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独生子女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二者间的关系

2008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13     文献标识码:A

第3期

文章编号:100124918(2008)0320071276

成年独生子女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二者间的关系

陈翠玲 冯 莉 王大华 李春花

1

2

1

1

(1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

摘 要:100观幸福感的测查。:(———生活满意度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表现出显著性别和婚姻状况的差异;(3)与非独生子女不同,。关键词:;;独生子女

1 引言

当今世界,家庭人口减少,独生子女增多,已势不可挡。而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提倡一对

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便日益增长。据南开大学人口学推测,截止到1995年我国的累积独生子女数量已经达到8000万。独生子女数目的急剧增多已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

对、恐怖、偏执5个因子上两者的得分接近,在强迫、抑郁、人际3个因子上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低5个百分点似

[7]

[6]

,付海荣在2005年的研究结果与之相

;最后,独生子女的积极方面低于非独生子女,

消极方面高于非独生子女。如,孔德生、张石梅运用卡特尔16PF测试方法,对哈尔滨工程大学106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独生子女情绪稳定性、社会责任感、世故性和独立性都较非独生子女差,而忧虑性略高,恃强性和敢为性呈两极分化倾向

[8]

。风笑天的元分析结果表明,从1980年到2001。

年,国内各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305篇相关文章,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口学、体育学等多个不同的学科,而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占6815%

[2]

造成现有研究结果纷繁复杂,难以得到确切结论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研究者工具多样化,侧重考察的心理变量相异;又比如,研究者选取的独生子女样本年龄段不尽相同,幼儿、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各有关注。本研究无力针对所有原因进行探讨,但我们发现一个被现有研究明显忽视的问题:即几乎没有研究关注走入社会和职场后的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从发展角度讲,独生子女的身份带给个体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那么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他们的心理社会适应性会有什么特点,也值得特别关注。因此,本研究选取在职城市独生子女为研究对象,对照同龄非独生子女,考察独生子女进入成人期并步入社会后的心理社会适应性。

同时,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是两个典型地反映个体对自我心理状态的整体性评价指标,二者之间的关系尚需要进一步考察。许多研究发现两者呈显著相关

[8,9]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受到了

相当多的关注。

纵观现有的关于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及人格、社会适应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结果呈现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总体上无明显差异

[3,4]

;其次,独生子女

在人格和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在消极方面低于非独生子女。如,许克毅、宋宝萍运用卡特尔16PF测试方法,对1060位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世故性、敏感性和实验性低于非“独生子女”,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略高于非“独生子女”;段鑫星、池忠军等运用心理健康自测量表(SCL290)对中国矿业大学一年级1494名本科生以集体填答的方式进行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好。在躯体、焦虑、敌

[5]

,维恩霍文发现这一相关达到0150或更高。

通讯作者:王大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E2mail:[email protected]

71

2008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3期

坎姆贝尔的一项调查发现,对“自己感到满意”同总体满意度的相关达到0155,远远高于其他变量同总体满意度的相关。罗森伯格对1886名10来岁的青少年男孩的研究表明,自尊同幸福感的指标快乐感、

[8]

生活满意度等显著相关。Diener的研究也认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也就是高自尊的人

[9]

有更高的幸福感。不过,尽管自尊与幸福感的关系如此紧密,且在美国、英国和其它西方文化中得到验证,Diener还是发现这种相关在集体主义文化中

[10]

并不具有普遍性地区的人们为被试,一定的研究,有相关。学历大专

61218

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一种结论

[11]

倾向于自尊与幸福感正相关。另一种结论倾向

[9]

于自尊与幸福感没有显著相关。那么对于独生子女这个特殊群体而言,两者的关系如何,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 研究方法

2111978年131日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和,所有被试均评估自己的经济水

平为中等水平。另外,所有被试在职业、学历、性别、婚姻状况中的匹配情况见下表。

性别男

424385

表1 被试基本情况分布表(n)

中专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合计

549

本科

8982171

职业

事业单位非事业单位

6872140

322658

5857115

婚姻状况未婚已婚

6854122

324678

212 研究工具

(1)主观幸福感问卷:本研究采用一对一的测查方式。施测顺序为背景信息、主观幸福感问卷、自尊量表。主试由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担任。2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10统计分析软件和excel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统计方法为MANOVA分析、相关分析及分层回归分析。

采用Diener等人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问卷,该问

卷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5个题项)、积极情感频率(6个题项)、消极情感频率(8个题项)3个分量表。3个分量表均采用7点计分方式。其中分量表生活满意度的7点计分,1强烈反对———7极力赞成。在最近一周内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频率词在7点量表上,1根本没有体验到———7代表所有时间体验到(变化趋势:由无到有,由弱到强)。

该量表经很多研究证实,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11~13]度。本研究中主观幸福感的3个亚维度及总体主观幸福感的Cronbach’sα分别为:生活满意度01786;积极情感01757;消极情感01647;主观幸福感为01741。本研究把消极情感所有题项进行反向,然后计算总体主观幸福感,其计算方法为:主观幸福感总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负的消极情感,主观幸福感平均分=主观幸福感总分Π题项总数。(2)自尊量表

