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

古希腊时代是思想睿智大放光彩的时代,各种哲学思想轮番上场,探讨着世界如何形成的问题,探讨着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在争鸣中,哲学家们都以语言为武器追求真理,讲演、论辩之风日盛。因此,时代的需要也迫使社会产生了掌握讲演术、论辩术的需求。柏拉图就曾认为,讲演术是“任何城市里的人们本身的自由和对他人的统治的最大利益和原因”,因为,“言语能够说服法庭上的法官、议会的议员、会员以及一切集会上(不论是什么样的国民集会)上所有的人”。于是,雄辩家纷纷登场。雄辩名篇也不断展现。如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在雅典五百公民法庭上的答辩》,著名演说家德谟西尼的《斥腓力演说》等,都是辩论讲演中的珍品,千古传诵。

在这一时期,希腊社会也出现一批专门收取学费以传授修辞学、讲演术和论辩术的人。由于这些人中的著名代表普罗泰戈拉第一个自称“智者”,所以,人们把他们叫做“智者学派”。这些智者们大都具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感觉主义倾向,在早期,由于他们所传授的是实用的知识,所以也很受人尊敬,如普罗泰戈拉和智者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高尔吉亚,就都以传授讲演术和修辞术而闻名于世,普罗泰戈拉还以其为传授辩论术而做出的贡献,被世人称为“辩论学之父”。但随着社会日益增长的政治、诉讼等方面的实际需要,智者学派中的一些人,对辩论的表达方式的重视超过了对问题实质的重视,有的甚至到了对事物的是非黑白不管不顾的地步。

为了纠正这风气,苏格拉底做了很多工作,以各种针锋相对的态度跟智者派斗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这种谨慎、认真、细致的态度,要求演讲者以求真之心进行演讲、辩论,否则再动听再煽情的演讲也是无益甚至是增加思维的混乱。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恰好反映了这一点。

修辞学在古希腊语中并非指写作的艺术技巧,而是指演讲艺术,或称“雄辩术”。所谓的修辞学家就是指演说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是“在每一事例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目的在于说服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虽然是针对演说的,但只要我么么加以灵活运用,我们就能发现这些观点也适用于各种场合的交谈、讨论,工作中的谈判,甚至能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事。

修辞学说服人的途径有三:锻炼修辞学家的品格修养、把握听众的接受心理,使用恰当的修辞风格。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家的品格具有重要的说服力量,这要包括三种素质:德性、明智、善意。他还认为三者缺了任何一样都会失去说服力:心地邪恶就不能说出正确的意见只会导人如歧途;缺乏明智就不能形成严密的逻辑和作出有效的表达;而缺乏善意则有可能不把自己的识见作为劝说提出来。

在修辞家的品格中,德性具有重要意义。德性能够提供、保存诸善,其组成部分是公正、勇敢、节制、大方、大度、慷慨以及和蔼等。公正保证了演讲者的大局观,勇敢帮助演讲家坚持节操,节制保证了演讲者的理性,大度慷慨使人超越个人局限,和蔼使观点易被接受。 明智是头脑或思想的德性,依据它人们对各种事情能有贴切的见解从而作出恰当的选择。并以严密的逻辑组织有力的文字说服他人。

而善意则是“对某些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这种帮助不求回报,也不想为帮助者本身带来好处,仅仅是为对方着想”。它保证了演讲的正面态度,避免了将劝告变成讽刺、鼓励变成强迫等情况。

