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焦虑,把我们引向伦理学

柳友娟 制图

现代人为什么容易高调地谴责别人,却对自己宽容?幸福、欲望、死亡等人生无法回避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会给我们什么样的答案?

在不久前举办的北大博雅讲坛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以“伦理学与生活”为主题,为读者们解析了伦理学如何关乎修身立命、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焦虑与困惑。

主持人:今天的读书会,邀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为大家谈谈伦理学的问题。伦理学主要面对和解决什么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出生、死亡、幸福、欲望、自由等这些人生无法回避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会给我们什么样的答案或者启发?

关乎修身立命

何怀宏:今天读书会的主题是“伦理学与生活”,这个主题和我的《伦理学是什么》一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我看来,伦理学和人生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联系,是关乎修身立命的。

伦理学是什么?我想先讲述两个方面的区分:伦理学与伦理的区分,生活与道德的区分。

在中国很早就有“伦理”这个词,但没有相应地形成一门叫“伦理学”的学科。伦理学是在近代随着西方学问进入中国,才开始设立的。实际上,中国很早就有人伦之理,只是没有一个固定的称呼。到了近代,学科划分才出现了伦理学。中国古代的思想,主要讨论的就是伦理学,探讨生活的意义何在、人应该追求什么、有哪些必要的行为规范、它的根据是什么,等等。

而且,古人一直相信有一种客观的人伦之理存在,五伦各有各的道理,也就是客观的原则和规范,是一种“天经地义”。所以,这个“伦理”是指一种道理,不一定要通过学科划分才能学到这些道理。有些人,不必学什么伦理学,因为天生的纯朴,或者本心的善良,他已经实践得很好。这样一种伦理和伦理学是有区别的。

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我们有大量和道德相关的生活内容,也有大量与道德无关的生活内容,比如,日常生活作息等事情。道德现象也可能同时是别的现象,比如审美的、技术的现象。所以,道德不是人生的全部,也不是生活的全部。

传统伦理学试图给生活提供一个指导或者核心,在传统社会里传统伦理学甚至等同于人生哲学。而现代伦理学则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已不再以生活为中心,而是以行为为中心;不再以人为中心,而是以事为中心。

我们经常意识不到它

伦理学其实是依赖于生活、依赖于世界的,一如那句名言所说,“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是灰色的”。伦理学是从生活实践中吸取动力和资源的,包括它的问题对象、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从生活实践中来的。

反过来,则很难说生活是依赖于伦理学的。但某种意义上生活确实有依赖伦理的方面,只是我们经常意识不到它。今天我们看很多问题、很多现象,归根结底都会追究到道德层面,而且你会发现越是在道德这个层面,人们越是容易激动。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者一个制度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一开始是法律问题、政治问题或生活问题,最后都会涉及善恶正邪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个人生活,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依赖伦理的。那么,伦理学在当中起什么作用?第一,它能够澄清道德的概念,分析道德的逻辑。第二,伦理学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它要追问道德规范的根据到底是什么。这里会遇到一些不那么容易克服的问题,比如,有的人从功利主义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有的人从利己主义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还有人从完善主义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但是,在探讨论证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最终还是能够寻求到某些共识的,而且越是在最基本的问题上、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上,越有可能达成某些共识。

有助社会恢复常识

无论如何,伦理学不可能是纯粹描述性和分析性的,它一定要涉及到规范,一定要影响到生活、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及其规则。这是伦理学的主旨,或者说主要的部分。

伦理学能做什么?它不仅影响行为规范,也试图解决人们安身立命的某些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在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里最能够安心、甚至愉悦?

