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反思与思想进步

  思想的进步和创新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思想的进步和创新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毫无疑问,学习是思想进步的源泉,但是,只有学习是不够的。学习可以使人自身的知识更为丰富,知识的进步只是表明一个人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增加,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思想的进步却并非如此。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只是知识运用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却是对存在的问题和思想进行反思和创新。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每一次科技革命到社会改革,莫不是思想进步和创新的结果,而反思在思想进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反思就没有思想的进步。

  当然,人每天都会反思,比如,当完成了一项任务、做完一项工作或者与人发生了矛盾冲突、一件本来应该做好的事情办砸了时,人们总会反复思考其中的得失成败。这是一种反思――较低层次的反思,还远远无法达到思想进步的目的。

  平时我们所讲的反思,顾名思义是“反复思考、回过头来思考”。它注重的是,思考自己做过的事或想法在做和想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偏差或纰漏,是在事情原有逻辑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重演”,得出的大多是经验和教训。

  比如,教师讲完一节课,反思一下讲课时哪些地方讲得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教学环节设计的利弊等等,对好的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改进,这就是教学反思。长期如此,可以提高教学能力。又如,某学生非常喜欢打篮球,把学习放在一边,班主任忍无可忍将其叫到办公室痛批了一顿,结果不欢而散。班主任事后可能会反思,自己的批评教育方式可能不对,下次要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与其交流,让其从喜欢打篮球转到喜欢学习上来。同样,善于这样反思的教师,其教育能力一定能够提高。

  面对上述问题,如果这样反思:这节课为什么要讲,能不能不讲,让学生自己学是否更好,或者运用其他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学是否更好?为什么要反对学生打篮球,打篮球难道不能创造一个精彩的人生吗?有了这样的反思,就会出现思想和观念的冲突,即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观”和“成人成才观”提出质疑,从而进行思想批判。

  长期以来,正是因为缺乏对教育的哲学反思,使得教育思想无法真正进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思想的保守和固化,禁锢了人们对成才、学习的认识,使得人才评价体系单一化,升学率成为教育的唯一目标等。因此,即使学校里有一万个刘翔、乔丹、比尔・盖茨、爱迪生这样的天才苗子,也早早地被教师作为学困生或挟家长扼杀在摇篮中。这不仅是教育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而一个国家文化、体育、科技等的落后,与教育思想的落后不无关系。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把人们习以为常、毋庸置疑的观念或常识作为反思批判的对象,进行深层次的反思,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有些思想和观念被社会普遍接受成为了一种常识,而常识是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又能被生活所检验的东西,没有人去思考常识的合理性,因此容易出现一些合理的“偏见”或社会性观念偏颇。

  那么,什么才是哲学反思呢?

  哲学反思是以思想为对象进行的反思,不但反思某种思想的内容,而且要反思构成这种思想内容的前提,以及形成这种思想内容的逻辑过程,分析思想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否科学,形成思想内容的推理过程是否合乎逻辑。

  比如,在学校里,分数考得高的学生都深受老师喜欢,这是习以为常的观念。深层次的哲学反思就是:“分数考得高的学生都深受老师喜欢”这种观念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分数考得高的学生老师就喜欢?再比如,狼吃了羊,我们说狼是凶残的,但当我们在吃羊肉串或涮羊肉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同样的观念?这两种观念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其逻辑过程是什么?

  当把这些思想和观念的前提及其逻辑过程揭示出来,再思考清楚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思想和观念的前提是不合理、不科学的,甚至是荒唐可笑或错误的。当我们对其进行批判和思考,进而树立新的思想和观念时,就是一种思想的进步和创新。

  

  思想的进步和创新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思想的进步和创新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毫无疑问,学习是思想进步的源泉,但是,只有学习是不够的。学习可以使人自身的知识更为丰富,知识的进步只是表明一个人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增加,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思想的进步却并非如此。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只是知识运用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却是对存在的问题和思想进行反思和创新。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每一次科技革命到社会改革,莫不是思想进步和创新的结果,而反思在思想进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反思就没有思想的进步。

  当然,人每天都会反思,比如,当完成了一项任务、做完一项工作或者与人发生了矛盾冲突、一件本来应该做好的事情办砸了时,人们总会反复思考其中的得失成败。这是一种反思――较低层次的反思,还远远无法达到思想进步的目的。

  平时我们所讲的反思,顾名思义是“反复思考、回过头来思考”。它注重的是,思考自己做过的事或想法在做和想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偏差或纰漏,是在事情原有逻辑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重演”,得出的大多是经验和教训。

