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的底线

陈林森

文言文翻译的底线是什么?就是“翻译”。这听起来是废话,其实是真理。就像新闻的底线是“真实”,小说的底线是“虚构”一样,某个事物的底线决定了该事物的根本性质,越过了它的底线,事物就不是它自己。

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古文翻译的“信、达、雅”的理论,其实这三个标准是建立在翻译的“底线”基础上的。试问,如果一篇古文根本没有翻译,每句话都保留了原文,那岂不是说它的信、达、雅三方面都达到了吗?有任何翻译能做到它的原文那样忠于“原文”的吗?有任何翻译能比原文更加通顺和流利吗?有任何翻译(白话文)能比原文(文言文)更加“雅”吗?上世纪80年代出版了当代语文教育家、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于在春先生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一书,于先生在前言中提出了翻译古文的原则是:彻底的白话化,扫荡文言成分。我当时觉得非常英明,铭记在心,这对于我以后的语文教学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个原则很多人并不熟悉,在中学语文教材和参考书中,这个原则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常常有应该翻译出来的词语却不适当地保留了,或者没有彻底的白话化,而保留了文言成分。一些语文学习资料也是良莠不齐,有的文言文翻译出现了过多地保留原文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和不利。事实上只有两种情况才能保留,一是古代的专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等一切专门的、独一无二的事物名称;二是古代的表达和今天的表达完全一样,在现代汉语中无法找到另一个词去对译它,只能保留(这种古今毫无差别的情况很少)。即使是修辞用法,如果不利于读者理解的,通常也要将其翻译成平实的白话。除此之外,都是不能保留的。否则就是违反了文言翻译的底线。

下面的一个例子就是这样。它的主要问题就是应该翻译出来的却没有翻译出来。虽然它是作者的原稿,经过本人的审阅和修订后,问题可能会得到改正。但是这种违反文言翻译底线的现象,的确值得人们注意。因为你一旦保留过多,就没有边了,文言翻译的质量当然得不到保证。这就好像你到染坊去染一件衣服,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没有染出来,而是保留了原来的颜色,你会认为它是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吗?

【文言文原文】

侯植,字仁干,上谷人也。燕散骑常侍宠之八世孙。高祖恕,魏北地郡守。子孙因家于北地之三水,遂为州郡冠族。父欣,泰州刺史、奉义县公。

植少倜傥,有大节,容貌奇伟,武艺绝伦。正光中,起家奉朝请。寻而天下丧乱,群盗蜂起,植乃散家财,率募勇敢讨贼。以功拜统军,迁清河郡守。后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等,每有战功,除义州刺史。在州甚有政绩,为夷夏所怀。

及齐神武逼洛阳,植从魏孝武西迁。大统元年,授骠骑大将军、都督,赐姓侯伏侯氏。从太祖破沙苑,战河桥,进大都督,加左光禄大夫。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逆,植从开府独孤信讨擒之,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肥城县公,邑一千户。又赐姓贺屯。魏恭帝元年,从于谨平江陵,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奴婢一百口,别封一子汧源县伯。六官建,拜司仓下大夫。孝闵帝践阼,进爵郡公,增邑通前二千户。

时帝幼冲,晋公护执政,植从兄龙恩为护所亲任。及护诛赵贵,而诸宿将等多不自安。植谓龙恩曰:“今主上春秋既富,安危系于数公。共为唇齿,尚忧不济,况以纤介之间,自相夷灭!植恐天下之人,因此解体。兄既受人任使,安得知而不言。”龙恩竟不能用。植又乘间言于护曰:“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须同其休戚,期之始终。明公以骨肉之亲,当社稷之寄,与存与亡,在于兹日。愿公推诚王室,拟迹伊、周,使国有泰山之安,家传世禄之盛,则率土之滨,莫不幸甚。”护曰:“我蒙太祖厚恩,且属当犹子,誓将以身报国,贤兄应见此心。卿今有是言,岂谓吾有他志耶?”又闻其先与龙恩言,乃阴忌之。植惧不免祸,遂以忧卒。赠大将军、平扬光三州诸军事、平州刺史,谥曰“节”。

