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v932li2

2006月Ⅲ究生碗i学位论文0Zm学校代码:1血70

学目03000

上够脚范大誓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

革命活动

专系:挂蕴兰瞳置兰塞研究方向:主星奎也虹业;生—凰_j生兰

指日教师:』Ljt』L一顾=|州宄隹-iL冀L筮一

顾.J:论文:中国的爨:制度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国封建会党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一种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其宗旨在于“反清复明”,主要活动于下层社会。其地域分布集中在福建、两广、湘赣等地和长江流域。鸦片战争以后也广泛流布于海外,主要是北美地区。中国的会党组织带有明显的封建制度特征。

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时期,由于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加之少年时期对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仰慕之情,并有着“反清”的一致目标,而一度依赖遍布各地的会党势力,特别是哥老会势力。这一时期,孙中山以会党为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清王朝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但均以失败告终。在多次合作未果之后,孙中山渐渐认识到了会党政治目标的狭隘性和组织制度的落后性,对其进行了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革命的武装,但最终不能完全摆脱封建会党制度对其革命活动的掣肘。

本文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关于武装斗争的思想发展为线索,探讨孙中山在不同时期对于中国会党制度的认识,以及会党组织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影响,力图全面把握封建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

关键词:孙中山、会党、封建制度、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一则同源于‘天地会’,名称虽异,仍是同一物也。”1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一些早期研究会党的人。《民国丛书》亦采取这种说法。2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根据其所依据的宗旨和背景,认为会党兴起于清朝初年。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中国会党兴起的原因是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无关,支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为蔡少卿,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会党兴起的时间为清中叶;本文认为后者的说法较可信,资料充实;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民族矛盾在会党兴起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民国丛书》曾有记载,“天地会”的创立者乃是少林武僧,他们曾经为康熙帝建下奇功,击退了西藏的侵犯;皇帝对其大加封赏。后来,由于皇帝听信谗言,火烧寺庙,对寺僧进行屠杀;幸存之五个和尚于是建立“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开展反清斗争。

这个例子所说之人物和事实尚不能确定其真实性;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即在当时确实存在“反清复明”这样的说法,“天地会”的建立以这个为宗旨来反清,即使建立者的初衷并不是想恢复明朝,而只是为了借助这个口号来号召人们参加,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反清复明”这个口号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天地会”才把它作为宗旨。另外,这个例子记录在天地会的内部书籍之中,这个事实的真实性我们也无从考察,但是从它记载在天地会的内部书籍之中,说明了天地会成员本身对“反清复明”这个口号的重视。

因此可以说,会党成员参加会党的动机虽不都是为了“复明”,但是他们具有“反清”的要求,因此借助“反清复明”这个口号,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同时也能够为自己反抗清政府的行为“正名”,使之具有合理的依据。

综上,本文认为,会党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矛盾,生活压力;但是“反清复明”的这个思想在会党的壮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会党成员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藉口来反抗满清政府的统治,同时也有利于得到人民群众的同情,得到社会的帮助。

(二)、会党的主张

需丛括第一编城海底上海书店据龙文书店垤弘年版影印第页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学者秦宝琦曾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嘉庆、道光时期天地会案件材料作了统计,这一时期被抓的天地会首领及其骨干分子供出他们结合目的者共有九十六起,其中为“遇事得有帮助,免人欺凌”者二十六起;因贫苦难度而纠人结会以便“敛财分用”者十五起:为群众抢劫富户以“得财分用”者三十九起;为攻抢城镇“竖旗起事”者十一起;为拒捕或防备械斗者五起;至于为“反清复明”宗旨而聚众发难者,一起也没有。1这个统计虽然不是完全确切,但从中我们能看出天地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思想是为了互相帮助,而不只是为了“反清复明”。当然,也不能否认这一思想的存在。

“反清复明”的主张在天地会的“盟书”、“会簿”中出现是在嘉庆以后的事情,之前,“反清复明”的口号,主要是在会党的上层之中流传;一般的会众加入会党之时,首领也不会向他介绍这一宗旨,因此,会党中的大多数会众并不知道“反清复明”这一主张。特别是到了清朝末年,在会党之中知道“反清复明”这一主张的人就更少了。在清朝末期,社会矛盾加剧,内外压迫同时落在了人们的身上,而处于下层社会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所承受的剥削更深,所以他们之中有很多人仅仅是为了寻求帮助而加入了会党,会党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一种互助性的组织。当统治者的压迫加深时,虽然他们会揭竿而起反抗政府,但这只是一种自发的反抗,不具备革命的性质。

另外,从会党的入会誓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会党的主要思想。洪门三十六誓2中所记述的誓词大都是要求其会员忠义、互相帮助、遵守纪律、保守秘密等,没有提到“反清复明”这一宗旨;三合会的三十六誓3中大部分属于加强组织纪律,维护团结和提倡互助,独有三十六条(最后一条)的内容为:“士农工商,各执一艺,既入洪门,必以忠信义气为先,交结四海兄弟,日后起义,须同心协力,杀灭清朝,早保汩主回复(注:“汩”为“明”的隐蔽字),以报五祖火烧之仇,如遇事三心二意,避不出力,死在万刀之下。”这条誓词反映出三合会将“反清复明”也作为了自己的宗旨,与洪门有所差异。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会党的主张主要是团结互助,保障会众的生活;同时由于清政府的压迫,他们也主张反对清朝统治者,具有“反清”的思想;而会党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仁人志士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主张推翻清朝政府,1秦宝琦:<天地会档案史料概述》,‘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

2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岳麓书社1985年版.

3朱琳:《洪门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恢复明朝统治。

(三)、会党的组织和结构

在组织上,会党采取开山立堂,结盟拜会的方式招募成员。凡持会簿、票布,即可纠集群众,十百为群,不序年齿,结拜兄弟。拜会的仪式有穿刀门、学习隐语暗号、滴血饮酒、宣读誓言等,规定会众要信守誓言,实行“一人有难,大家帮助,如若负盟,刀下身亡”。

在洪门的开山立堂和入会形式中明显地存在封建的因素。在洪门的开山令诗歌中要显示山门的威严、崇尚“忠义”;另外也含有一定的封建思想,如在《点烛诗》中称:“有请大哥登龙位,龙兄虎弟站两旁。”1又如《红旗大令》:“大哥要学刘备样,他在四川称帝王。”与帝王思想相联系,洪门成员也追求高官厚禄。如《登台令》诗称:“有日国正天心顺,禄位高升坐八台。”3从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出,洪门虽然反对清朝统治者,但是他们并不反对封建制度,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希望维持封建制度。另外在《架紫金梁》诗中描述到:“来在忠义堂,……上面盖的琉璃瓦,两边砌的玉砖墙。”《造堂令》中称:“前有朱雀和白虎,多少美景内边藏。上边走兽琉璃瓦,金砖铺地放毫光。”这些描述说明了洪门成员追求奢华的思想。这些正反映了作为洪门成员的小生产者的意识,没有长远眼光,局限在封建铝9度之内;他们所反抗清朝政府的行为仅仅是为自己谋得利益。

成员在加入会党时,还要进行歃血盟誓,一经这种形式,成员之间就成为“兄弟”。这种结拜的模式在中国早已存在,结拜时,需要饮血酒(人的血,或者鸡、狗等动物的血),并且对“天”(或者其他神明)起誓,这些行为能够表明参加者的诚意。另外在这个仪式中也伴有一些诗歌:“福酒盟心自古传,弟兄同饮效桃园,自从谊结同胞后,共树勋华照大干。”中国古代是个血缘社会,人们对此极为重视,在这里饮血酒象征着大家具有了血缘的关系,成为了亲人;而一旦盟誓以后,大家互称兄弟,这也说明,他们认为“兄弟”这种关系是非常牢固的,这也是从封建家族制中得出来的。而他们所效仿的“桃园结义”,也是要共同建造功勋,追求名利。

1《金不换》(帮会史资料丛刊),转见郭绪印著‘洪帮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22页。2同上,第39页。

