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夜郎遗址
黄光荣
唐代谪仙人李白是否到达长流地桐梓县的“夜郎坝”,是宋、元、明、清四朝代及近代争论不休的课题,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迷,无穷魅力、猎奇揽胜、引人寻访。千余年来,夜郎坝太白遗迹或者物化纪念物,引发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学者、旅游者瞻仰凭吊。如今夜郎坝有关诗仙的物化纪念遗址有:太白故宅、谪仙楼、百碑台、太白观月台、太白观月台、太白闻莺处、太白泉、太白坟、太白寺、太白李、太白桥等,是名符其实的李白夜郎遗址。
古夜郎四周皆山,其峰其峦,错落连环,忽远忽近,环守海拔600多米的山间盆地。盆地南老人顶大山雄距,北花坝大山高峙,西铧尖山护卫,五龙汇集逶迤相连,顺盆地向东延伸,千顷田畴环山抱拥。夜郎溪枕坝而行,河床清澈见夜,多有园滑石蛋散落于水,可知自然之力不可悖。溪水自西向东,从盆地中央蜿蜓而去,桃李竹柳扶疏夹岸,县志、府志称其为狮子碣。史载:“城迹方圆里许,中有狮子碣,古树蓊蔚,人不敢伐”。相传这狮子碣就是夜郎县城,亦为竹王城。这里离如今的桐梓县城娄山关镇48公里,东距210国道的新站镇18公里,太白火车站16公里。在新站镇有匝道可上崇遵高速公路,下重庆、上遵义、贵阳,通江达海,拟建的302省道,可直达习水、赤水、去观赏丹霞地貌习赤生态风光。交通便捷!
夜郎坝是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设置珍州并管辖夜郎、丽皋、乐源三县。珍州治所和夜郎县治所均在夜郎坝。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称做夜郎县的行政建制。夜郎县历经唐、五代,至北宋末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废止,存在478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夜郎县,最后的一个夜郎县。夜郎坝名称沿用1300多年。现是夜郎镇政府所在地。
唐代独选夜郎坝设置夜郎县治兼珍州州治,必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唐代夜郎坝北邻巴蜀,南界牂牁。地域优势和“穷深雄阔,难攻易守”之地理特征,自古以来是交通孔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夜郎坝在先秦时期,是联结巴蜀与黔交通的重要食宿点。早在西周初叶,崛起于川东南的巴国(国都在今重庆)在今合江县境建立稽查商旅的关口,史称巴符关。巴蜀国与黔、滇各国的交往,必经此关,然后渡巴符水(今称赤水河,赤水河在今合江县城流入长江),到赤水、习水、温水而达到夜郎坝。商贾旅者,行者在此食宿休整,集转货物,南进黔、滇、湘、桂、北出巴、蜀。据《华阳国志》载: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将司马错迂攻夺楚黔中地,率大军由此路线经过。其后楚庒硚入滇前,亦由此线路出巴符关攻秦属巴、蜀地区。由巴符关至古鳖国都(今遵义),夜郎坝是其中间点,商旅、行军可在此地集结休整。汉武帝派中郎将唐蒙通南夷与夜郎国建立友好和睦关系。唐蒙过了巴符关进入赤习之境就等于进入古夜郎的势力范围,到今夜郎坝折蒙渡河去新站,上滴泪三坡越凉风垭梁子,娄山关至遵义。在桐梓境内留下了蒙渡、蒙山之物化纪念性地名。唐、五代、宋、元等朝代,因珍州、夜郎郡、夜郎县治所均设置于夜郎坝,数百年间古道交通干线,驿道自然要经夜郎坝而穿越今桐梓县境而进入黔中腹地。贵州考古专家曾撰文指出,夜郎坝有与唐代中原文化相类似的岩墓和多处宋墓群,可以间接证明夜郎坝的过去。
直至明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改驿道从綦江至松坎跨蒙渡越蒙山线路后,在县境内设松坎、桐梓、夜郎、播川四驿,巴符至夜郎折蒙渡的驿道才渐趋冷落荒废。
