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古文翻译"复习课教案

高三语文“古文翻译”复习课教案

高三语文“古文翻译”复习课教案江南小雨行

一、导入新课

1、 高考古文翻译新要求:变客观题为主观题。简说两者的区别。

2、 同学们在古文翻译上存在的问题:

尚未掌握最基本的翻译原则和技巧; 语言表达水平不高。

3、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明确并掌握翻译的原则; 掌握古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二、出示一段学生翻译的文章

原文:

晏子之晋,见披裘负刍息于途者,因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吾名越石甫。”晏子曰:“嘻!”遽解左骖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甫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与子犹未可邪?” 越石甫曰:“吾闻君子诎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吾是以请绝也。” (注)刍ch:喂牲口的草。 诎q

:委屈。

学生译文:

晏子到晋国,看见一个穿着豪华衣服背着柴草的人在路边休息,因为他是个君子。派人问他说:“你为什么来到这里呢?”那个人回答说:“齐国人连累了我。我名叫越石甫。” 晏子感叹道:“啊!”立即解下自己的左边骖马,把他赎了出来,并且载着他一同回齐国。到了家里,晏子没有向他告辞,就独自走进去了。越石甫大怒,请求与晏子断绝交往。晏子派人答复说:“我晏婴还不曾与你交朋友,现在免了你的灾难,我对你还不可以吗?” 越石甫说:“我听说君子委屈不了解自己的人,而相信了解自己的人,所以,我请求与你断绝交往。”

1、 请同学们找出翻译欠妥之处并作简要分析;

2、 出示修改后的译文与学生译文作比较(投影);

3、 出示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投影):

信:就是“准确”。即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就是“通畅”。即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有文采”。即要求译文“典雅”、“得体”。

附:参考译文(投影)

晏子到晋国,看见一个披着破衣服背着柴草的人正在路边休息,认为他是个君子。便派人问他说:“您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那个人回答说:“是齐国人使我受害的。我名叫越石甫。”

晏子感叹道:“啊!”立即解下自己的左边骖马,把他赎了出来,并且载着他一同回齐国。到了家里,晏子没有向他告辞,就独自走进去了。越石甫大怒,请求与晏子断绝交往。晏子派人答复说:“我晏婴还不曾与您交朋友,现在使您免于灾难,我对您还不可以吗?” 越石甫说:“我听说君子被不了解自己的人委屈,而被了解自己的人信任,所以,我请求与您断绝交往。”

三、要在翻译中做到“信、达、雅”,我们就必须掌握古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一)、“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如:“夏四月年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祝、西乞求、白乙丙以归。”中表时间、地

点、人名的词。(《崤之战》)

(二)、“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1、单音节词的替换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2、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的“兵、利、战、善、弊、赂、秦”译时换成“兵器、锋利、作战、得法、弊端(弊病)、贿赂、秦国。”

(三)、“补”即增补词语。文言中在一定条件下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成分,译时要将这些成分适当补上。

如: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省略主语“成、虫”,且连续更换)

译:(成名)急忙(用手)扑它,(蟋蟀)钻入石缝中。(成名)用草杆撩拨,(蟋蟀)不出来;(成名)用竹筒装水灌它,(蟋蟀)才出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谓语)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肃追于宇下。(省宾语“之”) 译:鲁肃追(他)到屋檐下。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省介词宾语“之”)

译: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缶。

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意念被动句)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四)“调”即调整句式。文言中有许多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译时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死事之惨,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译:A、牺牲最惨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B、牺牲的惨重,首推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 2、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倒装句

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介词结构后置)

译:对于遭到风雨霜露饥寒而倒毙的人到处都是(这种现象),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enmen)者乎?(定语后置,省略)

学生译文:

a、 又有谁能够亲自体会,去受外物的摆布呢?

b、 人们谁又能凭清白、正直的品格,而接受物质的财富呢?

c、 一个人谁愿意做因为自身的失意而受到外物干扰左右的人呢?

正确译文:人们谁又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赃物的污染呢?

(五)“删”:即删略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如: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之”(提宾标志) 2、“孤之有孔明”中的“之”(主谓语)

3、“顷之,烟焰张天”中的“之”(补足音节)

(六)除以上述这些基本的方法之外,我们在翻译中还要重视下列情况: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高三语文“古文翻译”复习课教案

高三语文“古文翻译”复习课教案江南小雨行

一、导入新课

1、 高考古文翻译新要求:变客观题为主观题。简说两者的区别。

2、 同学们在古文翻译上存在的问题:

尚未掌握最基本的翻译原则和技巧; 语言表达水平不高。

3、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明确并掌握翻译的原则; 掌握古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二、出示一段学生翻译的文章

原文:

晏子之晋,见披裘负刍息于途者,因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吾名越石甫。”晏子曰:“嘻!”遽解左骖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甫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与子犹未可邪?” 越石甫曰:“吾闻君子诎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吾是以请绝也。” (注)刍ch:喂牲口的草。 诎q

:委屈。

学生译文:

晏子到晋国,看见一个穿着豪华衣服背着柴草的人在路边休息,因为他是个君子。派人问他说:“你为什么来到这里呢?”那个人回答说:“齐国人连累了我。我名叫越石甫。” 晏子感叹道:“啊!”立即解下自己的左边骖马,把他赎了出来,并且载着他一同回齐国。到了家里,晏子没有向他告辞,就独自走进去了。越石甫大怒,请求与晏子断绝交往。晏子派人答复说:“我晏婴还不曾与你交朋友,现在免了你的灾难,我对你还不可以吗?” 越石甫说:“我听说君子委屈不了解自己的人,而相信了解自己的人,所以,我请求与你断绝交往。”

