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带领下属取得好业绩
一、解决员工的态度和能力问题
1. 重视员工的个人素质
员工能否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决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良好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企业文化十分认同,遵守企业的制度,相信企业的产品前途光明,相信企业,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工作能力是指员工在职能范围内,更快更好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2. 了解员工的四种类型
根据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不同,可以将员工划分为四种类型。
态度很好,能力很强
员工工作态度很好,认同企业的制度,企业文化,并能竭尽全力工作并能很好地完成,就属于企业的“人财”,是企业的无价之宝、顶梁柱。
态度很好,工作能力缺乏
企业中常常有些员工,态度没有问题,但是刚刚参加工作,对工作不太熟悉,被称为“人才”,是企业的后备队。企业愿意为这类人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这类人能够很好地转移为第一类,成为企业真正的“人财”。
能力很强,态度有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员工能力很强,但总是爱发牢骚、抱怨。企业领导不是很愿意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而是防而用之,此类人被称为“人在”,即很容易被解雇或跳槽的员工。
能力很差,态度也有问题
在企业中,对于一些能力很差,而且牢骚很多的人,属于企业的“人灾”,留在企业里面没有作用,是要裁掉的对象。
3. 员工态度与能力的对比
在实际工作中,良好的工作态度比出色的工作能力更重要。
态度难以转变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态度一旦形成,往往很难被转变。尤其是能力很强的人如果态度不好,其能力必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主动性、热诚很难培养
员工平日工作的主动性、热诚很难被一日培养起来。管理者在用人选人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员工主动性的问题,以保证后期的工作顺畅。
4. 做教练式经理
培养嫡系部队
如今的企业管理已经不是管理与被管理,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员工不可能天生态度很好、能力很强,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对企业的认同,这就要求中层管理者平时要做个好教练,自己培养出合格的“部队”。
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更多时候是一种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教练的成绩是靠运动员打拼出来的,管理者要做教练式的经理,教下属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而不是像警察一样等下属做错后惩罚,并以此为成就,即不能将权威建立在员工犯错误的基础上。
教练式经理的程序
中层管理者要成为教练式经理应做好三个步骤。
询问员工是否明白其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如果员工明白了,管理者应该将任务重复确认一遍。
询问员工以自己的工作能力能否按时完成任务。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完成任务,管理者就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员工进行指导并协助其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培训,让员工独立完成工作。如果员工仍然难以独立完成,就应该按照企业现有制度,给予员工相应的惩罚。
快乐的进化与痛苦的进化
中层管理者一定要想办法迫使自己的下属进化,提升下属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从而提升部门整体工作业绩。
因材施教。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样,每个部门的情况不一样,每个经理下面的员工情况也不同,因此部门经理应该去思考该用何种办法和模式去促进下属进化。
进化方式的选择。进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快乐的进化和痛苦的进化。快乐的进化,就是让员工很忘我、很愉悦地提升能力,达到管理者的要求。痛苦的进化是经过痛苦蜕变的过程,如凤凰涅磐一般,终于修成正果。
