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湘子桥历史风貌探索

潮州湘子桥历史风貌探索

高二(1)班 王欣 庄财欢 林广

指导老师:郑炳光(潮州市金山中学历史组)

一.提出课题

潮州民间有这么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牲牛一只溜”。它将我市的广济桥(又名湘子桥)的古貌描绘得如诗如画,

我们对广济桥历

的兴趣。于是,

么一个课题:“广

貌的探索”。

这就引起了史风貌研究我们定了这济桥历史风

一. 研究目的

(1)通过考察和研究,了解广济桥的历史风貌。

(2)通过调查和宣传,将广济桥的基本概况介绍给广大市民。

(3)通过探索和联想,为我市的旅游和交通事业出谋献策。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1)了解民意

我们主要是通过分发调查问卷来了解民意的。为了使调查问卷的可靠性更强,我们将其分批发给了社会各类人士(包括教师、学生、普通职员、游客等),通过

调查问卷的答卷情况,我们也得到了以下结论:

我们为得到一些研究数据,做出调查问卷进

行一系列的调查,得到以下这些数据:

1、市民对广济桥的

认识度 很深: 一般: 很浅 23.7% 66.7% 占9.6%

占 占

2、市民对广济桥复

古建设的态度

支持: 占81.7%

不支持: 占11.1%

无所谓: 占6.1%

(2)搜集资料,实地调查

1.我们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

2.我们采访了相关人士,并在其指导下,到实地进行拍照,使我们的资料更充

分。

(3)讨论分析,总结成果

我们通过合理取舍,把收集到的资料串合起来,制成了这一课题报告。 [ 建筑设计师正在为我们讲解 ]

四. 研究成果

广济桥的历史风貌

广济桥位于潮州城东侧,扼控闽粤,自古以来为交通要津;广济桥旧名“济川

桥”,俗称“湘子桥”,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知州曾汪在江心建立第一个桥墩算起,至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宏伟格局,其历史的悠久,科学艺术价值的精湛早已高誉远播,可谓名至实归,并于198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自创建以来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其修复次数令人指不胜数,以下是历年来较大修复的事件。公元1171年,即南宋乾道七年,潮州知州曾汪将八十六只小舟横置于江面之上,用缆绳拴住,串成浮桥,有“凡夫越月而就”之势;淳熙元年(1179年),知州朱江将桥墩增至三座,从而拉开了从两岸向江心筑墩架梁的帷幕;南宋绍定二年(1228年),王正公,丁允元,孙叔瑾先后完成桥墩10座,因丁允元筑墩最多,功绩显著,因此西桥亦称“丁侯桥”;开庆元年(1259年),太守林光世在前人筑墩基础上将桥墩增至二十四座,铁缆长七十丈,至此,广济桥便形成

了拱桥、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独特结构。

此后,广济桥经历亦兴亦废,时毁时

修的风风雨雨二百多年,直至到明宣德十

年(1435年),该桥又一次被洪水冲跨。

当时潮州知府王源对桥进行了一次大规

模的修建,完工之后,西岸有十墩九洞,长达四十九丈五尺;东岸有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丈,中间小舟二十四只,共长二十七尺,并将桥命名为“广济桥”。桥建成之后,又在桥墩上建造房屋一百二十六间,并修筑“广济桥廿四楼”,使广济桥称甲一方。

明正德八年(1513年),广济桥又遭台风破坏,知府谭论担任修复重任,将浮桥中的小舟减至十八只,遂成“十八梭船”。清代姚竹园咏道:“蝉联墩排二十三,如鼋如鼍架两旁,油栏画槛何堂皇。鱼贯船系一十八,如鲸如鲵锁中央,潮生潮落头低昂。”随着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直至到建国前夕,广济桥已残破不堪。1958年政府拨款对全桥加固维修,并拆除十八梭船,改建成高桩承台式钢架桥。1977年又拓宽桥面,以利往

明代李龄曾说:“吾

广济一桥”。千百年来,

高超的建筑技术,独特

及其观赏价值名闻遐

“十八梭船廿四洲”