该量表用以评定受试者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该量表经

[14]

国内修订后,其信度、效度均达到要求。本量表采用7点计分方式,从1非常不符合到7非常符合。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α=01836。213 程序72

3 结果

311 成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与

自尊水平的特点

成年独生子女及非独生子女内部各变量的基本

情况见下表2。

以2(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2(女性、男性)×2(未婚、已婚)3个被试间变量做了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总体上的主观幸福感以及自尊水平的MANOVA分析。结果发现:性别(F(1,198)=4178,p=01001)、婚姻状况(F(1,198)=4125,p=01003)和是否独生子女(F(1,198)=3191,p=01005)

的主效应均显著,而所有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对是否独生子女的主效应进行事后检验,结果发现:独生子女的生活满意度(F(1,198)=6184,p=01010)、自尊水平(F(1,198)=10116,p=01002)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积极情感(F(1,198)=0108,p=01783)、总体的主观幸福感(F(1,198)=2153,p=

陈翠玲 冯 莉 王大华等:成年独生子女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二者间的关系

01113)高于非独生子女,消极情感低于非独生子女

(F(1,198)=0120,p=01656),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显著;对婚姻状况的主效应进行事后检验,发现:未婚被试的积极情感(F(1,198)=6158,p=01011)和消极情感(F(1,198)=5140,p=01021)均显著高于已婚被试。而生活满意度(F(1,198)=2169,p=01104)、总体主观幸福感(F(1,198)=0142,p=01516)及自尊水平(F(1,198)=0192,p=01339),但无显著差异对性别的主效应进行事后检验,结果发现:女性的生活满意度(F(1,198)=13141,p=01000)、积极情感(F(1,198)=11115,p=01001)以及总体主观幸福感(F(1,198)=16107,p=01000)显著高于男性。女性的

消极情感(F(198,1)=0199,p=01321)低于男性,自尊水平(F(1,198)=1120,p=01276)高于男性,但差异均

表2 SD)

被试

全体被试独生子女内部

独生子女未婚已婚

非独生子女内部

男女未婚已婚

生活满意度

[1**********]1±664127±0.894110±0.904102±0.663138±0.943194±1.023150±0.933193±1.08

3195±1.013177±0.684126±0.774120±0.773176±0.703168±0.984116±0.994110±0.823178±1.18

2185±0.502190±0.822184±0.492187±0.512184±0.472187±0.573104±0.812182±0.823111±0.792166±0.80

主观幸福感

4152±0.464137±0.614137±0.384163±0.494158±0.474140±0.434114±0.464154±0.654127±0.624148±0.57

自尊水平

5154±0.565120±0.945149±0.435158±0.645150±0.635164±0.365114±0.915124±0.965109±1.005120±0.96

  由于不存在是否独生子女与性别或与婚姻状况的交互作用,那么可以说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分别有相同的性别和婚姻状况方面的差异,那么在独生子女内部,性别及婚姻状况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呢?在独生子女内部,做2(女性、男性)×2(未婚、已婚)对自尊水平、主观幸福感(总体及三个亚维度)的MANOVA分析,结果独生子女被试中,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98)=21498,p=01048),婚姻状况的主效应显著(F(1,98)=2155,p=01044),性别与婚姻状况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98)=1102,p=01400)。对性别的主效应进行事后检验,结合表2的描述统计,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代独生子女内部,女性的生活满意度(F(1,98)=4127,p=01042)、积极情感(F(1,98)=6147,p=01013)及总体主观幸福感(F(1,98))=4109,p=01046)得分显著高于男性的得

和自尊水平(F(1,98)=1157,p=01214)低于已婚被试,但差异均不显著。

312 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全体被试中以及第一代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

内部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关系模式是否都是一致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进行了更加深入地考察,结果见表3、表4。

如表3所示,第一代独生子女中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不显著,非独生子女中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极其显著正相关;男性被试中,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女性被试中,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极其显著正相关;未婚被试和已婚被试的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极其显著正相关。而第一代独生子女被试中,女性、男性、未婚被试、已婚被试的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均不明显。两两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式不一致,那么这种不一致是否显著呢?表4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是否独生子女在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具备调节作用,即第一代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关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73

分,女性的消极情感(F(1,98)=0134,p=01562)及自尊水平(F(1,98)=1102,p=01314)高于男性,但没有显著差异;对婚姻状况的主效应进行事后检验,发现:第一代独生子女内部,未婚被试的积极情感得分(F(1,98)=5180,p=01018)显著高于已婚被试的得分。未婚被试的生活满意度(F(1,98)=0100,p=01952)、总体主观幸福感(F(1,98)=1195,p=01166)

高于已婚被试,消极情感(F(1,98)=0107,p=01797)

2008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表3 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r)

生活满意度

积极情感

[***********]050130

0124

3

第3期

消极情感

-0102-0114-01030101-01090119

主观幸福感

[***********]01210109

全体被试独生子女内部

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女性男性未婚已婚

[***********]01020118

  备注:3在0105水平上存在显著相关(双侧);33在0101水平上存在显著相关(双侧).

