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采蘼芜]研究摭谈

  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认为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 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序》中说“诗经本是汉以前的乐府,乐府就是周以后的诗经”,道出了《三百篇》与乐府的传承关系。《上山采蘼芜》也是在继承基础上产生的乐府民歌,此诗虽经过历代学者长期研究,但于此诗乐府古辞还是古诗以及主题思想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录以及论述求其端倪,但由于获得的一手资料有限,若有不妥,尚望赐正。   主题思想   该诗的主题是历来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现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作简单的梳理: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在婚姻方面的不幸遭遇和揭示了故夫的被迫离异的心理;[1]作品不是劳动妇女对丈夫喜新厌旧的指责,而是对被迫离异的无奈与痛苦,对封建婚姻和封建礼教的愤懑;[2]妇女被弃主要归咎于男子的喜新厌旧和女子没有子嗣,被弃的根源是受男尊女卑以及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3]此诗是一首政治托寓诗,反映了古代文人创作时所注重诗的政教功能特质;[4]此诗中的女子无子被弃,否定“喜新厌旧”的说法,认识到是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剥夺了千千万万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嫁自由和过美满幸福的生活的权利;[5]叶晨晖认为妇女被赶出家门公婆常常起决定作用的因素;[6]此诗中的女主人公不该被离抛弃,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对当时出妻之风的盛行;[7]此诗的主题是批判封建礼教断送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幸福,摧残着无数青年男女的身心;[8]范正生将“蘼芜”、“好”、“姝”进行了详细的考释,从而确定本诗的主旨是一首因而被弃的弃妇诗;[9]邱淑健另辟蹊径独到地论述了此诗是针对东汉时期的出妻之风盛行而作,劝诫人们不要任意“易妻”,否则将落得“新人不如故”的下场;[10]方志明认为因为故夫的软弱和厚道老实,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无力反抗才成为了不幸的牺牲品。[11]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更多论者倾向于弃妇主题 ,并从不同角度论证与分析,虽不无合理之处,但是我认为更应该从接受美学角度理解此诗的主题。其实诗经时代有关弃妇主题的诗篇已不少,汉乐府也不例外,魏晋以降也有不少文人从事这一主题的创作,但往往是借用弃妇诗来抒发身世遭遇和怀才不遇思想。此诗的传播,得力于本身叙事的生动性,以及读者所赋予的审美创造,读者的审美观和接受态度直接决定了此诗的存亡,但大多数论者往往对读者的存在或作用视而不见。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出经典著作《堂吉诃德》,尽管一再强调创作的目的在于消除欧洲骑士文学对人们的毒害,力争通过此作品把骑士文学消灭殆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对作品中内容不断的丰富和发掘,作品展现出西班牙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卷,以及洋溢的丰富的思想内容,这并不是要消灭整个欧洲骑士小说那么简单。倘若塞万提斯不是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读者,也许该作品早已不存在。《上山采蘼芜》在创作时也许并非像今天研究者们所赋予的思想内容那么丰富,纵然是众多被弃原因的论证乃是后来读者不断创造和丰富的结果。   古诗还是乐府问题   一、历代诗歌总集的收录情况   近年来研究此诗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乃上世纪末常效东《〈上山采靡芜》诗的所属及弃妇被弃原因之我见》,此文对归属的分析认为两说法:以辛志贤等人选注的《汉魏南北朝诗》将《上山采蘼芜》以汉乐府诗的标准入选,是上承《太平御览》。余冠英先生编《汉魏六朝诗选》则将《上山采蘼芜》当作汉古诗入选,入选标准上承徐陵《玉台新咏》,并从此诗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表情达意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得出此诗属于汉乐府的结论。[12]这种说法未免有失偏颇。   从历代编篡者收录的角度看,最早梁太子萧统编选的《文选》只收录了十首乐府诗,未收录此诗。此诗始见于题为“古诗”的《玉台新咏》,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说“撰录艳歌,凡为十卷”,可以看出作者是以艳歌内容收录,并列于《玉台新咏》之首,接着便是乐府诗,足以说明此诗的地位。