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旅游业发展的持续性_王筱春

思想战线THINKING   

 SIXIANG  ZHANXIAN   

2002年第4期

第 28 卷No . 4, 2002Vol .  28

论云南旅游业发展的持续性

王筱春

(云南大学云南省地理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223)

摘 要:云南旅游业走过了一段持续发展的历程, 并步入了稳定发展阶段。这是许多影响因子

促成的, 既有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又有资源条件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战略决策, 使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分析, 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许多环节中也还潜伏着问题和隐患。居安思危, 冷静地审视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采取正确解决和应对的措施, 才能确保旅游业发展的持续性。

关键词:云南旅游业; 持续发展; 影响因子;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 (2002) 04-0049-04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Yunnan ' s Tourist Industry

Wang Xiaochun

(College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 and Geo -Scienc es , Yunnan University , Kunming , Yunnan , 650223, China )

A bstract :After a period of susta ined development , Yunnan ' s tourist industry has entered a stage of steady grow th .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is . In the first place , the soc io -economic develop -ment of China as a whole has given it enough impetus , and Yunnan ' s abundant tourist resources have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its development . Besides , the strategic decisions made by the functionary departments of the government have made its healthy growth possible . However , judg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ustain -able development , 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and even crises in Yunnan ' s tourism industry . Actions must be taken to find solu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se problem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industry .

Key W or ds :Yunnan ' s tourist industry ; susta inable development ; factors ; existing problems

  云南旅游业在短短20余年时间内,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呈现持续发展的势头, 已经成为当今新的经

济增长点。2000年, 云南省旅游业总收入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中已达10. 8%,2001年上升到12. 5%。我们冷静客观地面对旅游业发展的现实, 尤其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云南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时, 总会让人倍感忧虑。许多问题, 如经营中的季节振荡和收益不稳定问题、开发中的盲目性问题、现实中的资源破坏和流失问题等等, 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其实, 旅游业中这种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状

况不仅仅为云南所独有, 是旅游业发展初期普遍遇到的问题。但由于云南旅游业发展尤为迅速, 加上环境资源结构的特殊性, 使这个现状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从“事业接待”到经济产业

云南的旅游业真正作为一个经济产业, 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事业全面推进后才开始的。在这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旅游还只是一种由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的“事业接待”服务工作, 还不能算作一种产业。1978年以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人

收稿日期:2002-03-20基金项目:云南省软科学项目(99R14)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 )“云南环境发展项目”。作者简介:王筱春(1964-) , 女, 湖南祈东人, 云南大学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和旅游发展研究。

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旅游逐渐正规化、产业化, 旅游市场也不断扩大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 云南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地采取一系列确实有效的措施, 把云南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使整个旅游业呈持续发展的态势。1978年至2001年, 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由1299人次增加到110万人次, 年均增长34. 1%;旅游外汇收入从83万美元增加到3. 7亿美元, 年均增长30. 1%。1988年到2001年, 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从129万人次增加到4570万人次, 年均增长34. 6%。全省旅游总收入从1978年的500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257亿元, 年均增长45%。[1][2]2000年, 云南省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第18位(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 , [3]旅游业居全国第6位(按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计算) 。

在云南旅游业发展的22年历程中, 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虽然每个阶段的具体情形和特征不尽相同, 但整个发展是良性的、持续性的, 这在旅游业发展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1978~1988年, 是云南旅游业的起步阶段。这时期, 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全面启动, 百废待兴, 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正轨, 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起步发展。1978年组建了云南省旅游局, 成立了云南省旅游领导小组。在这一时期, 以外国游客为多, 1988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2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达1300万美元。[4]国内游客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被纳入到云南省的“七五”发展规划中。云南旅游业告别了“接待型”时代, 走上了注重经济效益的“经营型”发展之路。

1989~1995年, 是云南旅游业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 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以此为中心调整。云南省委省政府抓住时机, 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 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使云南旅游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 完成了从事业接待向经济产业的根本转变。这一时期, 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都有大幅度增长。1989~1995年7年间, 海外旅游者年均增长25. 8%,跃居全国省区排名第7位; 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43. 8%,居全国省区排名第8位; 到1995年, 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60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达1. 65亿美元。同年, 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1622万人次, 全年旅游总收入达61亿元; [1]7年间, 这两项指标年均增长分别达到52. 5%和110%。