汉河平二年(公元前127年)牂柯太守陈立捕杀夜郎王王兴而导致夜郎国消亡。夜郎人仍在夜郎故地生息。但在梁元帝承圣年间(公元522—554年)东爨乌蛮强占夜郎地,武力驱逐夜郎族人,导致夜郎族人大规范迁离故土。其中一支曾迂于黔东湘西地区,梁陈两朝代在湖南辰阳地区建夜郎侨郡,以招逃来的夜郎人。后因土著民族发生摩擦,无法定居,第二大迁徒鳖邑北部(今桐梓蒙山以北)的崇山箐林中,散布在蒙山以北,松坎以南面积约一千平方公里范围内。这一地区,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地广人稀,生产力极为落后,自然易于落足定居,繁衍生息。夜郎族人在近百年逐渐发展壮大成为颇有影响的居民部落,从政治、经济、文化、居民各方面为其后的建置准备了较充分条件,使盛唐不能无视夜郎部落在该地的存在。唐代总结了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土流并治”政策教训,调整施行“以土官治民”政策,设置夜郎县。它的疆域,约为今桐梓县境的三分之一,人口一千人左右,每平方公里不足一人。
夜郎坝能够沿用至今,也许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唐代诗人李白长流夜郎,这样李白与夜郎就发生了难分难解的关系。李白晚年的最后五年,即58岁被谪长流夜郎三载,返回寻阳(今江西九江)旧地二载,64岁病故。这五年中遗留下的诗作,“夜郎”之词出现频率是最高的。说明长流夜郎在李白印象是刻骨铭心的。诗才的敬佩和诗中流露晚年的不幸,情感的凄凉,悲怆,深深地感动以后各朝代诗人及人民群众。他们敬仰他、爱戴他、痛惜他。邑人为他竖诗碑、建祠宇、护故宅、创书院、筑衣冠冢,建起多种形式的物化纪念物。南宋以来政治腐败,抗金名将岳飞等被害后,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感到报国无望,纷纷从江浙等地流向西南地区,借游山玩水和寻访先贤遗迹来消磨意志。来夜郎寻访李白行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热潮。文人墨客,达官显贵,途经桐梓驿站,必驻足,企慕谪仙,前往夜郎坝瞻仰凭吊。无意中为历史上留下了千载不变的夜郎名。这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李白是否到达桐梓夜郎坝实地,历来各执一说。未到之说始于北宋曾巩搜集整理李白诗编为三十卷,在《李白诗集后序》说:“乾元元年,(李白)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逐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他偶失检点,后人漫不经心,沿袭流传,宋代的薛仲邕、明代的杨慎,都沿用此说。而注李的专家清人王琦,更承袭此说而加以发挥。以至近代大学者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长流夜郎前后》一文中说:“李白以乾元二年春在长流夜郎的途中——巫峡遇赦,东下江陵,在江夏,潇湘等地还流连了一年多。”不但因沿陈说,还随便说了在江夏等地流连一年多,均是不经细考之失,与李白“早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归心似箭心情不相符。但是,在众喙一辞中也有不同声音。明清时代一些贵州籍学者和过贵州的学者,他们则认为李白到过夜郎。见之清人程恩泽《程待郎遗稿》,黎庶昌《拙尊园从稿》,张澍《续黔书·李白至夜郎辨》,还有赵尊律、陈怀仁两位学者从李白年谱、诗作、旁证、详加辨证、言之凿凿。近代黔中宿儒史学家李独清、王燕玉从李白诗正集为内证,杜甫及当时李白诗友诗作为外证,唐代法律、礼典、风俗及地名辨证,各地李白遗址作旁证,贵州古夜郎国到唐代夜郎县发史与变史佐证等多方探讨,重加厘正,考定引辨后指出李白实实到过夜郎。21世纪80年代一些专家学者纷纷著文,从不同角度诸多方面重申并发挥前人“确至”之说,甚至考定李白在夜郎住了两个春天。从唐代的律令而言,流放罪分为三等,又有“常流”与“加役流”之分。流二千里居作一年,流二千五百进而居作二年,流三千里居作三年。“常流”可以铜相赎,“加役流”则不可。李白从永王东巡,犯了“十恶不赦”中的首恶“谋反罪”,本应“斩立决”或“杀无赦”,改为死罪降流,即仅次于死刑的“加役流”,也就是“流三千,居役三年”。他流夜郎起点是今日江西的九江,九江取道长江经重庆地区南下夜郎,全程正是三千以上。李白许多诗,都反复地提到他流放的时间是三年。《田园言怀》:“贾谊三年谪”《赠别郑判官》说:“三年吟泽畔,憔翠几时回”;《放后遇恩不沾》说:
“独弃长沙园,三年未许问”;《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说:“三载夜郎回,于兹炼金骨”;《江上赠长史》说:“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沙风”。这些都与唐伟相吻合。
李白许多诗中都反反复复地提他流放到达过夜郎。如《流夜郎闻酺不预》:“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案历代王朝赐酺并非大典,间常举行。既明言愿得风吹到夜郎,即是身居夜郎所写。《流夜郎题葵叶》:“渐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这种细小的体物诗,是到达夜郎住下来后,在百无聊奈中仔细观察感慨身世而吟。“移根”用词更见居留含义“还归”反映“守故园”的晚年处世心境。还有“独弃长沙客,三年未许回”。“窜逐勿复衰,渐君问寒灰!„„三年吟洋畔,顦顇几时回?”“三载夜郎还,于滋炼金骨。”“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万里南迁夜郎道,三年归及长风沙”,“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台清,仍为负霜草;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空名实自误,迫胁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上述引诗句,经再三思考,都出自李白的正集,无一在拾遗,附录内,本身既然可靠,又都直接关联夜郎,都说明李白实实在在到过夜郎。
李白长流夜郎的经过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三年间,李白因永王璘称兵连坐,被逮下寻阳狱,山东的家室闻讯起来营救。七月宣慰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到后,为他清雪,宋若思释其囚,使暂寓左右,并上表荐其才可用,皇帝不纳,李白返家。十二月,朝庭有司对其论罪量刑,皇帝准许免死,降一等定处。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春季,诏李白长流夜郎。那年李白58岁,在家奉到判决的诏令,从寻阳(今江西九江)出发,其妻弟宗璟相伴,别亲朋上路。夏初至江夏(今武昌)、沔州(今汉阳),有不少当官的熟人宴饯停留久(曾任翰林官职唐代法典允许的)。十二月中下旬自江夏向西南行入洞庭洞。乾元二年春,与岳州巴陵(今湖南岳阳)晤谪居的友人贾至、裴隐、从叔李晔,盘恒游览,并曾往长沙、衡阳、零陵诸地。冬初行溯沅水,经武陵(今湖南常德)、辰州(今湖南沅陵),穿锦、思、费、夷、播(今贵州东北部)各州地,约年底达珍州夜郎县(今贵州桐梓夜郎坝),其妻弟宗璟返回与李白别于乌江(今遵义市境内)。上元元初,听到去年三月因旱而颁的减降罪人令自己元无份,六、七间,奉到本年润四月改元大赦的诏令,获得释放。于是北上巴州(今重庆直辖市巴南区),折东循长江返回,经瞿塘峡至巫山赋诗,复经江夏回抵寻阳。乾元元年春季定刑奉诏首途,沿途停留久暂不等,乾元二年冬到达贬所,迄于上元元年润四月大赦,赦书下达夜郎,六、七间返回,共两年七个月,时间三个年头。在贬所夜郎县治居住约半年左右。遵义学者禹明先考证指出:李白被流放至巫山后,改道渡江南进,翻越南陵山一百零八盘,然后经施州、黔州到达夜郎。这是唐代的一条重要交通路线。李白于乾元元年九十月间到达夜郎,上元二年正月遇赦,前后在夜郎服刑两年零四个月。故李白诗称其是:“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
筑于夜郎坝的唐夜郎古城,为黔北地区第一座考证确凿的古县城,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对黔北历史影响深远。1984年编纂出版的《遵义地区文物志》立夜郎为唯一古城遗址,由于李白曾长流夜郎,夜郎与李白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在夜郎古城附近,围绕李白的纪念文物颇多。还有众多古迹,“宋墓群”、“岩墓”,“夜郎寺”夜郎城,“夜郎古钟”,“文昌阁”等。“夜郎宋墓”经1962、1982年两次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夜郎遗址
