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争中国失败原因探析

甲午海争中国失败原因探析

卢欣欣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发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战争的结果一如从前,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两国海军实力对比,不难看出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船舰落后,弹药不足、质量低下,海军官员腐败软弱„„而日本则极为重视海军的建设,全国紧衣缩食支持海军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考虑其它因素,我们也可以预测出战争的结果。

关键词: 甲午中日战争 海军 装备

爆发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巨大的伤痕,直到今天,我们还能或多或少的见到这场战争所造成的的直接、间接的影响。甲午战争的结局,导致原本从近代化赛道同一条起跑线出发的中、日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命运道路,现代南北朝鲜的争端、中国的台湾问题,追根溯源也都会讲到甲午,这是一段距离今天既遥远、却又触手可及的鲜活历史。

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朝鲜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动荡。中国在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海军后,虽然添置了一些先进船舰,但是由于军纪以及军火供应出现问题,北洋舰队并没有太大的战斗力。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把中国作为侵略对象,朝鲜被当做了进攻中国的跳板。日本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希望通过外交手段使朝鲜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成为“独立国”。后日本趁朝鲜政府动乱,派大批军队入朝,加紧备战。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开战的导火索,在6月2日日本内阁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向丰岛海面的北洋水师济远和广甲两舰发动突然袭击,打响了甲午战争的第一枪。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陆战在本文中就不多说,主要来提一下海战。战争爆发后,朝鲜半岛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此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面临着相同的任务:争夺朝鲜半岛附近的海域——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西部的制海权。

丰岛海战中,由于日本的突袭,中国海军军舰损失严重,船上运载的清军仅余200人生还,其余全部殉难。第一次中日海军碰撞以中方失败,日方胜利告终。

第二次海战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1894年9月15日,北洋水师主力护送陆军4000人搭乘的5艘运兵船到达大连湾。9月17日,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发现了北洋水师,进而开始带领舰队靠近,双方在大东沟展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现代化钢铁军舰海战。在这场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了巡洋舰5艘,受伤4艘,而日舰仅伤5艘,北洋舰队的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使得之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方案发展。

第三次海战,也是最后一次海战,发生在北洋水师的大本营——威海卫。威海卫地势险要,防御坚固,是北洋海军基地和提督衙门的所在地。大东沟战役后,北洋海军全部停泊于此。1895年1月,日军占领荣城,接着水陆夹击,两面进攻威海卫,企图全歼北洋舰队。北洋舰队在战争中全军覆没:“定远”中雷搁浅,不久自毁,“来远”、“威远”、“宝筏”等相继沉没,12艘鱼雷艇被俘,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2月17日,日本舰队开进威海卫,北洋海军

残余船舰“镇远”、“济远”等4舰和6艘炮艇及全部军用物资被掠。

旧中国第一次的海军尝试,就在日本的炮火下落下了帷幕。三次海战,三次失败,是中国海军实力太过弱小,不足以抵抗日本的坚船利炮?还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导致无数英雄把生命抛洒在了茫茫的大海上?

实际上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政府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政府求和之心更切,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198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古罗马著名演说家西塞罗曾经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船只作为交通工具,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在接受了战争严酷的洗礼之后,战舰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海战的直接产物,在历史上的每一场海战中,战舰威武的雄姿都为战争史及其自身的发展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甲午中日战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海战,清政府惨败。这是一场屈辱的战争,而其中的海战,更是让中国人民心痛。到底当时双方的海军力量如何?是什么导致中国海军惨白收场?下面就我本人的看法来做简要的分析。

从中日双方船舰力量对比来看,中国早已被日本远远甩在后面。

当初,北洋舰队筹建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日本“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之 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1清政府在1875年5月30日发布上谕,确定海军建设方针,命李鸿章刻力经营北洋。李鸿章先后购买了大小舰只20余艘,北洋舰队终于成军,从而开创了中国迈向海洋化的时代。

2

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北洋舰队是中国四支舰队中实力最强的一支,总排水量412000余吨,炮250门,拥有旅顺、威海、大沽三处主要基地,军队训练水平不亚于西方的远东海上劲旅。因为舰队中有“定远”、“镇远”两艘称雄亚洲的一等铁甲舰,北洋海军当时也被誉为亚洲第一。但是,那已经是1888年的往事,之后,清政府认为海军建设已经一劳永逸, 不仅没有不断更新新军种,反而紧缩开支,甚至在户部尚书翁同稣的主张下,严令禁止再添购新的舰、炮、军火。到了甲午战争时,北洋海军的主力仅仅只有8艘军舰。铁甲舰“定远、“镇远”和巡洋舰“济远”的舰龄都将近10年,巡洋舰“经远”、“来远”、“致远”、“靖远”的舰龄接近7年,舰队中最新加入的福建船政造军舰“平远”舰龄也已5年。北洋海军日常出巡任务极为繁重,长时间高强度的使用,对军舰的锅炉动力系统产生了极大的损耗,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军舰的航速变慢。比起军舰老化更让人忧心的是军舰样式的落伍,蒸汽化军舰兴起于19世纪40、50年代,进入90年代,随着舰队技术、海军技术的不断更新,舰船设计处于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军舰设计推陈出新,一日千里,往往一些建造时还被认为属于个中翘楚的军舰,等到下水服役是就已经被新的设计、技术所淘汰。北洋海军的军舰几乎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们建造出来后,只过了短短几年时间,就已被宣布落伍。