1996~2001年, 是云南旅游业的稳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 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确定为云南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采取了许多调整和稳步发展的措施, 基本上巩固了前一阶段发展的成果。虽然此间受到“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 1998年接待海外游客人数略有下降, 但旅游业仍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并创下了1999年国内游客的最高记录。1995~2001年, 全省接待海外游客年均增长18. 8%。国内游客年收入年均增长29. 9%。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7. 1%。随

着云南省旅游总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比重的

增加, 旅游业已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5]

从三个发展阶段的统计数据看, 尽管在各个阶段增长点和具体数字不尽相同, 但都在持续不断地增长, 产业规模日愈扩大, 产业的经济地位也不断在提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 而且还促进了旅游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及条件

云南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是多种条件和影响因子促成的。从大的方面来说, 应归功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成就, 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意识观念的进步。不可想象, 在一个社会经济发育度低下的国度里旅游业能够存在; 同样也不可想象, 在一个封闭、落后的环境和氛围中, 旅游意识和观念能够形成和发展。但是, 在这个大的前提和背景下, 从解析问题、总结规律的目标出发, 我们想从影响因子方面寻找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形成原因, 这无疑是有价值和意义的。由此而论, 我们感到, 云南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是由主观和客观两大因子和条件促成的。

从客观因子来看, 支撑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 一是资源特点和优势, 二是巨大的客源市场, 三是良好的地理环境。

云南旅游资源结构特点和优势, 是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支撑要素和影响因子。旅游业是一个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很强的产业, 资源的结构特点, 资源的品位吸引力, 直接关乎着旅游业的成败。云南旅游资源的特点是自然景观本底条件好, 品位高, 类型多样, 气候宜人, 同时人文资源丰富多彩, 与自然景观和谐对应, 相得益彰, 尤其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不仅个性鲜明, 魅力四射, 而且还具展示性和观赏性, 有巨大的潜能和开发价值, 正是依靠这些独特优势和吸引力的资源, 云南旅游业才长盛不衰, 蜚声海内外。客源市场是旅游业发展的保障和基本条件。在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中, 一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休闲娱乐方式的转变, 一是云南独特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行业的良好声誉, 国内外旅游者纷至沓来, 尤其是在第一、二阶段, 所到的游客大多是第一次慕名而来的, 在诺大的国家、众多的人口, 又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 云南客源充足, 旅游者的热情也很饱满; 此外, 在第三阶段, 借助99' 世界园艺博览会及重大节庆等活动, 不断开辟新的旅游项目, 除广泛吸引了从未到过云南的游客外, 还吸引了二次、三次等回头客, 使旅游客源市场长盛不衰, 不断扩大。

就地理环境而言, 云南邻近的东南亚资源特异, 因而成为世界旅游的热点地区。这些国家政治经济相对稳定, 国际关系也处于历史最佳时期, 具有合作开发旅游业的条件和广阔前景。云南高品位独特的旅游资源逐渐被欧美及东亚等经济发达国家所接受。[6]

在主观因子方面, 一是政府的决策导向, 全社会

共识, 积极关注、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有效地实施和运作, 管理有序, 措施保障有力; 三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

依据云南的发展实际和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 云南省委省政府早就确定了发展旅游业的战略目标。1988年, 在云南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一大产业, 搞好规划, 全面发展”; 1992年, 云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使旅游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 1994年8月, 在云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上, 明确地把旅游业定为云南省新的支柱产业; [4]1999年,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 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通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发展目标, 把旅游业的发展放在一个有利的位置上, 又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确的目标、清晰的发展思路, 极大地推动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旅游业的重视和投入。1991年, 全省有20个旅游行政管理机构, 1995年发展到47个, 1999年增至56个。至今, 全省16个地州市中, 有11个地州市把旅游业定为支柱产业, 5个地州市把旅游业定为重点产业或第三产业中的先导产业。[4]各级政府的重视, 全社会的支持, 是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具体的实施和运作中, 云南省委省政府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 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引导和管理; 同时培植新品和精品, 扩大宣传和影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979~1998年, 云南公路建设投资达250. 7亿元, 其中对旅游干线倾斜投资; 到目前为止, 全省已有10个地州市通航, 并开通10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4]交通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极大地改善了旅游景区的通达性, 延伸了旅游业的地域辐射范围。在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方面, 全省在这方面的投入表现出主动性和超前发展的特点。1978年全省仅有300间客房, 到2000年达到72500间; 1990年有50辆旅游客车, 2000年达到2000多辆; 景区景点增加较快, 截止2001年, 全省有500多个投入营业的景区景点; 其他方面的设施也在相应增加, 目前有旅游涉外饭店670家, [2][5]还有一大批与旅游配套的旅游定点商店、餐馆和娱乐服务场所。这些设施的建设与配套, 使大规模地接待国内外游客成为可能。此外, 构建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加大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 至今已形成了由省内各大专院校的旅游专业、各重点旅游区的旅游职业高中、各地州市的旅游培训中心组成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每年可向社会输送2000多名中高级人才和10000名旅游服务人员。[4]