二、重视制度管理
对于企业来说,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制度的企业就如一盘散沙,缺少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制度执行得好,管理者的工作就会很轻松,企业的整体业绩也会随之提高。
员工违反了制度就要立即受惩罚,前提是员工事先应该知道制度是不可以违反的。虽然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但是也要以遵守制度为前提,不能把人性化与遵守制度对立起来。
对管理者来说,制度的管理要遵循三个原则。
1. 制度要有实用性
每一个企业情况不同,在制定企业的制度时,应注意实用性。在不同的市场环境和员工数量下,制度也是不同的。
【案例】
三改制度
某企业规定:迟到一次罚款5元。结果员工迟到现象没有得到禁止,因为大
家觉得罚5元也无所谓。
后来,企业就加大罚款力度,改为迟到一次罚款100元。制度实施以后,员
工的抵触情绪加大,认为企业制度过于严厉。最后规定迟到一次罚款10元,同时在工厂的大门口挂牌要求每一个迟到的人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保留三天。此项规定一经施行,迟到的员工就大大减少了。
从案例可见,企业的制度都需要依据企业变化进行改善。制度建设是常改常新的一个话题,制度实用性的出发点就在于为当前形势和任务服务。
2. 制度要有刚性
制度要有刚性,不应留有回旋的余地。传统企业员工犯了错误以后,先是口头批评,然后书面警告、写检查,最后开除,阶梯状的惩罚措施并不实用,因为存在商量的余地,受罚者会争取最轻量的惩罚方式。
3. 制度要有三个假设
管理者要充分了解该企业的员工所处的位置,设法让员工取得最好的工作业绩。在制定制度的时候,管理者要先进行三项假设。
第一,假设员工无法独立完成工作。管理者就要做一名教练,要教导员工如何去做。 第二,假设员工会做,但却不做。这就需要管理者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假设管理者已经检查,但是没有用,员工还是不做,就要加大惩罚力度。
要点提示
制度管理的三个假设:
① 员工无法独立完成工作;
② 员工会做,但却不做;
③ 管理者已经检查,但无效果。
三、“情、理、法”的综合运用
1. 以情为先
管理者应该以情为先,首先对下属员工有感情,让员工感觉到有面子。然后由情入理,以理为主,跟员工讲道理。如果员工还是犯错,最后就是法不容情。
【案例】
棘手的员工
企业有一名负责电脑硬件维护的员工,职务不高,但资历很深。该员工常常忽
视企业的制度,对同事的态度也比较恶劣,爱占企业的小便宜,常常拿私人的打的费报销,让企业很头痛,此人工作中业绩不是很突出,但没有犯大错,这样的员工该如何处理呢?
上述案例中,此种棘手的员工,首先要梳理管理制度是否有漏洞,既然资历很深,说明公司里有其长期生存的土壤,很大程度上在于管理不规范,制度上的漏洞令其有机可乘。管理者应该反思自身的管理意识、观念及企业的管理体制,及时堵上漏洞。否则即使辞退该员工,也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如果制度建设是刚性的,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柔性的。两项建设并举,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员工的问题。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新老员工都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公司弘扬提倡的和反对杜绝的,并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
3. 观察、监控问题员工
观察问题员工,监控改进情况,对长期没有改进起色的员工予以辞退。在此过程中,管理者需要考虑此人的可替代性,辞退的理由是否有“警示”性,是否能以此为契机对公司进行整顿,并重组员工队伍。
四、做好目标管理
要带领下属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带领团队更加顺利的完成任务,就需要借助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项管理技能,无论企业的规模多大,目标管理都适用。
实际上,目标管理是属于企业绩效管理的内容,是从属于绩效管理大概念的一个小概念。企业制定目标是为了让下属实现目标,因此,如何为下属制定目标、做好目标管理是每一位管理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设置目标的SMART 原则
S:特殊性
特殊性(Specific )。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重要因素应该在目标制定过程中给予重视。
M:可测量性
可测量性(Measurable )。目标是过程预测的一部分,目标是否能达到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显示。
A:可实现性
可实现性(Achievable )。目标必须具有可实现性,不能实现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