日本的近代海军几乎和中国从同一道起跑线上出发,期间因为琉球事件,朝鲜壬午和甲申事件,始终呈现着一种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的形势。早期,中日两国争先恐后从国外购买军舰,中国购买了“超勇”级,日本立刻购买同型的“筑紫”,旋即又购买从“超勇”级改良而来的“浪速”级,看到日本购买了“浪速”,中国立刻购买了“致远”,然而到了北洋海军成立后,这种竞赛就渐渐成了日本的独舞,之后日本的海军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舰队资料3

从上表可以看出,日本海军拥有的可出海作战的主力军舰多达30余艘,舰艇的总排水量达6万余吨,已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近代海军。其中有专门为克制中国的“定远”、“镇远”铁甲舰而设计建造的3艘“松岛”级军舰,还有同时代表全世界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对比中日双方的舰队力量,我们不难发现,北洋海军无论从军舰数量、吨位、马力、速力、炮数还是鱼类管数等各个方面都不能赶上日本军舰,整体实力差,更重要的是先进程度上也不能和日本同日而语,日本舰队航速快,舷侧炮多,大口径速射炮更为其所独有。实际上,甲午战争之前亚洲第一海军的桂冠已经属于日本。

早在清政府对日宣战前,李鸿章就上奏折分析了北洋海军的实力,在清中枢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份文件时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清政府主管官员对自身军事实力所做的最明确的估计,“„„前奏所云战舰,即指此八艘而言。此外,‘超勇’、‘扬威’二船,均系旧式,四镇蚊炮船,仅备守口,‘威远’、‘康济’、‘敏捷’三船,专备教练学生„„历考西洋海军规制,但以船之新旧、炮之大小迟速分强弱,不以人数多寡为较量。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4李鸿章明确指出了北洋海军的问题所在,但是,自大的清政府并未作出任何积极的动作,仅依靠8艘军舰,怎么能够抵抗日本。

从中日双方海军的武器装备来看,清政府就好像是巨人面前的婴儿一样,脆弱无力。 众所周知,北洋海军的武器、弹药等装备,质量十分低劣,这是造成甲午海战中国一再战败的因素之一。甲午战争时,北洋海军“镇远”舰上的美籍舰长顾问马吉芬参将在战后的回忆录里就有北洋海军军舰的有效弹药极其缺乏的记述。

北洋海军军舰中、大口径火炮使用的炮弹,属于弹药分装式,炮弹分为弹头和药包两个独立部分,弹头又分为开花弹和实心弹两类,前者的破坏效果远远大于后者,但是开花弹正

是北洋海军最缺乏的。但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作为中国两大军火企业,重点集中在小口径行营炮、步枪以及相关的弹药方面,炮弹只能制造实心弹,开花弹需要依赖进口。但是1891年在户部尚书翁同稣的倡议下,清政府以节省支出为名,缩减海军投入,户部上奏禁止海军外购军火,致使海军失去了申请专项资金用于舰船、武器更新的途径,使得海军发展彻底停滞。

甲午战争时期,积极备战的北洋海军申请领取开花弹,天津机器局日夜赶制,仅仅生产了30颗普通开花弹,这种炮弹威力低下,质量也不过关。北洋海军“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在总结中曾提到,“中国所制之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则是这类炮弹质量的真实写照。5更严重的是,战争中各个船舰的武器弹药严重不足,不会爆炸的弹药打到日舰上造成的危害十分轻微。

令人痛心的不仅是弹药问题,作为动力燃料的燃煤也成为北洋海军的一大问题。优质的块状煤燃烧价值高,有利于军舰获取更快的航速,而且优质燃煤的燃烧比较充分,排除的烟气较少,使得交战前,己方舰船不容易被对方发现。但是,自1894年以来,北洋海军已经无法得到优质燃煤,劣质的煤使得军舰的航速迟缓,而且对锅炉等设备带来了负面影响。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写信反映,言辞激烈,但是矿务局运来的依然还是烂煤。北洋军舰就被迫烧着这样的劣质煤奔向了海上战场。

日积月累的使用,再加上后来劣质煤的损耗,北洋海军船舰上的锅炉已经到了需要更换的时候,但是清政府无法制造所需规格,又限于户部禁令不能从国外进口,迫不得已,海军只能采取修修补补的办法勉强使用。老化严重的锅炉,极为劣质的烂煤,靠着这些,北洋海军在海战是的动力怎样,不由得让人忧心。

