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测的天文学方法简论

杨幻遥

摘要:主要针对阐析地震三要素和余震预测的天文学方法和所遵循的预测思想。

关键字:天文地震 主震预测  余震预测

一  天文预测地震的机理

每一个团体或个人对地震的认识角度都有很大差异,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论,我认为地震是将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相联结后的综合本质的一种内在体现,这三大领域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母系统,就现今的科技水平而论,对地球物理的认识程度主要取决于对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认识,而对地震的认识主要取决于对地球物理的认识,这也就间接的说明对地震的认识必须从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三方面入手。以下我具体的论证一下在对地震三要素预测中我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所依据的天文学机理:

1.  关于地震时间的预测方法:

(以下所论及的潮汐主要指地壳内部和地幔中的岩浆类的高能流体潮汐,海水潮,固体潮次之)时间测定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在全球进入强震高发周期之后,全球较强地震发生的主高峰期容易集中在太阳过黄白道升,降交点的食限期间(约1—2个月),弱高峰容易集中在太阳过两交点之间的位置运行期间。”也就是每年的食相(包括日食和月食)发生前后1---2个月和一年中两次食相之间的时间段。例如:2007年8月28日月全食,9月11日日偏食,这段时间就是太阳过黄白交点的时间段,因此才会发生食相。这段期间(1---2个月)地球,月亮,太阳在数个朔望期间所排成的角度是一条直线,或最接近一条直线,这种情况下在地球上所产生的几个连续性的朔望潮汐会最强,可称之为连续性的朔望强潮,所以一般全球强震点会集中在此期间被连续性的强潮汐诱发。也可以说强潮汐是强震被诱发的原因,并不是导致强震发生的根本原因。2007年9月12,13日,也就是日偏食发生的第二,三天印尼苏门答腊岛近海分别发生了8.5,8.3级两次巨震。并在其前后的几个月内全球集中发生了十几次7.0或7.0级以上的中强震,这几乎接近一年7.0级地震发生的总和。 以上又提及“地震发生的弱高峰容易集中在太阳过黄白道两交点之间的位置运行期间。”也就是一年中两次食相之间的时间段。例如:2008年2月7日日食,2008年8月1日日食,那么两次食相之间的时间段就是2008年的5月7日前后,在地震多发年,此时间段也是地震易多发的高峰期,本州,汶川地震就是在此时间段发生的。又如:2009年7月22日为日食,2010年1月15日日食,二者之间的时间段为2009年10月15号前后,此期间全球集中诱发了7次7.0—8.0级强震。以上两个时间段容易集中诱发地震的原因在论文 “关于朔望强潮连续性出现的概念及与群震集中诱发的关系”中有详细的论证。尤其在食相期间的1---2个月,全球集中诱发强震的几率会更大一些。有人认为潮汐力是很小的,潮汐力的强度不过是引发地震的地壳扭曲能量的千分之一,对地震的发生影响不大。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板块层有时是近似漂浮在高能流体上,天体引力的异常变化足以很大程度上牵引或影响板块的运动,天体引力是居高临下的牵引,就类似于杠杆的作用力,就像船在陆地你推不动,但在水里就能推走一样,潮汐力是很小,但居高临下牵动板块做水平运动的力是不能被忽略的,潮汐对板块的作用是助推的作用,不容忽视。  2.  关于地震震级和地点的预测方法:

有关震级的测定需要兼顾很多因素,如所选定的点所处的位置,所选定的点附近以往的震级记录,预测的时间段等。震级相对较容易测定,在我的论文:“关于地震发生的几大特点及由此带来的启示”中有相关介绍。

地点选定的核心思想方法之一是:“(朔望期间)太阳(或其它天体)的两对称高潮中心在特定的纬度运行时,会导致特定的大小单元板块之间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显著的弹性挤压或弹性分离,会进而导致特定的点诱发相应强度的地震”。例如:2007年的9月12日,太阳或朔望的强潮汐两对称高潮中心正处于南北纬2.5度运行,这就会导致震源点(-4.4   101.5)两侧的地壳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显著的弹性挤压或弹性分离,会进而导致特定的点(-4.4   101.5)诱发8.5级地震。这一重要的理论是我后来才发现的,因此我没有测出这两次巨震的地点,在我论文 “关于2004年12月26日印尼主震后部分强余震被触发的机理”中有较详细的解释。下面以实例论证一下地震三要素的预测原理。

二  关于地震预测过程中三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地震发生的规律主要是体现在地震三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如下中国地震局提供的地震资料:

2008-07-19  10:39:27.0   37.5   142.3   33  Ms7.3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2008-05-08  00:45:06.9   36.1   141.6   33  Ms7.1  日本本州东海2007-07-16  22:17:30.3   36.7   135.2  350  Ms6.9  日本本州西部海中2007-07-16  09:13:27.3   37.5   138.6   33  Ms6.9  日本2005-11-15  05:38:55.3   38.2   144.7   33  Ms7.1  日本本州以东海中2005-01-19  14:11:26.1   33.8   142.1   15  Ms7.0  日本本州以东海中2003-10-31  09:06:28.8   37.8   142.8   33  Ms7.1  日本本州东海2003-05-26  17:24:26.1   38.7   141.9   33  Ms7.0  日本本州近海2000-08-06  15:27:09.0   28.7   139.8  350  Ms7.0  日本本州以南海中2000-07-30  20:25:40.1   33.8   140.0    0  Ms7.0  日本以东海中  以上是自2000——2008年发生在日本本州的10次较强烈的地震,从发生的时间可以计算出,地震发生时太阳的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都位于北纬约12——16.5度之间运行,除去发生在2003年10月31日的7.1级之外。因这次约在北纬10度。  2004-09-05  22:57:20.5   33.1   136.8   15  Ms7.4  日本本州南部近海2004-09-05  18:07:06.0   33.1   137.0   15  Ms7.2  日本本州南部近海2008-06-14  07:43:42.5   39.1   140.8   10  Ms7.0  日本本州东部  以上这三次发生在本州近海的地震也是于2000——2008年间发生的,虽然诱发时太阳的高潮中心没有处于北纬12—16.5度之间运行,但根据三次地震发生的阴历日期可计算出地震发生时月亮的对称高潮中心9月5日约位于北纬8—11度之间运行,6月14号约位于北纬14度附近运行。因此,至少可以肯定后者与月亮潮汐的作用有直接关系,前者可能是月亮或太阳潮汐中心处在特定的经度运行时导致地震发生的。我国地震学者黎创荫在这方面研究很深入,希望相关学者关注黎先生的研究。(月亮潮汐的强度比太阳还要强,但月亮高潮中心对某一特定纬度地壳作用的单位时间远没有太阳高潮中心那样持久和有序,因此我推测月亮高潮中心处于特定的纬度运行时对特定震域地震的诱发机率要小于太阳潮汐。)    事实上2000—2008年,9年间日本本州近海所发生的共13次7级左右的中强震,可以说近90%都发生在太阳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处于北纬约12—16.5度之间运行时发生的,即便不符合此情况的那3次地震,也是月亮的对称高潮中心处于北纬约12——16.5度之间运行时诱发的。因此可以说:“2000—2008年,9年间日本本州近海所发生的这13次7级左右的中强震近95%都发生在太阳和月亮的高潮中心处于北纬约12—16.5度之间运行时发生的。 在此需着重指明的是:“只有在每年特定的四个时间段,太阳的高潮中心和其对称高潮中心才会处于北纬12---16.5度之间运行,即每年的约1月23日—2月8日,5月8日--5月23日,7月23日—8月8日, 11月8日—11月23日,也可以说只有在这四个时间段内,太阳的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才会处于北纬12—16.5度之间运行,本州的多数中强地震也只能在这四个时间段内(或距其不远)发生才是合理的,以上本州地震发生的时间数据的确如此。其实这四个时间段可以看成是同一个时间段,因为四个时间段都是相对同一组潮汐中心处在同一个范围纬度运行导致同一区域发生地震而论的,也就是可以将以上的地震都看成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例如:都可以看成是在地震发生当年的1月23日—2月8日之间发生的或其中的任何时间段,原理都是一样的。  根据以上提供的地震数据可知,在该时间段发生的地震的震级十分接近,主要原因是地震的区域为同一区域,并且诱发地震的潮汐力的大小相近……。以上论证同时也告诉我们多数中强地震都与潮汐的作用有关,且进一步说明不同的时间太阳(或其它天体)的两对称潮汐中心会处在不同纬度运行,进而就会导致不同的点发生不同强度的地震,也可以说相对地球上的某一震域或某组震域,该震域地震发生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一般只有太阳(或其它天体)的高潮中心在特定的纬度(或经度)范围运行的时间段内,该震域才会发生地震,所依据的原理是:  “太阳(或月亮)的两对称高潮中心在不同的时间段会处于不同的纬度(或经度)运行,当中心处于某一特定的纬度运行时会导致特定的板块或板块组之间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显著的弹性挤压或弹性分离,进而便会导致特定的点发生地震。”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将要发生的时间确定地点,进而根据点等因素就会得出震级。

例如:2009年7月22日前后为太阳过黄白道交点的时限期,容易在一些地点诱发强震,而此时太阳的高潮中心正位于北纬约15.7度运行,就我国地震状况而论,根据以往的地震资料可知,台湾的花莲,南投(24.0 122)附近(特定震域)容易在太阳潮汐中心位于北纬16度前后运行时诱发6.5级左右中强震,西藏那曲(31.0,86.0)附近容易诱发5.5级左右地震,云南(26.0 101.2)附近容易发生6.5级地震,国外的日本本州,印尼苏门答腊岛近海容易在此类时间段发生7.2级左右中强震,这些点是经常地震的区域,所以可以针对这些点提出预测,我当时就是运用这样的预测原理预测了这些地震,包括2009年12月19日台湾花莲的6.7级和2010年2月8日的6.3级地震,预测的点为(23.7  121.7)(24.1  122.3 )附近,实发地(23.8   121.7)(23.35  123.09)。通过这段实测论述更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时间、地点和震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此需要指出:“太阳的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无论在哪一纬度运行,一般情况是不会对相应的震域诱发地震的,只有在潮汐中心异常变强或变弱的时候才会对相应的点诱发地震,还有一点就是待诱发地震的点必需孕育到地震的临界点”。

综上全文所论可知:“不同的时间会在不同的点发生不同强度的地震,或者说相对于某一特定的地震多发区域,该区域发生地震的机率和强度要取决于地震发生在什么时间,或说取决于太阳(或天体)潮汐中心所处的运行纬度(或经度)。是根据时间定地点,根据地点定震级。这也就明确地说明一个原理:“地震预测需要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同步预测。”三者不可分割,这也是预测和现实所需。这类方法最适合预测8.0或7.5级以下的地震。

三  关于破坏性强主震发生后对震区的余震预测

同时在论文“关于主震与余震的内在关系”中也明确指出了强主震后对余震走势的测定方法,在其中指明了破坏性强主震发生后对震区余震强度和时间走势的测定方法,其方法简洁易懂,适用可行,经数次实地检验,基本无误。大体方法是:“当破坏性强震发生在某一纬度时,如果太阳的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正在向地震所发生的纬度运行,则震区受潮汐的内应力作用会越来越强,余震在此期间就不会止息,当太阳的高潮中心恰好处于该纬度时,则震区余震的频次,强度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当太阳的潮汐中心由地震所在的纬度渐渐地远离时,余震就会渐渐止息。我运用此方法成功预测了多起主震后的余震震例。

例如:我们假设某年的6月23日北纬18度的某一点发生了7.8级地震,并且此次地震对震区地壳造成了根本性的大面积破坏,那么余震的走势就会是这样:6月23日太阳的高潮中心正处在北回归线的位置运行,并且运行的方向是向赤纬0度的方向,也就是北纬18度地震发生地所在的纬度,那么震区受太阳潮汐或朔望大潮的应力作用就会越来越强,就会促使震区的余震频次和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当太阳的高潮中心运行至北纬18度时(7月13号),余震的频次,强度就会达到相对的顶峰阶段,也就是7月13号前后会达到余震各项指标的相对高峰,过了7月13号以后太阳的高潮中心就会渐渐地远离北纬18度地震震中所在的纬度,此时震区余震的各项指标就会渐渐或迅速地回落,说明震区余震的高峰即将会过去。  想运用以上论述的方法预测地震就必须要清楚太阳的高潮中心和其对称高潮中心的运行规律,有关太阳两对称高潮中心的运行规律的计算方法很简单,与太阳对地球的直射规律(直射纬度,直射的对称纬度和方向)相一致,在论文(简化版)的开篇有详细的介绍,同时我会在此篇论文的详细版本中详细说明。

