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综合性大作业

北 京 交 通 大 学 《汽车设计》综合性大作业

2014---2015第一学期 教师:陈宏伟

学号 班级 姓名

某款经济型轿车整车参数如下表所示:

表1

一、总体设计

根据该车型已知参数,进行以下总体设计: 1. 主要参数计算:

① 总质量(满载质量)m a 与质量系数ηm0

② 车轮滚动半径R r [按R r =3.05d/(2π) 估算]

③ 后悬

④ 接近角、离去角。 ⑤ 纵向通过半径

2. 发动机选型

① 根据动力性能指标,确定发动机的最大功率P emax 及对应转速n P ,最大扭矩T emax 及对应转速n T 。

② 在表2的四种发动机中进行选型,给出选型依据,计算该车型的发动机适应性系数φ和发动机比功率ηpm 。

表2

二、离合器设计

膜片弹簧离合器参数如表3所示。

1. 膜片弹簧特性计算与工作点设计

膜片弹簧大端的载荷F 1和变形λ1,符合如下关系式:

πEh λ1ln (R /r )⎡⎛λ1(R -r )⎫2⎤R -r ⎫⎛

F 1=f (λ1)==H -λ1H -+h ⎥⎪⎪ 2⎢ 2 ⎪

R 1-r 1⎭⎝2R 1-r 1⎭61-μ(R 1-r 1)⎢⎥⎣⎝⎦ (1) 上式中,弹性模量E =2×105Mpa ,泊松比μ=0.3,其他参数见表3。

载荷变形特性曲线拐点的变形量为λH ,凹点的变形量为λN 。离合器摩擦片的极限磨损量为2mm ,安装工作点的大端变形量λB =0.975λH ,离合器完全分离位置的大端变形量λC =1.2λN 。

① 计算大端载荷变形特性曲线的凸点M 、凹点N 、拐点H 、工作点B 、磨损极限点A 、完全分离点C 的坐标值,填入表4。

② 安装工作点和磨损极限点的位置。 2. 离合器性能参数计算分析

① 计算该离合器的后备系数、摩擦片的单位压力p0,并根据计算结果选

择合适的摩擦片材料。

② 某款经济型轿车发动机最大扭矩Temax 为150Nm ,通过计算,说明选用本离合器是否合适? 3. 离合器操纵机构计算分析

若离合器采用拉线式操纵机构,离合器踏板用钢丝拉线连接分离拨叉,分离拨叉的杠杆比为2.14,离合器踏板的杠杆比为7,计算离合器踏板的最大踏板力F pmax 和最大踏板行程X pmax 。

三、变速驱动桥设计

该轿车采用发动机横置前轮驱动(FF),变速器、主减速器和差速器集成为一体,其结构如图所示。

二轴式五档变速箱,各档均为圆柱齿轮传动。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轴距为60mm ,各前进档传动比、齿轮模数,见表1所示。

主减速器为一级圆柱斜齿轮传动,减速比为i 0=4.412 倒档速比为i R =3.583

差速器为普通锥齿轮式差速器,差速器输出端用滑动花键连接实心半轴,半轴通过万向传动装置,连接车轮。

对变速驱动桥进行以下设计与计算。 1、 变速器/减速器参数设计

① 各档齿轮齿数分配

根据给出的各档传动比、模数信息,对五个前进档、主减速器的一、二轴圆柱直齿轮进行齿数分配,为保证传动比和中心矩的要求,可进行高度或角度变位。

要求给出齿数分配的计算过程,将齿数分配、变位系数的计算结果,填入下

② 齿轮强度校核

对输入和输出轴上的一档齿轮,进行弯曲强度和接触强度的校核,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制造工艺。 2、同步器相关参数计算

已知变速手柄到啮合套的传动比为4,换挡机构传动效率为0.85。 各同步器锥面工作长度相同,均为8mm 。

各同步器摩擦锥面半锥角α=6.5°、摩擦系数 f=0.125,

一、二档同步器平均摩擦半径为26.75mm ,三、 四、五档同步器平均摩擦半径为22.5mm

各同步器锁环齿端的锁止面平均半径,比摩擦面平均半径大8mm ① 为保证各档同步器可靠工作,锁环齿端锁止面锁止角β,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② 同步器摩擦面许用压力为1.5Mpa ,为保证摩擦面实际压力小于许用压力,各档的变速手柄最大换档力需满足什么条件?

