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孙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

浅述孙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

【摘要】 孙中山先生结合当时中国内外的社会实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基于其民生史观,产生了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思想,并发展成为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等组成的一套系统的经济思想——民生主义。

【关键词】 孙中山先生 民生主义 区域经济 开放主义 节制资本 振兴实业 混合经济

【正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条件,有不同的特殊任务,有各种实际的需求,要解决诸多问题。就经济范围而言,解决各时代的经济问题,早就成了仁人志士的基本共识。

古代兵法有云:“兵未动,粮草先行。”确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改革也好,民主革命也罢,都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作为保障。没有经济作为后盾,一切美好的设计都是幻想,一切亮丽的构架都是浮云。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虽不是经济学家,但出于革命的需要,他精通经济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的诸多设想切合中国国情,至今日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 孙中山先生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在历史上,新兴的思想潮流总是可以突破狭隘的地域界限和政治社会条件而发展壮大。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思潮的发展也是如此,它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各种思想的冲突下产生的,并在多种敌对势力封锁压抑下取得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不单从政治上加强对中国的统治,更从经济上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腐朽反动的清政府投靠帝国主义,成了“洋人的朝廷”,于是,在后来洋务派官僚资本主义和社会上买办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理所应当产生了早期买办官僚资本主义和早期买办资产阶级;客观上消极刺激了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强,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力量也随着资本主义中小企业的增加而有所扩大;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帝国主义在华开设厂矿也大幅度增加、官僚资本企业得到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产生并壮大。由于经济、阶级关系的变化及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济思想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潮的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经济思想取代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经济思想而成为当时主要的进步经济思潮。孙中山先生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和领导人,其经济思想在一时期形成、发展,并且成为主流。

(二) 孙中山先生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

孙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民生主义。是以民生史观为基础,同时兼受西方各种经济思想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

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所以民生问题可以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他批判了达尔文主义,也不赞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他强调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有冲突,历史的重心是民生,而不是物质。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两字,是中国向来采用惯了的一个名词,„„拿这个名词来下定义,可以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由此可看出,孙中山先生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命”、“生计”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视。从这一点来说,他的民生史观确实包含着某些符

合唯物论的合理因素,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先驱者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怜悯。

以上明确了孙中山先生经济思想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后,我们具体来看看孙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我个人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孙中山先生经济思想中的区域经济思想

(一) 中国以三大港口为龙头,构筑三大经济区域

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以北方、东方和南方三个世界级大港为中心,将中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带,三大经济区域同时开发、协调发展。他提出“筑北方大港于直隶湾”①;而东方大港的最佳位置并不在上海,而是“当在杭州湾中乍浦正南之地”;南方大港首选广州,“吾人

③之南方大港,当然为广州”。孙中山先生设想以这三大港口为龙头,分别在北方、华中、

和华南构筑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集中财力、物力,优先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然后再逐步向周边后发展地区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 孙中山先生选择的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区域,都是中国最开放的区域。中国最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这三个区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以这样三个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不但可以有效的发挥其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更能形成北方、中部和南方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三大经济带,既可以在各自的经济区内优势互补,又可以在各经济区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孙中山先生将中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区域,使三大经济区构成全国经济系统,且每个经济区又自成体系,并以沿海三大港口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由此构筑一个开放、发展、充满竞争力的国民经济新体系。这一构想完全符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基本经济模式。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显示出区域经济的优越性,市场的需要选择了区域经济的互补互利的发展模式。区域内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协调发展,不但能解决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且可以因地制宜,互补优劣,形成区域内外的良性发展机制。

(二) 采取先沿海后内地,以沿海带动内地的梯度发展观念

孙中山先生提出将中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区得构想后,又设想以便捷的交通网络使三大经济区紧密联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能源的合理利用。在交通网密布的基础上,在三大经济区域内兴建城镇,开发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各种实业;并提出“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振兴实业”的口号,实行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引进人才等重要经济思想,由此构成全国经济系统。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复杂性和不均衡性,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对此孙中山先生有深刻的认识,准确的指出:北方多山,南方多水,山西产煤,直隶产盐,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再加上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沿海已开始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内地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小农经济时代。所以中国的经济必然是非均衡经济,必然有先后。孙中山先生先生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在设计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时有意识地设计出一个梯度发展战略。例如,在沿海设港口,就设计三个等级的港口,加上15个渔业港,组成一个庞大的海港系统。孙中山先生设想以三大港口为带动中国经济的龙头,先发展以此为策源地的三大经济区,然后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等的优势互补,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 大力发展基础农业,实现中国工业体系的现代化