R:现实性
现实性(Realistic )。现实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这种挑战性还不会对成功的机会构成威胁,人们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手段或者通过一些工作实现目标。
T:时间基础
时间基础(Time-based )。要为目标限定一个时间期限。
2. 目标考核的因素
考核周期
对目标考核周期有两方面的要求:
尽可能缩短考核周期。只有缩短考核周期,才能控制过程,控制结果。如果一年考核一次,很难会有起色。因此,考核的时间跨度不能太长,缩短考核周期,不断考核,从而控制过程,控制结果。
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考核周期。管理者通常根据每个员工职位的高低、管理权限和管理幅度大小、工作与企业整体营运的关联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的考核周期。
例如,副总经理权力很大,工作与企业营运的关联度较高,考核周期就可以每季度考核一次;项目经理最好是月度考核,因为其工作权限相对较小;科长、车间主任等可以一个星期考核一次;基层员工则需要每天考核。
考核指标
考核的指标要有关键性,无关紧要的日常工作没有必要作为考核指标,因为日常工作属于“规定动作”,是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而“自选动作”要争取高质量地完成,所以“自选动作”才是考核应该采用的指标。
生产人员主要从交期、成本、质量这几个方面进行考核。销售人员的考核指标可以包括:销售额是否完成、销售的费用是否降低、销售的货款是否拿回、老客户是否流失、新客户是否开发,等等。
考核公开
考核是为了让员工有所进步,让彼此知道对方的工作质量,因此考核以后企业要把考核结果公布出来。
考核责任追究
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是一种责任制,如果员工做得不好就要承担责任。目标管理是要让每个员工都恪尽职守,很好地完成任务。
考核形式
绩效考核的形式要有多样性,使考核不枯燥,才能让员工乐于参与。
3. 目标管理的流程
目标管理的流程具体包括四步:
第一步,为下级制定目标,然后进行考核。否则,目标制定就失去了意义。
第二步,与员工面谈,同时做书面记录,询问员工是否按时完成任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把交流的内容,同样记在那张目标管理的卡上或者是职责书上。
第三步,询问员工近期工作计划。
第四步,对员工进行绩效辅导。上级的绩效来自下级的绩效,绩效辅导也是一个最基本的目标管理流程。
五、引爆下属的工作热情
目标管理做好之后,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管理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然后进行目标管理,员工才会信心百倍地努力完成任务。
作为管理者,先要引爆下属的工作热情,需要遵循三个要素。
1. 用人就是为人服务
管理者要改变把员工当成企业附庸的传统想法。在市场经济下,工作方式的变化要求管理者树立起用人就是为人服务的观念。员工是管理者的下属,受管理者领导,管理者就应体现为员工服务的内涵。
2. 简化上下级关系
在实际的工作中,中层管理者和下属要适当保持距离,与下属距离太近反而会给工作带来阻碍。权威是靠距离实现的,有距离就有神秘感,有距离就有权威。所以中层管理者应简化与下属员工的上下级关系,不能既做上司又做兄弟。
3. 重视激励,慎重批评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薪水是最基本的激励手段,但是除了薪水之外,管理者还要采取其他的激励手段。如团队归属感、员工个人发展动力、职业生涯规划等。
顾及自尊,就事论事
在激励员工时,中层管理者要顾及员工自尊。对员工批评教育时应讲究表达艺术,简单粗暴的言语会让下属感觉到灰心丧气。
管理者应就事论事,在与员工探讨工作的过程中,无论关于目标管理还是关于工作成绩,管理者都应该多谈行为少下结论,尤其是对人定性方面的结论。以免伤员工的自尊心,让员工情绪受到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开展工作。
经理慎用的七句坏话
第一,我是××的人——团队建设问题。
第二,大家给我一个面子——员工关系问题。
第三,好好干,过段时间我提拔你做副经理——激励问题,
第四,做不好我把你们都开掉——忧患意识问题。
第五,××是我们的骨干,大家都不许惹他——骨干员工问题。
第六,××比较捣蛋,你们不要与他接近——内部团结问题。
第七,这几个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人才调动问题。
六、让所有人忙起来
要让团队做得更好,管理者就应该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让最大多数人都努力工作,实现目标。管理者要有大局观,运用他人的努力实现目标,让其他人去做事情,而不一定要亲历亲为。
【案例】
赢在用人
刘邦文没有才,武不能打,居然做了皇帝。而项羽是盖世英雄,最后却落得自
刎乌江的下场,刘邦却成了汉高祖。