3同上,第22.23页。

!望塑坌堂型竺塑型!!.型塑兰鱼垩垫..二

会党内部实行家长制的统治,首领对会众拥有无上的权威。但它同时标榜“忠义堂前无大小”,成员彼此哥弟相称,所谓“兄不大,弟不小”。

从会党的这种组织模式和它的结构,可以看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产物,会党并没有摆脱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在会党身上烙下了深深的烙印。首先,会党的成员也追求奢华的生活,希望能够成为王侯将相。因此他们并不反对封建制度,没有找到自己受压迫的根源,缺乏长远的眼光。另一方面,中国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其中最根本的组织结构是家庭、家族,而维系家庭、家族的纽带最根本的就是血缘关系。因此,从另一方面说,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是血缘社会,在这个以家庭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中,每个家庭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规家规,实行家长制的管理,家长对其成员具有绝对的权威;而在同辈之间,讲究兄弟和睦,互相帮助。每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经济利益的团体,其成员都要维护团体的利益。在家族内部和睦谦让,而对外则讲究斗争,以保护家族的利益。会党的组织正是借鉴了中国封建社会这种家族的组织形式。这样一种组织加强了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使成员之间能够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但是同时由于会党的组织观念从家族演化而来,纪律性相对而言较低。

(四)、会党的成分及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利益

首先从动机来说,洪门的建立者和发动者,之所以建立这样的组织,既有个人的原因——“私仇”,也有国家的或者说民族的原因——“公义”。而更多的人则是出于报“私仇”的目的进而拓展到行“公义”。例如在前面所提到的少林武僧得例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创建立“天地会”的人员并不是明朝遗老或者具有“复明”思想的志士,而是曾经为清政府卖力,却遭到屠杀的人员。他们因为被统治者所抛弃,所以不得已而开始反抗,但是为了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借用提出了“反清复明”这个口号,以寻求人们的支持。这个事例即使不真实,可是这样一个事例记载在洪门的书籍中,最起码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洪门众人也认为或者承认他们参加会党的动机并不是单纯或者并不纯粹是为了“反清复明”。

即使在清初,“天地会”的建立者,在成立“天地会”之后,提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在会中加以宣传,成员得以领会贯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这样的一种宗旨只是在其团体的上层之中传播,下面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宗旨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一或者不清楚这个宗旨。而来参加会党的人,更不可能都是为了这样一个宗旨而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清朝末年,会党之中知道“反清复明”这一主张的人已经很少,大部分的会党成员并不知道这一主张。但是此时仍然有人加入会党,并且比以前更多,应该说此时加入会党为这“反清复明”这一宗旨而来的人就更少了,或者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这个时候人们为什么来加入会党呢?晚清时期,清朝统治者软弱无能,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很多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破产,失去了土地和财产,而这些人很多都成为了游民。这些人在失去土地和财产之后,也就没有了家族的存在的经济基础,没有了家族,也就失去了一种保护,在社会上失去了地位。因此,很多人此时加入洪门只是为寻求一种保护,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或者得到一些经济上的利益。在这个时期的会党成员中,主要以破产的劳动人民为主,但是同时也有一些脱离劳动的流氓无产者,还有一些对现状不满的地主小资产阶级。成份相当复杂,尽管他们对社会不满,具有强烈的革命积极性;但同时也具有浓重的封建性特点,不能脱离宗派主义的情绪。

下面两个表格的资料是咸丰和辛亥革命时期一些会党的成分统计,由于本文主要探讨会党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之间的关系,所以只对这个时期的会党成份进行分析。

表一咸丰年间两广总督衙门档案贼供所载被杀“贼”身份统计

总人数佣工小贩耕种者渔夫、水手匠人乞食者私贩差役绅士391086552l11材料来源:英国学者(c。A。cu州en)提供:亦见Fei—LingDavis,PrhllitiveRevolutionariesofChina,P。93。

表二辛亥革命时期湖北江湖会成员身份统计

l总人数士兵交通运输工人其他帮工小商贩农民商人衙役地主

5722lO31243l2材料来源:《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21页

从以上二表我们可以看出,会党的成分相当复杂,其中既有农民、小手工业者、帮工,还有一些商人、地主。主要还是以下层人民为主。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会会籍者占十之八九。”1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海外的洪门会党中有些具有很强的经济力量,并且这些人中很多是天平天国和其他反清的志士,或者他们的眷属。

俞o’破:《海外华人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负献》,见蔡尚思等簧:《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复旦人学Ⅲ版社983年版,第160页。8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二

这样一个时代为孙中山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

1、幼年时期的孙中山——对洪门产生兴趣

孙中山出生于一个穷苦家庭,家境非常贫困,家中很难吃上米饭,常年以番薯作为主要粮食。孙中山六岁就开始干农家活,经常跟随姐姐孙妙茜上山砍柴草,到塘边捞猪饲料。他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早知稼穑之艰难”1后来有人问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从何而来,他说:“幼年的境遇刺激着我,使我感到在实际上和学理上探讨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若我不是出身在贫苦的农家子,或许对此重大问题等闲视之。“家庭的贫困使孙中山从小就看到了社会最底层人民的艰辛,另一方面,少年时,他经常听婶母程氏讲述停泊在金星门海峡(离翠亨村不远)外轮上的洋人欺凌中国居民的暴行,每每听完,都愤愤表示:应设法去对付这帮蛮不讲理的洋人。3孙中山10岁开始进村塾读书,对于宣扬孔孟之道的《三字经》、《千字文》等书和老师的传道方式产生疑问,曾经质问塾师:“读这些书,一点也不懂,有什么意思?”4但他却非常喜欢历史。据胡去非写的《总理事略》一书记载:孙中山就读的私塾,“教师为洪杨中人,尝从容讲演当年历史。有太平天国败亡后仅存一老军者,亦尝至塾中伴谈,所言尤多感慨。学童以得此观听为乐。而先生见闻之后。英气溢于眉间,有时原原本本,抵掌而谈,使后来者咸得闻知。老军见其热忱种族观念,志愿非常,益加亲呢。一遇无事,则与先生详述当年战事,及洪秀全之为人。兴之所至,辄以洪秀全第二勉先生。先生得此徽号,视为无上之荣,亦慨然以洪秀全自居”5。这个记载可能并非完全正确,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孙中山自小就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影响,这对于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不能说没有~定的影响。2、在美国学习期间的孙中山——接受西方的文化

在12岁的时候,孙中山随母亲来到了檀香山他的哥哥孙眉处。在檀香山的。引自《孙中山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页。

2引自《宫崎滔天全集》第1卷,平凡社1971年版,第478页。

3张克林:《孙中山与列宁罄茹2页,南京拔提书店1934年版。转见《孙中山年谱》中华民国史资料从稿中华书局1980年7月第1J锈静页。

4杨连台:《孙中山先生的童年生活》。转见《孙中山年谱》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中华书局1980年7月第1版第9页。

5胡去非:《总理事略》,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页:转见朱一智、隋启仁著《孙中山的思想和道路》,江苏人民小版孝l:1987年3月第1版22页。10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五年间,孙中山曾在孙眉的店里帮工,后来孙眉又把他送进了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先在盘罗河学校补习算术,后又入意奥尼兰学校(男子中学)学习文化知识,教材内容包括有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也有英语、圣经等科目。自此,孙中山开始了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这些学校的学习中,他也接触到了一些西方的民主思想,在意奥尼兰学校学习期间,孙中山“爱读华盛顿、林肯等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传记。”狲中山后来曾经回忆说到:“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2在檀香山的这段时间对孙中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接触西方、了解西方的机会,使孙中山对西方的文化知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地了解,特别是接触到了西方民主革命和政治建设的一些思想,对孙中山产生了影响;而当时,正值美帝国主义想要侵占檀香山,檀香山人民团结起来反抗美帝国主义,这种行为更加刺激着孙中山思索如何在中国进行救国的行动;同时,从檀香山人民的英勇奋斗中,孙中山也看到了人民群众在民族存亡关头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3、在香港求学期间——具有了改良思想并与会党人士接触