太阳的高潮中心的走向与太阳对地球的直射纬度方向相一致,太阳对地球的直射规律一年四季是循序变化的,太阳的高潮中心的运行规律和方向与此相一致,因此只要我们知道日期,就很容易计算出太阳的高潮中心所在的运行纬度及运行的方向,太阳的高潮中心同时也存在另一个与之对称的高潮中心,我在论文中称其为太阳的对称高潮中心,两中心呈南北同纬度对穿对称。设太阳的高潮中心每年的6月23日位于北纬23度运行,则其对称高潮中心就会位于南纬23度与之相对,两对称中心的运行方向在至日向分日运行期间相对,在分日向至日运行期间方向相反,但永远会同纬度对称,并且太阳的对称潮对地震的影响或对地壳的应力作用与太阳正潮汐等同。在简化版或原版论文的开篇:“浅析地球相对太阳的倾斜运行的深层意义对地震的宏观影响”中有详尽的论证。

我们以海地地震为例实际说明:海地地震的地点是北纬18.5度,时间是1月13日,而此时太阳潮汐的高潮中心位于南纬约18度运行,则太阳的对称高潮中心就会位于北纬18度运行,运行的方向是由北纬18度向赤纬0度运行,也就是说潮汐中心的运行方向是渐渐的远离地震发生所在的纬度,因此余震的时间会缩短,强度会渐渐的减弱,而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太阳的对称高潮中心就恰好处在地震所发生的纬度运行,因此,海地地震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震区的余震的频次,强度就正处于高峰,并且已经会由强转弱,频繁的强余震在短时间内就会基本结束。

此次海地地震后两天内,我发给高建国,孙士鋐等专家两封邮件,在2010年1月13号地震当天所发的邮件中指出:“海地主震后,其(强)余震将会在半个月内基本结束。”又在14号的邮件中分别指出预测:

“此次地震的震级不是很大,只是震源太浅,发生地人口稠密,又发生在潮汐的低潮中心线附近……会死很多人是一定的。中心有约350万人,总统府都震塌了,其它建筑会更为严重,遇难人数很可能会超20万我估计。(地震发生后两天预测了遇难人数,当时地震后的1——10几天内多数团体认为遇难人数为5——10万)”

“2010年1月15日是日环食,日月大潮会异常强烈,且强潮的对称潮中心会位于北纬约17度运行,距离太子港的震中北纬18.5度仅仅相差1.5度,在强潮的内应力显著的起伏作用下,海地很可能会发生很强的余震,如果仅从1月15号之后海地的余震情况来看,距15日最近的那次强余震基本会是最强烈的,因此日环食发生后的1--3天内在海地要特别小心强余震(可以告知亲友),此次强余震一旦发生,很可能会使废墟中的相当一部分活人受难,如果此次强余震(设6.0级)不发生,那么就说明以后几乎不会发生更强的余震。(地震发生后两天指出环食后的1­—3天,震区可能会发生6.0级最强余震,实际发生时间是环食后的第5天,震级6.1级。并明确指出:“如果仅从1月15号之后海地的余震情况来看,距15日最近的那次强余震基本会是最强烈的。”海地地震发生后的第42天海地近海发生了一次7.0级地震,我认为可不做余震参考,这次地震后3天,智利就发生了8.8级地震。)

致意 杨幻遥

2010年1月14日

2010年1月14日地震两天后预测遇难人数可能会超过20万,除了依据常规因素预测外,主要是根据此次地震的性质得出的结论。因为按我所发现的理论,此次地震是最明显的由强潮汐的助推作用所诱发的地震,地震又恰好发生在强潮汐的低潮中心线附近(指日出日落附近发生的地震),这类地震对地壳的破坏效果如同瓷器从高空落在石头上,对地壳的破坏是琐碎性的。潮汐对震区地壳的应力作用有一个起落的过程,由潮汐所诱发的强震80%以上都会在潮汐回落的时候发生,回落的顶峰时间就是日出或日落的时候,距日出或日落越近,震区地壳向地心方向回落的尺度就会越大,地震时对震区地壳的破坏程度就会越大,伤亡人数就会越高,此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恰逢日落附近,并且这类地震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没有前震,或没有显著的前震,让人措不及防,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距正午(震中所对的上中天时间)越近,也就是距日出或日落越远,震区地壳向地心方向回落的尺度就会越小,地震对震区地壳的震动幅度(或震动所导致的烈度)就会越小,震动的持续时间也就会越短,伤亡也就会越小。设若此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2点,遇难人数就会至少会减少一半。我在陈一文先生的网站所发表论文的第三部分中:“关于低潮中心线的概念及引力潮对一些地震的触发所遵循的规律”和“关于由引力潮所诱发的地震所遵循的时间规律”中对这方面有详尽的论述。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我认为海地地震发生在地壳的膨胀期,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相离为主,此期间所导致的地震都以断裂性为主,危害会更大。

2008­---2009年初,我写了一篇约13万字的关于地震研究与预测方法方面的论文,论文共分4部分,约13万字,自始至终都是运用哲学和数学的思想,思维解析天文与地球物理或天文与地震之间的内在力学关系,在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方面提出了较多新颖的观点,

这部论文主要提出并部分地解决了以下核心问题:

1,     从思想和理论上确立了对地震孕育,发展,发生在认识,研究上应遵循的基本方向。

2,      提出了太阳的两对称高潮中心的运行规律与太阳对地球的直射规律相一致,为数学和力学思维能够精确地介入到对地震的认识中去,起到了关键作用。

3,      提出了对强主震后余震走势的预测方法,并通过对汶川余震走势的正确预测得以验证,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写给孙士鋐先生的邮件中明确指出:“汶川及周边的余震高峰将于2008年夏至后逐渐结束,但在8月前后会经历一轮余震高峰,在8月末------11月末震区会恢复出奇的平静,在冬至前后会再次经历一次余震小高峰,以后在经历几次弱高峰之后会逐渐恢复往日的平静……(见与孙士鋐预报员的通讯录)。

4,      提出了对经常反复发生地震的点,或地震高发的震域(如印尼,日本)三要素的预测方法,尤其提出了对点的预测方法,并得到了初步验证。

5,      提出太阳(或其它天体)的两对称高潮中心在特定的纬度运行时,会导致特定的大小单元板块之间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弹性挤压,会进而导致特定的点诱发地震,为预测过程中对点的正确范围划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6,      指明了全球地震容易集中诱发的深层次原因,并得出:“在全球进入地震高发周期之后,地震发生的主高峰期容易集中在太阳过黄白道升,降交点的食限期间(约1—2个月),弱高峰容易集中在太阳过两交点之间的位置运行期间。”

7,      提出了地震组的概念及成因,指明了部分前兆与地震的关系。

8,      指明了地震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太阳(或其它天体)潮汐力的有序并长期作用所致。(后来我又发现与地球内部能量变化的周期也有关)。

9,      指出太阳(或月亮)的两对称的高潮会同步变强或变弱的深层次原因是为了使地核受到相对的压力均等,使其不过于偏离居中的位置做高速自转运动。

10,      指出洋壳外表面的海水高(低)潮区与洋壳内表面之下地幔中的岩浆类的高能流体的高潮区是垂直相对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洋壳因受单方面潮汐压力过大而诱发海震。

11,      指出地壳之下地幔中的岩浆类的高能流体物质在不同的区域会存在温度差,一般陆壳之下的温度平均会高于洋壳之下的平均温度,高纬度的平均温度会低于低纬度,这会导致地幔中的高能流体在洋,陆壳的交界处发生对流现象,这是导致洋陆交接处集中诱发地震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

12,      指出大地震多会集中在海湾处发生,并指明源自海湾洋壳内外的流体会发生漩涡流现象是强震主要集中在海湾处发生的根本原因。

13,      指出地球水会调节和平衡地幔中高能流体的能量,使高能流体的过剩能量及时的得到地球水的稀释,以避免能量过度积聚诱发地震,火山活动。海水在稀释地球内部过剩能量的过程中会使海水的温度在局部范围内或大范围内发生显著地变化,会进一步的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

14,      指出产生海啸的地震容易集中在赤纬或距赤纬较近的低纬度发生,尤其是恰逢朔望大潮当日及附近所诱发的地震,地震发生纬度越低越易生成海啸,(即初一,十五前后所诱发的地震易生成海啸)或易对低纬度地壳造成根本性破坏。例如:近日海地太子巷发生的7.3级地震。

15,      指出由朔望大潮(或其它潮汐)所诱发的地震,地震多会集中在低潮区发生,而低潮区与晨昏线基本重合。

16,   出分开白天与黑夜的界线(晨昏线)与朔望大潮或太阳潮汐的低潮中心线(低潮区)大体重合,因此由朔望大潮(或太阳潮)所诱发的地震,并于朔望当日或附近发生的地震容易集中在一天的日出,日落附近发生,因为这类地震多会集中在低潮区发生。由月亮潮汐所诱发的地震容易集中在月出月落附近发生。即:初一和十五附近发生的较强地震一般会集中在日出日落附近发生。(这类地震対震区的破坏最大)。

17,   指出地震的周期,一般纬度越低会越短,震级会越强,震源会越深。

18,   指出当潮汐的中心处于赤纬地壳运行时,其对称潮汐中心也会位于赤纬地壳运行,赤纬地壳会受到的潮汐力的双重作用,这是导致赤纬频发地震的重要原因之一。

19,    指出过于夸大地震的诱发遵循朔望强潮规律或上下弦月弱潮规律都是不正确的,很多地震的诱发是这两种强弱潮汐相互交替作用的结果,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可以说地震的发生同时遵行这两个规律。并指出在朔望当日诱发的较大地震破快面积会最大,于上下弦月期间诱发的较强地震破快面积会相对集中(如易集中在主裂隙两侧)。

20,    指出太阳或其它天体在地球上所形成的潮汐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调节全球不同纬度流体之间的温度差,因为潮汐运动是使流体产生循环运动的最基本的动力源之一。

我在陈一文先生的网站中发表一部约13万字的论文,分四部分。这部论文提出了数十项有参考价值的新理论,其中从5.84KB—3.86KB八篇为第一,二部分,主要是从宏观上,运用精确的数学思维从天文学结合地球物理的角度解析地震孕育,发展及诱发的全过程。从3.14KB—16KB十六篇为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主要是运用数学图形,细致精确地解析了天文因素对地震的诱发机理,是论文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如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诱发机理的解析,及对印尼强主震后强余震诱发机理的解析。并提出了预测这类强主震后强余震的预测方法,同时也系统地提出了预测一般破坏性强主震后余震三要素所遵循的走向规律,并依此较成功地预测了自2008年至今所有破坏性强主震后的余震走势。从4.09KB—2.24KB十四篇为论文的第四部分,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对前三部分的概括与总结,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预测方法,观念。尤其提出了对三要素中地点的选定方法,并得出朔望强潮(或弱潮)连续性的出现是导致全球地震集中诱发的首要原因之一。从6.91KB—3.66KB八篇是论文的简化版(约3万字),简化版主要针对地震三要素预测,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震台网统一地震目录.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提供。

2. 柴东浩.地球科学的100个基本问题.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地震预测的天文学方法简论

杨幻遥

摘要:主要针对阐析地震三要素和余震预测的天文学方法和所遵循的预测思想。

关键字:天文地震 主震预测  余震预测

一  天文预测地震的机理

每一个团体或个人对地震的认识角度都有很大差异,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论,我认为地震是将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相联结后的综合本质的一种内在体现,这三大领域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母系统,就现今的科技水平而论,对地球物理的认识程度主要取决于对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认识,而对地震的认识主要取决于对地球物理的认识,这也就间接的说明对地震的认识必须从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三方面入手。以下我具体的论证一下在对地震三要素预测中我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所依据的天文学机理:

