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中/英文):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Chinese Ethnic History and

Culture

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3、 周学时/学分:2/2 4、 授课对象:人文学院

5、 使用教材:王钟翰.中国民族史概要[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

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

二、课程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以中国民族史为主要方向的专门史专业和民族学专业是云南大学的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民族史与民族学研究是云南大学历史悠久的特色和优势。当前,由于2008年的拉萨事件和2009年的乌鲁木齐事件,关于中国民族工作得失的讨论跃然纸上,民族工作功不可没但“微调”已成必然。基于此,我们在人文学院开设本课程,讲授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当前中国民族的来历及其形成过程,认识中华各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综合素质,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愫。同时了解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和民族学的学科发展历程,缅怀前辈学者的学术经历和辉煌成绩,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本课程主要讲授当前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及历史上曾经生存、活动于中国境内的各古代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介绍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探讨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特点和规律,为从事有关民族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为现在和未来正确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教学分五部分进行:一、云南大学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分七个方面介绍云南

大学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二、当代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介绍新中国开展的民族识别及其历程,从各民族语言系属及地域分布相结合的角度,逐一简介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族源、文化等内容。三、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四、历史上生存活动于中国境内的古代民族。包括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等。五、中国民族文化。包括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宗教文化、婚姻文化、节日文化等。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学习“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关中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基础知识,了解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增强学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的历史过程的认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弘扬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精神;系统学习并认识各民族共同创造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家爱民族的深厚情感,促进社会主义条件下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有关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基础知识内容丰富,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源远流长。应将课堂讲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特别是要借助互联网上有关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丰富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通过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四、教学进度表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笔试与平时作业相结合。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期中作业占20%,期末考占70%。

六、理论部分

第一讲 云南大学的中国民族史研究(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了解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和民族学的学科发展历程,缅怀前辈学者的学术经历和辉煌成绩,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方国瑜、江应樑、杨堃的民族史与民族学研究。

教学难点:方国瑜、江应樑、杨堃的民族史与民族学研究的历程与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一、杨成志在云南的人类学调查

二、吴文藻建立的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 三、方国瑜与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

四、杨堃、江应樑教授先后到云南大学任教

五、方国瑜、杨堃、江应樑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 六、云南大学历史系少数民族专门化的建立 七、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

本章基本概念:

方国瑜 江应樑 杨堃

本章思考题:

1、阅读方国瑜《略述治学经历》、江应樑《自传》、杨堃《杨堃自叙》,结合三位先生的学术经历,谈谈你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讲 当代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12学时)

教学目的:逐一介绍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族源、简史、文化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与基础知识,结合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各少数民族的感性认识,从而正确理解和评价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和民族平等政策。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评价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和民族平等政策。

教学难点:理解和评价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和民族平等政策。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一节 新中国的民族识别 一、乾隆二十六年的《皇清职贡图》 二、新中国民族识别的历程 三、56个民族56朵花 第二节 五十六个民族概况

一、语言学的分类:中国民族语言系属简表 二、五十六个民族的地域分布 三、回族 四、东北地区

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满族、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

族、赫哲族

未定语系民族:朝鲜族 五、北方地区

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民族:蒙古族、东乡族、土族、达斡尔族、保安族 六、西北地区

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

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

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俄罗斯族 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塔吉克族 七、西南地区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共17个民族

藏语支民族:藏族,门巴族 羌语支民族:羌族,普米族

彝语支民族: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 景颇语支民族:景颇族,独龙族 缅语支民族:阿昌族

未定语支民族:珞巴族,土家族,白族,怒族

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民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 八、西南、中南和东南地区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壮族,毛南族,

仫佬族,黎族

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族,瑶族,畲族 汉藏语系,语族未定民族:仡佬族 暂定汉藏语系民族:京族 九、台湾地区

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民族:高山族

目前享受原住民权益的台湾少数民族共14族:泰雅、赛夏、布农、邹、排湾、鲁凯、卑南、阿美、雅美、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赛德克族

第三节 未识别民族

夏尔马人、克木人、僜人、白马人

本章基本概念:

《皇清职贡图》 民族识别 回族 满族 蒙古族(55个少数民族均可)

本章思考题:

1、如何评价新中国的民族识别与民族平等政策?