1883年7月,孙中山自檀香山返回中国,这年他十七岁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有了自己盼思想和主见,比之小时候简单地崇尚洪秀全、讨厌外国人,这时能够从更深的层面上去认识问题,探讨问题的本原。回到翠亨村之后,他“在村民中宣传政治改革,抨击中国政治的腐败和社会风俗的不良,并对清朝统治下的农村市场状况表示不满,指出‘一个政府至少应该使他的人民得到些便利于商业的基础。’”另外他还积极筹办教育、修改道路、防治疾病等事项,希望藉此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此时的他试图走改良的道路,企图通过~些改良的措旄来使人民的生活更好,社会更完善。

但是,由于破除迷信毁坏了村中的神像,遭到族人反对,孙中山被追离开家乡,来到香港求学。1883年底,孙中山由美公理会传教士喜嘉理(c。R。Hager)行洗礼,加入基督教。4这也反映出孙中山对于西方文化的一种态度。

。《孙中山年i;2f》中华民国史资料从稿中华书局1980年7月第l版第11负。

2《孙中山年谱》中华民国史资料从稿中华书局1980年7月第l版第12页。

3林雨克:《孙逸仙传记》H{版青不祥1926年,第138页。4《孙中山年谱》中华民国史资料从稿中华书局1980年7月第l版第】5负。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未发动之前,便付诸流产,其中,会党组织的落后性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会党组织涣散,对于会众缺乏很强的约束性,其成员的纪律性和觉悟性都不高,不能够很地的保守秘密,导致了起义计划的外泄。这给以后的失败留下了隐患。2、惠州起义

1897年7月,孙中山离开伦敦,赴加拿大,在华侨中宣传革命。是年8月,离加拿大赴日本。在日本结识了国际友人宫崎寅藏、平山周等,与他们畅谈自己的革命理想,认为“人民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1并且决心“自进而为革命之前驱,……为支那苍生、为亚洲黄种、为世界人道而尽力”。2这些言论表明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向前发展,他已经不再把中国革命看成是孤立的一国革命,而是与周边各国的革命活动联系起来。1898年6月,孙中山在日本会晤菲律宾起义军代表,并且答应支援菲律宾革命,这些都表明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升华。

在《上李鸿章书》未果之后,孙中山就已对于改良失去了信心,其后历经革命实践,对于改良救国的方针亦予以否定,但因处于革命的初期,革命的力量还很弱小,为了能够更大范围争取革命的力量,孙中山还是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多次会晤,希望能够合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经过了长时间的接触,孙中山对于康有为的面目有了更加清醒地认识,他认为康有为这个“坏透了的孔学家是一文不值的”。在合作的希望破灭之后,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党人和保皇派之间进行了论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认为保皇党“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比之清廷尤甚”3,号召革命派扫除“保皇邪说”。通过论战,孙中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只有通过武装革命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此时,孙中山对革命充满了信心,认为“全国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现在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号召全国人民都来迎接这个“新世纪的曙光”,同时也希望各国人民对于中国革命能够“在道义上与物质上给予同情和支持”4。

1900年春夏间,鉴于北方的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列强开始武装1广东省哲学利: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孙中山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6负

2l训f‘

3《孙文学说》,选白《孙中山选集》人民…版社1981年版,第197页。

4《中圈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选集》人民m版社1981年版,第66—69jf。

前跨进了一大步,加快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步伐。孙中山后来曾经形容这种进步:“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1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的革命出现新的态势,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知道。

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正式发行。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里,首次公开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强调说明“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驰张之。”他还特别指出民生主义的重要性,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主张。2至此,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基本成型,有了一个明确的体系。尽管三民主义在内容上有一些局限,比如在解释民族主义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在解释民生主义时,尚带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但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自投身革命活动以来,思想上的一次巨大进步,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也是他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主要政治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旧民主主义的特点。例如在同盟会誓词中提到就“当天发誓”这样~种形式,带有浓厚的宗教和迷信的色彩,与会党成员加入会党之时的形式有相似之处i这样的入会誓词继承了中国传统帮会组织的一种形式,具有封建性的特点,这与他日后所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存在着质的差别。

4、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经过不懈地努力,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被选为大总统。但是,为了促成全国的统一,孙中山把大总统之位让给了袁世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袁世凯上台之后,对革命党人进行屠杀,并且公然称帝,复辟帝制,引起了全国上下一片反对。在这样的情况下,孙中山又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北如一丘之貉”。经过了几十年的革命战争,孙中山感到:《孙文学说》,《孙中山选集》人民…版社1981年版,第201页:《发刊例》,《民报》第1号。

“革命主义未行,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深深感觉到了自己“没有一点实力之苦。”。

计业实《和》)设建理心(难知易行——说学文孙《了成写山中孙,年9191、年

摊薪珀珀莪努鹳筻骅器矗钳绷划蚪蛳j葺再型如烈菲塑醑甜;∞缎金绺燮£*埘:础孽黍铂鹾噩W骄科~翔j三=沁;辱簧哥亭}奏瘦利j鲤耩:|::5再鹃稻彰擎球掣争&;划》两本书,与1917年写成的《民权初步》一起,编成了《建国方略》。在这部著作中,孙中山不仅系统地阐述奢掣蠹氯彭}昆;甚车占军础鞲。层蛉链娃■妊j到枣鲨萎引幕席誊王偿写蠹篙鬻黪莽;阱匪藉貔攀£嚣笺鋈銮患墼。辛合嶷雅j丝登虿器5;爨争弧基垂芄副雕”旧多碰塑1寻召婴露起裴掾嚣条得,一些会党中人见利忘义,不惜把起义的秘密泄露给反动派。

2、严重的分散主义

会党组织山堂林立,每个帮会的人数又不足以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太平天国时期,南方会党的斗争虽然如火如茶,声势极大,参加起义的大小部队有数百支,但始终未能联合起来,成为太平天国的一支有生力量。义和团运动中,也是派系林立,没有能够统一起来。辛亥革命期间,尽管孙中山联系各处会党,希望大家团结起来共同起义,但是由各个帮会之间也很难统一起来,就使革命武装力量分散,不能够集中有生力量有效地对抗敌人,导致了多次起义的失败。3、会党易被反动势力收买,成为革命的敌人

会党本身是一个落后的组织,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成员缺乏阶级意识,不具有长远的政治眼光,他们的行动有很大的投机性,常常在力量比自身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低头,或者为利益驱使而背叛革命。在农村,会党经常被地主豪绅用以充当地域种姓间进行复仇械斗的工具。在农民起义形势不利时,他们也很容易。广两省太、卜天国文史调盘团编:《太,F天国起义调盘报告》三联*店1956年版第84页。

!陈天华:《罾吐钟》,载《辛亥革命》(二)第141负。

3杨秀清:妗啡J榈956年版第86页。

中圈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者即强也。”1这次运动之后,孙中山的思想较之前有了新的提高。同时,1921年陈炯明的叛变,也使孙中山对封建军阀彻底失去了信心。陈炯明的叛变是孙中山一生中最沉重的打击。事后,他曾经以沉痛的心情回忆:“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死入生,失败之数不可偻指,顾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2正在这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向孙中山伸出了友谊之手。孙中山也向共产党表达了合作的愿望。毛泽东同志指出:“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3孙中山不顾当时国民党右派的反对,坚决地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确立了同国际国内无产阶级联合建立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2年,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邀请一些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为国民党输入了新的血液。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以改组为中心内容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在会上致开会词,宣称“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要把国民党再来组织成一个有力量的政党:第二件就是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4在会上,孙中山还提出了国民党改组的原则:淘汰不纯分子,吸收革命分子;主张把混进国民党的军阀、地主、买办、官僚和资产阶级右翼分子坚决清除出去;同时主张接受共产党员和工农分子加入。经过这样改组后的国民党,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了,而是一个有着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革命联盟。

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中,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了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的一个伟大的历史功绩。《宣言》的第一部分为“中国之现状”,总结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特别是辛亥革命的教训),分析和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错误的、反动的政治流派——立宪派、联省自治派、和平会议派及商人政府派,认为不过是“空谈”或“恶意的讥评”。指出只有实行国民革命和三民主义,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在《宣言》的第二部分,孙中山以革命的精神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所谓民族主义,就是主张“中国民族自救解放”,对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强调