③ 当车速为15km/h时,从1档挂入2档,此时被同步零件等效转动惯量为17×10-3 kg.m 2。推导变速手柄换档力F s 和同步器同步时间t 之间的函数关系、绘制该函数曲线。当变速手柄换档力分别为30N 、40N 、50N 、60N 时,计算相应的同步器同步时间。

④ 当车速为50km/h时,从3档挂入4档,此时被同步零件等效转动惯量为3.7×10-3 kg.m 2。推导变速手柄换档力F s 和同步器同步时间t 之间的函数关系、绘制该函数曲线。当变速手柄换档力分别为20N 、30 N 、40N 、50N 时,计算相应的同步器同步时间。

3、万向传动装置设计与计算

① 传动轴和转向车轮之间采用Birfield 型球笼式等速万向节,设计该万向节的基本尺寸,包括轴颈直径、钢球直径、星形套的最大、最小直径和槽距、花键齿数,以及球形壳的外径。 ② 计算半轴的临界转速、最高转速和转速安全系数,分析半轴工作转速范围的安全性。

③ 校核传动轴的扭转强度。

四、转向系统设计与分析

该轿车采用整体式后置转向梯形机构,已知主销偏置距为15mm ,方向盘极限转角为900°,梯形臂长m =0.12K ,梯形底角γ=72°,其中K 为主销轴线延长线在地面交点的距离。。

① 根据Ackerman 理想转向几何特性,计算该轿车外/内侧转向轮极限转角

θomax 、θimax 和转向系角传动比i θ。

② 方向盘从中位转向至极限位置过程中,推导内侧转向轮实际转向角θir 与

理想转向角θii 的计算公式。 ③ 绘制内侧转向轮实际转向角θir 、理想转向角θii 随方向盘转角的变化曲线,

求出实际转向角与理想转向角的最大误差。

④ (选作,不记入成绩)对转向梯形机构的梯形臂长m 和梯形底角γ进行

优化设计,使实际车轮转向角与理想值误差最小。

北 京 交 通 大 学 《汽车设计》综合性大作业

2014---2015第一学期 教师:陈宏伟

学号 班级 姓名

某款经济型轿车整车参数如下表所示:

表1

一、总体设计

根据该车型已知参数,进行以下总体设计: 1. 主要参数计算:

① 总质量(满载质量)m a 与质量系数ηm0

② 车轮滚动半径R r [按R r =3.05d/(2π) 估算]

③ 后悬

④ 接近角、离去角。 ⑤ 纵向通过半径

2. 发动机选型

① 根据动力性能指标,确定发动机的最大功率P emax 及对应转速n P ,最大扭矩T emax 及对应转速n T 。

② 在表2的四种发动机中进行选型,给出选型依据,计算该车型的发动机适应性系数φ和发动机比功率ηpm 。

表2

二、离合器设计

膜片弹簧离合器参数如表3所示。

1. 膜片弹簧特性计算与工作点设计

膜片弹簧大端的载荷F 1和变形λ1,符合如下关系式:

πEh λ1ln (R /r )⎡⎛λ1(R -r )⎫2⎤R -r ⎫⎛

F 1=f (λ1)==H -λ1H -+h ⎥⎪⎪ 2⎢ 2 ⎪

R 1-r 1⎭⎝2R 1-r 1⎭61-μ(R 1-r 1)⎢⎥⎣⎝⎦ (1) 上式中,弹性模量E =2×105Mpa ,泊松比μ=0.3,其他参数见表3。

载荷变形特性曲线拐点的变形量为λH ,凹点的变形量为λN 。离合器摩擦片的极限磨损量为2mm ,安装工作点的大端变形量λB =0.975λH ,离合器完全分离位置的大端变形量λC =1.2λN 。