孙中山先生在解析当时中国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广大中国人民没有饭吃的原因,在于 《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4页。

《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8页。

③ 《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1页。

④ 参见郭灿《孙中山经济发展战略的再认识》,《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①②②④

农业不发达。孙中山先生认为,如果中国也能像西方那样振兴农业,能够效法西方大国那样经营农业,增加出产,那么,我们不但不怕饥荒,并且可以得粮食的剩余,可以供给他国。 当然,孙先生强调农业重要,并非是要回到农业社会中去。之所以强调要兴农,是因为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以为社会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没有农业,人类将无法生存,农业可以是供给原料的主要源泉,没有农业、工业将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故称农业“实为其他种种子业之母”农业兴“则凡百事业由之而兴”。并为此实现一系列措施,例如:兴农新法,移民垦荒,并推行农业机械化,推广使用化肥,培育优良种子,搞好农产品加工等等策略。

以农业为基础,发展新兴工业,以现代化的工业作为立国之本,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孙先生为之设计了一个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产业计划,主要包括:铁矿、铜矿、油矿、特种矿之采取、矿业机器之制造、冶矿厂之设立,以及粮食工业、衣服工业、居室工业、行动工业、印刷工业等,以这些门类的工业构成作为中国工业化的主体。 现在看来,特别是进入以信息化时代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大比重,这种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化计划有不不符合现今时代要求之处,但在当时仍然是非常先进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实现工业化,才是强国富民之路。

从先生的这些经济设想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以来用区域的概念描绘中国现代经济蓝图的第一人。在同一时代,甚至其后较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任何人能够像孙中山先生先生那样,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既有宏观、全局性的布局又微观、详尽设计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开拓性、创造性勾画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衡量,这个计划有许多不科学、不合实际而且落后的方面,但此计划提出的经济建设的思路、总体框架给后人带来许多的启迪和借鉴。

二、孙中山先生的交通建设思想是其区域经济思想的主体

(一) 经济发展,交通必须先行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导,铁路又是交通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①。

孙中山先生提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优先发展交通业的主张。他认为,交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关键。对交通建设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说明:“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实业之利器,非先有此种交通、运输、

②屯集之利器,则虽全具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亦无发展也。”交通扼经济发展的命脉,不仅为

经济领域的流通提供必要的条件,而且直接影响经济竞争能力。孙中山先生先生从事实出发,证明三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不管是农产品还是工业产品,一切产品都需要经过交换和流通并进入消费领域才能保值并增值。

孙中山先生还指出,交通便捷与否,不但影响商品的运输成本,而且影响商品的竞争力。交通不便利,其交通运输的耗费增加,商品的成本也随之增高,其竞争力必然降低。在激烈的商战中,只有发展交通,求得“廉价之运输”,才能够振兴实业,求得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③交通业的发展不仅能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还能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孙中山先生根据欧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交通业一定要国家兴办,“如果不用政府办,要用私人办,不是私人财力不足,就是垄断的阻力极大”,私人财力不足,办不成上规模、高档次的交通网,如果财力雄厚足以承担,又容易造成私人垄断,这必然“令全国的各种经济事业都要在无形之中受到很大损失”,最终导致国家经济命脉为一少部分人掌握,于国于民 《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83页。