装的建立

(一)、孙中山对会党改造

由于会党存在一些不利于革命的因素,但是它的武装力量又不容忽视,可以利用其作为革命的有生力量,因此孙中山对会党进行了一些改造。而这些改造又主要集中于海外会党。

1、孙中山对于海外会党的改造活动

(1)、对安南洪门的改造

兴中会建立后,孙中山在南洋一带进行革命活动时,还对华侨会党进行了团结教育工作。“安南(即越南——作者)各处有洪门,堂号二十有八。总理乃为之联为一气,使其为本党信徒。”11903年春孙中山第三次来到越南西贡、堤岸时,针对当地三合会堂口林立,互不团结,甚至发生械斗的现象,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和调解工作。他专门召集各堂口首领开会,力劝他们不要手足相残。孙中山对与会者说,“中国人都是同胞兄弟,大家都因在国内生活所迫,才远涉重洋来安南谋生,彼此在安南都饱受外人压迫,应当团结互助。兄弟阅墙,只会被外人耻笑。”“洪门的宗旨是反清复明,革命就是要推翻清朝,希望洪门兄弟同心同德,支持革命。”2经过孙中山的说服教育和调解,这里的会党开始团结起来,许多人支持革命、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中越边界的几次反清起义。

(2)对美洲致公堂的改造

美洲致公堂组织庞大,成员众多,该组织对革命的态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全美洲华侨对待革命的态度。孙中山对美洲华侨的争取能否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将取决于致公堂的向背。同海外其他各地洪门会党一样,美洲致公堂也存在着爱国与封建落后的两重性。洪门致公堂的宗旨为反清复明,它与兴中会反对满清政府专制统治、恢复汉人统治的种族革命要求基本一致,但其目标是要“复明”,即仍停留在封建王朝统治中国的目标上,与兴中会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目标相比较是落后的、保守的。

1郜鲁:《中国周民党史稿》,(台)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版,第73、36页

2《孙中山’j辛亥革命史料专辑》,(广东文史资料)第28页。页63、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对美洲致公堂的改造持续时间很长且颇具耐心。1896年春,孙中山来到美国,为发动致公堂同胞支持革命,他横贯美国大陆奔走宣传,终因华侨中革命风气未开,实无所得。1903年秋冬孙中山准备第二次赴美,在檀香山动身前,其母舅杨文炳建议说:革命党虽与洪门宗旨相同,但是洪门习惯,非曾歃血宣誓拜盟入会者,不得认为手足,故为联络多数同志起见,应宜即列籍洪门,以厚党势。这次美国之行,孙中山加入了洪门致公党,并被授予“洪棍”。显见,孙中山在这个时候加入洪门会党,是为争取洪门的力量来支持革命。

加入洪门之后,孙中山提出了洪门的一些缺陷,主张对其进行改造。

1905年5月,孙中山受致公堂职员委托,起草了《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和新章程80条,将推翻满清专制皇朝,实行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张输入其中,表达了致公堂“联合大群,团集大力,以图光复中国,拯救同胞”,“为大众谋公益”的宗旨。《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还明确宣布废除龙头大哥的终身制,改变以往洪门中依照“三十六部半”的等级排列的封建等级制和论资排辈的落后的人事制度;规定“所有堂友,无论新旧,其有才德出众者,皆能受众公举,以当本堂各职”。这就在组织制度上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形式,取代了以往小生产者和游民的封建性组织形式,反映了孙中山对致公堂改造所取得的成果。改订后的新章程与兴中会及后来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一致,充满民主革命的内容,这是~个根本性改变。冯自由评价说:“总理所订致公堂新章条款最特色者,为全文中第二条规定……一项,不独开辟古今革命党人之新生面,且足奠定三民主义之基础。翌年乙已(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之日,总理首提出入会誓辞之四大纲领,即此十六字也。洪门宗旨日反清复明,为单纯的民族主义,总理乃添入民权主义之创立民国,及民生主义之平均地权二项,意义高深,殊非思想简单之致公堂人士所能了解。”1

孙中山很清楚,致公堂内部复杂,除少数热心职员外,多半拘泥旧习,又多加入保皇党,没有远大志向;各分堂多不听总堂的指示,要将其改造成统一有力的爱国组织,仅改订其章程仍不能解决问题。他于是向洪门首领大力倡议实行全美会员总注册,并整顿美洲各地洪门组织。各首领对此项建议多表赞成,遂推举孙中山及黄三德二人,亲赴全美各地劝导各分堂会员实行注册,并借机宣传洪门反清复明的宗旨,凡注册者发给证章一枚。

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续编》l:卷,中国文化服务社】946年版,第107一108页。23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我们在十三年前推翻满清,但是在这十三年之内不能成立真正民国,大原因就是在推翻满清之后,没有革命军继续革命党的志愿。所以从前的破坏成功,建设还不能成功。以后要建设成功,就要有革命军发生。如果没有革命军发生,就是再过十三年,真正民国还是不能建设成功”。狲中山此时的思想与他之前试图纯粹依靠旧军队和会党的力量来取得革命胜利的想法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个时候得他摆脱了以前那种带有空想主义的革命思想,而开始从实际出发,不再纯粹引用西方的经验。

关于建立什么样的革命军,以什么样的精神作为革命军的指导问题,孙中山认为,要建立一支在思想上由三民主义武装起来的、能够与革命党共同奋斗的军队。他认为:“兵士要发生精神,便先要有主义;现有了革命主义,才有革命目标:有了革命目标,才发生奋斗精神”。2这种做法可以避免以往一起参加革命起义的人有着不同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纲领和口号,革命武装涣散的状况;另一方面,也使士兵从思想上认清革命的意义和目标、清楚自己肩负的使命,对于革命有一个准确的科学的认识,从而能使军队有着统一的纪律。

在建立革命军的问题上。孙中山经过反复的思考,孙中山决定借鉴苏联革命胜利的经验,学习苏联红军的治军方法。孙中山于1923年9月,派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此后,孙中山也曾多次谈到学习苏联经验的原因和必要性,“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3主张开办陆军学校,培养革命军人,他主张,我们“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尽管孙中山把新型军校学生做为革命军的主力,但是他并没有完全舍弃旧军队,而是主张改造旧军队,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为革命服务。这样的做法既保证了革命党对军队的领导,也使军队的性质稳定,不容易被反动势力利用。

1923年11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建立革命义勇军的决议。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次会议,议决建立军官学校的有关事项。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委任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同时还任命邓演达、王柏龄、沈应。孙中山:《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载《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卷,第500页。

2孙中山:《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载《孙中山伞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卷,第501负。

j孙中山:《舀一广州火奉营对周民党员的演说》,载《孙中山伞集》中华书局l981年版第8卷,第505页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吴燕芳上海师范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932112.aspx

v932li2

2006月Ⅲ究生碗i学位论文0Zm学校代码:1血70

学目03000

上够脚范大誓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

革命活动

专系:挂蕴兰瞳置兰塞研究方向:主星奎也虹业;生—凰_j生兰

指日教师:』Ljt』L一顾=|州宄隹-iL冀L筮一

顾.J:论文:中国的爨:制度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国封建会党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一种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其宗旨在于“反清复明”,主要活动于下层社会。其地域分布集中在福建、两广、湘赣等地和长江流域。鸦片战争以后也广泛流布于海外,主要是北美地区。中国的会党组织带有明显的封建制度特征。

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时期,由于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加之少年时期对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仰慕之情,并有着“反清”的一致目标,而一度依赖遍布各地的会党势力,特别是哥老会势力。这一时期,孙中山以会党为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清王朝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但均以失败告终。在多次合作未果之后,孙中山渐渐认识到了会党政治目标的狭隘性和组织制度的落后性,对其进行了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革命的武装,但最终不能完全摆脱封建会党制度对其革命活动的掣肘。

本文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关于武装斗争的思想发展为线索,探讨孙中山在不同时期对于中国会党制度的认识,以及会党组织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影响,力图全面把握封建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