(选自《周书·列传第二十一》)

【原作者所提供的参考译文】

侯植字仁干,是上谷人。他是燕国散骑常侍侯宠的八世孙。高祖侯恕,为魏北地郡守。因而子孙在北地的三水安家,于是成为州郡豪门世族。父亲侯欣,是泰州刺史、奉义县公。

侯植年少时洒脱不羁,有大将风度,容貌奇伟,武艺绝伦。正光年间,从家中被征召出来任奉朝请。不久天下丧乱,盗贼蜂起,侯植于是散发家财,率领招募的勇士讨伐贼人。因为功劳被授予统军,升任清河郡守.后来跟随贺拔岳征讨万俟丑奴等,常有战功,授任义州刺史。在州里很有政绩,被夷夏百姓拥戴。

等到齐神武帝兵逼洛阳时,侯植跟从魏孝武帝西迁。大统元年,授任骠骑将军、都督,踢姓侯伏侯氏。跟从太祖大败沙苑,在河桥作战,晋升为大都督,加授左光禄大夫。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乱,侯植跟从开府独孤信讨伐并擒获了他,被授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为肥城县公,食邑一千户,又赐姓贺屯。魏恭帝元年,跟从于谨平定江陵,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给奴婢一百人,另封一个儿子做沂源县伯。朝廷建置六官时,授予司仓下大夫。孝闵帝登位时,晋爵郡公,增加食邑累计达二千户。

当时皇帝年幼,晋公宇文护执政,侯植堂兄龙恩被宇文护亲近信任。等到宇文护杀了赵贵,众老将大多不能内心安定。侯植对龙恩说:“现在主上年纪尚轻,国家安危全靠那些老将。唇齿相依,还担心不能成功,何况因细微隔阂,自相残杀!我担心天下人因此解体。哥哥你既然蒙受重用,怎么可以知道这危害不禀告皇上呢?”龙恩终于没有采纳他的话。侯植又趁机会对晋公宇文护说:“君臣的关系,情同父子,理当休戚与共,贯彻始终。圣明的主公凭借骨肉关系,接受社稷的重托,存亡与共,直到今天。希望您能在朝廷推诚布公,向伊尹、周公学习,让国运安如泰山,永保世世代代繁荣的盛况,那么天下的百姓,没有不感到幸运的了。”宇文护说:“我蒙受太祖深厚的恩德,况且又是侄辈,发誓将以身报国,你的兄长应当了解我的内心。您如今说这样的话,难道是说我有别的志向吗?”又得知他先前对龙恩讲的话,于是暗暗猜忌侯植。侯植怕大祸临头,竟愁苦而死。追赠大将军、平扬光三州诸军事、平州刺史。谥号叫做“节”。

【存在问题】

(1)原文:植少倜傥

译文:侯植年少时洒脱不羁

问题:古代“少”不等于今天的“少年”,而是青年时期。

改译:侯植年青时洒脱不羁

(2)原文:有大节

译文:有大将风度

问题:“大节”非指大将风度,“节”乃节操,是古代的道德概念。

改译:有高尚的情操(如译作“有高远的志向”也算对)

(3)原文:容貌奇伟

译文:容貌奇伟

问题:不应完全保留原文,现代汉语不再用“奇伟”形容人的容貌。

改译:容貌奇特壮伟

(4)原文:武艺绝伦

译文:武艺绝伦

问题:译文保留原文,不妥,应使译文比原文更通俗。

改译:武艺超群

(5)原文:寻而天下丧乱

译文:不久天下丧乱

问题:“丧乱”是文言词语,应予译出。

改译:不久政局动乱

(6)原文:群盗蜂起

译文:盗贼蜂起

问题:没有扫除文言成分,且“群”字未落实。

改译:各地盗贼纷然并起

(7)原文:植乃散家财

译文:侯植于是散发家财

问题:“散”译作“散发”不够准确。(“散发”缺乏目的性,“分发”目的性较强。)