特的风格,其石墩的巨

了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

的毅力;茅以升先生曾来交通。 潮胜状,在于广济桥以其的建筑风格迩。 是广济桥独大,充分体现智慧及坚韧做这样的描述:“广济桥的筑桥墩,全部都是石砌,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南北两端均做尖形,石块与石块不用灰浆,但凿有卯榫,是相结合,然都庞大异常,闻所未闻。”广济桥刚柔相济,亦动亦静,起伏变化,有“龙卧虹跨”之势;“廿四楼台廿四样”的

建筑艺术构成了一处构思精妙的古代建筑群,形态各异的亭台楼阁,联芳济美, 5 雄伟壮丽, “一里长桥一里市”是广济桥富有趣味的地域风情。古代的潮州是广东通往福建、浙江、江西的交通要道,人们既要在这里通过,又要在这里集

散物资,于是便在桥墩上建楼阁,在桥面上建屋宇,设商铺,喝茶,饮酒做买卖,

在楼阁上赏景游玩,热闹非凡,因此有了“到了湘桥问湘桥”的谐趣说法。可以说,当时的广济桥,既是一座连结闽粤的交通桥,也是一座具有浓烈地域风情的商业桥。

[繁荣的广济桥(木雕)]

广济桥这三大特色使其成为潮州名城的象征,成为中国桥梁史的特例,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体现,是潮州人智慧和毅力的结晶,是潮州人的骄傲,也成为了联接海内外潮人的纽带。

再现八百余年古桥雄姿

广济桥自南宋创建以来,历元、明、清、民国约八百余年,期间迭遭洪水、地震、飓风之灾,战乱兵马之祸,有史可考者就已达数十次。由于南宋、元朝社会常处动乱,因此修建规模并不大。明宣德年间和清康熙年间的修建,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次大修,其时潮州均处于社会变化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的阶段。加之广济桥所处特殊地位,因此修建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据志书记载,王源修桥时 6 “捐俸倡之,所部僚属及富家巨室,皆争先恐后”;清康熙廿四年的修建,“是役当承平之世,修未断之桥,费财巨万,期年乃成。其成功之伟,为有清一代之冠”。

清朝后期至民国,由于

政治

对广

州解

腐败,国弱民穷,无暇顾及,济桥只能小修小补,迨至潮放初期,尽管格局依旧,但

古桥已是百孔千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虽然对广济桥进行修补加固,但由于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严重的影响,目前,古桥桥体已损坏十分严重,部分桥墩出现淘空,倾斜与沉降,1958年改建的高桩承台式钢架梁已超过了设计年限,严重危及广济桥的安全。抢救保护广济桥的历史重任落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经过多次的筹划与考证,广济桥的修复工程终于被列入议事日程。

未来修复后的广济桥会是什么样

我们研究小组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修复广济桥亭台楼阁复建设计的古建

—吴国智老师

7 子的呢?对此,并采访了负责高级工程师—

从吴老师的《广东潮州广济桥亭台楼阁复建设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广

济桥的复建基本上是依据清代的广济桥

《潮州古城图》,及明代姚友直《广济桥

记》,复建后的广济桥全长达514.83米,

分别由三段组成,即西段梁式桥(134.57

米)、中段浮桥(97.3米)、东段梁式桥

与拱桥(282.96米)。其中,东段中部二

至三孔处为今后常年水位状态下的“通

航孔”。由于河床淤积及其他原因,西岸原

有的十或十

一个桥墩只

剩下八个,

此,复建后的广济桥亦不能形成“廿四洲”,庆幸的是,未来的“廿一洲”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形态各异,构造独特的亭台楼阁建筑群体。我们研究小组对众多亭台楼阁进行了深入剖析。(附表P1,P2)

8

广济桥亭台楼阁总体设计一览表

(P1)

广济桥亭台楼阁总体设计一览表

(P2)