苏格拉底自始至终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得到幸福,达到至善?这中间拐出去很多问题,人需要什么样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怎么对待家庭、朋友、财产,等等,引出许许多多的讨论。但他真正探讨的命题其实就是,一个人怎么活得更好,或者一个正义的人能否生活得更好?怎样建设一个理想的国家、正义的社会?这就是伦理学想做的。至于做得如何,各个时代的各个伦理学家对此看法都不一样。

但通常大家都认为,在时代剧变之后,伦理学有助社会恢复常识或回归正轨。常识很重要,而一些激烈的转变则可能打破人们的常识。那么,在激烈的转变之后,伦理学帮助人们重新回到某些基本的原则和规范。因此,无论是作为一门学问,还是作为一种思想,伦理学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有些人动不动就爱追溯动机

在社会层面,道德起作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者说多轨制的。有人问,道德是可教的吗?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任何人只要学习伦理学,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有一种天生纯朴的人,无需学习就达到的道德境界,又是很多人后天再怎么学习训练都难以达到的。这种天生的纯朴,那么朴素,那么善良,那么美,令人感动。

一个孩子出生于良好的家庭,受很好的家教,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好人,这样的孩子往往是比较善良的。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受到太多的欺凌,就可能改变自己善良的本性。所以,不要去欺凌一个孩子,也许你打碎的是他整个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在各种可能的生活过程中,伦理学可以发挥一种耳濡目染的作用。因为,伦理学希望人向善,这有利于形成一种好的社会气氛。

一方面,我们要防止非道德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另一方面,泛道德主义或高调的道德主义也会引发不少问题。比如,现代人很容易高调地谴责别人,却对自己宽容。他们爱揣测动机,而且是从尽量坏的方面揣测。其实别人没那么坏。

我有一句话叫“盯紧坏事,慎说坏人”。别人做了坏事,说谎、打人什么的,我认为要盯紧。但是,对人要慎重评价,不要因为他做了一件坏的事情,就给他盖棺论定,轻易就说他是坏人。而且,不要轻易牵涉动机。动机是很复杂的,一个人的人格更难一下子被全盘论定。但现在有些人就是太爱挑毛病,动不动就追溯动机,你哪能知道别人的动机知道得那么清楚?你也不可能因为他以前的事情,就否定他现在做的这些事。这些现象,值得反思。

一个悖论

在《伦理学是什么》这本书里,我是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的——我们为什么要关心伦理学?我觉得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实践的焦虑。在生活的实践中,你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遭遇什么困惑或者焦虑,但突然有一次,你作为一个评价者或者一个亲历者,遇到了道德的困境,或者需要做出抉择,或者被人谴责时,你会考虑自己该怎么做?怎么做在道德上才对?

在书里我举了一个例子,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99年,哥哥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需要交学费9000元。家里卖猪、借钱,怎么都凑不齐这9000元学费。弟弟在郑州打工,正好同房间的一个人追款追回来4万多元钱。晚上睡觉的时候,弟弟翻来覆去想怎么帮哥哥解决学费问题,最后就偷了这笔钱。失主报案后,警察很快就怀疑到弟弟,但一时又找不到他。于是,警察找到了在上海的哥哥,让哥哥打电话把弟弟叫过来,说兄弟见见面。弟弟很高兴地就去了,还带着一万块钱准备送给哥哥,结果,一下车他就被抓了。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引发了很多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讨论。那些讨论触及了生活中最真实的生命焦虑与困惑,需要伦理学去进行分析。

第二,对知识的好奇。从古到今中国的伦理学积累了很多东西,但伦理学有一个特点,甚至是一个悖论:一方面,我们觉得对行为的善恶正邪好坏对错,每个人都有发言权,而且伦理学的概念并不那么艰涩,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甚至可能还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说我不懂善恶正邪好坏对错,那是对我的侮辱,我怎么会不懂呢?在某些方面伦理学确实是这样的,跟常识、常情很有关系,它的基本概念也不特别,不那么专门化,也不那么技术化。另一方面,伦理学又确实不那么容易懂。举个例子,很多人觉得罗尔斯的《正义论》不容易读,里面有非常专业的东西和非常严密的分析。

总而言之,我认为,不仅是对知识的好奇,还有生命的焦虑,把我们引向伦理学。

立身处事的道德信念应当坚定

伦理学在现代发生了一个极大的转折,不再是以人为中心,而是以事为中心,不再是以价值、信仰为中心,而是以规范、义务为中心。这是为什么?因为社会发生了一个极大的转变,由传统等级制社会进入到现在的平等社会。平等社会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追求自己所理解的幸福,而不是别人给你规定的幸福。