但我们仔细研读《玉台新咏》时发现编者对乐府与非乐府区别意识不强,在对曹植诗收录时目录非常明确标明杂诗五首,乐府三首,弃妇诗一首,但是在收录傅玄诗、沈约诗、吴均等人的诗却非常笼统模糊,乐府与非乐府没有区分,以此可推未能明确区分的两种可能:其一是作者并不能有意识地对乐府与非乐府进行严格区别,其文体意识不强;其二是可能对有些诗不能做到明确断定,是乐府还是古诗的分辨的确太难,因而才造成这种乐府与古诗含混的情况。李昉在《太平御览》卷九八三《香部·蘼芜》题为“古诗”,而在同书卷五二一《宗亲部·出妇》则称“古乐府诗”,可见大学者李昉也无法将乐府诗和古诗明确区分。这一例证还可以通过余冠英先生编《汉魏六朝诗选·序》中得以明证,在述及乐府诗长于叙事时就将《上山采蘼芜》采蘼芜作为乐府诗举例,他又在《乐府诗选·前言》中说:   《乐府》以《相和》、《杂曲》为精华。……《乐府》还照样给人新鲜之感。将写爱情的《上邪》比《柏舟》,写战阵的《战城南》比《击鼓》,写弃妇的《上山采蘼芜》比《谷风》和《氓》……[13]   但在收录时却将之列入古诗中。另见余冠英先生编《乐府诗选》第一部分又将《上山采蘼芜》以乐府古辞收入,在不同的两部作品甚至是同一部作品中出现这样的矛盾,只能说明作者对此诗的归属很不明确,才出现了例证与收录截然不一。郭茂倩《乐府诗集》未收,金开诚先生在《乐府研究》中评价郭茂倩收诗极滥,一些很经典的民歌却缺而不载,可推知《上山采蘼芜》也理应收录。常效东先生却认定余冠英先生编《汉魏六朝诗选》时当作古诗来收录,李昉编著《太平御览》时当作乐府诗收录,这是有失公允的,未能真正把握编者们收录时的矛盾心理。游国恩编《中国文学史》认为此诗虽然一向是作为古诗来收录,但它恰恰是一首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罗根泽《乐府文学史》虽然系统地论述了乐府的发展过程,但更多却是以《乐府诗集》为蓝本,对有争议的此诗则避而不谈,认为现存的五言乐府能确切考察年代与作者的很少,其内容重在社会问题方面。逯钦立《先秦两汉南北朝诗》则是以《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为蓝本,尽管它是我们今天研究两汉乐府最为集中和方便,最有参考价值的一部总集,但是它们都是将《上山采蘼芜》作为古诗收录的,也许对此诗之前编者收录时的矛盾心理未能真正把握。   二、历代学者对古诗的界定   历代学者认为古诗大多出于文人之手,内容多反映上层生活,描写男女恋情,借用《诗经》语言具有雅化的特点。现代学者余冠英先生也不否认《上山采蘼芜》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具有民歌的特点,绝非出自文人之手,纵然是将之列为古诗中,但是它和一般古诗是有区别的。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曰: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诗,很可能是当时没有采录入乐,单独在社会上流传和一部分失去标题,脱离音乐的乐府诗……此诗在《玉台新咏》,题作古诗,《乐府诗集》未收,《太平御览》引用古乐府,故有的选本把它视为汉乐府亦无不妥。[14]   胡应麟《诗薮》曰:   《上山采靡芜》一篇,章旨浑成,特为禅妙,第稍与古诗不同,是当时的乐府体。[15]   余冠英《乐府诗选》曰:   所谓古诗本来大都是乐府歌辞,因为脱离了乐音,失去标题,才被泛称做古诗。[16]   从以上的例证中我们可以推行知《上山采靡芜》应是当时没有入乐的徒诗,并在流传的过程中失去了标题,才被后人泛称为古诗,也是造成历代学者不能明确将之与古诗区别的原因。另外它没有诗骚雅化的特点,内容上看也不是上层的社会生活,语言方面朴实通俗。   三、汉乐府丰富的内容与独特的审美特点   首先,内容丰富生动,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汉乐府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比较成熟的文学样式,不仅情节生动曲折,而且恰如其分地选取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集中描写。虽篇幅短小,却有着鲜明而深刻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离异、悼亡、恋爱、应役、从军、流浪、饥馑、离乱、灾害等内容,这是由于汉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采和社会矛盾的纷繁复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从而对汉乐府的影响,形成汉代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文学样式。   其次,彩用写实的手法关注妇女问题。《诗经》的写实精神直接影响了汉乐府的创作,汉代由于经济的繁荣和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特定的社会生活不自觉地影响了人们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影响作家的创作,汉乐府诗就是在这种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和批判性,并符合读者的审美心理,再现了汉代的社会历史生活,《上山采蘼芜》正是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有评论者说诗中的男主人越说弃妇好,弃妇就更加无辜,也看到诗中对不合理社会现实表现手法的高明之处。