而日本明治政府为了实现其“富国强兵”、“耀皇威于海外”的侵略扩张野心,进行了长期的有计划的准备,不断增加军事预算,迅速发展军事工业,加紧制造枪炮弹药,还聘请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技术人员担任指导,以期提高本国制造军备的水平。同时,为了保证军事工业的发展需求,日本还大力发展了煤和金属生产。为了提高本国海军战斗力,日本政府多次要求文武官员献纳薪金,逐年增加战争经费。

在技术较量几乎占据决定因素的近代战争中,清政府在一开始就落于下风,唯有一点可以作为博弈的资本,就是训练。

从中日双方海员实力对比来看,清政府虽然占据上风,但是骄傲自大却使得其失去了了解日军实力的机会。

不同于当时中国陆军军官的教育,北洋海军的军官几乎都接受过彻底的近代化职业军人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兴办了大量有关海军建设的学堂、工厂,福州船政学堂就是左宗棠为培养造船、驾驶人才而创办的,。海军在之前的中国没有任何的成例可循,从创建海军最初开始,建造、购买军舰学习西方,依赖西方,海军人员的配备也模仿了西方的制度。学员需要考入福建船政学堂等专门的海军学院,以英语作为教学母语进行学习,同时还要上专门的练习舰实习,经过层层考核选拔,才能具备成为海军军官的资格。为培养人才,海军学校的优秀学员以及海军内的军官,还会被抽选送往欧洲留学深造。1876年,沈葆桢就会同李鸿章奏派洋监督日意格带同随员马建忠及制造、驾驶等专业的学生先后赴英、法两国学习,这些

学生是中国第一批学习海军技术的留学生。就海军专业课目的成绩而言,中国的海军军官和日本的同行相比,并没有多少差距。

采用纯英语教学、操作,经历了复杂严格的考试流程,并且短则5、6年,多则10余年的服役经历,使得北洋海军的水兵对自己岗位操作的熟练程度已经到了近似于条件反射的程度。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的1891年孤本日军海军情报书籍《清国北洋海军实况一斑》中,有一段重要的评估。

“(北洋海军)军纪、训练全部学习英国„„从舰上官兵的活动观察,纪律极为严肃,武器保养、舰内配置非常到位„„舰上的各种训练虽然难免喧嘈杂扰,但极为迅速活泼,从持枪练习来看,姿势标准、动作敏捷„„这绝对不是可以轻侮的进步”6

早早把清政府视为敌人的日本,也注意到了清政府的海军建设。明治政府为了进一步扩大海军,曾在全国筹集建舰费,海军随之发展。当时日本海军的水兵选拔方法和北洋海军基本一致,不过日本海军在19世纪90年达开始后大量购入新式军舰,有些军舰甚至是1894年当年才服役的新锐,骤然接触新装备,水兵的操作熟练程度显然较低。后来的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日本军舰频频发生因为操作失误导致火炮等武器发生炸膛事故的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经过严格的训练,且对自己的军舰极为熟悉、操作极为熟练的北洋海军官兵,相比与新式装备尚未形成很好磨合的日本海军,在海兵的因素上似乎占了一点优势。但是,仅仅凭借这一点并不能抵消装备的巨大劣势。

从政府对待海军的态度上,我们就可以分析出中日两国海军的“人”的力量。清朝海军的素质很高,但是当时的社会并不认可海军,海军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地位低下的武人,除了家计艰难、无力供子弟读书的家庭,或者祖辈本就不是从事正途的家庭外,很少有“良家子弟”报考海军学校。当投身海军的年轻人,经历刻苦学习,掌握了不亚于西方海军军官的职业技能,成为守护帝国海防的军官时,突然发现自己付出的努力,在社会舆论面前一钱不值。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海军军官开始迷惘,更有一些选择了重新捡起四书五经,试图弃武从文。更令人气愤的是,在培养了大量的高专业素质的同时,北洋海军中还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将军”,他们贪污腐败,军纪涣散,在战争中临阵逃脱。正是这些人的存在,导致本就脆弱的海军,变得更加混乱。而日本政府极为重视海军的建设,不仅选送学员出国学习海军知识,而且制定可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未明治政府把“忠孝节义”同传统的“武道”结合起来,在军队中向士兵灌输“武士道精神”,对国民进行“尊皇”、“武国”和“神国”思想教育,并通过宗教推行军国主义教育,1882年日本政府就以天皇名义颁布了《军人敕谕》,把“忠实、勇敢、服从”作为维持军人精神的三大根本,要求军人世世代代永归天皇统帅。在日本政府的鼓吹下,全国的侵略情绪高涨,甚至在儿童组织游戏时,都会玩日本兵打败中国兵的活动,仇视中国的思想盛行。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出日本海军的整体气势和作战的英勇。