1.  关于地震时间的预测方法:

(以下所论及的潮汐主要指地壳内部和地幔中的岩浆类的高能流体潮汐,海水潮,固体潮次之)时间测定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在全球进入强震高发周期之后,全球较强地震发生的主高峰期容易集中在太阳过黄白道升,降交点的食限期间(约1—2个月),弱高峰容易集中在太阳过两交点之间的位置运行期间。”也就是每年的食相(包括日食和月食)发生前后1---2个月和一年中两次食相之间的时间段。例如:2007年8月28日月全食,9月11日日偏食,这段时间就是太阳过黄白交点的时间段,因此才会发生食相。这段期间(1---2个月)地球,月亮,太阳在数个朔望期间所排成的角度是一条直线,或最接近一条直线,这种情况下在地球上所产生的几个连续性的朔望潮汐会最强,可称之为连续性的朔望强潮,所以一般全球强震点会集中在此期间被连续性的强潮汐诱发。也可以说强潮汐是强震被诱发的原因,并不是导致强震发生的根本原因。2007年9月12,13日,也就是日偏食发生的第二,三天印尼苏门答腊岛近海分别发生了8.5,8.3级两次巨震。并在其前后的几个月内全球集中发生了十几次7.0或7.0级以上的中强震,这几乎接近一年7.0级地震发生的总和。 以上又提及“地震发生的弱高峰容易集中在太阳过黄白道两交点之间的位置运行期间。”也就是一年中两次食相之间的时间段。例如:2008年2月7日日食,2008年8月1日日食,那么两次食相之间的时间段就是2008年的5月7日前后,在地震多发年,此时间段也是地震易多发的高峰期,本州,汶川地震就是在此时间段发生的。又如:2009年7月22日为日食,2010年1月15日日食,二者之间的时间段为2009年10月15号前后,此期间全球集中诱发了7次7.0—8.0级强震。以上两个时间段容易集中诱发地震的原因在论文 “关于朔望强潮连续性出现的概念及与群震集中诱发的关系”中有详细的论证。尤其在食相期间的1---2个月,全球集中诱发强震的几率会更大一些。有人认为潮汐力是很小的,潮汐力的强度不过是引发地震的地壳扭曲能量的千分之一,对地震的发生影响不大。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板块层有时是近似漂浮在高能流体上,天体引力的异常变化足以很大程度上牵引或影响板块的运动,天体引力是居高临下的牵引,就类似于杠杆的作用力,就像船在陆地你推不动,但在水里就能推走一样,潮汐力是很小,但居高临下牵动板块做水平运动的力是不能被忽略的,潮汐对板块的作用是助推的作用,不容忽视。  2.  关于地震震级和地点的预测方法:

有关震级的测定需要兼顾很多因素,如所选定的点所处的位置,所选定的点附近以往的震级记录,预测的时间段等。震级相对较容易测定,在我的论文:“关于地震发生的几大特点及由此带来的启示”中有相关介绍。

地点选定的核心思想方法之一是:“(朔望期间)太阳(或其它天体)的两对称高潮中心在特定的纬度运行时,会导致特定的大小单元板块之间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显著的弹性挤压或弹性分离,会进而导致特定的点诱发相应强度的地震”。例如:2007年的9月12日,太阳或朔望的强潮汐两对称高潮中心正处于南北纬2.5度运行,这就会导致震源点(-4.4   101.5)两侧的地壳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显著的弹性挤压或弹性分离,会进而导致特定的点(-4.4   101.5)诱发8.5级地震。这一重要的理论是我后来才发现的,因此我没有测出这两次巨震的地点,在我论文 “关于2004年12月26日印尼主震后部分强余震被触发的机理”中有较详细的解释。下面以实例论证一下地震三要素的预测原理。

二  关于地震预测过程中三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地震发生的规律主要是体现在地震三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如下中国地震局提供的地震资料:

2008-07-19  10:39:27.0   37.5   142.3   33  Ms7.3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2008-05-08  00:45:06.9   36.1   141.6   33  Ms7.1  日本本州东海2007-07-16  22:17:30.3   36.7   135.2  350  Ms6.9  日本本州西部海中2007-07-16  09:13:27.3   37.5   138.6   33  Ms6.9  日本2005-11-15  05:38:55.3   38.2   144.7   33  Ms7.1  日本本州以东海中2005-01-19  14:11:26.1   33.8   142.1   15  Ms7.0  日本本州以东海中2003-10-31  09:06:28.8   37.8   142.8   33  Ms7.1  日本本州东海2003-05-26  17:24:26.1   38.7   141.9   33  Ms7.0  日本本州近海2000-08-06  15:27:09.0   28.7   139.8  350  Ms7.0  日本本州以南海中2000-07-30  20:25:40.1   33.8   140.0    0  Ms7.0  日本以东海中  以上是自2000——2008年发生在日本本州的10次较强烈的地震,从发生的时间可以计算出,地震发生时太阳的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都位于北纬约12——16.5度之间运行,除去发生在2003年10月31日的7.1级之外。因这次约在北纬10度。  2004-09-05  22:57:20.5   33.1   136.8   15  Ms7.4  日本本州南部近海2004-09-05  18:07:06.0   33.1   137.0   15  Ms7.2  日本本州南部近海2008-06-14  07:43:42.5   39.1   140.8   10  Ms7.0  日本本州东部  以上这三次发生在本州近海的地震也是于2000——2008年间发生的,虽然诱发时太阳的高潮中心没有处于北纬12—16.5度之间运行,但根据三次地震发生的阴历日期可计算出地震发生时月亮的对称高潮中心9月5日约位于北纬8—11度之间运行,6月14号约位于北纬14度附近运行。因此,至少可以肯定后者与月亮潮汐的作用有直接关系,前者可能是月亮或太阳潮汐中心处在特定的经度运行时导致地震发生的。我国地震学者黎创荫在这方面研究很深入,希望相关学者关注黎先生的研究。(月亮潮汐的强度比太阳还要强,但月亮高潮中心对某一特定纬度地壳作用的单位时间远没有太阳高潮中心那样持久和有序,因此我推测月亮高潮中心处于特定的纬度运行时对特定震域地震的诱发机率要小于太阳潮汐。)    事实上2000—2008年,9年间日本本州近海所发生的共13次7级左右的中强震,可以说近90%都发生在太阳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处于北纬约12—16.5度之间运行时发生的,即便不符合此情况的那3次地震,也是月亮的对称高潮中心处于北纬约12——16.5度之间运行时诱发的。因此可以说:“2000—2008年,9年间日本本州近海所发生的这13次7级左右的中强震近95%都发生在太阳和月亮的高潮中心处于北纬约12—16.5度之间运行时发生的。 在此需着重指明的是:“只有在每年特定的四个时间段,太阳的高潮中心和其对称高潮中心才会处于北纬12---16.5度之间运行,即每年的约1月23日—2月8日,5月8日--5月23日,7月23日—8月8日, 11月8日—11月23日,也可以说只有在这四个时间段内,太阳的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才会处于北纬12—16.5度之间运行,本州的多数中强地震也只能在这四个时间段内(或距其不远)发生才是合理的,以上本州地震发生的时间数据的确如此。其实这四个时间段可以看成是同一个时间段,因为四个时间段都是相对同一组潮汐中心处在同一个范围纬度运行导致同一区域发生地震而论的,也就是可以将以上的地震都看成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例如:都可以看成是在地震发生当年的1月23日—2月8日之间发生的或其中的任何时间段,原理都是一样的。  根据以上提供的地震数据可知,在该时间段发生的地震的震级十分接近,主要原因是地震的区域为同一区域,并且诱发地震的潮汐力的大小相近……。以上论证同时也告诉我们多数中强地震都与潮汐的作用有关,且进一步说明不同的时间太阳(或其它天体)的两对称潮汐中心会处在不同纬度运行,进而就会导致不同的点发生不同强度的地震,也可以说相对地球上的某一震域或某组震域,该震域地震发生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一般只有太阳(或其它天体)的高潮中心在特定的纬度(或经度)范围运行的时间段内,该震域才会发生地震,所依据的原理是:  “太阳(或月亮)的两对称高潮中心在不同的时间段会处于不同的纬度(或经度)运行,当中心处于某一特定的纬度运行时会导致特定的板块或板块组之间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显著的弹性挤压或弹性分离,进而便会导致特定的点发生地震。”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将要发生的时间确定地点,进而根据点等因素就会得出震级。

例如:2009年7月22日前后为太阳过黄白道交点的时限期,容易在一些地点诱发强震,而此时太阳的高潮中心正位于北纬约15.7度运行,就我国地震状况而论,根据以往的地震资料可知,台湾的花莲,南投(24.0 122)附近(特定震域)容易在太阳潮汐中心位于北纬16度前后运行时诱发6.5级左右中强震,西藏那曲(31.0,86.0)附近容易诱发5.5级左右地震,云南(26.0 101.2)附近容易发生6.5级地震,国外的日本本州,印尼苏门答腊岛近海容易在此类时间段发生7.2级左右中强震,这些点是经常地震的区域,所以可以针对这些点提出预测,我当时就是运用这样的预测原理预测了这些地震,包括2009年12月19日台湾花莲的6.7级和2010年2月8日的6.3级地震,预测的点为(23.7  121.7)(24.1  122.3 )附近,实发地(23.8   121.7)(23.35  123.09)。通过这段实测论述更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时间、地点和震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此需要指出:“太阳的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无论在哪一纬度运行,一般情况是不会对相应的震域诱发地震的,只有在潮汐中心异常变强或变弱的时候才会对相应的点诱发地震,还有一点就是待诱发地震的点必需孕育到地震的临界点”。

综上全文所论可知:“不同的时间会在不同的点发生不同强度的地震,或者说相对于某一特定的地震多发区域,该区域发生地震的机率和强度要取决于地震发生在什么时间,或说取决于太阳(或天体)潮汐中心所处的运行纬度(或经度)。是根据时间定地点,根据地点定震级。这也就明确地说明一个原理:“地震预测需要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同步预测。”三者不可分割,这也是预测和现实所需。这类方法最适合预测8.0或7.5级以下的地震。

三  关于破坏性强主震发生后对震区的余震预测

同时在论文“关于主震与余震的内在关系”中也明确指出了强主震后对余震走势的测定方法,在其中指明了破坏性强主震发生后对震区余震强度和时间走势的测定方法,其方法简洁易懂,适用可行,经数次实地检验,基本无误。大体方法是:“当破坏性强震发生在某一纬度时,如果太阳的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正在向地震所发生的纬度运行,则震区受潮汐的内应力作用会越来越强,余震在此期间就不会止息,当太阳的高潮中心恰好处于该纬度时,则震区余震的频次,强度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当太阳的潮汐中心由地震所在的纬度渐渐地远离时,余震就会渐渐止息。我运用此方法成功预测了多起主震后的余震震例。

例如:我们假设某年的6月23日北纬18度的某一点发生了7.8级地震,并且此次地震对震区地壳造成了根本性的大面积破坏,那么余震的走势就会是这样:6月23日太阳的高潮中心正处在北回归线的位置运行,并且运行的方向是向赤纬0度的方向,也就是北纬18度地震发生地所在的纬度,那么震区受太阳潮汐或朔望大潮的应力作用就会越来越强,就会促使震区的余震频次和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当太阳的高潮中心运行至北纬18度时(7月13号),余震的频次,强度就会达到相对的顶峰阶段,也就是7月13号前后会达到余震各项指标的相对高峰,过了7月13号以后太阳的高潮中心就会渐渐地远离北纬18度地震震中所在的纬度,此时震区余震的各项指标就会渐渐或迅速地回落,说明震区余震的高峰即将会过去。  想运用以上论述的方法预测地震就必须要清楚太阳的高潮中心和其对称高潮中心的运行规律,有关太阳两对称高潮中心的运行规律的计算方法很简单,与太阳对地球的直射规律(直射纬度,直射的对称纬度和方向)相一致,在论文(简化版)的开篇有详细的介绍,同时我会在此篇论文的详细版本中详细说明。

