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比较优势与贸易自由化战略

认识国情是制定正确 发展 战略和政策的基础。从国际角度看,认识国情的重要 内容 是了解一国各类 经济 资源在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以便最有效地利用国际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发展的潜力。

一.比较优势与显示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绝对优势” 理论 ,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后来,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衡量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一般有两种 方法 。其一是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于产品a的人均产量与其他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越高,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其二是用产品的相对成本来衡量,即产品a 的相对生产成本等于产品a的单位生产成本与其他产品的单位成本之比,产品相对成本越低,比较优势就越明显。〔1〕

二. 中国 比较优势的变化(1980~1994年)

表1列出了中国农业密集产品、资本密集产品、劳动密集产品、 矿产密集产品共四类资源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的变化。 计算 样本年分别为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和1994年。

表1 中国不同资源密集产品显示比较优势

系数变化(1975~1994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4年

进口

农业密集 1.223 2.022 0.7195 1.202 0.8639

资本密集 1.323 1.215 1.488 1.141 1.170

劳动密集 0.7617 0.9006 0.9636 1.099 0.8996

矿产密集 0.3633 0.1349 0.2133 0.3552 0.5710

出口

农业密集 2.258 1.665 1.491 1.267 1.023

资本密集 0.3174 0.3592 0.2557 0.5487 0.5358

劳动密集 2.481 3.292 3.323 3.019 3.561

矿产密集 0.7473 0.8728 1.251 0.7768 0.5459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economic databank (iedb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75~1985年数据使用iedb估计数计算;1990年和1994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计算。

1.进口

农业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经历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过程:1980年为2.022,1985年下降为0.7195,1990年又上升为1.202,1994年又下降为0.8639。资本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呈现上升、下降趋势:1980年为1.215,1985年上升为1.488,1994年又下降为1.170。劳动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1980年为0.9006,1994年为0.8996。矿产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1980年为0.1349,1994年上升为0.5710。上述系数表明,中国农业资源、矿产资源、资本资源相对稀缺,不具有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理应利用进口贸易比较优势。但从实际系数看,只有资本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超过单位1,而农业密集和矿产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均小于单位1, 反映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产品和矿产品仍实行“进口替代”战略,采取“高度自给自足”模式,没有充分发挥进口比较优势。

2.出口

农业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呈不断下降趋势,1980为1.665, 1994年为1.023,但仍具有比较优势。安德森等人认为,一个国家越是缺乏耕地资源、经济增长越迅速,其农业比较优势下降速度就越快。〔3 〕中国在粮食出口方面已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在非粮食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水果、蔬菜、烟草等)出口仍具比较优势,从而导致整个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在下降。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系数呈不断上升趋势,1980年为

3.292,1994年为3.561。资本密集产品出口不具有比较优势,这一系数1980年为0.3592,1994年为0.5358。矿产密集产品出口不具有比较优势,这一系数1980年为0.8728,1985年上升为1.251,而后不断下降,到1994年已降至为0.5459(见表1)。这表明,1980年以来,出口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充分利用了比较优势,农业密集产品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资本和矿产密集产品已不具有出口比较优势。

3.资源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与我国资源禀赋状况的关联度

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劳动力供给人口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耕地面积和水资源二大农业资源十分紧缺,均占世界总量的7%;煤炭资源和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0.97%和13.22%,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贫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34%和1.20%;资本资源相对紧缺,国内投资额占世界总量的3.4%;技术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以表现一国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能力的国际专利数而言,中国仅占世界总数比重的0.27%。各国的 自然 禀赋是很难改变的,但是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改变获取资源禀赋的能力,同样可以形成自己的相对优势。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需要国际出口和进口市场,只有出口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更多的资本密集、农业密集、矿产密集产品,吸纳更多的国际资本,引进更多的国际技术,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国际比较利益。

三.各类资源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的国际比较

表2计算了1990年和1994年中国、美国、 日本和澳大利亚四国农业、劳动、资本、矿产资源密集产品贸易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表3 计算了1965至1994年期间日本、香港、南朝鲜、新加坡、 台湾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