阅读历史,纵观甲午战前两国动向,清政府的战败其实也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从两国对海军的态度上看,清政府中除了李鸿章鼎力支持北洋海军外,其他官员皆对海军嗤之以鼻,且认为养海军花费巨大,北洋海军建立之后,全赖地方财政维系,被划归在国家财政体系之外。而日本作为岛国,自1853年美国人培里率“黑船”舰队驶入江户湾后,就对坚船利炮的海军力量抱有敬畏之心,认为海军是保卫国土的不二法宝,倾全国之力以保障海军建设,

连天皇都主动提出每天减少一餐以做军费。在《甲午威海卫战事外纪》中记录了英国记者克宁汉看到的情况,“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中国的海军,在提督丁的指挥之下,质料上远胜于陆军。军官们大都受过欧式训练,„„中国战舰上的水兵,都死在沿海招募来的,自然是很好的水兵。他们是经过本国的军官和西洋的教官训练过的,„„在大吏们吞剥所余的财力的限度之内,满清帝国的海军四模仿美国式的,海军军官是自成一新阶级的,没有一个对他们稍为敬重的人把他们来和陆军军官相提并论。就教育和实用的知识而论,他们是远在中国官吏之上的。从中国的官场观点而言,他们是局外人,只因为海防需要海军,他们才被容忍着。”7

无数中华儿女的鲜血洒在了中国东部的海面,但这些牺牲并没有改变清政府战败的结局。当然,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如清政府不注重资料的保密,致使日本轻易的就获取到了所需情报;英、美的国家的默许纵容态度也提高了日本的气焰;慈溪、奕 等官员的轻视态度,使得中国丧失了制敌先机等等。但归根结底,这场战争的失败,我们不是败于落后日本的武器、船舰,而死败于中国人自己的腐败,败于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以及其领导下的所谓的正统“人才”。腐败的清政府,即使给它先进的武器也必败无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统治又能够挽救谁的命运。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再一次敲响了警钟。促使民族日益觉醒,“救亡图存”成为觉醒的爱国者最响亮、最核心的口号,中国各基层人民都积极寻找挽救民族危机的途径。爱国、改革、革命,振兴中华,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成为时代的呼声,各种救过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

铭记历史,但又不愤恨历史,从历史的脉络中寻找借鉴,寻找造福当代的的启示。甲午中日战争固然使得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同时也是中共人民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我们终于摆脱了多灾多难的历史,迎来了光明幸福的心生活。

到了现在,我们国家富强昌盛,军事实力不断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的悲剧不会再上演。当飘扬着五星红旗的中国舰船巡航在广阔的领海中,英雄们的灵魂一定会感到万分欣慰。

1

(清) 李鸿章. 李文忠公全书 奏稿 第39卷[M].P23 2

关捷 刘志超. 沉沦与抗争—甲午中日战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3

表格中空白表示资料欠缺,未查到 4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P583) 5

盛档·甲午中日战争 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P404) 6

(日)海军参谋部. 清国北洋海军实况一斑[M].1891 (P42—43) 7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P318—319)

参考文献:

[1]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文天尧. 世界海军征战史[M].北京:凤凰出版社,2010 [3]清实录 56[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戚海莹. 甲午战争在威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5]张侠等. 清末海军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

[6]姜鸣. 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4

[7]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 甲午海战与中国近代海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张鸣. 浮肿的甲午战争[J].廉政瞭望2011,(11).

[9]彭法. 甲午战争中清军的腐败现象[J].兰台世界2011,(31). [10]严杰夫. 日本文献中的甲午战争[J].书城2012,(7).

[11]陈新.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谁之过[J].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1,(3). [12]苏晓东,马俊杰. 试论海军、海战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J].福建论坛1991,(5). [13]尤永斌. 论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战斗精神[J].南方论刊2012,(9). [14]蔡伟. 甲午战争回顾中国为什么会输[J].兰台内外2011,(1). [15]吴质卿. 甲午战争记[J].近代史资料1962,(3).

甲午海争中国失败原因探析

卢欣欣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发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战争的结果一如从前,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两国海军实力对比,不难看出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船舰落后,弹药不足、质量低下,海军官员腐败软弱„„而日本则极为重视海军的建设,全国紧衣缩食支持海军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考虑其它因素,我们也可以预测出战争的结果。

关键词: 甲午中日战争 海军 装备

爆发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巨大的伤痕,直到今天,我们还能或多或少的见到这场战争所造成的的直接、间接的影响。甲午战争的结局,导致原本从近代化赛道同一条起跑线出发的中、日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命运道路,现代南北朝鲜的争端、中国的台湾问题,追根溯源也都会讲到甲午,这是一段距离今天既遥远、却又触手可及的鲜活历史。