《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4月版,第134页。

③ 参见黄明同、卢昌健著《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①②

都极为不利。

(二) 在交通建设中,优先发展铁路

孙中山先生根据当时的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提出发展交通要优先发展铁路。他认为铁路的多少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强弱的标尺,他认为“中国幅员虽大,自南而北,自西往东,交通不便,载运不灵,虽大无济”,中国贫穷落后其“受病之源,则由于交通不便”,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例:“美国有70万里之铁道”, “其铁路为世界至多,而其富强亦为世界第一”。③他以美国为参照,提出“中国地广人众,就美国人口为比例,当有350万里之铁道,今尚不及350分之一。”所以要实现国家富强,首要任务是建造铁路。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孙中山先生的经济构想中,大部分是关于港口、铁路等交通运输业的计划。孙中山先生先生在当时最注重铁路建设,认为“铁路为交通之母”,虽然也承认公路和水运也必不可少,前者是“树干”,握全国经济的命脉,后者是“树枝”,是铁路运输的有效补充,是连接城乡的最便捷手段,但在之后对西南交通网的设计中,唯一没有提到的却是公路建设。今天,人们看来,与铁路相较,公路具有建设成本低、使用率高、灵活方便等特点,在地广国穷的中国,修建公路有更大的可行性,这一做法,确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不能不说是孙先生经济思想的一个重大缺陷,然而,立足于孙先生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我们不难明白孙先生的这一做法:

(1) 孙中山先生所理解的公路就是马路,碎石路,他提出在中国修建的公路,只是作为铁路的补充,主要作用是为衔接铁路与水运,不是主要的交通方式。

(2) 当时的公路与铁路相较,没有突出的优势。公路的路面情况差,质量不高,速度不快,而且运量小;与水运相较,造价高,运量少。

(3) 在那个时候,汽车制造工业不发达,水平不高。

正是基于这样的实际,孙中山先生没有把公路作为交通建设的主要手段,甚至对其补充作用的重视也不够。

三、孙中山先生经济思想中的经济开放主义

孙中山先生把“开放主义”作为发展经济的策略思想乃至作为国策,不但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今天看来,仍然是一个具有积极作用的指导思想。

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先生的经济开放思想得到集中体现,在计划中,他明确以开放主义作为经济建设基本政策的思想。以“开放主义”的宗旨,借助国际力量,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以使中国早日跨进世界先进行列。孙先生认为,只要对“振兴中华”有利、有用,则来者不拒。

孙中山先生认为全面开放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 开放是世界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工业时代,商品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它要求空间开放,要求形成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世界市场的开拓,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任何国家都必须相互开放。孙中山先生正是从世界各国的经济中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事实也证明,不开放,就不能振兴,就不能迅速发展,而旧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2) 开放是中国振兴的必然要求。孙中山先生认为,在中国积贫积弱的国情下,要振兴中国,一无资金,二无人才,三无设备,要想发达实业,非用门户开放主义不可。通过对外开放,以解决建设中资金、人才设备缺乏的困难。

经济开放政策,是孙中山先生生前最伟大的理论构想之一,很可惜孙先生早逝,使他生 《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4月版,第367页。

《孙中山集外集》,王耿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57—58页。

③ 《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67、481页。

④ 《孙中山集外集》,王耿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57—58页。 ①②①②④

前伟大理想未能实现,继后在国民党执政期间,虽然实现了一部分,但绝大部分却未有实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正确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在全国人民一致的共同努力下,孙中山先生生前的伟大理想,可以说是终于完全实现,而且在某种程度下,在实现近代化的道路上还远远超过了孙中山先生当年的理想,然而,孙先生作为一个最初理想的设计者和构建者,其意义是举足轻重的,是高瞻远瞩的,是值得我们永远尊重和敬仰的。

四、在坚持本国特色的同时,要兼采西方各国的经济发展之所长,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经济思想,实行混合经济

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相伴而生,它摧毁了中世纪的小农经济和手工生产方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和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但是,由于其原始资本的积累方式与过程,使它同时又充满血污和丑恶。因此,从资本主义降生人世以后,就同时出现了对它的歌颂、赞美与对它的批判和抗议。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中国大地缓慢地出现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思想界也就出现了或迎或拒两种意见。梁启超等人认为,资本家是“国民经济的中坚”,中国如果没有大资本家,没有托拉斯集团,就无法抵御外国资本主义,因此,他们主张,在中国要积极、充分地发展资本主义。而以章太炎和刘师培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则严厉批判资本主义。刘师培提出:“抵抗资产阶级,固当今之急务。”

而在当时现有的时代基础和经济背景下,应该使用何种经济政策,确实困扰了不少人,孙中山先生研究了俄国革命的经验后,认为在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实行混合经济。而要想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实现混合经济,应分两路进行:(一)个人企业。(二)国家经营。孙中山先生认为,国家经营的企业之外,有些企业由私人经营较国家经营更为适宜,就应坚决交给私人去经营,国家不仅予以奖励而且要加以法律保护,并为之排除障碍。清末以来,政府官吏、官办企业常常阻挠民营企业发展。可以说,这就是今天提倡的以公有制有主题,积极引导、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最初雏形。

