

史蒂芬·列维特,1994年在麻省理工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执教,短短两年时间,列维特就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2002年列维特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经济学部委员。列维特还担任《政治经济学杂志》(JPE)的编辑和《经济学季刊》(OJE)的编辑。

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朋友发了这么一条微博:“《魔鬼经济学》能让人惊讶连连不犯困的经济学读物。推荐!”带着好奇,笔者花了1天看完了这本书,写下一点小感想。

先说本书作者——史蒂芬·列维特,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经济学家,但是他寻找证据,并且给出解释,揭开了隐藏的真相,于是有了《魔鬼经济学》

(Freakonomics)。书的篇幅不长,虽说用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并没有任何枯燥的定义,也没有什么数学公式,读起来非常轻松,不用费太多脑筋。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从中也能学到一些分析方法,提醒自己凡事不能只看表面、不能仅凭印象下结论,作出任何判断时要分清因果关系,不要因果倒置。在我看来,这本书之所以畅销,主要是它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另类,贴近美国人民的生活,对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作出了不同于人们直觉的解释。如果读书的目的是想多了解一些经济学的知识,这本书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也不是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此书的目的便是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去解释一些在我们平常看来和经济无关的事情。看看书的目录你便明白这一点了,“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3K党跟房地产经纪人之间有何共同之处”,“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和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犯罪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吗?”,这些章节标题涉及的内容显然不会出现在我们常见的经济类书籍中。他通过讨论一些美国人习以为常的事件,来阐明社会里的每个人都是经济元素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经济杠杆对于社会现象的影响。然而,妙的是作者从头到尾似乎都在讲故事,而最后的点题就像相声里抖包袱一样利落,让人拍案叫绝!

书中提到的一个关键论点,“眼睛看到的东西会欺骗你,但是数据不会”,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才会发现一个现象背后的实质。不要过分相信专家,专家有时候只是比你多拥有一些信息而已。

由于不同动机(经济动机、道德动机、社会动机)的出发点,很多人都会撒谎,只是如果不去深处分析的话,你是很难去抓到的。书中列出学校老师为了学生能有更好的联考成绩,会在考卷上做手脚;相扑运动员为了能有更好的名次,私下会有交易等。

作者又通过3K党的失败和房产经纪人的成功来证明,构建信息壁垒是很多行业销售的秘诀。而这一信息壁垒的掌控者的个人利益大小,决定了交易发生的成本。其个人利益越大,产生的交易成本就越高。所以任何性质的中介,在没有约束条件下,必然都是试图有效的提升交易成本,这样就利于卖方而非买方。这一点正好印证了中国的房地产中介市场的格局。原因就是监管和制度缺乏对中介的制约,从而没法提升其交易成本的难度。

而书中提到的最有用的结论莫过于直接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这为全天下望子成龙的父母提供了参考。这个调查的统计学样本是从美国各地挑选出来的两万名学生。经过回归分析,与学习成绩直接有关的因素为:父母受教育的程度,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母亲是否在30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体重是否较轻,家里的藏书多少。这些结果非常有启示意义:要想孩子将来有成就,自己就必须先努力,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们将来改变家庭的命运。在我的印象当中,很多新生儿的父母喜欢夸耀自己的小孩子出生时体重非常重,而调查表明,出生时体重越轻的孩子智商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当他们得知这个结果以后,还笑得出来吗? 作者还发现,对于受过良好教育,成功、健康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通常都会很好,而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所做的事情,比如带孩子去博物馆、经常读书给孩子听,或者是阻止孩子看电视,却并不会产生什么明显的影响。是不是很有趣?显然,如果你是一个酷爱饭后坐在电视机前的沙发土豆,不要指望你阻止孩子看电视会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如果你是一个不爱阅读的人,每年买不了几本书,就算是每晚睡前辛辛苦苦地给孩子讲故事,也难以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如果你生性就是悲观沮丧的人,即使天天给孩子念励志书籍、读哈佛女孩成功记也没有用。从根本上来说,“你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起“为了孩子的未来你做了些什么事”更能影响孩子的人生。

好了,对于本书的介绍笔者点到为止,如果你喜欢,不妨买一本来看看,或许你也会和很多读者一样,把它当作一本侦探小说来读,为什么?笔者还是要卖个关子,读者自己去体会吧!