黄光荣
唐代谪仙人李白是否到达长流地桐梓县的“夜郎坝”,是宋、元、明、清四朝代及近代争论不休的课题,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迷,无穷魅力、猎奇揽胜、引人寻访。千余年来,夜郎坝太白遗迹或者物化纪念物,引发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学者、旅游者瞻仰凭吊。如今夜郎坝有关诗仙的物化纪念遗址有:太白故宅、谪仙楼、百碑台、太白观月台、太白观月台、太白闻莺处、太白泉、太白坟、太白寺、太白李、太白桥等,是名符其实的李白夜郎遗址。
古夜郎四周皆山,其峰其峦,错落连环,忽远忽近,环守海拔600多米的山间盆地。盆地南老人顶大山雄距,北花坝大山高峙,西铧尖山护卫,五龙汇集逶迤相连,顺盆地向东延伸,千顷田畴环山抱拥。夜郎溪枕坝而行,河床清澈见夜,多有园滑石蛋散落于水,可知自然之力不可悖。溪水自西向东,从盆地中央蜿蜓而去,桃李竹柳扶疏夹岸,县志、府志称其为狮子碣。史载:“城迹方圆里许,中有狮子碣,古树蓊蔚,人不敢伐”。相传这狮子碣就是夜郎县城,亦为竹王城。这里离如今的桐梓县城娄山关镇48公里,东距210国道的新站镇18公里,太白火车站16公里。在新站镇有匝道可上崇遵高速公路,下重庆、上遵义、贵阳,通江达海,拟建的302省道,可直达习水、赤水、去观赏丹霞地貌习赤生态风光。交通便捷!
夜郎坝是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设置珍州并管辖夜郎、丽皋、乐源三县。珍州治所和夜郎县治所均在夜郎坝。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称做夜郎县的行政建制。夜郎县历经唐、五代,至北宋末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废止,存在478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夜郎县,最后的一个夜郎县。夜郎坝名称沿用1300多年。现是夜郎镇政府所在地。
唐代独选夜郎坝设置夜郎县治兼珍州州治,必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唐代夜郎坝北邻巴蜀,南界牂牁。地域优势和“穷深雄阔,难攻易守”之地理特征,自古以来是交通孔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夜郎坝在先秦时期,是联结巴蜀与黔交通的重要食宿点。早在西周初叶,崛起于川东南的巴国(国都在今重庆)在今合江县境建立稽查商旅的关口,史称巴符关。巴蜀国与黔、滇各国的交往,必经此关,然后渡巴符水(今称赤水河,赤水河在今合江县城流入长江),到赤水、习水、温水而达到夜郎坝。商贾旅者,行者在此食宿休整,集转货物,南进黔、滇、湘、桂、北出巴、蜀。据《华阳国志》载: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将司马错迂攻夺楚黔中地,率大军由此路线经过。其后楚庒硚入滇前,亦由此线路出巴符关攻秦属巴、蜀地区。由巴符关至古鳖国都(今遵义),夜郎坝是其中间点,商旅、行军可在此地集结休整。汉武帝派中郎将唐蒙通南夷与夜郎国建立友好和睦关系。唐蒙过了巴符关进入赤习之境就等于进入古夜郎的势力范围,到今夜郎坝折蒙渡河去新站,上滴泪三坡越凉风垭梁子,娄山关至遵义。在桐梓境内留下了蒙渡、蒙山之物化纪念性地名。唐、五代、宋、元等朝代,因珍州、夜郎郡、夜郎县治所均设置于夜郎坝,数百年间古道交通干线,驿道自然要经夜郎坝而穿越今桐梓县境而进入黔中腹地。贵州考古专家曾撰文指出,夜郎坝有与唐代中原文化相类似的岩墓和多处宋墓群,可以间接证明夜郎坝的过去。
直至明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改驿道从綦江至松坎跨蒙渡越蒙山线路后,在县境内设松坎、桐梓、夜郎、播川四驿,巴符至夜郎折蒙渡的驿道才渐趋冷落荒废。
