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三马路小学 宋鹏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有余数的除法》教学青岛版《 数学》二年级(下册)2—5页.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惊醒教学的,是对除法竖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学生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有些困难的。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 让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和表达。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面包图片

学具准备

20个方纸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 师:(出示情境图)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到野外郊游吗?(喜欢)今天我们就跟随一队小朋友去看看他们郊游的场景。从图中你发现的哪些数学信息?(生:有9个面包、10碗方便面、12根火腿肠、14个橘子、11瓶矿泉水、13个香蕉、15个苹果、18瓶酸奶。)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12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生2: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生3: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碗?

生4:11瓶矿泉水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生5: 13根香蕉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二、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1.复习除法的意义。

12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师:你能用纸片来分一分吗?(让学生动手分,12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4根。)

师追问:正好分完吗?

师:你能列算式表示你分的过程和方法吗?(12÷4=3(根))

也就是说,我们分火腿,正好分完了,那么生活中有没有分不完的情况呢?

2.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写法、读法。解决分面包的问题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动手分面包,感受余数的产生。

师:下面我们就来解决“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这个问题,谁能列出算式?

师:“9÷4”等于多少呢?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拿出9个面包图片,你们一起来分一分,看看每人能分到几个面包?(同学操作,教师巡视;之后请同学到实物投影前展示)

(2)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尝试列算式,认识余数。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分的过程展示一下?(同学一边演示一边说明方法:生1:一人一个,一直到分到还余下1个,每个小朋友分了2个,还剩下1个。生2:每人2个,还剩下1个。)

师:小结:(课件)看来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不管怎样平均分,都是每人分得2个,还余1个。余下的一个该怎么办呢?还能继续分吗?(生:不能继续分。)

师:你能把刚才分面包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生尝试列算式,师巡视,搜集了3类做法:① 9÷4=2 ② 9÷4=2余1 ③9÷4=2„„1 )

师:看了这几种写法,你有什么想说的?(生提出质疑:第①种这样写不合

理。)

比较②③这两份作品,你更欣赏哪一份?为什么?(生:第②份,因为这样更简便。)

师: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个面包,(板书:9÷4=2(个))为了表达的规范,数学上统一用“„„”这个符号来表示剩余(板书)。余下来1个(板书:„„1),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

(3)学习有余数除法表示的意义和读法。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9除以4商2余1)

师:刚才这个同学读得很好,这个算式读作:9除以4商2余1。像这样的除法,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师:在这里,被除数9表示什么?除数4表示什么?商呢?余数呢?(生:9表示9个面包,4表示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2表示每人分2个面包,1表示还余下1个。)

师:那,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生: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2个面包,还余下1个。)

3.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师:下面我们把10碗面、11瓶饮料、13根香蕉来分一分吧?请小组合作,用纸片代替食品分一分,并将结果填在老师发给你的表格里。[注意:这个过程教师要不断地参与到学生之中,及时发现学生操作过程可能出现的错误。如学生在分小棒时可能会分得不彻底:13瓶酸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2瓶后手里还5瓶,这样不行,要继续分,直到剩下的小棒不够平均分给4个人为止。]

(2)展示交流,点拨提升。[注意:交流时要引导学生明白:还剩多少?为什么不能再分了?]

师小结:其实我们平时在分东西时,有时候东西正好分完,有时候也经常会遇到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余数的情况。所以有余数的除法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

(3)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各个数,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启发关注除数与余数的比较)生1:我发现了除数都是4。

师:这是怎么回事?(生2:因为是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所以是除以4。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生3:我发现余数是1、2、3都比除数4小。) 师:这可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老师把它记下来。(板书:余数<除数) 师:余数总是比除数小。真是太奇怪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余数可能是4或者比4大吗?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谈想法,在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如果余数是4,或比4大,还可以继续分给四个人,那么每人分得的数量就会增多,最后剩下的数量还是比除数小。)

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及时强化:如果把以上食品都平均分给6个人,那么余数可能是几呢?(生:1、2、3、4、5。)

【评析:为了引导同学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让同学认真观察算式中的各个数,自主发现余数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引导同学深入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提出“假如余数比除数大,或者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行吗?为什么?”,让同学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在具体、实际的情境中,深刻认识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组内互助

1. 自主练习第3页第1题。

2. 自主练习第2题。

3. 填一填。

如果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 ),余数最大是( )

4. 自主练习第3题思考:4只装、8只装、6只装是什么意思?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先用纸片分一分,写出算式,再在小组内交流。

四、课堂总结

1.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们认识了余数。生2:学会了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生3:还知道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善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用你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你

会获得更多的。

教学反思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是可以根据除法的算式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认为其实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除法的事实,而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可以用没有余数的除法在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出发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纸片”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三马路小学 宋鹏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有余数的除法》教学青岛版《 数学》二年级(下册)2—5页.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惊醒教学的,是对除法竖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学生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有些困难的。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 让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和表达。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面包图片

学具准备

20个方纸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 师:(出示情境图)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到野外郊游吗?(喜欢)今天我们就跟随一队小朋友去看看他们郊游的场景。从图中你发现的哪些数学信息?(生:有9个面包、10碗方便面、12根火腿肠、14个橘子、11瓶矿泉水、13个香蕉、15个苹果、18瓶酸奶。)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12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生2: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生3: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碗?