① 计算大端载荷变形特性曲线的凸点M 、凹点N 、拐点H 、工作点B 、磨损极限点A 、完全分离点C 的坐标值,填入表4。

② 安装工作点和磨损极限点的位置。 2. 离合器性能参数计算分析

① 计算该离合器的后备系数、摩擦片的单位压力p0,并根据计算结果选

择合适的摩擦片材料。

② 某款经济型轿车发动机最大扭矩Temax 为150Nm ,通过计算,说明选用本离合器是否合适? 3. 离合器操纵机构计算分析

若离合器采用拉线式操纵机构,离合器踏板用钢丝拉线连接分离拨叉,分离拨叉的杠杆比为2.14,离合器踏板的杠杆比为7,计算离合器踏板的最大踏板力F pmax 和最大踏板行程X pmax 。

三、变速驱动桥设计

该轿车采用发动机横置前轮驱动(FF),变速器、主减速器和差速器集成为一体,其结构如图所示。

二轴式五档变速箱,各档均为圆柱齿轮传动。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轴距为60mm ,各前进档传动比、齿轮模数,见表1所示。

主减速器为一级圆柱斜齿轮传动,减速比为i 0=4.412 倒档速比为i R =3.583

差速器为普通锥齿轮式差速器,差速器输出端用滑动花键连接实心半轴,半轴通过万向传动装置,连接车轮。

对变速驱动桥进行以下设计与计算。 1、 变速器/减速器参数设计

① 各档齿轮齿数分配

根据给出的各档传动比、模数信息,对五个前进档、主减速器的一、二轴圆柱直齿轮进行齿数分配,为保证传动比和中心矩的要求,可进行高度或角度变位。

要求给出齿数分配的计算过程,将齿数分配、变位系数的计算结果,填入下

② 齿轮强度校核

对输入和输出轴上的一档齿轮,进行弯曲强度和接触强度的校核,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制造工艺。 2、同步器相关参数计算

已知变速手柄到啮合套的传动比为4,换挡机构传动效率为0.85。 各同步器锥面工作长度相同,均为8mm 。

各同步器摩擦锥面半锥角α=6.5°、摩擦系数 f=0.125,

一、二档同步器平均摩擦半径为26.75mm ,三、 四、五档同步器平均摩擦半径为22.5mm

各同步器锁环齿端的锁止面平均半径,比摩擦面平均半径大8mm ① 为保证各档同步器可靠工作,锁环齿端锁止面锁止角β,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② 同步器摩擦面许用压力为1.5Mpa ,为保证摩擦面实际压力小于许用压力,各档的变速手柄最大换档力需满足什么条件?

③ 当车速为15km/h时,从1档挂入2档,此时被同步零件等效转动惯量为17×10-3 kg.m 2。推导变速手柄换档力F s 和同步器同步时间t 之间的函数关系、绘制该函数曲线。当变速手柄换档力分别为30N 、40N 、50N 、60N 时,计算相应的同步器同步时间。

④ 当车速为50km/h时,从3档挂入4档,此时被同步零件等效转动惯量为3.7×10-3 kg.m 2。推导变速手柄换档力F s 和同步器同步时间t 之间的函数关系、绘制该函数曲线。当变速手柄换档力分别为20N 、30 N 、40N 、50N 时,计算相应的同步器同步时间。

3、万向传动装置设计与计算

① 传动轴和转向车轮之间采用Birfield 型球笼式等速万向节,设计该万向节的基本尺寸,包括轴颈直径、钢球直径、星形套的最大、最小直径和槽距、花键齿数,以及球形壳的外径。 ② 计算半轴的临界转速、最高转速和转速安全系数,分析半轴工作转速范围的安全性。