2、列举你自己感兴趣的3~5个少数民族,简要介绍其人口、分布、族源、简史、文化等基本内容。

3、就目前台湾地区的高山族状况,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4、简述台湾地区享受原住民权益的14种少数民族。

5、就目前中国境内的未识别民族夏尔马人、克木人、僜人、白马人等,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第三讲 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4学时)

教学目的: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各民族的凝聚核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汉民族的来源即华夏族的起源与形成,汉民族形成的条件与标志,有关汉民族形成问题的争论,汉民族成为中国民族凝聚核心的根源,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等问题。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汉民族成为中国民族凝聚核心的根源及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由于汉民族形成问题在中国民族识别历程中最具代表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民族识别政策的认识。

教学难点:汉民族成为中国民族凝聚核心的根源及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一、远古人类在华夏大地的生息繁衍 二、中华民族起源的特点:土著与多元 三、考古学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起源

四、古代传说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及早期活动五、华夏族的起源 六、华夏族的形成

七、华夏族处理夏夷关系的策略和原则 1、五服之制 2、尊王攘夷

第二节 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一、汉民族的形成 二、汉民族形成的条件 三、汉民族形成的标志

四、有关汉民族形成问题的争论 第三节 汉民族的历史作用

一、汉民族成为中国民族凝聚核心的根源 二、汉语和汉字的特殊功能。

三、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本章基本概念:

华夏族 五服之制 尊王攘夷 “五朵金花”

本章思考题:

1、简述华夏民族的起源及形成。

2、简述华夏族处理夏夷关系的策略和原则。 3、简述汉民族的形成条件与标志。

4、你如何评价有关汉民族形成问题的争论。 5、试述汉民族成为中国民族凝聚核心的根源。 6、试述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7、观看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拍摄的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共8集,题目自拟,写一篇小论文式的《观后感》。

第四讲 历史上生存活动于中国境内的古代民族(10学时)

教学目的:逐一介绍历史上曾经生存、活动于中国境内,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古代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匈奴的来源、匈奴国家的建立、匈奴的政权机构与官制、匈奴与两汉王朝的关系;突厥的来源、突厥汗国的建立与分裂、后突厥汉国、突厥与隋唐王朝的关系、突厥的社会文化等。

教学难点:匈奴的来源、匈奴与两汉王朝的关系;突厥的来源、突厥汗国的建立与分裂、后突厥汉国、突厥与隋唐王朝的关系。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古代民族(2学时) 一、东夷

二、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 三、北狄

四、北方地区的古代民族 五、西戎

六、西北地区的古代民族 八、南蛮

九、南方地区的古代民族

十、胡

第二节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代民族 一、匈奴 1.匈奴的来源 2.匈奴国家的建立 3.匈奴的政权机构与官职 4.匈奴与汉朝的关系 5.匈奴的经济文化 二、乌桓 三、鲜卑

第三节 隋唐宋时期的古代民族 一、突厥 1.突厥的来源 2.突厥汗国的建立 3.东突厥汗国 4.西突厥汗国 5.后突厥汗国 6.突厥的社会与文化 二、契丹

本章基本概念:

华夷五方格局 东夷 北狄 西戎突厥 契丹

本章思考题:

1、简述华夷五方格局的内涵及其影响。2、简述匈奴的历史与文化。 3、简述匈奴与两汉王朝的关系。 4、简述乌桓的历史与文化。

胡 乌桓鲜卑 南蛮 匈奴

5、简述鲜卑的历史与文化。 6、简述突厥的历史与文化。 7、简述突厥与隋唐王朝的关系。

第五讲 中国各民族文化(8学时)

教学目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又是民族识别的基本要素之一。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对推动人类进步起着重要作用。民族语文直接关系着民族识别与权利,是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文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民族识别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中国各民族的语言系属分类,停止使用的中国古代民族文字。

教学难点:中国各民族的语言系属分类,停止使用的中国古代民族文字。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第一节 中国各民族语言 一、中国各民族语言概述 二、中国民族语言系属分类

三、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 汉语(Chinese language) 藏缅语族(Tibeto-Burman group) 壮侗语族(Zhuang-Dong group) 苗瑶语族(Miao-Yao group) 四、阿尔泰语系(Altaic family) 蒙古语族(Mongolian group) 突厥语族(Turkic group)

