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向世界"到"构建和谐世界"

作者:李丹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 2008年12期

  中图分类号:F1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8)07-0045-06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在正确把握和充分认识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扩大国际合作,不断把对外开放事业向纵深推进,从而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之下,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①回顾对外开放以来我们走过的道路,思考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轨迹,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开创未来。

  一、对外开放就是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战略

  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下,一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是偶然的、短暂的,甚至是被迫的、不情愿的,因此谈不上主动、自觉、系统地处理与世界的关系,更谈不上对外战略和政策。我们这里所说的对外开放是指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家战略的开放政策、行为和外交实践。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对外开放是一个战略、一项国策

  邓小平指出,开放是“一个战略问题”②。“从古到今,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中逐步发展的。即使在封闭社会中,也存在与社会外部的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对外开放的客观趋势逐步为人们所认识,由此产生了开放意识,即人们对自身和社会发展同外在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映,这种开放意识反映在统治阶级的国家行为中,就是对外开放政策。进入近代以来,对外开放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逐渐成为近代和现代各国的普遍共识。”③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把它提升到战略高度当作基本国策去认识和执行。建国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与苏联、东欧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也进行了政治、经济、外交联系,但当时的开放是零星的、不系统的,物质交换、人员流动既不经常、也不持续、规模也不大,而且在对外实践中也不是当作一种国策在运行。“对外开放是对闭关锁国而言,它是主权国家的一种政策和行为”。④对外开放政策与封闭中的开放因素是有区别的。

  (二)对外开放是指发展国际的联系

  邓小平曾提出过“两个开放”的观点,“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对内开放就是改革。”⑤“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⑥。因此,开放实际上就是对外开放,发展与国际的联系,对内开放一般被泛指为改革,或称为搞活。“现代国家要发展,对内和对外都不能关门,也就是说都必须开放,不过我们已习惯把对内开放称为搞活,所以平常讲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的意思,是与封闭相对立的概念。它是指国家之间不论地理位置处在何方,因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彼此联系非常密切,交往十分频繁。”⑦“对外开放,就其本意来说,是指我国对世界上一切国家和地区实行开放,讲的是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关系。”⑧因此,本文中的开放就是对外开放,对中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开放。

  (三)对外开放包括与外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联系

  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大致可分为经济开放、政治开放、文化开放三大块。经济开放是开放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对外经济开放的主要内容包括:扩展对外经济贸易;引进和利用外国资金、技术、设备、管理和人才;发展涉外旅游、劳务合作和承包工程、对外援助等。政治开放是开放体系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主要包括与外部世界建立和发展正常的政治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政治生活和国际问题的解决;奉行和遵守公认的国际行为准则;学习和借鉴外国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经验和一般的法律制度,发展官方和民间的政治往来等。文化开放是开放体系的灵魂和纽带,其主要内容在于充分吸收和继承人类的一切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广泛地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和往来,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尊重的相互了解。经济开放、政治开放和文化开放三者各有其独特的内容和专门的领域,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经济开放的重大决定往往也反映了政治开放的态度,人员往来既是经济开放的表现之一,也是文化开放和政治开放的体现。可以说,一个国家越开放,三者的相互联系越紧密。⑨

  (四)对外开放是与外部世界和平的交换、交流、交往

  对外开放是指旨在以和平交往的柔性手段非对抗性地看待和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打仗、武力征服不是对外开放,而是侵略扩张。对外开放是双向的、相互的、自愿的、自觉的。虽然历史上曾经有过强迫开放,如不列颠曾经彻底摧毁了印度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但我们不能说从那时起印度就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对抗、敌视状态下与外部世界发生的联系也不是对外开放,“1949年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们跟现代国际体系的关系就是对抗性的关系。当时我们强调自己是受害者、受压迫者的同时,还强调我们是革命者,我们把推翻这个体系作为我们的国家目标之一。‘彻底埋葬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就是这样的一个目标。”⑩我们的开放是和平的开放,就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发展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11)因此,对外开放不包括对抗性交往。

