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原子的构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重点难点:

1、 理解分子的性质以及与原子的关系;

2、 掌握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 理解元素的概念,熟记元素符号,对元素周期表有一定的认识。 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生活中的实例:人漫步在花园里为什么会问到花香?汽车上会闻到什么气味?

湿衣服为什么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就会“消失”,而却有了甜味? 课本实验:水中加入品红,一段时间后会变成红色?

因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种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和离子等。 书中扫描有苯分子的图像,还有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图片。

(一)分子: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分子改变了,分子间隔也变了) (二)分子性质(小、动、隔、同与不同) A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 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B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开始的很多例子都证明了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品红实验中如果用的是热水,扩散会更快一些,因为受热时分子能量增大,运动的速率加快) 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问题:1:我们为什么看不见氨分子进入酚酞溶液?

因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为什么氨分子能扩散到空气中,进入酚酞溶液? 因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而且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C :分子间有间隔

为什么气体可以压缩储存于钢瓶中? 一般情况下,同一种物质由下面的规律: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固体分子间的间隔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D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碘(I 2)(固、液、气)遇到馒头(碘)都会变蓝,性质没有改变 C +O 2=CO 2(氧气和二氧化碳中的氧性质不一样) 以空气和氧气为例,说明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 围观看:纯净物:一种分子;混合物:多种分子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如:水蒸发、碘挥发、品红溶于水)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氢气和氯气的燃烧)

所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由原子构成。

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O 2、H 2),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构成(CO 2、NH 3): 注意:同时列出分子结构示意图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加热氧化汞粉末分解成氧气和金属汞。注意:同时列出分子结构示意图 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知识点二: 原子的结构 一、 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带正电)

(带正电)原子 中子

(不带电) 注意: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叫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 (带负电)

原子中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中子不带电 原子呈中性

二、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却非常小(体育场与蚂蚁),在原子核的外面有“很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就在这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核外电子在这个区域中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汽车、飞机和火车的运动轨道),像洋葱一样是一层一层的排布(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为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为最外层。核外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叫做分层排布。 2、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运动能量较低,离核远

的电子能量越高。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少的只有1层,最多的有7层。 3、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排队集会)

(1)电子总是由里向外依次排布;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 2个,n 为电子层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4、原子结构示意图(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5、元素的分类

6、离子的形成

以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为例

离子:因得失电子而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如Na +、Cl -、OH -、SO42-等

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的离子 质子数 > 电子数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的离子 质子数 < 电子数

离子符号:

如:Mg 2+ 3Mg 2+

表示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Mg 2+ 表示一个镁离子 离子符号右上方数字的含义: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离子符号前面有数字的含义3Mg 2+ :表示三个镁离子(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系数表示离子个数。)氯化钠是由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可见,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三、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例如:一个氢、氧原子的质量都很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如用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也不方便。

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质量的大小。 相对原子质量=

某原子的实际质量(kg )

(结果保留2位小数,计算时一般用整数)

C 12质量的1/12(kg)

Ar(原子)=

m (某原子)m (某碳原子) 1/12

例如: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1.673×10-27kg ,计算Ar (H )。碳12(C 12)质量的1/12是1.66×10-27kg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567×10-27kg ,计算Ar (O )。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中子(任意给出一号元素计算)

一个中子的质量是1.675×10-27kg ,计算Ar (中子)。

电子的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整个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总结:1: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1”不写; 2:电子质量极小,忽略不计。

问题:如果想确定一个原子种类,是看电子还是原子序数?

知识点三:元素 1:元素

(1)组成物质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就像拼写英文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一样。

,这些氢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我们把H 2O H 2O 2 H 2SO 4 HCl 它们都共同含有什么?(氢原子)质子数都是1的一类原子总称为氢元素。

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和钙这三种元素组成的;氧气、二氧化碳的组成和性质都不一样,但它们都含有氧元素。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把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2)定义:化学上把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是宏观的概念(种≠个) 讨论:硫+氧气→二氧化硫 过氧化氢→水+氧气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3)元素的分类

举例说明。

(4)元素之最

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4位的元素:O 、Si 、Al 、Fe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O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Ca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2: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素。由两个字母的,书写时注意“ 一大二小”的原则 2、元素符号的意义:

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 ,还表示元素的一个原子。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 H 表示 、 。 2H 表示 。

Cu 表示 、 、 。 3:元素周期表简介(超市物品摆放) 元素周期表结构

(1) 横行(也叫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____7_____周期。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

(2) 纵行(也叫族):元素周期表共有____16____族。(18个纵行,8、9、10三个纵行组成一

个族)