满-通古斯语族(Manchu-Tungusic group )

五、南岛语系 (Austronesian family)

印度尼西亚语族(Indonesian group)

六、南亚语系 (Austro-Asiatic family)

孟高棉语族(Mon-Khmer group)

七、印欧语系 (Indo-European family)

斯拉夫语族(Slavic group)

伊朗语族(Iranian group)

八、未定语系语言:朝鲜语和京语

第二节 中国各民族文字

一、中国各民族文字概述

二、历史某个时期开始一直使用的民族文字

三、为少数民族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四、停止使用的中国古代民族文字

五、非字母文字和字母文字

六、汉字在中国统一中的作用

本章思考题:

1、简述中国民族语言概况。

2、简述中国民族文字概况。

3、简述中国各民族的语言系属。

4、简述汉字在中国统一中的作用。

第六讲 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疆域(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通过讲授中国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疆域的发展、形成与演变历程和“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祖国疆域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处于动态之中而非一成不变,“中国”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所指。

教学重点:中国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疆域的发展、形成与演变历程,“中

国”一词含义的变化。

教学难点:中国历史疆域的发展、形成与演变历程,“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经过。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第一节 中国民族赖以发展的地理环境

一、中国地理大势

二、地理环境影响中国历史的具体表现

三、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影响下的中国文化

第二节 “中国”一词的含义及其演变

一、 夏商周三代的“中国”概念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概念

三、 汉唐时期的“中国”概念

四、 宋元明时期的“中国”概念

五、 清代到民国时期的“中国”概念

第三节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演变

本章思考题:

1、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影响下的中国文化有何表现?

2、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3、夏商周三代的“中国”指的是什么?

4、“中国”一词的含义发展到现代中国含义是在什么时期?其大概情况如何?

5、中国疆域的形成与演变经过了几个阶段?

6、“中国”一词的含义及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7、中国疆域的形成与演变。

第七讲 民族与宗教(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以具体民族宗教为例,向学生阐释宗教的本质、社会功能及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粗通“宗教”概念。

教学重点:宗教的本质、社会功能及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宗教的本质。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第一节 宗教的本质

第二节 宗教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第四节 民族宗教释例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宗教?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宗教本质的几种认识是什么?

3、谈谈你对马克思“宗教鸦片论”的看法。

4、宗教在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5、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6、结合你身边的实例,谈谈对“民族与宗教”的看法。

7、宗教的社会功能体现在什么地方?

8、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是什么?

第八讲 中国民族的婚姻与家庭(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本讲主要用具体实例向学生介绍中国民族的婚姻与家庭,让其了解、掌握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婚姻与家庭形式,从而把握婚姻与家庭的实质。

教学重点:中国民族婚姻与家庭的实质。

教学难点:婚姻与家庭的实质。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第一节 婚姻

一、 人类婚姻的演变

二、 中国古代婚姻

三、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第一节 家庭

一、家庭发展史的研究

二、家庭的历史变迁

三、我国少数民族家庭

四、我国的婚姻与家庭发展趋势

本章基本概念:

婚姻 妻姐妹婚 夫兄弟婚 交错从表婚 平行从表婚 服役婚

交换婚 家庭 从妻居

本章思考题:

1、婚姻的基本形态。

2、纳人(摩梭)的走婚有和特点。为何纳人走婚能够长期延续?

3、家庭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纳人的家屋有何特点?

5、何谓姑爷种与丈人种?

6、试述我国婚姻与家庭的发展趋势。

第九讲 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通过讲授中国境内民族主要传统节日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民族节日的特点,理解民族节日与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民族节日的特点,民族节日与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民族节日与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一、传统节日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

三、几个主要节日的形式与内容

四、传统节日与民族的关系

本章基本概念:

泼水节 古尔邦节 新年祭

本章思考题:

1、请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民族节日。

2、民族节日与民族的关系如何?

参考文献

[1]方国瑜.略述治学经历[A].林超民.方国瑜文集(第一辑)[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江应樑.自传[A].江应樑.江应樑民族研究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

[3]杨堃.杨堃自叙[J].史学理论研究,1998,(4).