说服他人除了演讲者本身的修养外,还要善于抓住不同听众的心理特征选择不同的言说

方式。人们的很多决定往往是由感性而非理性决定的,能有的放矢地调动听众的情绪,针对他们的学识、性格、嗜好而选择方式方式,并在说服过程中根据听众的反应适时调整。这样才能抓住听众的心,很多人虽然说话能滔滔不绝,却没有多少人爱听,就是因为他只顾着说自己,要说服别人就要让对方觉得“他很关注我,而且让我很舒服,很愿意听下去”。 这就涉及到修辞学风格的使用。亚里士多德认为,风格可以多种,技巧可以多样,但原则无非是:明晰、纯正、适当。明晰即自然流畅,不露痕迹。多用常见的字眼,看似寻常最奇崛,少用复合字、生造字、奇词异字,反对过度使用附加词和修饰手法。纯正要求按自然顺序排列连接词,用殊名而不是泛名,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用语。但明晰和纯正绝非枯燥和冷漠,相反它们要求谈话中有丰富的感情、多样的性格和五彩的现实。风格要能表达情感和性情,并与题材显得协调,就个要求就是“恰当”。譬如怒斥暴行就要用愤慨的风格;介绍可爱之事,风格不妨轻松一些;同时风格也要与个性相符,旷达者就不可勉强悲酸,雄迈壮烈者不得故意扮忧郁,以恰当的方式表现言说的内容和演讲者的个性,才能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强大的说服力。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不可能不碰到跟他人观点有分歧的场合,这就需要讨论和说服,并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观点。不过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口若悬河,依靠小聪明、滥用机锋,甚至利用狡辩今占便宜,使别人无法可说,但他们嘴皮上虽然赢了,却无法服人,甚至使本来只是小小的分歧升级为大矛盾。或者讨论双方自己顾着说自己,问题无法解决,却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也增加了双方的抗拒感。我们回头看看亚里士多德关于修辞学的理论,他强调德性与善意,关注听众的感受,并以明晰、纯正、适当的风格来进行说服的观点,虽然只是针对演讲而做的研究,并不包括交谈。但是不是也能使这些人反思一下呢?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

古希腊时代是思想睿智大放光彩的时代,各种哲学思想轮番上场,探讨着世界如何形成的问题,探讨着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在争鸣中,哲学家们都以语言为武器追求真理,讲演、论辩之风日盛。因此,时代的需要也迫使社会产生了掌握讲演术、论辩术的需求。柏拉图就曾认为,讲演术是“任何城市里的人们本身的自由和对他人的统治的最大利益和原因”,因为,“言语能够说服法庭上的法官、议会的议员、会员以及一切集会上(不论是什么样的国民集会)上所有的人”。于是,雄辩家纷纷登场。雄辩名篇也不断展现。如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在雅典五百公民法庭上的答辩》,著名演说家德谟西尼的《斥腓力演说》等,都是辩论讲演中的珍品,千古传诵。

在这一时期,希腊社会也出现一批专门收取学费以传授修辞学、讲演术和论辩术的人。由于这些人中的著名代表普罗泰戈拉第一个自称“智者”,所以,人们把他们叫做“智者学派”。这些智者们大都具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感觉主义倾向,在早期,由于他们所传授的是实用的知识,所以也很受人尊敬,如普罗泰戈拉和智者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高尔吉亚,就都以传授讲演术和修辞术而闻名于世,普罗泰戈拉还以其为传授辩论术而做出的贡献,被世人称为“辩论学之父”。但随着社会日益增长的政治、诉讼等方面的实际需要,智者学派中的一些人,对辩论的表达方式的重视超过了对问题实质的重视,有的甚至到了对事物的是非黑白不管不顾的地步。

为了纠正这风气,苏格拉底做了很多工作,以各种针锋相对的态度跟智者派斗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这种谨慎、认真、细致的态度,要求演讲者以求真之心进行演讲、辩论,否则再动听再煽情的演讲也是无益甚至是增加思维的混乱。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恰好反映了这一点。

修辞学在古希腊语中并非指写作的艺术技巧,而是指演讲艺术,或称“雄辩术”。所谓的修辞学家就是指演说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是“在每一事例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目的在于说服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虽然是针对演说的,但只要我么么加以灵活运用,我们就能发现这些观点也适用于各种场合的交谈、讨论,工作中的谈判,甚至能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事。

修辞学说服人的途径有三:锻炼修辞学家的品格修养、把握听众的接受心理,使用恰当的修辞风格。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家的品格具有重要的说服力量,这要包括三种素质:德性、明智、善意。他还认为三者缺了任何一样都会失去说服力:心地邪恶就不能说出正确的意见只会导人如歧途;缺乏明智就不能形成严密的逻辑和作出有效的表达;而缺乏善意则有可能不把自己的识见作为劝说提出来。

在修辞家的品格中,德性具有重要意义。德性能够提供、保存诸善,其组成部分是公正、勇敢、节制、大方、大度、慷慨以及和蔼等。公正保证了演讲者的大局观,勇敢帮助演讲家坚持节操,节制保证了演讲者的理性,大度慷慨使人超越个人局限,和蔼使观点易被接受。 明智是头脑或思想的德性,依据它人们对各种事情能有贴切的见解从而作出恰当的选择。并以严密的逻辑组织有力的文字说服他人。

而善意则是“对某些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这种帮助不求回报,也不想为帮助者本身带来好处,仅仅是为对方着想”。它保证了演讲的正面态度,避免了将劝告变成讽刺、鼓励变成强迫等情况。