改译:侯植于是分发家财

(8)原文:率募勇敢讨贼

译文:率领招募的勇士讨伐贼人

问题:“勇敢”应是“讨贼”的状语。

改译:率领招募的士兵奋勇讨伐盗贼

(9)原文:以功拜统军

译文:因为功劳被授予统军

问题:“因为功劳”表意不清。

改译:因为有功(或因为功劳大)

(10)原文:在州甚有政绩

译文:在州里很有政绩

问题:翻译不准确,“州”指义州。

改译:在义州任上很有政绩

(11)原文:为夷夏所怀

译文:被夷夏百姓(各族民众)拥戴

问题:“夷夏”应译未译。

改译:各族民众拥戴

(12)原文:及齐神武逼洛阳

译文:等到齐神武帝兵逼洛阳时

问题:“齐”应译成“北齐”(当时南朝也有齐政权)

改译:等到北齐神武帝兵逼洛阳时

(13)植从魏孝武西迁

译文:侯植跟从魏孝武帝西迁

问题:“魏”应译成“北魏”。

改译:侯植跟从北魏孝武帝西迁

(14)原文:从太祖破沙苑

译文:跟从太祖大败沙苑

问题:“太祖”未交代其朝代,不妥,古代太祖甚多。另,沙苑是地名,用“大败”不当。

改译:跟从北周太祖攻破沙苑

(15)原文: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逆

译文: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乱

问题:“据州”没有译出,这不是现代汉语的说法。

改译:凉州刺史宇文仲和凭借凉州作乱

(16)原文:魏恭帝元年

译文:魏恭帝元年

问题:魏这个朝代未交代清楚。这里的魏是西魏,是北魏分裂出来的政权。

改译:西魏恭帝元年

(17)原文:别封一子汧源县伯

译文:另封一个儿子做沂源县伯

问题:“一子”交代不清。

改译:另封侯植的一个儿子做沂源县伯

(18)原文:孝闵帝践阼

译文:孝闵帝登位时

问题:“孝闵帝”朝代未交代。

改译:北周孝闵帝登位时

(19)原文:植从兄龙恩为护所亲任

译文:侯植堂兄龙恩被宇文护亲近信任

问题:侯植堂兄的姓氏未交代。

改译:侯植堂兄侯龙恩被宇文护亲近信任

(20)原文:而诸宿将等多不自安

译文:众老将大多不能内心安定

问题:“内心安定”不是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

改译:众老将大多不能安心

(21)共为唇齿,尚忧不济

译文:唇齿相依,还担心不能成功

问题:缺主语。

改译:他们唇齿相依,还担心不能成功

(22)原文:植恐天下之人,因此解体

译文:我担心天下人因此解体

问题:“解体”意为崩溃、瓦解,不适用于“人”。

改译:我担心天下人因此分崩离析

(23)原文:植又乘间言于护曰

译文:侯植又趁机会对晋公宇文护说

问题:“趁机会”不是现代汉语习惯的说法。

改译:侯植又趁机对晋公宇文护说

(24)原文:君臣之分,情均父子

译文:君臣的关系,情同父子

问题:“分”未译出。

改译:君臣的情分,如同父子关系

(25)原文:理须同其休戚,期之始终

译文:理当休戚与共,贯彻始终

问题:“贯彻”用词不当。

改译:理应休戚与共,希望能做到善始善终

(26)原文:明公以骨肉之亲,当社稷之寄

译文:圣明的主公凭借骨肉关系,接受社稷的重托

问题:“明公”敬词,不必按字面去翻译。可保留,也可译作“您”。另外,“骨肉之亲”未交代清,或曰不完整。

改译:明公凭借与皇上的骨肉关系,接受社稷的重托

(27)原文:家传世禄之盛

译文:永保世世代代繁荣的盛况

问题:“世禄”译得不准确。

改译:永保世世代代官运的亨通

(28)原文:贤兄应见此心

译文:你的兄长应当了解我的内心

问题:“贤兄”是敬称,此错译。

改译:您应当了解我的内心

【修改后的译文】

侯植字仁干,是上谷人。他是燕国散骑常侍侯宠的八世孙。高祖侯恕,为魏北地郡守。因而子孙在北地的三水安家,于是成为州郡豪门世族。父亲侯欣,是泰州刺史、奉义县公。

侯植年轻时洒脱不羁,有高尚的情操,容貌奇特壮伟,武艺超群。正光年间,从家中被征召出来任奉朝请。不久天下政局动乱,各地盗贼纷然并起,侯植于是分发家财,率领招募的士兵奋勇讨伐盗贼。因为有功被授予统军,升任清河郡守.后来跟随贺拔岳征讨万俟丑奴等,常有战功,授任义州刺史。在义州任上很有政绩,被各族民众拥戴。

