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农作物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项目实施的主要经验、问题和建议

一、项目实施的主要经验

1、对项目进行全面协调和跟踪管理是项目绩效目标全面完成的基本保证。本项目由农业部农业司主持,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牵头。项目参加单位包括国家长期库、复份库和10个中期库、32个国家种质资源圃,共38个科研、教学单位。项目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牧草绿肥等各类作物。项目内容包括资源收集(野外考察、国内征集、国外引种)、整理编目(形态及农艺性状观察、编目)、入库入圃(入中期库、长期库及资源圃)、鉴定评价(品质、抗病虫、抗逆境、精准鉴定或多项鉴定评价)、种质监测及繁殖更新(库圃保存种子或植株的活力监测及繁殖更新)、分发利用(数据库建立与完善、优异种质资源发布、田间展示、分发供种、信息反馈)等六个方面的若干内容,涵盖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主要基础性工作。项目涉及资源、育种、植保、生物、生化、分类等多个学科,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搞好组织协调与合作,是项目目标完成的重要关键。作科所(原品资所)在以往多年种质资源研究中形成的资源保存和研究工作体系和网络,为本项目目标的完成提供了实施平台和基础,加上牵头单位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组织协调,不定期检查监督和年度会议检查,对项目顺利实施和绩效目标的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相关技术规范的建立和完善为项目的实施和质量保证提供了技术依据。本项目实施前,各承担单位利用国家科技基础工作平台项目完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的制订和编写,出版了110多种作物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一些作物还制定了鉴定评价行业标

准。这些规程和标准的制定,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质量提高提供了技术依据。由于鉴定评价标准统一,方法得当,结果准确,质量较高,获得了一批性状突出且可利用的优异种质;由于收集、保存、监测、更新均有规程和标准作依据,收集及更新入库种质质量大幅度提高。

3、项目重视公益性和服务性,强化了优异种质的示范展示,促进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项目强调了参加人员的服务意识,扩大优异资源的分发利用范围,增加了优异资源展示规模,通过展示和交流,吸引了更多利用者索取优异种质利用的积极性,同时也宣传了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争取到社会更多方面对种质资源事业的支持。

二、项目存在问题与不足

1、项目经费力度太低,影响到资源保护与利用基础工作的正常开展。本项目涵盖了整个农作物资源保护基础性工作,项目的实施对21世纪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对这样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业基础性工作,需要国家持续不断地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年度1500万的经费远难以维持现有库、圃种质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经费太少,在项目计划时,一些库、圃放弃或减少了属本项目应做的工作内容,一些资源保护与利用上深层次的研究工作无法得到安排,影响到项目长期目标的实现,在作物种质资源领域也失去争取国际领先地位的可能。

2、科技队伍不稳,骨干人才贫乏,人员素质极待提高。稳定队伍,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20世纪在种质资源工作实践中培养的技术骨干绝大部分已经退休,目前已有一批新生力量支撑着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事业,但大部分未经专业系统培训,有的对种质资源工作还不

熟悉。再之,对种质资源科技人员的考核机制缺少激励因素,现有考核机制偏向或雷同于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人员的指标,使部分人员失去了对种质资源基础工作的兴趣。由于经费力度不足,部分人员没有把精力集中在种质资源事业上,或去搞开发创收工作,以维持生计,或去承担资源外项目,表面上搞资源,实际上在搞育种。有的甚至丢弃了部分资源基础性工作。也有的认为资源工作太辛苦,付出的多得到的少,难出成果,难写论文。也有的缺少事业心和责任心,工作浮躁,缺少科学严谨态度。改进考核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是改变队伍现状的重要措施。。

3、项目跟踪管理与经费管理还有待改善。本项目的规模和层次要求对项目具有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才能,项目主要依靠项目牵头单位对项目进行具体管理,牵头单位虽已作努力,但监督不够,对各分项目缺少严格的验收制度。由于各库、圃目前尚无运转经费来源,项目在经费安排上,势必要考虑各库、圃的正常运转经费,这样就会影响到各库、圃绩效计划目标的安排,应该做的工作可能降低指标或不作安排,如果库、圃正常运转费用有专门渠道来源,就会克服这种情况。此外,个别单位在经费管理上有不够严格的现象。

4、项目绩效目标质量把关上尚待进一步提高。本项目数量指标一般经过努力能较好地完成,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需要各级课题负责人在执行中严格把关。虽然本项目大部分工作有“规范”“规程”“标准”可遵照,但能否严格执行,以及各人对执行标准认识的差异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都会影响项目质量,因此,对项目执行人员进行严格培训非常重要。项目立项时对各指标完成的质量未作具体严格要求,有的数量指标已完成,但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无法检查。因此,要求今后制定