两者的不同境遇在于刘邦会用人,会调动其他人的积极性。刘邦带兵打仗、攻
城掠地不如韩信;储运粮草、安抚百姓不如萧何;运筹帷幄、制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但是他知人善任,终于当上了皇帝。
从案例可见,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想办法让其他人做事情,自己逐步退出,避免陷入繁琐的日常事务当中。聪明的管理者主要是做例外管理,预先考虑事情可能带来的状况,然后针对可能的状况进行计划。计划的前瞻性就体现在所有的员工中都能忙起来,所有的人都能动起来。
七、向下属推行新政策
1. 推行新政策的步骤
推行新的政策时,管理者通常要注意三个步骤:
第一,多听意见;
第二,与少数人商量;
第三,自己做决策。
2. 新政策的操作技巧
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方法技巧,让员工容易接受而不至于产生抵触心理。
【案例】
杜绝作弊
某公司从事电器电脑技术服务工作,近日管理者偶尔发现有员工在给客户提供
上门服务后,回来报收服务费时作弊,少报虚报,导致企业开单数比实收数少。有几单由于技术原因,客户投诉返修,管理者在追究时才发现问题。
该公司一般根据故障难易程度大小决定收费额,主要由技术员检查判定后定
价。员工作弊一般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顾客比较广泛,有些客人为了少支付费用,与该公司的技术员私下合作,
将大问题化小,收点小费用应付企业,除非技术上出了较大问题,否则企业很难发现。
第二,技术员私自虚报瞒报。技术员在客人处新接的其他业务活,当即处理完
后,很少回企业如实汇报。
第三,技术员私派个人名片,并告诉客人真接与他个人联系比企业价格优惠。
上述案例中,面对员工私捞好处这一情况,企业应怎样弥补管理漏洞呢?由此就引出新政策的操作技巧。
用制度弥补漏洞
企业存在的难题首先要靠完善制度来弥补漏洞。把提供服务和收取费用分开管理,避免让维修人员直接收费,让收费人员插手业务。企业中定价的人专管定价,维修的人专管维修,收钱的人专管收钱,从制度上防止作弊。
合理使用辅助手段
企业应合理采取一些辅助手段来保证效果。最可取的办法是进行客户回访,在客户接受完维修服务后,企业应派专人打电话给客户,了解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及意见,侧面了解客户接受的服务内容;还可以在维修完成后,通过请客户填写意见表等方法了解情况。
做好培训
企业应明确告知员工,企业弘扬什么、反对什么、支持什么、杜绝什么,并通过培训获得员工的认同,从而营造一种正面的企业文化氛围。
如何带领下属取得好业绩
一、解决员工的态度和能力问题
1. 重视员工的个人素质
员工能否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决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良好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企业文化十分认同,遵守企业的制度,相信企业的产品前途光明,相信企业,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工作能力是指员工在职能范围内,更快更好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2. 了解员工的四种类型
根据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不同,可以将员工划分为四种类型。
态度很好,能力很强
员工工作态度很好,认同企业的制度,企业文化,并能竭尽全力工作并能很好地完成,就属于企业的“人财”,是企业的无价之宝、顶梁柱。
态度很好,工作能力缺乏
企业中常常有些员工,态度没有问题,但是刚刚参加工作,对工作不太熟悉,被称为“人才”,是企业的后备队。企业愿意为这类人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这类人能够很好地转移为第一类,成为企业真正的“人财”。
能力很强,态度有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员工能力很强,但总是爱发牢骚、抱怨。企业领导不是很愿意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而是防而用之,此类人被称为“人在”,即很容易被解雇或跳槽的员工。
能力很差,态度也有问题
在企业中,对于一些能力很差,而且牢骚很多的人,属于企业的“人灾”,留在企业里面没有作用,是要裁掉的对象。
3. 员工态度与能力的对比
在实际工作中,良好的工作态度比出色的工作能力更重要。
态度难以转变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态度一旦形成,往往很难被转变。尤其是能力很强的人如果态度不好,其能力必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主动性、热诚很难培养
员工平日工作的主动性、热诚很难被一日培养起来。管理者在用人选人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员工主动性的问题,以保证后期的工作顺畅。