在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施政过程中, 云南省委省政府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 用经济手段调节、刺激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用行政和法律手段, 加强产业和市场的规范, 实现旅游业的有序和高效发展。首先, 以市场为导向, 注重旅游新产品的开发, 积极培育、开拓新的旅游市场,

“八五”和“九五”

期间, 在扩大宣传和市场营销的力度, 培育国际国内旅游市场, 坚定地走精品化之路的同时, 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第二, 坚持“高起点、超常规、大配套”的方向和目标, 提高旅游业的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 实现产业的集体化经营和规模效应。第三, 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 自力更生与充分利用外资相结合”的方针, [7]多方筹集旅游的开发建设资金, 使旅游业启动开始就与市场接轨。第四, 坚持用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旅游业, 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举措, 动员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各团体支持旅游业发展, 把旅游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第五, 突出重点, 培植精品, 扩大宣传, 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开发资源优、条件好的地区, 巩固和扩大旅游市场占有率, 增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成功地建成了昆明、大理、西双版纳、丽江、中甸五大精品旅游区。第六, 规范行业和市场, 制定法律法规, 推行标准化管理, 保证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出台一系列文件, 加强对旅行社的管理; 成立行业协会, 完善监管体制, 对旅游市场进行整顿, 加强对景区景点的管理; 加大旅游规划中的科技含量, 重视基础研究工作, 按科学的程序组织景区景点开发规划的编制、评审和实施。第七, 重视旅游环境的培植和形象的塑造, 动员社会力量, 通过定期举办旅游交易会和大型节庆活动, 全方位地开展旅游宣传和促销活动, 既提高了云南旅游的知名度, 又唤起了公民的旅游意识。

正是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努力, 促进了云南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培植了一批旅游产业, 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增强了云南旅游业的抗风险能力, 为今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忧思及其对策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人类反思自身的发展历程而提出的新的发展观, 其核心按布氏(Brundt -land ) 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 即重视环境保护, 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一般认为, 可持续发展内涵着五个原则, 即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主权原则、共性原则。按这个宗旨, 结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 现在人们普遍认同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 第一, 旅游业发展要以不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它资源为前提, 并能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资金支持, 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 第二, 旅游资源应能承载日益增长的旅游者数量, 动态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求, 并能保持对未来旅游者的吸引力; 第三, 旅游业必须能满足当地居民长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8]我们应按照这个目标来审视云南旅游业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

在对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时, 决不能对其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予以忽视。实际上, 由于云南旅游业发展迅速, 有些时期甚至是在“超速”的状态下发展, 许多问题被掩盖起来, 加上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发展领域和空间还比较广阔, 所以许多矛盾和

隐患还没有显现出来。以前的持续发展并不等于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当我们冷静地看待旅游发展的现状时, 尤其是当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审视未来的旅游发展时, 总会有许多忧思。为此, 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1. 市场的超负荷运行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必须调整开发理念和手段。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 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持资源和景观对后人的吸引力。云南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一旦毁坏就难以恢复; 民族文化易变和易流失。在当今的旅游市场中, 游客每年在递增, 除了旅游期大量游客的涌入外, 还有大量经商的外来人口入住。这些骤然猛增的外来人员, 不仅带来排污和供给的困难, 还改变了原来的人口结构和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环境的退化, 资源的破坏, 吸引力的下降, 最终将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早有专家呼吁:限制客流量和外来人口, 坚决摈弃那种不顾资源环境承载力、只顾眼前利益的“竭泽而渔”之举。现在看来, 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依然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加强旅游市场信息的分析和引导, 加强经营中的计划性和管理中的科学性、主动性势在必行。

