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课三个太阳

十九 《三个太阳》学案

韩云亮

学习目标:

一、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二、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和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三、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四、培养自己的想像能力。

学习重点:

一、 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二、 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学习难点:

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和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方法:自主合作,研讨探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了解南极洲:

设题讨论:依据教材和你所收集的资料,谈谈你所了解的“南极”有哪些特点?

2、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 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特点: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 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

种类: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3、根据下列读音写出对应的字

gân 古 断壁残yuán 步lǚ f ù 盖

xiâ 货 乘奔yù 风 白雪áiái kǎi 甲

雕sù shuî 气 líng 厉 lãng 角 zhù 立 zhù 存 zào 热 zào 动

3、找出文中描写南极恶劣环境的语句,说一说这样写的作用。

4、文中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他们各具什么特点?在这些人身上你发现了什么?

5、探究标题义

“三个太阳”既紧扣女画家的长城站壁画内容,又突出南极的特点:这里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

作用: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想像、思考的空间。

二、自学尝试

1、本文主要写的是女画家,而叙事线索是什么?记叙顺序是什么?

2、浏览全文,找出并概括有关女画家的主要经历事情;并与文中小标题比较优劣。

3、女画家申请去南极,遇到了哪些周折?这部分插叙有什么作用?

4、想像与创造

朗读第15、16段,体会女画家临近南极后,向大海投下一个漂流瓶的情景;请你以此为开头,展开想像,创作一个故事。比一比,看谁的更精彩。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自学尝试

1、踏上雪原,女画家看到了什么样的南极?为什么“迟迟不敢迈步”?

2、第44段描写南极雪原的文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3、仔细阅读第24--27段对南极考察队员的描述,小组讨论、分析他们各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文章为什么不更具体地写这些人物呢?

4、仔细研读第57—59段,小组讨论南极精神的内涵。

5、探究“三个太阳”的含义

读了这篇通讯,你对画中的“三个太阳”作何理解?小组讨论、交流。

6、四个动作性很强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八、总结全篇

这篇通讯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 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达标检测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吞噬( ) 粗犷( ) 伫立( )

舷窗( ) 步履( ) 亘古(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kǎi________甲 翩xiān________ 俯kàn________

呕心lì________血 pán shān________ 紧cù________眉头

3.选词填空。

(1)这些“南极人”,这些身上________(凝聚、凝固)着南极精神的“南极人”!

(2)万年冰山仿佛________(凝聚、凝固)着这亘古不变的天地。

(3)她斜靠在床上„„忽地,又起来,在屋里来回踱着步子,不安,________(激动、躁动、冲动),带着几分痛苦。

(4)每画一样,脑子里都要闪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心里都要引起一阵________(激动、躁动、冲动)。

(5)她的心底老有一种东西在撞击着,________(激动、躁动、冲动)着。

4.问答题。

(1)女画家经过百般要求,克服困难争取到去南极的机会。那么女画家遇到了哪些困难?

(2)文章用概括的笔墨,写了几个南极人的形象。文章为什么不更具体地写这些人物呢?

能力题

5.阅读理解。

任凭冷硬的风吹拂着头发,她像雕塑一般伫立在山顶。四周一层层雪浪好似大海奔腾不停的波涛,一座座山丘犹如晶莹剔透的龙宫宝殿,一条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再远处便是紫雾飘绕的海了。她两眼一眨不眨,久久地凝望着这万古不变的永恒„„

她在山顶伫立良久。

下山时发现小山包上有间红色的小观测所,她上前趴在窗户上一看,蓦地,仪器箱上一行“地球物理所”字样映入眼帘。她激动得差点喊起来,这是父亲工作和领导过的所,他们也派人来了!父亲说过,那年九死一生从罗布泊出来,几位同伴曾约好,将来一定要争取去南极洲考察。可是愿望未能实现。作为一名地球物理学家,父亲为没能去过南极而遗憾。现在好了,我们具备了这种条件,我国已正式加入了南极条约,并在南极建立了科学考察站。如果父亲还活着,他会来南极吗?“会来的,一定会来的!”好像是山,好像是海,在这样回答„„

(1)请你说说以上文段中画线的两个比喻句有何好处?

