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论文 1

体育锻炼对于抑郁的影响

基础班 魏一凡

[**************]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的、积极的状态和同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它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心理系统的高标准追求。200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对北京23所高校600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6.51%的大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占3%~5%左右。

大学生心理健康令人担忧,但是通过对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来分析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进而倡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以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前人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完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而且还具有培养儿童性格和能力、 改善人际关系、 促进智力发展及推动个体的社会化的心理效益。美国、 英国、 德国和瑞典等西方国家20世纪80、 90年代相继推出了旨在促进各国学生心理健康的全国性体育活动计划。我国也在1995 年推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并在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第二期工程 (2001-2010年) 规划中, 强调要 “加强以学校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工作” 。近年来, 教育部又制订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十分强调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或称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已为大量的研

究所证实。国际运动心理学会 (ISSP)在1994年综述了大量相关研究, 发表了题为 《身体活动与心理效益》 的声明, 指出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心理活动具有积极作用。已有大量研究可以证明, 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与降低焦虑及抑郁水平、 提高自尊、维护良好的心境及积极情绪状态相关 (Ragain,1990) ; 体育活动对学生自尊心、 情绪、 感知觉、 内部动机及与创造力相关人格维度等方面均具有积极影响 (姒刚彦, 1999) 。

心境是研究者用来验证体育锻炼心理效益的主要指标之一。许多研究表明, 身体锻炼能使个体产生良好的心境状态。不仅有氧锻炼能改善个体的心境, 无氧锻炼如瑜珈功同样能产生积极的心境状态 (Owen,1992),举重也具有相同的效益 (Doyne et al,1987) 。Mclman等人对锻炼后的被试立即进行测量,发现他们的焦虑状态、 抑郁、 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Hayden等人研究发现, 有规律的锻炼者比不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对临床病人的研究表明, 有规律的身体锻炼可以明显改善焦虑、 抑郁和自尊水平, 这说明体育锻炼存在着长期的心理效益。

张勇等人在06年的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果为,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进而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完善身体素质,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

在体育锻炼中,全身肌肉得到积极活动,各肌肉群向大脑传递的兴奋相应迅速增多,在大脑皮层形成大量的兴奋灶,使得情绪高涨,直接给大学生带来愉悦的感觉。这种由生理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在体育心理学上称为“运动愉快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而且,体育锻炼运用大量的形体语言进行自我表现,当大学生在学业上或生活上遭遇挫折与失败时,通过有意识地运用体育锻炼中的表情、动作、肢体等形体语言,可将紧张、忧虑、骄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及时宣泄出来,得以积极展现自我,从而实现移情效应,减轻心理压力。

就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来说,交往需要在其人生构架中占据重要地位,而由交往所产生的苦恼和困惑亦显得格外突出。体育活动既是一种开放性运动,不分年龄、性别、层次及地位,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性练习项目,总是与一定的学生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满足交往需要的场所和机会, 使他们能够在团结友爱的多向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学会互相帮助、以诚待人。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使一些患心理疾病比较严重的学生改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使他们从自卑、孤僻、压抑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变得活泼开朗、自信、坚强、充满活力。换句话说,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学生患神经症等心理疾病的几率在很大程度上小于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育锻炼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患者易接受、见效快、无副作用、反弹小和便于自我调节等优点。根据美国学者Kyan的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体育锻炼能够引发神经递质如β-内啡呔等内源性阿片酞物质、儿茶酚胺、5-HT等的含量发生改变,导致运动中的情绪高涨,干扰、破坏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转移患者的情绪中心,使患者的不良情感体验得到发泄,因患心理疾病所积聚的大量心理能量被消耗,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维持心理平衡,消除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的效果。

实验假设: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抑郁则是大学生的一个主要心理问题之一,是一种低落的情绪,又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抑郁情绪作为一种心境状态,则会对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调节心情,振奋精神,有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还可以培养

学生坚强的意志,那么对于抑郁的调节的效果如何则有待探讨,本文即假设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改善抑郁情绪。

