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亿巧对
选自宋. 欧阳修《归田录》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列戏云:“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
寇准 以...... 为游戏 应对 寇准在中书。和其他大臣以做对子为游戏,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没有人能对出,
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 请 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
赶上 刚好 报告 于是,就邀请 紧接着对方刚停下的声音
适逢杨亿来报告事情,于是别人请他对对子。杨亿接着刚停的话音说:“眼中人是面
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全,满
前人”。所有在座的人都称这是好对子。
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中书: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
杨大年:即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楚人学舟
选自明. 刘元卿《寓林折枝》
楚人有习 操舟者,其始 折 旋 疾 徐, 惟 舟
学习 控制,这里指驾船 船掉头 船转弯 快 慢慢地 只,仅仅
有一个学习划船的楚国人,他在开始学习的时候,驾船、调头、转弯,还是快慢、缓
师 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
传授驾船技术的人 水中小洲 没有 于是就 全部
急,只听从师傅的(教导)。他到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没有不如人意的,于是他。
操舟之术。遽[jù ]谢舟师,椎鼓 径进, 亟 犯大险,
急忙 辞别 用椎敲,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一直 立即,突然 遇到
认为自己已完全学会了驾船的技术,(就)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是靠击鼓来
发布号令的)径直快进,突然遇到危险,
乃 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
于是,就 四周张望 通假字同“舵”,驾驶 然而 的地方 难道
他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入江中,船失去操控。然而造成现在危险的地方,难
非前日之幸乎?
不是
道不是前几天的小试身手的地方吗?。
. 楚:楚国(古代国家名)
惟舟师之是听:这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倒置句式,应按“惟听舟师之”
理解 。
道理:1. 学会一门知识或一种技术,都要下一番苦功夫;刚入门就以为掌
握了一切,这种想法是不能有的。
2. 学无止境,不要因为自己学了些皮毛就骄傲自满,否则会犯下大错,
人们工作、学习不能浅尝辄止 (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
该不断进取)。
3. 学习要脚踏实地,学会谦虚。不能略有新知就骄傲自满,略有进步
就妄自尊大,否则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4. 不论做什么事,凡浅尝辄止者未能有成功者;凡在学习或工作
中不断进取者,一定会达到胜利的彼岸
乐不思蜀
选自晋. 孙盛《晋阳秋》
司马文王问刘禅:“思 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郤正
司马昭 思念 蜀地 这里
司马昭问刘禅说:" 是否会思念蜀地?" 刘禅回答说:“不思念,因为这里很快乐。” 郤
教禅:“若再问,宜泣 对曰:„先墓在蜀,无日不思。‟”会王
指点 如果 适宜, 理应 对答 先人 蜀地 等到
正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 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没有一天不思念着。‟”等到司马昭
复问,禅 如 正言,因闭眼。王曰:“何乃似郤正语?”禅惊
再 遵照 郤正 就 为何 你 语气 惊讶地
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 。司马昭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 ,像是郤正的语气呢?”
视曰:“诚 如 尊 命。”
确实, 真的 象.. 一样 您 说的
望着司马昭说:“真的跟您说的一样。”
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蜀:都指四川。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
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斗牛图
选自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
曾经 珍藏 他 收藏 闲暇的 晒太阳
马正惠先生曾经珍藏戴嵩《斗牛图》,闲暇的日子就在厅前展开晒太阳。
于厅前,有 输租氓 见而 窃 笑,公 疑 之,问其 故。对
缴纳田租的农民 偷偷地, 暗地里 对„感到疑惑 原因 应对
有一个缴纳田租的农民看见后偷着笑。马正惠公对他的举动感到疑惑,问他偷笑的原
因。农民回答说:
曰:“农 非识 画, 乃 识真牛。 方其斗时,夹尾于 髀
并非 懂得 却 当 争斗 大腿
“我不懂得画,可是认识真牛。在它们争斗时,要把尾巴夹在大腿之间,
间,虽 壮夫 膂力不能 出 之。 此图皆 举
即使 体力, 这里指全身的力气 拉出 指牛尾 都 竖着
即使是强壮的汉子用尽全力也不能将它们的尾巴从大腿之间拉出来。这个图上的牛都
是竖着尾巴的
其尾, 似不 类矣。”公为之叹服。
象 一样, 样子 不像是斗牛时的样子。”马正惠被他所说服。[2]
戴嵩:唐初画家,擅长画牛。
出之:使之出.