说服他人除了演讲者本身的修养外,还要善于抓住不同听众的心理特征选择不同的言说

方式。人们的很多决定往往是由感性而非理性决定的,能有的放矢地调动听众的情绪,针对他们的学识、性格、嗜好而选择方式方式,并在说服过程中根据听众的反应适时调整。这样才能抓住听众的心,很多人虽然说话能滔滔不绝,却没有多少人爱听,就是因为他只顾着说自己,要说服别人就要让对方觉得“他很关注我,而且让我很舒服,很愿意听下去”。 这就涉及到修辞学风格的使用。亚里士多德认为,风格可以多种,技巧可以多样,但原则无非是:明晰、纯正、适当。明晰即自然流畅,不露痕迹。多用常见的字眼,看似寻常最奇崛,少用复合字、生造字、奇词异字,反对过度使用附加词和修饰手法。纯正要求按自然顺序排列连接词,用殊名而不是泛名,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用语。但明晰和纯正绝非枯燥和冷漠,相反它们要求谈话中有丰富的感情、多样的性格和五彩的现实。风格要能表达情感和性情,并与题材显得协调,就个要求就是“恰当”。譬如怒斥暴行就要用愤慨的风格;介绍可爱之事,风格不妨轻松一些;同时风格也要与个性相符,旷达者就不可勉强悲酸,雄迈壮烈者不得故意扮忧郁,以恰当的方式表现言说的内容和演讲者的个性,才能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强大的说服力。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不可能不碰到跟他人观点有分歧的场合,这就需要讨论和说服,并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观点。不过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口若悬河,依靠小聪明、滥用机锋,甚至利用狡辩今占便宜,使别人无法可说,但他们嘴皮上虽然赢了,却无法服人,甚至使本来只是小小的分歧升级为大矛盾。或者讨论双方自己顾着说自己,问题无法解决,却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也增加了双方的抗拒感。我们回头看看亚里士多德关于修辞学的理论,他强调德性与善意,关注听众的感受,并以明晰、纯正、适当的风格来进行说服的观点,虽然只是针对演讲而做的研究,并不包括交谈。但是不是也能使这些人反思一下呢?


相关文章

  • 亚氏[修辞学]与霍夫兰说服理论观点之对比分析
  • 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对现代大众传播学的创立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示作用,与此同时,亚氏的修辞学对说服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修辞学>与霍夫兰说服理论观点的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在传播者(人品诉诸).信息(理性 ...查看


  •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三种劝说模式
  • 第29卷第1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l.29,No.1文章编号:1006-5342(2009)02-0065-02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三种劝说模式 在说服行为中的应用 * 谭丹桂 1,2 (1.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 ...查看


  • 比喻与叙事
  • 比喻与叙事 --中西方传统写作美学法则的对比 曾琴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公共教育部 海南 海口 571100) 摘要:中西方的传统写作美学都有一些基本的法则.比喻,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写作的美学法则广泛运用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写作之中,钱 ...查看


  • 法律论证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 作者:焦宝乾 比较法研究 2006年04期 一.法律论证理论的兴起 法律论证是近三四十年来在欧美学界兴起并且获得重要发展.取得重要地位的研究领域.一般认为,直到1970年,法律论证还主要是在法律理论(Rechtstheorie或" ...查看


  • 公共话语的技艺和规则
  • (2010-06-26 11:55:23) 转载 标签: 杂谈 公共话语的技艺和规则 公共话语伦理和价值观  (8之5) 下面我将希腊的一些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关于说话的一些说法说一说吧.修辞在古代雅典的公共生活中的运用一直就是一种与目 ...查看


  • 修辞隐喻.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的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主要区分修辞隐喻.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修辞隐喻 概念隐喻 语法隐喻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67-02 长期以来,人们对隐喻 ...查看


  • 修辞中的三大诉求方式在广告中的应用
  •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对语言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能够劝说人的好文章应该具备三个要素:ethos人品诉求.pathos情感诉求和loges逻辑诉求.人品诉求基于信誉性,可信性:情感诉求基于情感:逻辑诉求基于逻辑.因果关系 ...查看


  • 审美反映与艺术形式
  • 作者:王元骧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09期 中图分类号:I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15)03-0057-07 DOI:10.3969/j.issn.1674-2338.2015.03.018 ...查看


  •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汉语修辞
  • 作者:江南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5年08期 不同民族修辞方式的比较,在原则上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实践的(归纳式的),即直接将一些具体的修辞现象进行比较,例如可以比较中西比喻的异同:它们在不同国度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重要性,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