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欧阳文忠公文详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

教学思想:

高三阶段的选修教材教学,应力争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形成有体系的口头及书面的表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了解本文曲折传达思念追慕之情的写法。

2.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3.通过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教材文本分析生发同类型文本的比较阅读,诵读、探究、教师引导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章的人性美,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与感恩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欧阳修的“言”的特点。

难点: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

学情分析:高三现阶段的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分析能力相对较强,但综合概括 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流程:

学程一.课前预习

1.通过重点句子的翻译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初步的了解, 适当存疑。(课前独立完成)

2.利用工具书,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学程二:预习检查

学生对存疑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和教师解答。

学程三:文本研读

分析文章的构思脉络。

学程四:迁移阅读

1. 将文章中学生所提炼的“言”的特点具体应用到《祭石曼卿文》中。

2. 针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

阅读。

学程五:布置作业

将比较阅读的结果形成书面表达。

板书设计:

评价人生境界——言 德 功——直抒敬仰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关系是非 常特殊的。欧阳修对王安石有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1070年,王安石升任为宰相积极推进新法,这一年王安石49岁,而欧阳修63岁。63岁的欧阳修于青州上疏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存在矛盾。两年后,也就是1072年,欧阳修去世,曾

巩、苏轼、苏辙等人都有祭文,而后人有人认为,欧阳公祭文,当此为第一。

问:同学们课前都做过预习,以你对文章的现有了解,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文章的内容重点。 (颂 板书)

以此我们也能看出王安石博大的胸襟。

二. 预习检查

问:同学们课前对文章做了初步的翻译,在字词句上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自主提问,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重点突出(句式和重要实虚词):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

而其谁与归

以其公议之是非

无贤不肖„„

三. 文本探讨

(一)探讨一:结合全文,谈谈本文的构思脉络。(提问一)

(请一个学生读课文,并请学生思考构思脉络)

评价人生境界————概括多方面成就————直抒敬仰之情 (板书一三部分)

1. 推崇欧公文学成就

2. 赞颂欧公道德人格

3. 肯定欧公政治作为

(提问二)学生回答中提问: 第一三部分采用何种表达方式?(第一部分议论,第三部分直接抒情)

教师问:一个人在生前表现卓越,那么死后人们会用什么词来表达对他功绩的崇敬?(提醒: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何谓不朽?永不磨灭

自古以来什么人才能在死后被称为不朽?

知识链接: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能做到这样,虽然年代久远,也不会废弃,这叫做三不朽。)

解释1:为人处事,首先要做的是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并且感染给其他人,使所有的人都跟着你向善。然后才是立功,救国家民族于危难,挽狂澜于即倒。最后才是写书立言,讲自己的言行,自己对事情的理解积累写成书流传下去。

解释二:立德指树立道德,即提高道德修养,给人们树立道德方面的榜样。立功的意思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立了大功。立言,就是以救世之心著书立说。

对照这个标准,看看欧阳修是否能都达到不朽?

推崇欧公文学成就——言

赞颂欧公道德人格——德

肯定欧公政治作为——功(板书三点)

(提问三)问:一个伟大的不朽之人就这样故去了,理应悲痛,但王安石却在第一段中说“亦又何悲”,为什么?

(提示)一代名臣逝世,悲痛自不必言,又何悲:一是开导众人,消释自己的哀情;二是回避悲,才能把重点放在“颂”上。

(提问四)问:既然说“又何悲”,作者是不是真的就脱开“悲”字,冷静地写祭文呢?