道理: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尊重客观现实。(或:要不唯书本,不惧怕
权威,实事求是。)
黄琬聪慧
选自《后汉书. 黄琬传》
黄琬 幼 而 慧。祖父琼,初 为魏郡 太守。建和
年幼 却 聪慧 一开始,刚刚 担任 黄琬年幼时就聪明伶俐,能说会道。祖父黄琼,早年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里
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 而 琼 以状 闻。 太后
连词,表转折,无义。 把(日食) 的形状 使„知道
出现日食,京城看不见那次日食的情景,黄琼把当地所见报告朝廷。太后下令问日食
诏 问所食多少,琼 思其 对 而 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
思考 回答 却 不知道如何来描述(日食的) 情况
多少,黄琼思考如何回复太后,可不知道怎样来描述(日食的情况)。黄琬当时七岁,
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 如月之初?” 琼大惊,
余下的太阳
在(祖父)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后余下的太阳,好像一轮弯月?”黄琼为惊讶,
即 以其言应 诏, 而深 奇 爱 之。
就 用 回答 皇帝的命令 认为.... 与众不同 立刻用黄琬的话回答太后的询问,于是特别喜爱这小孙子并认为他与众不同
黄琬:东汉人
魏郡:古郡名。
建和:汉恒帝年号
食:同“蚀”,侵蚀
文言知识:
释“奇”。上文“深奇爱之”中的“奇”,作意动词用,应理解为“认为……与众不
同”,句意为“黄琼认为黄琬与众不同而深深地爱他”。“奇爱之”即“奇之”、“爱之”。又,
“三岁儿识千字,众人奇之”,意为“三岁的孩子能识一千字,大家认为它与众不同”。
同样,“异之”也应理解为“感到它奇无比”,如《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
释“应”。上文“以其言应诏”中的“应”,指回答,句意为用黄琬的话回答太后
所问。又,“听者不应”,意为听的人不回答;“无以应”,意为没什么可以用来回应的;
“应曰„有是‟”,意为回答说有这件事。
叶相判案
选自《老学庵笔记》宋 陆游。
叶相梦锡, 尝 守 常州。 民有 比屋 居者,忽 作
曾经 做郡太守 两家房屋相接;又指两家系邻居 盖
叶梦锡丞相,曾经在常州做太守。有两家是邻居,有一家盖了一个高屋子,
高屋, 屋山 覆盖 邻家。 邻家 讼 之①, 谓
屋脊 超过邻居家(的屋脊) 起诉指代邻居 (对„„)说 屋脊超过邻家的屋脊。邻居便起诉他,说那家人日后
他 日 且占地。叶 判曰: “东家屋 被西家盖, 子 细思量 同“仔”,仔细。
还将会占了自己的地方。叶梦锡判决说:“东家的屋子被西家遮盖了,你仔细想没什
无 利害,他时 拆屋 别 陈词,如今 且以 壁为 界。”
以后 另行 陈述 暂且,姑且
么利害关系以后那家人拆屋了再另外陈述你的言词吧,如今暂且以墙壁作为两家的分界吧。”
①之:代词,指代高屋使屋檐覆盖邻家这件事
叶相的形象:上文作者以诙谐的笔触刻画了叶相善于断案,机智过人的形象。
文言知识:
“名词作动词用”。
上文“叶相梦锡(叶梦锡后为宰相),尝守常州”中的“守”,本指“郡太守”,属
名词,但在句中作动词用,指做太守。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其中“守”也指做太守。
”众人目之“,其中”目“也是名词作动词用,解释为”看“。这是常见的文言现
象。
陆元方卖宅
选自宋. 王谠《唐语林》
陆少保,字元方,曾 于 东都 卖一小宅。家人将 受
曾经 在 要
陆少保,字元方,曾经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家里人要把房子卖了换钱,
直矣, 买者求 见,元方 因 告 其人曰: “此宅子
通“置”,卖 就;于是
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
甚好, 但无 出水处耳。” 买者 闻之, 遽 辞
排水 立刻 推辞 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买(房子)的人听到(他说的话)后,于是立刻找借口推辞不买房了。
不买。子侄 以为言, 元方曰:“不尔, 是欺之 也。” 就此说了埋怨的话 说 欺骗
儿子侄儿们就此说了埋怨的话,陆元方说:“(如果)(我)不这样(说),那就是欺骗对方。”
①唐朝人说的“东都”,实指洛阳,西都是指长安(今西安市)。