所以,《伦理学是什么》 这本书最关心的问题,不是什么是良好的生活或者什么是人生的意义等等,那种关心属于人生哲学而非伦理学。现代伦理学最关心的是,道德判断的根据是什么。平等导致了价值多元,带来了意见分歧,这就要思考到底还有没有普遍认同的关于行为的道德判断。如果有的话,这种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在追问道德判断根据的问题上,我比较赞成一种温和的义务论。同时,我认为,我们立身处事的道德信念应当坚定,对人的态度和行为则应当与人为善和正当温和。

(本报记者 黄玮 整理)

柳友娟 制图

现代人为什么容易高调地谴责别人,却对自己宽容?幸福、欲望、死亡等人生无法回避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会给我们什么样的答案?

在不久前举办的北大博雅讲坛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以“伦理学与生活”为主题,为读者们解析了伦理学如何关乎修身立命、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焦虑与困惑。

主持人:今天的读书会,邀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为大家谈谈伦理学的问题。伦理学主要面对和解决什么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出生、死亡、幸福、欲望、自由等这些人生无法回避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会给我们什么样的答案或者启发?

关乎修身立命

何怀宏:今天读书会的主题是“伦理学与生活”,这个主题和我的《伦理学是什么》一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我看来,伦理学和人生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联系,是关乎修身立命的。

伦理学是什么?我想先讲述两个方面的区分:伦理学与伦理的区分,生活与道德的区分。

在中国很早就有“伦理”这个词,但没有相应地形成一门叫“伦理学”的学科。伦理学是在近代随着西方学问进入中国,才开始设立的。实际上,中国很早就有人伦之理,只是没有一个固定的称呼。到了近代,学科划分才出现了伦理学。中国古代的思想,主要讨论的就是伦理学,探讨生活的意义何在、人应该追求什么、有哪些必要的行为规范、它的根据是什么,等等。

而且,古人一直相信有一种客观的人伦之理存在,五伦各有各的道理,也就是客观的原则和规范,是一种“天经地义”。所以,这个“伦理”是指一种道理,不一定要通过学科划分才能学到这些道理。有些人,不必学什么伦理学,因为天生的纯朴,或者本心的善良,他已经实践得很好。这样一种伦理和伦理学是有区别的。

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我们有大量和道德相关的生活内容,也有大量与道德无关的生活内容,比如,日常生活作息等事情。道德现象也可能同时是别的现象,比如审美的、技术的现象。所以,道德不是人生的全部,也不是生活的全部。

传统伦理学试图给生活提供一个指导或者核心,在传统社会里传统伦理学甚至等同于人生哲学。而现代伦理学则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已不再以生活为中心,而是以行为为中心;不再以人为中心,而是以事为中心。

我们经常意识不到它

伦理学其实是依赖于生活、依赖于世界的,一如那句名言所说,“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是灰色的”。伦理学是从生活实践中吸取动力和资源的,包括它的问题对象、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从生活实践中来的。

反过来,则很难说生活是依赖于伦理学的。但某种意义上生活确实有依赖伦理的方面,只是我们经常意识不到它。今天我们看很多问题、很多现象,归根结底都会追究到道德层面,而且你会发现越是在道德这个层面,人们越是容易激动。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者一个制度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一开始是法律问题、政治问题或生活问题,最后都会涉及善恶正邪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个人生活,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依赖伦理的。那么,伦理学在当中起什么作用?第一,它能够澄清道德的概念,分析道德的逻辑。第二,伦理学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它要追问道德规范的根据到底是什么。这里会遇到一些不那么容易克服的问题,比如,有的人从功利主义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有的人从利己主义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还有人从完善主义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但是,在探讨论证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最终还是能够寻求到某些共识的,而且越是在最基本的问题上、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上,越有可能达成某些共识。

有助社会恢复常识

无论如何,伦理学不可能是纯粹描述性和分析性的,它一定要涉及到规范,一定要影响到生活、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及其规则。这是伦理学的主旨,或者说主要的部分。

伦理学能做什么?它不仅影响行为规范,也试图解决人们安身立命的某些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在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里最能够安心、甚至愉悦?