(2)请你谈谈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会来的,一定会来的!”好像是山,好像是海,在这样回答„„

(3)文段中提到了她的父亲,你认为是偶然吗?说说你的看法。

(4)文中用“九死一生”概括父亲在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的情景,发挥你的想像,用250字左右,写一个父亲在罗布泊九死一生的场景。

创新题

6.阅读理解。

不仅航天事业,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一部科学史证明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世界的考察,化学家诺贝尔也并没有因为炸药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学实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曾打算利用在屋顶上竖铁杆的办法,把空中的雷电引下来仔细研究。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当他们两人攀上屋顶时,突然一道闪光掠过,利赫曼教授随之倒地。然而,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面对着这些无畏的探索者,我们怎么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其实,又何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探索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马克思主义便是在探索中诞生,在探索中前进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社会科学的成果一开始便要直接和社会见面,产生广泛的现实影响,作为探索者,自应抱高度负责的态度,既要有乘坐航天飞机的勇气,又要掌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则应积极为探索者创造条件,激励和振奋探索精神,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探索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充满信心的标志。“挑战者”号爆炸了,美国的宇航局并没有因此关门,航天飞机仍会在万里苍穹中穿行。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不灭的。

(1)分别写出上边两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2)用课文中的句子阐述“探索精神”的内涵。

(3)第一段和第二段所举的例子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4)第一段所举的三个例子在表述上有什么不同?下边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

A.达尔文、诺贝尔、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这四个无畏的探索者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

B.“挑战者”号的爆炸使作者想到了达尔文、诺贝尔、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作者试图以他们的精神证明“挑战者”号的爆炸并非坏事。

C.达尔文、诺贝尔、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这三个例子从“中毒”到“爆炸”到“献身”,层层递进,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D.达尔文和诺贝尔这两个例证是略写的,详写的是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的事例,这一事例最能表现科学家的冒险和献身精神

教学反思:

十九 《三个太阳》学案

韩云亮

学习目标:

一、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二、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和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三、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四、培养自己的想像能力。

学习重点:

一、 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二、 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学习难点:

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和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方法:自主合作,研讨探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了解南极洲:

设题讨论:依据教材和你所收集的资料,谈谈你所了解的“南极”有哪些特点?

2、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 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特点: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 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

种类: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3、根据下列读音写出对应的字

gân 古 断壁残yuán 步lǚ f ù 盖

xiâ 货 乘奔yù 风 白雪áiái kǎi 甲

雕sù shuî 气 líng 厉 lãng 角 zhù 立 zhù 存 zào 热 zào 动

3、找出文中描写南极恶劣环境的语句,说一说这样写的作用。

4、文中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他们各具什么特点?在这些人身上你发现了什么?

5、探究标题义

“三个太阳”既紧扣女画家的长城站壁画内容,又突出南极的特点:这里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

作用: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想像、思考的空间。

二、自学尝试

1、本文主要写的是女画家,而叙事线索是什么?记叙顺序是什么?

2、浏览全文,找出并概括有关女画家的主要经历事情;并与文中小标题比较优劣。

3、女画家申请去南极,遇到了哪些周折?这部分插叙有什么作用?

4、想像与创造

朗读第15、16段,体会女画家临近南极后,向大海投下一个漂流瓶的情景;请你以此为开头,展开想像,创作一个故事。比一比,看谁的更精彩。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自学尝试

1、踏上雪原,女画家看到了什么样的南极?为什么“迟迟不敢迈步”?

2、第44段描写南极雪原的文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3、仔细阅读第24--27段对南极考察队员的描述,小组讨论、分析他们各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文章为什么不更具体地写这些人物呢?

4、仔细研读第57—59段,小组讨论南极精神的内涵。

5、探究“三个太阳”的含义

读了这篇通讯,你对画中的“三个太阳”作何理解?小组讨论、交流。

6、四个动作性很强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八、总结全篇

这篇通讯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 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达标检测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吞噬( ) 粗犷( ) 伫立( )

舷窗( ) 步履( ) 亘古(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kǎi________甲 翩xiān________ 俯kàn________

呕心lì________血 pán shān________ 紧cù________眉头

3.选词填空。

(1)这些“南极人”,这些身上________(凝聚、凝固)着南极精神的“南极人”!

(2)万年冰山仿佛________(凝聚、凝固)着这亘古不变的天地。

(3)她斜靠在床上„„忽地,又起来,在屋里来回踱着步子,不安,________(激动、躁动、冲动),带着几分痛苦。

(4)每画一样,脑子里都要闪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心里都要引起一阵________(激动、躁动、冲动)。

(5)她的心底老有一种东西在撞击着,________(激动、躁动、冲动)着。

4.问答题。

(1)女画家经过百般要求,克服困难争取到去南极的机会。那么女画家遇到了哪些困难?

(2)文章用概括的笔墨,写了几个南极人的形象。文章为什么不更具体地写这些人物呢?

能力题

5.阅读理解。

任凭冷硬的风吹拂着头发,她像雕塑一般伫立在山顶。四周一层层雪浪好似大海奔腾不停的波涛,一座座山丘犹如晶莹剔透的龙宫宝殿,一条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再远处便是紫雾飘绕的海了。她两眼一眨不眨,久久地凝望着这万古不变的永恒„„

她在山顶伫立良久。

下山时发现小山包上有间红色的小观测所,她上前趴在窗户上一看,蓦地,仪器箱上一行“地球物理所”字样映入眼帘。她激动得差点喊起来,这是父亲工作和领导过的所,他们也派人来了!父亲说过,那年九死一生从罗布泊出来,几位同伴曾约好,将来一定要争取去南极洲考察。可是愿望未能实现。作为一名地球物理学家,父亲为没能去过南极而遗憾。现在好了,我们具备了这种条件,我国已正式加入了南极条约,并在南极建立了科学考察站。如果父亲还活着,他会来南极吗?“会来的,一定会来的!”好像是山,好像是海,在这样回答„„

(1)请你说说以上文段中画线的两个比喻句有何好处?

