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第一讲教师用

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第一讲:紧扣 “六要素”, 把握文章主体。

一、知识指要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 “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情发生、 发展的脉络。

一般来说,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六要素都很齐全。在六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1、时间(即事情发生的时间),可以是具体时间;也可以是大体时间。

2、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可以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既包括人,又包括物。

4、事件(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读记叙文,把这些都弄明白了,才算读懂。

(知识讲解 六要素 时间。一般地说在文章开篇时就应交代。时间可用某年某月某日表示,也可用自然时令或节日表示,还可用景、物去表示。如“五月五日”、“一个夏天的傍晚”、 “大年初一”、“当荷花开了的时候”、“月儿爬上树梢”等等,都是对时间的交代。 地点。地点一般也应在文章的开头交代明白。 人物。人物必须交代清楚,因为任何事情都是由人去做的,人物是构成叙事文的主要要素之一。 起因。任何事情都有起因,它是事情全过程的“头”,是不可缺少的。 经过。它是构成叙事文的主体,是“六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突出文章主题的主要部分,是笔墨用力的重点。因此,不但要交代清楚,还要具体地、详细地写清楚、写完整。 结果。“结果”在文章中举足轻重,它是鉴别文章完整与否的显著标志。)

三、技巧点拨:

1.分析六要素的作用:时间是为了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地点是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人物和事件,可根据写作意图和写作重点来确定其作用,如果以前者为主,事件就是为突出人物服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如果以后者为主,人物则对事件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至于结果,往往是为了消除悬念,而起因、经过则是为了使文章更加充实可信。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④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2.记忆口诀: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住处。 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找原因;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考点二:概况内容答题模板:

1.写人的记叙文就可以概括为:什么人怎么了。格式:人物+结果(简单来说,就是写了那个人的什么品质或性格)

2.写事的记叙文概括为: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最后怎么了。格式: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就是说,要在文中找出六要素,如果文中没有提及到地点或时间,则可以忽略)

3. 复述(补全)故事情节:情节=主要人物+事件(故事的意义); 或者:情节=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课内链接:如《风筝》一文中第四段。 ④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

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指出文中的六要素:

时间:有一天

地点: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我”和小兄弟

起因:我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

经过:我发现他在偷偷地做风筝,折断了风筝的翅骨,踏扁了风筝的风轮。

结果:我得到完全胜利,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答:文章说的是小时候,“我”不准小兄弟放风筝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认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五、实战演练 飘向天堂的琴声

去年暑假,我应邀去一所老年大学代授琴课,一个星期后,一位瘦削、白皙,长着两道剑眉的七十岁左右的长者要插班学二胡。他斜挎着琴盒站在教室门口,看上去有几分疲惫,眼睛还有些微红,但他执意说想学琴,能跟上。并且一定要我把他安排在临窗的那个空位上。

那个空位曾是一位六十多岁女学员的座位,一个月前她因为晚期肝癌去世了。老人的头发雪白,还鬈鬈的,像电影演员秦怡。她学了两年二胡,拉得已经很专业了。据说她喜欢二胡已经到了一天不拉心里不安,一晚不拉无法安枕的地步,老伴戏称她是“琴痴”。

说也奇怪,自从这位“插班生”来了以后,我常常在他身上看到“琴痴”的影子。这位老先生拉得也很认真投入,从执琴到运弓,不懂就问。除此之外,他还央求我每周给他多加一小时的“小课”。“我交补课费。”他一再央求。在这儿学琴的老人大多很执著,有时像个孩子。

就这样,每周两次四个小时的大课后,别的学员放学回家,他留下来继续学。半年后他已经能很熟练地拉《雪绒花》了,而且我发现每次他都要在我离开教室后很认真、很投入地从头至尾拉一遍《雪绒花》。他拉的节奏流畅,音色优美,但不知为什么,节奏总是比平时处理得慢半拍,绵长而低沉,像是一个人在对另外一个人倾诉,深深浅浅地低回在我的心头。

有一次,我从办公室出来想回家,教室里又响起《雪绒花》缓缓的琴声。我翘首从门上的玻璃往里看,发现老先生端坐着,面朝外,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的琴声从他的弦上汩汩地流出。飘向窗外,而窗外已是暮色渐浓,几片云悄悄地隐去,似乎怕挡住琴声飘向更远的天际。忽然,琴声戛然止住了,我看见老先生抱住琴杆,双肩抖动,既而,我听到嘤嘤的啜泣。

我推门进去,老先生端坐未动。当我低声询问他时,他突然抱住我,一阵大哭,他哭得像个孩子似的对我说:“我太想老伴了!我天天练琴拉琴,就是想让她听见,让她高兴,让她知道我想她„„她去了天国„„”后来我知道,他的老伴就是那位头发雪白还鬈鬈的“琴痴”。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2分)