表4 R

R2

F

Beta

t

p

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

[1**********]

[1**********]

01150139

11534114

[19~22]

01130100

4 讨论

411 成年独生子女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水平的特点41111 第一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主观幸福

意度的结果,本研究与前人的大多数研究结果

是一致的。本研究认为女性有更好的生活满意度的现象符合传统的社会分工对不同性别要求不同。相较而言“,主内”的传统分工使女性容易对生活感到满意,而“主外”的男性可能就需要克服更大的挑战才能形成满意感。由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都高于男性,那么总体上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更高就不难理解了。

婚姻生活往往被人们视为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已被西方许多研究者的研究反复证实,一些大范围的观察显示结婚的人比未婚、离婚、分居、独居的人幸福感要大一些

[23~25]

感和自尊水平上的差异

总体而言,成年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水平都高于量表中值,并且其自尊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该结果与现有的关于独生子女主观幸福感

[15]

和自尊

[16,17]

的研究结果不太一

致。这些分歧可能恰好反映了“成年”独生子女的特点,也说明进入成年期后,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学生时期有所不同。与在校时期相比,成年人面临的社会生活事件和压力更具个体性和多样性,早期成长过程中独生子女形成的优越感在此时可能成为保护性因素,使得他们比起非独生子女对自我评价更好更幸福。不过,这只是一种推断,还需要实证研究的检验。

41112 性别、婚姻状况对成年独生子女主观幸福感

。而本研

究对独生子女这个特定群体的研究却得到不太一致的结果:未婚被试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已婚被试,而在其他方面与已婚被试没有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其一,本研究的对象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于80年代后。他们当中已婚的也仍处于婚姻的初级阶段,双方还在磨合。而独生子女中较普遍地自我中心的特点可能导致婚姻中存在许多矛盾与争执,进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不强。其二“,四二一”家庭模式可能对于婚后的独生子女带来更多的生活压力,所以其积极情感体验并不如一般人认为的那么强。如果能够对进入中年甚至老年期的独生子女进行研究,可能更有助于了解婚姻对独生子女的影响。412 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再探讨

和自尊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第一代独生子女中女性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及总体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而在消极情感和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关于积极和消极情感的结果,本研究与他人研究有一些差异。例如Haring,Stock和Okun发现在大多数国家,女性比男性的消极情绪体验更多等

[27]

[18]

。吴利国

对高师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男性的本研究中,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水平不相关,而非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水平却存在显著相关。该结果表明,很多学者

[10,11]

负性因子、消极情绪显著高于女性,但在积极情感维度上的差异并不显著。虽然这些结果不太一致,但仍然可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两个独立的维度。若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主观幸福感就会高一些;反过来,主观幸福感就会低一些。关于生活满74

用文化差异解释集体主义文化下二者较低或不显著的相关是不妥的。如果按照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来进行解释,第一代独生子女比起非独生子

陈翠玲 冯 莉 王大华等:成年独生子女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二者间的关系

女而言,应该更追求个体性,他们的自尊水平与主观

幸福感的关系应该更加紧密。而我们的结果恰恰与之相反,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试图从第一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和自尊的划分方法加以解释。

有关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研究普遍发现独生子女有更优越的成长环境。例如安徽医科大学儿童医学研究人员,在长达10年的研究中,通过逐一分析影响儿童智力的43个环境因素,证明家庭教育对儿童智商影响最大。母每天用于教育孩子的时间、、]

,同,以致高的自我评价与幸福不幸福没有之间关联。

另外,关于自尊的研究新进展表明,高自尊有两个亚型:安全高自尊和脆弱高自尊。两者的区分取决于它是个体防卫性质的还是真正的自尊。安全性高自尊个体指的是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皆高的个体,防卫性自尊个体指的是外显自尊高而内隐自尊低的个体。在外显和意识性水平上,两类个体均表现出高自尊,但在内隐和无意识水平上,防卫性高自

[27]

尊个体却持有消极的自我观点。目前并没有足够研究探讨脆弱的高自尊和安全性高自尊与SWB

[28]

之间的关系。徐维东等人的研究发现,在高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在低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没有影响个体的主

[9]

观幸福感。有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自尊心过强,

[29]

协调能力差。如果独生子女的高自尊不是安全的高自尊,而是脆弱型高自尊———即外显高自尊却内隐低自尊,而本研究所测的仅为外显自尊水平,那么外显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就可能不存在显著的关联。从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角度对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彰显了本研究的不足,也是我们将来继续研究的思路。

的得分;(3)成年独生子女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不存在显著关联。参考文献:

[1]张三萍.1000例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分析与启示.硕士论

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2.

[2]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中国家庭与教育,2002(5):90-99.

,H.Childhood.BasicYBasicBooks,1979,23-,吴绍琪,张旭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学校

生活适应状况的比较研究.青年研究,1998(4):31-36.