生4:11瓶矿泉水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生5: 13根香蕉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二、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1.复习除法的意义。

12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师:你能用纸片来分一分吗?(让学生动手分,12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4根。)

师追问:正好分完吗?

师:你能列算式表示你分的过程和方法吗?(12÷4=3(根))

也就是说,我们分火腿,正好分完了,那么生活中有没有分不完的情况呢?

2.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写法、读法。解决分面包的问题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动手分面包,感受余数的产生。

师:下面我们就来解决“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这个问题,谁能列出算式?

师:“9÷4”等于多少呢?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拿出9个面包图片,你们一起来分一分,看看每人能分到几个面包?(同学操作,教师巡视;之后请同学到实物投影前展示)

(2)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尝试列算式,认识余数。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分的过程展示一下?(同学一边演示一边说明方法:生1:一人一个,一直到分到还余下1个,每个小朋友分了2个,还剩下1个。生2:每人2个,还剩下1个。)

师:小结:(课件)看来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不管怎样平均分,都是每人分得2个,还余1个。余下的一个该怎么办呢?还能继续分吗?(生:不能继续分。)

师:你能把刚才分面包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生尝试列算式,师巡视,搜集了3类做法:① 9÷4=2 ② 9÷4=2余1 ③9÷4=2„„1 )

师:看了这几种写法,你有什么想说的?(生提出质疑:第①种这样写不合

理。)

比较②③这两份作品,你更欣赏哪一份?为什么?(生:第②份,因为这样更简便。)

师: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个面包,(板书:9÷4=2(个))为了表达的规范,数学上统一用“„„”这个符号来表示剩余(板书)。余下来1个(板书:„„1),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

(3)学习有余数除法表示的意义和读法。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9除以4商2余1)

师:刚才这个同学读得很好,这个算式读作:9除以4商2余1。像这样的除法,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师:在这里,被除数9表示什么?除数4表示什么?商呢?余数呢?(生:9表示9个面包,4表示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2表示每人分2个面包,1表示还余下1个。)

师:那,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生: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2个面包,还余下1个。)

3.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师:下面我们把10碗面、11瓶饮料、13根香蕉来分一分吧?请小组合作,用纸片代替食品分一分,并将结果填在老师发给你的表格里。[注意:这个过程教师要不断地参与到学生之中,及时发现学生操作过程可能出现的错误。如学生在分小棒时可能会分得不彻底:13瓶酸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2瓶后手里还5瓶,这样不行,要继续分,直到剩下的小棒不够平均分给4个人为止。]

(2)展示交流,点拨提升。[注意:交流时要引导学生明白:还剩多少?为什么不能再分了?]

师小结:其实我们平时在分东西时,有时候东西正好分完,有时候也经常会遇到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余数的情况。所以有余数的除法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

(3)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各个数,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启发关注除数与余数的比较)生1:我发现了除数都是4。

师:这是怎么回事?(生2:因为是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所以是除以4。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生3:我发现余数是1、2、3都比除数4小。) 师:这可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老师把它记下来。(板书:余数<除数) 师:余数总是比除数小。真是太奇怪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余数可能是4或者比4大吗?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谈想法,在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如果余数是4,或比4大,还可以继续分给四个人,那么每人分得的数量就会增多,最后剩下的数量还是比除数小。)

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及时强化:如果把以上食品都平均分给6个人,那么余数可能是几呢?(生:1、2、3、4、5。)

【评析:为了引导同学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让同学认真观察算式中的各个数,自主发现余数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引导同学深入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提出“假如余数比除数大,或者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行吗?为什么?”,让同学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在具体、实际的情境中,深刻认识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组内互助

1. 自主练习第3页第1题。

2. 自主练习第2题。

3. 填一填。

如果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 ),余数最大是( )

4. 自主练习第3题思考:4只装、8只装、6只装是什么意思?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先用纸片分一分,写出算式,再在小组内交流。

四、课堂总结

1.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们认识了余数。生2:学会了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生3:还知道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善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用你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你

会获得更多的。

教学反思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是可以根据除法的算式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认为其实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除法的事实,而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可以用没有余数的除法在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出发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纸片”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相关文章

  • 有余数的除法(二下数学教材分析)
  •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查看


  • 第一单元 除法
  • 第一单元 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等活动,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经历用除法竖式表示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余数除法.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从而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并且注意引 ...查看


  •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 ...查看


  •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 有余数的除法 合肥市蜀山小学 戴叶茹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课本第1-3页例1.例2和"想想做做"第1-4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的乘除法的含义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以及用除法解决 ...查看


  •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 ...查看


  •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5)
  •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城关四小 杨秀珍 今天我要讲的是<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59到61页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 ...查看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有余数的除法
  •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 ...查看


  •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
  •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王小霞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刘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 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 ...查看


  •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单元备课
  •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单元备课 备课人:邢平 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都只有两步计算.教材按算式中含有的运算,把 运算顺序的教学分成三段进行:先教学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再教学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最后教学算式中有小括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