[4]林超民.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引下——记云南大学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A].林超民.林超民文集(第二卷)[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5]黄学光、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6]杨圣敏、丁宏副.中国民族志(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年.

[7]陈杰.台湾原住民概论[M].(台湾原住民丛书),北京:台海出版社,2008年.

[8]该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6年.

[9]贾敬颜.汉人考[J].中国社会科学,1985,(6).

[10]《历史研究》编辑部.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集[M].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11]卢勋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12][法]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著、陈彦译.新汉民族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张富祥.东夷文化通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4]马长寿.北狄与匈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林干.东胡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16]林干.匈奴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17]马长寿.乌桓与鲜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林干.突厥与回纥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19]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0]“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共57本,包括59种少数民族语言。2008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修订本,共6卷,增写了《满语简志》共60种。

[21]该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22]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23]杨建新.“中国”一词和中国疆域形成再探讨[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2).

[24]邹逸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J].http://www.xtmm.cn/2009/0830/0MMDAwMDAxMjk0MA.html.

[25]谭其骧.中国历史疆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3).

[26]葛剑雄.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年.

[27]赵志毅.宗教本质新论[J].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4).

[28]别振宇.宗教的社会功能探析[J].民族大家庭,2009年,(4).

[29]张岱年、季羡林.新编中国宗教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0]徐艳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宗教本质的论争及其反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6).

[3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32]和钟华.生存和文化的选择——摩梭母系制及其现代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3]周华山.无父无夫的社会[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

执笔人:潘先林 周立英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中/英文):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Chinese Ethnic History and

Culture

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3、 周学时/学分:2/2 4、 授课对象:人文学院

5、 使用教材:王钟翰.中国民族史概要[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

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

二、课程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以中国民族史为主要方向的专门史专业和民族学专业是云南大学的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民族史与民族学研究是云南大学历史悠久的特色和优势。当前,由于2008年的拉萨事件和2009年的乌鲁木齐事件,关于中国民族工作得失的讨论跃然纸上,民族工作功不可没但“微调”已成必然。基于此,我们在人文学院开设本课程,讲授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当前中国民族的来历及其形成过程,认识中华各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综合素质,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愫。同时了解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和民族学的学科发展历程,缅怀前辈学者的学术经历和辉煌成绩,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本课程主要讲授当前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及历史上曾经生存、活动于中国境内的各古代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介绍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探讨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特点和规律,为从事有关民族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为现在和未来正确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教学分五部分进行:一、云南大学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分七个方面介绍云南

大学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二、当代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介绍新中国开展的民族识别及其历程,从各民族语言系属及地域分布相结合的角度,逐一简介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族源、文化等内容。三、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四、历史上生存活动于中国境内的古代民族。包括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等。五、中国民族文化。包括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宗教文化、婚姻文化、节日文化等。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学习“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关中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基础知识,了解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增强学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的历史过程的认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弘扬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精神;系统学习并认识各民族共同创造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家爱民族的深厚情感,促进社会主义条件下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有关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基础知识内容丰富,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源远流长。应将课堂讲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特别是要借助互联网上有关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丰富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通过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四、教学进度表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笔试与平时作业相结合。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期中作业占20%,期末考占70%。

六、理论部分

第一讲 云南大学的中国民族史研究(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了解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和民族学的学科发展历程,缅怀前辈学者的学术经历和辉煌成绩,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方国瑜、江应樑、杨堃的民族史与民族学研究。

教学难点:方国瑜、江应樑、杨堃的民族史与民族学研究的历程与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一、杨成志在云南的人类学调查

二、吴文藻建立的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 三、方国瑜与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

四、杨堃、江应樑教授先后到云南大学任教

五、方国瑜、杨堃、江应樑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 六、云南大学历史系少数民族专门化的建立 七、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

本章基本概念:

方国瑜 江应樑 杨堃

本章思考题:

1、阅读方国瑜《略述治学经历》、江应樑《自传》、杨堃《杨堃自叙》,结合三位先生的学术经历,谈谈你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讲 当代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12学时)

教学目的:逐一介绍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族源、简史、文化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与基础知识,结合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各少数民族的感性认识,从而正确理解和评价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和民族平等政策。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评价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和民族平等政策。