[5]许克毅,宋宝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比较研

究.当代青年研究.1996(4):13-16.

[6]段鑫星,池忠军.独生子女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健康心

理学杂志,1998(1):73-75.

[7]付海荣.家庭因素对医学新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自尊的

影响研究.兰州大学,2005.

[8]徐慧兰.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1994,8(4):160-162.

[9]徐维东,吴明证等.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5,28(3):562-565.

[10]DienerE,OishiS,LucasRE.Personality,cultureandsubjectivewell2being:emotionalandcognitiveevaluationsoflife.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3,54,403-425.

[11]王淑燕.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研究.吉林:吉林大学,2006.

[12]DienerE,DienerM,DienerC.Factorspredictingthesubjectivewell2beingofnation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5,68,653-663.

[13]郑雪,SangD.文化融入与中国留学生的适应.应用心理学,2003,9(1):9-13.

[14]王萍等.自尊量表信度效度研究.山东精神医学,1998,11(4):31-32,22.

[15]李红霞.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态分析及教育对策.吉林

工学院学报,2005(2):38-39.

[16]安莉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硕

士论文.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3.

[17]付海荣.家庭因素对医学新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自

尊的影响研究.硕士论文.兰州大学,2005.

[18]HaringMJ,StockWA,OkunMA.ResearchsynthesisofgenderandsocialclassascorrelatesofsubjectiveWell2being.HumanRelations,1984,37:645-657.

[19]WoodJV.Whatissocialcomparisonandhowshouldwestudyit?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96,22:520-537.

[20]FujitaF.Aninvestigationoftherelationbetweenextraversion,neuroticism,positiveaffectandnegativeaffect.Unpublishedmasterthesis,UniversityofIllinois,Urbana2Champaign,1993.

[21]郑雪,王玲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5 结论

经过第一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对比研

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成年独生子女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对于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水平,成年独生子女群体呈现性别和婚姻状况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女性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及总体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男性的得分;未婚被试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已婚被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5-107.

75

2008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3期

[22]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26]安徽医科大学儿童医学研究组.独生子女智力有明显优势.

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96-99.

[23]DienerE,SuhE,OishiS.RecentfindingsonSubjectivewell2being.Indian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1997,(3):68.

[24]DienerE.,SuhE.M.,LucasR.E.andSmithH.L.Subjectivewell2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PsychologicalBulletin,1999,125(2):276-302.

[25]DienerE,EunkookMS,RichardE,etal.SubjectiveWell2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PsychologyBulletin,1999,125(2):276-294.

农村电气化,2000,(6):50.

[27]JordanC.H,SpencerS.J.,ZarmaM.P.,Hoshino2BrowneE.,CorellJ.Secureanddefensiveself2esteem.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4,85:969-978.

[28]KernisM.H.TowardaConceptualizationofOptimalSelf2Esteem.PsychologicalInquiry,2003,14(1):1-26.

[29]汪晓萍..南京体育

学院院报(),2001)2beingandSelf2esteemand

OnlyChildrenFamiliesinChina

CHENCui2ling FENGLi WANGDa2HUA LIChun2huai

2.GuangzhouLibrary,Guangzhou 510055)

1

2

1

1

(1.Institute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Abstract:Thestudyexaminedcharacteristicsofsubjectivewell2beingandself2esteemandtheirrelationshipinadultsonlychildreninChina.Byconvenientsampling,100adultsonlychildrenand100adultswithsiblingsweremeasuredby

QuestionnaireofSubjectiveWell2beingandScaleofSelf2esteem.Theresultsindicatedthat:(1)subjectivewell2beingandself2esteemlevelofadultsonlychildrenwereobviouslyhigherthanthosehavingsiblings;(2)adultonlychildrenwerefoundtobeheterogeneousintermsofsubjectivewell2beingandself2esteem.Specifically,differencesofgenderandmartialstatusweresignificantonthemamongtheadultonlychildren;(3)unliketheadultswithsiblings,nomanifestrelationshipwasfoundbetweensubjectivewell2beingandself2esteeminadultsonlychildren.Keywords:self2esteem;subjectivewell2being;onlychildren

76

2008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13     文献标识码:A

第3期

文章编号:100124918(2008)0320071276

成年独生子女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二者间的关系

陈翠玲 冯 莉 王大华 李春花

1

2

1

1

(1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

摘 要:100观幸福感的测查。:(———生活满意度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表现出显著性别和婚姻状况的差异;(3)与非独生子女不同,。关键词:;;独生子女

1 引言

当今世界,家庭人口减少,独生子女增多,已势不可挡。而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提倡一对

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便日益增长。据南开大学人口学推测,截止到1995年我国的累积独生子女数量已经达到8000万。独生子女数目的急剧增多已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

对、恐怖、偏执5个因子上两者的得分接近,在强迫、抑郁、人际3个因子上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低5个百分点似

[7]

[6]