10

上表所述复建后广济桥上的亭台楼阁中,历史最悠久的莫过于东一墩的“楼之十二”——升仙仰韩阁,明代姚友直曾做这样的描述:“楼之十二,西曰升仙,东曰仰韩阁,楼之上重檐,又曰广济桥”。“升仙仰韩阁”坐落于东一墩(东岸)上,是广济桥创建之后不足十年,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9年)知州常玮修桥所建,据古书记载“创杰阁于岸右,名之曰仰韩阁,以为临观之所”。由此可见,“升仙仰韩阁”是广济桥上尔后陆续兴建的诸多亭台楼阁的“始祖”,因此,其构造也以宋代楼阁为建筑风貌。仔细研读“以为临观之所”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并结合东岸地形,应是真真正正具有楼层使用功能的楼阁,才可登高而环绕临观。否则难以有此功效。可以看出,东一墩地处桥岸交接的特殊地形,决定了楼阁底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当心间(注释1)两面(与广济桥相接)带抱夏(注释2),明间(注释3)与抱厦为主通道,回廊饶通底层阁身诸侧,以利过往交通通畅顺,阁身内三开间靠北侧次间为登楼之梯道间,靠南侧次间为值勤管理室;当心间为仰视平棋(注释4)做法。二层面宽三间,进深单间,阁身四向挑出平座回廊,即“周回廊出卷棚抱厦二层平座重檐歇山顶(注释5)”。试想登临“升仙仰韩阁”,绕阁身环顾巍巍韩山与滔滔韩水,居高临下犹如飘飘然似升仙的幻觉;抬头仰望治潮先哲——韩文公,令人豪气

顿生,心旷神怡。西面抱厦檐下悬挂“升仙”楼匾;东面檐下挂“仰韩阁”匾额,二楼檐下悬挂“广济桥”,为一楼三匾之独特设置。“升仙仰韩阁”犹如广济桥上蜿蜒起伏长龙般的诸多亭台楼阁的龙首昂扬威镇,俯瞰川流不息的滔滔韩水,默默地造福粤东大地。

坐落于东七墩之上的“摘星凌波阁”是仅次“升仙仰韩阁”之后又一富具特色的桥楼阁。“摘星凌波阁”以方形攒尖顶(注释6)的当心间为主通道,两侧次间(居墩之南北),抱厦设槛窗、格扇门、可启闭并可兼作“桥屋”之用;前后顺沿桥通道各出抱厦并与心间组成既幽深又畅通之楼内通衢,四向抱厦的构造为“摘星凌波阁”最具特色之一,与之相构成十字形的歇山顶拱卫心间方形攒尖顶,亦称“前后抱厦十字歇山重檐攒尖顶”,起暗示之意为上可高耸摘星,下可俯瞰凌杀桥下之滚滚波涛;阁楼之间彻上透明造(注释7),一应构架尽收眼底,楼之西面为插拱出挑,檐下悬挂“摘星”楼匾,东面为垂莲柱跳出,檐下挂“凌波”匾额。

在众多桥亭屋中,东十二墩之上的北亭屋与南亭屋最具代表性,其南北亭屋相互对称,东十二墩北

水尖,南面背水坡斜平

墩,墩南侧安排了面宽

单间。“跌落岔角悬山

南亭屋,前檐平齐,后

之斜直段,开间进深从

墩北侧歇山面朝向桥面迎水坡为分直之长尖形三开间,进深顶(注释8)”檐顺应迎水坡大至小渐变;中间而三角攒尖顶朝外侧之面宽三开间和五间式”歇山连攒尖“北亭屋。 12

结论:广济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不可多得的丰厚文化遗产,维修复建广济桥是继承宏扬历史文化

余年的雄伟壮观在中国

独领风骚,它是潮汕人

苦创业的最好见证!

注释:

注释1:当心间:矩形平面的厝宅等建的举措。八百桥梁历史可谓智慧勤劳,艰筑物,面宽方向为三间或三间以上的中间那一间叫做当心间,也叫明间。 注释2:抱厦:矩形平面的厝宅或殿阁凸出某一面的中间叫作抱厦。

注释3:明间:见注释1

注释4:仰视平棋:走进厝宅或殿阁内抬头向上仰望看到的有规则排列如棋盘形状的天花吊顶。

注释5:周回廊卷棚抱厦二层平座重檐歇山顶:周回廊:厝宅或殿阁的四周有成圈的敞空的廊柱叫作周回廊。

抱厦卷棚:凸出矩形平面之外的中间那一间的两坡屋顶至顶点交汇处,不是顶尖形而是做成圆弧过渡。

二层平座:是宋代的名称,略近似于当今楼房的挑阳台。

重檐:有两层屋顶重叠于同一建筑物叫做重檐。

歇山顶:四向均为坡屋面的屋顶之上部中间叠置了一个如同最简单的民宅的两层屋顶。 13

注释6:彻上露明造:踏进厝宅或殿阁内抬头仰视上方可一览无遗的看到支撑上部屋面的全部木构桁架构件叫做彻上露明造。

注释7:跌落岔角悬山顶:跌落:屋顶的脊尖顶中间高两侧低。如“凸”字型。岔角歇山顶:屋顶的垂脊与角脊交叉处 悬山顶:硬山顶屋面至两侧山墙以外伸出的若干瓦陇那部分叫做悬山顶。

