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作者:王正光 李永前 金璟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4期

摘要: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新时期云南省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规划,是提升云南县域经济水平的支撑力量,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从特色农业的认识入手,针对云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依据云南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目标,提出完善农业产业、特色农产品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机制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等措施,以实现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云南省 特色农业 发展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认识

特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经济区域各种区位优势,在全国经济地理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面向市场的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就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而言,这一概念的理解须从以下特点人手:

1.区域性。一定的区域范围是特色农业存在的前提。特色农业总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特色农业。故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是基于云南得天独厚的高原自然地理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来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离开云南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及优越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这些基础条件来谈发展云南特色农业,培育代表性农作物产业就是无的放矢,成为空谈。

2.相对性。由于经济区域有大小之分,且所拥有的各种区位优势不尽相同,因而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相对性的特点。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这里囊括了中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各种气候带,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根据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做出选择。全省地州中较大经济区域有其特色,较小经济区域也有其特色农业,它们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优势性。一个经济区域的特色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其区域优势,在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而特色农业在该经济区域范围内,无论是就业比重还是产值比重都应该较大。同时,与其他区域相比较,该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品牌知名度、社会影响力也应相对比较高,这样才能显示出其农业特色来。

4.外向性。特色农业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之间必须加强横向联系和经济技术合作,利用内外两方面的资源,面向内外两个市场,依靠资源禀赋优势,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有效配置,在竞争中获得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例如:云南的高

端野生菌与鲜切花这类的保鲜期短的特色农产品正是与区域外的销售渠道、物流运输相结合才能在短时间内离开原产地进入国内外消费地超市,成为区域外市场上消费者的宠儿。

5.群体性。特色农业不应是单独的个别产业部门,而是以某些优势为基础,培植一个主导部门,并以该主导部门为中心,利用其前后的联系,发展多个产业部门。云南发展特色农业的战略需要考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扶持好产业集群在经济区域内外的扩散作用,辐射作用及带动作用,以弱化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在云南省,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60%的创汇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显而易见,农业的基础地位无可替代,没有农民的增收致富,没有农村的和谐稳定,云南的跨越发展就无从谈起。2011年,云南省烤烟种植面积700多万亩,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优质烟叶生产大省;橡胶700多万亩,产量超过30万吨,跃居全国第一;甘蔗面积450万亩,产糖200万吨,是全国第二大蔗糖生产基地;茶叶面积560多万亩,产量25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三;鲜花红遍中国、绽放海外;咖啡成为中国第一大生产和出口基地;蔬菜种植面积1100多万亩,成为产值超百亿的大产业;马铃薯种植规模10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三;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的种植面积达4500多万亩,成为中国干果生产大省。

但在成绩面前也不难发现全省农业总体仍处于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层次低、经济效益总体不高的境地,依然是全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最明显的“短板”,不少地区仍是“农业弱县、财政穷县”,现代农业发展滞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不突出。最能体现云南农业地位的特色农业,虽然烟、胶、茶、花等多个特色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头顶全国第一的桂冠,蔗、菜、果、药、畜的体量也在全国靠前,但除云烟、云花等少数产品在国内有绝对的产业优势和市场话语权外,多数产品和产业,仍经不起市场的风吹雨打,整体上仍处于产业发展低层次,大而不强、大而无名的传统粗放发展阶段。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特色农业的形成是建立在区际差异基础上的,而区际差异即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资源赋存差异、历史基础差异、产业结构差异等内容。云南省在诸如种植面积、产品产量、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由于区域内自然资源差异、人文资源差异、历史基础差异、生产要素差异、产业结构差异等原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分散经营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在解放我国农村生产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带来了帮助。但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水平的提高,分散经营这种组织形式却成为阻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障碍。农业的细碎化分散经营使得原本就在第一、二、三产业间处于弱势产业的农

关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作者:王正光 李永前 金璟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4期

摘要: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新时期云南省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规划,是提升云南县域经济水平的支撑力量,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从特色农业的认识入手,针对云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依据云南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目标,提出完善农业产业、特色农产品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机制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等措施,以实现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云南省 特色农业 发展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认识

特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经济区域各种区位优势,在全国经济地理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面向市场的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就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而言,这一概念的理解须从以下特点人手:

1.区域性。一定的区域范围是特色农业存在的前提。特色农业总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特色农业。故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是基于云南得天独厚的高原自然地理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来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离开云南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及优越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这些基础条件来谈发展云南特色农业,培育代表性农作物产业就是无的放矢,成为空谈。