解析: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

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本文的人物是学二胡的长者,事件是学二胡,表达对老伴的思念之情。把这些连缀起来就是答案:一位70岁左右的长者坚持插班学二胡,以他的琴声来让去世的老伴高兴,来表达他对老伴的思念之情。 例题2

一百元的旅程

(1)“得知你家困难,寄钱一百略表寸心。”不行,不行,他一笔画掉,拧眉沉思片刻重新写道:“不要问钱从哪里来,治病要紧,别拖了。”不行,还是能看出来。他用笔敲一下头:怎么措辞才好呢?“已经下班了。”邮局的营业员催促。

(2)“就好。”笔尖在汇款单附言栏划动着:“不要问钱从哪里来,把它用在最紧要的地方吧。好心人。”

(3)走出邮局,他长长地吁了口气。到学校快一个月了,妈还病着么?唉,妈怎么就不听劝呢?不能怕花钱就不治病呀!爹竟帮妈说话,难道没看见妈病痛的样子么?以后会治,总是以后,以后是哪一天呢?他叹了口气。

(4)来城里上学时,爹非要把最后的五十元钱再给他带上。那怎么行呢?我带得已经够多了。你说别人家的孩子一学期花多少,这哪能比呢?我不是他们,咱家也不是别人家呀。真的够了!爹,你别难过,妈看见又要流泪了。我会吃好的,会看护好自己,会常给家里写信„„他眼里闪着泪花,扭头看看身边,行人匆匆,没有人注意他。(5)开学后,学校评学习标兵。他没有想到学校一下子奖给他一百元!拿到钱,他第一个念头就是把这钱给家里,让妈治病。但是怎么寄呢?想来想去,他决定以“好心人”的名义把钱“捐”给家里。 有了这一百块钱,再借点儿,妈总可以去看一下病买些药了。对,一定要让妈去治病,不能再拖了。得写封信再劝一下他们,今晚就写!他想着,似乎妈已经去了医院,病也已经好起来了。他脸上露出一丝浅浅的笑。

(6)太阳的余晖快褪尽了。火烧云在不断地变幻着形态。 看,那不是爹在躬身犁地么?不,像是在推车。哦,还有妈,多像拖着病体在地里劳作的妈妈呀!还看得见她那飘动的白发„„

(7)十二天后的上午。天晴得真好。人不觉得太热,暖得很。放学时,老师叫住他,递给他一张纸。

(8)看到那张纸的瞬间,他一阵眩晕。他的心在颤,手在抖,一张年轻坚毅的方脸痛苦地扭曲着,强忍的眼泪还是泉涌而出。泪珠溅落在汇款单上,打湿了附言栏中那两行小字:

(9)有个好心人给咱家寄了些钱,给你一百。要学好吃好。家里平安,别挂心。(选自《读者》)

例题回放:

1.简要概括一下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家境贫寒的他把奖学金以“好心人”的名义“捐”给母亲治病,父母却把钱寄到了他手上。

2.找出文中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句子。

时间:“到学校快一个月了”“十二天后的上午”。地点:“走出邮局”。

例三:《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 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⑾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⑿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例题回放: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记叙的六要素。(2分)

时间:春天

地点:溪边

人物:我、母亲、螃蟹

起因:我想吃螃蟹

经过:

结果:

解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为“记叙文的六要素”,要求根据提示归纳出本文的经过和结果。本文的起因是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为了满足我这个愿望,母亲为我做了什么?母亲接下来所做的事,即是经过。最终的结局又是什么?仔细阅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即可找到事情的结果。 参考答案:母亲找螃蟹、母亲放螃蟹。

即学即练: 练习一:人是如何变坏的

【俄】列夫.托尔斯泰

有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他对小魔鬼们说:“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

然魔鬼就无法存在了。”

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个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却少得可怜,但农夫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

小魔鬼开始想,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田地变得很硬,想让农夫知难而退。农夫挖了半天,很辛苦,但他休息了一会儿后,还是继续挖,没有一声抱怨。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个小魔鬼去。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加辛苦没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拥有的东西吧!小魔鬼把农夫午餐的面包和水偷走了。他想,农夫干得那么辛苦,又累又饿,这下面包和水都不见了,农夫一定会暴跳如雷。

农夫又渴又饿,来到树下休息,想不到面包和水都不见了。“不晓得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块面包跟水?如果这些东西能让他得温饱的话,那就好了。”农夫说。又失败了,小魔鬼弃甲而逃。

老魔鬼觉得奇怪,难道没有任何办法能把这农夫变坏?就在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出来了。他对老魔鬼讲:"我有办法,一定能把他变坏。"

小魔鬼先去跟农夫做朋友,农夫很高兴地和他做了朋友。因为魔鬼有预知的能力,他就告诉农夫,明年会遇干旱,让农夫把稻谷种在湿地上,农夫便照做。果然,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农夫的收成满满,他因此而富裕起来。

小魔鬼每年都对农夫说当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他又让农夫把米拿去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慢慢地,农夫开始不工作了,靠着贩卖的方式,获得大量金钱。

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告诉老魔鬼说:“您看!我现在要展示我的成果了。农夫身上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仆人服侍。他们吃喝得非常浪费,衣裳凌乱,醉得不省人事,看上去痴肥愚蠢。

“您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狼的血液。”小魔鬼又说。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就开始骂他:“你做事怎么这么不小心!”“唉!主人,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可以吃饭!”