  比如,教师讲完一节课,反思一下讲课时哪些地方讲得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教学环节设计的利弊等等,对好的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改进,这就是教学反思。长期如此,可以提高教学能力。又如,某学生非常喜欢打篮球,把学习放在一边,班主任忍无可忍将其叫到办公室痛批了一顿,结果不欢而散。班主任事后可能会反思,自己的批评教育方式可能不对,下次要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与其交流,让其从喜欢打篮球转到喜欢学习上来。同样,善于这样反思的教师,其教育能力一定能够提高。

  面对上述问题,如果这样反思:这节课为什么要讲,能不能不讲,让学生自己学是否更好,或者运用其他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学是否更好?为什么要反对学生打篮球,打篮球难道不能创造一个精彩的人生吗?有了这样的反思,就会出现思想和观念的冲突,即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观”和“成人成才观”提出质疑,从而进行思想批判。

  长期以来,正是因为缺乏对教育的哲学反思,使得教育思想无法真正进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思想的保守和固化,禁锢了人们对成才、学习的认识,使得人才评价体系单一化,升学率成为教育的唯一目标等。因此,即使学校里有一万个刘翔、乔丹、比尔・盖茨、爱迪生这样的天才苗子,也早早地被教师作为学困生或挟家长扼杀在摇篮中。这不仅是教育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而一个国家文化、体育、科技等的落后,与教育思想的落后不无关系。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把人们习以为常、毋庸置疑的观念或常识作为反思批判的对象,进行深层次的反思,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有些思想和观念被社会普遍接受成为了一种常识,而常识是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又能被生活所检验的东西,没有人去思考常识的合理性,因此容易出现一些合理的“偏见”或社会性观念偏颇。

  那么,什么才是哲学反思呢?

  哲学反思是以思想为对象进行的反思,不但反思某种思想的内容,而且要反思构成这种思想内容的前提,以及形成这种思想内容的逻辑过程,分析思想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否科学,形成思想内容的推理过程是否合乎逻辑。

  比如,在学校里,分数考得高的学生都深受老师喜欢,这是习以为常的观念。深层次的哲学反思就是:“分数考得高的学生都深受老师喜欢”这种观念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分数考得高的学生老师就喜欢?再比如,狼吃了羊,我们说狼是凶残的,但当我们在吃羊肉串或涮羊肉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同样的观念?这两种观念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其逻辑过程是什么?

  当把这些思想和观念的前提及其逻辑过程揭示出来,再思考清楚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思想和观念的前提是不合理、不科学的,甚至是荒唐可笑或错误的。当我们对其进行批判和思考,进而树立新的思想和观念时,就是一种思想的进步和创新。

  


相关文章

  • 哲学通论第五节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 第五节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一. 科学主义的概念解析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在现代哲学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概念.人们普遍认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是现代哲学中双峰对峙的两大哲学思潮,并以科学主义 ...查看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1.唯名论与唯实论:从11世纪到14世纪,经院哲学内部的两种观点.唯名论认为,具体事物先于一般概念而存在,一般事物不过是事物的名称和符号.唯实论认为,一般概念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只有一般概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2. ...查看


  • 论海洋科学哲学 1
  • [摘 要] 海洋科学哲学是人类对海洋自然和海洋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反思的成果.海洋科学哲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性质:同时,具有沟通海洋自然科学与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纽带作用.本文基于海洋科学文化理念,探索海洋科学解释 ...查看


  • 再反思后现代史学
  • [哲学百家] 再反思后现代史学 □刘华初 (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摘要:后现代主义对史学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认识范式和理论概念进行了反省和批判,质疑进步史观.反对宏大叙事,它挑战历史真实性的前提假设,后现代主义史学提出了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意义
  •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 ...查看


  • 孔子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性反思
  • 第26卷第5期2010年9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 Vo l. 26, N o. 5Sept. 2010 孔子仁爱思想及其 ...查看


  • 略论冯友兰晚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 作者:宋志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年04期 [中图分类号]B261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0-5420(2001)01-0047-04 冯友兰转变哲学立场后,从50年代起就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查看


  • 第一课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
  •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和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和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本框题结构: 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识世界 人都有两项基本的活动 处理 人与社会的关 ...查看


  • 孔德其人及对社会学的理论贡献
  • 2001年11月 第31卷 第4期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orthwestUniversity(SocialScience)Nov.,2001Vol.31 No.4 [公共管理] 孔德其人及对社会学的理论贡献 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