2.相对性。由于经济区域有大小之分,且所拥有的各种区位优势不尽相同,因而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相对性的特点。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这里囊括了中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各种气候带,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根据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做出选择。全省地州中较大经济区域有其特色,较小经济区域也有其特色农业,它们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优势性。一个经济区域的特色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其区域优势,在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而特色农业在该经济区域范围内,无论是就业比重还是产值比重都应该较大。同时,与其他区域相比较,该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品牌知名度、社会影响力也应相对比较高,这样才能显示出其农业特色来。

4.外向性。特色农业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之间必须加强横向联系和经济技术合作,利用内外两方面的资源,面向内外两个市场,依靠资源禀赋优势,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有效配置,在竞争中获得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例如:云南的高

端野生菌与鲜切花这类的保鲜期短的特色农产品正是与区域外的销售渠道、物流运输相结合才能在短时间内离开原产地进入国内外消费地超市,成为区域外市场上消费者的宠儿。

5.群体性。特色农业不应是单独的个别产业部门,而是以某些优势为基础,培植一个主导部门,并以该主导部门为中心,利用其前后的联系,发展多个产业部门。云南发展特色农业的战略需要考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扶持好产业集群在经济区域内外的扩散作用,辐射作用及带动作用,以弱化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在云南省,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60%的创汇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显而易见,农业的基础地位无可替代,没有农民的增收致富,没有农村的和谐稳定,云南的跨越发展就无从谈起。2011年,云南省烤烟种植面积700多万亩,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优质烟叶生产大省;橡胶700多万亩,产量超过30万吨,跃居全国第一;甘蔗面积450万亩,产糖200万吨,是全国第二大蔗糖生产基地;茶叶面积560多万亩,产量25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三;鲜花红遍中国、绽放海外;咖啡成为中国第一大生产和出口基地;蔬菜种植面积1100多万亩,成为产值超百亿的大产业;马铃薯种植规模10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三;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的种植面积达4500多万亩,成为中国干果生产大省。

但在成绩面前也不难发现全省农业总体仍处于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层次低、经济效益总体不高的境地,依然是全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最明显的“短板”,不少地区仍是“农业弱县、财政穷县”,现代农业发展滞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不突出。最能体现云南农业地位的特色农业,虽然烟、胶、茶、花等多个特色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头顶全国第一的桂冠,蔗、菜、果、药、畜的体量也在全国靠前,但除云烟、云花等少数产品在国内有绝对的产业优势和市场话语权外,多数产品和产业,仍经不起市场的风吹雨打,整体上仍处于产业发展低层次,大而不强、大而无名的传统粗放发展阶段。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特色农业的形成是建立在区际差异基础上的,而区际差异即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资源赋存差异、历史基础差异、产业结构差异等内容。云南省在诸如种植面积、产品产量、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由于区域内自然资源差异、人文资源差异、历史基础差异、生产要素差异、产业结构差异等原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分散经营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在解放我国农村生产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带来了帮助。但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水平的提高,分散经营这种组织形式却成为阻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障碍。农业的细碎化分散经营使得原本就在第一、二、三产业间处于弱势产业的农


相关文章

  • 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 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摘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建设桥头堡,是云南"十二五"时期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当前云南推进"桥头堡"建设,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认识 ...查看


  • 机关公文的种类用途及其有关材料的写作要求
  • 机关公文的种类用途及其有关材料的写作要求 一.机关公文的种类及其用途 机关公文的种类,按照<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分别是14 类和13 类. 第一,公文的种类表述 <条例& ...查看


  • 商务星球版新版地理八年级上[繁荣地方特色文化]教案
  • <繁荣地方特色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的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了解主要旅游景区特色文化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了解我国地方特色文化石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查看


  • 普洱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思考
  • 2014· 3 普洱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思考 岩 1前言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战略,也是省委.省政府紧跟世界潮流和把握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 ...查看


  •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中/英文):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Chinese Ethnic History and Culture 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3. 周学时/学分:2/2 ...查看


  • 对宜良烤鸭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探究
  • 社会调查报告 题 目 姓 名 周 权 学 号 114020067 院 系 哲学与政法学院政治系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A 班 对宜良烤鸭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探究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周权 摘要:近年来, 一些食品越来越多地 ...查看


  • 云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现状及对策研究
  • 云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现 状及对策研究 一.立项的依据和意义(包括项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参考文献) (一)项目的研究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 ...查看


  • 2014毛概社会实践选题
  • 2014毛概社会实践选题 第一类 第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名单(共59个) 序号 基地名称 1 北京市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基地 2 北京市朝阳区服装产业基地 3 天津市开发区中药及西药产品基地 4 天津市宝坻乐器基地 5 天津市武 ...查看


  • c12-3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 麻栗坡民族中学初中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