  (五)对外开放是指与世界各国普遍合作

  对外开放就是合作,合作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一面旗帜。邓小平同志强调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面的开放,开放的对象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不只是对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开放。对这些国家开放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南南合作;还有一个方面,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一共有三个大方面。”(12)虽然由于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人才等方面占优势,在我国开放大局中占据重要位置,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和提升,我们也越来越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们在建设国家、维护国家主权、推进国家统一的进程中,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定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衷心感谢并将永远铭记。”(13)因此,坚持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越来越成为我们的重要方针。

  总之,我们这里所谈的对外开放,从时间上看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空间上看是指对中国以外的各类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开放,从内容上看是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开放,从性质上看是和平的交换、交流与交往,从定位上看是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长期战略、重要国策。

  二、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对外开放30年来,中国从“面向世界”到“走向世界”,从“与世界接轨”再到“构建和谐世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时期:

  对外开放30年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一)1975-1984,对外开放的启动阶段——面向世界时期

  关于对外开放,最早的言论是邓小平1975年8月18日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报告时提出的“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1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的重大决策。1980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外宾时,第一次将开放政策公之于世。他说:“我国在国际上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国际往来,特别注意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包括吸收国外资金来帮助我们发展。”1981年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在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15)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对外开放政策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这一阶段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阶段,要不要开放是这一阶段争论的焦点。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接受面向世界、对外开放的新观念,邓小平不厌其烦地论述了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向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什么、怎么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关于为什么要对外开放,邓小平就反复强调了多次。邓小平既从历史上分析了我们不开放的沉痛教训:“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16)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也从现实分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7)“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18)他坦率地承认,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现在还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9)

  在解放思想的同时,中国把目光转向外部世界,开始与世界进行交往互动。1978年10月下旬,也就是在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2个月,邓小平东行几千公里对日本进行了一周的考察访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个月,邓小平又西行几万公里对美国进行了一周的访问。“在邓小平出访前后,中国的最高层在寻求进入世界的种种方式,一个又一个考察团派往国外。”(20)在这一阶段,我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和发展同世界各国正常的国家关系,到70年代末我们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意味着中国完全敞开了自己的大门,开始面向世界勾画自己的未来。

  (二)1985-1994,对外开放的探索阶段——走向世界时期

  这十年是对外开放的探索阶段。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我国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定位和表述,这是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环节,为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奠定了重要前提。1986年7月10日,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缔约方地位的申请。这一决定是中国要求全面重返国际舞台的显著标志和强烈信号,它标志着我国开始挥别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求得自身发展的历史。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一度进入低谷。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提出改革要迈开大步,对外要更加开放。中央开始采取有力措施,将对外开放推向纵深,中国对外开放出现新的转折点。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该决定还从扩大地域、拓宽领域、提高层次三方面总结了对外开放的经验,做出了实行全方位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引导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战略要求。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一个重要的三中全会。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在探索中前进,不仅在思想上解决了“姓社姓资”的困扰,明确了中国应该借鉴人类包括西方国家的文明成果,而且还在外交实践中经受着了苏东剧变的考验,在狂风大浪中站稳了脚跟,修复了一度破损的中西关系;还以灵活务实的态度先后与沙特、新加坡、文莱、以色列、韩国以及苏联解体后取得独立的各国等共二十多个国家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并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出现“周边无战事,环望皆睦邻”的大好局面。立足亚太、和睦周边、广交欧美、远联拉非的局面形成,这意味着中国真正地走向了世界,成为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江泽民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郑重宣告,“中国是国际大家庭的一员。中国离不开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需要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世界也需要中国。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中国的稳定和繁荣。”(21)

  (三)1995-2004,对外开放的扩大阶段——与世界接轨时期

  自90年代中期始,信息化迅猛发展,全球化加速前进,时空压缩效应把世界变成“地球村”,各国各地之间的联系的广度、幅度、强度、深度、密度都在增强,这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对外开放环境和条件。从内部来看,我国经济治理整顿工作结束,市场经济体系全面确立,香港、澳门回归,大陆与港澳台联系日益密切。在这一阶段,中国抓住并用好了全球化的难得机遇,经受住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风雨洗礼,成功实现了与世界体系的对接,在经济、政治、文化开放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标志有三:

  一是申办奥运会成功,赢得国际社会的接纳和认可。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庄重宣布,北京赢得了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正如北京奥申委的一位成员在国际奥委会表决前恳切指出的那样,“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历史,但是,有一个决定必将创造历史。”北京申奥成功,谱写了日益开放繁荣的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篇章,标志着世界欣然选择了开放的中国,因为一个占世界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速、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的国家举办奥运会,一定会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二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体制对接。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重大进展,意味着中国国内体制与世界规则的全面对接,中国开放从局部性对外开放转变为全局性对外开放,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开放的新时代,也表明中国完全进入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内大国,成为现行体系中的一个正式成员,将要对人类作出更突出的贡献,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将更好地造福世界。

  三是中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实现了无障碍外交。这些伙伴关系(如下表)是一种比一般合作关系更为密切、更加成熟的关系,强调共同利益,主张通过对话和磋商处理相互间的摩擦和分歧,防止因为局部的分歧而影响大局。它通过两国领导人经常性或年度的定期会晤、部长级的定期会晤、政府部门间高级官员的定期磋商及非政府组织间的密切联系为机制保障。灵活、多样、广泛的伙伴关系,把中国纳入到全球性的合作网络中,为营造和平的对外开放环境奠定了坚实的战略依托。

  中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与美国 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

  与俄国 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与欧盟各国 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与日本 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与东盟各国 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与印度 建设性互补伙伴关系

  与非统、南非、巴西 全面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与巴基斯坦、韩国、泰国 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伙伴关系

  与独联体成员国 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

  与加拿大、墨西哥跨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成效卓著,成为全球化的明显受益国,国民生产总值连年飞跃、进出口贸易额节节攀升、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员交往大幅递增,“走出去”战略硕果累累,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进入对接并轨的新阶段。

  (四)2005年以来对外开放的提升阶段——构建和谐世界时期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强调,“要发挥好对外开放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2)因此,用科学发展指导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实力的不断增大,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国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交替出现。面对压力和疑惑,我们第一次不得不对中国将以何种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后将如何与国际社会相处等问题做出回答。2004年,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2005年,中国又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这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平发展”强调中国发展的道路,“和谐世界”强调中国发展的目标,二者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处理自身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3)以开放赢得发展,以发展推动和谐,这就是中国正在走的道路和致力于的目标。

  中国致力于构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

  领域 追求的目标构建层次和内容

   外在表现:和平共处

   内在机制:民主协商

  政治关系 平等民主

   原则保障:平等公正

   最高境界:和睦和谐

   同发达国家:务实合作

   同周边国家:睦邻合作

  经济关系 互利合作

   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同国际组织:多边合作

   承认多样性:“同则不继”

   尊重多样性:“和而不同”

  文化关系 交流共进

   交流多样性:“和实生物”

   共享多样性:“以和为贵”

  在这一阶段,中国强调开放是互利共赢的开放,目标是建设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继面向世界、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后进一步融入世界的标志。倡导构建和谐世界,就是要建立与世界各国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加深互信的和谐关系。和谐世界是中国与世界的和谐,是世界各国彼此的和谐,是国际关系的和谐——“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4)作为和谐世界的积极倡议者和重要建设者,中国越来越全面参与到全球各项公共事业的建设中去,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地连成一体,逐渐由一个游离于世界体系边缘的贫弱封闭国家成为世界体系中心负责任讲道义的一个大国。

  三、开放发展的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1984年10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真诚地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取得了国际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中国对国际的经济也会做出较多的贡献。……帮助是相互的,贡献也是相互的。”(25)二十三年后,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对改革开放近30年的伟大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时自豪地宣称,“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6)。有的学者评价,“这一判断,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以崭新的视角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7)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24.66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达2.1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28);截止2007年年底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已超过7500亿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50多家来华投资,有些还把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迁到中国。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一千多万。

  中国的成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的和平发展正在造福整个世界,为世界和平发展作着举世公认的独特贡献。“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认真履行相应的国际责任。迄今,中国共参与22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现正在执行维和任务的有1900多人,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29)从亚洲到欧洲、北美再到非洲、大洋洲,世界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东方大国崛起带来的巨大影响,遍布市场的“Ninde in China”、各种峰会上中国领导人的身影、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报纸头条醒目的“CHINA”、国际论坛中热议中国的议程……这是中国与世界互动的真实图景。2007年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杂志SCI和SSCI索引中,28.9%的条目都与中国事务有关(30)。“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度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深。……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多。……世界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从来没有这么好。”(31)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与一个走向和谐的世界相互依存、竞相辉映。