如果说甲骨卜辞中的妇女还保留了母系氏族的遗风,妇女还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但商周以降,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是每况愈下。从《诗经》开始至汉代,对妇女的要求越来越严,任意休妻风气之盛,是令人痛心疾首的,这些均有文献记载。翻开欧洲文学画卷,古代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开始便关注妇女命运,偏爱妇女题材,认为女性柔弱,感情丰富,更容易受伤害,其代表作《美狄亚》中的女主人为了爱情不惜背叛父亲和杀死兄弟,牺牲一切的代价,可当她发现牺牲一切的高昂代价对她没有任何意义时,便采用极端残忍的手段来报复,从她的身上充分体现其强烈的反抗精神。比较中国古代有关妇女题材的作品,这种反抗精神就要逊色很多,但《美狄亚》毕竟更多神话传说色彩,而此诗则不同,因为在两汉时期的妇女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除了此诗外,还有《白头吟》、《孔雀东南飞》等,正如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中所说,汉代平民作的诗歌,大多关注社会问题,他们目击了经济之压迫,社会之刺激,所以经常对社会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采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而妇女问题则是汉代社会较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最后,汉乐府的音乐之美,且有一定的写作套路。乐府与其他诗歌最大的区别就是配合音乐的,这一传统继承了《诗经》以来诗、乐、舞一体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声依永,律和声”这一说法表明了乐府的音乐性特点。汉代的一些史书以及其他文献中对汉人能歌善舞也有所记载,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歌舞来表现其喜怒哀乐,这种自由自在地的情感表现也对乐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山采蘼芜》其节拍是二、一、二的五言灵活形式,形成乐歌优美动听的特点,在汉代的歌诗是一体的,诗就是歌,歌就是诗,音调铿锵,抑扬顿挫,节律优美,一气呵成。写作套路通常体现在以一句五言形式来引出全文,如《日出东南隅行》中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相逢狭路间》“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皑皑如白雪》“皑皑如白雪,皎若云间月”等,还用诗的开头一句作为标题。再看看《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一句,下文因此句而引出,与前例有着太多的相似性,按照固定的写作套路顺理成章来创作,多言事,朴实浅直,古诗言情,多有意象,往往意在言外。   所以,从以上可看出《上山采蘼芜》显然更多汉乐府诗的特质,汉乐府诗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其实还有更多的实例在此不一一加以列举,但我们仍能看到与古体诗的区别太多。   尽管众多学者对此诗主题和所属有争议,因主题是一个不断创造而丰富起来的内涵,是读者不断赋予的新的意蕴。如今已无法考证作者创作的初衷。是乐府还是古诗,通过区别论证,显然归属于乐府更合理一些,虽与常先生观点相同,但是针对其片面引用的不当加以论证,也启发我们在治学方法与态度方面要更加严谨。我们更应该重视此诗得以保存下来因于汉乐府创作的本源性故事以及汉乐府诗所独具特色的审美特点。总之,汉乐府自从徐陵在《玉台新咏》首将《上山采蘼芜》作为古诗收录以后,在南朝就引起了文人学者的高度关注,以至于各种文献的收录和研究、文学理论著作的评价以及诗文选集的收录,这一情形成为推动汉乐府继续传播的坚实基础。也在读者的理解接受基础之上逐渐充实和丰富,其价值和意义也被发掘出来,此诗正是在这样的接受历程中逐渐迈向了经典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9.   [2]杨广琴.也谈《上山采蘼芜》的主题思想 [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3]杨抱朴.《诗经》、汉乐府弃妇诗发微[J].社会科学辑刊,2000(4).   [4]陈平.《上山采蘼芜》诗义探微[J].名作与欣赏,2009(12).   [5]周东晖.古诗《上山采蘼芜》新探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1(1).   [6]朱凤相.为《上山采蘼芜》的男主人公说几句公道话[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9(1) .   [7]邱淑健.《上山采靡芜》新探[J].石油大学学报,1990(4).   [8]路映.《上山采蘼芜》主题质疑[J].南都学坛,1988(4).   [9]范正生.