2. 季节波动的负面效应日益扩大, 应拓展旅游辐射范围。旅游市场中本来就有许多不确定性, 中国传统的节庆观和现行的休假制度加剧了这种市场的季节波动性。每到“黄金周”, 游客蜂涌而至, 一时旅游地和景区人满为患, 给接待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而高峰过后又冷冷清清。这种季节波动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第一, 高峰期游客的骤增, 不仅加剧资源环境的压力, 而且使服务和接待没有保障, 而服务质量的下降, 最终又会影响云南旅游业的形象。第二, 误导市场投入, 容易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的闲置浪费。为了应付高峰期的游客量, 不得不加大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而大部份时段这些资源和设备又束之高阁。还有专家建议, 改革现行的休假制度, 淡化“黄金周”, 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除此而外, 从积极的方面出发, 我们认为应当从这两个方面应对:其一, 增强社区的参与度和当地农户的接待能力, 通过旅游地灵活机动的民俗接待, 发挥“蓄水池”作用, 有效容纳高峰期的客流量; 其二, 加强核心景区周边二级景区和“卫星景区”的开发, 发挥其“泄洪渠”的功能, 分散高峰期核心景区的巨大客流量。

3. 收益分配中的不公平性和不合理性同时并存, 在发展中应推行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在旅游业的发展中, 当地社区和农户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 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应把旅游业收益的相当一部分返回旅游地, 用于环境资源保护和建设。[3]而在现实发展中, 这两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好。按“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进行分配, 存在着事实上的分配不公平和不合理性。当地社区因经济发展起点低, 投入少, 所以获

益也少, 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社区能力的低下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旅游业中的参与度, 难以融入发展的主流中。在普遍运行的“外力驱动”开发模式下, 许多项目都是外地投资, 除了财税之外, 许多利润留不住, 自然返回去用于补偿环境资源的资金也就有限。就此而言, 旅游地环境资源保护的立法和经济手段的宏观调控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9]在立法中, 除了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对环境资源保护的投入外, 还应明确划分资源使用过程中的责、权、利, 在利益分配中适当对当地原住民倾斜。4. 开发中的盲目性与重复建设同时并存, 应加强基础工作和改进经济体制。开发建设中盲目性和重复性或许就是市场季节波动和震荡的副产品, 而在规划和实施中, 或者由于观念的问题, 没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或者对资源中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深, 或者是因为对资源家底不清, 加上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使得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就开发中的盲目性而言, 主要是急功近利, 没有考虑环境资源的结构和特点, 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好的开发动机”下, 造成环境的破坏, 资源的流失。而建设的重复性, 既有客观上现行体制中对旅游业中的多头管理, 也有主观上在实施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不按市场和经济规律办事。就此而言, 开展旅游资源的普查工作, 增强规划中的科学性;[10]理顺旅游管理中的各种关系, 加强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 实行区域化和产业化运作势在必行。

按照经济规律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总结我们所走过的道路, 冷静审视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正确解决和应对, 确保旅游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参考文献:

[1]云南省旅游局. 云南旅游统计资料(1992~1998)[R ]. [2]邵琪伟. 全面贯彻云南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 加快云南旅游支柱产业发展步伐[R ]. 2002年全省旅游工作文件之一, 2002-01-17. [3]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云南省统计局. 2001云南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R ].

[4]中国统计局. 崛起的红土地—新中国五十年:云南卷[M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5]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统计局. 云南“九·五”成就回顾[R ]. 2001-01.

[6]王筱春等. 云南旅游市场结构研究[A ]. 元江———红河流域环境与资源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 越南, 2001.

[7]云南省旅游局.“九·五”期间把云南旅游业建成支柱产业的发展计划和2001年远景目标[R ]. 1996-04.

[8]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 ].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9]罗明义. 加入WTO :中国旅游业如何应对[J ]. 思想战线, 2002, (2).

[10]王筱春. 实现科技化, 保障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A ]. 云南可持续发展研究[C ].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9.

(责任编辑甘万莲)

思想战线THINKING   

 SIXIANG  ZHANXIAN   

2002年第4期

第 28 卷No . 4, 2002Vol .  28

论云南旅游业发展的持续性

王筱春

(云南大学云南省地理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223)

摘 要:云南旅游业走过了一段持续发展的历程, 并步入了稳定发展阶段。这是许多影响因子

促成的, 既有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又有资源条件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战略决策, 使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分析, 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许多环节中也还潜伏着问题和隐患。居安思危, 冷静地审视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采取正确解决和应对的措施, 才能确保旅游业发展的持续性。

关键词:云南旅游业; 持续发展; 影响因子;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 (2002) 04-0049-04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Yunnan ' s Tourist Industry

Wang Xiaochun

(College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 and Geo -Scienc es , Yunnan University , Kunming , Yunnan , 650223, China )

A bstract :After a period of susta ined development , Yunnan ' s tourist industry has entered a stage of steady grow th .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is . In the first place , the soc io -economic develop -ment of China as a whole has given it enough impetus , and Yunnan ' s abundant tourist resources have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its development . Besides , the strategic decisions made by the functionary departments of the government have made its healthy growth possible . However , judg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ustain -able development , 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and even crises in Yunnan ' s tourism industry . Actions must be taken to find solu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se problem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industry .

