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系统依赖性的逐渐加强,计算机系统在受到灾难性伤害后及时的恢复逐渐成为了广大用户关注的焦点。灾难备份是做好灾难恢复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主要探讨了目前计算机系统灾难备份的应用情况和实施意义,并详细分析主要的灾难备份技术及其各自优缺点。 关键词:灾难恢复;灾难备份;战略意义;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141-01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系统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计算机系统为我们提供了技术基础架构,另一方面,用户业务处理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障和灾难,导致系统安全存在隐患。灾难恢复问题成为了所有用户关注的焦点,而为了灾难恢复而对数据、数据处理系统、网络系统、基础设施、技术支持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进行备份的过程称为灾难备份。灾难备份是灾难恢复的基础,是围绕着灾难恢复所进行的各类备份工作。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计算机系统的灾难备份的应用情况和战略意义 目前对于企业和各大单位来说,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投资莫过于电子信息架构的搭建了。现代企业和单位都必须直面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持续有效地进行数据存储,并通过信息的合理应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IT专家们逐渐认识到,可能造成数据丢失的因素主要有三种:自然灾害造成数据丢失,这种情况适合采用异地数据备份的方法加以解决;计算机的硬件或者软件故障损失,可以通过制定完整数据备份来加以弥补;人为因素比如操作失误、黑客破坏等,这些损失比较常见,处理难度比较大,唯一能把损失降到最低的办法就只有依赖具有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功能的存储设备。近年来国内用户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系统基础架构的建设,特别是计算机容灾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正逐渐被用户所重视。 中心数据机房建设灾难备份/恢复中心主要有如下的意义:有效地保护了重要数据,在日后发生灾难后,重要数据可以得到第一时间的灾难恢复;灾难备份是的重要数据业务可以在设定的时间内恢复,从而实现业务的连续运行; 数据备份可以大幅提高业务计算机系统抵御突发性灾难的能力;做好增强客户及潜在客户的信心;扩大对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优势。 二、主要的灾难备份技术介绍 (一)基于磁带的备份技术 利用磁带拷贝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是常见的传统灾难备份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利用盘式磁带或盒式磁带存储数据,然后将存储设备置于较远的安全地带。基于磁带的备份技术,比较传统和常见,在灾难或者故障发生时,要将磁带去除,运输到灾难发生的地点,进行灾难恢复工作。这些磁带拷贝通常都是按一定的周期天、周或月进行组合保存的。磁带是顺序读取的,且读取速度慢,适合于对时间不敏感的资料备份。所以,由于难以支持实时业务,属于典型的传统灾难备份方式。 (二)基于应用软件的数据容灾备份 通过应用软件来进行数据的远程拷贝和同步操作,在主操作中心发生冲突时,容灾备份中心可以借助应用软件来恢复操作,或者接管主操作中心的任务,这种技术是基于应用软件的数据容灾备份。它的实现是依靠应用软件本身的两个异地数据处理库将每次的数据信息分别写入主操作中心和备份中心的数据存储库中。这种方式实现起来比较复杂,要求应用软件系统的I/O通信接口足够大,利用应用软件来实现数据拷贝和数据同步。这样的话会对整个系统的带来较大的影响,恢复起来的难度也很大。 (三)远程数据库备份 要实现远程数据库备份需要进行远程拷贝和信息同步,这就要借助数据库系统软件来操作。基于数据库的拷贝形式有多种,可以是实时拷贝、定时拷贝和一定操作时拷贝。此外,要保持数据的一致性不受到干扰还要求这种方式中有自动检测冲突和解决的措施。实际上,实现远程数据拷贝主要是解决主操作系统与存储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也就是说把主操作系统的操作实时或定时拷贝到存储(备用)系统数据库中去,以实现两种系统间数据的一致性。