等到北齐神武帝兵逼洛阳时,侯植跟从北魏孝武帝西迁。大统元年,授任骠骑将军、都督,踢姓侯伏侯氏。跟从北周太祖攻破沙苑,在河桥作战,晋升为大都督,加授左光禄大夫。凉州刺史宇文仲和凭借凉州作乱,侯植跟从开府独孤信讨伐并擒获了他,被授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为肥城县公,食邑一千户,又赐姓贺屯。西魏恭帝元年,跟从于谨平定江陵,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给奴婢一百人,另封侯植的一个儿子做沂源县伯。朝廷建置六官时,授予司仓下大夫。北周孝闵帝登位时,晋爵郡公,增加食邑累计达二千户。

当时皇帝年幼,晋公宇文护执政,侯植堂兄侯龙恩被宇文护亲近信任。等到宇文护杀了赵贵,众老将大多不能安心。侯植对龙恩说:“现在主上年纪尚轻,国家安危全靠那些老将。他们唇齿相依,还担心不能成功,何况因细微隔阂,自相残杀!我担心天下人因此分崩离析。哥哥你既然蒙受重用,怎么可以知道这危害不禀告皇上呢?”龙恩终于没有采纳他的话。侯植又趁机对晋公宇文护说:“君臣的情分,如同父子关系,理当休戚与共,得以善始善终。圣明的主公凭借与皇上的骨肉关系,接受社稷的重托,存亡与共,直到今天。希望您能在朝廷推诚布公,向伊尹、周公学习,让国运安如泰山,永保世世代代官运的亨通,那么天下的百姓,没有不感到幸运的了。”宇文护说:“我蒙受太祖深厚的恩德,况且又是侄辈,发誓将以身报国,您应当了解我的内心。您如今说这样的话,难道是说我有别的志向吗?”又得知他先前对龙恩讲的话,于是暗暗猜忌侯植。侯植怕大祸临头,竟愁苦而死。追赠大将军、平扬光三州诸军事、平州刺史。谥号叫做“节”。

陈林森

文言文翻译的底线是什么?就是“翻译”。这听起来是废话,其实是真理。就像新闻的底线是“真实”,小说的底线是“虚构”一样,某个事物的底线决定了该事物的根本性质,越过了它的底线,事物就不是它自己。

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古文翻译的“信、达、雅”的理论,其实这三个标准是建立在翻译的“底线”基础上的。试问,如果一篇古文根本没有翻译,每句话都保留了原文,那岂不是说它的信、达、雅三方面都达到了吗?有任何翻译能做到它的原文那样忠于“原文”的吗?有任何翻译能比原文更加通顺和流利吗?有任何翻译(白话文)能比原文(文言文)更加“雅”吗?上世纪80年代出版了当代语文教育家、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于在春先生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一书,于先生在前言中提出了翻译古文的原则是:彻底的白话化,扫荡文言成分。我当时觉得非常英明,铭记在心,这对于我以后的语文教学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个原则很多人并不熟悉,在中学语文教材和参考书中,这个原则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常常有应该翻译出来的词语却不适当地保留了,或者没有彻底的白话化,而保留了文言成分。一些语文学习资料也是良莠不齐,有的文言文翻译出现了过多地保留原文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和不利。事实上只有两种情况才能保留,一是古代的专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等一切专门的、独一无二的事物名称;二是古代的表达和今天的表达完全一样,在现代汉语中无法找到另一个词去对译它,只能保留(这种古今毫无差别的情况很少)。即使是修辞用法,如果不利于读者理解的,通常也要将其翻译成平实的白话。除此之外,都是不能保留的。否则就是违反了文言翻译的底线。