孙中山先生兼采众长,客观实际指出经济发展的方向,提出“节制资本”的经济思想。

(1) 他严厉批判资本主义,同时又积极提倡利用资本主义。期望以西方为鉴,采取措施,另辟新途,创造出远比西方更高的新社会。

(2) 明确提出要积极利用“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时,又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互相为用”,共同促进世界文明的构想。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极具启发意义。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我们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先进部分,又要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借鉴西方经济思想的先进文明成果,确实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腾飞,实现中华民族的违法复兴。

五 总结

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者导师孙中山先生,其思想在当时社会历史实际中是先进的,其三民主义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其民生主义即其经济思想也是符合中国实际经济情况的,其中的诸多经济主张和经济设想,放到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也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值得我们去部分和发展。

浅述孙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

【摘要】 孙中山先生结合当时中国内外的社会实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基于其民生史观,产生了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思想,并发展成为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等组成的一套系统的经济思想——民生主义。

【关键词】 孙中山先生 民生主义 区域经济 开放主义 节制资本 振兴实业 混合经济

【正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条件,有不同的特殊任务,有各种实际的需求,要解决诸多问题。就经济范围而言,解决各时代的经济问题,早就成了仁人志士的基本共识。

古代兵法有云:“兵未动,粮草先行。”确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改革也好,民主革命也罢,都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作为保障。没有经济作为后盾,一切美好的设计都是幻想,一切亮丽的构架都是浮云。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虽不是经济学家,但出于革命的需要,他精通经济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的诸多设想切合中国国情,至今日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 孙中山先生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在历史上,新兴的思想潮流总是可以突破狭隘的地域界限和政治社会条件而发展壮大。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思潮的发展也是如此,它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各种思想的冲突下产生的,并在多种敌对势力封锁压抑下取得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不单从政治上加强对中国的统治,更从经济上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腐朽反动的清政府投靠帝国主义,成了“洋人的朝廷”,于是,在后来洋务派官僚资本主义和社会上买办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理所应当产生了早期买办官僚资本主义和早期买办资产阶级;客观上消极刺激了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强,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力量也随着资本主义中小企业的增加而有所扩大;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帝国主义在华开设厂矿也大幅度增加、官僚资本企业得到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产生并壮大。由于经济、阶级关系的变化及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济思想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潮的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经济思想取代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经济思想而成为当时主要的进步经济思潮。孙中山先生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和领导人,其经济思想在一时期形成、发展,并且成为主流。

(二) 孙中山先生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

孙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民生主义。是以民生史观为基础,同时兼受西方各种经济思想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

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所以民生问题可以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他批判了达尔文主义,也不赞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他强调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有冲突,历史的重心是民生,而不是物质。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两字,是中国向来采用惯了的一个名词,„„拿这个名词来下定义,可以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由此可看出,孙中山先生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命”、“生计”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视。从这一点来说,他的民生史观确实包含着某些符

合唯物论的合理因素,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先驱者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怜悯。

以上明确了孙中山先生经济思想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后,我们具体来看看孙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我个人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孙中山先生经济思想中的区域经济思想

(一) 中国以三大港口为龙头,构筑三大经济区域

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以北方、东方和南方三个世界级大港为中心,将中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带,三大经济区域同时开发、协调发展。他提出“筑北方大港于直隶湾”①;而东方大港的最佳位置并不在上海,而是“当在杭州湾中乍浦正南之地”;南方大港首选广州,“吾人

③之南方大港,当然为广州”。孙中山先生设想以这三大港口为龙头,分别在北方、华中、

和华南构筑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集中财力、物力,优先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然后再逐步向周边后发展地区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 孙中山先生选择的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区域,都是中国最开放的区域。中国最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这三个区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以这样三个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不但可以有效的发挥其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更能形成北方、中部和南方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三大经济带,既可以在各自的经济区内优势互补,又可以在各经济区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孙中山先生将中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区域,使三大经济区构成全国经济系统,且每个经济区又自成体系,并以沿海三大港口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由此构筑一个开放、发展、充满竞争力的国民经济新体系。这一构想完全符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基本经济模式。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显示出区域经济的优越性,市场的需要选择了区域经济的互补互利的发展模式。区域内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协调发展,不但能解决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且可以因地制宜,互补优劣,形成区域内外的良性发展机制。