太阳的高潮中心的走向与太阳对地球的直射纬度方向相一致,太阳对地球的直射规律一年四季是循序变化的,太阳的高潮中心的运行规律和方向与此相一致,因此只要我们知道日期,就很容易计算出太阳的高潮中心所在的运行纬度及运行的方向,太阳的高潮中心同时也存在另一个与之对称的高潮中心,我在论文中称其为太阳的对称高潮中心,两中心呈南北同纬度对穿对称。设太阳的高潮中心每年的6月23日位于北纬23度运行,则其对称高潮中心就会位于南纬23度与之相对,两对称中心的运行方向在至日向分日运行期间相对,在分日向至日运行期间方向相反,但永远会同纬度对称,并且太阳的对称潮对地震的影响或对地壳的应力作用与太阳正潮汐等同。在简化版或原版论文的开篇:“浅析地球相对太阳的倾斜运行的深层意义对地震的宏观影响”中有详尽的论证。

我们以海地地震为例实际说明:海地地震的地点是北纬18.5度,时间是1月13日,而此时太阳潮汐的高潮中心位于南纬约18度运行,则太阳的对称高潮中心就会位于北纬18度运行,运行的方向是由北纬18度向赤纬0度运行,也就是说潮汐中心的运行方向是渐渐的远离地震发生所在的纬度,因此余震的时间会缩短,强度会渐渐的减弱,而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太阳的对称高潮中心就恰好处在地震所发生的纬度运行,因此,海地地震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震区的余震的频次,强度就正处于高峰,并且已经会由强转弱,频繁的强余震在短时间内就会基本结束。

此次海地地震后两天内,我发给高建国,孙士鋐等专家两封邮件,在2010年1月13号地震当天所发的邮件中指出:“海地主震后,其(强)余震将会在半个月内基本结束。”又在14号的邮件中分别指出预测:

“此次地震的震级不是很大,只是震源太浅,发生地人口稠密,又发生在潮汐的低潮中心线附近……会死很多人是一定的。中心有约350万人,总统府都震塌了,其它建筑会更为严重,遇难人数很可能会超20万我估计。(地震发生后两天预测了遇难人数,当时地震后的1——10几天内多数团体认为遇难人数为5——10万)”

“2010年1月15日是日环食,日月大潮会异常强烈,且强潮的对称潮中心会位于北纬约17度运行,距离太子港的震中北纬18.5度仅仅相差1.5度,在强潮的内应力显著的起伏作用下,海地很可能会发生很强的余震,如果仅从1月15号之后海地的余震情况来看,距15日最近的那次强余震基本会是最强烈的,因此日环食发生后的1--3天内在海地要特别小心强余震(可以告知亲友),此次强余震一旦发生,很可能会使废墟中的相当一部分活人受难,如果此次强余震(设6.0级)不发生,那么就说明以后几乎不会发生更强的余震。(地震发生后两天指出环食后的1­—3天,震区可能会发生6.0级最强余震,实际发生时间是环食后的第5天,震级6.1级。并明确指出:“如果仅从1月15号之后海地的余震情况来看,距15日最近的那次强余震基本会是最强烈的。”海地地震发生后的第42天海地近海发生了一次7.0级地震,我认为可不做余震参考,这次地震后3天,智利就发生了8.8级地震。)

致意 杨幻遥

2010年1月14日

2010年1月14日地震两天后预测遇难人数可能会超过20万,除了依据常规因素预测外,主要是根据此次地震的性质得出的结论。因为按我所发现的理论,此次地震是最明显的由强潮汐的助推作用所诱发的地震,地震又恰好发生在强潮汐的低潮中心线附近(指日出日落附近发生的地震),这类地震对地壳的破坏效果如同瓷器从高空落在石头上,对地壳的破坏是琐碎性的。潮汐对震区地壳的应力作用有一个起落的过程,由潮汐所诱发的强震80%以上都会在潮汐回落的时候发生,回落的顶峰时间就是日出或日落的时候,距日出或日落越近,震区地壳向地心方向回落的尺度就会越大,地震时对震区地壳的破坏程度就会越大,伤亡人数就会越高,此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恰逢日落附近,并且这类地震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没有前震,或没有显著的前震,让人措不及防,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距正午(震中所对的上中天时间)越近,也就是距日出或日落越远,震区地壳向地心方向回落的尺度就会越小,地震对震区地壳的震动幅度(或震动所导致的烈度)就会越小,震动的持续时间也就会越短,伤亡也就会越小。设若此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2点,遇难人数就会至少会减少一半。我在陈一文先生的网站所发表论文的第三部分中:“关于低潮中心线的概念及引力潮对一些地震的触发所遵循的规律”和“关于由引力潮所诱发的地震所遵循的时间规律”中对这方面有详尽的论述。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我认为海地地震发生在地壳的膨胀期,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相离为主,此期间所导致的地震都以断裂性为主,危害会更大。

2008­---2009年初,我写了一篇约13万字的关于地震研究与预测方法方面的论文,论文共分4部分,约13万字,自始至终都是运用哲学和数学的思想,思维解析天文与地球物理或天文与地震之间的内在力学关系,在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方面提出了较多新颖的观点,

这部论文主要提出并部分地解决了以下核心问题:

1,     从思想和理论上确立了对地震孕育,发展,发生在认识,研究上应遵循的基本方向。

2,      提出了太阳的两对称高潮中心的运行规律与太阳对地球的直射规律相一致,为数学和力学思维能够精确地介入到对地震的认识中去,起到了关键作用。

3,      提出了对强主震后余震走势的预测方法,并通过对汶川余震走势的正确预测得以验证,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写给孙士鋐先生的邮件中明确指出:“汶川及周边的余震高峰将于2008年夏至后逐渐结束,但在8月前后会经历一轮余震高峰,在8月末------11月末震区会恢复出奇的平静,在冬至前后会再次经历一次余震小高峰,以后在经历几次弱高峰之后会逐渐恢复往日的平静……(见与孙士鋐预报员的通讯录)。

4,      提出了对经常反复发生地震的点,或地震高发的震域(如印尼,日本)三要素的预测方法,尤其提出了对点的预测方法,并得到了初步验证。

5,      提出太阳(或其它天体)的两对称高潮中心在特定的纬度运行时,会导致特定的大小单元板块之间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弹性挤压,会进而导致特定的点诱发地震,为预测过程中对点的正确范围划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6,      指明了全球地震容易集中诱发的深层次原因,并得出:“在全球进入地震高发周期之后,地震发生的主高峰期容易集中在太阳过黄白道升,降交点的食限期间(约1—2个月),弱高峰容易集中在太阳过两交点之间的位置运行期间。”

7,      提出了地震组的概念及成因,指明了部分前兆与地震的关系。

8,      指明了地震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太阳(或其它天体)潮汐力的有序并长期作用所致。(后来我又发现与地球内部能量变化的周期也有关)。

9,      指出太阳(或月亮)的两对称的高潮会同步变强或变弱的深层次原因是为了使地核受到相对的压力均等,使其不过于偏离居中的位置做高速自转运动。

10,      指出洋壳外表面的海水高(低)潮区与洋壳内表面之下地幔中的岩浆类的高能流体的高潮区是垂直相对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洋壳因受单方面潮汐压力过大而诱发海震。

11,      指出地壳之下地幔中的岩浆类的高能流体物质在不同的区域会存在温度差,一般陆壳之下的温度平均会高于洋壳之下的平均温度,高纬度的平均温度会低于低纬度,这会导致地幔中的高能流体在洋,陆壳的交界处发生对流现象,这是导致洋陆交接处集中诱发地震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

12,      指出大地震多会集中在海湾处发生,并指明源自海湾洋壳内外的流体会发生漩涡流现象是强震主要集中在海湾处发生的根本原因。

13,      指出地球水会调节和平衡地幔中高能流体的能量,使高能流体的过剩能量及时的得到地球水的稀释,以避免能量过度积聚诱发地震,火山活动。海水在稀释地球内部过剩能量的过程中会使海水的温度在局部范围内或大范围内发生显著地变化,会进一步的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

14,      指出产生海啸的地震容易集中在赤纬或距赤纬较近的低纬度发生,尤其是恰逢朔望大潮当日及附近所诱发的地震,地震发生纬度越低越易生成海啸,(即初一,十五前后所诱发的地震易生成海啸)或易对低纬度地壳造成根本性破坏。例如:近日海地太子巷发生的7.3级地震。

15,      指出由朔望大潮(或其它潮汐)所诱发的地震,地震多会集中在低潮区发生,而低潮区与晨昏线基本重合。

16,   出分开白天与黑夜的界线(晨昏线)与朔望大潮或太阳潮汐的低潮中心线(低潮区)大体重合,因此由朔望大潮(或太阳潮)所诱发的地震,并于朔望当日或附近发生的地震容易集中在一天的日出,日落附近发生,因为这类地震多会集中在低潮区发生。由月亮潮汐所诱发的地震容易集中在月出月落附近发生。即:初一和十五附近发生的较强地震一般会集中在日出日落附近发生。(这类地震対震区的破坏最大)。

17,   指出地震的周期,一般纬度越低会越短,震级会越强,震源会越深。

18,   指出当潮汐的中心处于赤纬地壳运行时,其对称潮汐中心也会位于赤纬地壳运行,赤纬地壳会受到的潮汐力的双重作用,这是导致赤纬频发地震的重要原因之一。

19,    指出过于夸大地震的诱发遵循朔望强潮规律或上下弦月弱潮规律都是不正确的,很多地震的诱发是这两种强弱潮汐相互交替作用的结果,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可以说地震的发生同时遵行这两个规律。并指出在朔望当日诱发的较大地震破快面积会最大,于上下弦月期间诱发的较强地震破快面积会相对集中(如易集中在主裂隙两侧)。

20,    指出太阳或其它天体在地球上所形成的潮汐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调节全球不同纬度流体之间的温度差,因为潮汐运动是使流体产生循环运动的最基本的动力源之一。

我在陈一文先生的网站中发表一部约13万字的论文,分四部分。这部论文提出了数十项有参考价值的新理论,其中从5.84KB—3.86KB八篇为第一,二部分,主要是从宏观上,运用精确的数学思维从天文学结合地球物理的角度解析地震孕育,发展及诱发的全过程。从3.14KB—16KB十六篇为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主要是运用数学图形,细致精确地解析了天文因素对地震的诱发机理,是论文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如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诱发机理的解析,及对印尼强主震后强余震诱发机理的解析。并提出了预测这类强主震后强余震的预测方法,同时也系统地提出了预测一般破坏性强主震后余震三要素所遵循的走向规律,并依此较成功地预测了自2008年至今所有破坏性强主震后的余震走势。从4.09KB—2.24KB十四篇为论文的第四部分,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对前三部分的概括与总结,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预测方法,观念。尤其提出了对三要素中地点的选定方法,并得出朔望强潮(或弱潮)连续性的出现是导致全球地震集中诱发的首要原因之一。从6.91KB—3.66KB八篇是论文的简化版(约3万字),简化版主要针对地震三要素预测,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震台网统一地震目录.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提供。

2. 柴东浩.地球科学的100个基本问题.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杨幻遥

摘要:主要针对阐析地震三要素和余震预测的天文学方法和所遵循的预测思想。

关键字:天文地震 主震预测  余震预测

一  天文预测地震的机理

每一个团体或个人对地震的认识角度都有很大差异,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论,我认为地震是将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相联结后的综合本质的一种内在体现,这三大领域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母系统,就现今的科技水平而论,对地球物理的认识程度主要取决于对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认识,而对地震的认识主要取决于对地球物理的认识,这也就间接的说明对地震的认识必须从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三方面入手。以下我具体的论证一下在对地震三要素预测中我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所依据的天文学机理:

1.  关于地震时间的预测方法:

(以下所论及的潮汐主要指地壳内部和地幔中的岩浆类的高能流体潮汐,海水潮,固体潮次之)时间测定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在全球进入强震高发周期之后,全球较强地震发生的主高峰期容易集中在太阳过黄白道升,降交点的食限期间(约1—2个月),弱高峰容易集中在太阳过两交点之间的位置运行期间。”也就是每年的食相(包括日食和月食)发生前后1---2个月和一年中两次食相之间的时间段。例如:2007年8月28日月全食,9月11日日偏食,这段时间就是太阳过黄白交点的时间段,因此才会发生食相。这段期间(1---2个月)地球,月亮,太阳在数个朔望期间所排成的角度是一条直线,或最接近一条直线,这种情况下在地球上所产生的几个连续性的朔望潮汐会最强,可称之为连续性的朔望强潮,所以一般全球强震点会集中在此期间被连续性的强潮汐诱发。也可以说强潮汐是强震被诱发的原因,并不是导致强震发生的根本原因。2007年9月12,13日,也就是日偏食发生的第二,三天印尼苏门答腊岛近海分别发生了8.5,8.3级两次巨震。并在其前后的几个月内全球集中发生了十几次7.0或7.0级以上的中强震,这几乎接近一年7.0级地震发生的总和。 以上又提及“地震发生的弱高峰容易集中在太阳过黄白道两交点之间的位置运行期间。”也就是一年中两次食相之间的时间段。例如:2008年2月7日日食,2008年8月1日日食,那么两次食相之间的时间段就是2008年的5月7日前后,在地震多发年,此时间段也是地震易多发的高峰期,本州,汶川地震就是在此时间段发生的。又如:2009年7月22日为日食,2010年1月15日日食,二者之间的时间段为2009年10月15号前后,此期间全球集中诱发了7次7.0—8.0级强震。以上两个时间段容易集中诱发地震的原因在论文 “关于朔望强潮连续性出现的概念及与群震集中诱发的关系”中有详细的论证。尤其在食相期间的1---2个月,全球集中诱发强震的几率会更大一些。有人认为潮汐力是很小的,潮汐力的强度不过是引发地震的地壳扭曲能量的千分之一,对地震的发生影响不大。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板块层有时是近似漂浮在高能流体上,天体引力的异常变化足以很大程度上牵引或影响板块的运动,天体引力是居高临下的牵引,就类似于杠杆的作用力,就像船在陆地你推不动,但在水里就能推走一样,潮汐力是很小,但居高临下牵动板块做水平运动的力是不能被忽略的,潮汐对板块的作用是助推的作用,不容忽视。  2.  关于地震震级和地点的预测方法:

有关震级的测定需要兼顾很多因素,如所选定的点所处的位置,所选定的点附近以往的震级记录,预测的时间段等。震级相对较容易测定,在我的论文:“关于地震发生的几大特点及由此带来的启示”中有相关介绍。

地点选定的核心思想方法之一是:“(朔望期间)太阳(或其它天体)的两对称高潮中心在特定的纬度运行时,会导致特定的大小单元板块之间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显著的弹性挤压或弹性分离,会进而导致特定的点诱发相应强度的地震”。例如:2007年的9月12日,太阳或朔望的强潮汐两对称高潮中心正处于南北纬2.5度运行,这就会导致震源点(-4.4   101.5)两侧的地壳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显著的弹性挤压或弹性分离,会进而导致特定的点(-4.4   101.5)诱发8.5级地震。这一重要的理论是我后来才发现的,因此我没有测出这两次巨震的地点,在我论文 “关于2004年12月26日印尼主震后部分强余震被触发的机理”中有较详细的解释。下面以实例论证一下地震三要素的预测原理。

二  关于地震预测过程中三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地震发生的规律主要是体现在地震三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如下中国地震局提供的地震资料:

2008-07-19  10:39:27.0   37.5   142.3   33  Ms7.3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2008-05-08  00:45:06.9   36.1   141.6   33  Ms7.1  日本本州东海2007-07-16  22:17:30.3   36.7   135.2  350  Ms6.9  日本本州西部海中2007-07-16  09:13:27.3   37.5   138.6   33  Ms6.9  日本2005-11-15  05:38:55.3   38.2   144.7   33  Ms7.1  日本本州以东海中2005-01-19  14:11:26.1   33.8   142.1   15  Ms7.0  日本本州以东海中2003-10-31  09:06:28.8   37.8   142.8   33  Ms7.1  日本本州东海2003-05-26  17:24:26.1   38.7   141.9   33  Ms7.0  日本本州近海2000-08-06  15:27:09.0   28.7   139.8  350  Ms7.0  日本本州以南海中2000-07-30  20:25:40.1   33.8   140.0    0  Ms7.0  日本以东海中  以上是自2000——2008年发生在日本本州的10次较强烈的地震,从发生的时间可以计算出,地震发生时太阳的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都位于北纬约12——16.5度之间运行,除去发生在2003年10月31日的7.1级之外。因这次约在北纬10度。  2004-09-05  22:57:20.5   33.1   136.8   15  Ms7.4  日本本州南部近海2004-09-05  18:07:06.0   33.1   137.0   15  Ms7.2  日本本州南部近海2008-06-14  07:43:42.5   39.1   140.8   10  Ms7.0  日本本州东部  以上这三次发生在本州近海的地震也是于2000——2008年间发生的,虽然诱发时太阳的高潮中心没有处于北纬12—16.5度之间运行,但根据三次地震发生的阴历日期可计算出地震发生时月亮的对称高潮中心9月5日约位于北纬8—11度之间运行,6月14号约位于北纬14度附近运行。因此,至少可以肯定后者与月亮潮汐的作用有直接关系,前者可能是月亮或太阳潮汐中心处在特定的经度运行时导致地震发生的。我国地震学者黎创荫在这方面研究很深入,希望相关学者关注黎先生的研究。(月亮潮汐的强度比太阳还要强,但月亮高潮中心对某一特定纬度地壳作用的单位时间远没有太阳高潮中心那样持久和有序,因此我推测月亮高潮中心处于特定的纬度运行时对特定震域地震的诱发机率要小于太阳潮汐。)    事实上2000—2008年,9年间日本本州近海所发生的共13次7级左右的中强震,可以说近90%都发生在太阳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处于北纬约12—16.5度之间运行时发生的,即便不符合此情况的那3次地震,也是月亮的对称高潮中心处于北纬约12——16.5度之间运行时诱发的。因此可以说:“2000—2008年,9年间日本本州近海所发生的这13次7级左右的中强震近95%都发生在太阳和月亮的高潮中心处于北纬约12—16.5度之间运行时发生的。 在此需着重指明的是:“只有在每年特定的四个时间段,太阳的高潮中心和其对称高潮中心才会处于北纬12---16.5度之间运行,即每年的约1月23日—2月8日,5月8日--5月23日,7月23日—8月8日, 11月8日—11月23日,也可以说只有在这四个时间段内,太阳的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才会处于北纬12—16.5度之间运行,本州的多数中强地震也只能在这四个时间段内(或距其不远)发生才是合理的,以上本州地震发生的时间数据的确如此。其实这四个时间段可以看成是同一个时间段,因为四个时间段都是相对同一组潮汐中心处在同一个范围纬度运行导致同一区域发生地震而论的,也就是可以将以上的地震都看成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例如:都可以看成是在地震发生当年的1月23日—2月8日之间发生的或其中的任何时间段,原理都是一样的。  根据以上提供的地震数据可知,在该时间段发生的地震的震级十分接近,主要原因是地震的区域为同一区域,并且诱发地震的潮汐力的大小相近……。以上论证同时也告诉我们多数中强地震都与潮汐的作用有关,且进一步说明不同的时间太阳(或其它天体)的两对称潮汐中心会处在不同纬度运行,进而就会导致不同的点发生不同强度的地震,也可以说相对地球上的某一震域或某组震域,该震域地震发生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一般只有太阳(或其它天体)的高潮中心在特定的纬度(或经度)范围运行的时间段内,该震域才会发生地震,所依据的原理是:  “太阳(或月亮)的两对称高潮中心在不同的时间段会处于不同的纬度(或经度)运行,当中心处于某一特定的纬度运行时会导致特定的板块或板块组之间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显著的弹性挤压或弹性分离,进而便会导致特定的点发生地震。”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将要发生的时间确定地点,进而根据点等因素就会得出震级。

例如:2009年7月22日前后为太阳过黄白道交点的时限期,容易在一些地点诱发强震,而此时太阳的高潮中心正位于北纬约15.7度运行,就我国地震状况而论,根据以往的地震资料可知,台湾的花莲,南投(24.0 122)附近(特定震域)容易在太阳潮汐中心位于北纬16度前后运行时诱发6.5级左右中强震,西藏那曲(31.0,86.0)附近容易诱发5.5级左右地震,云南(26.0 101.2)附近容易发生6.5级地震,国外的日本本州,印尼苏门答腊岛近海容易在此类时间段发生7.2级左右中强震,这些点是经常地震的区域,所以可以针对这些点提出预测,我当时就是运用这样的预测原理预测了这些地震,包括2009年12月19日台湾花莲的6.7级和2010年2月8日的6.3级地震,预测的点为(23.7  121.7)(24.1  122.3 )附近,实发地(23.8   121.7)(23.35  123.09)。通过这段实测论述更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时间、地点和震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此需要指出:“太阳的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无论在哪一纬度运行,一般情况是不会对相应的震域诱发地震的,只有在潮汐中心异常变强或变弱的时候才会对相应的点诱发地震,还有一点就是待诱发地震的点必需孕育到地震的临界点”。

综上全文所论可知:“不同的时间会在不同的点发生不同强度的地震,或者说相对于某一特定的地震多发区域,该区域发生地震的机率和强度要取决于地震发生在什么时间,或说取决于太阳(或天体)潮汐中心所处的运行纬度(或经度)。是根据时间定地点,根据地点定震级。这也就明确地说明一个原理:“地震预测需要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同步预测。”三者不可分割,这也是预测和现实所需。这类方法最适合预测8.0或7.5级以下的地震。

三  关于破坏性强主震发生后对震区的余震预测

同时在论文“关于主震与余震的内在关系”中也明确指出了强主震后对余震走势的测定方法,在其中指明了破坏性强主震发生后对震区余震强度和时间走势的测定方法,其方法简洁易懂,适用可行,经数次实地检验,基本无误。大体方法是:“当破坏性强震发生在某一纬度时,如果太阳的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正在向地震所发生的纬度运行,则震区受潮汐的内应力作用会越来越强,余震在此期间就不会止息,当太阳的高潮中心恰好处于该纬度时,则震区余震的频次,强度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当太阳的潮汐中心由地震所在的纬度渐渐地远离时,余震就会渐渐止息。我运用此方法成功预测了多起主震后的余震震例。

例如:我们假设某年的6月23日北纬18度的某一点发生了7.8级地震,并且此次地震对震区地壳造成了根本性的大面积破坏,那么余震的走势就会是这样:6月23日太阳的高潮中心正处在北回归线的位置运行,并且运行的方向是向赤纬0度的方向,也就是北纬18度地震发生地所在的纬度,那么震区受太阳潮汐或朔望大潮的应力作用就会越来越强,就会促使震区的余震频次和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当太阳的高潮中心运行至北纬18度时(7月13号),余震的频次,强度就会达到相对的顶峰阶段,也就是7月13号前后会达到余震各项指标的相对高峰,过了7月13号以后太阳的高潮中心就会渐渐地远离北纬18度地震震中所在的纬度,此时震区余震的各项指标就会渐渐或迅速地回落,说明震区余震的高峰即将会过去。  想运用以上论述的方法预测地震就必须要清楚太阳的高潮中心和其对称高潮中心的运行规律,有关太阳两对称高潮中心的运行规律的计算方法很简单,与太阳对地球的直射规律(直射纬度,直射的对称纬度和方向)相一致,在论文(简化版)的开篇有详细的介绍,同时我会在此篇论文的详细版本中详细说明。

太阳的高潮中心的走向与太阳对地球的直射纬度方向相一致,太阳对地球的直射规律一年四季是循序变化的,太阳的高潮中心的运行规律和方向与此相一致,因此只要我们知道日期,就很容易计算出太阳的高潮中心所在的运行纬度及运行的方向,太阳的高潮中心同时也存在另一个与之对称的高潮中心,我在论文中称其为太阳的对称高潮中心,两中心呈南北同纬度对穿对称。设太阳的高潮中心每年的6月23日位于北纬23度运行,则其对称高潮中心就会位于南纬23度与之相对,两对称中心的运行方向在至日向分日运行期间相对,在分日向至日运行期间方向相反,但永远会同纬度对称,并且太阳的对称潮对地震的影响或对地壳的应力作用与太阳正潮汐等同。在简化版或原版论文的开篇:“浅析地球相对太阳的倾斜运行的深层意义对地震的宏观影响”中有详尽的论证。

