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部门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的长期性分析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们生命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媒体的频频暴光,国际上食品质量事件不断,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相当突出,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各环节的食品安全都存在着隐患,引起国人的普遍担忧和关注,并已成为了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不容回避的头等大事。国家将流通环节的食品质量监管职责赋予了工商部门,工商执法人员对于承担这项职责,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光荣,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个工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并树立起信心,认识到通过不懈努力,多措并举,增强人民群众食品消费的安全感,降低食品消费风险是有可能的。

一、工商部门担负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的必然性

(一)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必然性

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放开搞活,多种经营,先放后管,摸着石头过河,重数量轻质量,重增长轻发展,以及大量的小规模粗放式经营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这就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源。

1、实用技术应用方面。在我国落后的农业大国基础之上,去推行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大规模建设,是一个巨大的跨越,缺少了自然过度的阶段。由于一些人投机行为暴富的不良示范作用,以最小的投入实现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生存理念。“搭便车”现象古今中外都有存在,而在我国经济的快速转型期尤为明显,在工业发展上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忽视甚至完全不顾及社会公益,不情愿在关乎生命健康、环境保护的技术应用上多投入一分钱,造成水源、河流、海洋、大气的普遍性污染,农业、牧业、渔业等行业初级产品的质量无从保障;在农业生产上,剧毒农药的使用投入少、见效快,很多农民当然就不情愿使用具有替代功效的成本高、见效相对较慢的低毒农药;在畜禽养殖上,激素的使用时间短、见效快,很多养殖户也乐此不疲。初级农产品根源性的质量隐患,直接影响着其他环节的食品质量,成为导致诸多慢性疾病的直接因素。还有很多食源性的食品安全隐患我们尚不清楚,也有赖于食品科学的研发和应用。

2、在经济发展阶段方面。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作为经济基础薄弱的人口大国,食品行业全面的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不可能一蹴而就,大量的小规模、分散式的经营可能是短时间内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出路,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饭吃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作为众多可从事行业之一的食品行业,市场需求大、简便易学、投资较少,作为谋生手段具有极大的便利性。比如说,某种地方特色小吃,继承祖辈留传下来的手艺,讲究的是色香味,很少有人去考量其中的食品质量和食品卫生。即使考虑,也只是简单的感官上的霉烂变质。当然,小本经营的买卖,很难说知道用什么标准去检测自己生产经营的食品质量是否合格了。而还有的,为了追求色香味更好,在食品中肆意使用没有科学依据的工业化学原料。

种种现象表明,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食品质量安全的隐忧将长期存在。

3、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我国的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还非常低,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城市的弱势群体,很多人还只是处在温饱或贫困状态,在饮食上,由于可支配收入的限制,只能追求数量形式而无力追求质量。所以在广大  农村以及城乡结合部,质次价廉的食品比比皆是。需求决定供给,低收入群体的大量存在,为不法分子提供了赖以存在的空间。这也决定了食品安全问题将大量存在。

4、食品安全意识方面。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虽然屡屡曝光,并引起了相当的重视。但由于曝光的多是导致急性疾病或死亡的事件,并且与人口总量相比是个很小的比例,对整个消费群体而言,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习惯性的食品消费仍是主流,而对于可能导致慢性疾病的则更是知之甚少。客观上为劣质食品的存在提供了方便。

我国的整体人口素质还较低,对食品安全的知识了解甚少,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也就很难建立,短期内还很难形成“劣质食品人人喊打”的局面。食品安全意识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

(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必然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食品的生产经营上只有国有、集体两种形式,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食品质量的管理也具有完善的内部规范和强大的制度约束,食品安全问题较少。而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初始阶段,单纯的“经济人”行为、“搭便车”行为,以及简陋工艺环境条件下的家庭式生产,食品安全问题必然大量存在。

随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被放在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食品安全问题也自然成为其中首当其冲的重要议题。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无外乎有这样几种:

第一种,复原计划经济体制,食品安全问题当然会减少,但这有违生产力的发展,已被实践检验是不可行的。

第二种,牺牲群众的就业,牺牲自由的市场,将小规模的食品生产和经营一刀切,全部取消,实行行业管制。这一方法也不可行,一是这一领域的从业人员众多,消费需求广泛;二是有违市场经济自由开放,鼓励竞争的基本规律。如果采用这一方法必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社会成本也是难以估量的。

第三种,通过完善市场法律体系,依靠单纯的司法手段予以规范和调整,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规范诚信经营,达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目标。这样的方法成本最低、是现代国家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但这也只有在经济上达到发达的市场化之后,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我国尚不具备这一条件,所以这样的方法也不可取。

