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我国学校体育界近年来一直很关视的一个问题,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从少年儿童,特别是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方面分析。目前,大、多数孩子都属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任性、怕苦、怕累、胆怯、坚持性差、意志薄弱、缺少独立活动能力、心理承受力极差这些显著特点,在体育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既注意身段锻炼的同时,又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其成长过程中身段的心理都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促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274—01  一、学生心理健康和现状及其原因  1、当前孩子的身体和个性心理特点  目前我国大多数孩子都属独生子女,他们在身体及个性心理方面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身体方面:独生子女有身体机能略低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多数指数明显不及非独生子女。(2)心理品德方面:①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但独生子女存在较大弱点,任性、娇气、误字率往往影响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尘埃效果。②独生子女虽然有一定的无能运动要求,但怕苦、怕累、坚持性差、胆怯、意志薄弱,这些都会影响参加锻炼质量。③独生子女普遍聪明、机智、有较好的学习基础,但谦虚精神、独立生活能力较差。(3)从运动心理学方面分析: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条件:①学习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源泉。②集体生活实践形成式发展了儿童的自我意识。③家庭与学校的要求对儿童全部活动起着调节作用。  2、正因为独生子女存在上述这些特点,使我国学校体育界开始重视一个问题,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着手改革《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制定学习心理健康手册及健康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消除各种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与积极活跃的生命力,坚毅、健全的性格,防止病态的发生。具体来说就是防止他们产生心胸偏狭、抑郁、孤独、多秋、嫉妒、离群、狡诈、倔强等心理品质。而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周围世界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有丰富积极而安全情绪,对别人的情绪能给予良好的反应;有自信心,与外界交往善于与人相处,乐于助人而不闭锁,积极状态多于消极态度。  3、科学研究证明:体育运动特别是竞赛能改善大离功能,有助于人心理品质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锻炼一个人的独立性、果断性、勇敢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制力,有助于学生情感持久性和情绪稳定性。  4、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名二十一世纪的体育工作者,应从思想上和观点上根本改变那种体育只看做是身体锻炼,把体育作为片面追求运动量,提高运动成绩,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合理对待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  5、优育教育工作者应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消除各种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与积极、活跃的生命力和坚毅、健全的性格,防止病态心理的发展。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1、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2、体育运动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  3、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  4、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  三、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四、结论  1、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2、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的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3、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4、体育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摘 要:我国学校体育界近年来一直很关视的一个问题,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从少年儿童,特别是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方面分析。目前,大、多数孩子都属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任性、怕苦、怕累、胆怯、坚持性差、意志薄弱、缺少独立活动能力、心理承受力极差这些显著特点,在体育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既注意身段锻炼的同时,又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其成长过程中身段的心理都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促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274—01  一、学生心理健康和现状及其原因  1、当前孩子的身体和个性心理特点  目前我国大多数孩子都属独生子女,他们在身体及个性心理方面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身体方面:独生子女有身体机能略低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多数指数明显不及非独生子女。(2)心理品德方面:①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但独生子女存在较大弱点,任性、娇气、误字率往往影响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尘埃效果。②独生子女虽然有一定的无能运动要求,但怕苦、怕累、坚持性差、胆怯、意志薄弱,这些都会影响参加锻炼质量。③独生子女普遍聪明、机智、有较好的学习基础,但谦虚精神、独立生活能力较差。(3)从运动心理学方面分析: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条件:①学习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源泉。②集体生活实践形成式发展了儿童的自我意识。③家庭与学校的要求对儿童全部活动起着调节作用。  2、正因为独生子女存在上述这些特点,使我国学校体育界开始重视一个问题,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着手改革《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制定学习心理健康手册及健康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消除各种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与积极活跃的生命力,坚毅、健全的性格,防止病态的发生。具体来说就是防止他们产生心胸偏狭、抑郁、孤独、多秋、嫉妒、离群、狡诈、倔强等心理品质。而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周围世界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有丰富积极而安全情绪,对别人的情绪能给予良好的反应;有自信心,与外界交往善于与人相处,乐于助人而不闭锁,积极状态多于消极态度。  3、科学研究证明:体育运动特别是竞赛能改善大离功能,有助于人心理品质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锻炼一个人的独立性、果断性、勇敢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制力,有助于学生情感持久性和情绪稳定性。  4、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名二十一世纪的体育工作者,应从思想上和观点上根本改变那种体育只看做是身体锻炼,把体育作为片面追求运动量,提高运动成绩,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合理对待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  5、优育教育工作者应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消除各种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与积极、活跃的生命力和坚毅、健全的性格,防止病态心理的发展。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1、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2、体育运动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  3、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  4、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  三、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四、结论  1、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2、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的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3、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4、体育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关文章

  •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浅析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体质的影响 长跑对减肥的作用研究 浅谈陈氏太极推手的战术运用 对中国武术套路发展的思考 对中学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的研究 武术套路规则变化对武术训练及比赛的影响研究 残疾人排球的发展现状 ...查看


  • 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彭 蕾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成都 610059) [摘 要]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概念的重要内涵, 是中小学生接受教育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 也是学校实施 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体育锻炼, 对中小学 ...查看


  •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案)
  • 体育与健康教案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2013年11月15日 体育与健康教案 课题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课时:1课时 年级:八年级 设计理念及思路: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指导教 ...查看


  • 关于体育课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探讨
  • 关于体育课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中国人口 的持续上升,使得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给当代青少年带了不少压 力,严重影响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虽然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 育,但由于外界压力影响,大 ...查看


  • 浅谈影响中学生身体健康的因素
  • 浅谈影响中学生身体健康的因素 摘 要 : 在中国经济水平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健康指数呈下降趋势,经多方面的相关分析研究,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我国中学生身体健康的最大因素.中 ...查看


  • 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课
  •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课 学生姓名 徐 云 飞 专业名称 体 育 教 育 指导教师 魏 延 2011年5月1日 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课 ――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摘要:21世纪对人才的培养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将更加 ...查看


  • 论师生交往的心理功能
  • [摘要]师生交往如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有其自身特定的心理功能,这些心理功能一方面与其心理结构维度相对应,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心理结构各层面之中.本文着重论述了师生交往的心理功能的三个方面:师生交往的相互影响功能:师生教学交往中的相互认同功能:师 ...查看


  • 健康心理学论文 1
  • 体育锻炼对于抑郁的影响 基础班 魏一凡 [**************]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的.积极的状态和同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它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心理系统的高标准追求.200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对北京23所高校60 ...查看


  • 教师资格证总结
  • 三.名词解释(教学法) 1.教学氛围: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 2.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3.启发式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