我们以海地地震为例实际说明:海地地震的地点是北纬18.5度,时间是1月13日,而此时太阳潮汐的高潮中心位于南纬约18度运行,则太阳的对称高潮中心就会位于北纬18度运行,运行的方向是由北纬18度向赤纬0度运行,也就是说潮汐中心的运行方向是渐渐的远离地震发生所在的纬度,因此余震的时间会缩短,强度会渐渐的减弱,而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太阳的对称高潮中心就恰好处在地震所发生的纬度运行,因此,海地地震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震区的余震的频次,强度就正处于高峰,并且已经会由强转弱,频繁的强余震在短时间内就会基本结束。

此次海地地震后两天内,我发给高建国,孙士鋐等专家两封邮件,在2010年1月13号地震当天所发的邮件中指出:“海地主震后,其(强)余震将会在半个月内基本结束。”又在14号的邮件中分别指出预测:

“此次地震的震级不是很大,只是震源太浅,发生地人口稠密,又发生在潮汐的低潮中心线附近……会死很多人是一定的。中心有约350万人,总统府都震塌了,其它建筑会更为严重,遇难人数很可能会超20万我估计。(地震发生后两天预测了遇难人数,当时地震后的1——10几天内多数团体认为遇难人数为5——10万)”

“2010年1月15日是日环食,日月大潮会异常强烈,且强潮的对称潮中心会位于北纬约17度运行,距离太子港的震中北纬18.5度仅仅相差1.5度,在强潮的内应力显著的起伏作用下,海地很可能会发生很强的余震,如果仅从1月15号之后海地的余震情况来看,距15日最近的那次强余震基本会是最强烈的,因此日环食发生后的1--3天内在海地要特别小心强余震(可以告知亲友),此次强余震一旦发生,很可能会使废墟中的相当一部分活人受难,如果此次强余震(设6.0级)不发生,那么就说明以后几乎不会发生更强的余震。(地震发生后两天指出环食后的1­—3天,震区可能会发生6.0级最强余震,实际发生时间是环食后的第5天,震级6.1级。并明确指出:“如果仅从1月15号之后海地的余震情况来看,距15日最近的那次强余震基本会是最强烈的。”海地地震发生后的第42天海地近海发生了一次7.0级地震,我认为可不做余震参考,这次地震后3天,智利就发生了8.8级地震。)

致意 杨幻遥

2010年1月14日

2010年1月14日地震两天后预测遇难人数可能会超过20万,除了依据常规因素预测外,主要是根据此次地震的性质得出的结论。因为按我所发现的理论,此次地震是最明显的由强潮汐的助推作用所诱发的地震,地震又恰好发生在强潮汐的低潮中心线附近(指日出日落附近发生的地震),这类地震对地壳的破坏效果如同瓷器从高空落在石头上,对地壳的破坏是琐碎性的。潮汐对震区地壳的应力作用有一个起落的过程,由潮汐所诱发的强震80%以上都会在潮汐回落的时候发生,回落的顶峰时间就是日出或日落的时候,距日出或日落越近,震区地壳向地心方向回落的尺度就会越大,地震时对震区地壳的破坏程度就会越大,伤亡人数就会越高,此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恰逢日落附近,并且这类地震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没有前震,或没有显著的前震,让人措不及防,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距正午(震中所对的上中天时间)越近,也就是距日出或日落越远,震区地壳向地心方向回落的尺度就会越小,地震对震区地壳的震动幅度(或震动所导致的烈度)就会越小,震动的持续时间也就会越短,伤亡也就会越小。设若此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2点,遇难人数就会至少会减少一半。我在陈一文先生的网站所发表论文的第三部分中:“关于低潮中心线的概念及引力潮对一些地震的触发所遵循的规律”和“关于由引力潮所诱发的地震所遵循的时间规律”中对这方面有详尽的论述。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我认为海地地震发生在地壳的膨胀期,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相离为主,此期间所导致的地震都以断裂性为主,危害会更大。

2008­---2009年初,我写了一篇约13万字的关于地震研究与预测方法方面的论文,论文共分4部分,约13万字,自始至终都是运用哲学和数学的思想,思维解析天文与地球物理或天文与地震之间的内在力学关系,在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方面提出了较多新颖的观点,

这部论文主要提出并部分地解决了以下核心问题:

1,     从思想和理论上确立了对地震孕育,发展,发生在认识,研究上应遵循的基本方向。

2,      提出了太阳的两对称高潮中心的运行规律与太阳对地球的直射规律相一致,为数学和力学思维能够精确地介入到对地震的认识中去,起到了关键作用。

3,      提出了对强主震后余震走势的预测方法,并通过对汶川余震走势的正确预测得以验证,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写给孙士鋐先生的邮件中明确指出:“汶川及周边的余震高峰将于2008年夏至后逐渐结束,但在8月前后会经历一轮余震高峰,在8月末------11月末震区会恢复出奇的平静,在冬至前后会再次经历一次余震小高峰,以后在经历几次弱高峰之后会逐渐恢复往日的平静……(见与孙士鋐预报员的通讯录)。

4,      提出了对经常反复发生地震的点,或地震高发的震域(如印尼,日本)三要素的预测方法,尤其提出了对点的预测方法,并得到了初步验证。

5,      提出太阳(或其它天体)的两对称高潮中心在特定的纬度运行时,会导致特定的大小单元板块之间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弹性挤压,会进而导致特定的点诱发地震,为预测过程中对点的正确范围划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6,      指明了全球地震容易集中诱发的深层次原因,并得出:“在全球进入地震高发周期之后,地震发生的主高峰期容易集中在太阳过黄白道升,降交点的食限期间(约1—2个月),弱高峰容易集中在太阳过两交点之间的位置运行期间。”

7,      提出了地震组的概念及成因,指明了部分前兆与地震的关系。

8,      指明了地震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太阳(或其它天体)潮汐力的有序并长期作用所致。(后来我又发现与地球内部能量变化的周期也有关)。

9,      指出太阳(或月亮)的两对称的高潮会同步变强或变弱的深层次原因是为了使地核受到相对的压力均等,使其不过于偏离居中的位置做高速自转运动。

10,      指出洋壳外表面的海水高(低)潮区与洋壳内表面之下地幔中的岩浆类的高能流体的高潮区是垂直相对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洋壳因受单方面潮汐压力过大而诱发海震。

11,      指出地壳之下地幔中的岩浆类的高能流体物质在不同的区域会存在温度差,一般陆壳之下的温度平均会高于洋壳之下的平均温度,高纬度的平均温度会低于低纬度,这会导致地幔中的高能流体在洋,陆壳的交界处发生对流现象,这是导致洋陆交接处集中诱发地震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

12,      指出大地震多会集中在海湾处发生,并指明源自海湾洋壳内外的流体会发生漩涡流现象是强震主要集中在海湾处发生的根本原因。

13,      指出地球水会调节和平衡地幔中高能流体的能量,使高能流体的过剩能量及时的得到地球水的稀释,以避免能量过度积聚诱发地震,火山活动。海水在稀释地球内部过剩能量的过程中会使海水的温度在局部范围内或大范围内发生显著地变化,会进一步的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

14,      指出产生海啸的地震容易集中在赤纬或距赤纬较近的低纬度发生,尤其是恰逢朔望大潮当日及附近所诱发的地震,地震发生纬度越低越易生成海啸,(即初一,十五前后所诱发的地震易生成海啸)或易对低纬度地壳造成根本性破坏。例如:近日海地太子巷发生的7.3级地震。

15,      指出由朔望大潮(或其它潮汐)所诱发的地震,地震多会集中在低潮区发生,而低潮区与晨昏线基本重合。

16,   出分开白天与黑夜的界线(晨昏线)与朔望大潮或太阳潮汐的低潮中心线(低潮区)大体重合,因此由朔望大潮(或太阳潮)所诱发的地震,并于朔望当日或附近发生的地震容易集中在一天的日出,日落附近发生,因为这类地震多会集中在低潮区发生。由月亮潮汐所诱发的地震容易集中在月出月落附近发生。即:初一和十五附近发生的较强地震一般会集中在日出日落附近发生。(这类地震対震区的破坏最大)。

17,   指出地震的周期,一般纬度越低会越短,震级会越强,震源会越深。

18,   指出当潮汐的中心处于赤纬地壳运行时,其对称潮汐中心也会位于赤纬地壳运行,赤纬地壳会受到的潮汐力的双重作用,这是导致赤纬频发地震的重要原因之一。

19,    指出过于夸大地震的诱发遵循朔望强潮规律或上下弦月弱潮规律都是不正确的,很多地震的诱发是这两种强弱潮汐相互交替作用的结果,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可以说地震的发生同时遵行这两个规律。并指出在朔望当日诱发的较大地震破快面积会最大,于上下弦月期间诱发的较强地震破快面积会相对集中(如易集中在主裂隙两侧)。

20,    指出太阳或其它天体在地球上所形成的潮汐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调节全球不同纬度流体之间的温度差,因为潮汐运动是使流体产生循环运动的最基本的动力源之一。

我在陈一文先生的网站中发表一部约13万字的论文,分四部分。这部论文提出了数十项有参考价值的新理论,其中从5.84KB—3.86KB八篇为第一,二部分,主要是从宏观上,运用精确的数学思维从天文学结合地球物理的角度解析地震孕育,发展及诱发的全过程。从3.14KB—16KB十六篇为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主要是运用数学图形,细致精确地解析了天文因素对地震的诱发机理,是论文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如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诱发机理的解析,及对印尼强主震后强余震诱发机理的解析。并提出了预测这类强主震后强余震的预测方法,同时也系统地提出了预测一般破坏性强主震后余震三要素所遵循的走向规律,并依此较成功地预测了自2008年至今所有破坏性强主震后的余震走势。从4.09KB—2.24KB十四篇为论文的第四部分,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对前三部分的概括与总结,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预测方法,观念。尤其提出了对三要素中地点的选定方法,并得出朔望强潮(或弱潮)连续性的出现是导致全球地震集中诱发的首要原因之一。从6.91KB—3.66KB八篇是论文的简化版(约3万字),简化版主要针对地震三要素预测,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震台网统一地震目录.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提供。

2. 柴东浩.地球科学的100个基本问题.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地震预测的天文学方法简论

杨幻遥

摘要:主要针对阐析地震三要素和余震预测的天文学方法和所遵循的预测思想。

关键字:天文地震 主震预测  余震预测

一  天文预测地震的机理

每一个团体或个人对地震的认识角度都有很大差异,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论,我认为地震是将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相联结后的综合本质的一种内在体现,这三大领域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母系统,就现今的科技水平而论,对地球物理的认识程度主要取决于对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认识,而对地震的认识主要取决于对地球物理的认识,这也就间接的说明对地震的认识必须从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三方面入手。以下我具体的论证一下在对地震三要素预测中我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所依据的天文学机理:

1.  关于地震时间的预测方法:

(以下所论及的潮汐主要指地壳内部和地幔中的岩浆类的高能流体潮汐,海水潮,固体潮次之)时间测定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在全球进入强震高发周期之后,全球较强地震发生的主高峰期容易集中在太阳过黄白道升,降交点的食限期间(约1—2个月),弱高峰容易集中在太阳过两交点之间的位置运行期间。”也就是每年的食相(包括日食和月食)发生前后1---2个月和一年中两次食相之间的时间段。例如:2007年8月28日月全食,9月11日日偏食,这段时间就是太阳过黄白交点的时间段,因此才会发生食相。这段期间(1---2个月)地球,月亮,太阳在数个朔望期间所排成的角度是一条直线,或最接近一条直线,这种情况下在地球上所产生的几个连续性的朔望潮汐会最强,可称之为连续性的朔望强潮,所以一般全球强震点会集中在此期间被连续性的强潮汐诱发。也可以说强潮汐是强震被诱发的原因,并不是导致强震发生的根本原因。2007年9月12,13日,也就是日偏食发生的第二,三天印尼苏门答腊岛近海分别发生了8.5,8.3级两次巨震。并在其前后的几个月内全球集中发生了十几次7.0或7.0级以上的中强震,这几乎接近一年7.0级地震发生的总和。 以上又提及“地震发生的弱高峰容易集中在太阳过黄白道两交点之间的位置运行期间。”也就是一年中两次食相之间的时间段。例如:2008年2月7日日食,2008年8月1日日食,那么两次食相之间的时间段就是2008年的5月7日前后,在地震多发年,此时间段也是地震易多发的高峰期,本州,汶川地震就是在此时间段发生的。又如:2009年7月22日为日食,2010年1月15日日食,二者之间的时间段为2009年10月15号前后,此期间全球集中诱发了7次7.0—8.0级强震。以上两个时间段容易集中诱发地震的原因在论文 “关于朔望强潮连续性出现的概念及与群震集中诱发的关系”中有详细的论证。尤其在食相期间的1---2个月,全球集中诱发强震的几率会更大一些。有人认为潮汐力是很小的,潮汐力的强度不过是引发地震的地壳扭曲能量的千分之一,对地震的发生影响不大。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板块层有时是近似漂浮在高能流体上,天体引力的异常变化足以很大程度上牵引或影响板块的运动,天体引力是居高临下的牵引,就类似于杠杆的作用力,就像船在陆地你推不动,但在水里就能推走一样,潮汐力是很小,但居高临下牵动板块做水平运动的力是不能被忽略的,潮汐对板块的作用是助推的作用,不容忽视。  2.  关于地震震级和地点的预测方法:

有关震级的测定需要兼顾很多因素,如所选定的点所处的位置,所选定的点附近以往的震级记录,预测的时间段等。震级相对较容易测定,在我的论文:“关于地震发生的几大特点及由此带来的启示”中有相关介绍。

地点选定的核心思想方法之一是:“(朔望期间)太阳(或其它天体)的两对称高潮中心在特定的纬度运行时,会导致特定的大小单元板块之间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显著的弹性挤压或弹性分离,会进而导致特定的点诱发相应强度的地震”。例如:2007年的9月12日,太阳或朔望的强潮汐两对称高潮中心正处于南北纬2.5度运行,这就会导致震源点(-4.4   101.5)两侧的地壳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显著的弹性挤压或弹性分离,会进而导致特定的点(-4.4   101.5)诱发8.5级地震。这一重要的理论是我后来才发现的,因此我没有测出这两次巨震的地点,在我论文 “关于2004年12月26日印尼主震后部分强余震被触发的机理”中有较详细的解释。下面以实例论证一下地震三要素的预测原理。

二  关于地震预测过程中三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地震发生的规律主要是体现在地震三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如下中国地震局提供的地震资料:

2008-07-19  10:39:27.0   37.5   142.3   33  Ms7.3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2008-05-08  00:45:06.9   36.1   141.6   33  Ms7.1  日本本州东海2007-07-16  22:17:30.3   36.7   135.2  350  Ms6.9  日本本州西部海中2007-07-16  09:13:27.3   37.5   138.6   33  Ms6.9  日本2005-11-15  05:38:55.3   38.2   144.7   33  Ms7.1  日本本州以东海中2005-01-19  14:11:26.1   33.8   142.1   15  Ms7.0  日本本州以东海中2003-10-31  09:06:28.8   37.8   142.8   33  Ms7.1  日本本州东海2003-05-26  17:24:26.1   38.7   141.9   33  Ms7.0  日本本州近海2000-08-06  15:27:09.0   28.7   139.8  350  Ms7.0  日本本州以南海中2000-07-30  20:25:40.1   33.8   140.0    0  Ms7.0  日本以东海中  以上是自2000——2008年发生在日本本州的10次较强烈的地震,从发生的时间可以计算出,地震发生时太阳的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都位于北纬约12——16.5度之间运行,除去发生在2003年10月31日的7.1级之外。因这次约在北纬10度。  2004-09-05  22:57:20.5   33.1   136.8   15  Ms7.4  日本本州南部近海2004-09-05  18:07:06.0   33.1   137.0   15  Ms7.2  日本本州南部近海2008-06-14  07:43:42.5   39.1   140.8   10  Ms7.0  日本本州东部  以上这三次发生在本州近海的地震也是于2000——2008年间发生的,虽然诱发时太阳的高潮中心没有处于北纬12—16.5度之间运行,但根据三次地震发生的阴历日期可计算出地震发生时月亮的对称高潮中心9月5日约位于北纬8—11度之间运行,6月14号约位于北纬14度附近运行。因此,至少可以肯定后者与月亮潮汐的作用有直接关系,前者可能是月亮或太阳潮汐中心处在特定的经度运行时导致地震发生的。我国地震学者黎创荫在这方面研究很深入,希望相关学者关注黎先生的研究。(月亮潮汐的强度比太阳还要强,但月亮高潮中心对某一特定纬度地壳作用的单位时间远没有太阳高潮中心那样持久和有序,因此我推测月亮高潮中心处于特定的纬度运行时对特定震域地震的诱发机率要小于太阳潮汐。)    事实上2000—2008年,9年间日本本州近海所发生的共13次7级左右的中强震,可以说近90%都发生在太阳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处于北纬约12—16.5度之间运行时发生的,即便不符合此情况的那3次地震,也是月亮的对称高潮中心处于北纬约12——16.5度之间运行时诱发的。因此可以说:“2000—2008年,9年间日本本州近海所发生的这13次7级左右的中强震近95%都发生在太阳和月亮的高潮中心处于北纬约12—16.5度之间运行时发生的。 在此需着重指明的是:“只有在每年特定的四个时间段,太阳的高潮中心和其对称高潮中心才会处于北纬12---16.5度之间运行,即每年的约1月23日—2月8日,5月8日--5月23日,7月23日—8月8日, 11月8日—11月23日,也可以说只有在这四个时间段内,太阳的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才会处于北纬12—16.5度之间运行,本州的多数中强地震也只能在这四个时间段内(或距其不远)发生才是合理的,以上本州地震发生的时间数据的确如此。其实这四个时间段可以看成是同一个时间段,因为四个时间段都是相对同一组潮汐中心处在同一个范围纬度运行导致同一区域发生地震而论的,也就是可以将以上的地震都看成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例如:都可以看成是在地震发生当年的1月23日—2月8日之间发生的或其中的任何时间段,原理都是一样的。  根据以上提供的地震数据可知,在该时间段发生的地震的震级十分接近,主要原因是地震的区域为同一区域,并且诱发地震的潮汐力的大小相近……。以上论证同时也告诉我们多数中强地震都与潮汐的作用有关,且进一步说明不同的时间太阳(或其它天体)的两对称潮汐中心会处在不同纬度运行,进而就会导致不同的点发生不同强度的地震,也可以说相对地球上的某一震域或某组震域,该震域地震发生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一般只有太阳(或其它天体)的高潮中心在特定的纬度(或经度)范围运行的时间段内,该震域才会发生地震,所依据的原理是:  “太阳(或月亮)的两对称高潮中心在不同的时间段会处于不同的纬度(或经度)运行,当中心处于某一特定的纬度运行时会导致特定的板块或板块组之间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显著的弹性挤压或弹性分离,进而便会导致特定的点发生地震。”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将要发生的时间确定地点,进而根据点等因素就会得出震级。

例如:2009年7月22日前后为太阳过黄白道交点的时限期,容易在一些地点诱发强震,而此时太阳的高潮中心正位于北纬约15.7度运行,就我国地震状况而论,根据以往的地震资料可知,台湾的花莲,南投(24.0 122)附近(特定震域)容易在太阳潮汐中心位于北纬16度前后运行时诱发6.5级左右中强震,西藏那曲(31.0,86.0)附近容易诱发5.5级左右地震,云南(26.0 101.2)附近容易发生6.5级地震,国外的日本本州,印尼苏门答腊岛近海容易在此类时间段发生7.2级左右中强震,这些点是经常地震的区域,所以可以针对这些点提出预测,我当时就是运用这样的预测原理预测了这些地震,包括2009年12月19日台湾花莲的6.7级和2010年2月8日的6.3级地震,预测的点为(23.7  121.7)(24.1  122.3 )附近,实发地(23.8   121.7)(23.35  123.09)。通过这段实测论述更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时间、地点和震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此需要指出:“太阳的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无论在哪一纬度运行,一般情况是不会对相应的震域诱发地震的,只有在潮汐中心异常变强或变弱的时候才会对相应的点诱发地震,还有一点就是待诱发地震的点必需孕育到地震的临界点”。

综上全文所论可知:“不同的时间会在不同的点发生不同强度的地震,或者说相对于某一特定的地震多发区域,该区域发生地震的机率和强度要取决于地震发生在什么时间,或说取决于太阳(或天体)潮汐中心所处的运行纬度(或经度)。是根据时间定地点,根据地点定震级。这也就明确地说明一个原理:“地震预测需要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同步预测。”三者不可分割,这也是预测和现实所需。这类方法最适合预测8.0或7.5级以下的地震。

三  关于破坏性强主震发生后对震区的余震预测

同时在论文“关于主震与余震的内在关系”中也明确指出了强主震后对余震走势的测定方法,在其中指明了破坏性强主震发生后对震区余震强度和时间走势的测定方法,其方法简洁易懂,适用可行,经数次实地检验,基本无误。大体方法是:“当破坏性强震发生在某一纬度时,如果太阳的高潮中心或其对称高潮中心正在向地震所发生的纬度运行,则震区受潮汐的内应力作用会越来越强,余震在此期间就不会止息,当太阳的高潮中心恰好处于该纬度时,则震区余震的频次,强度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当太阳的潮汐中心由地震所在的纬度渐渐地远离时,余震就会渐渐止息。我运用此方法成功预测了多起主震后的余震震例。

例如:我们假设某年的6月23日北纬18度的某一点发生了7.8级地震,并且此次地震对震区地壳造成了根本性的大面积破坏,那么余震的走势就会是这样:6月23日太阳的高潮中心正处在北回归线的位置运行,并且运行的方向是向赤纬0度的方向,也就是北纬18度地震发生地所在的纬度,那么震区受太阳潮汐或朔望大潮的应力作用就会越来越强,就会促使震区的余震频次和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当太阳的高潮中心运行至北纬18度时(7月13号),余震的频次,强度就会达到相对的顶峰阶段,也就是7月13号前后会达到余震各项指标的相对高峰,过了7月13号以后太阳的高潮中心就会渐渐地远离北纬18度地震震中所在的纬度,此时震区余震的各项指标就会渐渐或迅速地回落,说明震区余震的高峰即将会过去。  想运用以上论述的方法预测地震就必须要清楚太阳的高潮中心和其对称高潮中心的运行规律,有关太阳两对称高潮中心的运行规律的计算方法很简单,与太阳对地球的直射规律(直射纬度,直射的对称纬度和方向)相一致,在论文(简化版)的开篇有详细的介绍,同时我会在此篇论文的详细版本中详细说明。

太阳的高潮中心的走向与太阳对地球的直射纬度方向相一致,太阳对地球的直射规律一年四季是循序变化的,太阳的高潮中心的运行规律和方向与此相一致,因此只要我们知道日期,就很容易计算出太阳的高潮中心所在的运行纬度及运行的方向,太阳的高潮中心同时也存在另一个与之对称的高潮中心,我在论文中称其为太阳的对称高潮中心,两中心呈南北同纬度对穿对称。设太阳的高潮中心每年的6月23日位于北纬23度运行,则其对称高潮中心就会位于南纬23度与之相对,两对称中心的运行方向在至日向分日运行期间相对,在分日向至日运行期间方向相反,但永远会同纬度对称,并且太阳的对称潮对地震的影响或对地壳的应力作用与太阳正潮汐等同。在简化版或原版论文的开篇:“浅析地球相对太阳的倾斜运行的深层意义对地震的宏观影响”中有详尽的论证。

我们以海地地震为例实际说明:海地地震的地点是北纬18.5度,时间是1月13日,而此时太阳潮汐的高潮中心位于南纬约18度运行,则太阳的对称高潮中心就会位于北纬18度运行,运行的方向是由北纬18度向赤纬0度运行,也就是说潮汐中心的运行方向是渐渐的远离地震发生所在的纬度,因此余震的时间会缩短,强度会渐渐的减弱,而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太阳的对称高潮中心就恰好处在地震所发生的纬度运行,因此,海地地震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震区的余震的频次,强度就正处于高峰,并且已经会由强转弱,频繁的强余震在短时间内就会基本结束。