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你太了不起了!你是怎么办到的?”小魔鬼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的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习题1.这篇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这篇寓言讲述了老魔鬼派了三个小魔鬼才把农夫变坏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人拥有的比他需要的更多的时候,就容易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练习二:“伤果”里的秘密

①男人是三年前下岗的,左思右想之后决定开一家水果店。

②对于他的想法,女人向来支持。她身体弱,进医院是家常便饭,只能在家里做点儿小手工,常常怪自己没用,拖了男人后腿。男人抱着她的肩,说:别胡思乱想了,日子会好起来的。

③夫妻俩将家里所有的钱都凑起来,再加上女人从娘家筹借来的两万元钱,终于凑够了那间只有十平方米的小店铺的钱。男人雄心壮志,生意却不如想象中好,并没有做到风生水起、一夜暴富。有些水果放到不新鲜了,果皮都开始皱巴巴时,男人只能忍痛贱价处理。 ④生意不顺,男人的脸色就沉下来,女人每天中午到店里给他送饭,他就有些不耐烦,对她大呼小叫的,心里隐隐也觉得是这个病秧子拖了后腿,让自己触了霉头,才发不了财。他甚至挑剔她做的菜越来越难吃,只放一点点油,连肉星儿都看不见。每次他骂她,她都缩着脖子站在角落,不辩解也不反驳,像旧时受气的小媳妇儿,让男人的火气无处可发。

⑤有一天,女人给他送了饺子来,是她自己包的,馅里的肉不多,味道却不错。他也饿了,大口大口地吃个精光。等他吃完,才想起问女人:“你吃没?”“我吃过了。”女人淡淡地说,拿着空饭盒就离开了。她离去不久,男人发现自己早上忘带了进货款,今天要给人家送去的,于是急急地回家去取。 ⑥推开家门,他看见女人正蹲在厨房里喝饺子汤,汤里仅仅浮着几块面片。见他突然回来,女人脸色尴尬,不知说什么好。他却像是没看见,取了钱径直走出了家门。直到出了门,才有愧疚浮上来,扯得心生生地痛:他才明白她身体为什么一直那么虚弱。他的双眼湿润了:她为了借钱,受了哥嫂不少冷眼;她身体再不好,每天也坚持做手工换零花钱;医生说她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他却连店里一个菠萝都没舍得给她吃过……

⑦当天晚上回到家,男人拿了只外皮碰伤的杨桃回来,不满地发着牢骚说:“顾客嫌这水果烂了,贱价都卖不掉。”负气一般,他将杨桃塞给她,“你吃了吧,反正没人要。”

⑧杨桃看上去青翠欲滴,若不是外皮伤了两处,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她心疼地看着那只杨桃,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有点儿酸,有点儿甜,清新爽口,随即递给他:“你也来吃。”他却一脸嫌恶似的表情:“我天天看这些水果就够了,哪里还爱吃,你自己吃吧。”听他这样说,她才一口一口地吃起来,吃得十分香甜。

⑨从那天起,他每天都从店里拿回一点儿水果,它们身上都有碰伤或压伤,有时是芒果,有时是木瓜,有时是一捧青枣,那么硬实的外皮,竟然也在运送途中被挤伤了。女人常常心疼地清洗着伤痕累累的水果,叹着气,说:“好可惜,本来可以卖个好价钱的。”男人却不以为然,粗声大气地说:“没办法,反正也卖不出去,你吃了总比扔掉强!”

⑩也许是水果的滋润,女人的脸色渐渐有了红润,一直弱不禁风的身体也渐渐有了起色。 ⑾转眼三年过去了,男人因为经营得当,终于将水果店口碑树起来,很多人都慕名而来。他的水果门市也比原来扩大了几倍,还在市区买了套两居的新房,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每天晚上回家他都给女人带回一些有硬伤的水果。

⑿一天傍晚,天看起来阴阴的,像是将要大雨倾盆,女人怕男人回家时淋到雨,便拿了两把伞给他送去。

⒀来到店里,却没见到男人。正诧异时,听到里屋传来“咚”的一声响。透过半掩的门,她看见男人正拿着一只完好的番石榴使劲儿往地上扔,终于看见番石榴身上有明显的“伤疤”了,他才小心地捡起水果,用棉布细心地擦干净上面的灰尘,然后放进一旁准备好的水果袋。