,付海荣在2005年的研究结果与之相

;最后,独生子女的积极方面低于非独生子女,

消极方面高于非独生子女。如,孔德生、张石梅运用卡特尔16PF测试方法,对哈尔滨工程大学106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独生子女情绪稳定性、社会责任感、世故性和独立性都较非独生子女差,而忧虑性略高,恃强性和敢为性呈两极分化倾向

[8]

。风笑天的元分析结果表明,从1980年到2001。

年,国内各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305篇相关文章,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口学、体育学等多个不同的学科,而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占6815%

[2]

造成现有研究结果纷繁复杂,难以得到确切结论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研究者工具多样化,侧重考察的心理变量相异;又比如,研究者选取的独生子女样本年龄段不尽相同,幼儿、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各有关注。本研究无力针对所有原因进行探讨,但我们发现一个被现有研究明显忽视的问题:即几乎没有研究关注走入社会和职场后的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从发展角度讲,独生子女的身份带给个体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那么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他们的心理社会适应性会有什么特点,也值得特别关注。因此,本研究选取在职城市独生子女为研究对象,对照同龄非独生子女,考察独生子女进入成人期并步入社会后的心理社会适应性。

同时,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是两个典型地反映个体对自我心理状态的整体性评价指标,二者之间的关系尚需要进一步考察。许多研究发现两者呈显著相关

[8,9]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受到了

相当多的关注。

纵观现有的关于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及人格、社会适应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结果呈现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总体上无明显差异

[3,4]

;其次,独生子女

在人格和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在消极方面低于非独生子女。如,许克毅、宋宝萍运用卡特尔16PF测试方法,对1060位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世故性、敏感性和实验性低于非“独生子女”,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略高于非“独生子女”;段鑫星、池忠军等运用心理健康自测量表(SCL290)对中国矿业大学一年级1494名本科生以集体填答的方式进行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好。在躯体、焦虑、敌

[5]

,维恩霍文发现这一相关达到0150或更高。

通讯作者:王大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E2mail:[email protected]

71

2008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3期

坎姆贝尔的一项调查发现,对“自己感到满意”同总体满意度的相关达到0155,远远高于其他变量同总体满意度的相关。罗森伯格对1886名10来岁的青少年男孩的研究表明,自尊同幸福感的指标快乐感、

[8]

生活满意度等显著相关。Diener的研究也认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也就是高自尊的人

[9]

有更高的幸福感。不过,尽管自尊与幸福感的关系如此紧密,且在美国、英国和其它西方文化中得到验证,Diener还是发现这种相关在集体主义文化中

[10]

并不具有普遍性地区的人们为被试,一定的研究,有相关。学历大专

61218

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一种结论

[11]

倾向于自尊与幸福感正相关。另一种结论倾向

[9]

于自尊与幸福感没有显著相关。那么对于独生子女这个特殊群体而言,两者的关系如何,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 研究方法

2111978年131日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和,所有被试均评估自己的经济水

平为中等水平。另外,所有被试在职业、学历、性别、婚姻状况中的匹配情况见下表。

性别男

424385

表1 被试基本情况分布表(n)

中专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合计

549

本科

8982171

职业

事业单位非事业单位

6872140

322658

5857115

婚姻状况未婚已婚

6854122

324678

212 研究工具

(1)主观幸福感问卷:本研究采用一对一的测查方式。施测顺序为背景信息、主观幸福感问卷、自尊量表。主试由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担任。2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10统计分析软件和excel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统计方法为MANOVA分析、相关分析及分层回归分析。

采用Diener等人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问卷,该问

卷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5个题项)、积极情感频率(6个题项)、消极情感频率(8个题项)3个分量表。3个分量表均采用7点计分方式。其中分量表生活满意度的7点计分,1强烈反对———7极力赞成。在最近一周内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频率词在7点量表上,1根本没有体验到———7代表所有时间体验到(变化趋势:由无到有,由弱到强)。

该量表经很多研究证实,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11~13]度。本研究中主观幸福感的3个亚维度及总体主观幸福感的Cronbach’sα分别为:生活满意度01786;积极情感01757;消极情感01647;主观幸福感为01741。本研究把消极情感所有题项进行反向,然后计算总体主观幸福感,其计算方法为:主观幸福感总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负的消极情感,主观幸福感平均分=主观幸福感总分Π题项总数。(2)自尊量表

该量表用以评定受试者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该量表经

[14]

国内修订后,其信度、效度均达到要求。本量表采用7点计分方式,从1非常不符合到7非常符合。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α=01836。213 程序72

3 结果

311 成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与

自尊水平的特点

成年独生子女及非独生子女内部各变量的基本

情况见下表2。

以2(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2(女性、男性)×2(未婚、已婚)3个被试间变量做了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总体上的主观幸福感以及自尊水平的MANOVA分析。结果发现:性别(F(1,198)=4178,p=01001)、婚姻状况(F(1,198)=4125,p=01003)和是否独生子女(F(1,198)=3191,p=01005)

的主效应均显著,而所有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对是否独生子女的主效应进行事后检验,结果发现:独生子女的生活满意度(F(1,198)=6184,p=01010)、自尊水平(F(1,198)=10116,p=01002)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积极情感(F(1,198)=0108,p=01783)、总体的主观幸福感(F(1,198)=2153,p=