实验设计: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收集高校大学生500名,使用体育锻炼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通过回归方法分析体育锻炼对抑郁状况的影响。

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是由西安交通大学陈善平教授等人编制的,分别从锻炼乐趣、健康效果、能力效果、外貌效果和社交效果几个方面设计测量题目,答案为非常同意、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对、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抑郁自评量表反应的是被试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可选选项有“没有或极少时会有”,“小部分时间有”,“相当部分时间有”,“绝大部分时间有”。

统计方法采用SPSS录入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结果。

讨论:

体育锻炼如果的确对改善抑郁有较好的效果,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则是,具体哪一种锻炼形式作用最好。

因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因锻炼的类型、 强度、 频率与持续时间等的不同而有区别。早期, 有关锻炼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大多集中在有氧活动 (如跑步、 游泳等) 与无氧锻炼 (如力量训练) 的心理效益的比较上 (Owen,1992)。Novell 的研究表明,举重训练对于降低焦虑、 抑郁和敌意情绪具有显著的效益。另一个研究发现, 有氧锻炼与力量训练较控制组能同样显著降低抑郁 (Johnson,1993) 。Bosscher (1993) 等人研究了跑步对于降低抑郁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 有更多的研究强调了运动强度与锻炼类型相结合以达到体育锻炼的最大心理效益。有关锻炼类型与强度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见表%。大量的研究表明, 高强度的有氧活动对于达到锻炼的心理效益并不是必要的 (Doyen,

1993)。一项研究将被试随机分成高强度的有氧训练组、 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组和控制组 (Edward,1989) , 三组安排相同的频数 (每周4次) 和持续时间 (10周) 的练习。结果表明, 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组的焦虑水平下降, 另外两组在训练后没有显示焦虑水平的变化。高强度组的有氧锻炼虽然显示了

最大的身体锻炼的效益,然而生理方面的最大效益并不能带来最大的心理效益。

Motta 对89名大学生进行了有氧和无氧锻炼对抑郁和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有氧和无氧锻炼组较控制组显著地降低了抑郁, 无氧锻炼组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效果优于有氧锻炼组。Owen比较了有氧锻炼 (游泳) 与低强度的瑜珈功对心境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种锻炼都能改善心境, 此外, 对于男性被试来说, 瑜珈功较游泳能更大程度地降低紧张、 疲劳和愤怒。

根据这些已有研究结果,未来实验的方向则是针对于确定的运动形式以及其带来的心理收益。

参考文献:

毕秀淑, & 彭延春. (2003).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体育科技, 39(3), 30-31. 张英根, & 李承道. (1998).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体育科学,18(1), 55-56. 张勇, & 孙高峰. (2006). 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9(1), 56-57.

Weinberg,R.S.&Gould,D . Foundation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J]1995 姒刚彦, 段艳平,少年儿童锻炼心理学研究述评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9,(4) : 77-91

体育锻炼对于抑郁的影响

基础班 魏一凡

[**************]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的、积极的状态和同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它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心理系统的高标准追求。200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对北京23所高校600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6.51%的大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占3%~5%左右。

大学生心理健康令人担忧,但是通过对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来分析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进而倡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以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前人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完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而且还具有培养儿童性格和能力、 改善人际关系、 促进智力发展及推动个体的社会化的心理效益。美国、 英国、 德国和瑞典等西方国家20世纪80、 90年代相继推出了旨在促进各国学生心理健康的全国性体育活动计划。我国也在1995 年推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并在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第二期工程 (2001-2010年) 规划中, 强调要 “加强以学校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工作” 。近年来, 教育部又制订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十分强调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或称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已为大量的研

究所证实。国际运动心理学会 (ISSP)在1994年综述了大量相关研究, 发表了题为 《身体活动与心理效益》 的声明, 指出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心理活动具有积极作用。已有大量研究可以证明, 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与降低焦虑及抑郁水平、 提高自尊、维护良好的心境及积极情绪状态相关 (Ragain,1990) ; 体育活动对学生自尊心、 情绪、 感知觉、 内部动机及与创造力相关人格维度等方面均具有积极影响 (姒刚彦, 1999) 。