⒁女人愣愣地站在门口,眼里有雾弥漫上来……

⒂女人明白,男人知道她节约惯了,就算生活好了也舍不得乱花钱,那些完美的看起来卖相很好的水果她从来舍不得自己吃掉。他给她的,只是每天卖不出去的“伤果”,却在这些费心制造的伤疤中,铭刻了他沉甸甸的无限爱意,化成最好的维生素,滋养了她的幸福。

习题2.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本文就有这样的故事情节,请你阅读全文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①男人忘记带进货款,回家取时却发现妻子在喝只有几块面片的饺子汤。 ②女人因为给男人送雨伞,偶然发现了丈夫“制造” 伤果的秘密。

练习三: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1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2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3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4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5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6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7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8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9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10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11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12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13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14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

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15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16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17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18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习题3..文章描写了作者看到的哪两个画面。(2分)

参考答案:在候车室里,一位儿子努力用手为生病的父亲遮挡噪音。

在医院,女儿让父亲靠在肩头,并用衣服遮住他的耳朵。

练习四:拔下钥匙

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淡云。微风。令人微醺的阳光。

②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满满一车的乘客,有的在小声交谈,更多的是在打瞌睡,由车窗透进来的初冬暖阳,像一只只温柔的手抚摸着人们的脸。他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对小夫妻在逗着怀里的婴儿,那婴儿长得白白胖胖的,惹人喜爱。

③他微笑了。他想到了自己并不富有却温暖的家。过几天休息时要把老父亲推出来晒晒太阳了,别看老人神志不太清醒,可就是喜欢晒太阳,喜欢听人聊天。父母亲都80多岁高龄了,自己还能孝敬几年呢?

④这辈子自己最亏欠的要算妻子了,别的不说,单说她一嫁进门就照顾患病卧床、神志不清的公公,如今已经20多年了,从没半句怨言。5年前妻子患上了脑瘤,妻子觉得天都要塌了,但他告诉妻子说:“不要怕,有我在,天就不会塌,我就是你的天!”终于,他陪着妻子一起战胜了病魔。

⑤他又想到正在读大二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女儿是他的骄傲,他因为家庭和时代的关系没读多少书,吃尽了读书少的苦头,幸好,女儿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懂事的女儿很体贴爸爸的不易,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来不在物质上与人攀比,成绩上却一直是佼佼者。每次从学校回来,还用勤工俭学的钱为他买东西。他驾驶座上的小枕头就是女儿送的,女儿说爸爸颈椎不好,垫个小枕头会舒服些,还带红外线按摩呢。

⑥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动了动脖子,感到后脖子那里很温暖。

⑦现在,车将要下高架路了,下了高架再开一段路就到终点站了„„

⑧忽然,他感觉眼前一阵模糊,头剧烈地眩晕起来,接着又剧烈地疼起来,他感到很恶心,胃里翻江倒海——不好,可能是突发脑溢血!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父亲就是因脑溢血40来岁就瘫痪了,他自己40来岁时也患上了高血压。

⑨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下高架后的路是一条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⑩ 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束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11)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12)渺茫的歌声有强大的力量,吸裹着他在黑暗的深渊坠落、坠落„„

(13)那深渊太深,36小时的抢救后,他没能爬上来。

(14)当人们从他的口袋里找到公交车钥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流泪了——这是一辆自动挡的公交车,他担心自己昏迷后,可能会无意识地导致车辆失控,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拔下钥匙,牢牢锁住那扇通往死亡的门。

(15)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分)(考点一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

参考答案:1.文章记叙了上海公交车司机陈乐平在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的时刻,用尽生命的余力,拔下钥匙,确保乘客安全的故事。

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第一讲:紧扣 “六要素”, 把握文章主体。

一、知识指要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 “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情发生、 发展的脉络。

一般来说,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六要素都很齐全。在六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1、时间(即事情发生的时间),可以是具体时间;也可以是大体时间。

2、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可以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既包括人,又包括物。

4、事件(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读记叙文,把这些都弄明白了,才算读懂。

(知识讲解 六要素 时间。一般地说在文章开篇时就应交代。时间可用某年某月某日表示,也可用自然时令或节日表示,还可用景、物去表示。如“五月五日”、“一个夏天的傍晚”、 “大年初一”、“当荷花开了的时候”、“月儿爬上树梢”等等,都是对时间的交代。 地点。地点一般也应在文章的开头交代明白。 人物。人物必须交代清楚,因为任何事情都是由人去做的,人物是构成叙事文的主要要素之一。 起因。任何事情都有起因,它是事情全过程的“头”,是不可缺少的。 经过。它是构成叙事文的主体,是“六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突出文章主题的主要部分,是笔墨用力的重点。因此,不但要交代清楚,还要具体地、详细地写清楚、写完整。 结果。“结果”在文章中举足轻重,它是鉴别文章完整与否的显著标志。)

三、技巧点拨:

1.分析六要素的作用:时间是为了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地点是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人物和事件,可根据写作意图和写作重点来确定其作用,如果以前者为主,事件就是为突出人物服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如果以后者为主,人物则对事件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至于结果,往往是为了消除悬念,而起因、经过则是为了使文章更加充实可信。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④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2.记忆口诀: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住处。 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找原因;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考点二:概况内容答题模板:

1.写人的记叙文就可以概括为:什么人怎么了。格式:人物+结果(简单来说,就是写了那个人的什么品质或性格)

2.写事的记叙文概括为: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最后怎么了。格式: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就是说,要在文中找出六要素,如果文中没有提及到地点或时间,则可以忽略)

3. 复述(补全)故事情节:情节=主要人物+事件(故事的意义); 或者:情节=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课内链接:如《风筝》一文中第四段。 ④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

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指出文中的六要素:

时间:有一天

地点: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我”和小兄弟

起因:我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

经过:我发现他在偷偷地做风筝,折断了风筝的翅骨,踏扁了风筝的风轮。

结果:我得到完全胜利,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答:文章说的是小时候,“我”不准小兄弟放风筝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认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五、实战演练 飘向天堂的琴声

去年暑假,我应邀去一所老年大学代授琴课,一个星期后,一位瘦削、白皙,长着两道剑眉的七十岁左右的长者要插班学二胡。他斜挎着琴盒站在教室门口,看上去有几分疲惫,眼睛还有些微红,但他执意说想学琴,能跟上。并且一定要我把他安排在临窗的那个空位上。

那个空位曾是一位六十多岁女学员的座位,一个月前她因为晚期肝癌去世了。老人的头发雪白,还鬈鬈的,像电影演员秦怡。她学了两年二胡,拉得已经很专业了。据说她喜欢二胡已经到了一天不拉心里不安,一晚不拉无法安枕的地步,老伴戏称她是“琴痴”。

说也奇怪,自从这位“插班生”来了以后,我常常在他身上看到“琴痴”的影子。这位老先生拉得也很认真投入,从执琴到运弓,不懂就问。除此之外,他还央求我每周给他多加一小时的“小课”。“我交补课费。”他一再央求。在这儿学琴的老人大多很执著,有时像个孩子。

就这样,每周两次四个小时的大课后,别的学员放学回家,他留下来继续学。半年后他已经能很熟练地拉《雪绒花》了,而且我发现每次他都要在我离开教室后很认真、很投入地从头至尾拉一遍《雪绒花》。他拉的节奏流畅,音色优美,但不知为什么,节奏总是比平时处理得慢半拍,绵长而低沉,像是一个人在对另外一个人倾诉,深深浅浅地低回在我的心头。

有一次,我从办公室出来想回家,教室里又响起《雪绒花》缓缓的琴声。我翘首从门上的玻璃往里看,发现老先生端坐着,面朝外,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的琴声从他的弦上汩汩地流出。飘向窗外,而窗外已是暮色渐浓,几片云悄悄地隐去,似乎怕挡住琴声飘向更远的天际。忽然,琴声戛然止住了,我看见老先生抱住琴杆,双肩抖动,既而,我听到嘤嘤的啜泣。

我推门进去,老先生端坐未动。当我低声询问他时,他突然抱住我,一阵大哭,他哭得像个孩子似的对我说:“我太想老伴了!我天天练琴拉琴,就是想让她听见,让她高兴,让她知道我想她„„她去了天国„„”后来我知道,他的老伴就是那位头发雪白还鬈鬈的“琴痴”。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2分)

解析: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

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本文的人物是学二胡的长者,事件是学二胡,表达对老伴的思念之情。把这些连缀起来就是答案:一位70岁左右的长者坚持插班学二胡,以他的琴声来让去世的老伴高兴,来表达他对老伴的思念之情。 例题2

一百元的旅程

(1)“得知你家困难,寄钱一百略表寸心。”不行,不行,他一笔画掉,拧眉沉思片刻重新写道:“不要问钱从哪里来,治病要紧,别拖了。”不行,还是能看出来。他用笔敲一下头:怎么措辞才好呢?“已经下班了。”邮局的营业员催促。

(2)“就好。”笔尖在汇款单附言栏划动着:“不要问钱从哪里来,把它用在最紧要的地方吧。好心人。”

(3)走出邮局,他长长地吁了口气。到学校快一个月了,妈还病着么?唉,妈怎么就不听劝呢?不能怕花钱就不治病呀!爹竟帮妈说话,难道没看见妈病痛的样子么?以后会治,总是以后,以后是哪一天呢?他叹了口气。