教学难点:理解和评价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和民族平等政策。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一节 新中国的民族识别 一、乾隆二十六年的《皇清职贡图》 二、新中国民族识别的历程 三、56个民族56朵花 第二节 五十六个民族概况

一、语言学的分类:中国民族语言系属简表 二、五十六个民族的地域分布 三、回族 四、东北地区

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满族、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

族、赫哲族

未定语系民族:朝鲜族 五、北方地区

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民族:蒙古族、东乡族、土族、达斡尔族、保安族 六、西北地区

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

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

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俄罗斯族 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塔吉克族 七、西南地区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共17个民族

藏语支民族:藏族,门巴族 羌语支民族:羌族,普米族

彝语支民族: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 景颇语支民族:景颇族,独龙族 缅语支民族:阿昌族

未定语支民族:珞巴族,土家族,白族,怒族

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民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 八、西南、中南和东南地区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壮族,毛南族,

仫佬族,黎族

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族,瑶族,畲族 汉藏语系,语族未定民族:仡佬族 暂定汉藏语系民族:京族 九、台湾地区

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民族:高山族

目前享受原住民权益的台湾少数民族共14族:泰雅、赛夏、布农、邹、排湾、鲁凯、卑南、阿美、雅美、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赛德克族

第三节 未识别民族

夏尔马人、克木人、僜人、白马人

本章基本概念:

《皇清职贡图》 民族识别 回族 满族 蒙古族(55个少数民族均可)

本章思考题:

1、如何评价新中国的民族识别与民族平等政策?

2、列举你自己感兴趣的3~5个少数民族,简要介绍其人口、分布、族源、简史、文化等基本内容。

3、就目前台湾地区的高山族状况,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4、简述台湾地区享受原住民权益的14种少数民族。

5、就目前中国境内的未识别民族夏尔马人、克木人、僜人、白马人等,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第三讲 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4学时)

教学目的: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各民族的凝聚核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汉民族的来源即华夏族的起源与形成,汉民族形成的条件与标志,有关汉民族形成问题的争论,汉民族成为中国民族凝聚核心的根源,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等问题。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汉民族成为中国民族凝聚核心的根源及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由于汉民族形成问题在中国民族识别历程中最具代表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民族识别政策的认识。

教学难点:汉民族成为中国民族凝聚核心的根源及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一、远古人类在华夏大地的生息繁衍 二、中华民族起源的特点:土著与多元 三、考古学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起源

四、古代传说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及早期活动五、华夏族的起源 六、华夏族的形成

七、华夏族处理夏夷关系的策略和原则 1、五服之制 2、尊王攘夷

第二节 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一、汉民族的形成 二、汉民族形成的条件 三、汉民族形成的标志

四、有关汉民族形成问题的争论 第三节 汉民族的历史作用

一、汉民族成为中国民族凝聚核心的根源 二、汉语和汉字的特殊功能。

三、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本章基本概念:

华夏族 五服之制 尊王攘夷 “五朵金花”

本章思考题:

1、简述华夏民族的起源及形成。

2、简述华夏族处理夏夷关系的策略和原则。 3、简述汉民族的形成条件与标志。

4、你如何评价有关汉民族形成问题的争论。 5、试述汉民族成为中国民族凝聚核心的根源。 6、试述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7、观看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拍摄的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共8集,题目自拟,写一篇小论文式的《观后感》。

第四讲 历史上生存活动于中国境内的古代民族(10学时)

教学目的:逐一介绍历史上曾经生存、活动于中国境内,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古代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匈奴的来源、匈奴国家的建立、匈奴的政权机构与官制、匈奴与两汉王朝的关系;突厥的来源、突厥汗国的建立与分裂、后突厥汉国、突厥与隋唐王朝的关系、突厥的社会文化等。

教学难点:匈奴的来源、匈奴与两汉王朝的关系;突厥的来源、突厥汗国的建立与分裂、后突厥汉国、突厥与隋唐王朝的关系。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古代民族(2学时) 一、东夷