(二) 采取先沿海后内地,以沿海带动内地的梯度发展观念

孙中山先生提出将中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区得构想后,又设想以便捷的交通网络使三大经济区紧密联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能源的合理利用。在交通网密布的基础上,在三大经济区域内兴建城镇,开发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各种实业;并提出“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振兴实业”的口号,实行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引进人才等重要经济思想,由此构成全国经济系统。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复杂性和不均衡性,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对此孙中山先生有深刻的认识,准确的指出:北方多山,南方多水,山西产煤,直隶产盐,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再加上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沿海已开始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内地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小农经济时代。所以中国的经济必然是非均衡经济,必然有先后。孙中山先生先生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在设计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时有意识地设计出一个梯度发展战略。例如,在沿海设港口,就设计三个等级的港口,加上15个渔业港,组成一个庞大的海港系统。孙中山先生设想以三大港口为带动中国经济的龙头,先发展以此为策源地的三大经济区,然后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等的优势互补,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 大力发展基础农业,实现中国工业体系的现代化

孙中山先生在解析当时中国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广大中国人民没有饭吃的原因,在于 《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4页。

《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8页。

③ 《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1页。

④ 参见郭灿《孙中山经济发展战略的再认识》,《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①②②④

农业不发达。孙中山先生认为,如果中国也能像西方那样振兴农业,能够效法西方大国那样经营农业,增加出产,那么,我们不但不怕饥荒,并且可以得粮食的剩余,可以供给他国。 当然,孙先生强调农业重要,并非是要回到农业社会中去。之所以强调要兴农,是因为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以为社会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没有农业,人类将无法生存,农业可以是供给原料的主要源泉,没有农业、工业将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故称农业“实为其他种种子业之母”农业兴“则凡百事业由之而兴”。并为此实现一系列措施,例如:兴农新法,移民垦荒,并推行农业机械化,推广使用化肥,培育优良种子,搞好农产品加工等等策略。

以农业为基础,发展新兴工业,以现代化的工业作为立国之本,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孙先生为之设计了一个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产业计划,主要包括:铁矿、铜矿、油矿、特种矿之采取、矿业机器之制造、冶矿厂之设立,以及粮食工业、衣服工业、居室工业、行动工业、印刷工业等,以这些门类的工业构成作为中国工业化的主体。 现在看来,特别是进入以信息化时代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大比重,这种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化计划有不不符合现今时代要求之处,但在当时仍然是非常先进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实现工业化,才是强国富民之路。

从先生的这些经济设想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以来用区域的概念描绘中国现代经济蓝图的第一人。在同一时代,甚至其后较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任何人能够像孙中山先生先生那样,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既有宏观、全局性的布局又微观、详尽设计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开拓性、创造性勾画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衡量,这个计划有许多不科学、不合实际而且落后的方面,但此计划提出的经济建设的思路、总体框架给后人带来许多的启迪和借鉴。

二、孙中山先生的交通建设思想是其区域经济思想的主体

(一) 经济发展,交通必须先行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导,铁路又是交通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①。

孙中山先生提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优先发展交通业的主张。他认为,交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关键。对交通建设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说明:“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实业之利器,非先有此种交通、运输、

②屯集之利器,则虽全具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亦无发展也。”交通扼经济发展的命脉,不仅为

经济领域的流通提供必要的条件,而且直接影响经济竞争能力。孙中山先生先生从事实出发,证明三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不管是农产品还是工业产品,一切产品都需要经过交换和流通并进入消费领域才能保值并增值。

孙中山先生还指出,交通便捷与否,不但影响商品的运输成本,而且影响商品的竞争力。交通不便利,其交通运输的耗费增加,商品的成本也随之增高,其竞争力必然降低。在激烈的商战中,只有发展交通,求得“廉价之运输”,才能够振兴实业,求得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③交通业的发展不仅能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还能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孙中山先生根据欧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交通业一定要国家兴办,“如果不用政府办,要用私人办,不是私人财力不足,就是垄断的阻力极大”,私人财力不足,办不成上规模、高档次的交通网,如果财力雄厚足以承担,又容易造成私人垄断,这必然“令全国的各种经济事业都要在无形之中受到很大损失”,最终导致国家经济命脉为一少部分人掌握,于国于民 《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83页。