  注释:

  ①胡锦涛:《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合作共赢——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08年4月13日。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

  ③叶自成:《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④冯特君、王晓峰著:《对外开放与今日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⑦肖枫:《开放的世界——世界各类国家的对外开放》,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⑧方生主编:《走向开放的中国经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⑨主要参考了叶自成的观点,见叶自成:《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0页。

  ⑩《五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牛军个人网站,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ssp1/000242.htm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0页。

  (1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13)胡锦涛:《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4月23日。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15)刘新民:《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及开放进程》,中国网,http://spanish.hanban.edu.cn/chinese/null/583920.htm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0)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上卷),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页。

  (21)江泽民:《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5年10月25日。

  (22)《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人民日报》2005年6月2日。

  (23)《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3日。

  (2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79页。

  (2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27)李晓燕:《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3期。

  (28)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人民日报》2008年3月20日。

  (29)胡锦涛:《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合作共赢——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08年4月13日。

  (30)张胜友:《中国之路——献给改革开放30年》,《人民日报》2008年03月03日。

  (31)吴建民:《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的关系》,《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4月9日。

作者介绍:李丹,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博士。(厦门 361005)

作者:李丹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 2008年12期

  中图分类号:F1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8)07-0045-06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在正确把握和充分认识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扩大国际合作,不断把对外开放事业向纵深推进,从而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之下,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①回顾对外开放以来我们走过的道路,思考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轨迹,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开创未来。

  一、对外开放就是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战略

  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下,一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是偶然的、短暂的,甚至是被迫的、不情愿的,因此谈不上主动、自觉、系统地处理与世界的关系,更谈不上对外战略和政策。我们这里所说的对外开放是指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家战略的开放政策、行为和外交实践。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对外开放是一个战略、一项国策

  邓小平指出,开放是“一个战略问题”②。“从古到今,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中逐步发展的。即使在封闭社会中,也存在与社会外部的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对外开放的客观趋势逐步为人们所认识,由此产生了开放意识,即人们对自身和社会发展同外在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映,这种开放意识反映在统治阶级的国家行为中,就是对外开放政策。进入近代以来,对外开放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逐渐成为近代和现代各国的普遍共识。”③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把它提升到战略高度当作基本国策去认识和执行。建国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与苏联、东欧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也进行了政治、经济、外交联系,但当时的开放是零星的、不系统的,物质交换、人员流动既不经常、也不持续、规模也不大,而且在对外实践中也不是当作一种国策在运行。“对外开放是对闭关锁国而言,它是主权国家的一种政策和行为”。④对外开放政策与封闭中的开放因素是有区别的。

  (二)对外开放是指发展国际的联系

  邓小平曾提出过“两个开放”的观点,“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对内开放就是改革。”⑤“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⑥。因此,开放实际上就是对外开放,发展与国际的联系,对内开放一般被泛指为改革,或称为搞活。“现代国家要发展,对内和对外都不能关门,也就是说都必须开放,不过我们已习惯把对内开放称为搞活,所以平常讲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的意思,是与封闭相对立的概念。它是指国家之间不论地理位置处在何方,因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彼此联系非常密切,交往十分频繁。”⑦“对外开放,就其本意来说,是指我国对世界上一切国家和地区实行开放,讲的是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关系。”⑧因此,本文中的开放就是对外开放,对中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开放。

  (三)对外开放包括与外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联系

  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大致可分为经济开放、政治开放、文化开放三大块。经济开放是开放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对外经济开放的主要内容包括:扩展对外经济贸易;引进和利用外国资金、技术、设备、管理和人才;发展涉外旅游、劳务合作和承包工程、对外援助等。政治开放是开放体系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主要包括与外部世界建立和发展正常的政治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政治生活和国际问题的解决;奉行和遵守公认的国际行为准则;学习和借鉴外国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经验和一般的法律制度,发展官方和民间的政治往来等。文化开放是开放体系的灵魂和纽带,其主要内容在于充分吸收和继承人类的一切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广泛地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和往来,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尊重的相互了解。经济开放、政治开放和文化开放三者各有其独特的内容和专门的领域,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经济开放的重大决定往往也反映了政治开放的态度,人员往来既是经济开放的表现之一,也是文化开放和政治开放的体现。可以说,一个国家越开放,三者的相互联系越紧密。⑨