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朝鲜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动荡。中国在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海军后,虽然添置了一些先进船舰,但是由于军纪以及军火供应出现问题,北洋舰队并没有太大的战斗力。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把中国作为侵略对象,朝鲜被当做了进攻中国的跳板。日本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希望通过外交手段使朝鲜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成为“独立国”。后日本趁朝鲜政府动乱,派大批军队入朝,加紧备战。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开战的导火索,在6月2日日本内阁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向丰岛海面的北洋水师济远和广甲两舰发动突然袭击,打响了甲午战争的第一枪。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陆战在本文中就不多说,主要来提一下海战。战争爆发后,朝鲜半岛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此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面临着相同的任务:争夺朝鲜半岛附近的海域——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西部的制海权。

丰岛海战中,由于日本的突袭,中国海军军舰损失严重,船上运载的清军仅余200人生还,其余全部殉难。第一次中日海军碰撞以中方失败,日方胜利告终。

第二次海战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1894年9月15日,北洋水师主力护送陆军4000人搭乘的5艘运兵船到达大连湾。9月17日,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发现了北洋水师,进而开始带领舰队靠近,双方在大东沟展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现代化钢铁军舰海战。在这场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了巡洋舰5艘,受伤4艘,而日舰仅伤5艘,北洋舰队的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使得之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方案发展。

第三次海战,也是最后一次海战,发生在北洋水师的大本营——威海卫。威海卫地势险要,防御坚固,是北洋海军基地和提督衙门的所在地。大东沟战役后,北洋海军全部停泊于此。1895年1月,日军占领荣城,接着水陆夹击,两面进攻威海卫,企图全歼北洋舰队。北洋舰队在战争中全军覆没:“定远”中雷搁浅,不久自毁,“来远”、“威远”、“宝筏”等相继沉没,12艘鱼雷艇被俘,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2月17日,日本舰队开进威海卫,北洋海军

残余船舰“镇远”、“济远”等4舰和6艘炮艇及全部军用物资被掠。

旧中国第一次的海军尝试,就在日本的炮火下落下了帷幕。三次海战,三次失败,是中国海军实力太过弱小,不足以抵抗日本的坚船利炮?还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导致无数英雄把生命抛洒在了茫茫的大海上?

实际上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政府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政府求和之心更切,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198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古罗马著名演说家西塞罗曾经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船只作为交通工具,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在接受了战争严酷的洗礼之后,战舰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海战的直接产物,在历史上的每一场海战中,战舰威武的雄姿都为战争史及其自身的发展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甲午中日战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海战,清政府惨败。这是一场屈辱的战争,而其中的海战,更是让中国人民心痛。到底当时双方的海军力量如何?是什么导致中国海军惨白收场?下面就我本人的看法来做简要的分析。

从中日双方船舰力量对比来看,中国早已被日本远远甩在后面。

当初,北洋舰队筹建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日本“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之 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1清政府在1875年5月30日发布上谕,确定海军建设方针,命李鸿章刻力经营北洋。李鸿章先后购买了大小舰只20余艘,北洋舰队终于成军,从而开创了中国迈向海洋化的时代。

2

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北洋舰队是中国四支舰队中实力最强的一支,总排水量412000余吨,炮250门,拥有旅顺、威海、大沽三处主要基地,军队训练水平不亚于西方的远东海上劲旅。因为舰队中有“定远”、“镇远”两艘称雄亚洲的一等铁甲舰,北洋海军当时也被誉为亚洲第一。但是,那已经是1888年的往事,之后,清政府认为海军建设已经一劳永逸, 不仅没有不断更新新军种,反而紧缩开支,甚至在户部尚书翁同稣的主张下,严令禁止再添购新的舰、炮、军火。到了甲午战争时,北洋海军的主力仅仅只有8艘军舰。铁甲舰“定远、“镇远”和巡洋舰“济远”的舰龄都将近10年,巡洋舰“经远”、“来远”、“致远”、“靖远”的舰龄接近7年,舰队中最新加入的福建船政造军舰“平远”舰龄也已5年。北洋海军日常出巡任务极为繁重,长时间高强度的使用,对军舰的锅炉动力系统产生了极大的损耗,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军舰的航速变慢。比起军舰老化更让人忧心的是军舰样式的落伍,蒸汽化军舰兴起于19世纪40、50年代,进入90年代,随着舰队技术、海军技术的不断更新,舰船设计处于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军舰设计推陈出新,一日千里,往往一些建造时还被认为属于个中翘楚的军舰,等到下水服役是就已经被新的设计、技术所淘汰。北洋海军的军舰几乎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们建造出来后,只过了短短几年时间,就已被宣布落伍。

日本的近代海军几乎和中国从同一道起跑线上出发,期间因为琉球事件,朝鲜壬午和甲申事件,始终呈现着一种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的形势。早期,中日两国争先恐后从国外购买军舰,中国购买了“超勇”级,日本立刻购买同型的“筑紫”,旋即又购买从“超勇”级改良而来的“浪速”级,看到日本购买了“浪速”,中国立刻购买了“致远”,然而到了北洋海军成立后,这种竞赛就渐渐成了日本的独舞,之后日本的海军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舰队资料3