道理:
1、“卖宅”一事反映出了陆元方正直,诚实交易,不惟利是图,以诚信为本的品质 。
2、陆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其为人方正之至。他既当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又办正直的事。金钱和正直,哪一个可贵呢?值得三思。不贪名利,不为金钱迷了双眼。
释车而走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 从中 来 谒 曰:“ 婴 游玩 骑马传信的侍从 都城中 报告 晏婴 齐景公在少海游玩,骑马传信的侍从从城中来报告说:“晏婴,
疾① 甚, 且 死, 恐公 后之。”景公 遽 起。传 病重 很 将要 恐怕 急忙,快 起身 病重,将要死了,恐怕景公要在他死后才见得到了。”景公急忙起身。又有骑马传信 骑又 至,景公曰:“ 趋 驾 烦 且之乘 , 使 赶快 乘 千里马驾车出发
的侍从赶到。景公说:“赶快乘千里马驾车出发,让主管韩枢驾车。”
驺子韩枢 御之。” 行数百步, 以 驺为 不疾② ,夺 为人名 驾车 以为,认为 快速
跑了几百步,认为主管赶得不快,夺过
辔 代之, 御 可 数百步, 以马为不进,尽 释 缰绳 代替 大约,大概 认为 终于 放下,放开 缰绳代替他(驾车),赶了大约几百步,认为马没有跑步跑得更快,就把车马都丢下 车而走。
奔跑
车马而徒步奔跑。
文言知识:
释“走”:“走”的古今含义差别非常大。今人说“走”,是指慢行,而古人说“走”,是指奔跑。上文“释车而走”,意为“丢下车子奔跑”。又“大军疾走南山”,意为“大军迅速奔向南面山头”。成语“走马观花”,意为“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形容浮光掠影,观察不深入。 【释车而走】释:放下,放开。下车徒步跑。形容遇事不冷静。
1. 上文中有两个“疾”字,请依次作解释:①: 生病 ②:快速
2. 齐景公“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所得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
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
唇亡齿寒
选自《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复 假 道 于 虞 以 伐 虢。 宫之奇 谏
再次 借 路 向 攻打 进谏,规劝 晋侯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
曰:“虢, 虞 之 表 也;虢亡, 虞 必从 之。 晋不可 外围,屏障 灭亡 跟从 虢(亡)
“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 晋国的野心不可
启, 寇不可玩; 一 之 谓 甚, 其 可再 乎? 谚 开启 忽视 借一次路 就算是 过分 怎么
开启,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能有第二次?俗语说„ 所谓„ 辅车 相依, 唇亡齿寒‟者, 其虞、虢之 谓也。” 面颊与牙床
„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晋献公:周代晋国国君,姓姬,名诡诸。晋,在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
虞(yú):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一带。
虢(ɡuó):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宫之奇:虞的大夫(古官名)。
谏:旧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 寓意
成语“唇亡齿寒”就是从故事中“唇竭而齿寒”来的,比喻关系密切,利害共同。成语“唇齿相依”则是从故事中的“辅车相依”变换而来,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这两个成语都多用于形容两个邻国间的关系。也有直接把“辅车相依”用为成语的,比喻互相配合,互相依存。
唇亡齿寒的意思是指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一方受到打击,另一方必然不得安宁。这则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现在人们经常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两方具有依存的关系,谁都离不开谁。