《上上山采蘼芜》新解[J].泰山学院学报,2006(5).   [10]邱淑健.《上上山采蘼芜》新探[J].石油大学学报,1990(4).   [11]方志明.《上上山采蘼芜》中故夫形象的异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2(1).   [12]常效东.《上山采蘼芜》诗的所属及弃妇被弃原因之我见[J].咸阳师专学报,1997(5).   [13][16]余冠英.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14]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胡应麟.诗薮[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   作者简介:   欧 蕾,贵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在职研究生,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认为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 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序》中说“诗经本是汉以前的乐府,乐府就是周以后的诗经”,道出了《三百篇》与乐府的传承关系。《上山采蘼芜》也是在继承基础上产生的乐府民歌,此诗虽经过历代学者长期研究,但于此诗乐府古辞还是古诗以及主题思想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录以及论述求其端倪,但由于获得的一手资料有限,若有不妥,尚望赐正。   主题思想   该诗的主题是历来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现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作简单的梳理: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在婚姻方面的不幸遭遇和揭示了故夫的被迫离异的心理;[1]作品不是劳动妇女对丈夫喜新厌旧的指责,而是对被迫离异的无奈与痛苦,对封建婚姻和封建礼教的愤懑;[2]妇女被弃主要归咎于男子的喜新厌旧和女子没有子嗣,被弃的根源是受男尊女卑以及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3]此诗是一首政治托寓诗,反映了古代文人创作时所注重诗的政教功能特质;[4]此诗中的女子无子被弃,否定“喜新厌旧”的说法,认识到是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剥夺了千千万万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嫁自由和过美满幸福的生活的权利;[5]叶晨晖认为妇女被赶出家门公婆常常起决定作用的因素;[6]此诗中的女主人公不该被离抛弃,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对当时出妻之风的盛行;[7]此诗的主题是批判封建礼教断送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幸福,摧残着无数青年男女的身心;[8]范正生将“蘼芜”、“好”、“姝”进行了详细的考释,从而确定本诗的主旨是一首因而被弃的弃妇诗;[9]邱淑健另辟蹊径独到地论述了此诗是针对东汉时期的出妻之风盛行而作,劝诫人们不要任意“易妻”,否则将落得“新人不如故”的下场;[10]方志明认为因为故夫的软弱和厚道老实,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无力反抗才成为了不幸的牺牲品。[11]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更多论者倾向于弃妇主题 ,并从不同角度论证与分析,虽不无合理之处,但是我认为更应该从接受美学角度理解此诗的主题。其实诗经时代有关弃妇主题的诗篇已不少,汉乐府也不例外,魏晋以降也有不少文人从事这一主题的创作,但往往是借用弃妇诗来抒发身世遭遇和怀才不遇思想。此诗的传播,得力于本身叙事的生动性,以及读者所赋予的审美创造,读者的审美观和接受态度直接决定了此诗的存亡,但大多数论者往往对读者的存在或作用视而不见。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出经典著作《堂吉诃德》,尽管一再强调创作的目的在于消除欧洲骑士文学对人们的毒害,力争通过此作品把骑士文学消灭殆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对作品中内容不断的丰富和发掘,作品展现出西班牙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卷,以及洋溢的丰富的思想内容,这并不是要消灭整个欧洲骑士小说那么简单。倘若塞万提斯不是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读者,也许该作品早已不存在。《上山采蘼芜》在创作时也许并非像今天研究者们所赋予的思想内容那么丰富,纵然是众多被弃原因的论证乃是后来读者不断创造和丰富的结果。   