Key W or ds :Yunnan ' s tourist industry ; susta inable development ; factors ; existing problems

  云南旅游业在短短20余年时间内,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呈现持续发展的势头, 已经成为当今新的经

济增长点。2000年, 云南省旅游业总收入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中已达10. 8%,2001年上升到12. 5%。我们冷静客观地面对旅游业发展的现实, 尤其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云南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时, 总会让人倍感忧虑。许多问题, 如经营中的季节振荡和收益不稳定问题、开发中的盲目性问题、现实中的资源破坏和流失问题等等, 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其实, 旅游业中这种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状

况不仅仅为云南所独有, 是旅游业发展初期普遍遇到的问题。但由于云南旅游业发展尤为迅速, 加上环境资源结构的特殊性, 使这个现状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从“事业接待”到经济产业

云南的旅游业真正作为一个经济产业, 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事业全面推进后才开始的。在这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旅游还只是一种由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的“事业接待”服务工作, 还不能算作一种产业。1978年以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人

收稿日期:2002-03-20基金项目:云南省软科学项目(99R14)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 )“云南环境发展项目”。作者简介:王筱春(1964-) , 女, 湖南祈东人, 云南大学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和旅游发展研究。

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旅游逐渐正规化、产业化, 旅游市场也不断扩大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 云南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地采取一系列确实有效的措施, 把云南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使整个旅游业呈持续发展的态势。1978年至2001年, 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由1299人次增加到110万人次, 年均增长34. 1%;旅游外汇收入从83万美元增加到3. 7亿美元, 年均增长30. 1%。1988年到2001年, 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从129万人次增加到4570万人次, 年均增长34. 6%。全省旅游总收入从1978年的500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257亿元, 年均增长45%。[1][2]2000年, 云南省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第18位(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 , [3]旅游业居全国第6位(按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计算) 。

在云南旅游业发展的22年历程中, 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虽然每个阶段的具体情形和特征不尽相同, 但整个发展是良性的、持续性的, 这在旅游业发展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1978~1988年, 是云南旅游业的起步阶段。这时期, 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全面启动, 百废待兴, 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正轨, 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起步发展。1978年组建了云南省旅游局, 成立了云南省旅游领导小组。在这一时期, 以外国游客为多, 1988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2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达1300万美元。[4]国内游客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被纳入到云南省的“七五”发展规划中。云南旅游业告别了“接待型”时代, 走上了注重经济效益的“经营型”发展之路。

1989~1995年, 是云南旅游业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 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以此为中心调整。云南省委省政府抓住时机, 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 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使云南旅游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 完成了从事业接待向经济产业的根本转变。这一时期, 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都有大幅度增长。1989~1995年7年间, 海外旅游者年均增长25. 8%,跃居全国省区排名第7位; 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43. 8%,居全国省区排名第8位; 到1995年, 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60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达1. 65亿美元。同年, 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1622万人次, 全年旅游总收入达61亿元; [1]7年间, 这两项指标年均增长分别达到52. 5%和110%。

1996~2001年, 是云南旅游业的稳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 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确定为云南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采取了许多调整和稳步发展的措施, 基本上巩固了前一阶段发展的成果。虽然此间受到“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 1998年接待海外游客人数略有下降, 但旅游业仍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并创下了1999年国内游客的最高记录。1995~2001年, 全省接待海外游客年均增长18. 8%。国内游客年收入年均增长29. 9%。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7. 1%。随

着云南省旅游总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比重的

增加, 旅游业已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5]

从三个发展阶段的统计数据看, 尽管在各个阶段增长点和具体数字不尽相同, 但都在持续不断地增长, 产业规模日愈扩大, 产业的经济地位也不断在提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 而且还促进了旅游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及条件

云南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是多种条件和影响因子促成的。从大的方面来说, 应归功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成就, 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意识观念的进步。不可想象, 在一个社会经济发育度低下的国度里旅游业能够存在; 同样也不可想象, 在一个封闭、落后的环境和氛围中, 旅游意识和观念能够形成和发展。但是, 在这个大的前提和背景下, 从解析问题、总结规律的目标出发, 我们想从影响因子方面寻找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形成原因, 这无疑是有价值和意义的。由此而论, 我们感到, 云南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是由主观和客观两大因子和条件促成的。