奇货可居
选自:《战国策. 秦策》
濮阳人 吕不韦 贾 于邯郸, 见 秦质 子① 异人②, 地名 人名 做买卖 在 地名 看见 做人质
濮阳人吕不韦在赵都邯郸经商, 看见秦国在赵国做人质的公子异人。
归 而 谓 父曰:“耕田之 利几倍?”曰:“十倍。”“ 珠玉 回家 对„说 的 利润 卖珠宝玉器 回家后,便问他的父亲:“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又问:“贩卖珠玉, 之 赢几倍?” 曰:“百倍。”“立 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 赢利
或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那不可以数计。”
数。”曰:“ 今 力 田 疾 作 ,不得 暖 衣 余 食; 现在 努力 耕田 辛苦 劳作 使„穿暖 使„剩余 吕不韦说:“现在农民努力从事耕田劳动,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
今 建国 立君, 泽 可以 遗 世。 愿 往 事 之。”如今建立 恩惠 传留给 后代 前往 效力,服务 若是建国家,立一个君主,恩惠就可以传至后世,我愿去为他效力。”
①质子:留在国外做人质的王子。
②异人:即后来的秦庄襄王
成语辨析
奇货可居和“囤积居奇”、都可以表示“囤积储存;等待高价出售”的意思。不同在于:奇货可居强调“奇货”;即“囤积”珍奇的货物;“囤积居奇”强调“居奇”;即囤积起来;待时出售;牟取暴利。
杨亿巧对
选自宋. 欧阳修《归田录》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列戏云:“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
寇准 以...... 为游戏 应对 寇准在中书。和其他大臣以做对子为游戏,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没有人能对出,
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 请 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
赶上 刚好 报告 于是,就邀请 紧接着对方刚停下的声音
适逢杨亿来报告事情,于是别人请他对对子。杨亿接着刚停的话音说:“眼中人是面
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全,满
前人”。所有在座的人都称这是好对子。
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中书: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
杨大年:即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楚人学舟
选自明. 刘元卿《寓林折枝》
楚人有习 操舟者,其始 折 旋 疾 徐, 惟 舟
学习 控制,这里指驾船 船掉头 船转弯 快 慢慢地 只,仅仅
有一个学习划船的楚国人,他在开始学习的时候,驾船、调头、转弯,还是快慢、缓
师 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
传授驾船技术的人 水中小洲 没有 于是就 全部
急,只听从师傅的(教导)。他到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没有不如人意的,于是他。
操舟之术。遽[jù ]谢舟师,椎鼓 径进, 亟 犯大险,
急忙 辞别 用椎敲,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一直 立即,突然 遇到
认为自己已完全学会了驾船的技术,(就)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是靠击鼓来
发布号令的)径直快进,突然遇到危险,
乃 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
于是,就 四周张望 通假字同“舵”,驾驶 然而 的地方 难道
他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入江中,船失去操控。然而造成现在危险的地方,难
非前日之幸乎?
