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人格美

先秦是我国文化走出摇篮、迅速成熟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诸子并峙,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界,群星灿烂,成就辉煌。先贤们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铸造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真魂。先秦的思想家、理论家自觉地把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熔铸到他们人生哲学的探索中,使哲学和美学、美学与人生、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融为一体,形成先秦美学鲜明的特性。

天人之辩

西周以前,“天”作为至高无上的神、外在的异己力量,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殷商重祭祀,事无巨细,无不占筮求神,形成“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的社会风气。天命神学观支配着人的思维模式。由对自然的困惑和敬畏发展起来的原始宗教文化(巫术)所孕育的理性胚胎,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加深、神的地位的下降而发育、成熟起来,促使了巫术文化的转变。西周,祭神的“礼”逐渐发展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整套典章制度。随着神的地位的下降,神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了怀疑和冲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同上)这是天人关系一个重大的变化,表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周天子虽然以君权神授的思想强调自已的至高无上,但已从殷商的灭亡中吸取了教训,认识到神保不住国家的安定,民心的向背决定国家的存亡。所以,周王敬天命而重人事,“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先人后神,敬天重民,以德为上已成为统治阶级普遍的共识。神权向人间转移。

作为周文化的继承者的改造者,孔子畏天命。他哲学中的“天”基本上还是万物主宰的神。“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但孔子对“天”的作用已产生了怀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同上)“远鬼神”就是这种怀疑思想的直接表现。孔子更注重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孔子思想核心的“仁”,以人为本,人始终是优先考虑的。

孟子强调“知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尽心知性则可与天沟通,认识到“天”,则“万物皆备于我”。(同上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开启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老子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五章》)老子否认天的意志。他所说的“天”,指自然的天,源于“道”,是自然无为的。 庄子认为,从“道”来看,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认为:(《庄子·齐物论》)天人之分是人为的。

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荀子已不满足于“天人合一”而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利用自然(客观规律)的目的了。

天人之辩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先秦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的理性的高扬过程,反映了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入。人与自然的关系已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地适应,发展为能动地改造自然。这个过程,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地丰富,人的自我价值不断得到确证,加深了人对自我的认识。

诸子百家对于人格美的见解

百家争鸣”除了“天人之辩”外,还广泛涉及到人生、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各家各派力陈己见,观点对立,论争激烈,孔孟力主仁政礼治,通过道德实践成就人生;墨子兼爱重利,非礼非乐;老庄去礼义,尚无为,追求个性、精神的自由;荀子隆礼尊贤,以法辅礼;韩非尚法好利,因势利导„ „ 。论争极大地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催生着新的文化胚胎。儒、墨、道、法四家还自觉地探讨艺术和审美在人生中的作用,大大深化了人们对美的认识、促使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百家争鸣”中崛起的士阶层,自觉地追求人格美,成就自我的人生理想,体现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士所表现出来的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独立不羁的政治思想,富于怀疑的理性批判精神,刚正不阿的秉性,不同程度地展示了时代的精神,形成了士阶层所特有的精神气质。“仁人志士”、“舍生成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就是士人格美的体现。

儒家以善为美,把道德的完善视为审美的追求,视美善统一为人生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根源就在此。儒家把个体的人格修养和审美统一起来,使真、善、美成为人生自觉的追求,利用审美中的“乐”愉悦人生、教化人伦,使美成为完善人格、成就人生的自觉追求。

同时,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美观,是自然美的主体生成,源于诗经的

比兴,哲学基础为天人合一,比德是人们在自然的审美观照中的一种自觉的比类。儒家认为,自然之所以美,在于它显示了主体的人格美或道德的善。玉的温润。水的奔流不息,山的魏然挺拔,松柏之后凋,芷兰之芳香。。。。无不成了人的高尚品德之体现。比德体现了先秦儒家对道德美的重视,把自然美视为人的内在美的一种投射。