从客观因子来看, 支撑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 一是资源特点和优势, 二是巨大的客源市场, 三是良好的地理环境。

云南旅游资源结构特点和优势, 是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支撑要素和影响因子。旅游业是一个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很强的产业, 资源的结构特点, 资源的品位吸引力, 直接关乎着旅游业的成败。云南旅游资源的特点是自然景观本底条件好, 品位高, 类型多样, 气候宜人, 同时人文资源丰富多彩, 与自然景观和谐对应, 相得益彰, 尤其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不仅个性鲜明, 魅力四射, 而且还具展示性和观赏性, 有巨大的潜能和开发价值, 正是依靠这些独特优势和吸引力的资源, 云南旅游业才长盛不衰, 蜚声海内外。客源市场是旅游业发展的保障和基本条件。在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中, 一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休闲娱乐方式的转变, 一是云南独特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行业的良好声誉, 国内外旅游者纷至沓来, 尤其是在第一、二阶段, 所到的游客大多是第一次慕名而来的, 在诺大的国家、众多的人口, 又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 云南客源充足, 旅游者的热情也很饱满; 此外, 在第三阶段, 借助99' 世界园艺博览会及重大节庆等活动, 不断开辟新的旅游项目, 除广泛吸引了从未到过云南的游客外, 还吸引了二次、三次等回头客, 使旅游客源市场长盛不衰, 不断扩大。

就地理环境而言, 云南邻近的东南亚资源特异, 因而成为世界旅游的热点地区。这些国家政治经济相对稳定, 国际关系也处于历史最佳时期, 具有合作开发旅游业的条件和广阔前景。云南高品位独特的旅游资源逐渐被欧美及东亚等经济发达国家所接受。[6]

在主观因子方面, 一是政府的决策导向, 全社会

共识, 积极关注、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有效地实施和运作, 管理有序, 措施保障有力; 三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

依据云南的发展实际和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 云南省委省政府早就确定了发展旅游业的战略目标。1988年, 在云南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一大产业, 搞好规划, 全面发展”; 1992年, 云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使旅游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 1994年8月, 在云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上, 明确地把旅游业定为云南省新的支柱产业; [4]1999年,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 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通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发展目标, 把旅游业的发展放在一个有利的位置上, 又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确的目标、清晰的发展思路, 极大地推动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旅游业的重视和投入。1991年, 全省有20个旅游行政管理机构, 1995年发展到47个, 1999年增至56个。至今, 全省16个地州市中, 有11个地州市把旅游业定为支柱产业, 5个地州市把旅游业定为重点产业或第三产业中的先导产业。[4]各级政府的重视, 全社会的支持, 是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具体的实施和运作中, 云南省委省政府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 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引导和管理; 同时培植新品和精品, 扩大宣传和影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979~1998年, 云南公路建设投资达250. 7亿元, 其中对旅游干线倾斜投资; 到目前为止, 全省已有10个地州市通航, 并开通10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4]交通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极大地改善了旅游景区的通达性, 延伸了旅游业的地域辐射范围。在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方面, 全省在这方面的投入表现出主动性和超前发展的特点。1978年全省仅有300间客房, 到2000年达到72500间; 1990年有50辆旅游客车, 2000年达到2000多辆; 景区景点增加较快, 截止2001年, 全省有500多个投入营业的景区景点; 其他方面的设施也在相应增加, 目前有旅游涉外饭店670家, [2][5]还有一大批与旅游配套的旅游定点商店、餐馆和娱乐服务场所。这些设施的建设与配套, 使大规模地接待国内外游客成为可能。此外, 构建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加大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 至今已形成了由省内各大专院校的旅游专业、各重点旅游区的旅游职业高中、各地州市的旅游培训中心组成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每年可向社会输送2000多名中高级人才和10000名旅游服务人员。[4]

在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施政过程中, 云南省委省政府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 用经济手段调节、刺激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用行政和法律手段, 加强产业和市场的规范, 实现旅游业的有序和高效发展。首先, 以市场为导向, 注重旅游新产品的开发, 积极培育、开拓新的旅游市场,

“八五”和“九五”