不是
道不是前几天的小试身手的地方吗?。
. 楚:楚国(古代国家名)
惟舟师之是听:这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倒置句式,应按“惟听舟师之”
理解 。
道理:1. 学会一门知识或一种技术,都要下一番苦功夫;刚入门就以为掌
握了一切,这种想法是不能有的。
2. 学无止境,不要因为自己学了些皮毛就骄傲自满,否则会犯下大错,
人们工作、学习不能浅尝辄止 (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
该不断进取)。
3. 学习要脚踏实地,学会谦虚。不能略有新知就骄傲自满,略有进步
就妄自尊大,否则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4. 不论做什么事,凡浅尝辄止者未能有成功者;凡在学习或工作
中不断进取者,一定会达到胜利的彼岸
乐不思蜀
选自晋. 孙盛《晋阳秋》
司马文王问刘禅:“思 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郤正
司马昭 思念 蜀地 这里
司马昭问刘禅说:" 是否会思念蜀地?" 刘禅回答说:“不思念,因为这里很快乐。” 郤
教禅:“若再问,宜泣 对曰:„先墓在蜀,无日不思。‟”会王
指点 如果 适宜, 理应 对答 先人 蜀地 等到
正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 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没有一天不思念着。‟”等到司马昭
复问,禅 如 正言,因闭眼。王曰:“何乃似郤正语?”禅惊
再 遵照 郤正 就 为何 你 语气 惊讶地
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 。司马昭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 ,像是郤正的语气呢?”
视曰:“诚 如 尊 命。”
确实, 真的 象.. 一样 您 说的
望着司马昭说:“真的跟您说的一样。”
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蜀:都指四川。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
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斗牛图
选自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
曾经 珍藏 他 收藏 闲暇的 晒太阳
马正惠先生曾经珍藏戴嵩《斗牛图》,闲暇的日子就在厅前展开晒太阳。
于厅前,有 输租氓 见而 窃 笑,公 疑 之,问其 故。对
缴纳田租的农民 偷偷地, 暗地里 对„感到疑惑 原因 应对
有一个缴纳田租的农民看见后偷着笑。马正惠公对他的举动感到疑惑,问他偷笑的原
因。农民回答说:
曰:“农 非识 画, 乃 识真牛。 方其斗时,夹尾于 髀
并非 懂得 却 当 争斗 大腿
“我不懂得画,可是认识真牛。在它们争斗时,要把尾巴夹在大腿之间,
间,虽 壮夫 膂力不能 出 之。 此图皆 举
即使 体力, 这里指全身的力气 拉出 指牛尾 都 竖着
即使是强壮的汉子用尽全力也不能将它们的尾巴从大腿之间拉出来。这个图上的牛都
是竖着尾巴的
其尾, 似不 类矣。”公为之叹服。
象 一样, 样子 不像是斗牛时的样子。”马正惠被他所说服。[2]
戴嵩:唐初画家,擅长画牛。
出之:使之出.
道理: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尊重客观现实。(或:要不唯书本,不惧怕
权威,实事求是。)
黄琬聪慧
选自《后汉书. 黄琬传》
黄琬 幼 而 慧。祖父琼,初 为魏郡 太守。建和
年幼 却 聪慧 一开始,刚刚 担任 黄琬年幼时就聪明伶俐,能说会道。祖父黄琼,早年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里
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 而 琼 以状 闻。 太后
连词,表转折,无义。 把(日食) 的形状 使„知道
出现日食,京城看不见那次日食的情景,黄琼把当地所见报告朝廷。太后下令问日食
诏 问所食多少,琼 思其 对 而 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
思考 回答 却 不知道如何来描述(日食的) 情况
多少,黄琼思考如何回复太后,可不知道怎样来描述(日食的情况)。黄琬当时七岁,
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 如月之初?” 琼大惊,
余下的太阳
在(祖父)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后余下的太阳,好像一轮弯月?”黄琼为惊讶,