关键词:孙中山、会党、封建制度、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一则同源于‘天地会’,名称虽异,仍是同一物也。”1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一些早期研究会党的人。《民国丛书》亦采取这种说法。2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根据其所依据的宗旨和背景,认为会党兴起于清朝初年。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中国会党兴起的原因是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无关,支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为蔡少卿,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会党兴起的时间为清中叶;本文认为后者的说法较可信,资料充实;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民族矛盾在会党兴起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民国丛书》曾有记载,“天地会”的创立者乃是少林武僧,他们曾经为康熙帝建下奇功,击退了西藏的侵犯;皇帝对其大加封赏。后来,由于皇帝听信谗言,火烧寺庙,对寺僧进行屠杀;幸存之五个和尚于是建立“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开展反清斗争。

这个例子所说之人物和事实尚不能确定其真实性;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即在当时确实存在“反清复明”这样的说法,“天地会”的建立以这个为宗旨来反清,即使建立者的初衷并不是想恢复明朝,而只是为了借助这个口号来号召人们参加,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反清复明”这个口号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天地会”才把它作为宗旨。另外,这个例子记录在天地会的内部书籍之中,这个事实的真实性我们也无从考察,但是从它记载在天地会的内部书籍之中,说明了天地会成员本身对“反清复明”这个口号的重视。

因此可以说,会党成员参加会党的动机虽不都是为了“复明”,但是他们具有“反清”的要求,因此借助“反清复明”这个口号,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同时也能够为自己反抗清政府的行为“正名”,使之具有合理的依据。

综上,本文认为,会党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矛盾,生活压力;但是“反清复明”的这个思想在会党的壮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会党成员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藉口来反抗满清政府的统治,同时也有利于得到人民群众的同情,得到社会的帮助。

(二)、会党的主张

需丛括第一编城海底上海书店据龙文书店垤弘年版影印第页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学者秦宝琦曾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嘉庆、道光时期天地会案件材料作了统计,这一时期被抓的天地会首领及其骨干分子供出他们结合目的者共有九十六起,其中为“遇事得有帮助,免人欺凌”者二十六起;因贫苦难度而纠人结会以便“敛财分用”者十五起:为群众抢劫富户以“得财分用”者三十九起;为攻抢城镇“竖旗起事”者十一起;为拒捕或防备械斗者五起;至于为“反清复明”宗旨而聚众发难者,一起也没有。1这个统计虽然不是完全确切,但从中我们能看出天地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思想是为了互相帮助,而不只是为了“反清复明”。当然,也不能否认这一思想的存在。

“反清复明”的主张在天地会的“盟书”、“会簿”中出现是在嘉庆以后的事情,之前,“反清复明”的口号,主要是在会党的上层之中流传;一般的会众加入会党之时,首领也不会向他介绍这一宗旨,因此,会党中的大多数会众并不知道“反清复明”这一主张。特别是到了清朝末年,在会党之中知道“反清复明”这一主张的人就更少了。在清朝末期,社会矛盾加剧,内外压迫同时落在了人们的身上,而处于下层社会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所承受的剥削更深,所以他们之中有很多人仅仅是为了寻求帮助而加入了会党,会党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一种互助性的组织。当统治者的压迫加深时,虽然他们会揭竿而起反抗政府,但这只是一种自发的反抗,不具备革命的性质。

另外,从会党的入会誓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会党的主要思想。洪门三十六誓2中所记述的誓词大都是要求其会员忠义、互相帮助、遵守纪律、保守秘密等,没有提到“反清复明”这一宗旨;三合会的三十六誓3中大部分属于加强组织纪律,维护团结和提倡互助,独有三十六条(最后一条)的内容为:“士农工商,各执一艺,既入洪门,必以忠信义气为先,交结四海兄弟,日后起义,须同心协力,杀灭清朝,早保汩主回复(注:“汩”为“明”的隐蔽字),以报五祖火烧之仇,如遇事三心二意,避不出力,死在万刀之下。”这条誓词反映出三合会将“反清复明”也作为了自己的宗旨,与洪门有所差异。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会党的主张主要是团结互助,保障会众的生活;同时由于清政府的压迫,他们也主张反对清朝统治者,具有“反清”的思想;而会党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仁人志士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主张推翻清朝政府,1秦宝琦:<天地会档案史料概述》,‘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

2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岳麓书社1985年版.

3朱琳:《洪门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恢复明朝统治。

(三)、会党的组织和结构

在组织上,会党采取开山立堂,结盟拜会的方式招募成员。凡持会簿、票布,即可纠集群众,十百为群,不序年齿,结拜兄弟。拜会的仪式有穿刀门、学习隐语暗号、滴血饮酒、宣读誓言等,规定会众要信守誓言,实行“一人有难,大家帮助,如若负盟,刀下身亡”。

在洪门的开山立堂和入会形式中明显地存在封建的因素。在洪门的开山令诗歌中要显示山门的威严、崇尚“忠义”;另外也含有一定的封建思想,如在《点烛诗》中称:“有请大哥登龙位,龙兄虎弟站两旁。”1又如《红旗大令》:“大哥要学刘备样,他在四川称帝王。”与帝王思想相联系,洪门成员也追求高官厚禄。如《登台令》诗称:“有日国正天心顺,禄位高升坐八台。”3从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出,洪门虽然反对清朝统治者,但是他们并不反对封建制度,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希望维持封建制度。另外在《架紫金梁》诗中描述到:“来在忠义堂,……上面盖的琉璃瓦,两边砌的玉砖墙。”《造堂令》中称:“前有朱雀和白虎,多少美景内边藏。上边走兽琉璃瓦,金砖铺地放毫光。”这些描述说明了洪门成员追求奢华的思想。这些正反映了作为洪门成员的小生产者的意识,没有长远眼光,局限在封建铝9度之内;他们所反抗清朝政府的行为仅仅是为自己谋得利益。

成员在加入会党时,还要进行歃血盟誓,一经这种形式,成员之间就成为“兄弟”。这种结拜的模式在中国早已存在,结拜时,需要饮血酒(人的血,或者鸡、狗等动物的血),并且对“天”(或者其他神明)起誓,这些行为能够表明参加者的诚意。另外在这个仪式中也伴有一些诗歌:“福酒盟心自古传,弟兄同饮效桃园,自从谊结同胞后,共树勋华照大干。”中国古代是个血缘社会,人们对此极为重视,在这里饮血酒象征着大家具有了血缘的关系,成为了亲人;而一旦盟誓以后,大家互称兄弟,这也说明,他们认为“兄弟”这种关系是非常牢固的,这也是从封建家族制中得出来的。而他们所效仿的“桃园结义”,也是要共同建造功勋,追求名利。

1《金不换》(帮会史资料丛刊),转见郭绪印著‘洪帮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22页。2同上,第39页。

3同上,第22.23页。

!望塑坌堂型竺塑型!!.型塑兰鱼垩垫..二

会党内部实行家长制的统治,首领对会众拥有无上的权威。但它同时标榜“忠义堂前无大小”,成员彼此哥弟相称,所谓“兄不大,弟不小”。

从会党的这种组织模式和它的结构,可以看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产物,会党并没有摆脱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在会党身上烙下了深深的烙印。首先,会党的成员也追求奢华的生活,希望能够成为王侯将相。因此他们并不反对封建制度,没有找到自己受压迫的根源,缺乏长远的眼光。另一方面,中国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其中最根本的组织结构是家庭、家族,而维系家庭、家族的纽带最根本的就是血缘关系。因此,从另一方面说,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是血缘社会,在这个以家庭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中,每个家庭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规家规,实行家长制的管理,家长对其成员具有绝对的权威;而在同辈之间,讲究兄弟和睦,互相帮助。每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经济利益的团体,其成员都要维护团体的利益。在家族内部和睦谦让,而对外则讲究斗争,以保护家族的利益。会党的组织正是借鉴了中国封建社会这种家族的组织形式。这样一种组织加强了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使成员之间能够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但是同时由于会党的组织观念从家族演化而来,纪律性相对而言较低。