孔子以“仁”为美。“仁”是一种善德,也是人生的理想“仁”体现了孔子对人格美的重视和对人的关注,“仁”作为内在的“质”与外在的“文”结合,是君子应有的美德。“仁”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兼顾了个体审美需求(“乐”)和社会理性(善)的统一。他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和“仁”所包含的真、善、美是一致的。同时,他注重礼乐的审美作用,视之为完善人格、成就人生的重要手段,曾亲自雅正乐,把礼乐作为他施教的内容,以此试图通过礼乐的教育作用和礼乐的审美功能来完善个性,实现人生的价值。孔子的文质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指人的内在德性,文可以理解为人的文化修养、内在德性的外在显现;孔子的文质观,揭示出了君子的品德与文化修养的关系,体现了美善统一的思想。 孟子宏扬人格美。孟子以人内在的“充实”为美。“充实”实质上是指善德的充盈,既包括了仁、义、礼、智“四端”,又要体现出“浩然之气”,即伟大、刚强而合乎正义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力量。当这种内在的充实美外现而“有光辉”时,这种伟大的人格就不仅仅是美,而有崇高(“大”)的内涵了。孟子的个体人格美理论较少受到“礼”的束缚,表现出肯定个性自由、追求自我实现的思想倾向。

荀子主性恶,认为人格美是后天修养来的。荀子认为,人生好利贪欲,必须用礼义加以节制,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良好环境的习染,包括礼乐的陶冶,实现人格美。在荀子看来,这是“化性起伪”的过程。对于“性”和“伪”的转化,他是这样说的:“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礼隆盛也。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

“伪”(教化)是人格美的根源。“文礼隆盛”能使“本始材朴”的“性”变为美。由于人性本恶,所以人格美是人主动追求的结果。荀子要求人达到“全粹之美”,强调“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荀子·儒效》)。可见,荀子认为审美是人的自然需求,趋美就善是“化性起伪”的结果。对荀子的人格美论而言,审美不仅是“自为”的,而应该是“自觉”的 了。

道家对美学的否定比较复杂,甚至是矛盾的。老子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之说;庄子也认为,“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庄子·月去箧》)表现了明显的否定审美的倾向。和墨、 法两家不同的是,道家从超功利的思想出发,视美为自然而然的存在。老庄否定的是人为的美,视艺术为自然人性的扭曲,目的是返朴归真,回到“自然而为”的“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终极原因,无本无根,无影无踪,不能以一般的感知方式来把握,只有通过特殊的体验、感知,才能“悟道”。老子的“涤除玄览”,庄子的“心斋”、“坐忘”,就是体道的感知方式,借此达到绝对的心灵自由的境界——与

“道”即自然、天地万物为一体。到达这一境界,庄子称之为“真人”、“至人”、“神人”。由于“道”是美的本原,所以体道、悟道与审美的过程是一致的。“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与审美的最高境界的统一。 显然,庄子反对的是人为地追求美和人为的感性美,而对自然美和“无为”的审美,他是肯定的。在他看来,有形的感性美远不如无形的自由美,后者既是“无为”的美,又是最高的美。庄子要求摆脱一切物欲和人为的羁绊(“礼”),以“无为”的审美自由来感受人生的真谛。 个体人格的独立和绝对的精神自由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也是他所理解的个性美。他把审美和人格的培养、个性独立的追求统一到人生之道上了。在这个意义上,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审美的哲学。道家以否定美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又自觉地进入了审美,这是道家在审美上表现出 来的二律背反。事实上,在庄子的哲学中,审美是成就人生和理想的自觉追求。

儒道区别

如果说,儒家审美的伦理化注重于社会群体,那道家的审美则是个体化的。道家个体化的人格理论和审美的追求,表现出挣脱传统的窠臼、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积极内涵。儒道两家不约而同地把审美视为成就人生、实现人格美的重要途径,表明审美日益受到重视,已成为先秦人们自觉的人生追求。

先秦是我国文化走出摇篮、迅速成熟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诸子并峙,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界,群星灿烂,成就辉煌。先贤们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铸造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真魂。先秦的思想家、理论家自觉地把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熔铸到他们人生哲学的探索中,使哲学和美学、美学与人生、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融为一体,形成先秦美学鲜明的特性。

天人之辩

西周以前,“天”作为至高无上的神、外在的异己力量,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殷商重祭祀,事无巨细,无不占筮求神,形成“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的社会风气。天命神学观支配着人的思维模式。由对自然的困惑和敬畏发展起来的原始宗教文化(巫术)所孕育的理性胚胎,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加深、神的地位的下降而发育、成熟起来,促使了巫术文化的转变。西周,祭神的“礼”逐渐发展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整套典章制度。随着神的地位的下降,神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了怀疑和冲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同上)这是天人关系一个重大的变化,表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周天子虽然以君权神授的思想强调自已的至高无上,但已从殷商的灭亡中吸取了教训,认识到神保不住国家的安定,民心的向背决定国家的存亡。所以,周王敬天命而重人事,“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先人后神,敬天重民,以德为上已成为统治阶级普遍的共识。神权向人间转移。

