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摘 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曾经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渐渐地,人们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展现于服饰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给现代服装带来新的生机, 也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广西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支系较多,服饰文化同样也会丰富多彩,由于我本身是广西壮族人,下面让我们走进壮族的服饰文化世界。

【关键词】壮族服饰 文化 地理环境

壮族传统服饰以方言土语为界,呈现不同形态和文化内涵,刺绣与壮锦是其主要的装饰手段。壮族传统服饰大量的鲜花和青蛙纹样以及鸟尾、鸟冒饰等折射了壮族的自然崇拜文化。壮族服饰简单实用,美观大方的样式以及腰围、背带的发明使用是南方稻作文化的产物。壮族服饰将诞生的隆重、成长的喜悦、恋爱的陶醉、嫁娶的热烈、年老的尊贵,演绎得豁达而深刻,是人生礼俗的反映。壮族传统服饰色调朴素、式样简洁、装饰精美的个性风格体现了壮族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民族心理性格,更凝结了稻作民族对土地、青山、绿水、鲜花的审美取向。建设壮族文化博物馆群,收藏、展示壮族服饰文化,建设壮族文化生生态保护区,开发壮族锦绣工艺品等,让民族服饰以活态方式传承。

一、服饰简介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穿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下穿宽肥黑裤,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二、工艺条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印受地理气候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决定性影响,造就了其特定的基本式样。

1、由于气候的原因,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又由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

2、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大概是因为当地的气候适合其生长。

三、头饰

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从广西花山崖画上可见早期壮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女留长辫。

到唐代,男子仍断发,女子挽髻垂于后,用三、四寸的竹条斜贯其中。宋代壮族地区流行椎髻。清代曾强迫小镇及读书做官的人留长辫子。但乡村男子依然剪断头发,不理清廷禁令。

1949年后,各地妇女的发饰仍保持一定特色。老年妇女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在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把顶心长发翻到前额,用白布扎好,插上银梳。女孩子的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这些发型,显然是古代披发的遗风。

四、银饰

壮族妇女有佩金戴银的习俗。妇女的主要饰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等。 银镯式样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多宽的薄片,上面有藤蔓或花卉作装饰;有的打成藤条,上有小枝缠绕、新叶 扶持。镯子的式样繁多,其特点是精致小巧,其形态和花纹多取自壮乡的自然景物,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姑娘们的手镯不仅是装饰品,而且还是爱情的象征。在青黑色的镶边衣服上,配上各种形态的银饰,在黑底的衬托下,银光闪闪,格外明亮。

五、壮族服饰色彩语言

壮族服饰用色的选择是社会的整体选择,是实用和功利的。不管人类的发展处于何种社会阶段,源于人类木性的审美需求是无法忽视和磨灭的。也许这些部位的纹饰是衍生于某些图腾物,或是对一般自然物形的模仿,但这并不影响点缀色的出现是出于壮族先民非功利性的意图。

壮族服饰色彩语言是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归属标志来使用的,它可标示个体的社会角色,如所属支系、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可供社会识别,进行身份、关系判定。

结语

壮族先民的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促使服饰增添了时 代的色彩,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持色和地方色彩的服饰。人体的媚态 与自然景物的美融为一体,俊秀中透出一种艺术的光泽。类似的装饰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壮寨还可见,而居住 在城镇周围或者交通沿线的壮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式样完全汉化,且追求的都是现代时装。

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摘 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曾经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渐渐地,人们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展现于服饰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给现代服装带来新的生机, 也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广西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支系较多,服饰文化同样也会丰富多彩,由于我本身是广西壮族人,下面让我们走进壮族的服饰文化世界。

【关键词】壮族服饰 文化 地理环境

壮族传统服饰以方言土语为界,呈现不同形态和文化内涵,刺绣与壮锦是其主要的装饰手段。壮族传统服饰大量的鲜花和青蛙纹样以及鸟尾、鸟冒饰等折射了壮族的自然崇拜文化。壮族服饰简单实用,美观大方的样式以及腰围、背带的发明使用是南方稻作文化的产物。壮族服饰将诞生的隆重、成长的喜悦、恋爱的陶醉、嫁娶的热烈、年老的尊贵,演绎得豁达而深刻,是人生礼俗的反映。壮族传统服饰色调朴素、式样简洁、装饰精美的个性风格体现了壮族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民族心理性格,更凝结了稻作民族对土地、青山、绿水、鲜花的审美取向。建设壮族文化博物馆群,收藏、展示壮族服饰文化,建设壮族文化生生态保护区,开发壮族锦绣工艺品等,让民族服饰以活态方式传承。