4. 做教练式经理
培养嫡系部队
如今的企业管理已经不是管理与被管理,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员工不可能天生态度很好、能力很强,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对企业的认同,这就要求中层管理者平时要做个好教练,自己培养出合格的“部队”。
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更多时候是一种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教练的成绩是靠运动员打拼出来的,管理者要做教练式的经理,教下属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而不是像警察一样等下属做错后惩罚,并以此为成就,即不能将权威建立在员工犯错误的基础上。
教练式经理的程序
中层管理者要成为教练式经理应做好三个步骤。
询问员工是否明白其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如果员工明白了,管理者应该将任务重复确认一遍。
询问员工以自己的工作能力能否按时完成任务。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完成任务,管理者就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员工进行指导并协助其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培训,让员工独立完成工作。如果员工仍然难以独立完成,就应该按照企业现有制度,给予员工相应的惩罚。
快乐的进化与痛苦的进化
中层管理者一定要想办法迫使自己的下属进化,提升下属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从而提升部门整体工作业绩。
因材施教。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样,每个部门的情况不一样,每个经理下面的员工情况也不同,因此部门经理应该去思考该用何种办法和模式去促进下属进化。
进化方式的选择。进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快乐的进化和痛苦的进化。快乐的进化,就是让员工很忘我、很愉悦地提升能力,达到管理者的要求。痛苦的进化是经过痛苦蜕变的过程,如凤凰涅磐一般,终于修成正果。
二、重视制度管理
对于企业来说,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制度的企业就如一盘散沙,缺少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制度执行得好,管理者的工作就会很轻松,企业的整体业绩也会随之提高。
员工违反了制度就要立即受惩罚,前提是员工事先应该知道制度是不可以违反的。虽然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但是也要以遵守制度为前提,不能把人性化与遵守制度对立起来。
对管理者来说,制度的管理要遵循三个原则。
1. 制度要有实用性
每一个企业情况不同,在制定企业的制度时,应注意实用性。在不同的市场环境和员工数量下,制度也是不同的。
【案例】
三改制度
某企业规定:迟到一次罚款5元。结果员工迟到现象没有得到禁止,因为大
家觉得罚5元也无所谓。
后来,企业就加大罚款力度,改为迟到一次罚款100元。制度实施以后,员
工的抵触情绪加大,认为企业制度过于严厉。最后规定迟到一次罚款10元,同时在工厂的大门口挂牌要求每一个迟到的人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保留三天。此项规定一经施行,迟到的员工就大大减少了。
从案例可见,企业的制度都需要依据企业变化进行改善。制度建设是常改常新的一个话题,制度实用性的出发点就在于为当前形势和任务服务。
2. 制度要有刚性
制度要有刚性,不应留有回旋的余地。传统企业员工犯了错误以后,先是口头批评,然后书面警告、写检查,最后开除,阶梯状的惩罚措施并不实用,因为存在商量的余地,受罚者会争取最轻量的惩罚方式。
3. 制度要有三个假设
管理者要充分了解该企业的员工所处的位置,设法让员工取得最好的工作业绩。在制定制度的时候,管理者要先进行三项假设。
第一,假设员工无法独立完成工作。管理者就要做一名教练,要教导员工如何去做。 第二,假设员工会做,但却不做。这就需要管理者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假设管理者已经检查,但是没有用,员工还是不做,就要加大惩罚力度。
要点提示
制度管理的三个假设:
① 员工无法独立完成工作;
② 员工会做,但却不做;
③ 管理者已经检查,但无效果。
三、“情、理、法”的综合运用
1. 以情为先
管理者应该以情为先,首先对下属员工有感情,让员工感觉到有面子。然后由情入理,以理为主,跟员工讲道理。如果员工还是犯错,最后就是法不容情。
【案例】
棘手的员工
企业有一名负责电脑硬件维护的员工,职务不高,但资历很深。该员工常常忽
视企业的制度,对同事的态度也比较恶劣,爱占企业的小便宜,常常拿私人的打的费报销,让企业很头痛,此人工作中业绩不是很突出,但没有犯大错,这样的员工该如何处理呢?