下面的一个例子就是这样。它的主要问题就是应该翻译出来的却没有翻译出来。虽然它是作者的原稿,经过本人的审阅和修订后,问题可能会得到改正。但是这种违反文言翻译底线的现象,的确值得人们注意。因为你一旦保留过多,就没有边了,文言翻译的质量当然得不到保证。这就好像你到染坊去染一件衣服,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没有染出来,而是保留了原来的颜色,你会认为它是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吗?

【文言文原文】

侯植,字仁干,上谷人也。燕散骑常侍宠之八世孙。高祖恕,魏北地郡守。子孙因家于北地之三水,遂为州郡冠族。父欣,泰州刺史、奉义县公。

植少倜傥,有大节,容貌奇伟,武艺绝伦。正光中,起家奉朝请。寻而天下丧乱,群盗蜂起,植乃散家财,率募勇敢讨贼。以功拜统军,迁清河郡守。后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等,每有战功,除义州刺史。在州甚有政绩,为夷夏所怀。

及齐神武逼洛阳,植从魏孝武西迁。大统元年,授骠骑大将军、都督,赐姓侯伏侯氏。从太祖破沙苑,战河桥,进大都督,加左光禄大夫。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逆,植从开府独孤信讨擒之,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肥城县公,邑一千户。又赐姓贺屯。魏恭帝元年,从于谨平江陵,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奴婢一百口,别封一子汧源县伯。六官建,拜司仓下大夫。孝闵帝践阼,进爵郡公,增邑通前二千户。

时帝幼冲,晋公护执政,植从兄龙恩为护所亲任。及护诛赵贵,而诸宿将等多不自安。植谓龙恩曰:“今主上春秋既富,安危系于数公。共为唇齿,尚忧不济,况以纤介之间,自相夷灭!植恐天下之人,因此解体。兄既受人任使,安得知而不言。”龙恩竟不能用。植又乘间言于护曰:“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须同其休戚,期之始终。明公以骨肉之亲,当社稷之寄,与存与亡,在于兹日。愿公推诚王室,拟迹伊、周,使国有泰山之安,家传世禄之盛,则率土之滨,莫不幸甚。”护曰:“我蒙太祖厚恩,且属当犹子,誓将以身报国,贤兄应见此心。卿今有是言,岂谓吾有他志耶?”又闻其先与龙恩言,乃阴忌之。植惧不免祸,遂以忧卒。赠大将军、平扬光三州诸军事、平州刺史,谥曰“节”。

(选自《周书·列传第二十一》)

【原作者所提供的参考译文】

侯植字仁干,是上谷人。他是燕国散骑常侍侯宠的八世孙。高祖侯恕,为魏北地郡守。因而子孙在北地的三水安家,于是成为州郡豪门世族。父亲侯欣,是泰州刺史、奉义县公。

侯植年少时洒脱不羁,有大将风度,容貌奇伟,武艺绝伦。正光年间,从家中被征召出来任奉朝请。不久天下丧乱,盗贼蜂起,侯植于是散发家财,率领招募的勇士讨伐贼人。因为功劳被授予统军,升任清河郡守.后来跟随贺拔岳征讨万俟丑奴等,常有战功,授任义州刺史。在州里很有政绩,被夷夏百姓拥戴。

等到齐神武帝兵逼洛阳时,侯植跟从魏孝武帝西迁。大统元年,授任骠骑将军、都督,踢姓侯伏侯氏。跟从太祖大败沙苑,在河桥作战,晋升为大都督,加授左光禄大夫。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乱,侯植跟从开府独孤信讨伐并擒获了他,被授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为肥城县公,食邑一千户,又赐姓贺屯。魏恭帝元年,跟从于谨平定江陵,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给奴婢一百人,另封一个儿子做沂源县伯。朝廷建置六官时,授予司仓下大夫。孝闵帝登位时,晋爵郡公,增加食邑累计达二千户。

