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渭南师范学院学报Sep.2001 第16卷第5期 JournalofWeinanTeachersCollegeVol.16 No.5
中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原则与内容
党福奎
(渭南市临渭区瑞泉中学,陕西渭南714000)
摘 要:中学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三个面向”,坚持求是性、整体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以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中学;教学改革;方向;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01)05—0083—02
:principlesandcontentsTeachingreform
DANGFu-kui
(RuiquanHighSchool,714000Weinan,China)
:Highschoolteachingneedtobeorientedtofuture,worldandmodernizationwithtruth-Abstract
seeking,wholesome,practiceandtimeasitsguidingprinciples.Itshouldbereformedincontent,methodologyandmeanssoastogreatlybenefitthelearners.
Keywords:highschool;teachingreform;methodology;principle
1 中学教学改革应立足于“三个面向”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前两个“面向”从空间上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构建了教育发展的现代开放模式;后一个“面向”从时间上着眼于未来,构建了教育发展的时代目标模式。“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改革思想的精髓,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因此,中学教学改革也必须立足于“三个面向”。
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的根本点是“两全”教育,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中学教学改革应适应“两全”的要求:第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方向,不能歧视“差生”,使聪明的学生更聪明,使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第二:要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品质发展为目标,不能“单打一”,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2 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规定了中学教学改革的四大原则
(1)求是性原则。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中学教学改革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本地、本校的客观条件,选择不同的突破口,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如贫困山区实施教学改革与发达地区不同。一个应高起点,高难度,另一个应低起点、低难度,重点中学就不宜收稿日期:2001—04—09作者简介:党福奎(1964-),男,陕西合阳人,瑞泉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 84·党福奎:中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原则与内容 第16卷再设重点班,而学生学习接受程度不同的普通中学设重点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整体性原则。中学教改也要顺应大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中学教改要与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相适应;其二,各学科教改应相互协调,不能“顾此失彼”、搞“单打一”。
(3)实践性原则。这里所说的实践性原则就是中学教改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的人才。世界经典三句话“听了就会忘记,看见了就会记住,做了就会学会”的核心就是这一点。
(4)时代性原则。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提起来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中学教改应不断吸收人类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用时代新成果改进教学,用教学改革成果推进时代发展。
3 中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1)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是教材。邓小平同志指出:“教材要反映出现代化学科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他还指出“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要“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邓小平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是教材的思想,对中学教学内容改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面向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选择适应以上内容的好教材,其次,要突出地方特色,对已用的教材也不能“千篇一律”,根据实际做必要地取舍增减。
(2)教学方法改革。邓小平指出:“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当然教与学有相互作用。现在学生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有多种原因,有社会的、家庭的,其中也与老师不善于教学生、带学生有关。”他又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要极大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没有从难从严的要求,没有严格训练,也不能达到目的。”由此可见,邓小平十分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据此,中学教学改革要做到:第一:要把现代化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既要“减负”,又要提高水平、提高质量,非在教法上下功夫不可,也就是要善于教学生、带学生。第二要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教法研究,又要注重学法研究,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教学手段的改革。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就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重视。”这就是说要尽可能地采用现代科学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从而更准确、更迅速、更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牛怀岗]
2001年9月渭南师范学院学报Sep.2001 第16卷第5期 JournalofWeinanTeachersCollegeVol.16 No.5
中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原则与内容
党福奎
(渭南市临渭区瑞泉中学,陕西渭南714000)
摘 要:中学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三个面向”,坚持求是性、整体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以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中学;教学改革;方向;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01)05—0083—02
:principlesandcontentsTeachingreform
DANGFu-kui
(RuiquanHighSchool,714000Weinan,China)
:Highschoolteachingneedtobeorientedtofuture,worldandmodernizationwithtruth-Abstract
seeking,wholesome,practiceandtimeasitsguidingprinciples.Itshouldbereformedincontent,methodologyandmeanssoastogreatlybenefitthelearners.
Keywords:highschool;teachingreform;methodology;principle
1 中学教学改革应立足于“三个面向”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前两个“面向”从空间上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构建了教育发展的现代开放模式;后一个“面向”从时间上着眼于未来,构建了教育发展的时代目标模式。“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改革思想的精髓,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因此,中学教学改革也必须立足于“三个面向”。
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的根本点是“两全”教育,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中学教学改革应适应“两全”的要求:第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方向,不能歧视“差生”,使聪明的学生更聪明,使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第二:要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品质发展为目标,不能“单打一”,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2 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规定了中学教学改革的四大原则
(1)求是性原则。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中学教学改革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本地、本校的客观条件,选择不同的突破口,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如贫困山区实施教学改革与发达地区不同。一个应高起点,高难度,另一个应低起点、低难度,重点中学就不宜收稿日期:2001—04—09作者简介:党福奎(1964-),男,陕西合阳人,瑞泉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 84·党福奎:中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原则与内容 第16卷再设重点班,而学生学习接受程度不同的普通中学设重点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整体性原则。中学教改也要顺应大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中学教改要与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相适应;其二,各学科教改应相互协调,不能“顾此失彼”、搞“单打一”。
(3)实践性原则。这里所说的实践性原则就是中学教改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的人才。世界经典三句话“听了就会忘记,看见了就会记住,做了就会学会”的核心就是这一点。
(4)时代性原则。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提起来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中学教改应不断吸收人类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用时代新成果改进教学,用教学改革成果推进时代发展。
3 中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1)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是教材。邓小平同志指出:“教材要反映出现代化学科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他还指出“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要“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邓小平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是教材的思想,对中学教学内容改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面向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选择适应以上内容的好教材,其次,要突出地方特色,对已用的教材也不能“千篇一律”,根据实际做必要地取舍增减。
(2)教学方法改革。邓小平指出:“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当然教与学有相互作用。现在学生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有多种原因,有社会的、家庭的,其中也与老师不善于教学生、带学生有关。”他又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要极大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没有从难从严的要求,没有严格训练,也不能达到目的。”由此可见,邓小平十分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据此,中学教学改革要做到:第一:要把现代化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既要“减负”,又要提高水平、提高质量,非在教法上下功夫不可,也就是要善于教学生、带学生。第二要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教法研究,又要注重学法研究,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教学手段的改革。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就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重视。”这就是说要尽可能地采用现代科学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从而更准确、更迅速、更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牛怀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