五.结论建议

1. 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使广济桥美名传播开,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从而刺激潮州旅游业的发展。

2. 有关交通部门应做好部署工作,保证在不影响交通业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

3. 政府应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好广济桥这一名胜古迹。

六.教师评价

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它历史悠久,构造独特。目前,我市正在对这座古桥进行修复。蔡键等同学的选题好,具有现实意义。研究课题采用详尽的材料,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访问有关专家,较全面地反映了广济桥的历史风貌。对增进人们对广济桥的了解,更好保护广济桥和发挥广济桥在我市旅游事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七. 主要参考文献

《古桥新辉》潮州是维修广济桥委员会 编

《广东潮州广济桥亭台楼阁设计方案说明》潮州市建筑设计院 15

[附录]

调查问卷

«广济桥历史风貌的探索»研究小组

您好!我们由于研究学习的需要,有部分问题需要征求您的意见,特作此调查

问卷,希望您能抽出一点时间,完成此卷。

(附:广济桥又名湘子桥,全长514.83米,由3段构成;西段134.57米,中段97.3米,东段282.96米,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建于公元1171年,至今有833年历史,全桥由梁式桥、浮桥、拱桥三种形式构成。经潮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决定,现将对其进行复古维修。)

1.您对广济桥基本概况了解的程度如何? ( )

A很深 B一般 C有所听闻 D一无所知

2.您对广济桥基本概况了解的途径?(1题选D者可不选) ( ) A听长辈讲 B报刊书籍 C影视作品 D网上

3.您觉得是否有必要对其进行复古维修? ( )

A有必要 B无必要 C无所谓

4.您觉得修复广济桥对我们潮州是否有利? ( )

A有利 B无利

5.您觉得这对我们潮州市哪方面最有利?(4题选B者可不选) ( ) A旅游业 B潮州经济 C市容市貌 D交通

6.您对“潮州湘桥好风貌,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牲牛一只溜”这首民谣如何理解? (是否能概括这座古桥的历史风貌与主要特点)

( )

A能 B否 C能,但不详尽

7.您认为即将恢复历史风貌的广济桥上有多少座坐落于桥墩中间的桥楼阁? ( )

A十二座 B二十四座 C三十座

8.您认为即将恢复历史风貌的广济桥上有多少座坐落于桥墩两侧的桥亭屋? ( )

A六座 B十八座 C十二座

9.您认为即将恢复历史风貌的广济桥上有多少座亭台楼阁? ( ) A十八座 B三十座 C三十六座

10.您认为即将恢复历史风貌的广济桥上所有亭台楼阁的风格是否一样? ( )

A是 B否

谢谢合作!

潮州湘子桥历史风貌探索

高二(1)班 王欣 庄财欢 林广

指导老师:郑炳光(潮州市金山中学历史组)

一.提出课题

潮州民间有这么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牲牛一只溜”。它将我市的广济桥(又名湘子桥)的古貌描绘得如诗如画,

我们对广济桥历

的兴趣。于是,

么一个课题:“广

貌的探索”。

这就引起了史风貌研究我们定了这济桥历史风

一. 研究目的

(1)通过考察和研究,了解广济桥的历史风貌。

(2)通过调查和宣传,将广济桥的基本概况介绍给广大市民。

(3)通过探索和联想,为我市的旅游和交通事业出谋献策。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1)了解民意

我们主要是通过分发调查问卷来了解民意的。为了使调查问卷的可靠性更强,我们将其分批发给了社会各类人士(包括教师、学生、普通职员、游客等),通过

调查问卷的答卷情况,我们也得到了以下结论:

我们为得到一些研究数据,做出调查问卷进

行一系列的调查,得到以下这些数据:

1、市民对广济桥的

认识度 很深: 一般: 很浅 23.7% 66.7% 占9.6%

占 占

2、市民对广济桥复

古建设的态度

支持: 占81.7%

不支持: 占11.1%

无所谓: 占6.1%

(2)搜集资料,实地调查

1.我们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

2.我们采访了相关人士,并在其指导下,到实地进行拍照,使我们的资料更充

分。

(3)讨论分析,总结成果

我们通过合理取舍,把收集到的资料串合起来,制成了这一课题报告。 [ 建筑设计师正在为我们讲解 ]

四. 研究成果

广济桥的历史风貌

广济桥位于潮州城东侧,扼控闽粤,自古以来为交通要津;广济桥旧名“济川

桥”,俗称“湘子桥”,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知州曾汪在江心建立第一个桥墩算起,至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宏伟格局,其历史的悠久,科学艺术价值的精湛早已高誉远播,可谓名至实归,并于198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自创建以来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其修复次数令人指不胜数,以下是历年来较大修复的事件。公元1171年,即南宋乾道七年,潮州知州曾汪将八十六只小舟横置于江面之上,用缆绳拴住,串成浮桥,有“凡夫越月而就”之势;淳熙元年(1179年),知州朱江将桥墩增至三座,从而拉开了从两岸向江心筑墩架梁的帷幕;南宋绍定二年(1228年),王正公,丁允元,孙叔瑾先后完成桥墩10座,因丁允元筑墩最多,功绩显著,因此西桥亦称“丁侯桥”;开庆元年(1259年),太守林光世在前人筑墩基础上将桥墩增至二十四座,铁缆长七十丈,至此,广济桥便形成

了拱桥、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独特结构。

此后,广济桥经历亦兴亦废,时毁时

修的风风雨雨二百多年,直至到明宣德十

年(1435年),该桥又一次被洪水冲跨。

当时潮州知府王源对桥进行了一次大规

模的修建,完工之后,西岸有十墩九洞,长达四十九丈五尺;东岸有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丈,中间小舟二十四只,共长二十七尺,并将桥命名为“广济桥”。桥建成之后,又在桥墩上建造房屋一百二十六间,并修筑“广济桥廿四楼”,使广济桥称甲一方。

明正德八年(1513年),广济桥又遭台风破坏,知府谭论担任修复重任,将浮桥中的小舟减至十八只,遂成“十八梭船”。清代姚竹园咏道:“蝉联墩排二十三,如鼋如鼍架两旁,油栏画槛何堂皇。鱼贯船系一十八,如鲸如鲵锁中央,潮生潮落头低昂。”随着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直至到建国前夕,广济桥已残破不堪。1958年政府拨款对全桥加固维修,并拆除十八梭船,改建成高桩承台式钢架桥。1977年又拓宽桥面,以利往

明代李龄曾说:“吾

广济一桥”。千百年来,

高超的建筑技术,独特

及其观赏价值名闻遐

“十八梭船廿四洲”

特的风格,其石墩的巨

了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

的毅力;茅以升先生曾来交通。 潮胜状,在于广济桥以其的建筑风格迩。 是广济桥独大,充分体现智慧及坚韧做这样的描述:“广济桥的筑桥墩,全部都是石砌,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南北两端均做尖形,石块与石块不用灰浆,但凿有卯榫,是相结合,然都庞大异常,闻所未闻。”广济桥刚柔相济,亦动亦静,起伏变化,有“龙卧虹跨”之势;“廿四楼台廿四样”的

建筑艺术构成了一处构思精妙的古代建筑群,形态各异的亭台楼阁,联芳济美, 5 雄伟壮丽, “一里长桥一里市”是广济桥富有趣味的地域风情。古代的潮州是广东通往福建、浙江、江西的交通要道,人们既要在这里通过,又要在这里集

散物资,于是便在桥墩上建楼阁,在桥面上建屋宇,设商铺,喝茶,饮酒做买卖,

在楼阁上赏景游玩,热闹非凡,因此有了“到了湘桥问湘桥”的谐趣说法。可以说,当时的广济桥,既是一座连结闽粤的交通桥,也是一座具有浓烈地域风情的商业桥。

[繁荣的广济桥(木雕)]

广济桥这三大特色使其成为潮州名城的象征,成为中国桥梁史的特例,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体现,是潮州人智慧和毅力的结晶,是潮州人的骄傲,也成为了联接海内外潮人的纽带。