(3) 同一横行(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4)

同一纵行(族):电子层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5)单元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占据一格,包括四个方面的信息,如图所示:

1、 2、 3、

4、

为了便于查找,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

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因此: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变式训练:

1、如图A 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B 是其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关该元素及其原子结构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元素是原子序数为13 B. 该原子在反应中容易失去3个电子 C. 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克

2、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613C

A

B

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53131I 和53127I 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B .属于同种元素

C .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 .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3、某物质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了氮气和水蒸气,该物质一定含有 ( ) A .氮元素和氧元素 B .氢元素和氧元素 C .氮元素和碳元素 D .氮元素和氢元素 4、生活中常接触到“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其中的“碘”和“钙”应理解为( ) A. 单质 B. 分子

C. 元素 D. 原子

5、我市盛产茶叶,“雪青”“清润茗芽”等绿茶享誉省内外。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 76H 52O 4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一个单宁酸分子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C .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38︰26︰23 D .一个单宁酸分子中含26个氢分子

6、下列对于化学式“H20”的各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表示水这种物质

B. 表示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 表示1个水分子

D. 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7、下列有关Cl 和Cl-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都属于氯元素 B. 都能表示氯分子 C. 都能表示氯气 D. 都能表示氯离子 8、看图回答问题:

属于原子的是 ,依据是 。

属于离子的是 ,依据是 ;

属于阳离子的是 ,因为: 。

属于阴离子的是 ,因为: 。

9、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分子之间有间隙 D .分子由原子构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原子的构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重点难点:

1、 理解分子的性质以及与原子的关系;

2、 掌握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 理解元素的概念,熟记元素符号,对元素周期表有一定的认识。 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生活中的实例:人漫步在花园里为什么会问到花香?汽车上会闻到什么气味?

湿衣服为什么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就会“消失”,而却有了甜味? 课本实验:水中加入品红,一段时间后会变成红色?

因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种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和离子等。 书中扫描有苯分子的图像,还有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图片。

(一)分子: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分子改变了,分子间隔也变了) (二)分子性质(小、动、隔、同与不同) A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 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B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开始的很多例子都证明了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品红实验中如果用的是热水,扩散会更快一些,因为受热时分子能量增大,运动的速率加快) 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问题:1:我们为什么看不见氨分子进入酚酞溶液?

因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为什么氨分子能扩散到空气中,进入酚酞溶液? 因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而且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C :分子间有间隔

为什么气体可以压缩储存于钢瓶中? 一般情况下,同一种物质由下面的规律: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固体分子间的间隔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D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碘(I 2)(固、液、气)遇到馒头(碘)都会变蓝,性质没有改变 C +O 2=CO 2(氧气和二氧化碳中的氧性质不一样) 以空气和氧气为例,说明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 围观看:纯净物:一种分子;混合物:多种分子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如:水蒸发、碘挥发、品红溶于水)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氢气和氯气的燃烧)

所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由原子构成。

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O 2、H 2),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构成(CO 2、NH 3): 注意:同时列出分子结构示意图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加热氧化汞粉末分解成氧气和金属汞。注意:同时列出分子结构示意图 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知识点二: 原子的结构 一、 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带正电)

(带正电)原子 中子

(不带电) 注意: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叫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 (带负电)

原子中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中子不带电 原子呈中性

二、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却非常小(体育场与蚂蚁),在原子核的外面有“很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就在这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核外电子在这个区域中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汽车、飞机和火车的运动轨道),像洋葱一样是一层一层的排布(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为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为最外层。核外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叫做分层排布。 2、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运动能量较低,离核远

的电子能量越高。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少的只有1层,最多的有7层。 3、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排队集会)

(1)电子总是由里向外依次排布;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 2个,n 为电子层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4、原子结构示意图(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5、元素的分类

6、离子的形成

以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为例

离子:因得失电子而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如Na +、Cl -、OH -、SO42-等

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的离子 质子数 > 电子数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的离子 质子数 < 电子数

离子符号:

如:Mg 2+ 3Mg 2+

表示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Mg 2+ 表示一个镁离子 离子符号右上方数字的含义: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离子符号前面有数字的含义3Mg 2+ :表示三个镁离子(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系数表示离子个数。)氯化钠是由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可见,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三、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例如:一个氢、氧原子的质量都很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如用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也不方便。

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质量的大小。 相对原子质量=

某原子的实际质量(kg )

(结果保留2位小数,计算时一般用整数)

C 12质量的1/12(kg)

Ar(原子)=

m (某原子)m (某碳原子) 1/12

例如: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1.673×10-27kg ,计算Ar (H )。碳12(C 12)质量的1/12是1.66×10-27kg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567×10-27kg ,计算Ar (O )。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中子(任意给出一号元素计算)

一个中子的质量是1.675×10-27kg ,计算Ar (中子)。

电子的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整个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总结:1: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1”不写; 2:电子质量极小,忽略不计。

问题:如果想确定一个原子种类,是看电子还是原子序数?