《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4月版,第134页。

③ 参见黄明同、卢昌健著《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①②

都极为不利。

(二) 在交通建设中,优先发展铁路

孙中山先生根据当时的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提出发展交通要优先发展铁路。他认为铁路的多少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强弱的标尺,他认为“中国幅员虽大,自南而北,自西往东,交通不便,载运不灵,虽大无济”,中国贫穷落后其“受病之源,则由于交通不便”,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例:“美国有70万里之铁道”, “其铁路为世界至多,而其富强亦为世界第一”。③他以美国为参照,提出“中国地广人众,就美国人口为比例,当有350万里之铁道,今尚不及350分之一。”所以要实现国家富强,首要任务是建造铁路。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孙中山先生的经济构想中,大部分是关于港口、铁路等交通运输业的计划。孙中山先生先生在当时最注重铁路建设,认为“铁路为交通之母”,虽然也承认公路和水运也必不可少,前者是“树干”,握全国经济的命脉,后者是“树枝”,是铁路运输的有效补充,是连接城乡的最便捷手段,但在之后对西南交通网的设计中,唯一没有提到的却是公路建设。今天,人们看来,与铁路相较,公路具有建设成本低、使用率高、灵活方便等特点,在地广国穷的中国,修建公路有更大的可行性,这一做法,确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不能不说是孙先生经济思想的一个重大缺陷,然而,立足于孙先生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我们不难明白孙先生的这一做法:

(1) 孙中山先生所理解的公路就是马路,碎石路,他提出在中国修建的公路,只是作为铁路的补充,主要作用是为衔接铁路与水运,不是主要的交通方式。

(2) 当时的公路与铁路相较,没有突出的优势。公路的路面情况差,质量不高,速度不快,而且运量小;与水运相较,造价高,运量少。

(3) 在那个时候,汽车制造工业不发达,水平不高。

正是基于这样的实际,孙中山先生没有把公路作为交通建设的主要手段,甚至对其补充作用的重视也不够。

三、孙中山先生经济思想中的经济开放主义

孙中山先生把“开放主义”作为发展经济的策略思想乃至作为国策,不但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今天看来,仍然是一个具有积极作用的指导思想。

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先生的经济开放思想得到集中体现,在计划中,他明确以开放主义作为经济建设基本政策的思想。以“开放主义”的宗旨,借助国际力量,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以使中国早日跨进世界先进行列。孙先生认为,只要对“振兴中华”有利、有用,则来者不拒。

孙中山先生认为全面开放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 开放是世界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工业时代,商品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它要求空间开放,要求形成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世界市场的开拓,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任何国家都必须相互开放。孙中山先生正是从世界各国的经济中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事实也证明,不开放,就不能振兴,就不能迅速发展,而旧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2) 开放是中国振兴的必然要求。孙中山先生认为,在中国积贫积弱的国情下,要振兴中国,一无资金,二无人才,三无设备,要想发达实业,非用门户开放主义不可。通过对外开放,以解决建设中资金、人才设备缺乏的困难。

经济开放政策,是孙中山先生生前最伟大的理论构想之一,很可惜孙先生早逝,使他生 《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4月版,第367页。

《孙中山集外集》,王耿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57—58页。

③ 《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67、481页。

④ 《孙中山集外集》,王耿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57—58页。 ①②①②④

前伟大理想未能实现,继后在国民党执政期间,虽然实现了一部分,但绝大部分却未有实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正确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在全国人民一致的共同努力下,孙中山先生生前的伟大理想,可以说是终于完全实现,而且在某种程度下,在实现近代化的道路上还远远超过了孙中山先生当年的理想,然而,孙先生作为一个最初理想的设计者和构建者,其意义是举足轻重的,是高瞻远瞩的,是值得我们永远尊重和敬仰的。

四、在坚持本国特色的同时,要兼采西方各国的经济发展之所长,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经济思想,实行混合经济