再现八百余年古桥雄姿

广济桥自南宋创建以来,历元、明、清、民国约八百余年,期间迭遭洪水、地震、飓风之灾,战乱兵马之祸,有史可考者就已达数十次。由于南宋、元朝社会常处动乱,因此修建规模并不大。明宣德年间和清康熙年间的修建,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次大修,其时潮州均处于社会变化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的阶段。加之广济桥所处特殊地位,因此修建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据志书记载,王源修桥时 6 “捐俸倡之,所部僚属及富家巨室,皆争先恐后”;清康熙廿四年的修建,“是役当承平之世,修未断之桥,费财巨万,期年乃成。其成功之伟,为有清一代之冠”。

清朝后期至民国,由于

政治

对广

州解

腐败,国弱民穷,无暇顾及,济桥只能小修小补,迨至潮放初期,尽管格局依旧,但

古桥已是百孔千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虽然对广济桥进行修补加固,但由于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严重的影响,目前,古桥桥体已损坏十分严重,部分桥墩出现淘空,倾斜与沉降,1958年改建的高桩承台式钢架梁已超过了设计年限,严重危及广济桥的安全。抢救保护广济桥的历史重任落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经过多次的筹划与考证,广济桥的修复工程终于被列入议事日程。

未来修复后的广济桥会是什么样

我们研究小组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修复广济桥亭台楼阁复建设计的古建

—吴国智老师

7 子的呢?对此,并采访了负责高级工程师—

从吴老师的《广东潮州广济桥亭台楼阁复建设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广

济桥的复建基本上是依据清代的广济桥

《潮州古城图》,及明代姚友直《广济桥

记》,复建后的广济桥全长达514.83米,

分别由三段组成,即西段梁式桥(134.57

米)、中段浮桥(97.3米)、东段梁式桥

与拱桥(282.96米)。其中,东段中部二

至三孔处为今后常年水位状态下的“通

航孔”。由于河床淤积及其他原因,西岸原

有的十或十

一个桥墩只

剩下八个,

此,复建后的广济桥亦不能形成“廿四洲”,庆幸的是,未来的“廿一洲”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形态各异,构造独特的亭台楼阁建筑群体。我们研究小组对众多亭台楼阁进行了深入剖析。(附表P1,P2)

8

广济桥亭台楼阁总体设计一览表

(P1)

广济桥亭台楼阁总体设计一览表

(P2)

10

上表所述复建后广济桥上的亭台楼阁中,历史最悠久的莫过于东一墩的“楼之十二”——升仙仰韩阁,明代姚友直曾做这样的描述:“楼之十二,西曰升仙,东曰仰韩阁,楼之上重檐,又曰广济桥”。“升仙仰韩阁”坐落于东一墩(东岸)上,是广济桥创建之后不足十年,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9年)知州常玮修桥所建,据古书记载“创杰阁于岸右,名之曰仰韩阁,以为临观之所”。由此可见,“升仙仰韩阁”是广济桥上尔后陆续兴建的诸多亭台楼阁的“始祖”,因此,其构造也以宋代楼阁为建筑风貌。仔细研读“以为临观之所”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并结合东岸地形,应是真真正正具有楼层使用功能的楼阁,才可登高而环绕临观。否则难以有此功效。可以看出,东一墩地处桥岸交接的特殊地形,决定了楼阁底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当心间(注释1)两面(与广济桥相接)带抱夏(注释2),明间(注释3)与抱厦为主通道,回廊饶通底层阁身诸侧,以利过往交通通畅顺,阁身内三开间靠北侧次间为登楼之梯道间,靠南侧次间为值勤管理室;当心间为仰视平棋(注释4)做法。二层面宽三间,进深单间,阁身四向挑出平座回廊,即“周回廊出卷棚抱厦二层平座重檐歇山顶(注释5)”。试想登临“升仙仰韩阁”,绕阁身环顾巍巍韩山与滔滔韩水,居高临下犹如飘飘然似升仙的幻觉;抬头仰望治潮先哲——韩文公,令人豪气