陈翠玲 冯 莉 王大华等:成年独生子女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二者间的关系

01113)高于非独生子女,消极情感低于非独生子女

(F(1,198)=0120,p=01656),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显著;对婚姻状况的主效应进行事后检验,发现:未婚被试的积极情感(F(1,198)=6158,p=01011)和消极情感(F(1,198)=5140,p=01021)均显著高于已婚被试。而生活满意度(F(1,198)=2169,p=01104)、总体主观幸福感(F(1,198)=0142,p=01516)及自尊水平(F(1,198)=0192,p=01339),但无显著差异对性别的主效应进行事后检验,结果发现:女性的生活满意度(F(1,198)=13141,p=01000)、积极情感(F(1,198)=11115,p=01001)以及总体主观幸福感(F(1,198)=16107,p=01000)显著高于男性。女性的

消极情感(F(198,1)=0199,p=01321)低于男性,自尊水平(F(1,198)=1120,p=01276)高于男性,但差异均

表2 SD)

被试

全体被试独生子女内部

独生子女未婚已婚

非独生子女内部

男女未婚已婚

生活满意度

[1**********]1±664127±0.894110±0.904102±0.663138±0.943194±1.023150±0.933193±1.08

3195±1.013177±0.684126±0.774120±0.773176±0.703168±0.984116±0.994110±0.823178±1.18

2185±0.502190±0.822184±0.492187±0.512184±0.472187±0.573104±0.812182±0.823111±0.792166±0.80

主观幸福感

4152±0.464137±0.614137±0.384163±0.494158±0.474140±0.434114±0.464154±0.654127±0.624148±0.57

自尊水平

5154±0.565120±0.945149±0.435158±0.645150±0.635164±0.365114±0.915124±0.965109±1.005120±0.96

  由于不存在是否独生子女与性别或与婚姻状况的交互作用,那么可以说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分别有相同的性别和婚姻状况方面的差异,那么在独生子女内部,性别及婚姻状况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呢?在独生子女内部,做2(女性、男性)×2(未婚、已婚)对自尊水平、主观幸福感(总体及三个亚维度)的MANOVA分析,结果独生子女被试中,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98)=21498,p=01048),婚姻状况的主效应显著(F(1,98)=2155,p=01044),性别与婚姻状况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98)=1102,p=01400)。对性别的主效应进行事后检验,结合表2的描述统计,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代独生子女内部,女性的生活满意度(F(1,98)=4127,p=01042)、积极情感(F(1,98)=6147,p=01013)及总体主观幸福感(F(1,98))=4109,p=01046)得分显著高于男性的得

和自尊水平(F(1,98)=1157,p=01214)低于已婚被试,但差异均不显著。

312 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全体被试中以及第一代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

内部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关系模式是否都是一致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进行了更加深入地考察,结果见表3、表4。

如表3所示,第一代独生子女中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不显著,非独生子女中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极其显著正相关;男性被试中,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女性被试中,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极其显著正相关;未婚被试和已婚被试的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极其显著正相关。而第一代独生子女被试中,女性、男性、未婚被试、已婚被试的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均不明显。两两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式不一致,那么这种不一致是否显著呢?表4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是否独生子女在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具备调节作用,即第一代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关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73

分,女性的消极情感(F(1,98)=0134,p=01562)及自尊水平(F(1,98)=1102,p=01314)高于男性,但没有显著差异;对婚姻状况的主效应进行事后检验,发现:第一代独生子女内部,未婚被试的积极情感得分(F(1,98)=5180,p=01018)显著高于已婚被试的得分。未婚被试的生活满意度(F(1,98)=0100,p=01952)、总体主观幸福感(F(1,98)=1195,p=01166)

高于已婚被试,消极情感(F(1,98)=0107,p=01797)

2008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表3 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r)

生活满意度

积极情感

[***********]050130

0124

3

第3期

消极情感

-0102-0114-01030101-01090119

主观幸福感

[***********]01210109

全体被试独生子女内部

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女性男性未婚已婚

[***********]01020118

  备注:3在0105水平上存在显著相关(双侧);33在0101水平上存在显著相关(双侧).

表4 R

R2

F

Beta

t

p

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

[1**********]

[1**********]

01150139

11534114

[19~22]

01130100

4 讨论

411 成年独生子女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水平的特点41111 第一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主观幸福

意度的结果,本研究与前人的大多数研究结果

是一致的。本研究认为女性有更好的生活满意度的现象符合传统的社会分工对不同性别要求不同。相较而言“,主内”的传统分工使女性容易对生活感到满意,而“主外”的男性可能就需要克服更大的挑战才能形成满意感。由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都高于男性,那么总体上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更高就不难理解了。

婚姻生活往往被人们视为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已被西方许多研究者的研究反复证实,一些大范围的观察显示结婚的人比未婚、离婚、分居、独居的人幸福感要大一些

[23~25]