从上表可以看出,日本海军拥有的可出海作战的主力军舰多达30余艘,舰艇的总排水量达6万余吨,已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近代海军。其中有专门为克制中国的“定远”、“镇远”铁甲舰而设计建造的3艘“松岛”级军舰,还有同时代表全世界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对比中日双方的舰队力量,我们不难发现,北洋海军无论从军舰数量、吨位、马力、速力、炮数还是鱼类管数等各个方面都不能赶上日本军舰,整体实力差,更重要的是先进程度上也不能和日本同日而语,日本舰队航速快,舷侧炮多,大口径速射炮更为其所独有。实际上,甲午战争之前亚洲第一海军的桂冠已经属于日本。

早在清政府对日宣战前,李鸿章就上奏折分析了北洋海军的实力,在清中枢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份文件时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清政府主管官员对自身军事实力所做的最明确的估计,“„„前奏所云战舰,即指此八艘而言。此外,‘超勇’、‘扬威’二船,均系旧式,四镇蚊炮船,仅备守口,‘威远’、‘康济’、‘敏捷’三船,专备教练学生„„历考西洋海军规制,但以船之新旧、炮之大小迟速分强弱,不以人数多寡为较量。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4李鸿章明确指出了北洋海军的问题所在,但是,自大的清政府并未作出任何积极的动作,仅依靠8艘军舰,怎么能够抵抗日本。

从中日双方海军的武器装备来看,清政府就好像是巨人面前的婴儿一样,脆弱无力。 众所周知,北洋海军的武器、弹药等装备,质量十分低劣,这是造成甲午海战中国一再战败的因素之一。甲午战争时,北洋海军“镇远”舰上的美籍舰长顾问马吉芬参将在战后的回忆录里就有北洋海军军舰的有效弹药极其缺乏的记述。

北洋海军军舰中、大口径火炮使用的炮弹,属于弹药分装式,炮弹分为弹头和药包两个独立部分,弹头又分为开花弹和实心弹两类,前者的破坏效果远远大于后者,但是开花弹正

是北洋海军最缺乏的。但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作为中国两大军火企业,重点集中在小口径行营炮、步枪以及相关的弹药方面,炮弹只能制造实心弹,开花弹需要依赖进口。但是1891年在户部尚书翁同稣的倡议下,清政府以节省支出为名,缩减海军投入,户部上奏禁止海军外购军火,致使海军失去了申请专项资金用于舰船、武器更新的途径,使得海军发展彻底停滞。

甲午战争时期,积极备战的北洋海军申请领取开花弹,天津机器局日夜赶制,仅仅生产了30颗普通开花弹,这种炮弹威力低下,质量也不过关。北洋海军“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在总结中曾提到,“中国所制之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则是这类炮弹质量的真实写照。5更严重的是,战争中各个船舰的武器弹药严重不足,不会爆炸的弹药打到日舰上造成的危害十分轻微。

令人痛心的不仅是弹药问题,作为动力燃料的燃煤也成为北洋海军的一大问题。优质的块状煤燃烧价值高,有利于军舰获取更快的航速,而且优质燃煤的燃烧比较充分,排除的烟气较少,使得交战前,己方舰船不容易被对方发现。但是,自1894年以来,北洋海军已经无法得到优质燃煤,劣质的煤使得军舰的航速迟缓,而且对锅炉等设备带来了负面影响。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写信反映,言辞激烈,但是矿务局运来的依然还是烂煤。北洋军舰就被迫烧着这样的劣质煤奔向了海上战场。

日积月累的使用,再加上后来劣质煤的损耗,北洋海军船舰上的锅炉已经到了需要更换的时候,但是清政府无法制造所需规格,又限于户部禁令不能从国外进口,迫不得已,海军只能采取修修补补的办法勉强使用。老化严重的锅炉,极为劣质的烂煤,靠着这些,北洋海军在海战是的动力怎样,不由得让人忧心。

而日本明治政府为了实现其“富国强兵”、“耀皇威于海外”的侵略扩张野心,进行了长期的有计划的准备,不断增加军事预算,迅速发展军事工业,加紧制造枪炮弹药,还聘请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技术人员担任指导,以期提高本国制造军备的水平。同时,为了保证军事工业的发展需求,日本还大力发展了煤和金属生产。为了提高本国海军战斗力,日本政府多次要求文武官员献纳薪金,逐年增加战争经费。