作为周文化的继承者的改造者,孔子畏天命。他哲学中的“天”基本上还是万物主宰的神。“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但孔子对“天”的作用已产生了怀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同上)“远鬼神”就是这种怀疑思想的直接表现。孔子更注重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孔子思想核心的“仁”,以人为本,人始终是优先考虑的。

孟子强调“知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尽心知性则可与天沟通,认识到“天”,则“万物皆备于我”。(同上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开启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老子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五章》)老子否认天的意志。他所说的“天”,指自然的天,源于“道”,是自然无为的。 庄子认为,从“道”来看,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认为:(《庄子·齐物论》)天人之分是人为的。

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荀子已不满足于“天人合一”而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利用自然(客观规律)的目的了。

天人之辩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先秦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的理性的高扬过程,反映了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入。人与自然的关系已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地适应,发展为能动地改造自然。这个过程,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地丰富,人的自我价值不断得到确证,加深了人对自我的认识。

诸子百家对于人格美的见解

百家争鸣”除了“天人之辩”外,还广泛涉及到人生、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各家各派力陈己见,观点对立,论争激烈,孔孟力主仁政礼治,通过道德实践成就人生;墨子兼爱重利,非礼非乐;老庄去礼义,尚无为,追求个性、精神的自由;荀子隆礼尊贤,以法辅礼;韩非尚法好利,因势利导„ „ 。论争极大地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催生着新的文化胚胎。儒、墨、道、法四家还自觉地探讨艺术和审美在人生中的作用,大大深化了人们对美的认识、促使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百家争鸣”中崛起的士阶层,自觉地追求人格美,成就自我的人生理想,体现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士所表现出来的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独立不羁的政治思想,富于怀疑的理性批判精神,刚正不阿的秉性,不同程度地展示了时代的精神,形成了士阶层所特有的精神气质。“仁人志士”、“舍生成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就是士人格美的体现。

儒家以善为美,把道德的完善视为审美的追求,视美善统一为人生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根源就在此。儒家把个体的人格修养和审美统一起来,使真、善、美成为人生自觉的追求,利用审美中的“乐”愉悦人生、教化人伦,使美成为完善人格、成就人生的自觉追求。

同时,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美观,是自然美的主体生成,源于诗经的

比兴,哲学基础为天人合一,比德是人们在自然的审美观照中的一种自觉的比类。儒家认为,自然之所以美,在于它显示了主体的人格美或道德的善。玉的温润。水的奔流不息,山的魏然挺拔,松柏之后凋,芷兰之芳香。。。。无不成了人的高尚品德之体现。比德体现了先秦儒家对道德美的重视,把自然美视为人的内在美的一种投射。

孔子以“仁”为美。“仁”是一种善德,也是人生的理想“仁”体现了孔子对人格美的重视和对人的关注,“仁”作为内在的“质”与外在的“文”结合,是君子应有的美德。“仁”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兼顾了个体审美需求(“乐”)和社会理性(善)的统一。他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和“仁”所包含的真、善、美是一致的。同时,他注重礼乐的审美作用,视之为完善人格、成就人生的重要手段,曾亲自雅正乐,把礼乐作为他施教的内容,以此试图通过礼乐的教育作用和礼乐的审美功能来完善个性,实现人生的价值。孔子的文质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指人的内在德性,文可以理解为人的文化修养、内在德性的外在显现;孔子的文质观,揭示出了君子的品德与文化修养的关系,体现了美善统一的思想。 孟子宏扬人格美。孟子以人内在的“充实”为美。“充实”实质上是指善德的充盈,既包括了仁、义、礼、智“四端”,又要体现出“浩然之气”,即伟大、刚强而合乎正义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力量。当这种内在的充实美外现而“有光辉”时,这种伟大的人格就不仅仅是美,而有崇高(“大”)的内涵了。孟子的个体人格美理论较少受到“礼”的束缚,表现出肯定个性自由、追求自我实现的思想倾向。

荀子主性恶,认为人格美是后天修养来的。荀子认为,人生好利贪欲,必须用礼义加以节制,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良好环境的习染,包括礼乐的陶冶,实现人格美。在荀子看来,这是“化性起伪”的过程。对于“性”和“伪”的转化,他是这样说的:“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礼隆盛也。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