③ 校核传动轴的扭转强度。

四、转向系统设计与分析

该轿车采用整体式后置转向梯形机构,已知主销偏置距为15mm ,方向盘极限转角为900°,梯形臂长m =0.12K ,梯形底角γ=72°,其中K 为主销轴线延长线在地面交点的距离。。

① 根据Ackerman 理想转向几何特性,计算该轿车外/内侧转向轮极限转角

θomax 、θimax 和转向系角传动比i θ。

② 方向盘从中位转向至极限位置过程中,推导内侧转向轮实际转向角θir 与

理想转向角θii 的计算公式。 ③ 绘制内侧转向轮实际转向角θir 、理想转向角θii 随方向盘转角的变化曲线,

求出实际转向角与理想转向角的最大误差。

④ (选作,不记入成绩)对转向梯形机构的梯形臂长m 和梯形底角γ进行

优化设计,使实际车轮转向角与理想值误差最小。


相关文章

  • [汽车营销实务]课程教案1
  • <汽车营销实务>课程教案 一.课程定位 <汽车营销实务>主要培养从事汽车企业销售活动或相关工作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本课程在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教学中作为一门能力拓展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销售理论和应用技能为目标的课程 ...查看


  • 职业技能--汽车营销比赛规则
  • 9. 2016年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职组汽车运 用与维修类比赛方案 一.比赛方式和内容 (一)比赛方式 比赛分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两部分组成,理论考试采用计算机考试方式,实操考核根据比赛项目要求对指定车辆(或比赛工件)进行指定作业内容 ...查看


  • 综合实践教案
  • 三 年 执教:级 科 技 活 动 教 案 2013年上 针浮在水上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针浮在水上的秘密,初步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实验用品:一碗水.针.叉子 ...查看


  • 小型汽车维修企业设计 毕业论文
  • 小型汽车维修企业规划设计 摘要:我国的汽车发展较晚,所以造成了汽车维修行业还不太完善,我们应该学习 国外的先进企业模式,但决不能一味的照搬.因为国外的成功经验毕竟是在国外环境下取得的,并不一定适应我国国情,这一点对于我国汽车维修企业的的规划 ...查看


  • 钢结构栈桥2013
  • 一.产品简介: 钢结构栈桥是主要用于火车或汽车装(卸)流体作业的主要基础设备,是装卸油品和各种液体原料的操作平台:结构形式T型,栈桥宽度一般为1.5m桥面高度一般3.7m,在栈桥的一侧或两侧设多个鹤位,栈桥的高度与长度应满足装车作业的要求, ...查看


  • 关于贯彻汽车维护工艺规范的探讨
  • 文通然謦嬲 Technology&EconomyinAreasofCommunicafions(TEAC) 关于贯彻汽车维护工艺规范的探讨 ●高峰(照龙江省交遥征费稽查局齐齐啥尔处,黑麓江舞齐哈尔161000) [摘要]缝合实际,从 ...查看


  • 学科前沿论文
  • 中国矿业大学 学科前沿讲座 姓名: 2011-6-19 学号: 班级: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专业介绍 矿井救灾机器人矿山机械 车辆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 第一章 专业介绍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 ...查看


  • 四年级上册美术
  • 四年级上册美术学期备课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计20课,所有课程按照美术新课程教学法来完成教学.本册教材的教学就像<课标中>所说的:欣赏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使学生在这节短暂的课堂中学习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教材中有动手绘画 ...查看


  • 人教版美术四年级教案
  • 第1课 色彩的冷与暖 教材分析: 色彩的冷暖会让人产生冷暖的联想.本课以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冷暖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体会色彩的情绪.并激发学生在色彩创作中有意识的运用冷色和暖色创造不同的画面效果. 课型: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课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