(找出原文)

1.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2.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在文末采用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这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反应。

(二)探讨二:了解了文章的构思脉络,我们接下来对欧阳修的“言”,也就是文学成就作进一步探讨?(提问一)

(齐读第二段)思考问题:欧阳修文章的文风和四个特点。

文风:豪健俊伟,怪巧瑰琦(课件展示)

具体表现: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内力

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外显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抒情性(婉约)

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议论性(豪放)

在课后练习中有一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我们结合此文来看看这些特点的评价是否恰当,这些文风特点在《祭石曼卿文》有没有能够有所体现?(链接介绍石曼卿,请学生朗读,从第二段开始,教师讲解第一段)(提问二)

(在治平四年七月某日,具官欧阳修,谨派尚书都省令史李旸前往太清,以清酒和各种佳肴做祭品,在亡友曼卿的墓前设祭,并写一篇祭文来吊祭:)

对故友去世26年仍然不忘,对其情感真挚,念其人如在眼前,“犹能仿佛子之平生”,这是文章的精魂,是内心明亮、精神丰富的外显;

亡友墓凄凉景象,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情性的表现——情之悲怆(齐读第三段) 议论有力,以点到面,议论性德表现——理之慨叹

通篇围绕一个“情”字,三呼三叹,抒发情感既有一泻千里之气势,又有理性压抑之张力,更上升至对世故人情、感怀身世之分析,将赞颂、哀思、痛悼、感怀之情之理层层深入,井然有序。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强求统一)

同学们现在对两篇文章的内容都比较熟悉了,那么我们更进一步,来看探讨三。

(三)探讨三:有人说,王安石写《祭欧阳文忠公文》是模仿、借鉴了本文的写法。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3—5分钟讨论,发散思维,探讨为主,不求统一,注意语言组织)

教师总结:

链接:诗者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模仿的三个层次)

字:文章语言。

意:题材内容。以他人之事,引发我之事;以他人之情,引发我之情。

气:作者的个人气质、精神禀赋、人格力量体现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精神品质。 王安石如有模仿,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祭文的惯有体例,二是不妨理解为王安石用欧阳修最著名的一片祭文《祭石曼卿文》的写法来祭奠欧阳修,这本身就是对亦师亦友的欧阳修最好的纪念。

四. 布置作业

时间有限,课后选择一点整理形成书面作业。要求:如同意模仿,找出文本支撑,不同意,分点阐明理由。

教学后记:

《唐宋八大家散文》属于高三选修教材,很多学校都选择放弃它而提前进入一轮复习。从学生长远的语文素养和高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来看,这本教材还是不能放弃的。关键是如何用好。

高三的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应对高考的实虚词和句式检查已有一定能力。所以,可把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放在课前预习中,以翻译的形式来实现。课上可设置一定量的预习检查。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某些字词句还是有疑问的,但整体理解没有多大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对探究能力的培养。针对目前高考的热点“行文思路”和“探究”设置的三道问答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探究题一主要落实在行文思路,学生思维清晰,能准确判断思路,但总结概括会遇到一些障碍,表达不够到位。探究题二、三主要落实在思维的延展,第二题题重在一点,第三题重在全面,不求统一的答案,但求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使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得以进行思维的训练。

从教学过程来看,整体达成还算不错,学生发言积极,回答质量相对较好,但也有一些问题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一是课前预习量相对较大,因有两篇文章的对比训练,预习时间相对较长;二是文中的“颂”到底是分为言、德、功三个部分,还是分为作文与做官两个部分,还要进一步商榷;三是学生对文章的“气”这一比较虚化的概念不易掌握,在作业中大多自动回避。

祭欧阳文忠公文

教学思想:

高三阶段的选修教材教学,应力争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形成有体系的口头及书面的表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了解本文曲折传达思念追慕之情的写法。

2.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3.通过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教材文本分析生发同类型文本的比较阅读,诵读、探究、教师引导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章的人性美,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与感恩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欧阳修的“言”的特点。

难点: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

学情分析:高三现阶段的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分析能力相对较强,但综合概括 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流程:

学程一.课前预习

1.通过重点句子的翻译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初步的了解, 适当存疑。(课前独立完成)

2.利用工具书,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学程二:预习检查

学生对存疑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和教师解答。

学程三:文本研读

分析文章的构思脉络。

学程四:迁移阅读

1. 将文章中学生所提炼的“言”的特点具体应用到《祭石曼卿文》中。

2. 针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

阅读。

学程五:布置作业

将比较阅读的结果形成书面表达。

板书设计:

评价人生境界——言 德 功——直抒敬仰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关系是非 常特殊的。欧阳修对王安石有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1070年,王安石升任为宰相积极推进新法,这一年王安石49岁,而欧阳修63岁。63岁的欧阳修于青州上疏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存在矛盾。两年后,也就是1072年,欧阳修去世,曾

巩、苏轼、苏辙等人都有祭文,而后人有人认为,欧阳公祭文,当此为第一。

问:同学们课前都做过预习,以你对文章的现有了解,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文章的内容重点。 (颂 板书)

以此我们也能看出王安石博大的胸襟。

二. 预习检查

问:同学们课前对文章做了初步的翻译,在字词句上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自主提问,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重点突出(句式和重要实虚词):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

而其谁与归

以其公议之是非

无贤不肖„„

三. 文本探讨

(一)探讨一:结合全文,谈谈本文的构思脉络。(提问一)

(请一个学生读课文,并请学生思考构思脉络)

评价人生境界————概括多方面成就————直抒敬仰之情 (板书一三部分)

1. 推崇欧公文学成就

2. 赞颂欧公道德人格

3. 肯定欧公政治作为

(提问二)学生回答中提问: 第一三部分采用何种表达方式?(第一部分议论,第三部分直接抒情)

教师问:一个人在生前表现卓越,那么死后人们会用什么词来表达对他功绩的崇敬?(提醒: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何谓不朽?永不磨灭

自古以来什么人才能在死后被称为不朽?

知识链接: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能做到这样,虽然年代久远,也不会废弃,这叫做三不朽。)

解释1:为人处事,首先要做的是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并且感染给其他人,使所有的人都跟着你向善。然后才是立功,救国家民族于危难,挽狂澜于即倒。最后才是写书立言,讲自己的言行,自己对事情的理解积累写成书流传下去。

解释二:立德指树立道德,即提高道德修养,给人们树立道德方面的榜样。立功的意思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立了大功。立言,就是以救世之心著书立说。

对照这个标准,看看欧阳修是否能都达到不朽?

推崇欧公文学成就——言

赞颂欧公道德人格——德

肯定欧公政治作为——功(板书三点)

(提问三)问:一个伟大的不朽之人就这样故去了,理应悲痛,但王安石却在第一段中说“亦又何悲”,为什么?

(提示)一代名臣逝世,悲痛自不必言,又何悲:一是开导众人,消释自己的哀情;二是回避悲,才能把重点放在“颂”上。

(提问四)问:既然说“又何悲”,作者是不是真的就脱开“悲”字,冷静地写祭文呢?

(找出原文)

1.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2.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在文末采用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这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反应。

(二)探讨二:了解了文章的构思脉络,我们接下来对欧阳修的“言”,也就是文学成就作进一步探讨?(提问一)

(齐读第二段)思考问题:欧阳修文章的文风和四个特点。

文风:豪健俊伟,怪巧瑰琦(课件展示)

具体表现: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内力

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外显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抒情性(婉约)

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议论性(豪放)

在课后练习中有一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我们结合此文来看看这些特点的评价是否恰当,这些文风特点在《祭石曼卿文》有没有能够有所体现?(链接介绍石曼卿,请学生朗读,从第二段开始,教师讲解第一段)(提问二)

(在治平四年七月某日,具官欧阳修,谨派尚书都省令史李旸前往太清,以清酒和各种佳肴做祭品,在亡友曼卿的墓前设祭,并写一篇祭文来吊祭:)

对故友去世26年仍然不忘,对其情感真挚,念其人如在眼前,“犹能仿佛子之平生”,这是文章的精魂,是内心明亮、精神丰富的外显;

亡友墓凄凉景象,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情性的表现——情之悲怆(齐读第三段) 议论有力,以点到面,议论性德表现——理之慨叹

通篇围绕一个“情”字,三呼三叹,抒发情感既有一泻千里之气势,又有理性压抑之张力,更上升至对世故人情、感怀身世之分析,将赞颂、哀思、痛悼、感怀之情之理层层深入,井然有序。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强求统一)