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相伴而生,它摧毁了中世纪的小农经济和手工生产方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和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但是,由于其原始资本的积累方式与过程,使它同时又充满血污和丑恶。因此,从资本主义降生人世以后,就同时出现了对它的歌颂、赞美与对它的批判和抗议。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中国大地缓慢地出现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思想界也就出现了或迎或拒两种意见。梁启超等人认为,资本家是“国民经济的中坚”,中国如果没有大资本家,没有托拉斯集团,就无法抵御外国资本主义,因此,他们主张,在中国要积极、充分地发展资本主义。而以章太炎和刘师培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则严厉批判资本主义。刘师培提出:“抵抗资产阶级,固当今之急务。”

而在当时现有的时代基础和经济背景下,应该使用何种经济政策,确实困扰了不少人,孙中山先生研究了俄国革命的经验后,认为在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实行混合经济。而要想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实现混合经济,应分两路进行:(一)个人企业。(二)国家经营。孙中山先生认为,国家经营的企业之外,有些企业由私人经营较国家经营更为适宜,就应坚决交给私人去经营,国家不仅予以奖励而且要加以法律保护,并为之排除障碍。清末以来,政府官吏、官办企业常常阻挠民营企业发展。可以说,这就是今天提倡的以公有制有主题,积极引导、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最初雏形。

孙中山先生兼采众长,客观实际指出经济发展的方向,提出“节制资本”的经济思想。

(1) 他严厉批判资本主义,同时又积极提倡利用资本主义。期望以西方为鉴,采取措施,另辟新途,创造出远比西方更高的新社会。

(2) 明确提出要积极利用“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时,又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互相为用”,共同促进世界文明的构想。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极具启发意义。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我们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先进部分,又要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借鉴西方经济思想的先进文明成果,确实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腾飞,实现中华民族的违法复兴。

五 总结

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者导师孙中山先生,其思想在当时社会历史实际中是先进的,其三民主义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其民生主义即其经济思想也是符合中国实际经济情况的,其中的诸多经济主张和经济设想,放到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也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值得我们去部分和发展。


相关文章

  • 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 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颖飞) 王翔宇 天谈民生,我们不能不追想起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对民生的看法,他的民生主义学说对我们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其 ...查看


  • 孙中山民生思想对当前民生建设的启示_于春梅
  • 2013年12月总第237期第12期 ·历史研究·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Dec.,2013SerialNo.237No.12 孙中山民生思想对当前民生建设的启示 于春梅,邵奇,张博洋 (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齐 ...查看


  • 中华民族要团结,团结真有力
  • 中华民族要团结,团结真有力 2012-10-08 21:21:10 前天週末应友人之邀,参加了「中华民族团结协会」首次在圆山大饭店举办的公开联谊活动.参加者多系泛蓝阵营之军方退役及民间统派人士.协会是由说出「今后不要再分什么国军.共军,我们 ...查看


  • 民革5000字入党申请
  • 敬爱的民革上外支部: 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但我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我自小就沐浴在中国共产党的阳光雨露下,我的父母亲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我心中,新中国除了共产党以外,没有别的组织可以胜过她.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感觉到 ...查看


  • 民革入党申请5000字
  • 敬爱的民革上外支部: 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但我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我自小就沐浴在中国共产党的阳光雨露下,我的父母亲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我心中,新中国除了共产党以外,没有别的组织可以胜过她.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感觉到 ...查看


  • 民革入党申请1500字
  • 敬爱的民革党组织: 您好! 20XX年至今,本人虽年龄尚未符合入党年龄,但幸得党组织和前辈们的关照和鼓励,我有幸进入党组织并参加各项活动,更荣幸代表民革参加了政界的多项活动,例如07年的征文比赛(三等奖).08年的统-战知识竞赛(三等奖). ...查看


  • 民革入党申请字数5000字
  • 敬爱的民革上外支部: 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但我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我自小就沐浴在中国共产党的阳光雨露下,我的父母亲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我心中,新中国除了共产党以外,没有别的组织可以胜过她.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感觉到 ...查看


  • 民革入党申请书5000字
  • 敬爱的民革上外支部: 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但我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我自小就沐浴在中国共产党的阳光雨露下,我的父母亲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我心中,新中国除了共产党以外,没有别的组织可以胜过她.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感觉到 ...查看


  • 民革5000字入党申请书
  • 敬爱的民革上外支部: 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但我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我自小就沐浴在中国共产党的阳光雨露下,我的父母亲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我心中,新中国除了共产党以外,没有别的组织可以胜过她.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感觉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