  (四)对外开放是与外部世界和平的交换、交流、交往

  对外开放是指旨在以和平交往的柔性手段非对抗性地看待和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打仗、武力征服不是对外开放,而是侵略扩张。对外开放是双向的、相互的、自愿的、自觉的。虽然历史上曾经有过强迫开放,如不列颠曾经彻底摧毁了印度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但我们不能说从那时起印度就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对抗、敌视状态下与外部世界发生的联系也不是对外开放,“1949年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们跟现代国际体系的关系就是对抗性的关系。当时我们强调自己是受害者、受压迫者的同时,还强调我们是革命者,我们把推翻这个体系作为我们的国家目标之一。‘彻底埋葬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就是这样的一个目标。”⑩我们的开放是和平的开放,就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发展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11)因此,对外开放不包括对抗性交往。

  (五)对外开放是指与世界各国普遍合作

  对外开放就是合作,合作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一面旗帜。邓小平同志强调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面的开放,开放的对象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不只是对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开放。对这些国家开放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南南合作;还有一个方面,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一共有三个大方面。”(12)虽然由于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人才等方面占优势,在我国开放大局中占据重要位置,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和提升,我们也越来越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们在建设国家、维护国家主权、推进国家统一的进程中,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定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衷心感谢并将永远铭记。”(13)因此,坚持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越来越成为我们的重要方针。

  总之,我们这里所谈的对外开放,从时间上看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空间上看是指对中国以外的各类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开放,从内容上看是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开放,从性质上看是和平的交换、交流与交往,从定位上看是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长期战略、重要国策。

  二、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对外开放30年来,中国从“面向世界”到“走向世界”,从“与世界接轨”再到“构建和谐世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时期:

  对外开放30年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一)1975-1984,对外开放的启动阶段——面向世界时期

  关于对外开放,最早的言论是邓小平1975年8月18日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报告时提出的“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1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的重大决策。1980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外宾时,第一次将开放政策公之于世。他说:“我国在国际上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国际往来,特别注意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包括吸收国外资金来帮助我们发展。”1981年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在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15)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对外开放政策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这一阶段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阶段,要不要开放是这一阶段争论的焦点。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接受面向世界、对外开放的新观念,邓小平不厌其烦地论述了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向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什么、怎么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关于为什么要对外开放,邓小平就反复强调了多次。邓小平既从历史上分析了我们不开放的沉痛教训:“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16)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也从现实分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7)“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18)他坦率地承认,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现在还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9)

  在解放思想的同时,中国把目光转向外部世界,开始与世界进行交往互动。1978年10月下旬,也就是在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2个月,邓小平东行几千公里对日本进行了一周的考察访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个月,邓小平又西行几万公里对美国进行了一周的访问。“在邓小平出访前后,中国的最高层在寻求进入世界的种种方式,一个又一个考察团派往国外。”(20)在这一阶段,我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和发展同世界各国正常的国家关系,到70年代末我们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意味着中国完全敞开了自己的大门,开始面向世界勾画自己的未来。

  (二)1985-1994,对外开放的探索阶段——走向世界时期

  这十年是对外开放的探索阶段。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我国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定位和表述,这是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环节,为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奠定了重要前提。1986年7月10日,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缔约方地位的申请。这一决定是中国要求全面重返国际舞台的显著标志和强烈信号,它标志着我国开始挥别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求得自身发展的历史。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一度进入低谷。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提出改革要迈开大步,对外要更加开放。中央开始采取有力措施,将对外开放推向纵深,中国对外开放出现新的转折点。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该决定还从扩大地域、拓宽领域、提高层次三方面总结了对外开放的经验,做出了实行全方位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引导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战略要求。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一个重要的三中全会。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在探索中前进,不仅在思想上解决了“姓社姓资”的困扰,明确了中国应该借鉴人类包括西方国家的文明成果,而且还在外交实践中经受着了苏东剧变的考验,在狂风大浪中站稳了脚跟,修复了一度破损的中西关系;还以灵活务实的态度先后与沙特、新加坡、文莱、以色列、韩国以及苏联解体后取得独立的各国等共二十多个国家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并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出现“周边无战事,环望皆睦邻”的大好局面。立足亚太、和睦周边、广交欧美、远联拉非的局面形成,这意味着中国真正地走向了世界,成为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江泽民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郑重宣告,“中国是国际大家庭的一员。中国离不开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需要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世界也需要中国。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中国的稳定和繁荣。”(21)