(四)、会党的成分及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利益

首先从动机来说,洪门的建立者和发动者,之所以建立这样的组织,既有个人的原因——“私仇”,也有国家的或者说民族的原因——“公义”。而更多的人则是出于报“私仇”的目的进而拓展到行“公义”。例如在前面所提到的少林武僧得例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创建立“天地会”的人员并不是明朝遗老或者具有“复明”思想的志士,而是曾经为清政府卖力,却遭到屠杀的人员。他们因为被统治者所抛弃,所以不得已而开始反抗,但是为了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借用提出了“反清复明”这个口号,以寻求人们的支持。这个事例即使不真实,可是这样一个事例记载在洪门的书籍中,最起码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洪门众人也认为或者承认他们参加会党的动机并不是单纯或者并不纯粹是为了“反清复明”。

即使在清初,“天地会”的建立者,在成立“天地会”之后,提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在会中加以宣传,成员得以领会贯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这样的一种宗旨只是在其团体的上层之中传播,下面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宗旨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一或者不清楚这个宗旨。而来参加会党的人,更不可能都是为了这样一个宗旨而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清朝末年,会党之中知道“反清复明”这一主张的人已经很少,大部分的会党成员并不知道这一主张。但是此时仍然有人加入会党,并且比以前更多,应该说此时加入会党为这“反清复明”这一宗旨而来的人就更少了,或者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这个时候人们为什么来加入会党呢?晚清时期,清朝统治者软弱无能,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很多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破产,失去了土地和财产,而这些人很多都成为了游民。这些人在失去土地和财产之后,也就没有了家族的存在的经济基础,没有了家族,也就失去了一种保护,在社会上失去了地位。因此,很多人此时加入洪门只是为寻求一种保护,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或者得到一些经济上的利益。在这个时期的会党成员中,主要以破产的劳动人民为主,但是同时也有一些脱离劳动的流氓无产者,还有一些对现状不满的地主小资产阶级。成份相当复杂,尽管他们对社会不满,具有强烈的革命积极性;但同时也具有浓重的封建性特点,不能脱离宗派主义的情绪。

下面两个表格的资料是咸丰和辛亥革命时期一些会党的成分统计,由于本文主要探讨会党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之间的关系,所以只对这个时期的会党成份进行分析。

表一咸丰年间两广总督衙门档案贼供所载被杀“贼”身份统计

总人数佣工小贩耕种者渔夫、水手匠人乞食者私贩差役绅士391086552l11材料来源:英国学者(c。A。cu州en)提供:亦见Fei—LingDavis,PrhllitiveRevolutionariesofChina,P。93。

表二辛亥革命时期湖北江湖会成员身份统计

l总人数士兵交通运输工人其他帮工小商贩农民商人衙役地主

5722lO31243l2材料来源:《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21页

从以上二表我们可以看出,会党的成分相当复杂,其中既有农民、小手工业者、帮工,还有一些商人、地主。主要还是以下层人民为主。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会会籍者占十之八九。”1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海外的洪门会党中有些具有很强的经济力量,并且这些人中很多是天平天国和其他反清的志士,或者他们的眷属。

俞o’破:《海外华人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负献》,见蔡尚思等簧:《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复旦人学Ⅲ版社983年版,第160页。8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二

这样一个时代为孙中山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

1、幼年时期的孙中山——对洪门产生兴趣

孙中山出生于一个穷苦家庭,家境非常贫困,家中很难吃上米饭,常年以番薯作为主要粮食。孙中山六岁就开始干农家活,经常跟随姐姐孙妙茜上山砍柴草,到塘边捞猪饲料。他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早知稼穑之艰难”1后来有人问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从何而来,他说:“幼年的境遇刺激着我,使我感到在实际上和学理上探讨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若我不是出身在贫苦的农家子,或许对此重大问题等闲视之。“家庭的贫困使孙中山从小就看到了社会最底层人民的艰辛,另一方面,少年时,他经常听婶母程氏讲述停泊在金星门海峡(离翠亨村不远)外轮上的洋人欺凌中国居民的暴行,每每听完,都愤愤表示:应设法去对付这帮蛮不讲理的洋人。3孙中山10岁开始进村塾读书,对于宣扬孔孟之道的《三字经》、《千字文》等书和老师的传道方式产生疑问,曾经质问塾师:“读这些书,一点也不懂,有什么意思?”4但他却非常喜欢历史。据胡去非写的《总理事略》一书记载:孙中山就读的私塾,“教师为洪杨中人,尝从容讲演当年历史。有太平天国败亡后仅存一老军者,亦尝至塾中伴谈,所言尤多感慨。学童以得此观听为乐。而先生见闻之后。英气溢于眉间,有时原原本本,抵掌而谈,使后来者咸得闻知。老军见其热忱种族观念,志愿非常,益加亲呢。一遇无事,则与先生详述当年战事,及洪秀全之为人。兴之所至,辄以洪秀全第二勉先生。先生得此徽号,视为无上之荣,亦慨然以洪秀全自居”5。这个记载可能并非完全正确,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孙中山自小就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影响,这对于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不能说没有~定的影响。2、在美国学习期间的孙中山——接受西方的文化

在12岁的时候,孙中山随母亲来到了檀香山他的哥哥孙眉处。在檀香山的。引自《孙中山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页。

2引自《宫崎滔天全集》第1卷,平凡社1971年版,第478页。

3张克林:《孙中山与列宁罄茹2页,南京拔提书店1934年版。转见《孙中山年谱》中华民国史资料从稿中华书局1980年7月第1J锈静页。

4杨连台:《孙中山先生的童年生活》。转见《孙中山年谱》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中华书局1980年7月第1版第9页。

5胡去非:《总理事略》,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页:转见朱一智、隋启仁著《孙中山的思想和道路》,江苏人民小版孝l:1987年3月第1版22页。10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五年间,孙中山曾在孙眉的店里帮工,后来孙眉又把他送进了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先在盘罗河学校补习算术,后又入意奥尼兰学校(男子中学)学习文化知识,教材内容包括有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也有英语、圣经等科目。自此,孙中山开始了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这些学校的学习中,他也接触到了一些西方的民主思想,在意奥尼兰学校学习期间,孙中山“爱读华盛顿、林肯等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传记。”狲中山后来曾经回忆说到:“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2在檀香山的这段时间对孙中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接触西方、了解西方的机会,使孙中山对西方的文化知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地了解,特别是接触到了西方民主革命和政治建设的一些思想,对孙中山产生了影响;而当时,正值美帝国主义想要侵占檀香山,檀香山人民团结起来反抗美帝国主义,这种行为更加刺激着孙中山思索如何在中国进行救国的行动;同时,从檀香山人民的英勇奋斗中,孙中山也看到了人民群众在民族存亡关头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3、在香港求学期间——具有了改良思想并与会党人士接触

1883年7月,孙中山自檀香山返回中国,这年他十七岁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有了自己盼思想和主见,比之小时候简单地崇尚洪秀全、讨厌外国人,这时能够从更深的层面上去认识问题,探讨问题的本原。回到翠亨村之后,他“在村民中宣传政治改革,抨击中国政治的腐败和社会风俗的不良,并对清朝统治下的农村市场状况表示不满,指出‘一个政府至少应该使他的人民得到些便利于商业的基础。’”另外他还积极筹办教育、修改道路、防治疾病等事项,希望藉此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此时的他试图走改良的道路,企图通过~些改良的措旄来使人民的生活更好,社会更完善。

但是,由于破除迷信毁坏了村中的神像,遭到族人反对,孙中山被追离开家乡,来到香港求学。1883年底,孙中山由美公理会传教士喜嘉理(c。R。Hager)行洗礼,加入基督教。4这也反映出孙中山对于西方文化的一种态度。