第四种,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的手段,引导食品行为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逐步减少小规模的生产经营;通过行政手段全方位监管食品安全,防范安全隐患;并通过强化监管促进自律,最终达到有效控制安全隐患的效果。现有的多年管理经济运作的行政监管体系已经存在,不须重新建构,这种方法也是有其弱点的,一是受限于现有监管人员的数量和能力,二是受限于监管的单向性,效率低、易反复。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在监管功能上还有待提高,通过提供和增加在监管食品安全方面必要量的人员和办公的费用,强化职能,提高技能,压死责任是可以取得有益效果的。同时必须监管和自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强化监管的同时,通过教育引导,舆论监督,提升包含经营者和消费者全社会的自律意识,才能相辅相成。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自律成本最低,部门监管成本居次,全面禁止民间经营食品或回复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成本和社会代价最高。而社会自律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受制于商家的逐利行为。所以加强部门监管是现阶段食品安全控制的必由之路。

(三)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的必然性

国家现在确立的行政监管体系包括农业、卫生、质监、商务、工商等部门,按照环节确定了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的食品质量监管不仅是国家的硬性分工,而且有其现实的必然性。

1、工商部门市场监管职能的历史渊源。工商部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成立以来,就被赋予了监管市场的职能,而流通环节的经营行为是最典型的市场交易行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是工商部门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所以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是工商职能的应有之义。

2、工商部门的机构设置,工商部门是现在惟一一个深入到最基层,与经营者、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监管职能部门,按经济区域在乡镇设立分局,并设立多个巡查组。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可以说覆盖到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只有工商部门才具有承担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的组织保障。

3、工商部门执法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全国工商系统拥有60多万执法人员,并且多数工作在基层执法一线。多数同志都具有多年的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经验,这是任何一个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虽然在食品监管方面的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但也只有工商人员在国家进一步在最低成本的投入下,才能取得最好的监管效能,其他部门无法取代。

所以,工商执法人员必须认清形势,做好长期监管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的思想准备。

二、制约流通环节食品监管效能的主要因素

监管是以法律为依据的,法律规范不完善我们可以  通过立法予以完善,但法律的完善并不能代表市场行为的规范和监管目标的实现。它还受很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的长期存在,决定了监管的难度和艰巨性。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制约因素,才是治本之策。

(一)“经济人”的逐利行为

“经济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现象,“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行为有其积极的一面,促进优胜劣汰。但“经济人”不加约束和引导的不正当的逐利行为,是极其有害的,而其往往把假冒伪劣作为获取最大利益的手段,而这样的“经济人”在市场经济的初期还是大量存在的,他们无孔不入,远远大于监管的力量。

(二)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提高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政府极其关切的一个问题。经过多年的市场导向,虽然有一部分人实现了脱贫致富,但多数低收入者实际收入增长呈现乏力状态,微薄的补贴和低保只是杯水车薪。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的能力。从总体上讲,大型企业的食品,一般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加工的,食品质量应该说是合格的。而这些食品的价格往往较高,低收入群体对质优价高的食品无力消费是一个普遍现象。

(三)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在现有科学尚未发现的致病因素之外,我们需要防范的重点是食品行业的投机行为,对一些低劣的投机行为,很多善良的群众因分辨能力或较低的人身保护意识而给予了放纵;而现阶段的经济投机行为更多地则表现为向高智商行为转化,使消费者防不胜防。提高全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自律意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

这三个方面瓶颈制约因素存在的深层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其集中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的成熟与否。成熟的社会结构形态的形成,才标志着这些方面制约因素不再成其为制约因素,监管将成为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方式。

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合理性演化的长期性

社会阶层的存在是由于社会“不平等”原因造成的,我国社会学研究学者按照典型的资源标准(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划分法,指出我国当代社会的中下层和底层 包含着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工人阶层、农民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的经济资源,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民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则基本不拥有这三种资源。这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影响着经济资源的多寡。而恰恰这三种资源在食品消费上决定了不同的消费状态,拥有组织资源的追求健康长寿,注重食品及膳食质量和营养;拥有文化资源的,追求生活品位,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拥有经济资源的,追求高档消费,对质次价低的食品不屑一顾,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少量拥有或基本不拥有这三种资源的人们占有我国总人口的80%左右,这样一个庞大的食品消费群体,为劣质食品或不合格食品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消费空间。