读者点评:

1、再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四年,当时觉得是很新的观点,就像09年时候初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时的感觉,四年时间,知识见长,在习惯了用数学推导来处理经济学问题时,再回过头看这本书,依旧新奇。这本书没有价格理论,没有供求关系,初看像本社会学的书,但却很难撇开经济的范畴。

——候鸟

魔鬼经济学

作者:曲豆

来源:《现代工商》2012年第07期

作者介绍

史蒂芬·列维特,1994年在麻省理工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执教,短短两年时间,列维特就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2002年列维特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经济学部委员。列维特还担任《政治经济学杂志》(JPE)的编辑和《经济学季刊》(OJE)的编辑。

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朋友发了这么一条微博:“《魔鬼经济学》能让人惊讶连连不犯困的经济学读物。推荐!”带着好奇,笔者花了1天看完了这本书,写下一点小感想。

先说本书作者——史蒂芬·列维特,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经济学家,但是他寻找证据,并且给出解释,揭开了隐藏的真相,于是有了《魔鬼经济学》

(Freakonomics)。书的篇幅不长,虽说用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并没有任何枯燥的定义,也没有什么数学公式,读起来非常轻松,不用费太多脑筋。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从中也能学到一些分析方法,提醒自己凡事不能只看表面、不能仅凭印象下结论,作出任何判断时要分清因果关系,不要因果倒置。在我看来,这本书之所以畅销,主要是它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另类,贴近美国人民的生活,对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作出了不同于人们直觉的解释。如果读书的目的是想多了解一些经济学的知识,这本书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也不是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此书的目的便是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去解释一些在我们平常看来和经济无关的事情。看看书的目录你便明白这一点了,“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3K党跟房地产经纪人之间有何共同之处”,“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和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犯罪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吗?”,这些章节标题涉及的内容显然不会出现在我们常见的经济类书籍中。他通过讨论一些美国人习以为常的事件,来阐明社会里的每个人都是经济元素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经济杠杆对于社会现象的影响。然而,妙的是作者从头到尾似乎都在讲故事,而最后的点题就像相声里抖包袱一样利落,让人拍案叫绝!

书中提到的一个关键论点,“眼睛看到的东西会欺骗你,但是数据不会”,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才会发现一个现象背后的实质。不要过分相信专家,专家有时候只是比你多拥有一些信息而已。

由于不同动机(经济动机、道德动机、社会动机)的出发点,很多人都会撒谎,只是如果不去深处分析的话,你是很难去抓到的。书中列出学校老师为了学生能有更好的联考成绩,会在考卷上做手脚;相扑运动员为了能有更好的名次,私下会有交易等。

作者又通过3K党的失败和房产经纪人的成功来证明,构建信息壁垒是很多行业销售的秘诀。而这一信息壁垒的掌控者的个人利益大小,决定了交易发生的成本。其个人利益越大,产生的交易成本就越高。所以任何性质的中介,在没有约束条件下,必然都是试图有效的提升交易成本,这样就利于卖方而非买方。这一点正好印证了中国的房地产中介市场的格局。原因就是监管和制度缺乏对中介的制约,从而没法提升其交易成本的难度。

而书中提到的最有用的结论莫过于直接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这为全天下望子成龙的父母提供了参考。这个调查的统计学样本是从美国各地挑选出来的两万名学生。经过回归分析,与学习成绩直接有关的因素为:父母受教育的程度,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母亲是否在30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体重是否较轻,家里的藏书多少。这些结果非常有启示意义:要想孩子将来有成就,自己就必须先努力,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们将来改变家庭的命运。在我的印象当中,很多新生儿的父母喜欢夸耀自己的小孩子出生时体重非常重,而调查表明,出生时体重越轻的孩子智商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当他们得知这个结果以后,还笑得出来吗? 作者还发现,对于受过良好教育,成功、健康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通常都会很好,而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所做的事情,比如带孩子去博物馆、经常读书给孩子听,或者是阻止孩子看电视,却并不会产生什么明显的影响。是不是很有趣?显然,如果你是一个酷爱饭后坐在电视机前的沙发土豆,不要指望你阻止孩子看电视会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如果你是一个不爱阅读的人,每年买不了几本书,就算是每晚睡前辛辛苦苦地给孩子讲故事,也难以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如果你生性就是悲观沮丧的人,即使天天给孩子念励志书籍、读哈佛女孩成功记也没有用。从根本上来说,“你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起“为了孩子的未来你做了些什么事”更能影响孩子的人生。