当时皇帝年幼,晋公宇文护执政,侯植堂兄龙恩被宇文护亲近信任。等到宇文护杀了赵贵,众老将大多不能内心安定。侯植对龙恩说:“现在主上年纪尚轻,国家安危全靠那些老将。唇齿相依,还担心不能成功,何况因细微隔阂,自相残杀!我担心天下人因此解体。哥哥你既然蒙受重用,怎么可以知道这危害不禀告皇上呢?”龙恩终于没有采纳他的话。侯植又趁机会对晋公宇文护说:“君臣的关系,情同父子,理当休戚与共,贯彻始终。圣明的主公凭借骨肉关系,接受社稷的重托,存亡与共,直到今天。希望您能在朝廷推诚布公,向伊尹、周公学习,让国运安如泰山,永保世世代代繁荣的盛况,那么天下的百姓,没有不感到幸运的了。”宇文护说:“我蒙受太祖深厚的恩德,况且又是侄辈,发誓将以身报国,你的兄长应当了解我的内心。您如今说这样的话,难道是说我有别的志向吗?”又得知他先前对龙恩讲的话,于是暗暗猜忌侯植。侯植怕大祸临头,竟愁苦而死。追赠大将军、平扬光三州诸军事、平州刺史。谥号叫做“节”。

【存在问题】

(1)原文:植少倜傥

译文:侯植年少时洒脱不羁

问题:古代“少”不等于今天的“少年”,而是青年时期。

改译:侯植年青时洒脱不羁

(2)原文:有大节

译文:有大将风度

问题:“大节”非指大将风度,“节”乃节操,是古代的道德概念。

改译:有高尚的情操(如译作“有高远的志向”也算对)

(3)原文:容貌奇伟

译文:容貌奇伟

问题:不应完全保留原文,现代汉语不再用“奇伟”形容人的容貌。

改译:容貌奇特壮伟

(4)原文:武艺绝伦

译文:武艺绝伦

问题:译文保留原文,不妥,应使译文比原文更通俗。

改译:武艺超群

(5)原文:寻而天下丧乱

译文:不久天下丧乱

问题:“丧乱”是文言词语,应予译出。

改译:不久政局动乱

(6)原文:群盗蜂起

译文:盗贼蜂起

问题:没有扫除文言成分,且“群”字未落实。

改译:各地盗贼纷然并起

(7)原文:植乃散家财

译文:侯植于是散发家财

问题:“散”译作“散发”不够准确。(“散发”缺乏目的性,“分发”目的性较强。)

改译:侯植于是分发家财

(8)原文:率募勇敢讨贼

译文:率领招募的勇士讨伐贼人

问题:“勇敢”应是“讨贼”的状语。

改译:率领招募的士兵奋勇讨伐盗贼

(9)原文:以功拜统军

译文:因为功劳被授予统军

问题:“因为功劳”表意不清。

改译:因为有功(或因为功劳大)

(10)原文:在州甚有政绩

译文:在州里很有政绩

问题:翻译不准确,“州”指义州。

改译:在义州任上很有政绩

(11)原文:为夷夏所怀

译文:被夷夏百姓(各族民众)拥戴

问题:“夷夏”应译未译。

改译:各族民众拥戴

(12)原文:及齐神武逼洛阳

译文:等到齐神武帝兵逼洛阳时

问题:“齐”应译成“北齐”(当时南朝也有齐政权)