(2)请你谈谈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会来的,一定会来的!”好像是山,好像是海,在这样回答„„

(3)文段中提到了她的父亲,你认为是偶然吗?说说你的看法。

(4)文中用“九死一生”概括父亲在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的情景,发挥你的想像,用250字左右,写一个父亲在罗布泊九死一生的场景。

创新题

6.阅读理解。

不仅航天事业,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一部科学史证明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世界的考察,化学家诺贝尔也并没有因为炸药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学实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曾打算利用在屋顶上竖铁杆的办法,把空中的雷电引下来仔细研究。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当他们两人攀上屋顶时,突然一道闪光掠过,利赫曼教授随之倒地。然而,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面对着这些无畏的探索者,我们怎么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其实,又何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探索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马克思主义便是在探索中诞生,在探索中前进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社会科学的成果一开始便要直接和社会见面,产生广泛的现实影响,作为探索者,自应抱高度负责的态度,既要有乘坐航天飞机的勇气,又要掌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则应积极为探索者创造条件,激励和振奋探索精神,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探索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充满信心的标志。“挑战者”号爆炸了,美国的宇航局并没有因此关门,航天飞机仍会在万里苍穹中穿行。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不灭的。

(1)分别写出上边两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2)用课文中的句子阐述“探索精神”的内涵。

(3)第一段和第二段所举的例子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4)第一段所举的三个例子在表述上有什么不同?下边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

A.达尔文、诺贝尔、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这四个无畏的探索者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

B.“挑战者”号的爆炸使作者想到了达尔文、诺贝尔、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作者试图以他们的精神证明“挑战者”号的爆炸并非坏事。

C.达尔文、诺贝尔、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这三个例子从“中毒”到“爆炸”到“献身”,层层递进,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D.达尔文和诺贝尔这两个例证是略写的,详写的是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的事例,这一事例最能表现科学家的冒险和献身精神

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 [三个太阳]教案
  • <三个太阳>教案 主备人:殷成根 [教学目标] 一.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二.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和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查看


  • [三个太阳]教学设计2.doc
  • <三个太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说出文章的主要信息. 2.能认识女画家感悟南极精神的心路历程,深刻体会南极精神. 3.学会品味.感悟课文的语言,体会其中的妙处. 4.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 ...查看


  • 4.[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 4.<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详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教科版)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杨旭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 ...查看


  • 苏教版七下[三个太阳]教学设计
  • 三个太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学习本文是如何通过精心选材.巧妙组材来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 (2)理解文章内容,能够体会文章语言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表达方 ...查看


  • 活动名称:小乌龟晒太阳幼儿园小班
  • 活动名称:小乌龟晒太阳(幼儿园小班) 活动名称:小乌龟晒太阳 设计思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看出,幼儿喜欢模仿,模仿身边的人.物等,而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活动中教师让幼儿通过模仿小乌龟拱.撅.躺晒太阳动作理解故事内容,不再 ...查看


  • 腔式太阳能吸热器热性能的模拟计算
  • 第30卷第3期2009年3月 工程热物理学报 JOURNALOFENGINEERINGTHERMOPHYSICS V01.30.NO.3 Mar.,2009 腔式太阳能吸热器热性能的模拟计算 方嘉宾 魏进家 董训伟 王跃社 陕西西安7100 ...查看


  • [三个太阳]课文精练与能力拓展
  • 一.课文精练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吞噬()舷窗() 步履()亘古() 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请改正. ①粗旷()②燥动() ③凝集()④璧画() ⑤蹿跤()⑥躁热() 3.选词填空. (1)这些"南极人",这些身上 ...查看


  • 十九三个太阳2
  • 十九 三个太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学习本文是如何通过精心选材.巧妙组材来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 (2)理解文章内容,能够体会文章语言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 ...查看


  • 太阳和小鱼 1
  • 中班情景阅读<太阳和小鱼> 活动目标: 1. 了解太阳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2. 理解故事,大胆猜测并讲述故事的情节. 活动准备:教学课件,太阳图片,眼罩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导入 --中班的小朋友都长的特别漂亮,你们还记得 ...查看


  • 地球的公转谢
  • 地球的公转 时间:2009年3月11日 班级:中预(1)班 教室:300室 执教人:谢毓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公转的特点. (2)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及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