苏格拉底自始至终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得到幸福,达到至善?这中间拐出去很多问题,人需要什么样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怎么对待家庭、朋友、财产,等等,引出许许多多的讨论。但他真正探讨的命题其实就是,一个人怎么活得更好,或者一个正义的人能否生活得更好?怎样建设一个理想的国家、正义的社会?这就是伦理学想做的。至于做得如何,各个时代的各个伦理学家对此看法都不一样。

但通常大家都认为,在时代剧变之后,伦理学有助社会恢复常识或回归正轨。常识很重要,而一些激烈的转变则可能打破人们的常识。那么,在激烈的转变之后,伦理学帮助人们重新回到某些基本的原则和规范。因此,无论是作为一门学问,还是作为一种思想,伦理学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有些人动不动就爱追溯动机

在社会层面,道德起作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者说多轨制的。有人问,道德是可教的吗?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任何人只要学习伦理学,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有一种天生纯朴的人,无需学习就达到的道德境界,又是很多人后天再怎么学习训练都难以达到的。这种天生的纯朴,那么朴素,那么善良,那么美,令人感动。

一个孩子出生于良好的家庭,受很好的家教,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好人,这样的孩子往往是比较善良的。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受到太多的欺凌,就可能改变自己善良的本性。所以,不要去欺凌一个孩子,也许你打碎的是他整个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在各种可能的生活过程中,伦理学可以发挥一种耳濡目染的作用。因为,伦理学希望人向善,这有利于形成一种好的社会气氛。

一方面,我们要防止非道德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另一方面,泛道德主义或高调的道德主义也会引发不少问题。比如,现代人很容易高调地谴责别人,却对自己宽容。他们爱揣测动机,而且是从尽量坏的方面揣测。其实别人没那么坏。

我有一句话叫“盯紧坏事,慎说坏人”。别人做了坏事,说谎、打人什么的,我认为要盯紧。但是,对人要慎重评价,不要因为他做了一件坏的事情,就给他盖棺论定,轻易就说他是坏人。而且,不要轻易牵涉动机。动机是很复杂的,一个人的人格更难一下子被全盘论定。但现在有些人就是太爱挑毛病,动不动就追溯动机,你哪能知道别人的动机知道得那么清楚?你也不可能因为他以前的事情,就否定他现在做的这些事。这些现象,值得反思。

一个悖论

在《伦理学是什么》这本书里,我是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的——我们为什么要关心伦理学?我觉得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实践的焦虑。在生活的实践中,你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遭遇什么困惑或者焦虑,但突然有一次,你作为一个评价者或者一个亲历者,遇到了道德的困境,或者需要做出抉择,或者被人谴责时,你会考虑自己该怎么做?怎么做在道德上才对?

在书里我举了一个例子,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99年,哥哥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需要交学费9000元。家里卖猪、借钱,怎么都凑不齐这9000元学费。弟弟在郑州打工,正好同房间的一个人追款追回来4万多元钱。晚上睡觉的时候,弟弟翻来覆去想怎么帮哥哥解决学费问题,最后就偷了这笔钱。失主报案后,警察很快就怀疑到弟弟,但一时又找不到他。于是,警察找到了在上海的哥哥,让哥哥打电话把弟弟叫过来,说兄弟见见面。弟弟很高兴地就去了,还带着一万块钱准备送给哥哥,结果,一下车他就被抓了。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引发了很多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讨论。那些讨论触及了生活中最真实的生命焦虑与困惑,需要伦理学去进行分析。