这种备份方式的效率会受数据库软件性能、网络带宽、服务器性能等一系列因素影响,适用于对数据一致性要求较高、数据更新较频繁的应用。 (四)基于主机逻辑磁盘卷的远程备份 逻辑磁盘卷的概念通俗的解释是在物理存储器与操作系统间添加的逻辑存储管理层。基于主机逻辑磁盘卷的远程备份是按照需求,把一个或者多个逻辑管理层远程拷贝以备份。通过软件可以实现这个远程备份方案,需要软件中具备逻辑卷管理模块和远程备份控制模块。实现两个逻辑卷之间数据同步的过程需要借助这个远程备份控制管理软件。软件通过实时备份,将主节点存储器上的卷信息每次I/O数据同步到远程节点的管理层,实现数据同步或准同步。主机节点与远程节点需要配置带宽相等的坤通道来适应主机的处理性能要求。具体操作时,可以按照数据的更换速度、通信状况等因素,把远程备份设为同步、准同步或者定期同步等方式以应对不同的状况。当主机性能和通信带宽的要求得到满足时,其效率和数据一致性就得到了保证。 (五)基于SAN的备份技术 SAN(Storage Area Network) 存储域网是在主机和存储器之间建设的存储网络设备,是一个通信接口,可以将主机的操作信息传递给存储器的同时把操作信息记录并完成远程拷贝。SAN可以将各模块的功能拆解,并集中处理信息,在服务器与存储器之间任意连接。SAN可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数据的安全性。SAN代表的是未来灾难备份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以数据存储为中心,网络拓扑结构表现为可伸缩性,其光通道连接方式具有较高的速率,可提供SAN内部任意节点之间的多路可选择的数据交换,并且将数据存储管理集中在相对独立的存储区域网内。在SAN环境中,以光纤连接设备(光纤通道交换机等)为中心,连接主机、磁盘阵列、磁带库等多种设备,环境比较复杂。在多种光通道传输协议逐渐走向标准化并且跨平台群集文件系统投入使用后,SAN最终将实现在多种操作系统下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优化管理,以及系统的无缝扩充。 参考文献: [1]林小村.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刘洪发,唐宏编.网络存储与灾难恢复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摘要: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系统依赖性的逐渐加强,计算机系统在受到灾难性伤害后及时的恢复逐渐成为了广大用户关注的焦点。灾难备份是做好灾难恢复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主要探讨了目前计算机系统灾难备份的应用情况和实施意义,并详细分析主要的灾难备份技术及其各自优缺点。 关键词:灾难恢复;灾难备份;战略意义;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141-01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系统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计算机系统为我们提供了技术基础架构,另一方面,用户业务处理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障和灾难,导致系统安全存在隐患。灾难恢复问题成为了所有用户关注的焦点,而为了灾难恢复而对数据、数据处理系统、网络系统、基础设施、技术支持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进行备份的过程称为灾难备份。灾难备份是灾难恢复的基础,是围绕着灾难恢复所进行的各类备份工作。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计算机系统的灾难备份的应用情况和战略意义 目前对于企业和各大单位来说,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投资莫过于电子信息架构的搭建了。现代企业和单位都必须直面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持续有效地进行数据存储,并通过信息的合理应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IT专家们逐渐认识到,可能造成数据丢失的因素主要有三种:自然灾害造成数据丢失,这种情况适合采用异地数据备份的方法加以解决;计算机的硬件或者软件故障损失,可以通过制定完整数据备份来加以弥补;人为因素比如操作失误、黑客破坏等,这些损失比较常见,处理难度比较大,唯一能把损失降到最低的办法就只有依赖具有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功能的存储设备。