表2 中、美、日、澳四国显示比较优势系数

1990

澳大利亚 中国 日本 美国

进口

农业密集 0.5437 1.202 1.656 0.6146

资本密集 1.186 1.141 0.5466 1.019

劳动密集 0.9428 1.099 0.7802 1.134

矿产密集 0.4981 0.3552 2.188 1.073

出口

农业密集 2.243 1.267 0.0959 1.222

资本密集 0.2220 0.5487 1.570 1.196

劳动密集 0.1510 3.019 0.5026 0.4753

矿产密集 2.258 0.7768 0.1289 0.4339

1994

澳大利亚 中国 日本 美国

进口

农业密集 0.5618 0.8639 1.950 0.5867

资本密集 1.237 1.170 0.5758 1.050

劳动密集 0.9350 0.8996 0.9836 1.122

矿产密集 0.5805 0.5710 2.027 0.9952

出口

农业密集 2.697 1.023 0.0862 1.094

资本密集 0.3943 0.5358 1.488 1.197

劳动密集 0.1987 3.561 0.5114 0.5402

矿产密集 2.837 0.5459 0.1794 0.3535

subscript i represents reporting country i

t represents trade (either export or import)

sourc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atabank,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表3 东亚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变动

年份 日本 香港 南朝鲜 新加坡 台湾 中国

1965 2.982 7.129 3.207 0.7518 1.711 2.475

1970 2.141 6.755 4.663 0.7161 3.669 2.502

1975 1.854 6.928 4.853 0.8324 4.569 2.481

1980 1.176 6.688 4.958 0.9242 5.240 3.292

1985 0.820 5.241 4.698 0.6144 4.313 3.323

1990 0.506 3.741 3.060 0.6177 2.756 3.019

1994 0.511 3.324 2.038 0.4480 1.948 3.561

sourc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atabank ( iedb)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进口

日本充分发挥了农业和矿产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其系数分别为1.950和2.027;美国充分利用了劳动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其系数分别为1.170和1.237。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资本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为1.170,低于澳大利亚水平;农业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为0.8639,远低于日本水平;矿产密集进口比较优势系数为0.5710,远低于日本水平。产生上述 问题 的原因是,中国在进口方面实行的“半保护”和“半开放”混合政策,大大限制了中国像日本那样发挥进口紧缺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2.出口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为3.561, 远高于与其他国家;农业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为1.023,略低于美国的1.094,大大低于澳大利亚的2.697;资本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为0.5358,低于日本的1.488和美国的1.197,略高于澳大利亚的0.3943;矿产密集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为0.5358,大大低于澳大利亚的2.837, 略高于日本的0.1794、美国的0.3535。总的说来,80年代以来实行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两大政策,使得中国在出口方面发挥了劳动密集产品的比较优势,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可以视为成功地利用“比较优势”战略的国际范例。

3.未来中国仍将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系数

与日本和“四小龙”相比,1994年中国劳动密集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为3.56,低于1980年香港为6.688、南朝鲜为4.958、台湾为5. 240的水平。这表明,中国劳动密集产品还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与日本和“四小龙”所不同的是,中国不会出现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系数迅速上升和迅速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日本和“四小龙”地域狭小,国内市场规模有限,产业结构变动迅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较快,必然要将其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境外转移。而中国则不需要跨国境转移,仅是跨区域转移,即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散和转移,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扩散和转移。这种东亚的“特例”,使得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系数将是一个缓慢攀升的过程,而不会像日

本和“四小龙”那样出现这一系数过早下降的趋势。

四.中国走向21世纪发展战略的选择

从建国以来,中国发展战略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50 年代的“赶超战略”;60年代的“四化战略”;80年代迄今的“翻番战略”,或称“转型战略”。

本文认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应当选择“比较优势战略”与“贸易自由化战略”。提出这一战略的基本依据是中国基本国情以及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中国只有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在农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专利资源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当中国进入21世纪时,由于总人口规模将由12亿人增长到2020年的15亿以上,gdp总量将增长10倍,贸易总量将增长10多倍,因此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的矛盾将十分尖锐,中国不可能再像80年代那样完全依赖国内资源来支撑巨大经济规模并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食物需求和资源消耗需求。这就决定中国必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更多的国际资源、国际资本、国际市场和国际技术,从而实现中国国家发展目标。

比较优势战略和贸易自由化战略的内容是:基于中国各类重要资源在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选择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适度进口中国长期相对紧缺的农业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粮食)、能源密集型产品(如石油、天然气)、矿产密集型产品(如铁矿砂),积极引进先进国外实用技术,大量吸收国际资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主动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上述战略的目标是:在下世纪初期(202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和贸易大国。这一战略包括如下要点:

1.有效地开发和进口农业、能源、矿产资源

1994年日本和美国总人口数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分别为2.2%和4.7%;日本农业密集产品进口量占世界总量的12.64%,成为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美国为9.59%;美国矿产密集产品进口占世界总量的16.27 %,成为世界第一大矿产品进口国,日本为13.13%; 而中国农业密集产品占世界总量的2.38%,矿产密集产品仅占世界总量的1.57%。中国从国际市场获得农业和矿产资源的比重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也远低于中国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 目前 中国在进口粮食、石油制品、天然气、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矿等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均未达到单位1,未充分利用这些长期紧缺资源的进口比较优势(见表4)。 从长远的国家利益来看,在这些紧缺资源产品上保持全面自给自足的成本是巨大的,无疑放弃了国际贸易所带的互利互惠。中国大量进口农业密集、矿产密集产品是十分有利的,应当由目前“高度自给自足”型向“基本自给、适度进口、积极进口”型转变。例如粮食净进口率目前不足2%,短期指标应提高到5%,中期目标提高到10%,长期目标提高到10%以上。〔4〕世界银行也认为,如果中国努力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从长远看,既代价高昂又不能持久,而应突出中国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利用较自由的农产品贸易作为经济手段,促进高效益的国内生产。世行预测2020年中国粮食进口量约达到3,000~9,000万吨,净进口率为5~13%,仅相当于那时中国出口总额的1~2%;〔5〕石油净进口率由以前的4.5%,逐步提高到长期的40%以上。〔6〕世界银行建议, 中国应实行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战略,适当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减少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7 〕同时应积极鼓励国内厂商到海外投资农业(主要是粮食)基地、能源基地和矿产品基地。

认识国情是制定正确 发展 战略和政策的基础。从国际角度看,认识国情的重要 内容 是了解一国各类 经济 资源在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以便最有效地利用国际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发展的潜力。

一.比较优势与显示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绝对优势” 理论 ,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后来,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衡量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一般有两种 方法 。其一是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于产品a的人均产量与其他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越高,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其二是用产品的相对成本来衡量,即产品a 的相对生产成本等于产品a的单位生产成本与其他产品的单位成本之比,产品相对成本越低,比较优势就越明显。〔1〕

二. 中国 比较优势的变化(1980~1994年)

表1列出了中国农业密集产品、资本密集产品、劳动密集产品、 矿产密集产品共四类资源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的变化。 计算 样本年分别为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和1994年。

表1 中国不同资源密集产品显示比较优势

系数变化(1975~1994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4年

进口

农业密集 1.223 2.022 0.7195 1.202 0.8639

资本密集 1.323 1.215 1.488 1.141 1.170

劳动密集 0.7617 0.9006 0.9636 1.099 0.8996

矿产密集 0.3633 0.1349 0.2133 0.3552 0.5710

出口

农业密集 2.258 1.665 1.491 1.267 1.023

资本密集 0.3174 0.3592 0.2557 0.5487 0.5358

劳动密集 2.481 3.292 3.323 3.019 3.561

矿产密集 0.7473 0.8728 1.251 0.7768 0.5459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economic databank (iedb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75~1985年数据使用iedb估计数计算;1990年和1994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计算。

1.进口

农业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经历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过程:1980年为2.022,1985年下降为0.7195,1990年又上升为1.202,1994年又下降为0.8639。资本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呈现上升、下降趋势:1980年为1.215,1985年上升为1.488,1994年又下降为1.170。劳动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1980年为0.9006,1994年为0.8996。矿产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1980年为0.1349,1994年上升为0.5710。上述系数表明,中国农业资源、矿产资源、资本资源相对稀缺,不具有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理应利用进口贸易比较优势。但从实际系数看,只有资本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超过单位1,而农业密集和矿产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均小于单位1, 反映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产品和矿产品仍实行“进口替代”战略,采取“高度自给自足”模式,没有充分发挥进口比较优势。

2.出口

农业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呈不断下降趋势,1980为1.665, 1994年为1.023,但仍具有比较优势。安德森等人认为,一个国家越是缺乏耕地资源、经济增长越迅速,其农业比较优势下降速度就越快。〔3 〕中国在粮食出口方面已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在非粮食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水果、蔬菜、烟草等)出口仍具比较优势,从而导致整个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在下降。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系数呈不断上升趋势,1980年为

3.292,1994年为3.561。资本密集产品出口不具有比较优势,这一系数1980年为0.3592,1994年为0.5358。矿产密集产品出口不具有比较优势,这一系数1980年为0.8728,1985年上升为1.251,而后不断下降,到1994年已降至为0.5459(见表1)。这表明,1980年以来,出口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充分利用了比较优势,农业密集产品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资本和矿产密集产品已不具有出口比较优势。