期间, 在扩大宣传和市场营销的力度, 培育国际国内旅游市场, 坚定地走精品化之路的同时, 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第二, 坚持“高起点、超常规、大配套”的方向和目标, 提高旅游业的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 实现产业的集体化经营和规模效应。第三, 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 自力更生与充分利用外资相结合”的方针, [7]多方筹集旅游的开发建设资金, 使旅游业启动开始就与市场接轨。第四, 坚持用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旅游业, 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举措, 动员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各团体支持旅游业发展, 把旅游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第五, 突出重点, 培植精品, 扩大宣传, 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开发资源优、条件好的地区, 巩固和扩大旅游市场占有率, 增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成功地建成了昆明、大理、西双版纳、丽江、中甸五大精品旅游区。第六, 规范行业和市场, 制定法律法规, 推行标准化管理, 保证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出台一系列文件, 加强对旅行社的管理; 成立行业协会, 完善监管体制, 对旅游市场进行整顿, 加强对景区景点的管理; 加大旅游规划中的科技含量, 重视基础研究工作, 按科学的程序组织景区景点开发规划的编制、评审和实施。第七, 重视旅游环境的培植和形象的塑造, 动员社会力量, 通过定期举办旅游交易会和大型节庆活动, 全方位地开展旅游宣传和促销活动, 既提高了云南旅游的知名度, 又唤起了公民的旅游意识。

正是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努力, 促进了云南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培植了一批旅游产业, 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增强了云南旅游业的抗风险能力, 为今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忧思及其对策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人类反思自身的发展历程而提出的新的发展观, 其核心按布氏(Brundt -land ) 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 即重视环境保护, 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一般认为, 可持续发展内涵着五个原则, 即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主权原则、共性原则。按这个宗旨, 结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 现在人们普遍认同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 第一, 旅游业发展要以不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它资源为前提, 并能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资金支持, 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 第二, 旅游资源应能承载日益增长的旅游者数量, 动态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求, 并能保持对未来旅游者的吸引力; 第三, 旅游业必须能满足当地居民长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8]我们应按照这个目标来审视云南旅游业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

在对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时, 决不能对其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予以忽视。实际上, 由于云南旅游业发展迅速, 有些时期甚至是在“超速”的状态下发展, 许多问题被掩盖起来, 加上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发展领域和空间还比较广阔, 所以许多矛盾和

隐患还没有显现出来。以前的持续发展并不等于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当我们冷静地看待旅游发展的现状时, 尤其是当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审视未来的旅游发展时, 总会有许多忧思。为此, 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1. 市场的超负荷运行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必须调整开发理念和手段。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 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持资源和景观对后人的吸引力。云南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一旦毁坏就难以恢复; 民族文化易变和易流失。在当今的旅游市场中, 游客每年在递增, 除了旅游期大量游客的涌入外, 还有大量经商的外来人口入住。这些骤然猛增的外来人员, 不仅带来排污和供给的困难, 还改变了原来的人口结构和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环境的退化, 资源的破坏, 吸引力的下降, 最终将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早有专家呼吁:限制客流量和外来人口, 坚决摈弃那种不顾资源环境承载力、只顾眼前利益的“竭泽而渔”之举。现在看来, 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依然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加强旅游市场信息的分析和引导, 加强经营中的计划性和管理中的科学性、主动性势在必行。

2. 季节波动的负面效应日益扩大, 应拓展旅游辐射范围。旅游市场中本来就有许多不确定性, 中国传统的节庆观和现行的休假制度加剧了这种市场的季节波动性。每到“黄金周”, 游客蜂涌而至, 一时旅游地和景区人满为患, 给接待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而高峰过后又冷冷清清。这种季节波动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第一, 高峰期游客的骤增, 不仅加剧资源环境的压力, 而且使服务和接待没有保障, 而服务质量的下降, 最终又会影响云南旅游业的形象。第二, 误导市场投入, 容易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的闲置浪费。为了应付高峰期的游客量, 不得不加大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而大部份时段这些资源和设备又束之高阁。还有专家建议, 改革现行的休假制度, 淡化“黄金周”, 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除此而外, 从积极的方面出发, 我们认为应当从这两个方面应对:其一, 增强社区的参与度和当地农户的接待能力, 通过旅游地灵活机动的民俗接待, 发挥“蓄水池”作用, 有效容纳高峰期的客流量; 其二, 加强核心景区周边二级景区和“卫星景区”的开发, 发挥其“泄洪渠”的功能, 分散高峰期核心景区的巨大客流量。

3. 收益分配中的不公平性和不合理性同时并存, 在发展中应推行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在旅游业的发展中, 当地社区和农户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 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应把旅游业收益的相当一部分返回旅游地, 用于环境资源保护和建设。[3]而在现实发展中, 这两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好。按“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进行分配, 存在着事实上的分配不公平和不合理性。当地社区因经济发展起点低, 投入少, 所以获