。《孙中山年i;2f》中华民国史资料从稿中华书局1980年7月第l版第11负。

2《孙中山年谱》中华民国史资料从稿中华书局1980年7月第l版第12页。

3林雨克:《孙逸仙传记》H{版青不祥1926年,第138页。4《孙中山年谱》中华民国史资料从稿中华书局1980年7月第l版第】5负。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未发动之前,便付诸流产,其中,会党组织的落后性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会党组织涣散,对于会众缺乏很强的约束性,其成员的纪律性和觉悟性都不高,不能够很地的保守秘密,导致了起义计划的外泄。这给以后的失败留下了隐患。2、惠州起义

1897年7月,孙中山离开伦敦,赴加拿大,在华侨中宣传革命。是年8月,离加拿大赴日本。在日本结识了国际友人宫崎寅藏、平山周等,与他们畅谈自己的革命理想,认为“人民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1并且决心“自进而为革命之前驱,……为支那苍生、为亚洲黄种、为世界人道而尽力”。2这些言论表明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向前发展,他已经不再把中国革命看成是孤立的一国革命,而是与周边各国的革命活动联系起来。1898年6月,孙中山在日本会晤菲律宾起义军代表,并且答应支援菲律宾革命,这些都表明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升华。

在《上李鸿章书》未果之后,孙中山就已对于改良失去了信心,其后历经革命实践,对于改良救国的方针亦予以否定,但因处于革命的初期,革命的力量还很弱小,为了能够更大范围争取革命的力量,孙中山还是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多次会晤,希望能够合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经过了长时间的接触,孙中山对于康有为的面目有了更加清醒地认识,他认为康有为这个“坏透了的孔学家是一文不值的”。在合作的希望破灭之后,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党人和保皇派之间进行了论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认为保皇党“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比之清廷尤甚”3,号召革命派扫除“保皇邪说”。通过论战,孙中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只有通过武装革命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此时,孙中山对革命充满了信心,认为“全国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现在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号召全国人民都来迎接这个“新世纪的曙光”,同时也希望各国人民对于中国革命能够“在道义上与物质上给予同情和支持”4。

1900年春夏间,鉴于北方的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列强开始武装1广东省哲学利: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孙中山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6负

2l训f‘

3《孙文学说》,选白《孙中山选集》人民…版社1981年版,第197页。

4《中圈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选集》人民m版社1981年版,第66—69jf。

前跨进了一大步,加快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步伐。孙中山后来曾经形容这种进步:“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1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的革命出现新的态势,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知道。

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正式发行。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里,首次公开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强调说明“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驰张之。”他还特别指出民生主义的重要性,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主张。2至此,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基本成型,有了一个明确的体系。尽管三民主义在内容上有一些局限,比如在解释民族主义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在解释民生主义时,尚带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但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自投身革命活动以来,思想上的一次巨大进步,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也是他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主要政治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旧民主主义的特点。例如在同盟会誓词中提到就“当天发誓”这样~种形式,带有浓厚的宗教和迷信的色彩,与会党成员加入会党之时的形式有相似之处i这样的入会誓词继承了中国传统帮会组织的一种形式,具有封建性的特点,这与他日后所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存在着质的差别。

4、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经过不懈地努力,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被选为大总统。但是,为了促成全国的统一,孙中山把大总统之位让给了袁世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袁世凯上台之后,对革命党人进行屠杀,并且公然称帝,复辟帝制,引起了全国上下一片反对。在这样的情况下,孙中山又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北如一丘之貉”。经过了几十年的革命战争,孙中山感到:《孙文学说》,《孙中山选集》人民…版社1981年版,第201页:《发刊例》,《民报》第1号。

“革命主义未行,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深深感觉到了自己“没有一点实力之苦。”。

计业实《和》)设建理心(难知易行——说学文孙《了成写山中孙,年9191、年

摊薪珀珀莪努鹳筻骅器矗钳绷划蚪蛳j葺再型如烈菲塑醑甜;∞缎金绺燮£*埘:础孽黍铂鹾噩W骄科~翔j三=沁;辱簧哥亭}奏瘦利j鲤耩:|::5再鹃稻彰擎球掣争&;划》两本书,与1917年写成的《民权初步》一起,编成了《建国方略》。在这部著作中,孙中山不仅系统地阐述奢掣蠹氯彭}昆;甚车占军础鞲。层蛉链娃■妊j到枣鲨萎引幕席誊王偿写蠹篙鬻黪莽;阱匪藉貔攀£嚣笺鋈銮患墼。辛合嶷雅j丝登虿器5;爨争弧基垂芄副雕”旧多碰塑1寻召婴露起裴掾嚣条得,一些会党中人见利忘义,不惜把起义的秘密泄露给反动派。

2、严重的分散主义

会党组织山堂林立,每个帮会的人数又不足以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太平天国时期,南方会党的斗争虽然如火如茶,声势极大,参加起义的大小部队有数百支,但始终未能联合起来,成为太平天国的一支有生力量。义和团运动中,也是派系林立,没有能够统一起来。辛亥革命期间,尽管孙中山联系各处会党,希望大家团结起来共同起义,但是由各个帮会之间也很难统一起来,就使革命武装力量分散,不能够集中有生力量有效地对抗敌人,导致了多次起义的失败。3、会党易被反动势力收买,成为革命的敌人

会党本身是一个落后的组织,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成员缺乏阶级意识,不具有长远的政治眼光,他们的行动有很大的投机性,常常在力量比自身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低头,或者为利益驱使而背叛革命。在农村,会党经常被地主豪绅用以充当地域种姓间进行复仇械斗的工具。在农民起义形势不利时,他们也很容易。广两省太、卜天国文史调盘团编:《太,F天国起义调盘报告》三联*店1956年版第84页。

!陈天华:《罾吐钟》,载《辛亥革命》(二)第141负。

3杨秀清:妗啡J榈956年版第86页。

中圈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者即强也。”1这次运动之后,孙中山的思想较之前有了新的提高。同时,1921年陈炯明的叛变,也使孙中山对封建军阀彻底失去了信心。陈炯明的叛变是孙中山一生中最沉重的打击。事后,他曾经以沉痛的心情回忆:“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死入生,失败之数不可偻指,顾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2正在这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向孙中山伸出了友谊之手。孙中山也向共产党表达了合作的愿望。毛泽东同志指出:“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3孙中山不顾当时国民党右派的反对,坚决地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确立了同国际国内无产阶级联合建立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2年,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邀请一些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为国民党输入了新的血液。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以改组为中心内容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在会上致开会词,宣称“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要把国民党再来组织成一个有力量的政党:第二件就是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4在会上,孙中山还提出了国民党改组的原则:淘汰不纯分子,吸收革命分子;主张把混进国民党的军阀、地主、买办、官僚和资产阶级右翼分子坚决清除出去;同时主张接受共产党员和工农分子加入。经过这样改组后的国民党,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了,而是一个有着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革命联盟。

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中,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了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的一个伟大的历史功绩。《宣言》的第一部分为“中国之现状”,总结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特别是辛亥革命的教训),分析和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错误的、反动的政治流派——立宪派、联省自治派、和平会议派及商人政府派,认为不过是“空谈”或“恶意的讥评”。指出只有实行国民革命和三民主义,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在《宣言》的第二部分,孙中山以革命的精神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所谓民族主义,就是主张“中国民族自救解放”,对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强调

装的建立

(一)、孙中山对会党改造

由于会党存在一些不利于革命的因素,但是它的武装力量又不容忽视,可以利用其作为革命的有生力量,因此孙中山对会党进行了一些改造。而这些改造又主要集中于海外会党。

1、孙中山对于海外会党的改造活动

(1)、对安南洪门的改造

兴中会建立后,孙中山在南洋一带进行革命活动时,还对华侨会党进行了团结教育工作。“安南(即越南——作者)各处有洪门,堂号二十有八。总理乃为之联为一气,使其为本党信徒。”11903年春孙中山第三次来到越南西贡、堤岸时,针对当地三合会堂口林立,互不团结,甚至发生械斗的现象,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和调解工作。他专门召集各堂口首领开会,力劝他们不要手足相残。孙中山对与会者说,“中国人都是同胞兄弟,大家都因在国内生活所迫,才远涉重洋来安南谋生,彼此在安南都饱受外人压迫,应当团结互助。兄弟阅墙,只会被外人耻笑。”“洪门的宗旨是反清复明,革命就是要推翻清朝,希望洪门兄弟同心同德,支持革命。”2经过孙中山的说服教育和调解,这里的会党开始团结起来,许多人支持革命、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中越边界的几次反清起义。