古诗还是乐府问题   一、历代诗歌总集的收录情况   近年来研究此诗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乃上世纪末常效东《〈上山采靡芜》诗的所属及弃妇被弃原因之我见》,此文对归属的分析认为两说法:以辛志贤等人选注的《汉魏南北朝诗》将《上山采蘼芜》以汉乐府诗的标准入选,是上承《太平御览》。余冠英先生编《汉魏六朝诗选》则将《上山采蘼芜》当作汉古诗入选,入选标准上承徐陵《玉台新咏》,并从此诗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表情达意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得出此诗属于汉乐府的结论。[12]这种说法未免有失偏颇。   从历代编篡者收录的角度看,最早梁太子萧统编选的《文选》只收录了十首乐府诗,未收录此诗。此诗始见于题为“古诗”的《玉台新咏》,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说“撰录艳歌,凡为十卷”,可以看出作者是以艳歌内容收录,并列于《玉台新咏》之首,接着便是乐府诗,足以说明此诗的地位。但我们仔细研读《玉台新咏》时发现编者对乐府与非乐府区别意识不强,在对曹植诗收录时目录非常明确标明杂诗五首,乐府三首,弃妇诗一首,但是在收录傅玄诗、沈约诗、吴均等人的诗却非常笼统模糊,乐府与非乐府没有区分,以此可推未能明确区分的两种可能:其一是作者并不能有意识地对乐府与非乐府进行严格区别,其文体意识不强;其二是可能对有些诗不能做到明确断定,是乐府还是古诗的分辨的确太难,因而才造成这种乐府与古诗含混的情况。李昉在《太平御览》卷九八三《香部·蘼芜》题为“古诗”,而在同书卷五二一《宗亲部·出妇》则称“古乐府诗”,可见大学者李昉也无法将乐府诗和古诗明确区分。这一例证还可以通过余冠英先生编《汉魏六朝诗选·序》中得以明证,在述及乐府诗长于叙事时就将《上山采蘼芜》采蘼芜作为乐府诗举例,他又在《乐府诗选·前言》中说:   《乐府》以《相和》、《杂曲》为精华。……《乐府》还照样给人新鲜之感。将写爱情的《上邪》比《柏舟》,写战阵的《战城南》比《击鼓》,写弃妇的《上山采蘼芜》比《谷风》和《氓》……[13]   但在收录时却将之列入古诗中。另见余冠英先生编《乐府诗选》第一部分又将《上山采蘼芜》以乐府古辞收入,在不同的两部作品甚至是同一部作品中出现这样的矛盾,只能说明作者对此诗的归属很不明确,才出现了例证与收录截然不一。郭茂倩《乐府诗集》未收,金开诚先生在《乐府研究》中评价郭茂倩收诗极滥,一些很经典的民歌却缺而不载,可推知《上山采蘼芜》也理应收录。常效东先生却认定余冠英先生编《汉魏六朝诗选》时当作古诗来收录,李昉编著《太平御览》时当作乐府诗收录,这是有失公允的,未能真正把握编者们收录时的矛盾心理。游国恩编《中国文学史》认为此诗虽然一向是作为古诗来收录,但它恰恰是一首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罗根泽《乐府文学史》虽然系统地论述了乐府的发展过程,但更多却是以《乐府诗集》为蓝本,对有争议的此诗则避而不谈,认为现存的五言乐府能确切考察年代与作者的很少,其内容重在社会问题方面。逯钦立《先秦两汉南北朝诗》则是以《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为蓝本,尽管它是我们今天研究两汉乐府最为集中和方便,最有参考价值的一部总集,但是它们都是将《上山采蘼芜》作为古诗收录的,也许对此诗之前编者收录时的矛盾心理未能真正把握。   二、历代学者对古诗的界定   历代学者认为古诗大多出于文人之手,内容多反映上层生活,描写男女恋情,借用《诗经》语言具有雅化的特点。现代学者余冠英先生也不否认《上山采蘼芜》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具有民歌的特点,绝非出自文人之手,纵然是将之列为古诗中,但是它和一般古诗是有区别的。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曰: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诗,很可能是当时没有采录入乐,单独在社会上流传和一部分失去标题,脱离音乐的乐府诗……此诗在《玉台新咏》,题作古诗,《乐府诗集》未收,《太平御览》引用古乐府,故有的选本把它视为汉乐府亦无不妥。[14]   胡应麟《诗薮》曰:   《上山采靡芜》一篇,章旨浑成,特为禅妙,第稍与古诗不同,是当时的乐府体。[15]   余冠英《乐府诗选》曰:   所谓古诗本来大都是乐府歌辞,因为脱离了乐音,失去标题,才被泛称做古诗。[16]   从以上的例证中我们可以推行知《上山采靡芜》应是当时没有入乐的徒诗,并在流传的过程中失去了标题,才被后人泛称为古诗,也是造成历代学者不能明确将之与古诗区别的原因。另外它没有诗骚雅化的特点,内容上看也不是上层的社会生活,语言方面朴实通俗。   三、汉乐府丰富的内容与独特的审美特点   首先,内容丰富生动,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汉乐府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比较成熟的文学样式,不仅情节生动曲折,而且恰如其分地选取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集中描写。虽篇幅短小,却有着鲜明而深刻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离异、悼亡、恋爱、应役、从军、流浪、饥馑、离乱、灾害等内容,这是由于汉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采和社会矛盾的纷繁复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从而对汉乐府的影响,形成汉代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文学样式。   