“伪”(教化)是人格美的根源。“文礼隆盛”能使“本始材朴”的“性”变为美。由于人性本恶,所以人格美是人主动追求的结果。荀子要求人达到“全粹之美”,强调“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荀子·儒效》)。可见,荀子认为审美是人的自然需求,趋美就善是“化性起伪”的结果。对荀子的人格美论而言,审美不仅是“自为”的,而应该是“自觉”的 了。

道家对美学的否定比较复杂,甚至是矛盾的。老子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之说;庄子也认为,“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庄子·月去箧》)表现了明显的否定审美的倾向。和墨、 法两家不同的是,道家从超功利的思想出发,视美为自然而然的存在。老庄否定的是人为的美,视艺术为自然人性的扭曲,目的是返朴归真,回到“自然而为”的“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终极原因,无本无根,无影无踪,不能以一般的感知方式来把握,只有通过特殊的体验、感知,才能“悟道”。老子的“涤除玄览”,庄子的“心斋”、“坐忘”,就是体道的感知方式,借此达到绝对的心灵自由的境界——与

“道”即自然、天地万物为一体。到达这一境界,庄子称之为“真人”、“至人”、“神人”。由于“道”是美的本原,所以体道、悟道与审美的过程是一致的。“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与审美的最高境界的统一。 显然,庄子反对的是人为地追求美和人为的感性美,而对自然美和“无为”的审美,他是肯定的。在他看来,有形的感性美远不如无形的自由美,后者既是“无为”的美,又是最高的美。庄子要求摆脱一切物欲和人为的羁绊(“礼”),以“无为”的审美自由来感受人生的真谛。 个体人格的独立和绝对的精神自由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也是他所理解的个性美。他把审美和人格的培养、个性独立的追求统一到人生之道上了。在这个意义上,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审美的哲学。道家以否定美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又自觉地进入了审美,这是道家在审美上表现出 来的二律背反。事实上,在庄子的哲学中,审美是成就人生和理想的自觉追求。

儒道区别

如果说,儒家审美的伦理化注重于社会群体,那道家的审美则是个体化的。道家个体化的人格理论和审美的追求,表现出挣脱传统的窠臼、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积极内涵。儒道两家不约而同地把审美视为成就人生、实现人格美的重要途径,表明审美日益受到重视,已成为先秦人们自觉的人生追求。


相关文章

  • 传统美育与美育传统
  • 摘要:文章着重从先秦儒.道的教育思想中提炼,挖掘传统美育资源,并将其蕴藏着的厚重的人文精髓,作为一种美育传统移植于现代审美教育的创建,构建现代意义的感性人生教育,强化情感作用与体验效应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传统美育:教育思想:审美教育 美育 ...查看


  • 政治信仰与高尚人格
  • 政治信仰与高尚人格 在"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呐喊声中,一个个落马人物,尤其是一些高级领导干部,光鲜外衣掩盖下的肮脏心灵被揭露出来:台上义正言辞.掷地有声:台下道德败坏.毫无底线.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人格的分裂,从根源上分析则是 ...查看


  • 如何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
  • 如何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 作者:浙江上虞谭海明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感谢学校给我一次机会,使我今天我非常有幸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问题.今天我主要和在座的各位家长朋友和老师们交流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问题:为何培养独立 ...查看


  • 小学语文教师应必备的人文素养
  • 摘要:在新课标下的人文教学,要求小学老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文化知识,高尚的人格,本文简单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小学教师应必备那些人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加强文学素养储备,因为 ...查看


  • 先秦君子的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 先秦君子的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在先秦时期,"君子"由单纯的称谓向"君子之道"转变,这标志着君子道德价值理论系统的形成.君子道德价值体系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是公共道德修为的目标和标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 ...查看


  •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课程标准和学习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 ...查看


  •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 <大 学 语 文>课 程 教 学 大 纲 编写者:刘淑霞 审核者:邓晓成 课程代码:LB001A/LX028A 适用专业:非中文专业 参考学时:40学时 先修课程:无 参考书目:<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南京大学出 ...查看


  • 先秦诸子伦理思想与现代干部道德素质教育_孔振斌[1]
  • 宝鸡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37 先秦诸子伦理思想与现代干部道德素质教育 孔振斌 道德素质, 就是人在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基本品行和素养.它是一定社会道德的个体化, 其行为主体是个人, 它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辩证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