感和自尊水平上的差异

总体而言,成年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水平都高于量表中值,并且其自尊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该结果与现有的关于独生子女主观幸福感

[15]

和自尊

[16,17]

的研究结果不太一

致。这些分歧可能恰好反映了“成年”独生子女的特点,也说明进入成年期后,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学生时期有所不同。与在校时期相比,成年人面临的社会生活事件和压力更具个体性和多样性,早期成长过程中独生子女形成的优越感在此时可能成为保护性因素,使得他们比起非独生子女对自我评价更好更幸福。不过,这只是一种推断,还需要实证研究的检验。

41112 性别、婚姻状况对成年独生子女主观幸福感

。而本研

究对独生子女这个特定群体的研究却得到不太一致的结果:未婚被试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已婚被试,而在其他方面与已婚被试没有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其一,本研究的对象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于80年代后。他们当中已婚的也仍处于婚姻的初级阶段,双方还在磨合。而独生子女中较普遍地自我中心的特点可能导致婚姻中存在许多矛盾与争执,进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不强。其二“,四二一”家庭模式可能对于婚后的独生子女带来更多的生活压力,所以其积极情感体验并不如一般人认为的那么强。如果能够对进入中年甚至老年期的独生子女进行研究,可能更有助于了解婚姻对独生子女的影响。412 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再探讨

和自尊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第一代独生子女中女性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及总体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而在消极情感和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关于积极和消极情感的结果,本研究与他人研究有一些差异。例如Haring,Stock和Okun发现在大多数国家,女性比男性的消极情绪体验更多等

[27]

[18]

。吴利国

对高师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男性的本研究中,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水平不相关,而非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水平却存在显著相关。该结果表明,很多学者

[10,11]

负性因子、消极情绪显著高于女性,但在积极情感维度上的差异并不显著。虽然这些结果不太一致,但仍然可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两个独立的维度。若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主观幸福感就会高一些;反过来,主观幸福感就会低一些。关于生活满74

用文化差异解释集体主义文化下二者较低或不显著的相关是不妥的。如果按照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来进行解释,第一代独生子女比起非独生子

陈翠玲 冯 莉 王大华等:成年独生子女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二者间的关系

女而言,应该更追求个体性,他们的自尊水平与主观

幸福感的关系应该更加紧密。而我们的结果恰恰与之相反,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试图从第一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和自尊的划分方法加以解释。

有关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研究普遍发现独生子女有更优越的成长环境。例如安徽医科大学儿童医学研究人员,在长达10年的研究中,通过逐一分析影响儿童智力的43个环境因素,证明家庭教育对儿童智商影响最大。母每天用于教育孩子的时间、、]

,同,以致高的自我评价与幸福不幸福没有之间关联。

另外,关于自尊的研究新进展表明,高自尊有两个亚型:安全高自尊和脆弱高自尊。两者的区分取决于它是个体防卫性质的还是真正的自尊。安全性高自尊个体指的是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皆高的个体,防卫性自尊个体指的是外显自尊高而内隐自尊低的个体。在外显和意识性水平上,两类个体均表现出高自尊,但在内隐和无意识水平上,防卫性高自

[27]

尊个体却持有消极的自我观点。目前并没有足够研究探讨脆弱的高自尊和安全性高自尊与SWB

[28]

之间的关系。徐维东等人的研究发现,在高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在低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没有影响个体的主

[9]

观幸福感。有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自尊心过强,

[29]

协调能力差。如果独生子女的高自尊不是安全的高自尊,而是脆弱型高自尊———即外显高自尊却内隐低自尊,而本研究所测的仅为外显自尊水平,那么外显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就可能不存在显著的关联。从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角度对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彰显了本研究的不足,也是我们将来继续研究的思路。

的得分;(3)成年独生子女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不存在显著关联。参考文献:

[1]张三萍.1000例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分析与启示.硕士论

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2.

[2]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中国家庭与教育,2002(5):90-99.

,H.Childhood.BasicYBasicBooks,1979,23-,吴绍琪,张旭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学校

生活适应状况的比较研究.青年研究,1998(4):31-36.

[5]许克毅,宋宝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比较研

究.当代青年研究.1996(4):13-16.

[6]段鑫星,池忠军.独生子女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健康心

理学杂志,1998(1):73-75.

[7]付海荣.家庭因素对医学新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自尊的

影响研究.兰州大学,2005.

[8]徐慧兰.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1994,8(4):160-162.

[9]徐维东,吴明证等.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5,28(3):562-565.

[10]DienerE,OishiS,LucasRE.Personality,cultureandsubjectivewell2being:emotionalandcognitiveevaluationsoflife.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3,54,403-425.

[11]王淑燕.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研究.吉林:吉林大学,2006.

[12]DienerE,DienerM,DienerC.Factorspredictingthesubjectivewell2beingofnation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5,68,653-663.

[13]郑雪,SangD.文化融入与中国留学生的适应.应用心理学,2003,9(1):9-13.

[14]王萍等.自尊量表信度效度研究.山东精神医学,1998,11(4):31-32,22.