其次,彩用写实的手法关注妇女问题。《诗经》的写实精神直接影响了汉乐府的创作,汉代由于经济的繁荣和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特定的社会生活不自觉地影响了人们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影响作家的创作,汉乐府诗就是在这种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和批判性,并符合读者的审美心理,再现了汉代的社会历史生活,《上山采蘼芜》正是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有评论者说诗中的男主人越说弃妇好,弃妇就更加无辜,也看到诗中对不合理社会现实表现手法的高明之处。如果说甲骨卜辞中的妇女还保留了母系氏族的遗风,妇女还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但商周以降,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是每况愈下。从《诗经》开始至汉代,对妇女的要求越来越严,任意休妻风气之盛,是令人痛心疾首的,这些均有文献记载。翻开欧洲文学画卷,古代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开始便关注妇女命运,偏爱妇女题材,认为女性柔弱,感情丰富,更容易受伤害,其代表作《美狄亚》中的女主人为了爱情不惜背叛父亲和杀死兄弟,牺牲一切的代价,可当她发现牺牲一切的高昂代价对她没有任何意义时,便采用极端残忍的手段来报复,从她的身上充分体现其强烈的反抗精神。比较中国古代有关妇女题材的作品,这种反抗精神就要逊色很多,但《美狄亚》毕竟更多神话传说色彩,而此诗则不同,因为在两汉时期的妇女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除了此诗外,还有《白头吟》、《孔雀东南飞》等,正如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中所说,汉代平民作的诗歌,大多关注社会问题,他们目击了经济之压迫,社会之刺激,所以经常对社会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采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而妇女问题则是汉代社会较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最后,汉乐府的音乐之美,且有一定的写作套路。乐府与其他诗歌最大的区别就是配合音乐的,这一传统继承了《诗经》以来诗、乐、舞一体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声依永,律和声”这一说法表明了乐府的音乐性特点。汉代的一些史书以及其他文献中对汉人能歌善舞也有所记载,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歌舞来表现其喜怒哀乐,这种自由自在地的情感表现也对乐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山采蘼芜》其节拍是二、一、二的五言灵活形式,形成乐歌优美动听的特点,在汉代的歌诗是一体的,诗就是歌,歌就是诗,音调铿锵,抑扬顿挫,节律优美,一气呵成。写作套路通常体现在以一句五言形式来引出全文,如《日出东南隅行》中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相逢狭路间》“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皑皑如白雪》“皑皑如白雪,皎若云间月”等,还用诗的开头一句作为标题。再看看《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一句,下文因此句而引出,与前例有着太多的相似性,按照固定的写作套路顺理成章来创作,多言事,朴实浅直,古诗言情,多有意象,往往意在言外。   所以,从以上可看出《上山采蘼芜》显然更多汉乐府诗的特质,汉乐府诗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其实还有更多的实例在此不一一加以列举,但我们仍能看到与古体诗的区别太多。   尽管众多学者对此诗主题和所属有争议,因主题是一个不断创造而丰富起来的内涵,是读者不断赋予的新的意蕴。如今已无法考证作者创作的初衷。是乐府还是古诗,通过区别论证,显然归属于乐府更合理一些,虽与常先生观点相同,但是针对其片面引用的不当加以论证,也启发我们在治学方法与态度方面要更加严谨。我们更应该重视此诗得以保存下来因于汉乐府创作的本源性故事以及汉乐府诗所独具特色的审美特点。总之,汉乐府自从徐陵在《玉台新咏》首将《上山采蘼芜》作为古诗收录以后,在南朝就引起了文人学者的高度关注,以至于各种文献的收录和研究、文学理论著作的评价以及诗文选集的收录,这一情形成为推动汉乐府继续传播的坚实基础。也在读者的理解接受基础之上逐渐充实和丰富,其价值和意义也被发掘出来,此诗正是在这样的接受历程中逐渐迈向了经典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9.   [2]杨广琴.