当代中国由于城乡不平衡,地域发展不平衡,从事的行业不同,收入分配悬殊,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扩展,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展才能解决收入分配领域深层次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这也决定了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需要较长一个时期,制约食品安全主要因素的消亡也需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工商部门应积极作为应对监管的长期性要求

社会阶层结构合理性演化过程的长期性决定了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面对现实,工商部门应发挥自己全部的能动性,放宽思路,积极作为。

(一)以监管促自律应成为工商部门的主体思路

工商监管不只是“守门员”,进行被动的制裁,而是可能通过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使违法者付出的违法代价远远超过违法收益,形成主动震慑并减少违法行为。这可能是工商部门提升食品监管效能的最佳途径。

(二)正视困难并勇于克服困难

面对庞杂繁多的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困难,理清思路,明确阶段重点,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提升监管能力,竭尽所能、多措并举、运用一切有益的方法防范和控制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一个基本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三)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监管的方式和手段也应探索改革,与时俱进,从一定阶段的社会经济实际出发,创新方式方法,甚至是机构职能的全面变革,积极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

(四)圆满完成食品监管的历史使命

成熟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成之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不会完全彻底消灭,橄榄型社会的底部仍然是劣质食品的目标对象,经济利益驱动的以次充好行为还可能继续存在,一定时期内监管仍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监管执法人员必须充分做好将监管进行到底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圆满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康宏伟)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们生命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媒体的频频暴光,国际上食品质量事件不断,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相当突出,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各环节的食品安全都存在着隐患,引起国人的普遍担忧和关注,并已成为了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不容回避的头等大事。国家将流通环节的食品质量监管职责赋予了工商部门,工商执法人员对于承担这项职责,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光荣,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个工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并树立起信心,认识到通过不懈努力,多措并举,增强人民群众食品消费的安全感,降低食品消费风险是有可能的。

一、工商部门担负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的必然性

(一)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必然性

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放开搞活,多种经营,先放后管,摸着石头过河,重数量轻质量,重增长轻发展,以及大量的小规模粗放式经营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这就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源。

1、实用技术应用方面。在我国落后的农业大国基础之上,去推行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大规模建设,是一个巨大的跨越,缺少了自然过度的阶段。由于一些人投机行为暴富的不良示范作用,以最小的投入实现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生存理念。“搭便车”现象古今中外都有存在,而在我国经济的快速转型期尤为明显,在工业发展上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忽视甚至完全不顾及社会公益,不情愿在关乎生命健康、环境保护的技术应用上多投入一分钱,造成水源、河流、海洋、大气的普遍性污染,农业、牧业、渔业等行业初级产品的质量无从保障;在农业生产上,剧毒农药的使用投入少、见效快,很多农民当然就不情愿使用具有替代功效的成本高、见效相对较慢的低毒农药;在畜禽养殖上,激素的使用时间短、见效快,很多养殖户也乐此不疲。初级农产品根源性的质量隐患,直接影响着其他环节的食品质量,成为导致诸多慢性疾病的直接因素。还有很多食源性的食品安全隐患我们尚不清楚,也有赖于食品科学的研发和应用。

2、在经济发展阶段方面。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作为经济基础薄弱的人口大国,食品行业全面的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不可能一蹴而就,大量的小规模、分散式的经营可能是短时间内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出路,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饭吃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作为众多可从事行业之一的食品行业,市场需求大、简便易学、投资较少,作为谋生手段具有极大的便利性。比如说,某种地方特色小吃,继承祖辈留传下来的手艺,讲究的是色香味,很少有人去考量其中的食品质量和食品卫生。即使考虑,也只是简单的感官上的霉烂变质。当然,小本经营的买卖,很难说知道用什么标准去检测自己生产经营的食品质量是否合格了。而还有的,为了追求色香味更好,在食品中肆意使用没有科学依据的工业化学原料。

种种现象表明,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食品质量安全的隐忧将长期存在。

3、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我国的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还非常低,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城市的弱势群体,很多人还只是处在温饱或贫困状态,在饮食上,由于可支配收入的限制,只能追求数量形式而无力追求质量。所以在广大  农村以及城乡结合部,质次价廉的食品比比皆是。需求决定供给,低收入群体的大量存在,为不法分子提供了赖以存在的空间。这也决定了食品安全问题将大量存在。

4、食品安全意识方面。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虽然屡屡曝光,并引起了相当的重视。但由于曝光的多是导致急性疾病或死亡的事件,并且与人口总量相比是个很小的比例,对整个消费群体而言,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习惯性的食品消费仍是主流,而对于可能导致慢性疾病的则更是知之甚少。客观上为劣质食品的存在提供了方便。