[15]李红霞.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态分析及教育对策.吉林

工学院学报,2005(2):38-39.

[16]安莉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硕

士论文.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3.

[17]付海荣.家庭因素对医学新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自

尊的影响研究.硕士论文.兰州大学,2005.

[18]HaringMJ,StockWA,OkunMA.ResearchsynthesisofgenderandsocialclassascorrelatesofsubjectiveWell2being.HumanRelations,1984,37:645-657.

[19]WoodJV.Whatissocialcomparisonandhowshouldwestudyit?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96,22:520-537.

[20]FujitaF.Aninvestigationoftherelationbetweenextraversion,neuroticism,positiveaffectandnegativeaffect.Unpublishedmasterthesis,UniversityofIllinois,Urbana2Champaign,1993.

[21]郑雪,王玲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5 结论

经过第一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对比研

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成年独生子女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对于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水平,成年独生子女群体呈现性别和婚姻状况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女性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及总体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男性的得分;未婚被试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已婚被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5-107.

75

2008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3期

[22]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26]安徽医科大学儿童医学研究组.独生子女智力有明显优势.

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96-99.

[23]DienerE,SuhE,OishiS.RecentfindingsonSubjectivewell2being.Indian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1997,(3):68.

[24]DienerE.,SuhE.M.,LucasR.E.andSmithH.L.Subjectivewell2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PsychologicalBulletin,1999,125(2):276-302.

[25]DienerE,EunkookMS,RichardE,etal.SubjectiveWell2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PsychologyBulletin,1999,125(2):276-294.

农村电气化,2000,(6):50.

[27]JordanC.H,SpencerS.J.,ZarmaM.P.,Hoshino2BrowneE.,CorellJ.Secureanddefensiveself2esteem.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4,85:969-978.

[28]KernisM.H.TowardaConceptualizationofOptimalSelf2Esteem.PsychologicalInquiry,2003,14(1):1-26.

[29]汪晓萍..南京体育

学院院报(),2001)2beingandSelf2esteemand

OnlyChildrenFamiliesinChina

CHENCui2ling FENGLi WANGDa2HUA LIChun2huai

2.GuangzhouLibrary,Guangzhou 510055)

1

2

1

1

(1.Institute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Abstract:Thestudyexaminedcharacteristicsofsubjectivewell2beingandself2esteemandtheirrelationshipinadultsonlychildreninChina.Byconvenientsampling,100adultsonlychildrenand100adultswithsiblingsweremeasuredby

QuestionnaireofSubjectiveWell2beingandScaleofSelf2esteem.Theresultsindicatedthat:(1)subjectivewell2beingandself2esteemlevelofadultsonlychildrenwereobviouslyhigherthanthosehavingsiblings;(2)adultonlychildrenwerefoundtobeheterogeneousintermsofsubjectivewell2beingandself2esteem.Specifically,differencesofgenderandmartialstatusweresignificantonthemamongtheadultonlychildren;(3)unliketheadultswithsiblings,nomanifestrelationshipwasfoundbetweensubjectivewell2beingandself2esteeminadultsonlychildren.Keywords:self2esteem;subjectivewell2being;onlychildren

76


相关文章

  • 浅谈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人才后备军,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出发,论述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主观幸福感的策略. [关键词 ...查看


  • 学年论文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幸福观
  • 2010 届学生学年论文(设计) 存档编号: 江 汉 大 学 文 理 学 院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 of Jianghan University 学年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主观幸 ...查看


  • 初中各年级学生特点
  • 初中各年级学生特点 初中各年级学生特点 初一学生 初一学生在个性成熟方面有分化现象.部分学生(主要是女生)相对成熟,显得有主见,逆反现象明显: 有的学生仍显得幼稚,自觉性差,表现欲强.具体表现 一.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 进入初中,课程增 ...查看


  •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
  •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 第 1 节: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的概念(教程第169页) 知识点: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解(领会) 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十条标准:(识记)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评估自己 ...查看


  •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尊研究的文献综述
  •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尊研究的文献综述 自我(self )是心理学中最早出现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起点.由于它独一无二地代表着个体的存在,因而, 长期受到学者们的热情关注,而其中的自尊( self-estee ...查看


  • 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 浅析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 的形成与发展 目 录 摘要 序言 案例导入 1. 自我意识的概述 1.1 自我意识的概念 1.1.1 自我意识的内涵 1.1.2 自我意识的结构 1.2 自我意识的作用 1.2.1对自身成长的作用 1.2.2 健全的 ...查看


  • 初一下学期思想政治知识点
  • 初一思想品德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1.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2.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 ...查看


  • 校园暴力与学校德育结题报告
  • 2007年滁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校 园 暴 力 和 学 校 德 育> 结 题 报 告 执笔人:定远县池河中学 李发宝 学校,本该是一方神圣的净土,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成长的地方. 然而,在社会不断变迁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 ...查看


  • 论未成年人犯罪
  • 论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触犯刑律的犯罪种类的总称.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己是近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势.本文集于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现行司法实践中的有关内容,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