第二,对知识的好奇。从古到今中国的伦理学积累了很多东西,但伦理学有一个特点,甚至是一个悖论:一方面,我们觉得对行为的善恶正邪好坏对错,每个人都有发言权,而且伦理学的概念并不那么艰涩,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甚至可能还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说我不懂善恶正邪好坏对错,那是对我的侮辱,我怎么会不懂呢?在某些方面伦理学确实是这样的,跟常识、常情很有关系,它的基本概念也不特别,不那么专门化,也不那么技术化。另一方面,伦理学又确实不那么容易懂。举个例子,很多人觉得罗尔斯的《正义论》不容易读,里面有非常专业的东西和非常严密的分析。

总而言之,我认为,不仅是对知识的好奇,还有生命的焦虑,把我们引向伦理学。

立身处事的道德信念应当坚定

伦理学在现代发生了一个极大的转折,不再是以人为中心,而是以事为中心,不再是以价值、信仰为中心,而是以规范、义务为中心。这是为什么?因为社会发生了一个极大的转变,由传统等级制社会进入到现在的平等社会。平等社会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追求自己所理解的幸福,而不是别人给你规定的幸福。

所以,《伦理学是什么》 这本书最关心的问题,不是什么是良好的生活或者什么是人生的意义等等,那种关心属于人生哲学而非伦理学。现代伦理学最关心的是,道德判断的根据是什么。平等导致了价值多元,带来了意见分歧,这就要思考到底还有没有普遍认同的关于行为的道德判断。如果有的话,这种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在追问道德判断根据的问题上,我比较赞成一种温和的义务论。同时,我认为,我们立身处事的道德信念应当坚定,对人的态度和行为则应当与人为善和正当温和。

(本报记者 黄玮 整理)


相关文章

  • 教育问与答
  • 多大上英语早教班? Q:我们家里大人英语都不是很好,但又想让孩子早点接触英语.请问专家,孩子多大可以上英语早教班?应该如何挑选英语早教班? A:尽管宝宝在1岁前后才开始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词,但语言学习过程早在宝宝出生后不久就已经开始了. 英 ...查看


  • 情绪心理学期末总复习
  • 1.情绪的特性:情绪是多成分的复合过程(情绪成分包括:内在体验.外显表情和生理激活).情绪具有多维量结构.情绪是生理和心理多水平整合的产物. 2.情绪的定义:情绪是多成分组成.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 际交往而同认知交 ...查看


  • 教师情绪自我调节的几种方法
  • 教师情绪自我调节的几种方法 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的情绪可以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的情绪危机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破坏作用.因而是把自己的情 ...查看


  •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及其应用于评价
  •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以对个体的深度研究为基础,反过来它又可以应用于个体.心理分析论所作的假设是有关所有的人,但它特别关注个体差异研究以及个体整体功能的研究.此外,精神分析足以代表心理动力论,十分重视各种力量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在人类行为 ...查看


  • 浅析教师的情绪管理
  • 浅析教师的情绪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工作中担当的角色悄然改变,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指导者,从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到合作者,从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到开发者,从教书匠到研究者,这一系列社会角色认同的改变给教师的心理带来了挑战.部分教师 ...查看


  • 焦虑简史 解读焦虑这一最古老的人类情感
  • 焦虑简史 解读焦虑这一最古老的人类情感,反思负面情绪的心理根源 作 者:[美]帕特里夏·皮尔逊 出 版:海天出版社 定 价: 28元 ISBN: [1**********]06 出版日期: 2010-10 版 次: 标 签:情绪心理学社会学 ...查看


  • MERIDIAN | 焦虑是我们的"良师"
  • 罗洛·梅 罗洛·梅(Rollo May),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代表人物之一.1909年生,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长期担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并曾担任怀特学院的主任分析师 ...查看


  • 祈望神话-读书笔记
  • <祈 望 神 话> --罗洛·梅 读 书 笔 记 <祈 望 神 话> --罗洛·梅 一. 摘要 (一) 总序 罗洛·梅(Rollo may,1909-1994)被称作"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也是人 ...查看


  • 大学生情绪困扰与人际关系
  • 大学生情绪困扰与人际关系 文章作者:网络 浏览次数:168 字体: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添加时间:2010-9-21 10:40:35 提交教师:admin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组成部分,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引起的一种主 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