(4)来城里上学时,爹非要把最后的五十元钱再给他带上。那怎么行呢?我带得已经够多了。你说别人家的孩子一学期花多少,这哪能比呢?我不是他们,咱家也不是别人家呀。真的够了!爹,你别难过,妈看见又要流泪了。我会吃好的,会看护好自己,会常给家里写信„„他眼里闪着泪花,扭头看看身边,行人匆匆,没有人注意他。(5)开学后,学校评学习标兵。他没有想到学校一下子奖给他一百元!拿到钱,他第一个念头就是把这钱给家里,让妈治病。但是怎么寄呢?想来想去,他决定以“好心人”的名义把钱“捐”给家里。 有了这一百块钱,再借点儿,妈总可以去看一下病买些药了。对,一定要让妈去治病,不能再拖了。得写封信再劝一下他们,今晚就写!他想着,似乎妈已经去了医院,病也已经好起来了。他脸上露出一丝浅浅的笑。

(6)太阳的余晖快褪尽了。火烧云在不断地变幻着形态。 看,那不是爹在躬身犁地么?不,像是在推车。哦,还有妈,多像拖着病体在地里劳作的妈妈呀!还看得见她那飘动的白发„„

(7)十二天后的上午。天晴得真好。人不觉得太热,暖得很。放学时,老师叫住他,递给他一张纸。

(8)看到那张纸的瞬间,他一阵眩晕。他的心在颤,手在抖,一张年轻坚毅的方脸痛苦地扭曲着,强忍的眼泪还是泉涌而出。泪珠溅落在汇款单上,打湿了附言栏中那两行小字:

(9)有个好心人给咱家寄了些钱,给你一百。要学好吃好。家里平安,别挂心。(选自《读者》)

例题回放:

1.简要概括一下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家境贫寒的他把奖学金以“好心人”的名义“捐”给母亲治病,父母却把钱寄到了他手上。

2.找出文中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句子。

时间:“到学校快一个月了”“十二天后的上午”。地点:“走出邮局”。

例三:《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 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⑾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⑿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例题回放: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记叙的六要素。(2分)

时间:春天

地点:溪边

人物:我、母亲、螃蟹

起因:我想吃螃蟹

经过:

结果:

解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为“记叙文的六要素”,要求根据提示归纳出本文的经过和结果。本文的起因是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为了满足我这个愿望,母亲为我做了什么?母亲接下来所做的事,即是经过。最终的结局又是什么?仔细阅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即可找到事情的结果。 参考答案:母亲找螃蟹、母亲放螃蟹。

即学即练: 练习一:人是如何变坏的

【俄】列夫.托尔斯泰

有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他对小魔鬼们说:“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

然魔鬼就无法存在了。”

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个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却少得可怜,但农夫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

小魔鬼开始想,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田地变得很硬,想让农夫知难而退。农夫挖了半天,很辛苦,但他休息了一会儿后,还是继续挖,没有一声抱怨。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个小魔鬼去。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加辛苦没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拥有的东西吧!小魔鬼把农夫午餐的面包和水偷走了。他想,农夫干得那么辛苦,又累又饿,这下面包和水都不见了,农夫一定会暴跳如雷。

农夫又渴又饿,来到树下休息,想不到面包和水都不见了。“不晓得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块面包跟水?如果这些东西能让他得温饱的话,那就好了。”农夫说。又失败了,小魔鬼弃甲而逃。

老魔鬼觉得奇怪,难道没有任何办法能把这农夫变坏?就在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出来了。他对老魔鬼讲:"我有办法,一定能把他变坏。"

小魔鬼先去跟农夫做朋友,农夫很高兴地和他做了朋友。因为魔鬼有预知的能力,他就告诉农夫,明年会遇干旱,让农夫把稻谷种在湿地上,农夫便照做。果然,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农夫的收成满满,他因此而富裕起来。

小魔鬼每年都对农夫说当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他又让农夫把米拿去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慢慢地,农夫开始不工作了,靠着贩卖的方式,获得大量金钱。

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告诉老魔鬼说:“您看!我现在要展示我的成果了。农夫身上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仆人服侍。他们吃喝得非常浪费,衣裳凌乱,醉得不省人事,看上去痴肥愚蠢。

“您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狼的血液。”小魔鬼又说。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就开始骂他:“你做事怎么这么不小心!”“唉!主人,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可以吃饭!”

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你太了不起了!你是怎么办到的?”小魔鬼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的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习题1.这篇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这篇寓言讲述了老魔鬼派了三个小魔鬼才把农夫变坏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人拥有的比他需要的更多的时候,就容易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练习二:“伤果”里的秘密

①男人是三年前下岗的,左思右想之后决定开一家水果店。

②对于他的想法,女人向来支持。她身体弱,进医院是家常便饭,只能在家里做点儿小手工,常常怪自己没用,拖了男人后腿。男人抱着她的肩,说:别胡思乱想了,日子会好起来的。