(2)对美洲致公堂的改造

美洲致公堂组织庞大,成员众多,该组织对革命的态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全美洲华侨对待革命的态度。孙中山对美洲华侨的争取能否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将取决于致公堂的向背。同海外其他各地洪门会党一样,美洲致公堂也存在着爱国与封建落后的两重性。洪门致公堂的宗旨为反清复明,它与兴中会反对满清政府专制统治、恢复汉人统治的种族革命要求基本一致,但其目标是要“复明”,即仍停留在封建王朝统治中国的目标上,与兴中会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目标相比较是落后的、保守的。

1郜鲁:《中国周民党史稿》,(台)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版,第73、36页

2《孙中山’j辛亥革命史料专辑》,(广东文史资料)第28页。页63、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对美洲致公堂的改造持续时间很长且颇具耐心。1896年春,孙中山来到美国,为发动致公堂同胞支持革命,他横贯美国大陆奔走宣传,终因华侨中革命风气未开,实无所得。1903年秋冬孙中山准备第二次赴美,在檀香山动身前,其母舅杨文炳建议说:革命党虽与洪门宗旨相同,但是洪门习惯,非曾歃血宣誓拜盟入会者,不得认为手足,故为联络多数同志起见,应宜即列籍洪门,以厚党势。这次美国之行,孙中山加入了洪门致公党,并被授予“洪棍”。显见,孙中山在这个时候加入洪门会党,是为争取洪门的力量来支持革命。

加入洪门之后,孙中山提出了洪门的一些缺陷,主张对其进行改造。

1905年5月,孙中山受致公堂职员委托,起草了《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和新章程80条,将推翻满清专制皇朝,实行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张输入其中,表达了致公堂“联合大群,团集大力,以图光复中国,拯救同胞”,“为大众谋公益”的宗旨。《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还明确宣布废除龙头大哥的终身制,改变以往洪门中依照“三十六部半”的等级排列的封建等级制和论资排辈的落后的人事制度;规定“所有堂友,无论新旧,其有才德出众者,皆能受众公举,以当本堂各职”。这就在组织制度上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形式,取代了以往小生产者和游民的封建性组织形式,反映了孙中山对致公堂改造所取得的成果。改订后的新章程与兴中会及后来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一致,充满民主革命的内容,这是~个根本性改变。冯自由评价说:“总理所订致公堂新章条款最特色者,为全文中第二条规定……一项,不独开辟古今革命党人之新生面,且足奠定三民主义之基础。翌年乙已(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之日,总理首提出入会誓辞之四大纲领,即此十六字也。洪门宗旨日反清复明,为单纯的民族主义,总理乃添入民权主义之创立民国,及民生主义之平均地权二项,意义高深,殊非思想简单之致公堂人士所能了解。”1

孙中山很清楚,致公堂内部复杂,除少数热心职员外,多半拘泥旧习,又多加入保皇党,没有远大志向;各分堂多不听总堂的指示,要将其改造成统一有力的爱国组织,仅改订其章程仍不能解决问题。他于是向洪门首领大力倡议实行全美会员总注册,并整顿美洲各地洪门组织。各首领对此项建议多表赞成,遂推举孙中山及黄三德二人,亲赴全美各地劝导各分堂会员实行注册,并借机宣传洪门反清复明的宗旨,凡注册者发给证章一枚。

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续编》l:卷,中国文化服务社】946年版,第107一108页。23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我们在十三年前推翻满清,但是在这十三年之内不能成立真正民国,大原因就是在推翻满清之后,没有革命军继续革命党的志愿。所以从前的破坏成功,建设还不能成功。以后要建设成功,就要有革命军发生。如果没有革命军发生,就是再过十三年,真正民国还是不能建设成功”。狲中山此时的思想与他之前试图纯粹依靠旧军队和会党的力量来取得革命胜利的想法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个时候得他摆脱了以前那种带有空想主义的革命思想,而开始从实际出发,不再纯粹引用西方的经验。

关于建立什么样的革命军,以什么样的精神作为革命军的指导问题,孙中山认为,要建立一支在思想上由三民主义武装起来的、能够与革命党共同奋斗的军队。他认为:“兵士要发生精神,便先要有主义;现有了革命主义,才有革命目标:有了革命目标,才发生奋斗精神”。2这种做法可以避免以往一起参加革命起义的人有着不同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纲领和口号,革命武装涣散的状况;另一方面,也使士兵从思想上认清革命的意义和目标、清楚自己肩负的使命,对于革命有一个准确的科学的认识,从而能使军队有着统一的纪律。

在建立革命军的问题上。孙中山经过反复的思考,孙中山决定借鉴苏联革命胜利的经验,学习苏联红军的治军方法。孙中山于1923年9月,派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此后,孙中山也曾多次谈到学习苏联经验的原因和必要性,“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3主张开办陆军学校,培养革命军人,他主张,我们“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尽管孙中山把新型军校学生做为革命军的主力,但是他并没有完全舍弃旧军队,而是主张改造旧军队,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为革命服务。这样的做法既保证了革命党对军队的领导,也使军队的性质稳定,不容易被反动势力利用。

1923年11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建立革命义勇军的决议。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次会议,议决建立军官学校的有关事项。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委任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同时还任命邓演达、王柏龄、沈应。孙中山:《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载《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卷,第500页。

2孙中山:《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载《孙中山伞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卷,第501负。

j孙中山:《舀一广州火奉营对周民党员的演说》,载《孙中山伞集》中华书局l981年版第8卷,第505页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吴燕芳上海师范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932112.aspx


相关文章

  • 会党元素与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
  • 2009年第2期 (总第192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AMENNo.22009GeneralSerialNo.192IINⅣ职SnY(Ans&SocialSciences) 会党元素与孙中山领导的武装 ...查看


  •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会党
  • 吴雁南 在辛亥革命运动中,会党非常活跃.它是追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力量.本文拟就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会党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就很重视联络会党的工作,并同会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查看


  • 1912年广州[民生日报]刊载的[共产党宣言]译文
  • 作者:邱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3期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11)06-0063-13 1912年,广州的<民生日报>以<绅士与平民阶级之争斗>为题 ...查看


  • 蒋翊武对辛亥革命的创造性贡献
  • 蒋翊武对辛亥革命的创造性贡献   时间:2011-10-09 12:13:32 武昌起义的总司令蒋翊武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革命的主要力量问题上,孙中山主要依赖会党,蒋翊武则主要依赖新军中的革命力量;在起义地点方面,孙中山一直在华 ...查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 一 有人说,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革命失败了.但我认为革命又成功,又没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败.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 ...查看


  • 近代史论文__关于辛亥革命
  • 近 代 史 论 文 班级 姓名: 学号: 辛亥革命 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丰富多彩,可歌可泣.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农民阶级为了反抗清朝封建专制的残酷统治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这些斗争都没有避免失败的结局.中国历史的发展 ...查看


  • 谁被孙中山称为"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 2013年09月03日 16:03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杨天石 分享到: 0人参与 0条评论 核心提示:11月7日(九月二十一日),陆皓东.朱贵全.丘四三人同时被害,程奎光被清吏严刑逼供,被笞至六百军棍,气绝身亡.时称四烈士.后来,孙中 ...查看


  • 双面间谍应桂馨:刺杀宋教仁的操盘手
  • 双面间谍应桂馨:刺杀宋教仁的操盘手 作者:金满楼 上文我们说到,在宋教仁被刺后的破案过程中,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明确指向青帮大佬应桂馨,而神秘力量的背后,正是与应桂馨关系密切的国民党人.那么,这个应桂馨又是何许人也? 应桂鑫又名应夔丞,浙江 ...查看


  • 近代史论文__关于辛亥革命车四李耀
  • 辛亥革命 车4李耀 指导老师:雷江梅 关键词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积着的愤怒和仇恨的大爆发.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