也谈《上山采蘼芜》的主题思想 [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3]杨抱朴.《诗经》、汉乐府弃妇诗发微[J].社会科学辑刊,2000(4).   [4]陈平.《上山采蘼芜》诗义探微[J].名作与欣赏,2009(12).   [5]周东晖.古诗《上山采蘼芜》新探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1(1).   [6]朱凤相.为《上山采蘼芜》的男主人公说几句公道话[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9(1) .   [7]邱淑健.《上山采靡芜》新探[J].石油大学学报,1990(4).   [8]路映.《上山采蘼芜》主题质疑[J].南都学坛,1988(4).   [9]范正生.《上上山采蘼芜》新解[J].泰山学院学报,2006(5).   [10]邱淑健.《上上山采蘼芜》新探[J].石油大学学报,1990(4).   [11]方志明.《上上山采蘼芜》中故夫形象的异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2(1).   [12]常效东.《上山采蘼芜》诗的所属及弃妇被弃原因之我见[J].咸阳师专学报,1997(5).   [13][16]余冠英.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14]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胡应麟.诗薮[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   作者简介:   欧 蕾,贵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在职研究生,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相关文章

  • 上山采蘼芜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如何?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 ...查看


  •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 2016-04-11 古文诗词歌赋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 ...查看


  • 汉乐府民歌叙事诗的口头诗学特征探究
  • 摘 要:作为"汉世街陌谣曲",汉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五言腾踊"的局面.本文以"帕里―洛德"学说为基础,重新诠释汉乐府民歌叙事诗于口语化倾向的语言.程式化的 ...查看


  • 金诗赏析:玉钗重合两无缘
  • 玉钗重合两无缘 --<金瓶梅>第六十二回回首诗赏析 <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插图 西门庆大哭李瓶儿 <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潘道士法遣黄巾士 西门庆大哭李瓶儿"的回首诗较好地表现了李瓶儿之死 ...查看


  • 汉乐府诗中的怨妇形象赏析
  • 汉乐府诗中的怨妇形象赏析 (河南省项城市项城中专 河南 项城466200)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11-00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是很低下的,她们的愿望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 ...查看


  • 古诗十九首(21)
  • 古诗十九首(21) May 08, 2016 01.行行重行行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05.冉冉孤生竹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 ...查看


  • 叙事 古诗文大全
  • 星星 兄弟 修养 宿命 叙梦 叙事 学习 言志 盐民 厌战 艳歌 叙事 词 曲 诗 文言文 叙事 两汉 明代 宋代 唐代 魏晋 先秦 查看目录 长恨歌 作者: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 ...查看


  • 古代文学题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练习题一 一.知识问答 1.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情诗"的上古歌谣是( ).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语见于先秦史书< >. 3.<论语>各篇 ...查看


  • 古诗词中描写爱情.婚姻.家庭诗句整理合集
  • 古诗词中描写爱情.婚姻.家庭诗句整理合集 经典名句: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卓文君〈白头吟〉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