  (三)1995-2004,对外开放的扩大阶段——与世界接轨时期

  自90年代中期始,信息化迅猛发展,全球化加速前进,时空压缩效应把世界变成“地球村”,各国各地之间的联系的广度、幅度、强度、深度、密度都在增强,这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对外开放环境和条件。从内部来看,我国经济治理整顿工作结束,市场经济体系全面确立,香港、澳门回归,大陆与港澳台联系日益密切。在这一阶段,中国抓住并用好了全球化的难得机遇,经受住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风雨洗礼,成功实现了与世界体系的对接,在经济、政治、文化开放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标志有三:

  一是申办奥运会成功,赢得国际社会的接纳和认可。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庄重宣布,北京赢得了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正如北京奥申委的一位成员在国际奥委会表决前恳切指出的那样,“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历史,但是,有一个决定必将创造历史。”北京申奥成功,谱写了日益开放繁荣的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篇章,标志着世界欣然选择了开放的中国,因为一个占世界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速、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的国家举办奥运会,一定会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二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体制对接。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重大进展,意味着中国国内体制与世界规则的全面对接,中国开放从局部性对外开放转变为全局性对外开放,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开放的新时代,也表明中国完全进入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内大国,成为现行体系中的一个正式成员,将要对人类作出更突出的贡献,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将更好地造福世界。

  三是中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实现了无障碍外交。这些伙伴关系(如下表)是一种比一般合作关系更为密切、更加成熟的关系,强调共同利益,主张通过对话和磋商处理相互间的摩擦和分歧,防止因为局部的分歧而影响大局。它通过两国领导人经常性或年度的定期会晤、部长级的定期会晤、政府部门间高级官员的定期磋商及非政府组织间的密切联系为机制保障。灵活、多样、广泛的伙伴关系,把中国纳入到全球性的合作网络中,为营造和平的对外开放环境奠定了坚实的战略依托。

  中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与美国 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

  与俄国 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与欧盟各国 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与日本 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与东盟各国 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与印度 建设性互补伙伴关系

  与非统、南非、巴西 全面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与巴基斯坦、韩国、泰国 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伙伴关系

  与独联体成员国 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

  与加拿大、墨西哥跨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成效卓著,成为全球化的明显受益国,国民生产总值连年飞跃、进出口贸易额节节攀升、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员交往大幅递增,“走出去”战略硕果累累,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进入对接并轨的新阶段。

  (四)2005年以来对外开放的提升阶段——构建和谐世界时期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强调,“要发挥好对外开放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2)因此,用科学发展指导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实力的不断增大,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国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交替出现。面对压力和疑惑,我们第一次不得不对中国将以何种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后将如何与国际社会相处等问题做出回答。2004年,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2005年,中国又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这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平发展”强调中国发展的道路,“和谐世界”强调中国发展的目标,二者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处理自身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3)以开放赢得发展,以发展推动和谐,这就是中国正在走的道路和致力于的目标。

  中国致力于构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

  领域 追求的目标构建层次和内容

   外在表现:和平共处

   内在机制:民主协商

  政治关系 平等民主

   原则保障:平等公正

   最高境界:和睦和谐

   同发达国家:务实合作

   同周边国家:睦邻合作

  经济关系 互利合作

   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同国际组织:多边合作

   承认多样性:“同则不继”

   尊重多样性:“和而不同”

  文化关系 交流共进

   交流多样性:“和实生物”

   共享多样性:“以和为贵”

  在这一阶段,中国强调开放是互利共赢的开放,目标是建设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继面向世界、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后进一步融入世界的标志。倡导构建和谐世界,就是要建立与世界各国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加深互信的和谐关系。和谐世界是中国与世界的和谐,是世界各国彼此的和谐,是国际关系的和谐——“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4)作为和谐世界的积极倡议者和重要建设者,中国越来越全面参与到全球各项公共事业的建设中去,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地连成一体,逐渐由一个游离于世界体系边缘的贫弱封闭国家成为世界体系中心负责任讲道义的一个大国。