上述案例中,此种棘手的员工,首先要梳理管理制度是否有漏洞,既然资历很深,说明公司里有其长期生存的土壤,很大程度上在于管理不规范,制度上的漏洞令其有机可乘。管理者应该反思自身的管理意识、观念及企业的管理体制,及时堵上漏洞。否则即使辞退该员工,也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如果制度建设是刚性的,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柔性的。两项建设并举,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员工的问题。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新老员工都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公司弘扬提倡的和反对杜绝的,并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
3. 观察、监控问题员工
观察问题员工,监控改进情况,对长期没有改进起色的员工予以辞退。在此过程中,管理者需要考虑此人的可替代性,辞退的理由是否有“警示”性,是否能以此为契机对公司进行整顿,并重组员工队伍。
四、做好目标管理
要带领下属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带领团队更加顺利的完成任务,就需要借助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项管理技能,无论企业的规模多大,目标管理都适用。
实际上,目标管理是属于企业绩效管理的内容,是从属于绩效管理大概念的一个小概念。企业制定目标是为了让下属实现目标,因此,如何为下属制定目标、做好目标管理是每一位管理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设置目标的SMART 原则
S:特殊性
特殊性(Specific )。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重要因素应该在目标制定过程中给予重视。
M:可测量性
可测量性(Measurable )。目标是过程预测的一部分,目标是否能达到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显示。
A:可实现性
可实现性(Achievable )。目标必须具有可实现性,不能实现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
R:现实性
现实性(Realistic )。现实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这种挑战性还不会对成功的机会构成威胁,人们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手段或者通过一些工作实现目标。
T:时间基础
时间基础(Time-based )。要为目标限定一个时间期限。
2. 目标考核的因素
考核周期
对目标考核周期有两方面的要求:
尽可能缩短考核周期。只有缩短考核周期,才能控制过程,控制结果。如果一年考核一次,很难会有起色。因此,考核的时间跨度不能太长,缩短考核周期,不断考核,从而控制过程,控制结果。
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考核周期。管理者通常根据每个员工职位的高低、管理权限和管理幅度大小、工作与企业整体营运的关联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的考核周期。
例如,副总经理权力很大,工作与企业营运的关联度较高,考核周期就可以每季度考核一次;项目经理最好是月度考核,因为其工作权限相对较小;科长、车间主任等可以一个星期考核一次;基层员工则需要每天考核。
考核指标
考核的指标要有关键性,无关紧要的日常工作没有必要作为考核指标,因为日常工作属于“规定动作”,是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而“自选动作”要争取高质量地完成,所以“自选动作”才是考核应该采用的指标。
生产人员主要从交期、成本、质量这几个方面进行考核。销售人员的考核指标可以包括:销售额是否完成、销售的费用是否降低、销售的货款是否拿回、老客户是否流失、新客户是否开发,等等。
考核公开
考核是为了让员工有所进步,让彼此知道对方的工作质量,因此考核以后企业要把考核结果公布出来。
考核责任追究
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是一种责任制,如果员工做得不好就要承担责任。目标管理是要让每个员工都恪尽职守,很好地完成任务。
考核形式
绩效考核的形式要有多样性,使考核不枯燥,才能让员工乐于参与。
3. 目标管理的流程
目标管理的流程具体包括四步:
第一步,为下级制定目标,然后进行考核。否则,目标制定就失去了意义。
第二步,与员工面谈,同时做书面记录,询问员工是否按时完成任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把交流的内容,同样记在那张目标管理的卡上或者是职责书上。
第三步,询问员工近期工作计划。
第四步,对员工进行绩效辅导。上级的绩效来自下级的绩效,绩效辅导也是一个最基本的目标管理流程。