顿生,心旷神怡。西面抱厦檐下悬挂“升仙”楼匾;东面檐下挂“仰韩阁”匾额,二楼檐下悬挂“广济桥”,为一楼三匾之独特设置。“升仙仰韩阁”犹如广济桥上蜿蜒起伏长龙般的诸多亭台楼阁的龙首昂扬威镇,俯瞰川流不息的滔滔韩水,默默地造福粤东大地。

坐落于东七墩之上的“摘星凌波阁”是仅次“升仙仰韩阁”之后又一富具特色的桥楼阁。“摘星凌波阁”以方形攒尖顶(注释6)的当心间为主通道,两侧次间(居墩之南北),抱厦设槛窗、格扇门、可启闭并可兼作“桥屋”之用;前后顺沿桥通道各出抱厦并与心间组成既幽深又畅通之楼内通衢,四向抱厦的构造为“摘星凌波阁”最具特色之一,与之相构成十字形的歇山顶拱卫心间方形攒尖顶,亦称“前后抱厦十字歇山重檐攒尖顶”,起暗示之意为上可高耸摘星,下可俯瞰凌杀桥下之滚滚波涛;阁楼之间彻上透明造(注释7),一应构架尽收眼底,楼之西面为插拱出挑,檐下悬挂“摘星”楼匾,东面为垂莲柱跳出,檐下挂“凌波”匾额。

在众多桥亭屋中,东十二墩之上的北亭屋与南亭屋最具代表性,其南北亭屋相互对称,东十二墩北

水尖,南面背水坡斜平

墩,墩南侧安排了面宽

单间。“跌落岔角悬山

南亭屋,前檐平齐,后

之斜直段,开间进深从

墩北侧歇山面朝向桥面迎水坡为分直之长尖形三开间,进深顶(注释8)”檐顺应迎水坡大至小渐变;中间而三角攒尖顶朝外侧之面宽三开间和五间式”歇山连攒尖“北亭屋。 12

结论:广济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不可多得的丰厚文化遗产,维修复建广济桥是继承宏扬历史文化

余年的雄伟壮观在中国

独领风骚,它是潮汕人

苦创业的最好见证!

注释:

注释1:当心间:矩形平面的厝宅等建的举措。八百桥梁历史可谓智慧勤劳,艰筑物,面宽方向为三间或三间以上的中间那一间叫做当心间,也叫明间。 注释2:抱厦:矩形平面的厝宅或殿阁凸出某一面的中间叫作抱厦。

注释3:明间:见注释1

注释4:仰视平棋:走进厝宅或殿阁内抬头向上仰望看到的有规则排列如棋盘形状的天花吊顶。

注释5:周回廊卷棚抱厦二层平座重檐歇山顶:周回廊:厝宅或殿阁的四周有成圈的敞空的廊柱叫作周回廊。

抱厦卷棚:凸出矩形平面之外的中间那一间的两坡屋顶至顶点交汇处,不是顶尖形而是做成圆弧过渡。

二层平座:是宋代的名称,略近似于当今楼房的挑阳台。

重檐:有两层屋顶重叠于同一建筑物叫做重檐。

歇山顶:四向均为坡屋面的屋顶之上部中间叠置了一个如同最简单的民宅的两层屋顶。 13

注释6:彻上露明造:踏进厝宅或殿阁内抬头仰视上方可一览无遗的看到支撑上部屋面的全部木构桁架构件叫做彻上露明造。

注释7:跌落岔角悬山顶:跌落:屋顶的脊尖顶中间高两侧低。如“凸”字型。岔角歇山顶:屋顶的垂脊与角脊交叉处 悬山顶:硬山顶屋面至两侧山墙以外伸出的若干瓦陇那部分叫做悬山顶。

五.结论建议

1. 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使广济桥美名传播开,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从而刺激潮州旅游业的发展。

2. 有关交通部门应做好部署工作,保证在不影响交通业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

3. 政府应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好广济桥这一名胜古迹。

六.教师评价

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它历史悠久,构造独特。目前,我市正在对这座古桥进行修复。蔡键等同学的选题好,具有现实意义。研究课题采用详尽的材料,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访问有关专家,较全面地反映了广济桥的历史风貌。对增进人们对广济桥的了解,更好保护广济桥和发挥广济桥在我市旅游事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七. 主要参考文献