指标时要明确规定质量指标,并可以检查。

5、由于经费限制,一些重要内容未能在项目中予以安排。如10个中期库保存种质的监测未列入,将影响到下一步繁殖更新计划的安排;各资源圃资源收集也未列入,影响各圃资源数量和种类的增加;一些作物资源目前尚未进行精准鉴定和综合评价,影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这些都是今后项目安排中值得考虑的。

三、今后建议

1、建议国家对该项目每年给予5000万元的稳定支持。这样人均经费7万元,可以维持项目的正常运转。主持单位可以根据项目长期目标制定年度目标,并制定项目经费分配原则和标准。经费跟任务走,按各库、圃的实际需求进行经费分配和任务分工,任务严格控制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础性工作,利用仅指分发利用。创新和分子鉴定可考虑另行申请项目安排,以免影响种质资源基本基础工作开展的力度。经费列出预算明细,由内行专家予以审核,主持部门批准。

2、库、圃运行经费希望国家另行渠道予以解决。国家长期库、中期库和资源圃是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的基本设施,担负着国家近45万份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任务,库、圃的运行和管理费用应由国家列入专项运转费予以解决。目前这种挤占项目经费维持库、圃运转的状况应予以改变。

3、建议设立作物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专家体系,并建立相应考核机制。像作物产业开发体系那样,设立专家岗位负责制,按作物资源设立岗位专家,每位专家年基础工作经费50-70万元,按作物制定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年度任务和中长期目标,整个资源体系约100名专家,承担资源基础性工作的岗位专家不得再承担其它国家重点项

目。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把对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贡献的大小作为种质资源科技人员主要考核指标,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考评制度。这样,能稳队伍,留住人才。

4、分期分批对资源队伍中的骨干进行培训。由项目主持单位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并选定教材和授课专家。为此,可以先进行调查摸底,确定骨干和培训人员,选拔事业心、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能安心资源工作的重点骨干进行人才培养,培养一批能担负领导责任又有专业知识的骨干力量,为我国21世纪的种质资源事业更好发展贮备科技人才。同时各库、圃制订培训计划,对具体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使种质资源工作更加规范,数据采集更加准确有效,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

5、增加种质资源考察收集和国外引种的力度,进一步丰富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的数量和种类。除对已保存作物尚未充分收集的资源要进一步收集外,还应增加对未保存作物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同时,增加国外引进资源的力度,改进引种管理,丰富我国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优异性,进一步为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6、强化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工作。除做好常规的形态和农艺性状观察鉴定外,应重点加强适合目前育种需要的品质,抗病虫、抗逆境及适应性精准鉴定和综合评价,为优异种质提供利用打下基础。

7、加强项目管理的力度。项目包括了资源保护与利用基础性工作的各个方面,涉及作物多、单位多、人员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项目主持单位必须加大管理和协调力度,建立专家负责制,定期检查监督,及时解决难题,对各分项承担单位采取问责制和奖罚制,表扬先进,克服浮躁、不严谨、不负责任的不良作风。

“农作物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项目实施的主要经验、问题和建议

一、项目实施的主要经验

1、对项目进行全面协调和跟踪管理是项目绩效目标全面完成的基本保证。本项目由农业部农业司主持,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牵头。项目参加单位包括国家长期库、复份库和10个中期库、32个国家种质资源圃,共38个科研、教学单位。项目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牧草绿肥等各类作物。项目内容包括资源收集(野外考察、国内征集、国外引种)、整理编目(形态及农艺性状观察、编目)、入库入圃(入中期库、长期库及资源圃)、鉴定评价(品质、抗病虫、抗逆境、精准鉴定或多项鉴定评价)、种质监测及繁殖更新(库圃保存种子或植株的活力监测及繁殖更新)、分发利用(数据库建立与完善、优异种质资源发布、田间展示、分发供种、信息反馈)等六个方面的若干内容,涵盖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主要基础性工作。项目涉及资源、育种、植保、生物、生化、分类等多个学科,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搞好组织协调与合作,是项目目标完成的重要关键。作科所(原品资所)在以往多年种质资源研究中形成的资源保存和研究工作体系和网络,为本项目目标的完成提供了实施平台和基础,加上牵头单位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组织协调,不定期检查监督和年度会议检查,对项目顺利实施和绩效目标的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相关技术规范的建立和完善为项目的实施和质量保证提供了技术依据。本项目实施前,各承担单位利用国家科技基础工作平台项目完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的制订和编写,出版了110多种作物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一些作物还制定了鉴定评价行业标

