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教学内容:

1. 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

2. 利用加法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重点:

会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1 有理数有几种分类方法?都是如何分类的呢?

我们知道,有理数可以根据定义和符号性质分成两类.

问题2 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0

的加法运算.学过的加法类型是正数与正数相加、

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加法的类型还有哪几种呢?

画图来说明:

所以加法共分为三种类型:

1、同号两数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 3、一个数与0相加

二、讲授新课:

1.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

例题: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比如:向右运动5 m 记作5 m,向左运动5 m记作-5 m.

问题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了3 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 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问题 (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 ,再向左运动3 m ,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总结问题(1)(2)归纳: (+5) +(+3) =8 ; (-5) +(-3) =-8 根据以上两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结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

求以下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并用算式表示:

问题(3):先向左运动3 m,再向右运动5 m,

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 问题(4):先向右运动了3 m,再向左运动了5 m,

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 问题(5):先向左运动了5 m,再向右运动了5 m,

物体从起点运动了,

总结问题(3)(4)(5)归纳:

(-3) +5= 2 ; 3+(-5) =-2 ; (-5) +5= 0

根据以上三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结论: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

3.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一个数与0相加

问题(6):如果物体第1 s向右(或左)运动5 m,第2秒原地不动,很显然,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5 m.如何用算式表示呢?

5+0=5. 或 (-5)+0=-5.

结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总结概括:

综合以上情形,我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

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分别确定

和的符号和绝对值. 这与小学阶段学习加法运算不同。

四.例题:

例1:计算:

① (―3)+(―9) ; ②(―4.7)+3.9;

解:① 原式=―(3+9)=―12;

② 原式=―(4.7—3.9)= ―0.8;

五.随堂练习:课本18页练习题

课堂作业:课本第24页第1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七年级数学上册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教学内容:

1. 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

2. 利用加法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重点:

会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1 有理数有几种分类方法?都是如何分类的呢?

我们知道,有理数可以根据定义和符号性质分成两类.

问题2 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0

的加法运算.学过的加法类型是正数与正数相加、

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加法的类型还有哪几种呢?

画图来说明:

所以加法共分为三种类型:

1、同号两数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 3、一个数与0相加

二、讲授新课:

1.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

例题: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比如:向右运动5 m 记作5 m,向左运动5 m记作-5 m.

问题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了3 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 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问题 (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 ,再向左运动3 m ,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总结问题(1)(2)归纳: (+5) +(+3) =8 ; (-5) +(-3) =-8 根据以上两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结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

求以下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并用算式表示:

问题(3):先向左运动3 m,再向右运动5 m,

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 问题(4):先向右运动了3 m,再向左运动了5 m,

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 问题(5):先向左运动了5 m,再向右运动了5 m,

物体从起点运动了,

总结问题(3)(4)(5)归纳:

(-3) +5= 2 ; 3+(-5) =-2 ; (-5) +5= 0

根据以上三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结论: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

3.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一个数与0相加

问题(6):如果物体第1 s向右(或左)运动5 m,第2秒原地不动,很显然,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5 m.如何用算式表示呢?

5+0=5. 或 (-5)+0=-5.

结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总结概括:

综合以上情形,我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

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分别确定

和的符号和绝对值. 这与小学阶段学习加法运算不同。

四.例题:

例1:计算:

① (―3)+(―9) ; ②(―4.7)+3.9;

解:① 原式=―(3+9)=―12;

② 原式=―(4.7—3.9)= ―0.8;

五.随堂练习:课本18页练习题

课堂作业:课本第24页第1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相关文章

  • 七年级上册第第2章有理数教案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
  • 第二章教案<有理数> 教师: 班级: 第一节 认识负数 预设课时:3 实际完成课时: 1 2 第二节 有理数的分类 预设课时:3 实际完成课时: 3 4 第三节 数轴 预设课时:3 实际完成课时: 5 6 第四节 相反数 预设课 ...查看


  • 有理数的加减法
  •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内容简介 1.<有理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三节. 2.本节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和加减混合运算.首先通过实例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查看


  • 2.6.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教案
  • 基于课程标准.中招视野.两类结构" 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2.6.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运算律. (2)能熟 ...查看


  • 二年级(公开课)
  • 公开课教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8-10页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g ...查看


  • 绝对值教案
  • 初中代数<绝对值>(第一课时)说课案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编写思路.地位和作用. <绝对值>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代数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教材之所以把它安排在此处,是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学生已经在小学就具 ...查看


  •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案
  •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案 教学内容:加法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授课教师:董南科 授课班级:小塘中学一年级(2)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认识"+"和"=&q ...查看


  • 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三课时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105页的例题及"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简单小数加减运算方法,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运用所学的小 ...查看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_4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负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查看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万以内加减法教案
  •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以及加减法的验算.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和旧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原来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的数的问题编排在这个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