《古桥新辉》潮州是维修广济桥委员会 编

《广东潮州广济桥亭台楼阁设计方案说明》潮州市建筑设计院 15

[附录]

调查问卷

«广济桥历史风貌的探索»研究小组

您好!我们由于研究学习的需要,有部分问题需要征求您的意见,特作此调查

问卷,希望您能抽出一点时间,完成此卷。

(附:广济桥又名湘子桥,全长514.83米,由3段构成;西段134.57米,中段97.3米,东段282.96米,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建于公元1171年,至今有833年历史,全桥由梁式桥、浮桥、拱桥三种形式构成。经潮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决定,现将对其进行复古维修。)

1.您对广济桥基本概况了解的程度如何? ( )

A很深 B一般 C有所听闻 D一无所知

2.您对广济桥基本概况了解的途径?(1题选D者可不选) ( ) A听长辈讲 B报刊书籍 C影视作品 D网上

3.您觉得是否有必要对其进行复古维修? ( )

A有必要 B无必要 C无所谓

4.您觉得修复广济桥对我们潮州是否有利? ( )

A有利 B无利

5.您觉得这对我们潮州市哪方面最有利?(4题选B者可不选) ( ) A旅游业 B潮州经济 C市容市貌 D交通

6.您对“潮州湘桥好风貌,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牲牛一只溜”这首民谣如何理解? (是否能概括这座古桥的历史风貌与主要特点)

( )

A能 B否 C能,但不详尽

7.您认为即将恢复历史风貌的广济桥上有多少座坐落于桥墩中间的桥楼阁? ( )

A十二座 B二十四座 C三十座

8.您认为即将恢复历史风貌的广济桥上有多少座坐落于桥墩两侧的桥亭屋? ( )

A六座 B十八座 C十二座

9.您认为即将恢复历史风貌的广济桥上有多少座亭台楼阁? ( ) A十八座 B三十座 C三十六座

10.您认为即将恢复历史风貌的广济桥上所有亭台楼阁的风格是否一样? ( )

A是 B否

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 潮州湘子桥的城市文化标识功能
  • 潮州湘子桥的城市文化标识功能 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其文化载体中,广济桥无疑是最具人文特色和传播色彩的.广济桥位于潮州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两岸,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2007年6 ...查看


  • 潮州有座广济桥
  • 潮州广济桥(也称湘子桥),在潮州市古城东门外,与赵州桥.卢沟桥.洛阳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广济桥全长530多米,桥分东.西两段,东桥13洲,西桥11洲,共24洲,桥上建24亭台楼阁.故潮人自古就有"潮州湘桥好 ...查看


  • 潮洲广济桥
  • 中国多处地方都有名为"广济桥"的桥梁建筑,其中广州省潮州市广济桥最为著名.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市东门外,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为中国第一座启闭式浮 ...查看


  • 湘子桥资料
  • 湘子桥,横跨韩江,位于潮州城东门楼前至东面的笔架山下韩山师院前.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现桥长566米(一说517.95米),分20孔,桥宽11米.桥东西两头自古至今由石墩架设石梁而成,中间水深流急,昔时限于条件,加上航运需要,采 ...查看


  • 中国四大古桥
  • 中国四大古桥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 ...查看


  • 中国四大古桥 1
  •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查看


  • [优秀作文]细雨清晰湘子桥
  • 细雨清晰湘子桥 微雨渐渐,坠落在湘子桥上. 千年沉寂,千年不朽,千年功勋,千年的湘子桥为潮州人搭建了一条便捷的通道,为潮州的老百姓带来了富裕. 雨绵绵,打湿二十四座楼阁,摘星楼亭两相应.面对着十八船,惆怅地与对面的楼阁相望.玲珑顶上泪雨湿. ...查看


  • 粤东潮州广济桥
  • 潮州当地俗话说:"到广不到潮,白白走一场: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遣."广济桥横卧于潮州古城东门外的韩江之上,始建于宋,全长518米,在明代形成了"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的独特风格.被著名 ...查看


  • 韩湘子的故事 韩湘子与韩愈是什么关系
  • 点击我评论 分享 收藏文章 [2015-05-18 18:59]     来源:娱乐沸点     责编:葛美洁 [摘要]八仙的传说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而作为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也被人们议论,人们甚至在探讨韩湘子与韩愈的关系,究竟他们是什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