此次海地地震后两天内,我发给高建国,孙士鋐等专家两封邮件,在2010年1月13号地震当天所发的邮件中指出:“海地主震后,其(强)余震将会在半个月内基本结束。”又在14号的邮件中分别指出预测:

“此次地震的震级不是很大,只是震源太浅,发生地人口稠密,又发生在潮汐的低潮中心线附近……会死很多人是一定的。中心有约350万人,总统府都震塌了,其它建筑会更为严重,遇难人数很可能会超20万我估计。(地震发生后两天预测了遇难人数,当时地震后的1——10几天内多数团体认为遇难人数为5——10万)”

“2010年1月15日是日环食,日月大潮会异常强烈,且强潮的对称潮中心会位于北纬约17度运行,距离太子港的震中北纬18.5度仅仅相差1.5度,在强潮的内应力显著的起伏作用下,海地很可能会发生很强的余震,如果仅从1月15号之后海地的余震情况来看,距15日最近的那次强余震基本会是最强烈的,因此日环食发生后的1--3天内在海地要特别小心强余震(可以告知亲友),此次强余震一旦发生,很可能会使废墟中的相当一部分活人受难,如果此次强余震(设6.0级)不发生,那么就说明以后几乎不会发生更强的余震。(地震发生后两天指出环食后的1­—3天,震区可能会发生6.0级最强余震,实际发生时间是环食后的第5天,震级6.1级。并明确指出:“如果仅从1月15号之后海地的余震情况来看,距15日最近的那次强余震基本会是最强烈的。”海地地震发生后的第42天海地近海发生了一次7.0级地震,我认为可不做余震参考,这次地震后3天,智利就发生了8.8级地震。)

致意 杨幻遥

2010年1月14日

2010年1月14日地震两天后预测遇难人数可能会超过20万,除了依据常规因素预测外,主要是根据此次地震的性质得出的结论。因为按我所发现的理论,此次地震是最明显的由强潮汐的助推作用所诱发的地震,地震又恰好发生在强潮汐的低潮中心线附近(指日出日落附近发生的地震),这类地震对地壳的破坏效果如同瓷器从高空落在石头上,对地壳的破坏是琐碎性的。潮汐对震区地壳的应力作用有一个起落的过程,由潮汐所诱发的强震80%以上都会在潮汐回落的时候发生,回落的顶峰时间就是日出或日落的时候,距日出或日落越近,震区地壳向地心方向回落的尺度就会越大,地震时对震区地壳的破坏程度就会越大,伤亡人数就会越高,此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恰逢日落附近,并且这类地震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没有前震,或没有显著的前震,让人措不及防,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距正午(震中所对的上中天时间)越近,也就是距日出或日落越远,震区地壳向地心方向回落的尺度就会越小,地震对震区地壳的震动幅度(或震动所导致的烈度)就会越小,震动的持续时间也就会越短,伤亡也就会越小。设若此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2点,遇难人数就会至少会减少一半。我在陈一文先生的网站所发表论文的第三部分中:“关于低潮中心线的概念及引力潮对一些地震的触发所遵循的规律”和“关于由引力潮所诱发的地震所遵循的时间规律”中对这方面有详尽的论述。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我认为海地地震发生在地壳的膨胀期,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相离为主,此期间所导致的地震都以断裂性为主,危害会更大。

2008­---2009年初,我写了一篇约13万字的关于地震研究与预测方法方面的论文,论文共分4部分,约13万字,自始至终都是运用哲学和数学的思想,思维解析天文与地球物理或天文与地震之间的内在力学关系,在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方面提出了较多新颖的观点,

这部论文主要提出并部分地解决了以下核心问题:

1,     从思想和理论上确立了对地震孕育,发展,发生在认识,研究上应遵循的基本方向。

2,      提出了太阳的两对称高潮中心的运行规律与太阳对地球的直射规律相一致,为数学和力学思维能够精确地介入到对地震的认识中去,起到了关键作用。

3,      提出了对强主震后余震走势的预测方法,并通过对汶川余震走势的正确预测得以验证,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写给孙士鋐先生的邮件中明确指出:“汶川及周边的余震高峰将于2008年夏至后逐渐结束,但在8月前后会经历一轮余震高峰,在8月末------11月末震区会恢复出奇的平静,在冬至前后会再次经历一次余震小高峰,以后在经历几次弱高峰之后会逐渐恢复往日的平静……(见与孙士鋐预报员的通讯录)。

4,      提出了对经常反复发生地震的点,或地震高发的震域(如印尼,日本)三要素的预测方法,尤其提出了对点的预测方法,并得到了初步验证。

5,      提出太阳(或其它天体)的两对称高潮中心在特定的纬度运行时,会导致特定的大小单元板块之间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弹性挤压,会进而导致特定的点诱发地震,为预测过程中对点的正确范围划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6,      指明了全球地震容易集中诱发的深层次原因,并得出:“在全球进入地震高发周期之后,地震发生的主高峰期容易集中在太阳过黄白道升,降交点的食限期间(约1—2个月),弱高峰容易集中在太阳过两交点之间的位置运行期间。”

7,      提出了地震组的概念及成因,指明了部分前兆与地震的关系。

8,      指明了地震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太阳(或其它天体)潮汐力的有序并长期作用所致。(后来我又发现与地球内部能量变化的周期也有关)。

9,      指出太阳(或月亮)的两对称的高潮会同步变强或变弱的深层次原因是为了使地核受到相对的压力均等,使其不过于偏离居中的位置做高速自转运动。

10,      指出洋壳外表面的海水高(低)潮区与洋壳内表面之下地幔中的岩浆类的高能流体的高潮区是垂直相对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洋壳因受单方面潮汐压力过大而诱发海震。

11,      指出地壳之下地幔中的岩浆类的高能流体物质在不同的区域会存在温度差,一般陆壳之下的温度平均会高于洋壳之下的平均温度,高纬度的平均温度会低于低纬度,这会导致地幔中的高能流体在洋,陆壳的交界处发生对流现象,这是导致洋陆交接处集中诱发地震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

12,      指出大地震多会集中在海湾处发生,并指明源自海湾洋壳内外的流体会发生漩涡流现象是强震主要集中在海湾处发生的根本原因。

13,      指出地球水会调节和平衡地幔中高能流体的能量,使高能流体的过剩能量及时的得到地球水的稀释,以避免能量过度积聚诱发地震,火山活动。海水在稀释地球内部过剩能量的过程中会使海水的温度在局部范围内或大范围内发生显著地变化,会进一步的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

14,      指出产生海啸的地震容易集中在赤纬或距赤纬较近的低纬度发生,尤其是恰逢朔望大潮当日及附近所诱发的地震,地震发生纬度越低越易生成海啸,(即初一,十五前后所诱发的地震易生成海啸)或易对低纬度地壳造成根本性破坏。例如:近日海地太子巷发生的7.3级地震。

15,      指出由朔望大潮(或其它潮汐)所诱发的地震,地震多会集中在低潮区发生,而低潮区与晨昏线基本重合。

16,   出分开白天与黑夜的界线(晨昏线)与朔望大潮或太阳潮汐的低潮中心线(低潮区)大体重合,因此由朔望大潮(或太阳潮)所诱发的地震,并于朔望当日或附近发生的地震容易集中在一天的日出,日落附近发生,因为这类地震多会集中在低潮区发生。由月亮潮汐所诱发的地震容易集中在月出月落附近发生。即:初一和十五附近发生的较强地震一般会集中在日出日落附近发生。(这类地震対震区的破坏最大)。

17,   指出地震的周期,一般纬度越低会越短,震级会越强,震源会越深。

18,   指出当潮汐的中心处于赤纬地壳运行时,其对称潮汐中心也会位于赤纬地壳运行,赤纬地壳会受到的潮汐力的双重作用,这是导致赤纬频发地震的重要原因之一。

19,    指出过于夸大地震的诱发遵循朔望强潮规律或上下弦月弱潮规律都是不正确的,很多地震的诱发是这两种强弱潮汐相互交替作用的结果,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可以说地震的发生同时遵行这两个规律。并指出在朔望当日诱发的较大地震破快面积会最大,于上下弦月期间诱发的较强地震破快面积会相对集中(如易集中在主裂隙两侧)。

20,    指出太阳或其它天体在地球上所形成的潮汐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调节全球不同纬度流体之间的温度差,因为潮汐运动是使流体产生循环运动的最基本的动力源之一。

我在陈一文先生的网站中发表一部约13万字的论文,分四部分。这部论文提出了数十项有参考价值的新理论,其中从5.84KB—3.86KB八篇为第一,二部分,主要是从宏观上,运用精确的数学思维从天文学结合地球物理的角度解析地震孕育,发展及诱发的全过程。从3.14KB—16KB十六篇为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主要是运用数学图形,细致精确地解析了天文因素对地震的诱发机理,是论文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如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诱发机理的解析,及对印尼强主震后强余震诱发机理的解析。并提出了预测这类强主震后强余震的预测方法,同时也系统地提出了预测一般破坏性强主震后余震三要素所遵循的走向规律,并依此较成功地预测了自2008年至今所有破坏性强主震后的余震走势。从4.09KB—2.24KB十四篇为论文的第四部分,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对前三部分的概括与总结,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预测方法,观念。尤其提出了对三要素中地点的选定方法,并得出朔望强潮(或弱潮)连续性的出现是导致全球地震集中诱发的首要原因之一。从6.91KB—3.66KB八篇是论文的简化版(约3万字),简化版主要针对地震三要素预测,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震台网统一地震目录.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提供。

2. 柴东浩.地球科学的100个基本问题.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相关文章

  • 异常变化的气象卫星云图能够反映地
  • 异常变化的气象卫星云图能够反映地震活动的全过程 魏宏儒 (安徽省来安县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所239234) 摘要 本文介绍了笔者跟踪观察记录的,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级地震和1996年11月9日上海东160公里(长江口)6.1级地震发生 ...查看


  • 中国国家天文:记住那些成功的地震预报
  • 文/高建国 中国地震预测的水平究竟如何?至今为止有多少次地震被预报?说法很不统一,有说十几次,也有说二十多次.其实中国地震学界历来对每次较大地震都有案例总结.根据笔者的记录和总结,近40年来,我国已经对大约77次地震在震前进行了中期.短期甚 ...查看


  • 李世: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述评
  • 李世: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述评 Posted: 18 Sep 2008 04:36 AM CDT 汶川地震后,"地震能否预测预报"众说纷纭.本文试从两种科学观.造福人民的探索和中西文化互补等三个侧面,加以初步梳理和述评.笔 ...查看


  • 中国南方特大冻雨雪灾成因的多学科研讨会
  • 中国南方特大冻雨雪灾成因 的多学科研讨会 --第24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 今年元月我国南方特大冻雨雪灾为近半个世纪所罕见,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损失巨大.在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灾区军民众志成城与天灾搏斗已取得伟大胜利.痛定思痛, ...查看


  • 世界或进入强震周期
  • 有关专家表明,从2004年印尼海啸开始,到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据地震仪的记录统计,世界上每年发生的地震,约有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仅为5万多次,那些造成破坏性较大的7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几次,而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平 ...查看


  • 2016年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亮点完美解析
  • 1.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以往的改革从技术商品化.科技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着力在微观组织层面.改革进程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地从宏观管理层面思考问题.换句话说,改革已经改到了推动 ...查看


  • 从层序地层学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 第29卷 第4期 2002年8月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JO U RN A L O F CHEN GD U U N IV ERSIT Y O F T ECHN O L OG Y V ol. 29N o. 4Aug. 2002 [文章编号]100 ...查看


  • 地震预警初探
  • 地震预警初探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9-02 15:34:00 ] 作者:钱钢 编辑:studa20 (汶川地震大规模应急救援告一段落后,二〇〇八年六月,我开始专注于地震预警问题,搜集整理资料,写成<地震预警问题的背后& ...查看


  • 张衡备课资料
  • 张衡传 [备课资料] 一.张衡--世界史上罕见的科圣 张衡(78-139),中国古代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 东汉时期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人.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他天资聪明,敏而好学,以"一物不知,实以为耻:闻一善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