知识点三:元素 1:元素

(1)组成物质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就像拼写英文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一样。

,这些氢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我们把H 2O H 2O 2 H 2SO 4 HCl 它们都共同含有什么?(氢原子)质子数都是1的一类原子总称为氢元素。

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和钙这三种元素组成的;氧气、二氧化碳的组成和性质都不一样,但它们都含有氧元素。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把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2)定义:化学上把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是宏观的概念(种≠个) 讨论:硫+氧气→二氧化硫 过氧化氢→水+氧气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3)元素的分类

举例说明。

(4)元素之最

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4位的元素:O 、Si 、Al 、Fe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O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Ca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2: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素。由两个字母的,书写时注意“ 一大二小”的原则 2、元素符号的意义:

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 ,还表示元素的一个原子。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 H 表示 、 。 2H 表示 。

Cu 表示 、 、 。 3:元素周期表简介(超市物品摆放) 元素周期表结构

(1) 横行(也叫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____7_____周期。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

(2) 纵行(也叫族):元素周期表共有____16____族。(18个纵行,8、9、10三个纵行组成一

个族)

(3) 同一横行(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4)

同一纵行(族):电子层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5)单元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占据一格,包括四个方面的信息,如图所示:

1、 2、 3、

4、

为了便于查找,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

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因此: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变式训练:

1、如图A 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B 是其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关该元素及其原子结构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元素是原子序数为13 B. 该原子在反应中容易失去3个电子 C. 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克

2、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613C

A

B

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53131I 和53127I 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B .属于同种元素

C .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 .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3、某物质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了氮气和水蒸气,该物质一定含有 ( ) A .氮元素和氧元素 B .氢元素和氧元素 C .氮元素和碳元素 D .氮元素和氢元素 4、生活中常接触到“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其中的“碘”和“钙”应理解为( ) A. 单质 B. 分子

C. 元素 D. 原子

5、我市盛产茶叶,“雪青”“清润茗芽”等绿茶享誉省内外。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 76H 52O 4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一个单宁酸分子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C .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38︰26︰23 D .一个单宁酸分子中含26个氢分子

6、下列对于化学式“H20”的各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表示水这种物质

B. 表示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 表示1个水分子

D. 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7、下列有关Cl 和Cl-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都属于氯元素 B. 都能表示氯分子 C. 都能表示氯气 D. 都能表示氯离子 8、看图回答问题:

属于原子的是 ,依据是 。

属于离子的是 ,依据是 ;

属于阳离子的是 ,因为: 。

属于阴离子的是 ,因为: 。

9、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分子之间有间隙 D .分子由原子构成


相关文章

  •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2.熟悉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和掌握使用方法. 重点难点: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 ...查看


  • 初三化学第八单元教案
  • 初三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复习课教案 教学设想: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对教学目标进行归纳,小结.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属材料的常识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3 金属活动顺序及运用, 4 置换反应类型, 5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 ...查看


  • 氧气-人教版化学初三上第二单元2.2教案
  • 第二单元 课题2氧气 (参考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 ②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③ 了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 1.2过程与方法: ① ...查看


  • 第三周初三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宁日耀
  •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教案 主备人:王小梅 审核人:盛昭荣 [课程标准] 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学习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单元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对空气的 ...查看


  • 化学组教学计划
  • 化学组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初三三个班共有学生百余人.下面就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各班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上学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但从 ...查看


  •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考点一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 2. 伴随现象:物理变化:状态.形状.大小 化学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沉淀. 3. 常见实例: (1)物理变化: 外形变 ...查看


  • 2012初三化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 2012初三化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根据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化学备课组的工作计划,本组教师认真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贯彻执行市教研室有关化学教学方面的要求指示,认真学习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履行备课组长与教师的职责,加强学科 ...查看


  • 学校教学常规要求
  • 学校教学常规要求 为了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优化教学秩序,创设和谐奋进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常规要求: 一.备课常规要求 (一) 备课 1.备教材 (1)要 ...查看


  • 单元课题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的探究活动
  • 单元课题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的探究活动 匿名投稿 给我留言 首页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件中心 学科论文 范文大全 学生频道 中考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初中在线 >> 试题中心 >> 化学试题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