益也少, 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社区能力的低下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旅游业中的参与度, 难以融入发展的主流中。在普遍运行的“外力驱动”开发模式下, 许多项目都是外地投资, 除了财税之外, 许多利润留不住, 自然返回去用于补偿环境资源的资金也就有限。就此而言, 旅游地环境资源保护的立法和经济手段的宏观调控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9]在立法中, 除了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对环境资源保护的投入外, 还应明确划分资源使用过程中的责、权、利, 在利益分配中适当对当地原住民倾斜。4. 开发中的盲目性与重复建设同时并存, 应加强基础工作和改进经济体制。开发建设中盲目性和重复性或许就是市场季节波动和震荡的副产品, 而在规划和实施中, 或者由于观念的问题, 没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或者对资源中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深, 或者是因为对资源家底不清, 加上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使得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就开发中的盲目性而言, 主要是急功近利, 没有考虑环境资源的结构和特点, 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好的开发动机”下, 造成环境的破坏, 资源的流失。而建设的重复性, 既有客观上现行体制中对旅游业中的多头管理, 也有主观上在实施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不按市场和经济规律办事。就此而言, 开展旅游资源的普查工作, 增强规划中的科学性;[10]理顺旅游管理中的各种关系, 加强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 实行区域化和产业化运作势在必行。

按照经济规律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总结我们所走过的道路, 冷静审视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正确解决和应对, 确保旅游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参考文献:

[1]云南省旅游局. 云南旅游统计资料(1992~1998)[R ]. [2]邵琪伟. 全面贯彻云南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 加快云南旅游支柱产业发展步伐[R ]. 2002年全省旅游工作文件之一, 2002-01-17. [3]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云南省统计局. 2001云南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R ].

[4]中国统计局. 崛起的红土地—新中国五十年:云南卷[M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5]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统计局. 云南“九·五”成就回顾[R ]. 2001-01.

[6]王筱春等. 云南旅游市场结构研究[A ]. 元江———红河流域环境与资源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 越南, 2001.

[7]云南省旅游局.“九·五”期间把云南旅游业建成支柱产业的发展计划和2001年远景目标[R ]. 1996-04.

[8]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 ].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9]罗明义. 加入WTO :中国旅游业如何应对[J ]. 思想战线, 2002, (2).

[10]王筱春. 实现科技化, 保障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A ]. 云南可持续发展研究[C ].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9.

(责任编辑甘万莲)


相关文章

  • 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 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 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兼顾旅游者利益和乡村居民利益为出发点,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以乡村自然.人文环境为依托,开展旅游活动,注重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乡村文明进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文章在分析云南乡村 ...查看


  • 活动总结| 关于商业*公益的可能性
  • 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副总裁张华莹女士 [可口可乐]做了哪些你不知道的事? 据北大校友.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副总裁张华莹女士介绍:公司还发起了"净水24小时"活动,即通过壹基金等救灾联盟,充分利用可口可乐中国庞大的分销 ...查看


  • 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与生态旅游
  • <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4期 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与生态旅游 林 艺 (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昆明650091) 摘要:云南旅游多年来的发展态势一直较好,除了源于旅游资源的丰厚外,更得源于赋予资源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云南旅游人 ...查看


  • 资源整合-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路径
  • 2013.4No.4,2013 学术探索 Academic Exploration 2013年4月 Apr.,2013 资源整合: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路径 刘 红 昆明650214) (昆明学院旅游学院,云南 摘要:旅游企业作为支撑云南省旅游产 ...查看


  • 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卷第)期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0&$(,* [1**********]780,3445 ,##-年)月 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 ...查看


  • 云南民族节庆旅游发展的意义及对策_陈永涛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of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2012,6(4):71-76,81http://xb.ynau.edu.cnE-mail:[email protected] ISSN1004-390X ...查看


  • 云南与老挝旅游经济发展论文
  • 云南与老挝旅游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旅游业是云南和老挝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伴随着世界旅游经济的崛起,双方的旅游发展都进入了黄金时期.云南和老挝应该充分抓住这一发展机遇,不断加强双方的区域旅游合作,通过发展旅游交通.丰富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 ...查看


  • 有关云南旅游文化论文
  •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 [摘要]本文叙述了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特征以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对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构成及优势作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查看


  •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真题
  •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真题汇总 2000年人文地理 一.名词解释: 1. 人口合理容量 2. 美国苏尔提出的"文化景观" 3. "世界岛" 4. "历史地理学"(侯仁之的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