心境是研究者用来验证体育锻炼心理效益的主要指标之一。许多研究表明, 身体锻炼能使个体产生良好的心境状态。不仅有氧锻炼能改善个体的心境, 无氧锻炼如瑜珈功同样能产生积极的心境状态 (Owen,1992),举重也具有相同的效益 (Doyne et al,1987) 。Mclman等人对锻炼后的被试立即进行测量,发现他们的焦虑状态、 抑郁、 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Hayden等人研究发现, 有规律的锻炼者比不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对临床病人的研究表明, 有规律的身体锻炼可以明显改善焦虑、 抑郁和自尊水平, 这说明体育锻炼存在着长期的心理效益。

张勇等人在06年的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果为,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进而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完善身体素质,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

在体育锻炼中,全身肌肉得到积极活动,各肌肉群向大脑传递的兴奋相应迅速增多,在大脑皮层形成大量的兴奋灶,使得情绪高涨,直接给大学生带来愉悦的感觉。这种由生理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在体育心理学上称为“运动愉快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而且,体育锻炼运用大量的形体语言进行自我表现,当大学生在学业上或生活上遭遇挫折与失败时,通过有意识地运用体育锻炼中的表情、动作、肢体等形体语言,可将紧张、忧虑、骄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及时宣泄出来,得以积极展现自我,从而实现移情效应,减轻心理压力。

就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来说,交往需要在其人生构架中占据重要地位,而由交往所产生的苦恼和困惑亦显得格外突出。体育活动既是一种开放性运动,不分年龄、性别、层次及地位,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性练习项目,总是与一定的学生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满足交往需要的场所和机会, 使他们能够在团结友爱的多向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学会互相帮助、以诚待人。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使一些患心理疾病比较严重的学生改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使他们从自卑、孤僻、压抑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变得活泼开朗、自信、坚强、充满活力。换句话说,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学生患神经症等心理疾病的几率在很大程度上小于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育锻炼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患者易接受、见效快、无副作用、反弹小和便于自我调节等优点。根据美国学者Kyan的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体育锻炼能够引发神经递质如β-内啡呔等内源性阿片酞物质、儿茶酚胺、5-HT等的含量发生改变,导致运动中的情绪高涨,干扰、破坏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转移患者的情绪中心,使患者的不良情感体验得到发泄,因患心理疾病所积聚的大量心理能量被消耗,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维持心理平衡,消除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的效果。

实验假设: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抑郁则是大学生的一个主要心理问题之一,是一种低落的情绪,又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抑郁情绪作为一种心境状态,则会对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调节心情,振奋精神,有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还可以培养

学生坚强的意志,那么对于抑郁的调节的效果如何则有待探讨,本文即假设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改善抑郁情绪。

实验设计: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收集高校大学生500名,使用体育锻炼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通过回归方法分析体育锻炼对抑郁状况的影响。

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是由西安交通大学陈善平教授等人编制的,分别从锻炼乐趣、健康效果、能力效果、外貌效果和社交效果几个方面设计测量题目,答案为非常同意、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对、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抑郁自评量表反应的是被试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可选选项有“没有或极少时会有”,“小部分时间有”,“相当部分时间有”,“绝大部分时间有”。

统计方法采用SPSS录入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结果。

讨论:

体育锻炼如果的确对改善抑郁有较好的效果,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则是,具体哪一种锻炼形式作用最好。