即 以其言应 诏, 而深 奇 爱 之。
就 用 回答 皇帝的命令 认为.... 与众不同 立刻用黄琬的话回答太后的询问,于是特别喜爱这小孙子并认为他与众不同
黄琬:东汉人
魏郡:古郡名。
建和:汉恒帝年号
食:同“蚀”,侵蚀
文言知识:
释“奇”。上文“深奇爱之”中的“奇”,作意动词用,应理解为“认为……与众不
同”,句意为“黄琼认为黄琬与众不同而深深地爱他”。“奇爱之”即“奇之”、“爱之”。又,
“三岁儿识千字,众人奇之”,意为“三岁的孩子能识一千字,大家认为它与众不同”。
同样,“异之”也应理解为“感到它奇无比”,如《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
释“应”。上文“以其言应诏”中的“应”,指回答,句意为用黄琬的话回答太后
所问。又,“听者不应”,意为听的人不回答;“无以应”,意为没什么可以用来回应的;
“应曰„有是‟”,意为回答说有这件事。
叶相判案
选自《老学庵笔记》宋 陆游。
叶相梦锡, 尝 守 常州。 民有 比屋 居者,忽 作
曾经 做郡太守 两家房屋相接;又指两家系邻居 盖
叶梦锡丞相,曾经在常州做太守。有两家是邻居,有一家盖了一个高屋子,
高屋, 屋山 覆盖 邻家。 邻家 讼 之①, 谓
屋脊 超过邻居家(的屋脊) 起诉指代邻居 (对„„)说 屋脊超过邻家的屋脊。邻居便起诉他,说那家人日后
他 日 且占地。叶 判曰: “东家屋 被西家盖, 子 细思量 同“仔”,仔细。
还将会占了自己的地方。叶梦锡判决说:“东家的屋子被西家遮盖了,你仔细想没什
无 利害,他时 拆屋 别 陈词,如今 且以 壁为 界。”
以后 另行 陈述 暂且,姑且
么利害关系以后那家人拆屋了再另外陈述你的言词吧,如今暂且以墙壁作为两家的分界吧。”
①之:代词,指代高屋使屋檐覆盖邻家这件事
叶相的形象:上文作者以诙谐的笔触刻画了叶相善于断案,机智过人的形象。
文言知识:
“名词作动词用”。
上文“叶相梦锡(叶梦锡后为宰相),尝守常州”中的“守”,本指“郡太守”,属
名词,但在句中作动词用,指做太守。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其中“守”也指做太守。
”众人目之“,其中”目“也是名词作动词用,解释为”看“。这是常见的文言现
象。
陆元方卖宅
选自宋. 王谠《唐语林》
陆少保,字元方,曾 于 东都 卖一小宅。家人将 受
曾经 在 要
陆少保,字元方,曾经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家里人要把房子卖了换钱,
直矣, 买者求 见,元方 因 告 其人曰: “此宅子
通“置”,卖 就;于是
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
甚好, 但无 出水处耳。” 买者 闻之, 遽 辞
排水 立刻 推辞 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买(房子)的人听到(他说的话)后,于是立刻找借口推辞不买房了。
不买。子侄 以为言, 元方曰:“不尔, 是欺之 也。” 就此说了埋怨的话 说 欺骗
儿子侄儿们就此说了埋怨的话,陆元方说:“(如果)(我)不这样(说),那就是欺骗对方。”
①唐朝人说的“东都”,实指洛阳,西都是指长安(今西安市)。
道理:
1、“卖宅”一事反映出了陆元方正直,诚实交易,不惟利是图,以诚信为本的品质 。
2、陆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其为人方正之至。他既当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又办正直的事。金钱和正直,哪一个可贵呢?值得三思。不贪名利,不为金钱迷了双眼。
释车而走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 从中 来 谒 曰:“ 婴 游玩 骑马传信的侍从 都城中 报告 晏婴 齐景公在少海游玩,骑马传信的侍从从城中来报告说:“晏婴,
疾① 甚, 且 死, 恐公 后之。”景公 遽 起。传 病重 很 将要 恐怕 急忙,快 起身 病重,将要死了,恐怕景公要在他死后才见得到了。”景公急忙起身。又有骑马传信 骑又 至,景公曰:“ 趋 驾 烦 且之乘 , 使 赶快 乘 千里马驾车出发
的侍从赶到。景公说:“赶快乘千里马驾车出发,让主管韩枢驾车。”
驺子韩枢 御之。” 行数百步, 以 驺为 不疾② ,夺 为人名 驾车 以为,认为 快速
跑了几百步,认为主管赶得不快,夺过
辔 代之, 御 可 数百步, 以马为不进,尽 释 缰绳 代替 大约,大概 认为 终于 放下,放开 缰绳代替他(驾车),赶了大约几百步,认为马没有跑步跑得更快,就把车马都丢下 车而走。
奔跑
车马而徒步奔跑。
文言知识:
释“走”:“走”的古今含义差别非常大。今人说“走”,是指慢行,而古人说“走”,是指奔跑。上文“释车而走”,意为“丢下车子奔跑”。又“大军疾走南山”,意为“大军迅速奔向南面山头”。成语“走马观花”,意为“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形容浮光掠影,观察不深入。 【释车而走】释:放下,放开。下车徒步跑。形容遇事不冷静。
1. 上文中有两个“疾”字,请依次作解释:①: 生病 ②:快速
2. 齐景公“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所得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
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
唇亡齿寒
选自《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复 假 道 于 虞 以 伐 虢。 宫之奇 谏
再次 借 路 向 攻打 进谏,规劝 晋侯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
曰:“虢, 虞 之 表 也;虢亡, 虞 必从 之。 晋不可 外围,屏障 灭亡 跟从 虢(亡)
“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 晋国的野心不可
启, 寇不可玩; 一 之 谓 甚, 其 可再 乎? 谚 开启 忽视 借一次路 就算是 过分 怎么
开启,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能有第二次?俗语说„ 所谓„ 辅车 相依, 唇亡齿寒‟者, 其虞、虢之 谓也。” 面颊与牙床
„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晋献公:周代晋国国君,姓姬,名诡诸。晋,在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
虞(yú):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一带。
虢(ɡuó):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宫之奇:虞的大夫(古官名)。
谏:旧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 寓意
成语“唇亡齿寒”就是从故事中“唇竭而齿寒”来的,比喻关系密切,利害共同。成语“唇齿相依”则是从故事中的“辅车相依”变换而来,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这两个成语都多用于形容两个邻国间的关系。也有直接把“辅车相依”用为成语的,比喻互相配合,互相依存。
唇亡齿寒的意思是指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一方受到打击,另一方必然不得安宁。这则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现在人们经常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两方具有依存的关系,谁都离不开谁。
奇货可居
选自:《战国策. 秦策》
濮阳人 吕不韦 贾 于邯郸, 见 秦质 子① 异人②, 地名 人名 做买卖 在 地名 看见 做人质
濮阳人吕不韦在赵都邯郸经商, 看见秦国在赵国做人质的公子异人。
归 而 谓 父曰:“耕田之 利几倍?”曰:“十倍。”“ 珠玉 回家 对„说 的 利润 卖珠宝玉器 回家后,便问他的父亲:“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又问:“贩卖珠玉, 之 赢几倍?” 曰:“百倍。”“立 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 赢利
或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那不可以数计。”
数。”曰:“ 今 力 田 疾 作 ,不得 暖 衣 余 食; 现在 努力 耕田 辛苦 劳作 使„穿暖 使„剩余 吕不韦说:“现在农民努力从事耕田劳动,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
今 建国 立君, 泽 可以 遗 世。 愿 往 事 之。”如今建立 恩惠 传留给 后代 前往 效力,服务 若是建国家,立一个君主,恩惠就可以传至后世,我愿去为他效力。”
①质子:留在国外做人质的王子。
②异人:即后来的秦庄襄王
成语辨析
奇货可居和“囤积居奇”、都可以表示“囤积储存;等待高价出售”的意思。不同在于:奇货可居强调“奇货”;即“囤积”珍奇的货物;“囤积居奇”强调“居奇”;即囤积起来;待时出售;牟取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