1、 请同学们找出翻译欠妥之处并作简要分析;

2、 出示修改后的译文与学生译文作比较(投影);

3、 出示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投影):

信:就是“准确”。即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就是“通畅”。即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有文采”。即要求译文“典雅”、“得体”。

附:参考译文(投影)

晏子到晋国,看见一个披着破衣服背着柴草的人正在路边休息,认为他是个君子。便派人问他说:“您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那个人回答说:“是齐国人使我受害的。我名叫越石甫。”

晏子感叹道:“啊!”立即解下自己的左边骖马,把他赎了出来,并且载着他一同回齐国。到了家里,晏子没有向他告辞,就独自走进去了。越石甫大怒,请求与晏子断绝交往。晏子派人答复说:“我晏婴还不曾与您交朋友,现在使您免于灾难,我对您还不可以吗?” 越石甫说:“我听说君子被不了解自己的人委屈,而被了解自己的人信任,所以,我请求与您断绝交往。”

三、要在翻译中做到“信、达、雅”,我们就必须掌握古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一)、“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如:“夏四月年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祝、西乞求、白乙丙以归。”中表时间、地

点、人名的词。(《崤之战》)

(二)、“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1、单音节词的替换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2、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的“兵、利、战、善、弊、赂、秦”译时换成“兵器、锋利、作战、得法、弊端(弊病)、贿赂、秦国。”

(三)、“补”即增补词语。文言中在一定条件下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成分,译时要将这些成分适当补上。

如: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省略主语“成、虫”,且连续更换)

译:(成名)急忙(用手)扑它,(蟋蟀)钻入石缝中。(成名)用草杆撩拨,(蟋蟀)不出来;(成名)用竹筒装水灌它,(蟋蟀)才出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谓语)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肃追于宇下。(省宾语“之”) 译:鲁肃追(他)到屋檐下。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省介词宾语“之”)

译: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缶。

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意念被动句)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四)“调”即调整句式。文言中有许多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译时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死事之惨,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译:A、牺牲最惨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B、牺牲的惨重,首推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 2、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倒装句

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介词结构后置)

译:对于遭到风雨霜露饥寒而倒毙的人到处都是(这种现象),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enmen)者乎?(定语后置,省略)

学生译文:

a、 又有谁能够亲自体会,去受外物的摆布呢?

b、 人们谁又能凭清白、正直的品格,而接受物质的财富呢?

c、 一个人谁愿意做因为自身的失意而受到外物干扰左右的人呢?

正确译文:人们谁又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赃物的污染呢?

(五)“删”:即删略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如: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之”(提宾标志) 2、“孤之有孔明”中的“之”(主谓语)

3、“顷之,烟焰张天”中的“之”(补足音节)

(六)除以上述这些基本的方法之外,我们在翻译中还要重视下列情况: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相关文章

  • 关于针对明史海瑞传教案
  •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明史.海瑞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复习课第四课时 朱丽维 [教学内容分析 ...查看


  • 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与备考策略
  • 资阳中学高2014级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及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确定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与备考策略.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学生作为复习主体的思想,实施科学备考.夯实" ...查看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 绩,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重要,高三有效的复习方法也非常重要.临 考阶段的复习,应分清轻重缓急,不断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 记忆方面的内容, 如名句名篇, 可 ...查看


  • 上海市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 上海市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启 事 活动目的: 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学生在古诗文阅读.理解和鉴赏方面的能力,以大赛的形式激发广大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教育报 ...查看


  • 高二寒假学习计划
  • 内容摘要: 过一年高中生活的适应与磨合,学生已经较好地融入到了高中的班级.高一一年有收获.有不足,也基本固定了自己在班级.学校所扮演的角色.而新学期刚开始,大多同学更有对新一学年的展望.但是同时,部分高二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日渐熟悉也造成了第二 ...查看


  • 高考语文如何一步步走到130分
  • 高考语文如何一步步走到130分 佚名 很多时候,我们总感觉语文学习是一个没有规律可循,考试全凭感觉的一门学科.其实,众多学霸总结:语文成绩的提高实际上也是一个有规律且需要积累和大量做题的过程.今天,学霸菌整理了一位高考仅差三分就进省单优的学 ...查看


  • 高三语文备考经验总结
  • 抓基础厚积薄发 重细节有的放矢 --实验高中2017届高三语文备考工作总结 2017年的高考早已尘埃落定,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支持下,高三师生戮力同心,圆满完成了市教育局给我校分配的高考任务,同时,语文学科也取得了不 ...查看


  • 清华学姐给高三学子的学习建议
  • 清华学姐给高三学子的学习建议! Ⅰ[首先树立一些观念]: 1. [高考比的不是脑子,而是手:手熟一切okay, 不熟什么也别谈] 2. [所谓"状元"智商皆极其平庸,他们靠"自信"取胜] 3. [有天 ...查看


  • 高考语文冲刺:研读试卷看题型梳理试题找不足
  • 部分考生认为"语文靠平时积累,是慢功夫",语言素养当然不是一日之功,但如果单从应试的角度看,研究答题规律,弥补知识漏洞很有必要,最后一个月的冲刺复习对语文高考成绩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考生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1.研读高考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