在技术较量几乎占据决定因素的近代战争中,清政府在一开始就落于下风,唯有一点可以作为博弈的资本,就是训练。

从中日双方海员实力对比来看,清政府虽然占据上风,但是骄傲自大却使得其失去了了解日军实力的机会。

不同于当时中国陆军军官的教育,北洋海军的军官几乎都接受过彻底的近代化职业军人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兴办了大量有关海军建设的学堂、工厂,福州船政学堂就是左宗棠为培养造船、驾驶人才而创办的,。海军在之前的中国没有任何的成例可循,从创建海军最初开始,建造、购买军舰学习西方,依赖西方,海军人员的配备也模仿了西方的制度。学员需要考入福建船政学堂等专门的海军学院,以英语作为教学母语进行学习,同时还要上专门的练习舰实习,经过层层考核选拔,才能具备成为海军军官的资格。为培养人才,海军学校的优秀学员以及海军内的军官,还会被抽选送往欧洲留学深造。1876年,沈葆桢就会同李鸿章奏派洋监督日意格带同随员马建忠及制造、驾驶等专业的学生先后赴英、法两国学习,这些

学生是中国第一批学习海军技术的留学生。就海军专业课目的成绩而言,中国的海军军官和日本的同行相比,并没有多少差距。

采用纯英语教学、操作,经历了复杂严格的考试流程,并且短则5、6年,多则10余年的服役经历,使得北洋海军的水兵对自己岗位操作的熟练程度已经到了近似于条件反射的程度。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的1891年孤本日军海军情报书籍《清国北洋海军实况一斑》中,有一段重要的评估。

“(北洋海军)军纪、训练全部学习英国„„从舰上官兵的活动观察,纪律极为严肃,武器保养、舰内配置非常到位„„舰上的各种训练虽然难免喧嘈杂扰,但极为迅速活泼,从持枪练习来看,姿势标准、动作敏捷„„这绝对不是可以轻侮的进步”6

早早把清政府视为敌人的日本,也注意到了清政府的海军建设。明治政府为了进一步扩大海军,曾在全国筹集建舰费,海军随之发展。当时日本海军的水兵选拔方法和北洋海军基本一致,不过日本海军在19世纪90年达开始后大量购入新式军舰,有些军舰甚至是1894年当年才服役的新锐,骤然接触新装备,水兵的操作熟练程度显然较低。后来的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日本军舰频频发生因为操作失误导致火炮等武器发生炸膛事故的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经过严格的训练,且对自己的军舰极为熟悉、操作极为熟练的北洋海军官兵,相比与新式装备尚未形成很好磨合的日本海军,在海兵的因素上似乎占了一点优势。但是,仅仅凭借这一点并不能抵消装备的巨大劣势。

从政府对待海军的态度上,我们就可以分析出中日两国海军的“人”的力量。清朝海军的素质很高,但是当时的社会并不认可海军,海军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地位低下的武人,除了家计艰难、无力供子弟读书的家庭,或者祖辈本就不是从事正途的家庭外,很少有“良家子弟”报考海军学校。当投身海军的年轻人,经历刻苦学习,掌握了不亚于西方海军军官的职业技能,成为守护帝国海防的军官时,突然发现自己付出的努力,在社会舆论面前一钱不值。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海军军官开始迷惘,更有一些选择了重新捡起四书五经,试图弃武从文。更令人气愤的是,在培养了大量的高专业素质的同时,北洋海军中还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将军”,他们贪污腐败,军纪涣散,在战争中临阵逃脱。正是这些人的存在,导致本就脆弱的海军,变得更加混乱。而日本政府极为重视海军的建设,不仅选送学员出国学习海军知识,而且制定可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未明治政府把“忠孝节义”同传统的“武道”结合起来,在军队中向士兵灌输“武士道精神”,对国民进行“尊皇”、“武国”和“神国”思想教育,并通过宗教推行军国主义教育,1882年日本政府就以天皇名义颁布了《军人敕谕》,把“忠实、勇敢、服从”作为维持军人精神的三大根本,要求军人世世代代永归天皇统帅。在日本政府的鼓吹下,全国的侵略情绪高涨,甚至在儿童组织游戏时,都会玩日本兵打败中国兵的活动,仇视中国的思想盛行。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出日本海军的整体气势和作战的英勇。

阅读历史,纵观甲午战前两国动向,清政府的战败其实也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从两国对海军的态度上看,清政府中除了李鸿章鼎力支持北洋海军外,其他官员皆对海军嗤之以鼻,且认为养海军花费巨大,北洋海军建立之后,全赖地方财政维系,被划归在国家财政体系之外。而日本作为岛国,自1853年美国人培里率“黑船”舰队驶入江户湾后,就对坚船利炮的海军力量抱有敬畏之心,认为海军是保卫国土的不二法宝,倾全国之力以保障海军建设,

连天皇都主动提出每天减少一餐以做军费。在《甲午威海卫战事外纪》中记录了英国记者克宁汉看到的情况,“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中国的海军,在提督丁的指挥之下,质料上远胜于陆军。军官们大都受过欧式训练,„„中国战舰上的水兵,都死在沿海招募来的,自然是很好的水兵。他们是经过本国的军官和西洋的教官训练过的,„„在大吏们吞剥所余的财力的限度之内,满清帝国的海军四模仿美国式的,海军军官是自成一新阶级的,没有一个对他们稍为敬重的人把他们来和陆军军官相提并论。就教育和实用的知识而论,他们是远在中国官吏之上的。从中国的官场观点而言,他们是局外人,只因为海防需要海军,他们才被容忍着。”7