准。这些规程和标准的制定,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质量提高提供了技术依据。由于鉴定评价标准统一,方法得当,结果准确,质量较高,获得了一批性状突出且可利用的优异种质;由于收集、保存、监测、更新均有规程和标准作依据,收集及更新入库种质质量大幅度提高。

3、项目重视公益性和服务性,强化了优异种质的示范展示,促进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项目强调了参加人员的服务意识,扩大优异资源的分发利用范围,增加了优异资源展示规模,通过展示和交流,吸引了更多利用者索取优异种质利用的积极性,同时也宣传了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争取到社会更多方面对种质资源事业的支持。

二、项目存在问题与不足

1、项目经费力度太低,影响到资源保护与利用基础工作的正常开展。本项目涵盖了整个农作物资源保护基础性工作,项目的实施对21世纪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对这样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业基础性工作,需要国家持续不断地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年度1500万的经费远难以维持现有库、圃种质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经费太少,在项目计划时,一些库、圃放弃或减少了属本项目应做的工作内容,一些资源保护与利用上深层次的研究工作无法得到安排,影响到项目长期目标的实现,在作物种质资源领域也失去争取国际领先地位的可能。

2、科技队伍不稳,骨干人才贫乏,人员素质极待提高。稳定队伍,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20世纪在种质资源工作实践中培养的技术骨干绝大部分已经退休,目前已有一批新生力量支撑着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事业,但大部分未经专业系统培训,有的对种质资源工作还不

熟悉。再之,对种质资源科技人员的考核机制缺少激励因素,现有考核机制偏向或雷同于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人员的指标,使部分人员失去了对种质资源基础工作的兴趣。由于经费力度不足,部分人员没有把精力集中在种质资源事业上,或去搞开发创收工作,以维持生计,或去承担资源外项目,表面上搞资源,实际上在搞育种。有的甚至丢弃了部分资源基础性工作。也有的认为资源工作太辛苦,付出的多得到的少,难出成果,难写论文。也有的缺少事业心和责任心,工作浮躁,缺少科学严谨态度。改进考核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是改变队伍现状的重要措施。。

3、项目跟踪管理与经费管理还有待改善。本项目的规模和层次要求对项目具有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才能,项目主要依靠项目牵头单位对项目进行具体管理,牵头单位虽已作努力,但监督不够,对各分项目缺少严格的验收制度。由于各库、圃目前尚无运转经费来源,项目在经费安排上,势必要考虑各库、圃的正常运转经费,这样就会影响到各库、圃绩效计划目标的安排,应该做的工作可能降低指标或不作安排,如果库、圃正常运转费用有专门渠道来源,就会克服这种情况。此外,个别单位在经费管理上有不够严格的现象。

4、项目绩效目标质量把关上尚待进一步提高。本项目数量指标一般经过努力能较好地完成,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需要各级课题负责人在执行中严格把关。虽然本项目大部分工作有“规范”“规程”“标准”可遵照,但能否严格执行,以及各人对执行标准认识的差异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都会影响项目质量,因此,对项目执行人员进行严格培训非常重要。项目立项时对各指标完成的质量未作具体严格要求,有的数量指标已完成,但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无法检查。因此,要求今后制定

指标时要明确规定质量指标,并可以检查。

5、由于经费限制,一些重要内容未能在项目中予以安排。如10个中期库保存种质的监测未列入,将影响到下一步繁殖更新计划的安排;各资源圃资源收集也未列入,影响各圃资源数量和种类的增加;一些作物资源目前尚未进行精准鉴定和综合评价,影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这些都是今后项目安排中值得考虑的。

三、今后建议

1、建议国家对该项目每年给予5000万元的稳定支持。这样人均经费7万元,可以维持项目的正常运转。主持单位可以根据项目长期目标制定年度目标,并制定项目经费分配原则和标准。经费跟任务走,按各库、圃的实际需求进行经费分配和任务分工,任务严格控制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础性工作,利用仅指分发利用。创新和分子鉴定可考虑另行申请项目安排,以免影响种质资源基本基础工作开展的力度。经费列出预算明细,由内行专家予以审核,主持部门批准。

2、库、圃运行经费希望国家另行渠道予以解决。国家长期库、中期库和资源圃是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的基本设施,担负着国家近45万份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任务,库、圃的运行和管理费用应由国家列入专项运转费予以解决。目前这种挤占项目经费维持库、圃运转的状况应予以改变。