二、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 三、北狄

四、北方地区的古代民族 五、西戎

六、西北地区的古代民族 八、南蛮

九、南方地区的古代民族

十、胡

第二节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代民族 一、匈奴 1.匈奴的来源 2.匈奴国家的建立 3.匈奴的政权机构与官职 4.匈奴与汉朝的关系 5.匈奴的经济文化 二、乌桓 三、鲜卑

第三节 隋唐宋时期的古代民族 一、突厥 1.突厥的来源 2.突厥汗国的建立 3.东突厥汗国 4.西突厥汗国 5.后突厥汗国 6.突厥的社会与文化 二、契丹

本章基本概念:

华夷五方格局 东夷 北狄 西戎突厥 契丹

本章思考题:

1、简述华夷五方格局的内涵及其影响。2、简述匈奴的历史与文化。 3、简述匈奴与两汉王朝的关系。 4、简述乌桓的历史与文化。

胡 乌桓鲜卑 南蛮 匈奴

5、简述鲜卑的历史与文化。 6、简述突厥的历史与文化。 7、简述突厥与隋唐王朝的关系。

第五讲 中国各民族文化(8学时)

教学目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又是民族识别的基本要素之一。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对推动人类进步起着重要作用。民族语文直接关系着民族识别与权利,是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文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民族识别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中国各民族的语言系属分类,停止使用的中国古代民族文字。

教学难点:中国各民族的语言系属分类,停止使用的中国古代民族文字。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第一节 中国各民族语言 一、中国各民族语言概述 二、中国民族语言系属分类

三、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 汉语(Chinese language) 藏缅语族(Tibeto-Burman group) 壮侗语族(Zhuang-Dong group) 苗瑶语族(Miao-Yao group) 四、阿尔泰语系(Altaic family) 蒙古语族(Mongolian group) 突厥语族(Turkic group)

满-通古斯语族(Manchu-Tungusic group )

五、南岛语系 (Austronesian family)

印度尼西亚语族(Indonesian group)

六、南亚语系 (Austro-Asiatic family)

孟高棉语族(Mon-Khmer group)

七、印欧语系 (Indo-European family)

斯拉夫语族(Slavic group)

伊朗语族(Iranian group)

八、未定语系语言:朝鲜语和京语

第二节 中国各民族文字

一、中国各民族文字概述

二、历史某个时期开始一直使用的民族文字

三、为少数民族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四、停止使用的中国古代民族文字

五、非字母文字和字母文字

六、汉字在中国统一中的作用

本章思考题:

1、简述中国民族语言概况。

2、简述中国民族文字概况。

3、简述中国各民族的语言系属。

4、简述汉字在中国统一中的作用。

第六讲 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疆域(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通过讲授中国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疆域的发展、形成与演变历程和“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祖国疆域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处于动态之中而非一成不变,“中国”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所指。

教学重点:中国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疆域的发展、形成与演变历程,“中

国”一词含义的变化。

教学难点:中国历史疆域的发展、形成与演变历程,“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经过。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第一节 中国民族赖以发展的地理环境

一、中国地理大势

二、地理环境影响中国历史的具体表现

三、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影响下的中国文化

第二节 “中国”一词的含义及其演变

一、 夏商周三代的“中国”概念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概念

三、 汉唐时期的“中国”概念

四、 宋元明时期的“中国”概念

五、 清代到民国时期的“中国”概念

第三节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演变

本章思考题:

1、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影响下的中国文化有何表现?

2、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3、夏商周三代的“中国”指的是什么?

4、“中国”一词的含义发展到现代中国含义是在什么时期?其大概情况如何?

5、中国疆域的形成与演变经过了几个阶段?

6、“中国”一词的含义及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7、中国疆域的形成与演变。

第七讲 民族与宗教(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以具体民族宗教为例,向学生阐释宗教的本质、社会功能及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粗通“宗教”概念。

教学重点:宗教的本质、社会功能及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宗教的本质。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第一节 宗教的本质

第二节 宗教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第四节 民族宗教释例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宗教?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宗教本质的几种认识是什么?

3、谈谈你对马克思“宗教鸦片论”的看法。

4、宗教在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5、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6、结合你身边的实例,谈谈对“民族与宗教”的看法。

7、宗教的社会功能体现在什么地方?

8、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是什么?