同学们现在对两篇文章的内容都比较熟悉了,那么我们更进一步,来看探讨三。

(三)探讨三:有人说,王安石写《祭欧阳文忠公文》是模仿、借鉴了本文的写法。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3—5分钟讨论,发散思维,探讨为主,不求统一,注意语言组织)

教师总结:

链接:诗者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模仿的三个层次)

字:文章语言。

意:题材内容。以他人之事,引发我之事;以他人之情,引发我之情。

气:作者的个人气质、精神禀赋、人格力量体现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精神品质。 王安石如有模仿,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祭文的惯有体例,二是不妨理解为王安石用欧阳修最著名的一片祭文《祭石曼卿文》的写法来祭奠欧阳修,这本身就是对亦师亦友的欧阳修最好的纪念。

四. 布置作业

时间有限,课后选择一点整理形成书面作业。要求:如同意模仿,找出文本支撑,不同意,分点阐明理由。

教学后记:

《唐宋八大家散文》属于高三选修教材,很多学校都选择放弃它而提前进入一轮复习。从学生长远的语文素养和高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来看,这本教材还是不能放弃的。关键是如何用好。

高三的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应对高考的实虚词和句式检查已有一定能力。所以,可把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放在课前预习中,以翻译的形式来实现。课上可设置一定量的预习检查。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某些字词句还是有疑问的,但整体理解没有多大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对探究能力的培养。针对目前高考的热点“行文思路”和“探究”设置的三道问答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探究题一主要落实在行文思路,学生思维清晰,能准确判断思路,但总结概括会遇到一些障碍,表达不够到位。探究题二、三主要落实在思维的延展,第二题题重在一点,第三题重在全面,不求统一的答案,但求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使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得以进行思维的训练。

从教学过程来看,整体达成还算不错,学生发言积极,回答质量相对较好,但也有一些问题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一是课前预习量相对较大,因有两篇文章的对比训练,预习时间相对较长;二是文中的“颂”到底是分为言、德、功三个部分,还是分为作文与做官两个部分,还要进一步商榷;三是学生对文章的“气”这一比较虚化的概念不易掌握,在作业中大多自动回避。


相关文章

  • 四部丛刊·欧阳文忠公文集(36册)
  • 欧阳文忠公文集 四部丛刊初编0921四部丛刊·欧阳文忠公文集三六2015-08-29 16:58上传 积分:300 四部丛刊初编0920四部丛刊·欧阳文忠公文集三五2015-08-29 16:58上传 积分:300 四部丛刊初编0919四部 ...查看


  • 祭欧阳文忠公文
  • 祭欧阳文忠公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表达的思念追慕之情. 2.品味课文善用修辞辞采纷呈气韵充沛的语言. 3.学习文章运用形象语言阐发抽象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深刻的议论,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 教学难点:作为祭文,作者淡化一个& ...查看


  • 欧阳文忠公文集?附录阅读答案
  • 阅读材料 当世皆以为自两汉后,五六百年,有韩退之:退之之后,又数百年,而公继出.然公之文,备尽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或过退之.嘉祜二年,先公知贡举.时学者为文以新奇相尚,文体大坏.公深革其弊,一时以怪知名在高等者,黜落几尽二苏 ...查看


  • 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 ...查看


  • 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及翻译
  • 标签: 杂谈 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溟,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 ...查看


  • [记与欧公语]阅读答案
  • 2010年四川乐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记与欧公语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 ...查看


  • 诗歌手抄报内容:欧阳修
  •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贫,他的母亲以荻(秸秆)画地,教他写字. 多诵古人篇章,为诗文,"下笔出人意表".天圣八年(103 ...查看


  • _醉翁亭记_里的_射_许征
  • 1997年第3期汉字文化 <醉翁亭记>里的"射" 许 征 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对其中的"射& ...查看


  • 蝶恋花·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 蝶恋花·春暮 (662人评分) 8.3 朝代:宋代 作者:李冠 原文: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