3、建议设立作物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专家体系,并建立相应考核机制。像作物产业开发体系那样,设立专家岗位负责制,按作物资源设立岗位专家,每位专家年基础工作经费50-70万元,按作物制定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年度任务和中长期目标,整个资源体系约100名专家,承担资源基础性工作的岗位专家不得再承担其它国家重点项

目。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把对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贡献的大小作为种质资源科技人员主要考核指标,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考评制度。这样,能稳队伍,留住人才。

4、分期分批对资源队伍中的骨干进行培训。由项目主持单位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并选定教材和授课专家。为此,可以先进行调查摸底,确定骨干和培训人员,选拔事业心、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能安心资源工作的重点骨干进行人才培养,培养一批能担负领导责任又有专业知识的骨干力量,为我国21世纪的种质资源事业更好发展贮备科技人才。同时各库、圃制订培训计划,对具体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使种质资源工作更加规范,数据采集更加准确有效,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

5、增加种质资源考察收集和国外引种的力度,进一步丰富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的数量和种类。除对已保存作物尚未充分收集的资源要进一步收集外,还应增加对未保存作物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同时,增加国外引进资源的力度,改进引种管理,丰富我国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优异性,进一步为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6、强化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工作。除做好常规的形态和农艺性状观察鉴定外,应重点加强适合目前育种需要的品质,抗病虫、抗逆境及适应性精准鉴定和综合评价,为优异种质提供利用打下基础。

7、加强项目管理的力度。项目包括了资源保护与利用基础性工作的各个方面,涉及作物多、单位多、人员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项目主持单位必须加大管理和协调力度,建立专家负责制,定期检查监督,及时解决难题,对各分项承担单位采取问责制和奖罚制,表扬先进,克服浮躁、不严谨、不负责任的不良作风。


相关文章

  • 关注我国种质资源保护问题
  • 关注我国种质资源保护问题 关键字:物种,基因 来源: 科学时报 作者:王莉萍 保婷婷 时间: 2006-11-02 点击率: 343418 种质保护,中国走了多少弯路 在5辆挖掘机.2台推土机.100多人的嘈杂声中,2000多棵树木组成的大 ...查看


  • 生物研究方向
  • 生物研究方向- - 以下的内容包括生物学方面的几个相关研究方. 一.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学科资助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资源与分类.区系与生态.遗传与发育.生理与代谢等各个方向.各个层次的基础性科学研究. 鼓励研究领域: l 有重大应用前景 ...查看


  • 我国草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 26卷5期 V01.26.No.5 草业科学 PRATACULTURALSCIENCE 我国草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陈志宏1,李晓芳1,贫旭疆1,刘丑生1,王志刚1,丁黎清2 (I.全国畜牧总站.北京100193l2.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 ...查看


  • 森林植物遗传单一性的危害及多样性保护措施
  • 摘要:遗传多样性是森林植物遗传改良的物质基础,这些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不断培育出新的.更高产优质和适应性强的品种.一种新基因的发现和利用常可使相应产业发生新的飞跃.当前生物技术发展很快,有可能为人类提供常规方法不能提供的新作物.新品种.新产品. ...查看


  • 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一.生物技术概念介绍 生物技术又称为生物工程,或称为生物工程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的设计方法和手段来生产人类需要的各种物质,或直接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造生物,赋予生物以新的功能 ...查看


  • 安徽农业大学茶树育种学
  • 第一章种质资源 一.茶树染色体以x=15为基数,染色体在体细胞中为30条,性细胞中为15条. 二.核型分析:一个物种细胞核内染色体的数目及各个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不同物种的染色体都有各自特定的形态特征,包括染色体总数.染色体组数.每条染色体的 ...查看


  • 现代文阅读训练:[奇形怪状的太空植物][答案]
  • 阅读<"奇形怪状"的太空植物>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奇形怪状"的太空植物①你见过一个能炒一盘菜的巨型青椒吗?你尝过长1米.重1500克的特大黄瓜吗?你听说过一亩地能产一吨优质稻谷吗?这 ...查看


  • 鹰嘴豆的应用价值及其研究与利用
  • 2011.1 作物杂志Crops 鹰嘴豆的应用价值及其研究与利用 张金波 苗昊翠 王威 热依拉李利民 (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830091,新疆乌鲁木齐) 摘要鹰嘴豆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豆科作物,富舍多种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异 ...查看


  •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意义
  •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