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诗歌: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原文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鉴赏

  全诗从出征写起,写到为求胜利,不惜牺牲。其时赵都督还没有动身,因此诗中采用的是虚拟的语气,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把它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原文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鉴赏

  全诗从出征写起,写到为求胜利,不惜牺牲。其时赵都督还没有动身,因此诗中采用的是虚拟的语气,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把它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相关文章

  • 感恩的诗歌:答靳博士
  • <答靳博士>原文 上苑春先入, 中园花尽开. 唯馀幽径草, 尚待日光催. <答靳博士>译文 上苑春色已呈现, 园中的鲜花已尽开. 唯有幽径上的小草, 还等着日光将它催绿. <答靳博士>作者简介 张九龄,6 ...查看


  • 初唐四杰教案
  • 初唐四杰 制作人:张莉萍 [学习目标] 1.了解初唐四杰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初步把握四杰的创作概貌.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一千四百多年前,是让我们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大唐盛世. ...查看


  • 文包诗教学策略
  • "文包诗"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一.探究原因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苏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都安排了"文包诗",编者的意图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提高学 ...查看


  • [转载][泛舟诗词]学生讲座系列之五:(黄映媚)不废江河万古流
  • 不废江河万古流 --初唐四杰 主讲人:黄映媚 大家能说说初唐四杰具体是指哪四个人吗?(若不能,那我们从诗歌下面的诗中找找) 戏为六绝句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大家知道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吗 ...查看


  • 边塞诗:幽州夜饮
  • 幽州夜饮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释 ⑴幽州:古州名.辖今北京.河北一带,治所在蓟县. ⑵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 ⑶迟暮心:因衰老引起凄凉暗淡的心情. ...查看


  • 孟浩然诗歌编年
  • #68#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JournalofTeachersCollegeofShanxiUniversity (No.3,2001) 孟浩然诗歌编年 王辉斌 (襄樊学院 中文系,湖北 襄樊 441053) [摘 要 ...查看


  • 九九重阳节手抄报:重阳诗词和艺术
  • 汉代以后重阳节不仅在现实世界中丰富了人民的世俗生活,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世人创造了大量有关重阳节的故事.传说和诗歌,这既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阳节传说.自重阳节出现以后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历代书法名家
  •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世称"书圣".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著名书法著作有<兰亭序>等.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查看


  • 苏教版三下语文1-3单元教学反思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教学反思 叶圣陶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 本节课我想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会学生预习复习的方法,二是让他们知道写作业需端正态度,字迹工整. 早在三年级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