3.资源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与我国资源禀赋状况的关联度

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劳动力供给人口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耕地面积和水资源二大农业资源十分紧缺,均占世界总量的7%;煤炭资源和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0.97%和13.22%,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贫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34%和1.20%;资本资源相对紧缺,国内投资额占世界总量的3.4%;技术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以表现一国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能力的国际专利数而言,中国仅占世界总数比重的0.27%。各国的 自然 禀赋是很难改变的,但是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改变获取资源禀赋的能力,同样可以形成自己的相对优势。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需要国际出口和进口市场,只有出口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更多的资本密集、农业密集、矿产密集产品,吸纳更多的国际资本,引进更多的国际技术,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国际比较利益。

三.各类资源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的国际比较

表2计算了1990年和1994年中国、美国、 日本和澳大利亚四国农业、劳动、资本、矿产资源密集产品贸易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表3 计算了1965至1994年期间日本、香港、南朝鲜、新加坡、 台湾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

表2 中、美、日、澳四国显示比较优势系数

1990

澳大利亚 中国 日本 美国

进口

农业密集 0.5437 1.202 1.656 0.6146

资本密集 1.186 1.141 0.5466 1.019

劳动密集 0.9428 1.099 0.7802 1.134

矿产密集 0.4981 0.3552 2.188 1.073

出口

农业密集 2.243 1.267 0.0959 1.222

资本密集 0.2220 0.5487 1.570 1.196

劳动密集 0.1510 3.019 0.5026 0.4753

矿产密集 2.258 0.7768 0.1289 0.4339

1994

澳大利亚 中国 日本 美国

进口

农业密集 0.5618 0.8639 1.950 0.5867

资本密集 1.237 1.170 0.5758 1.050

劳动密集 0.9350 0.8996 0.9836 1.122

矿产密集 0.5805 0.5710 2.027 0.9952

出口

农业密集 2.697 1.023 0.0862 1.094

资本密集 0.3943 0.5358 1.488 1.197

劳动密集 0.1987 3.561 0.5114 0.5402

矿产密集 2.837 0.5459 0.1794 0.3535

subscript i represents reporting country i

t represents trade (either export or import)

sourc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atabank,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表3 东亚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变动

年份 日本 香港 南朝鲜 新加坡 台湾 中国

1965 2.982 7.129 3.207 0.7518 1.711 2.475

1970 2.141 6.755 4.663 0.7161 3.669 2.502

1975 1.854 6.928 4.853 0.8324 4.569 2.481

1980 1.176 6.688 4.958 0.9242 5.240 3.292

1985 0.820 5.241 4.698 0.6144 4.313 3.323

1990 0.506 3.741 3.060 0.6177 2.756 3.019

1994 0.511 3.324 2.038 0.4480 1.948 3.561

sourc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atabank ( iedb)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进口

日本充分发挥了农业和矿产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其系数分别为1.950和2.027;美国充分利用了劳动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其系数分别为1.170和1.237。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资本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为1.170,低于澳大利亚水平;农业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为0.8639,远低于日本水平;矿产密集进口比较优势系数为0.5710,远低于日本水平。产生上述 问题 的原因是,中国在进口方面实行的“半保护”和“半开放”混合政策,大大限制了中国像日本那样发挥进口紧缺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2.出口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为3.561, 远高于与其他国家;农业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为1.023,略低于美国的1.094,大大低于澳大利亚的2.697;资本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为0.5358,低于日本的1.488和美国的1.197,略高于澳大利亚的0.3943;矿产密集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为0.5358,大大低于澳大利亚的2.837, 略高于日本的0.1794、美国的0.3535。总的说来,80年代以来实行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两大政策,使得中国在出口方面发挥了劳动密集产品的比较优势,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可以视为成功地利用“比较优势”战略的国际范例。

3.未来中国仍将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系数

与日本和“四小龙”相比,1994年中国劳动密集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为3.56,低于1980年香港为6.688、南朝鲜为4.958、台湾为5. 240的水平。这表明,中国劳动密集产品还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与日本和“四小龙”所不同的是,中国不会出现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系数迅速上升和迅速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日本和“四小龙”地域狭小,国内市场规模有限,产业结构变动迅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较快,必然要将其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境外转移。而中国则不需要跨国境转移,仅是跨区域转移,即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散和转移,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扩散和转移。这种东亚的“特例”,使得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系数将是一个缓慢攀升的过程,而不会像日

本和“四小龙”那样出现这一系数过早下降的趋势。

四.中国走向21世纪发展战略的选择

从建国以来,中国发展战略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50 年代的“赶超战略”;60年代的“四化战略”;80年代迄今的“翻番战略”,或称“转型战略”。