无数中华儿女的鲜血洒在了中国东部的海面,但这些牺牲并没有改变清政府战败的结局。当然,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如清政府不注重资料的保密,致使日本轻易的就获取到了所需情报;英、美的国家的默许纵容态度也提高了日本的气焰;慈溪、奕 等官员的轻视态度,使得中国丧失了制敌先机等等。但归根结底,这场战争的失败,我们不是败于落后日本的武器、船舰,而死败于中国人自己的腐败,败于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以及其领导下的所谓的正统“人才”。腐败的清政府,即使给它先进的武器也必败无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统治又能够挽救谁的命运。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再一次敲响了警钟。促使民族日益觉醒,“救亡图存”成为觉醒的爱国者最响亮、最核心的口号,中国各基层人民都积极寻找挽救民族危机的途径。爱国、改革、革命,振兴中华,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成为时代的呼声,各种救过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

铭记历史,但又不愤恨历史,从历史的脉络中寻找借鉴,寻找造福当代的的启示。甲午中日战争固然使得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同时也是中共人民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我们终于摆脱了多灾多难的历史,迎来了光明幸福的心生活。

到了现在,我们国家富强昌盛,军事实力不断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的悲剧不会再上演。当飘扬着五星红旗的中国舰船巡航在广阔的领海中,英雄们的灵魂一定会感到万分欣慰。

1

(清) 李鸿章. 李文忠公全书 奏稿 第39卷[M].P23 2

关捷 刘志超. 沉沦与抗争—甲午中日战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3

表格中空白表示资料欠缺,未查到 4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P583) 5

盛档·甲午中日战争 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P404) 6

(日)海军参谋部. 清国北洋海军实况一斑[M].1891 (P42—43) 7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P318—319)

参考文献:

[1]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文天尧. 世界海军征战史[M].北京:凤凰出版社,2010 [3]清实录 56[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戚海莹. 甲午战争在威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5]张侠等. 清末海军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

[6]姜鸣. 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4

[7]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 甲午海战与中国近代海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张鸣. 浮肿的甲午战争[J].廉政瞭望2011,(11).

[9]彭法. 甲午战争中清军的腐败现象[J].兰台世界2011,(31). [10]严杰夫. 日本文献中的甲午战争[J].书城2012,(7).

[11]陈新.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谁之过[J].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1,(3). [12]苏晓东,马俊杰. 试论海军、海战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J].福建论坛1991,(5). [13]尤永斌. 论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战斗精神[J].南方论刊2012,(9). [14]蔡伟. 甲午战争回顾中国为什么会输[J].兰台内外2011,(1). [15]吴质卿. 甲午战争记[J].近代史资料1962,(3).


相关文章

  • 张謇创办实业失败的原因探析
  • 摘要:张謇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创办实业的先驱,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在国家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他创办了大量的民族企业,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直到20世纪20年代,他所创办的企业开始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欧战结束後 ...查看


  •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严冬 学 号: 所在院系:电气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9 任课老师:顾令仪 完成时间: ·内容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甚至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使中国 ...查看


  • 北洋海军为什么失败了
  • 北洋海军失败的深刻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一场战争.战前,很少有人会预料到,堂堂中华帝国经过几十年军事变革后,会输给"蕞尔岛夷".但是,当一支拥有近代化军事装备的北洋水师惨败于日本后,人们开始长 ...查看


  • 李旭之:分析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 2014-07-29 08:07:40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李旭之 今年又是甲午年,当下中日关系走入了一个低点,日本右翼势力近几年连续通过钓鱼岛问题,东海问题,历史问题等几个大的动作,使得中日之间紧张了气氛.现在日本又解禁了日本集体自 ...查看


  • 14甲午中日战争
  •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预习案 [课程标准]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温故知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特 ...查看


  • 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国胜败的根本原因
  • 1. 我的看法: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封建君主制的失败. 原理一:经济决定政治,而战争则是政治的继续.说到底战争是为 经济利益服务的. 对比一下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就能搞清很多问题: (1)经济方面: 甲午年间: 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 ...查看


  • 六年级上品社
  • 六年级上品社 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 第一学习主题:血泪国耻 董家镇张而小学 刘艳 教材分析: "屈辱的开端"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的第一个学习主题"血泪国耻"的内容,此内 ...查看


  • 历史论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何战败?
  •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何战败? 摘要: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一场典型的"海军制胜"的战争.交战双方隔海相望的地理态势,加之发动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围绕制海权所制定的作战计划,都决定了海军舰队在这场战 ...查看


  •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解析(一)
  • 120年前的今天,中国与日本发生了"高升"号货轮被击沉事件,于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甲午年本来是天干.地支组合极普通的干支纪年,由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大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使甲午年具有了特殊含义. 我对中日甲午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