  三、开放发展的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1984年10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真诚地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取得了国际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中国对国际的经济也会做出较多的贡献。……帮助是相互的,贡献也是相互的。”(25)二十三年后,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对改革开放近30年的伟大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时自豪地宣称,“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6)。有的学者评价,“这一判断,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以崭新的视角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7)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24.66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达2.1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28);截止2007年年底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已超过7500亿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50多家来华投资,有些还把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迁到中国。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一千多万。

  中国的成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的和平发展正在造福整个世界,为世界和平发展作着举世公认的独特贡献。“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认真履行相应的国际责任。迄今,中国共参与22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现正在执行维和任务的有1900多人,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29)从亚洲到欧洲、北美再到非洲、大洋洲,世界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东方大国崛起带来的巨大影响,遍布市场的“Ninde in China”、各种峰会上中国领导人的身影、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报纸头条醒目的“CHINA”、国际论坛中热议中国的议程……这是中国与世界互动的真实图景。2007年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杂志SCI和SSCI索引中,28.9%的条目都与中国事务有关(30)。“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度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深。……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多。……世界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从来没有这么好。”(31)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与一个走向和谐的世界相互依存、竞相辉映。

  注释:

  ①胡锦涛:《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合作共赢——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08年4月13日。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

  ③叶自成:《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④冯特君、王晓峰著:《对外开放与今日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⑦肖枫:《开放的世界——世界各类国家的对外开放》,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⑧方生主编:《走向开放的中国经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⑨主要参考了叶自成的观点,见叶自成:《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0页。

  ⑩《五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牛军个人网站,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ssp1/000242.htm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0页。

  (1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13)胡锦涛:《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4月23日。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15)刘新民:《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及开放进程》,中国网,http://spanish.hanban.edu.cn/chinese/null/583920.htm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0)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上卷),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页。

  (21)江泽民:《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5年10月25日。

  (22)《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人民日报》2005年6月2日。

  (23)《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3日。

  (2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79页。

  (2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27)李晓燕:《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3期。

  (28)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人民日报》2008年3月20日。

  (29)胡锦涛:《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合作共赢——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08年4月13日。

  (30)张胜友:《中国之路——献给改革开放30年》,《人民日报》2008年03月03日。

  (31)吴建民:《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的关系》,《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4月9日。

作者介绍:李丹,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博士。(厦门 361005)


相关文章

  • 构建-和谐世界---中国对外战略新理念
  • 枣1I『2008.・ 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 构建¨和谮世界" 程 中国对外政珞新理愈 昆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内战略构想的自然延伸,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对外战略思想,突 ...查看


  •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中华文明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中华文明 吴同瑞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和谐观念的确立源远流长.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的先秦典籍中,尤其是在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中,对和谐观念已有明确论述,并给予了崇高评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查看


  •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引言: 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的状态,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往今来,世界各国的哲人贤达都对社会和谐的美好理想做出了自己的诠释. 一.对 ...查看


  • 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 ...查看


  • 构建和谐的汉语言世界--我看网络语言
  • 构建和谐的汉语言世界 ――我看网络语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中国迅速发展并不断普及,现今,中国网民已经超过一个亿,网络已经日益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其全面性,快捷性,前沿性:个 ...查看


  • 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关于和谐社会理论的研究
  • 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关于和谐社会理论的研究 摘要 和谐社会思想,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历史渊源,其历史根基可以追溯到 我国的春秋时代及西方的古希腊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查看


  • 中国为什么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
  •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和看法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非主观想象或拍拍脑袋的产物,而是我们深刻认识到当今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因势利导,因时适变,走出一条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符 ...查看


  •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范文精选:不断提高自己
  • 本站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预备党员思想汇报范文精选:不断提高自己>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敬爱的党组织: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一路走来,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查看


  • 略论和谐国际社会构建中的经济因素
  • 一.和谐国际社会的内涵 所谓社会和谐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国际社会是由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法主体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发生相互联系的共同体.和谐的国际社会是国 ...查看


  • 构建和谐,从我做起
  • 构建和谐,从我做起 和谐,一个多么温馨的词语:和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谐,平添了许多美好的因素. 也许你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十分满意,但是你想过没有,还有许多人处在窘迫的困境之中,于是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我们所有人共同奋斗的目标.现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