改译:等到北齐神武帝兵逼洛阳时

(13)植从魏孝武西迁

译文:侯植跟从魏孝武帝西迁

问题:“魏”应译成“北魏”。

改译:侯植跟从北魏孝武帝西迁

(14)原文:从太祖破沙苑

译文:跟从太祖大败沙苑

问题:“太祖”未交代其朝代,不妥,古代太祖甚多。另,沙苑是地名,用“大败”不当。

改译:跟从北周太祖攻破沙苑

(15)原文: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逆

译文: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乱

问题:“据州”没有译出,这不是现代汉语的说法。

改译:凉州刺史宇文仲和凭借凉州作乱

(16)原文:魏恭帝元年

译文:魏恭帝元年

问题:魏这个朝代未交代清楚。这里的魏是西魏,是北魏分裂出来的政权。

改译:西魏恭帝元年

(17)原文:别封一子汧源县伯

译文:另封一个儿子做沂源县伯

问题:“一子”交代不清。

改译:另封侯植的一个儿子做沂源县伯

(18)原文:孝闵帝践阼

译文:孝闵帝登位时

问题:“孝闵帝”朝代未交代。

改译:北周孝闵帝登位时

(19)原文:植从兄龙恩为护所亲任

译文:侯植堂兄龙恩被宇文护亲近信任

问题:侯植堂兄的姓氏未交代。

改译:侯植堂兄侯龙恩被宇文护亲近信任

(20)原文:而诸宿将等多不自安

译文:众老将大多不能内心安定

问题:“内心安定”不是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

改译:众老将大多不能安心

(21)共为唇齿,尚忧不济

译文:唇齿相依,还担心不能成功

问题:缺主语。

改译:他们唇齿相依,还担心不能成功

(22)原文:植恐天下之人,因此解体

译文:我担心天下人因此解体

问题:“解体”意为崩溃、瓦解,不适用于“人”。

改译:我担心天下人因此分崩离析

(23)原文:植又乘间言于护曰

译文:侯植又趁机会对晋公宇文护说

问题:“趁机会”不是现代汉语习惯的说法。

改译:侯植又趁机对晋公宇文护说

(24)原文:君臣之分,情均父子

译文:君臣的关系,情同父子

问题:“分”未译出。

改译:君臣的情分,如同父子关系

(25)原文:理须同其休戚,期之始终

译文:理当休戚与共,贯彻始终

问题:“贯彻”用词不当。

改译:理应休戚与共,希望能做到善始善终

(26)原文:明公以骨肉之亲,当社稷之寄

译文:圣明的主公凭借骨肉关系,接受社稷的重托

问题:“明公”敬词,不必按字面去翻译。可保留,也可译作“您”。另外,“骨肉之亲”未交代清,或曰不完整。

改译:明公凭借与皇上的骨肉关系,接受社稷的重托

(27)原文:家传世禄之盛

译文:永保世世代代繁荣的盛况

问题:“世禄”译得不准确。

改译:永保世世代代官运的亨通

(28)原文:贤兄应见此心

译文:你的兄长应当了解我的内心

问题:“贤兄”是敬称,此错译。

改译:您应当了解我的内心

【修改后的译文】

侯植字仁干,是上谷人。他是燕国散骑常侍侯宠的八世孙。高祖侯恕,为魏北地郡守。因而子孙在北地的三水安家,于是成为州郡豪门世族。父亲侯欣,是泰州刺史、奉义县公。

侯植年轻时洒脱不羁,有高尚的情操,容貌奇特壮伟,武艺超群。正光年间,从家中被征召出来任奉朝请。不久天下政局动乱,各地盗贼纷然并起,侯植于是分发家财,率领招募的士兵奋勇讨伐盗贼。因为有功被授予统军,升任清河郡守.后来跟随贺拔岳征讨万俟丑奴等,常有战功,授任义州刺史。在义州任上很有政绩,被各族民众拥戴。

等到北齐神武帝兵逼洛阳时,侯植跟从北魏孝武帝西迁。大统元年,授任骠骑将军、都督,踢姓侯伏侯氏。跟从北周太祖攻破沙苑,在河桥作战,晋升为大都督,加授左光禄大夫。凉州刺史宇文仲和凭借凉州作乱,侯植跟从开府独孤信讨伐并擒获了他,被授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为肥城县公,食邑一千户,又赐姓贺屯。西魏恭帝元年,跟从于谨平定江陵,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给奴婢一百人,另封侯植的一个儿子做沂源县伯。朝廷建置六官时,授予司仓下大夫。北周孝闵帝登位时,晋爵郡公,增加食邑累计达二千户。