五、引爆下属的工作热情
目标管理做好之后,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管理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然后进行目标管理,员工才会信心百倍地努力完成任务。
作为管理者,先要引爆下属的工作热情,需要遵循三个要素。
1. 用人就是为人服务
管理者要改变把员工当成企业附庸的传统想法。在市场经济下,工作方式的变化要求管理者树立起用人就是为人服务的观念。员工是管理者的下属,受管理者领导,管理者就应体现为员工服务的内涵。
2. 简化上下级关系
在实际的工作中,中层管理者和下属要适当保持距离,与下属距离太近反而会给工作带来阻碍。权威是靠距离实现的,有距离就有神秘感,有距离就有权威。所以中层管理者应简化与下属员工的上下级关系,不能既做上司又做兄弟。
3. 重视激励,慎重批评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薪水是最基本的激励手段,但是除了薪水之外,管理者还要采取其他的激励手段。如团队归属感、员工个人发展动力、职业生涯规划等。
顾及自尊,就事论事
在激励员工时,中层管理者要顾及员工自尊。对员工批评教育时应讲究表达艺术,简单粗暴的言语会让下属感觉到灰心丧气。
管理者应就事论事,在与员工探讨工作的过程中,无论关于目标管理还是关于工作成绩,管理者都应该多谈行为少下结论,尤其是对人定性方面的结论。以免伤员工的自尊心,让员工情绪受到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开展工作。
经理慎用的七句坏话
第一,我是××的人——团队建设问题。
第二,大家给我一个面子——员工关系问题。
第三,好好干,过段时间我提拔你做副经理——激励问题,
第四,做不好我把你们都开掉——忧患意识问题。
第五,××是我们的骨干,大家都不许惹他——骨干员工问题。
第六,××比较捣蛋,你们不要与他接近——内部团结问题。
第七,这几个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人才调动问题。
六、让所有人忙起来
要让团队做得更好,管理者就应该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让最大多数人都努力工作,实现目标。管理者要有大局观,运用他人的努力实现目标,让其他人去做事情,而不一定要亲历亲为。
【案例】
赢在用人
刘邦文没有才,武不能打,居然做了皇帝。而项羽是盖世英雄,最后却落得自
刎乌江的下场,刘邦却成了汉高祖。
两者的不同境遇在于刘邦会用人,会调动其他人的积极性。刘邦带兵打仗、攻
城掠地不如韩信;储运粮草、安抚百姓不如萧何;运筹帷幄、制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但是他知人善任,终于当上了皇帝。
从案例可见,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想办法让其他人做事情,自己逐步退出,避免陷入繁琐的日常事务当中。聪明的管理者主要是做例外管理,预先考虑事情可能带来的状况,然后针对可能的状况进行计划。计划的前瞻性就体现在所有的员工中都能忙起来,所有的人都能动起来。
七、向下属推行新政策
1. 推行新政策的步骤
推行新的政策时,管理者通常要注意三个步骤:
第一,多听意见;
第二,与少数人商量;
第三,自己做决策。
2. 新政策的操作技巧
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方法技巧,让员工容易接受而不至于产生抵触心理。
【案例】
杜绝作弊
某公司从事电器电脑技术服务工作,近日管理者偶尔发现有员工在给客户提供
上门服务后,回来报收服务费时作弊,少报虚报,导致企业开单数比实收数少。有几单由于技术原因,客户投诉返修,管理者在追究时才发现问题。
该公司一般根据故障难易程度大小决定收费额,主要由技术员检查判定后定
价。员工作弊一般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顾客比较广泛,有些客人为了少支付费用,与该公司的技术员私下合作,
将大问题化小,收点小费用应付企业,除非技术上出了较大问题,否则企业很难发现。
第二,技术员私自虚报瞒报。技术员在客人处新接的其他业务活,当即处理完
后,很少回企业如实汇报。
第三,技术员私派个人名片,并告诉客人真接与他个人联系比企业价格优惠。
上述案例中,面对员工私捞好处这一情况,企业应怎样弥补管理漏洞呢?由此就引出新政策的操作技巧。
用制度弥补漏洞
企业存在的难题首先要靠完善制度来弥补漏洞。把提供服务和收取费用分开管理,避免让维修人员直接收费,让收费人员插手业务。企业中定价的人专管定价,维修的人专管维修,收钱的人专管收钱,从制度上防止作弊。
合理使用辅助手段
企业应合理采取一些辅助手段来保证效果。最可取的办法是进行客户回访,在客户接受完维修服务后,企业应派专人打电话给客户,了解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及意见,侧面了解客户接受的服务内容;还可以在维修完成后,通过请客户填写意见表等方法了解情况。
做好培训
企业应明确告知员工,企业弘扬什么、反对什么、支持什么、杜绝什么,并通过培训获得员工的认同,从而营造一种正面的企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