本文认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应当选择“比较优势战略”与“贸易自由化战略”。提出这一战略的基本依据是中国基本国情以及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中国只有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在农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专利资源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当中国进入21世纪时,由于总人口规模将由12亿人增长到2020年的15亿以上,gdp总量将增长10倍,贸易总量将增长10多倍,因此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的矛盾将十分尖锐,中国不可能再像80年代那样完全依赖国内资源来支撑巨大经济规模并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食物需求和资源消耗需求。这就决定中国必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更多的国际资源、国际资本、国际市场和国际技术,从而实现中国国家发展目标。

比较优势战略和贸易自由化战略的内容是:基于中国各类重要资源在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选择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适度进口中国长期相对紧缺的农业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粮食)、能源密集型产品(如石油、天然气)、矿产密集型产品(如铁矿砂),积极引进先进国外实用技术,大量吸收国际资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主动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上述战略的目标是:在下世纪初期(202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和贸易大国。这一战略包括如下要点:

1.有效地开发和进口农业、能源、矿产资源

1994年日本和美国总人口数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分别为2.2%和4.7%;日本农业密集产品进口量占世界总量的12.64%,成为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美国为9.59%;美国矿产密集产品进口占世界总量的16.27 %,成为世界第一大矿产品进口国,日本为13.13%; 而中国农业密集产品占世界总量的2.38%,矿产密集产品仅占世界总量的1.57%。中国从国际市场获得农业和矿产资源的比重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也远低于中国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 目前 中国在进口粮食、石油制品、天然气、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矿等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均未达到单位1,未充分利用这些长期紧缺资源的进口比较优势(见表4)。 从长远的国家利益来看,在这些紧缺资源产品上保持全面自给自足的成本是巨大的,无疑放弃了国际贸易所带的互利互惠。中国大量进口农业密集、矿产密集产品是十分有利的,应当由目前“高度自给自足”型向“基本自给、适度进口、积极进口”型转变。例如粮食净进口率目前不足2%,短期指标应提高到5%,中期目标提高到10%,长期目标提高到10%以上。〔4〕世界银行也认为,如果中国努力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从长远看,既代价高昂又不能持久,而应突出中国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利用较自由的农产品贸易作为经济手段,促进高效益的国内生产。世行预测2020年中国粮食进口量约达到3,000~9,000万吨,净进口率为5~13%,仅相当于那时中国出口总额的1~2%;〔5〕石油净进口率由以前的4.5%,逐步提高到长期的40%以上。〔6〕世界银行建议, 中国应实行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战略,适当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减少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7 〕同时应积极鼓励国内厂商到海外投资农业(主要是粮食)基地、能源基地和矿产品基地。


相关文章

  • 我国贸易发展战略文献综述
  • 2007年第2期 总第152期 黑龙江对外经贸 HLJ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No. 2, 2007 Serial No. 152 [经贸论坛] 我国贸易发展战略文献综述 康 珊 [摘 ...查看


  • 经济全球化与比较优势研究
  •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比较优势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使得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 ...查看


  •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 [摘 要] 静态和动态的比较优势分歧的焦点是贸易条件是否恶化,贸易条件又直接取决于一国技术水平进步的速度,虽然较低技术水平的商品客观存在着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趋势,但一国可以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来优化自己的贸易条件.随着技术链的拉长,传统的重商 ...查看


  • 国际贸易实务毕业论文选题
  • 国际贸易实务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课程内容紧密相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各们知识综合运用.比如讲到商品的品质.数量和包装内容时就应去了解商品学科的知识;讲到商品的价格时,就应去了解价格学.国 ...查看


  • 国际贸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国际贸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题目仅供参考,可以加以修改,也可以自拟) 1.WTO 贸易救济措施研究 2.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考 3.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4.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5.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 6. ...查看


  •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之比较
  • 作者:尹栾玉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年09期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在国家和阶级存在的历史条件下,所谓的自由贸易只能是一种有条件的"自由".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清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平等交换的实质,甚至错误地高估本国 ...查看


  • 形成以竞争优势为基础的贸易模式
  • 王珏 发布时间: 2006-03-28 01:15 来源:光明日报 在参与全球竞争中,我国绝非新贸易理论所说的"第一进入者",而且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体系和经济体系中业已丧失了"最先进入者优势",但作为 ...查看


  • 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分析
  • 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分析 内容摘要:我国的多元化市场是在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效果取决于我国经济的竞争能力. 本文认为.未来的多元化战略举措不能单纯地依靠贸易和投资的促进.更需要适应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 ...查看


  • Chapter2自由贸易理论1
  • 第一章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与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二.国际贸易的分类 1.出口,进口,过境 2.直接,间接,转口 3.有形,无形 4.自由结汇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 5.一般贸易,加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