好了,对于本书的介绍笔者点到为止,如果你喜欢,不妨买一本来看看,或许你也会和很多读者一样,把它当作一本侦探小说来读,为什么?笔者还是要卖个关子,读者自己去体会吧!

读者点评:

1、再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四年,当时觉得是很新的观点,就像09年时候初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时的感觉,四年时间,知识见长,在习惯了用数学推导来处理经济学问题时,再回过头看这本书,依旧新奇。这本书没有价格理论,没有供求关系,初看像本社会学的书,但却很难撇开经济的范畴。

——候鸟


相关文章

  • 魔鬼经济学:中国信用体系还差啥?
  • http://finance.qq.com/a/20140507/018011.htm 魔鬼经济学:中国信用体系还差啥? 宏观经济腾讯财经[微博]2014-05-07 09:24 我要分享 197 信用体系建设带来怎样的反腐想象 收起 推荐 ...查看


  •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克科斯评论>对这位拥有美国史上最有趣头脑的伟人所写的这本经济学书籍如此评价道:"本书让你从一种最为有趣的角度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 这是一本已经在纽约时 ...查看


  • 遏制逐利资本的魔鬼面
  • 希望公务辅导中心 整理 遏制逐利资本的魔鬼面 彭兴庭 在山西省五寨县,一辆出租车价值4万余元,现卖9万元.在襄垣县,一辆出租车价值六七万元,现卖14万元. 45万元.一个游走全国的"炒车团",正在山西等省挨个儿爆炒县级城 ...查看


  • 经济学笑话
  • 1 一群武校的学生要毕业了,老师谆告他们:"出去以后,千万不能和经济学家过招,因为他们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2 老师问:对人类毫无用处而人类又不能摆脱的是什么东西?学生:苍蝇.老师猛摇头.学生又答:蛔虫.老师又猛摇头. ...查看


  • 万圣节活动策划书模板两篇
  • 万圣节活动策划书模板两篇 万圣节活动策划书模板一 一.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让所有宾客感受一种恐怖的氛围,.在活动中炫出最出位的自我,产生最惊粟视觉效果吸引顾客 1 让宾客感受到本次活动热闹,恐怖场面 2.本次活动要有非常好玩,好看的新奇性 ...查看


  • 站在天使和魔鬼之间的人
  • 阿司匹林和海洛因,一个如天使带来福音,一个似魔鬼引发罪恶.就连上帝恐怕也没有想到,两者皆出自同一个科学家之手.而这位科学家更不曾料到,天使与魔鬼都在百年之间风靡全世界. 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一生中有诸多发明创造,但正是阿司匹林和海洛因 ...查看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 29课<寓言两则-----纪昌学射> 班级: 四年级 姓名: 组别: 主备人: 王文娟 总课时: 2 分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 ...查看


  • 给因心灵疾病而痛苦的人
  •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乾.」〈箴17:22〉.有病的心灵,不但会破坏一个人的生命.生活.和人际关系,也会给家人和四周的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健康的心灵,不单其个人享受丰盛的生命,也能祝福许多人.「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 ...查看


  • 洛克菲勒基金会:魔鬼还是天使
  • 魔鬼的贪婪与天使的仁慈,这两种极端矛盾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都深深影响着洛克菲勒基金会 文  |  本刊记者 徐赫 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Foundation)是美国最早的私人基金会,1913年由约翰·D·洛克菲勒注册创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