我国的整体人口素质还较低,对食品安全的知识了解甚少,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也就很难建立,短期内还很难形成“劣质食品人人喊打”的局面。食品安全意识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

(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必然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食品的生产经营上只有国有、集体两种形式,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食品质量的管理也具有完善的内部规范和强大的制度约束,食品安全问题较少。而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初始阶段,单纯的“经济人”行为、“搭便车”行为,以及简陋工艺环境条件下的家庭式生产,食品安全问题必然大量存在。

随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被放在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食品安全问题也自然成为其中首当其冲的重要议题。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无外乎有这样几种:

第一种,复原计划经济体制,食品安全问题当然会减少,但这有违生产力的发展,已被实践检验是不可行的。

第二种,牺牲群众的就业,牺牲自由的市场,将小规模的食品生产和经营一刀切,全部取消,实行行业管制。这一方法也不可行,一是这一领域的从业人员众多,消费需求广泛;二是有违市场经济自由开放,鼓励竞争的基本规律。如果采用这一方法必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社会成本也是难以估量的。

第三种,通过完善市场法律体系,依靠单纯的司法手段予以规范和调整,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规范诚信经营,达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目标。这样的方法成本最低、是现代国家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但这也只有在经济上达到发达的市场化之后,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我国尚不具备这一条件,所以这样的方法也不可取。

第四种,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的手段,引导食品行为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逐步减少小规模的生产经营;通过行政手段全方位监管食品安全,防范安全隐患;并通过强化监管促进自律,最终达到有效控制安全隐患的效果。现有的多年管理经济运作的行政监管体系已经存在,不须重新建构,这种方法也是有其弱点的,一是受限于现有监管人员的数量和能力,二是受限于监管的单向性,效率低、易反复。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在监管功能上还有待提高,通过提供和增加在监管食品安全方面必要量的人员和办公的费用,强化职能,提高技能,压死责任是可以取得有益效果的。同时必须监管和自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强化监管的同时,通过教育引导,舆论监督,提升包含经营者和消费者全社会的自律意识,才能相辅相成。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自律成本最低,部门监管成本居次,全面禁止民间经营食品或回复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成本和社会代价最高。而社会自律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受制于商家的逐利行为。所以加强部门监管是现阶段食品安全控制的必由之路。

(三)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的必然性

国家现在确立的行政监管体系包括农业、卫生、质监、商务、工商等部门,按照环节确定了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的食品质量监管不仅是国家的硬性分工,而且有其现实的必然性。

1、工商部门市场监管职能的历史渊源。工商部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成立以来,就被赋予了监管市场的职能,而流通环节的经营行为是最典型的市场交易行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是工商部门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所以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是工商职能的应有之义。

2、工商部门的机构设置,工商部门是现在惟一一个深入到最基层,与经营者、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监管职能部门,按经济区域在乡镇设立分局,并设立多个巡查组。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可以说覆盖到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只有工商部门才具有承担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的组织保障。

3、工商部门执法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全国工商系统拥有60多万执法人员,并且多数工作在基层执法一线。多数同志都具有多年的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经验,这是任何一个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虽然在食品监管方面的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但也只有工商人员在国家进一步在最低成本的投入下,才能取得最好的监管效能,其他部门无法取代。

所以,工商执法人员必须认清形势,做好长期监管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的思想准备。

二、制约流通环节食品监管效能的主要因素

监管是以法律为依据的,法律规范不完善我们可以  通过立法予以完善,但法律的完善并不能代表市场行为的规范和监管目标的实现。它还受很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的长期存在,决定了监管的难度和艰巨性。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制约因素,才是治本之策。

(一)“经济人”的逐利行为

“经济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现象,“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行为有其积极的一面,促进优胜劣汰。但“经济人”不加约束和引导的不正当的逐利行为,是极其有害的,而其往往把假冒伪劣作为获取最大利益的手段,而这样的“经济人”在市场经济的初期还是大量存在的,他们无孔不入,远远大于监管的力量。

(二)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提高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政府极其关切的一个问题。经过多年的市场导向,虽然有一部分人实现了脱贫致富,但多数低收入者实际收入增长呈现乏力状态,微薄的补贴和低保只是杯水车薪。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的能力。从总体上讲,大型企业的食品,一般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加工的,食品质量应该说是合格的。而这些食品的价格往往较高,低收入群体对质优价高的食品无力消费是一个普遍现象。