③夫妻俩将家里所有的钱都凑起来,再加上女人从娘家筹借来的两万元钱,终于凑够了那间只有十平方米的小店铺的钱。男人雄心壮志,生意却不如想象中好,并没有做到风生水起、一夜暴富。有些水果放到不新鲜了,果皮都开始皱巴巴时,男人只能忍痛贱价处理。 ④生意不顺,男人的脸色就沉下来,女人每天中午到店里给他送饭,他就有些不耐烦,对她大呼小叫的,心里隐隐也觉得是这个病秧子拖了后腿,让自己触了霉头,才发不了财。他甚至挑剔她做的菜越来越难吃,只放一点点油,连肉星儿都看不见。每次他骂她,她都缩着脖子站在角落,不辩解也不反驳,像旧时受气的小媳妇儿,让男人的火气无处可发。

⑤有一天,女人给他送了饺子来,是她自己包的,馅里的肉不多,味道却不错。他也饿了,大口大口地吃个精光。等他吃完,才想起问女人:“你吃没?”“我吃过了。”女人淡淡地说,拿着空饭盒就离开了。她离去不久,男人发现自己早上忘带了进货款,今天要给人家送去的,于是急急地回家去取。 ⑥推开家门,他看见女人正蹲在厨房里喝饺子汤,汤里仅仅浮着几块面片。见他突然回来,女人脸色尴尬,不知说什么好。他却像是没看见,取了钱径直走出了家门。直到出了门,才有愧疚浮上来,扯得心生生地痛:他才明白她身体为什么一直那么虚弱。他的双眼湿润了:她为了借钱,受了哥嫂不少冷眼;她身体再不好,每天也坚持做手工换零花钱;医生说她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他却连店里一个菠萝都没舍得给她吃过……

⑦当天晚上回到家,男人拿了只外皮碰伤的杨桃回来,不满地发着牢骚说:“顾客嫌这水果烂了,贱价都卖不掉。”负气一般,他将杨桃塞给她,“你吃了吧,反正没人要。”

⑧杨桃看上去青翠欲滴,若不是外皮伤了两处,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她心疼地看着那只杨桃,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有点儿酸,有点儿甜,清新爽口,随即递给他:“你也来吃。”他却一脸嫌恶似的表情:“我天天看这些水果就够了,哪里还爱吃,你自己吃吧。”听他这样说,她才一口一口地吃起来,吃得十分香甜。

⑨从那天起,他每天都从店里拿回一点儿水果,它们身上都有碰伤或压伤,有时是芒果,有时是木瓜,有时是一捧青枣,那么硬实的外皮,竟然也在运送途中被挤伤了。女人常常心疼地清洗着伤痕累累的水果,叹着气,说:“好可惜,本来可以卖个好价钱的。”男人却不以为然,粗声大气地说:“没办法,反正也卖不出去,你吃了总比扔掉强!”

⑩也许是水果的滋润,女人的脸色渐渐有了红润,一直弱不禁风的身体也渐渐有了起色。 ⑾转眼三年过去了,男人因为经营得当,终于将水果店口碑树起来,很多人都慕名而来。他的水果门市也比原来扩大了几倍,还在市区买了套两居的新房,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每天晚上回家他都给女人带回一些有硬伤的水果。

⑿一天傍晚,天看起来阴阴的,像是将要大雨倾盆,女人怕男人回家时淋到雨,便拿了两把伞给他送去。

⒀来到店里,却没见到男人。正诧异时,听到里屋传来“咚”的一声响。透过半掩的门,她看见男人正拿着一只完好的番石榴使劲儿往地上扔,终于看见番石榴身上有明显的“伤疤”了,他才小心地捡起水果,用棉布细心地擦干净上面的灰尘,然后放进一旁准备好的水果袋。

⒁女人愣愣地站在门口,眼里有雾弥漫上来……

⒂女人明白,男人知道她节约惯了,就算生活好了也舍不得乱花钱,那些完美的看起来卖相很好的水果她从来舍不得自己吃掉。他给她的,只是每天卖不出去的“伤果”,却在这些费心制造的伤疤中,铭刻了他沉甸甸的无限爱意,化成最好的维生素,滋养了她的幸福。

习题2.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本文就有这样的故事情节,请你阅读全文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①男人忘记带进货款,回家取时却发现妻子在喝只有几块面片的饺子汤。 ②女人因为给男人送雨伞,偶然发现了丈夫“制造” 伤果的秘密。

练习三: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1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2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3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4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5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6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7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8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9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10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11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12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13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14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

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15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16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17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18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习题3..文章描写了作者看到的哪两个画面。(2分)

参考答案:在候车室里,一位儿子努力用手为生病的父亲遮挡噪音。

在医院,女儿让父亲靠在肩头,并用衣服遮住他的耳朵。

练习四:拔下钥匙

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淡云。微风。令人微醺的阳光。

②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满满一车的乘客,有的在小声交谈,更多的是在打瞌睡,由车窗透进来的初冬暖阳,像一只只温柔的手抚摸着人们的脸。他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对小夫妻在逗着怀里的婴儿,那婴儿长得白白胖胖的,惹人喜爱。

③他微笑了。他想到了自己并不富有却温暖的家。过几天休息时要把老父亲推出来晒晒太阳了,别看老人神志不太清醒,可就是喜欢晒太阳,喜欢听人聊天。父母亲都80多岁高龄了,自己还能孝敬几年呢?