因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因锻炼的类型、 强度、 频率与持续时间等的不同而有区别。早期, 有关锻炼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大多集中在有氧活动 (如跑步、 游泳等) 与无氧锻炼 (如力量训练) 的心理效益的比较上 (Owen,1992)。Novell 的研究表明,举重训练对于降低焦虑、 抑郁和敌意情绪具有显著的效益。另一个研究发现, 有氧锻炼与力量训练较控制组能同样显著降低抑郁 (Johnson,1993) 。Bosscher (1993) 等人研究了跑步对于降低抑郁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 有更多的研究强调了运动强度与锻炼类型相结合以达到体育锻炼的最大心理效益。有关锻炼类型与强度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见表%。大量的研究表明, 高强度的有氧活动对于达到锻炼的心理效益并不是必要的 (Doyen,

1993)。一项研究将被试随机分成高强度的有氧训练组、 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组和控制组 (Edward,1989) , 三组安排相同的频数 (每周4次) 和持续时间 (10周) 的练习。结果表明, 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组的焦虑水平下降, 另外两组在训练后没有显示焦虑水平的变化。高强度组的有氧锻炼虽然显示了

最大的身体锻炼的效益,然而生理方面的最大效益并不能带来最大的心理效益。

Motta 对89名大学生进行了有氧和无氧锻炼对抑郁和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有氧和无氧锻炼组较控制组显著地降低了抑郁, 无氧锻炼组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效果优于有氧锻炼组。Owen比较了有氧锻炼 (游泳) 与低强度的瑜珈功对心境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种锻炼都能改善心境, 此外, 对于男性被试来说, 瑜珈功较游泳能更大程度地降低紧张、 疲劳和愤怒。

根据这些已有研究结果,未来实验的方向则是针对于确定的运动形式以及其带来的心理收益。

参考文献:

毕秀淑, & 彭延春. (2003).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体育科技, 39(3), 30-31. 张英根, & 李承道. (1998).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体育科学,18(1), 55-56. 张勇, & 孙高峰. (2006). 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9(1), 56-57.

Weinberg,R.S.&Gould,D . Foundation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J]1995 姒刚彦, 段艳平,少年儿童锻炼心理学研究述评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9,(4) : 77-91


相关文章

  • 优秀秘书毕业论文-优秀论文-毕业论文-优秀毕业论文-秘书论文
  •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标题: 论秘书人员的心理健康 系 别: 人文法律系 专 业: 文秘(财经) 学 号:姓 名: 吴静 指导教师: 吴芳 二〇一二年 四 月 十五 日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 ...查看


  •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的编制与使用
  • 2001年4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柱)Aor.2001 第H卷第2期.J-do"nnerMon鲋hh朋ldu-Ⅲty(Edu叫[londSclenre).ol14No二<学前 王量/(字前'L重0珲链柬州1}量毒)a ...查看


  • 2015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范文
  • 2015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范文 平顶山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论文(设计)题目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冯冰洁 学号 101330130 专业 10级学前音乐 所在院系 师范教育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彭鹏 助教 一.选 ...查看


  • 关于转发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心理健康学科两项评比活动的...
  • 关于转发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心理健康学科 两项评比活动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研室,市直各学校: 现将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两项评比活动的通 知转发给你们,请各单位按照省里的要求将材料汇总后统一上 报.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上报时间:6 ...查看


  • 自尊问题研究综述
  • 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福昕软件(C)2005-2008,版权所有,仅供试用. 第4卷第2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I.4 No.2 2002年6月 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Aeron ...查看


  • [心理论文素材]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 ...查看


  •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 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第34卷第21期ModeNl PreventiveMedicine.2007,Vd.34,NO.21 4127 文章编号:1003-8507(2007121-4127-03中国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 [健康 ...查看


  • 毕业论文-师范类1
  •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教 师 心 理 健 康 问 题 研 究 姓 名 田 珍 _ 专 业 _英 语 完成时间2011年 6 月_15 日 目 录 摘 要 ......................................... ...查看


  • 264名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 堕i亟盎固 264名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口王雷桑青松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目的调查264名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与对策.方法采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结果与全国成人常 ...查看


  • 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
  • 青春 岁月 心理关怀 ●● 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Ⅱ 口欧阳娉婷(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海口571127) I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已经成为社会和国家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笔者从高校辅导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