一、服饰简介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穿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下穿宽肥黑裤,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二、工艺条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印受地理气候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决定性影响,造就了其特定的基本式样。

1、由于气候的原因,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又由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

2、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大概是因为当地的气候适合其生长。

三、头饰

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从广西花山崖画上可见早期壮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女留长辫。

到唐代,男子仍断发,女子挽髻垂于后,用三、四寸的竹条斜贯其中。宋代壮族地区流行椎髻。清代曾强迫小镇及读书做官的人留长辫子。但乡村男子依然剪断头发,不理清廷禁令。

1949年后,各地妇女的发饰仍保持一定特色。老年妇女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在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把顶心长发翻到前额,用白布扎好,插上银梳。女孩子的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这些发型,显然是古代披发的遗风。

四、银饰

壮族妇女有佩金戴银的习俗。妇女的主要饰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等。 银镯式样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多宽的薄片,上面有藤蔓或花卉作装饰;有的打成藤条,上有小枝缠绕、新叶 扶持。镯子的式样繁多,其特点是精致小巧,其形态和花纹多取自壮乡的自然景物,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姑娘们的手镯不仅是装饰品,而且还是爱情的象征。在青黑色的镶边衣服上,配上各种形态的银饰,在黑底的衬托下,银光闪闪,格外明亮。

五、壮族服饰色彩语言

壮族服饰用色的选择是社会的整体选择,是实用和功利的。不管人类的发展处于何种社会阶段,源于人类木性的审美需求是无法忽视和磨灭的。也许这些部位的纹饰是衍生于某些图腾物,或是对一般自然物形的模仿,但这并不影响点缀色的出现是出于壮族先民非功利性的意图。

壮族服饰色彩语言是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归属标志来使用的,它可标示个体的社会角色,如所属支系、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可供社会识别,进行身份、关系判定。

结语

壮族先民的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促使服饰增添了时 代的色彩,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持色和地方色彩的服饰。人体的媚态 与自然景物的美融为一体,俊秀中透出一种艺术的光泽。类似的装饰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壮寨还可见,而居住 在城镇周围或者交通沿线的壮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式样完全汉化,且追求的都是现代时装。


相关文章

  • 广西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探论
  • 摘要:广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无论是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味形兼具的饮食习俗,还是淳朴崇礼的礼仪信仰.异彩纷呈的岁时节俗,抑或古朴简约的民族歌舞.神奇独特的婚葬习俗等等,都极富民族艺术魅力,不愧为民族文化中一枝绚丽的奇葩,值得我们进 ...查看


  • 民族团结竞赛家长比赛答案
  • 1 2分 () C 以下有关苗族迁徙错误的是( ). A .第一次大迁徙,是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 的南北两岸 B .第二次大迁徙,是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势大,号称"九黎" ...查看


  • 2014年广西高校"美丽广西
  • 2014年广西高校"美丽广西 梦想起航"区情知识竞赛试题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规划年限为?(A) A.2011―2015年 B.2012―2016年 C.2010―2014年 2.中国 ...查看


  • 浅析广西靖西绣球的文化特征
  • 浅析广西靖西绣球的文化特征 岑菊妹 广西工学院 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6 摘 要:绣球作为壮族民众的传统手工艺品,内含吉祥寓意,传达爱的信息,集审美和收藏价值于一体,其技艺精湛.风格粗犷.纹饰秀美.色彩绚丽.构图和谐,不 ...查看


  • 广西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究
  • 课程教学 C ur r i c ul um T e achi ng 广西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究 胡 宁 玉林537000) (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摘要以广西地域文化为视角,探讨对外汉语教学改革是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 ...查看


  • 壮族瑰宝--铜鼓
  • 姚亮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壮文化的瑰宝.其中包括他擅长的打击乐器--铜鼓. 铜鼓,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 ...查看


  • (1)壮族饮食文化习俗初探
  •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有1600多万,其中93.7%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广东连山.云南文山.贵州黔东南.湖南江华等地,其居住区域基本连成一片.壮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及其先民与当地的汉. ...查看


  • 如何推广广西文化发展
  • 如何促进广西文化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广西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广西壮族自治区GDP的 ...查看


  • 2016公务员申论热点:广西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乡村
  • 2016公务员申论热点: 广西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乡村 人民网南宁10月4日电 (谢振华.朱晓玲)"十·一"国庆假期,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古辣镇水丽村迎来了一大批前来体验农家乐的游客."跟前几年比,村子发生了翻天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