近年来国内用户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系统基础架构的建设,特别是计算机容灾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正逐渐被用户所重视。 中心数据机房建设灾难备份/恢复中心主要有如下的意义:有效地保护了重要数据,在日后发生灾难后,重要数据可以得到第一时间的灾难恢复;灾难备份是的重要数据业务可以在设定的时间内恢复,从而实现业务的连续运行; 数据备份可以大幅提高业务计算机系统抵御突发性灾难的能力;做好增强客户及潜在客户的信心;扩大对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优势。 二、主要的灾难备份技术介绍 (一)基于磁带的备份技术 利用磁带拷贝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是常见的传统灾难备份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利用盘式磁带或盒式磁带存储数据,然后将存储设备置于较远的安全地带。基于磁带的备份技术,比较传统和常见,在灾难或者故障发生时,要将磁带去除,运输到灾难发生的地点,进行灾难恢复工作。这些磁带拷贝通常都是按一定的周期天、周或月进行组合保存的。磁带是顺序读取的,且读取速度慢,适合于对时间不敏感的资料备份。所以,由于难以支持实时业务,属于典型的传统灾难备份方式。 (二)基于应用软件的数据容灾备份 通过应用软件来进行数据的远程拷贝和同步操作,在主操作中心发生冲突时,容灾备份中心可以借助应用软件来恢复操作,或者接管主操作中心的任务,这种技术是基于应用软件的数据容灾备份。它的实现是依靠应用软件本身的两个异地数据处理库将每次的数据信息分别写入主操作中心和备份中心的数据存储库中。这种方式实现起来比较复杂,要求应用软件系统的I/O通信接口足够大,利用应用软件来实现数据拷贝和数据同步。这样的话会对整个系统的带来较大的影响,恢复起来的难度也很大。 (三)远程数据库备份 要实现远程数据库备份需要进行远程拷贝和信息同步,这就要借助数据库系统软件来操作。基于数据库的拷贝形式有多种,可以是实时拷贝、定时拷贝和一定操作时拷贝。此外,要保持数据的一致性不受到干扰还要求这种方式中有自动检测冲突和解决的措施。实际上,实现远程数据拷贝主要是解决主操作系统与存储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也就是说把主操作系统的操作实时或定时拷贝到存储(备用)系统数据库中去,以实现两种系统间数据的一致性。这种备份方式的效率会受数据库软件性能、网络带宽、服务器性能等一系列因素影响,适用于对数据一致性要求较高、数据更新较频繁的应用。 (四)基于主机逻辑磁盘卷的远程备份 逻辑磁盘卷的概念通俗的解释是在物理存储器与操作系统间添加的逻辑存储管理层。基于主机逻辑磁盘卷的远程备份是按照需求,把一个或者多个逻辑管理层远程拷贝以备份。通过软件可以实现这个远程备份方案,需要软件中具备逻辑卷管理模块和远程备份控制模块。实现两个逻辑卷之间数据同步的过程需要借助这个远程备份控制管理软件。软件通过实时备份,将主节点存储器上的卷信息每次I/O数据同步到远程节点的管理层,实现数据同步或准同步。主机节点与远程节点需要配置带宽相等的坤通道来适应主机的处理性能要求。具体操作时,可以按照数据的更换速度、通信状况等因素,把远程备份设为同步、准同步或者定期同步等方式以应对不同的状况。当主机性能和通信带宽的要求得到满足时,其效率和数据一致性就得到了保证。 (五)基于SAN的备份技术 SAN(Storage Area Network) 存储域网是在主机和存储器之间建设的存储网络设备,是一个通信接口,可以将主机的操作信息传递给存储器的同时把操作信息记录并完成远程拷贝。SAN可以将各模块的功能拆解,并集中处理信息,在服务器与存储器之间任意连接。SAN可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数据的安全性。SAN代表的是未来灾难备份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以数据存储为中心,网络拓扑结构表现为可伸缩性,其光通道连接方式具有较高的速率,可提供SAN内部任意节点之间的多路可选择的数据交换,并且将数据存储管理集中在相对独立的存储区域网内。在SAN环境中,以光纤连接设备(光纤通道交换机等)为中心,连接主机、磁盘阵列、磁带库等多种设备,环境比较复杂。在多种光通道传输协议逐渐走向标准化并且跨平台群集文件系统投入使用后,SAN最终将实现在多种操作系统下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优化管理,以及系统的无缝扩充。 参考文献: [1]林小村.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刘洪发,唐宏编.网络存储与灾难恢复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