汉河平二年(公元前127年)牂柯太守陈立捕杀夜郎王王兴而导致夜郎国消亡。夜郎人仍在夜郎故地生息。但在梁元帝承圣年间(公元522—554年)东爨乌蛮强占夜郎地,武力驱逐夜郎族人,导致夜郎族人大规范迁离故土。其中一支曾迂于黔东湘西地区,梁陈两朝代在湖南辰阳地区建夜郎侨郡,以招逃来的夜郎人。后因土著民族发生摩擦,无法定居,第二大迁徒鳖邑北部(今桐梓蒙山以北)的崇山箐林中,散布在蒙山以北,松坎以南面积约一千平方公里范围内。这一地区,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地广人稀,生产力极为落后,自然易于落足定居,繁衍生息。夜郎族人在近百年逐渐发展壮大成为颇有影响的居民部落,从政治、经济、文化、居民各方面为其后的建置准备了较充分条件,使盛唐不能无视夜郎部落在该地的存在。唐代总结了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土流并治”政策教训,调整施行“以土官治民”政策,设置夜郎县。它的疆域,约为今桐梓县境的三分之一,人口一千人左右,每平方公里不足一人。
夜郎坝能够沿用至今,也许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唐代诗人李白长流夜郎,这样李白与夜郎就发生了难分难解的关系。李白晚年的最后五年,即58岁被谪长流夜郎三载,返回寻阳(今江西九江)旧地二载,64岁病故。这五年中遗留下的诗作,“夜郎”之词出现频率是最高的。说明长流夜郎在李白印象是刻骨铭心的。诗才的敬佩和诗中流露晚年的不幸,情感的凄凉,悲怆,深深地感动以后各朝代诗人及人民群众。他们敬仰他、爱戴他、痛惜他。邑人为他竖诗碑、建祠宇、护故宅、创书院、筑衣冠冢,建起多种形式的物化纪念物。南宋以来政治腐败,抗金名将岳飞等被害后,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感到报国无望,纷纷从江浙等地流向西南地区,借游山玩水和寻访先贤遗迹来消磨意志。来夜郎寻访李白行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热潮。文人墨客,达官显贵,途经桐梓驿站,必驻足,企慕谪仙,前往夜郎坝瞻仰凭吊。无意中为历史上留下了千载不变的夜郎名。这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李白是否到达桐梓夜郎坝实地,历来各执一说。未到之说始于北宋曾巩搜集整理李白诗编为三十卷,在《李白诗集后序》说:“乾元元年,(李白)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逐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他偶失检点,后人漫不经心,沿袭流传,宋代的薛仲邕、明代的杨慎,都沿用此说。而注李的专家清人王琦,更承袭此说而加以发挥。以至近代大学者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长流夜郎前后》一文中说:“李白以乾元二年春在长流夜郎的途中——巫峡遇赦,东下江陵,在江夏,潇湘等地还流连了一年多。”不但因沿陈说,还随便说了在江夏等地流连一年多,均是不经细考之失,与李白“早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归心似箭心情不相符。但是,在众喙一辞中也有不同声音。明清时代一些贵州籍学者和过贵州的学者,他们则认为李白到过夜郎。见之清人程恩泽《程待郎遗稿》,黎庶昌《拙尊园从稿》,张澍《续黔书·李白至夜郎辨》,还有赵尊律、陈怀仁两位学者从李白年谱、诗作、旁证、详加辨证、言之凿凿。近代黔中宿儒史学家李独清、王燕玉从李白诗正集为内证,杜甫及当时李白诗友诗作为外证,唐代法律、礼典、风俗及地名辨证,各地李白遗址作旁证,贵州古夜郎国到唐代夜郎县发史与变史佐证等多方探讨,重加厘正,考定引辨后指出李白实实到过夜郎。21世纪80年代一些专家学者纷纷著文,从不同角度诸多方面重申并发挥前人“确至”之说,甚至考定李白在夜郎住了两个春天。从唐代的律令而言,流放罪分为三等,又有“常流”与“加役流”之分。流二千里居作一年,流二千五百进而居作二年,流三千里居作三年。“常流”可以铜相赎,“加役流”则不可。李白从永王东巡,犯了“十恶不赦”中的首恶“谋反罪”,本应“斩立决”或“杀无赦”,改为死罪降流,即仅次于死刑的“加役流”,也就是“流三千,居役三年”。他流夜郎起点是今日江西的九江,九江取道长江经重庆地区南下夜郎,全程正是三千以上。李白许多诗,都反复地提到他流放的时间是三年。《田园言怀》:“贾谊三年谪”《赠别郑判官》说:“三年吟泽畔,憔翠几时回”;《放后遇恩不沾》说:
“独弃长沙园,三年未许问”;《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说:“三载夜郎回,于兹炼金骨”;《江上赠长史》说:“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沙风”。这些都与唐伟相吻合。
李白许多诗中都反反复复地提他流放到达过夜郎。如《流夜郎闻酺不预》:“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案历代王朝赐酺并非大典,间常举行。既明言愿得风吹到夜郎,即是身居夜郎所写。《流夜郎题葵叶》:“渐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这种细小的体物诗,是到达夜郎住下来后,在百无聊奈中仔细观察感慨身世而吟。“移根”用词更见居留含义“还归”反映“守故园”的晚年处世心境。还有“独弃长沙客,三年未许回”。“窜逐勿复衰,渐君问寒灰!„„三年吟洋畔,顦顇几时回?”“三载夜郎还,于滋炼金骨。”“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万里南迁夜郎道,三年归及长风沙”,“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台清,仍为负霜草;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空名实自误,迫胁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上述引诗句,经再三思考,都出自李白的正集,无一在拾遗,附录内,本身既然可靠,又都直接关联夜郎,都说明李白实实在在到过夜郎。
李白长流夜郎的经过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三年间,李白因永王璘称兵连坐,被逮下寻阳狱,山东的家室闻讯起来营救。七月宣慰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到后,为他清雪,宋若思释其囚,使暂寓左右,并上表荐其才可用,皇帝不纳,李白返家。十二月,朝庭有司对其论罪量刑,皇帝准许免死,降一等定处。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春季,诏李白长流夜郎。那年李白58岁,在家奉到判决的诏令,从寻阳(今江西九江)出发,其妻弟宗璟相伴,别亲朋上路。夏初至江夏(今武昌)、沔州(今汉阳),有不少当官的熟人宴饯停留久(曾任翰林官职唐代法典允许的)。十二月中下旬自江夏向西南行入洞庭洞。乾元二年春,与岳州巴陵(今湖南岳阳)晤谪居的友人贾至、裴隐、从叔李晔,盘恒游览,并曾往长沙、衡阳、零陵诸地。冬初行溯沅水,经武陵(今湖南常德)、辰州(今湖南沅陵),穿锦、思、费、夷、播(今贵州东北部)各州地,约年底达珍州夜郎县(今贵州桐梓夜郎坝),其妻弟宗璟返回与李白别于乌江(今遵义市境内)。上元元初,听到去年三月因旱而颁的减降罪人令自己元无份,六、七间,奉到本年润四月改元大赦的诏令,获得释放。于是北上巴州(今重庆直辖市巴南区),折东循长江返回,经瞿塘峡至巫山赋诗,复经江夏回抵寻阳。乾元元年春季定刑奉诏首途,沿途停留久暂不等,乾元二年冬到达贬所,迄于上元元年润四月大赦,赦书下达夜郎,六、七间返回,共两年七个月,时间三个年头。在贬所夜郎县治居住约半年左右。遵义学者禹明先考证指出:李白被流放至巫山后,改道渡江南进,翻越南陵山一百零八盘,然后经施州、黔州到达夜郎。这是唐代的一条重要交通路线。李白于乾元元年九十月间到达夜郎,上元二年正月遇赦,前后在夜郎服刑两年零四个月。故李白诗称其是:“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
筑于夜郎坝的唐夜郎古城,为黔北地区第一座考证确凿的古县城,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对黔北历史影响深远。1984年编纂出版的《遵义地区文物志》立夜郎为唯一古城遗址,由于李白曾长流夜郎,夜郎与李白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在夜郎古城附近,围绕李白的纪念文物颇多。还有众多古迹,“宋墓群”、“岩墓”,“夜郎寺”夜郎城,“夜郎古钟”,“文昌阁”等。“夜郎宋墓”经1962、1982年两次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