(三)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在现有科学尚未发现的致病因素之外,我们需要防范的重点是食品行业的投机行为,对一些低劣的投机行为,很多善良的群众因分辨能力或较低的人身保护意识而给予了放纵;而现阶段的经济投机行为更多地则表现为向高智商行为转化,使消费者防不胜防。提高全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自律意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

这三个方面瓶颈制约因素存在的深层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其集中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的成熟与否。成熟的社会结构形态的形成,才标志着这些方面制约因素不再成其为制约因素,监管将成为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方式。

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合理性演化的长期性

社会阶层的存在是由于社会“不平等”原因造成的,我国社会学研究学者按照典型的资源标准(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划分法,指出我国当代社会的中下层和底层 包含着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工人阶层、农民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的经济资源,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民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则基本不拥有这三种资源。这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影响着经济资源的多寡。而恰恰这三种资源在食品消费上决定了不同的消费状态,拥有组织资源的追求健康长寿,注重食品及膳食质量和营养;拥有文化资源的,追求生活品位,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拥有经济资源的,追求高档消费,对质次价低的食品不屑一顾,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少量拥有或基本不拥有这三种资源的人们占有我国总人口的80%左右,这样一个庞大的食品消费群体,为劣质食品或不合格食品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消费空间。

当代中国由于城乡不平衡,地域发展不平衡,从事的行业不同,收入分配悬殊,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扩展,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展才能解决收入分配领域深层次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这也决定了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需要较长一个时期,制约食品安全主要因素的消亡也需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工商部门应积极作为应对监管的长期性要求

社会阶层结构合理性演化过程的长期性决定了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面对现实,工商部门应发挥自己全部的能动性,放宽思路,积极作为。

(一)以监管促自律应成为工商部门的主体思路

工商监管不只是“守门员”,进行被动的制裁,而是可能通过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使违法者付出的违法代价远远超过违法收益,形成主动震慑并减少违法行为。这可能是工商部门提升食品监管效能的最佳途径。

(二)正视困难并勇于克服困难

面对庞杂繁多的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困难,理清思路,明确阶段重点,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提升监管能力,竭尽所能、多措并举、运用一切有益的方法防范和控制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一个基本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三)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监管的方式和手段也应探索改革,与时俱进,从一定阶段的社会经济实际出发,创新方式方法,甚至是机构职能的全面变革,积极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

(四)圆满完成食品监管的历史使命

成熟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成之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不会完全彻底消灭,橄榄型社会的底部仍然是劣质食品的目标对象,经济利益驱动的以次充好行为还可能继续存在,一定时期内监管仍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监管执法人员必须充分做好将监管进行到底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圆满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康宏伟)


相关文章

  • 我国食用农产品无缝隙化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 [摘要]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我国目前食用农产品安全状况触目惊心,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文章分析了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食 ...查看


  • 食品安全委员会
  • 深圳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 为明确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实现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和无缝衔接,根据<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 ...查看


  •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10级3班 姓名:薛金玉 学号:20101800 最近几年不断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到公众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心,三聚氰胺.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苏丹红."人造蜂蜜&quo ...查看


  • 食用农产品入市后监管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
  • 全力提升食用农产品监督管理水平保障首都食用农产品消费安全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北京市作为特大消费型城市,食用农产品的消费量极大.据粗略估算,城近郊区平均每日上市猪肉145 万公斤.牛羊肉101万公斤.蔬菜2112 万公斤.米面396 ...查看


  • 食品安全法检查报告
  • 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 <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安排,3至4月份,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组织开展了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查看


  • 中国超市食品安全状况调查报告
  • 中国超市食品安全状况调查报告 为贯彻国务院第59次常务会议精神和国发 2004 2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 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推进超市行业食品安全工作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 生命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市场运行调 ...查看


  • [2014年监管工作思路摘编]全面做好2014年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
  • 当前,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由于发展阶段.产业素质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正处于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制度还不尽完善,新组建的县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和乡镇监管所的设施设备 ...查看


  • 伊吾县工商局食品安全自查报告1
  • 伊吾县工商局食品安全自查报告 近年来,我局在自治区工商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哈密地区工商局和伊吾食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部署下,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创新监管手段,狠抓工作任务的落实,充分发挥了自身职能作用,较好地完成了流通环节食 ...查看


  • 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陈常务)
  • 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攻坚克难,标本兼治,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强势推进食品安全工作"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陈建林 同志们: 市政府今天召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主要是以党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