④这辈子自己最亏欠的要算妻子了,别的不说,单说她一嫁进门就照顾患病卧床、神志不清的公公,如今已经20多年了,从没半句怨言。5年前妻子患上了脑瘤,妻子觉得天都要塌了,但他告诉妻子说:“不要怕,有我在,天就不会塌,我就是你的天!”终于,他陪着妻子一起战胜了病魔。

⑤他又想到正在读大二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女儿是他的骄傲,他因为家庭和时代的关系没读多少书,吃尽了读书少的苦头,幸好,女儿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懂事的女儿很体贴爸爸的不易,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来不在物质上与人攀比,成绩上却一直是佼佼者。每次从学校回来,还用勤工俭学的钱为他买东西。他驾驶座上的小枕头就是女儿送的,女儿说爸爸颈椎不好,垫个小枕头会舒服些,还带红外线按摩呢。

⑥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动了动脖子,感到后脖子那里很温暖。

⑦现在,车将要下高架路了,下了高架再开一段路就到终点站了„„

⑧忽然,他感觉眼前一阵模糊,头剧烈地眩晕起来,接着又剧烈地疼起来,他感到很恶心,胃里翻江倒海——不好,可能是突发脑溢血!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父亲就是因脑溢血40来岁就瘫痪了,他自己40来岁时也患上了高血压。

⑨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下高架后的路是一条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⑩ 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束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11)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12)渺茫的歌声有强大的力量,吸裹着他在黑暗的深渊坠落、坠落„„

(13)那深渊太深,36小时的抢救后,他没能爬上来。

(14)当人们从他的口袋里找到公交车钥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流泪了——这是一辆自动挡的公交车,他担心自己昏迷后,可能会无意识地导致车辆失控,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拔下钥匙,牢牢锁住那扇通往死亡的门。

(15)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分)(考点一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

参考答案:1.文章记叙了上海公交车司机陈乐平在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的时刻,用尽生命的余力,拔下钥匙,确保乘客安全的故事。


相关文章

  • 新思路 叙事记叙文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 "叙事记叙文写作指导"说课稿 培正中学 吕文霞 一.说课标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建议"中关于"写作"方面的建议提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 ...查看


  • 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记叙文及记叙文教学
  • 记叙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的比重最大;小学生学作文又是以学写记叙文为主,因此记叙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记叙文是记叙现实生活中人.事.物的一种文体,以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主要表达方法.记叙文的要素,国外有"五个W"的 ...查看


  • 阅读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指导
  • 阅读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指导 作者:龚建敏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7年第07期 学生从文体中获得知识离不开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把必修课程划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查看


  • 高中语文教学建议
  • 徐: 现将高中语文教学意见里面的书目.近期召开高三全县集体备课分工发给你,请组织教师认真准备,形成电子稿,于3月10日前发给我. 集体备课分工:语言运用.现代文阅读.作文 王善国 高中语文教学建议(修订稿) 高一 一.总目标 1. 初步树立 ...查看


  • 叶圣陶语文有效教学思想研究(1)
  • (总第363期) 2010年第4期 No.4,2010 UCATIONALRESEAR General,No. 363 叶圣陶语文有效教学思想研究 周小蓬 [摘要]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但与有效教学的理念相一致,而且他已把有效 教学的理念和 ...查看


  • 图式理论与英语教学
  •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时代使命及当前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对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中对阅读的―二级目标与要求|:(1) ...查看


  • 2013中考备考计划
  • 2012年春九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中考考点,以提高全体学生语文成绩为目标,为避免复习的盲目性,结合本届学生基础薄弱,阅读能力差,写作不精彩的情况,现拟定以下计划: 二.复习步骤(包括复习内容.方法.措施) (一)分册复习 ...查看


  • 在人物描写作文指导中运用视听技术的实践研究
  • 在人物描写作文指导中运用视听技术的实践研究1 (中期研究报告) 上海市龚路中学 严宏建 一.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目前作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主要运用范文教学或作后指导的方式,指导学生参悟写作的技巧,掌握语言的运用.可令广大语文教师 ...查看


  •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
  • 篇一:关于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反思 如何提高我校议论文写作教学效率 王智斌 2013.7 如何提高我校议论文写作教学效率 高中学生比起初中 学生生活阅历进一步成熟,思考能力进一步提高,有了更多素材,写好议论文应该不是难事. 尤其必修三四册后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下教材分析
  • 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七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过渡阶段七年级语文教材的编写,在六年级层进式编写方式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内容上由表现学生周围的生活扩展到了表现广阔的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