第八讲 中国民族的婚姻与家庭(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本讲主要用具体实例向学生介绍中国民族的婚姻与家庭,让其了解、掌握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婚姻与家庭形式,从而把握婚姻与家庭的实质。

教学重点:中国民族婚姻与家庭的实质。

教学难点:婚姻与家庭的实质。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第一节 婚姻

一、 人类婚姻的演变

二、 中国古代婚姻

三、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第一节 家庭

一、家庭发展史的研究

二、家庭的历史变迁

三、我国少数民族家庭

四、我国的婚姻与家庭发展趋势

本章基本概念:

婚姻 妻姐妹婚 夫兄弟婚 交错从表婚 平行从表婚 服役婚

交换婚 家庭 从妻居

本章思考题:

1、婚姻的基本形态。

2、纳人(摩梭)的走婚有和特点。为何纳人走婚能够长期延续?

3、家庭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纳人的家屋有何特点?

5、何谓姑爷种与丈人种?

6、试述我国婚姻与家庭的发展趋势。

第九讲 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通过讲授中国境内民族主要传统节日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民族节日的特点,理解民族节日与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民族节日的特点,民族节日与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民族节日与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一、传统节日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

三、几个主要节日的形式与内容

四、传统节日与民族的关系

本章基本概念:

泼水节 古尔邦节 新年祭

本章思考题:

1、请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民族节日。

2、民族节日与民族的关系如何?

参考文献

[1]方国瑜.略述治学经历[A].林超民.方国瑜文集(第一辑)[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江应樑.自传[A].江应樑.江应樑民族研究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

[3]杨堃.杨堃自叙[J].史学理论研究,1998,(4).

[4]林超民.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引下——记云南大学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A].林超民.林超民文集(第二卷)[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5]黄学光、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6]杨圣敏、丁宏副.中国民族志(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年.

[7]陈杰.台湾原住民概论[M].(台湾原住民丛书),北京:台海出版社,2008年.

[8]该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6年.

[9]贾敬颜.汉人考[J].中国社会科学,1985,(6).

[10]《历史研究》编辑部.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集[M].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11]卢勋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12][法]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著、陈彦译.新汉民族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张富祥.东夷文化通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4]马长寿.北狄与匈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林干.东胡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16]林干.匈奴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17]马长寿.乌桓与鲜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林干.突厥与回纥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19]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0]“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共57本,包括59种少数民族语言。2008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修订本,共6卷,增写了《满语简志》共60种。

[21]该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22]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23]杨建新.“中国”一词和中国疆域形成再探讨[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2).

[24]邹逸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J].http://www.xtmm.cn/2009/0830/0MMDAwMDAxMjk0MA.html.

[25]谭其骧.中国历史疆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3).

[26]葛剑雄.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年.

[27]赵志毅.宗教本质新论[J].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4).

[28]别振宇.宗教的社会功能探析[J].民族大家庭,2009年,(4).

[29]张岱年、季羡林.新编中国宗教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0]徐艳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宗教本质的论争及其反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6).

[3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32]和钟华.生存和文化的选择——摩梭母系制及其现代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3]周华山.无父无夫的社会[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

执笔人:潘先林 周立英


相关文章

  • 面向21世纪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和特点
  • 经过自1994年上半年开始,至1995年底的一年半时间,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相衔接的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终于形成了送审稿.等待国家教委有关领导审批后,将于1996年在全 国颁布试行.并根据此大纲,从1997 ...查看


  •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
  • 历史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 历史教学大纲 (试用) 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 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 ...查看


  •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与钱穆[国史大纲]比较研究
  • 编者按 作者简介:赵梅春(1964-),女,湖南邵东人,博士,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 文章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期 第51-57页.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钱 ...查看


  • [政治学]教学大纲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政 法 分 院 执笔人:陈海燕 审稿人:王淑敏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三.教学目标:<政治学>是 ...查看


  • 中国历史文化教学大纲
  • <中国历史文化>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中国历史文化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中国历史文化教 ...查看


  •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doc
  •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 ...查看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23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中心小学 褚艳梅 [摘要]中华民族勤劳.智慧,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祖先给我们留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等 ...查看


  • 初二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 计划一:初二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 ...查看


  •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标准预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了磨制钻孔技术 2. 专门记述典章制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