当时皇帝年幼,晋公宇文护执政,侯植堂兄侯龙恩被宇文护亲近信任。等到宇文护杀了赵贵,众老将大多不能安心。侯植对龙恩说:“现在主上年纪尚轻,国家安危全靠那些老将。他们唇齿相依,还担心不能成功,何况因细微隔阂,自相残杀!我担心天下人因此分崩离析。哥哥你既然蒙受重用,怎么可以知道这危害不禀告皇上呢?”龙恩终于没有采纳他的话。侯植又趁机对晋公宇文护说:“君臣的情分,如同父子关系,理当休戚与共,得以善始善终。圣明的主公凭借与皇上的骨肉关系,接受社稷的重托,存亡与共,直到今天。希望您能在朝廷推诚布公,向伊尹、周公学习,让国运安如泰山,永保世世代代官运的亨通,那么天下的百姓,没有不感到幸运的了。”宇文护说:“我蒙受太祖深厚的恩德,况且又是侄辈,发誓将以身报国,您应当了解我的内心。您如今说这样的话,难道是说我有别的志向吗?”又得知他先前对龙恩讲的话,于是暗暗猜忌侯植。侯植怕大祸临头,竟愁苦而死。追赠大将军、平扬光三州诸军事、平州刺史。谥号叫做“节”。


相关文章

  • 从译者主体性看[黄鹤楼]翻译
  • [摘 要]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七律第一,享誉中外,不少学者争相将其翻成英文.诗歌翻译是选择性的艺术,究竟何种翻译才能从内容上,形式上最贴近原文,体现原文的风采呢?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不同角度出发,对<黄鹤楼>的多种译本 ...查看


  • 桐城文章的"别样风景"
  • 作者:吴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年06期 桐城古文传衍至晚清,颇有些"强弩之末"的景象.不仅领军人物才力不逮三祖,难以威仪天下,而且后继乏人,文脉殆息.吴汝纶曾自言:"文非吾之至者"①,&q ...查看


  • 关于古文翻译的一点想法
  • 关于古文教学中翻译的一点探究 古文翻译,在古文的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习古文的第一步.学生只有在理解古文的字面意义后,才能进一步去理解文章的内涵.思想情感.品味其中的美妙之处.对于一篇古文,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不理解,那么接下来的 ...查看


  • 古文翻译的几种具体方法
  • EFG;!#&!!9F;!# 丹东师专学报 总第4&期 8:?8@09@:9A8BC0D.C=58D:>>CAC 56789:;+4& 古文翻译的几种具体方法 邱 牧 (江苏太仓师范学校,江苏太仓# !! ...查看


  • 古文学习其实也轻松
  • 古文学习其实也轻松 古文学习其实也轻松 在古文的初学者看来,读古文的难处在于古文的用语简练,很多意思需要去用心领会:另外,就在于词义的不同.前提还是要用心去读.边读边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 读古文还是有技巧,古文虽然跟现代文有区别,不过其中还 ...查看


  • 高三语文"古文翻译"复习课教案
  • 高三语文"古文翻译"复习课教案 高三语文"古文翻译"复习课教案江南小雨行 一.导入新课 1. 高考古文翻译新要求:变客观题为主观题.简说两者的区别. 2. 同学们在古文翻译上存在的问题: 尚未掌握最基 ...查看


  • 高考生用甲骨文等古文字写作文续:因偏题得分低
  • 2009-06-22 07:41:04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成都) 跟贴 499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四川高考生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专家发现里面有甲骨文.金文,还有小篆,因为偏题,得分偏低,"大概就只有几分&quo ...查看


  • 2014MTI大作文分类
  • 大作文---60分 ① 生活类 已经考过的:1.北航: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 2.四川外语学院:以幸福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论文 可能要考的: ② 论社会问题 已经考过的:1.中国有几百万辆政府用车,已经成为财政上的巨大负担. 可能要考的: ③ ...查看


  • (一)古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 文言翻译 一.教学要点 (一)古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古文翻译,是古文阅读中最具有综合性.最能看出浅易古文阅读水平的阅读能力,因为它兼及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情况.理解文意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转化)能力等项的考查. 古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直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