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2018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灰 鸽 王蒙

“钱——”蝉在阳光里一面燃烧着一面诱惑地叫着。

强发是个年轻的木匠,从山那边樱桃谷来。樱桃谷有山、有树,有小小的水库和涓涓的山涧,有荫凉,有永远轻松的风。

但是这里有钱。为了赚钱,二十二岁的强发第二次到大城市来,给搬进了新楼的城市居民打家具。当他推刨子的时候,那钢刃铲削木头的声音是“一——毛、一——毛?? ”当他拉锯的时候,那钢牙咬啮木头的声音是“现——钱、现——钱?? ”当他清扫被太阳晒得冒了烟的白花花的刨花和锯末的时候,他恨得牙疼——为什么这不是一堆白花花的钱?

樱桃谷的樱桃也不多了,栽樱桃不进钱,还不如大蒜。强发给恋人彩云的爹建过议,砍掉樱桃,栽蒜。彩云家有个年代久远的樱桃园,春天樱桃树开满了银色的花,可惜,白花花的,却不是钱。

一个东西白花花地一闪。没等他转过向来,这个东西已经落在他的眼前,落在他刨得不太平滑的一块木板的另一端。 肉!

长而肥的脖子,颈上长着一圈褐黑色的毛,肚皮是那样柔软肥嫩,长满羽毛的大腿是那样丰厚结实,连翅膀也是饱满多肉的。它歪着小小的头,毫无警戒地出现在他的面前。 灰鸽子?哪儿来的?樱桃谷飞来的?

肉!香啧啧的肉!

他仿佛正在扒掉裹在鸽子毛外的黄泥,他仿佛正在把外焦里嫩的鸽子肉放到口里,他仿佛听到了鸽子的热油烫得口水吱吱响。 但是鸽子不慌不忙地飞走了。 “嘎”的一声,一辆上海牌小轿车刹了急闸。又“咯”的一声,一辆连挂式大型公共汽车紧急刹车。强发向鸽子冲去,被车流挡住了。 又一辆无轨电车停下了,许多自行车停下了。人们惊讶地看着大模大样地妨碍着交通的灰鸽。它站在公共汽车的水箱前,昂着头,歪着脖。

从公共汽车上下来两个年轻人轰鸽子,它不但没有听从劝告离去,反而变本加厉,钻到公共汽车底盘下面去了。

所有围观的人都向公共汽车司机打手势:不要开车!不要轧着鸽子! 小汽车门打开了,一个中年干部和一个白发老者走了出来,他们走近公共汽车,俯身寻找车下的淘气的灰鸽,并且急急地说着什么。 公共汽车司机一跃而下,气急败坏地骂着灰鸽,像骂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

交通民警皱着眉大步走来,弄清情况以后,这位在大街上有着无上威严和魄力的指挥官却不知道该怎样指挥了。他急出了一头汗。 好多人围观。咕咕咕、嘘嘘嘘、哧哧哧、嗵嗵嗵,人们发种响声,吹口哨,跺脚,扔石子和土块?? 灰鸽硬是不肯出来。

强发拨拉开两边的人和自行车。当他看准鸽子的位置以后,略一犹疑, 便趴下,向车底爬去。

他听到一阵惊呼,一阵赞叹。“危险!”是司机与交通民警同声呐喊。 强发从车底盘下倒退出来,站起的时候,听到的是一片欢呼和鼓掌。他懊丧地睁开被灼热的瓦斯熏得闭起了的眼,在白花花的天空上,隐约有一个灰点子。

有人拍打他的肩膀,有人向他打听为了什么和怎么回事。好像还有一个女孩子对他说:“您真好!” 我——真好?我是——您?

那女孩子的声音使他想起了彩云。他想起了家乡的野鸽子在山涧和教堂尖顶上成群盘旋,每只鸽子的尾巴张开以后就像张开的折扇一样地浑圆。他想起队里集合

上工和召集开会时敲响的钟声。他想起那片他建议砍去的樱桃园地面上的野薄荷的清香。他想起今年春天,在满园都是白花花的樱桃花的时候,他看见彩云挑水,她一边走着一边轻巧地换肩,头发一甩一甩,连眉毛的扬动也叫他心疼得要命?? “您真好!”彩云是不会这样说他的。

但那不是“真”的。他勇敢地钻到车底下并不是为了解救那只鸽子。 当鸽子已经平安,围观的人群走散,各种车辆恢复了正常的流转以后,他流下了混浊的泪水。为了确信是从樱桃谷飞来的灰鸽,为了彩云的满面愁容,为了他从来都不了解的“真好”?? 他哭了。

楼上阳台出现了一个少女,身穿白底V 字形大蓝条纹无袖连衣裙,口衔着吸管,正在喝才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樱桃汽水。她看了看木匠,又看了看大街。 “怎么了?”一个苍老的声音问。

“没事,爷爷,没事。”少女悠扬而又轻柔的回答,活像天使。她微笑着吸吮了一下,一股清爽甜香的淡红色的汽水,顺着吸管进入了她的口腔,流到了胃里。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蝉的鸣叫声、刚钢刃铲削木头的声音、钢牙咬啮木头的声音在强发听来都与钱有关,微妙的心理描写充分地展现了他唯利是图的性格。

B .小说写灰鸽飞到马路上,一辆上海牌小轿车刹了急闸,接着无轨电车、许多自行车都停下了,写出了人们对鸽子妨碍交通的无奈。

C .以“灰鸽”为题,不仅因为小说的主要故事由灰鸽引发何展开的,更因为人们对灰鸽的关爱,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美好,是转变人物思想的关键。

D .小说通过一个曲折的故事蕴含深刻的哲理,运用生动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读来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2.根据上下文,分析概括“他流下了浑浊的泪水”的原因。(5分) 答:

3.与“樱桃”有关的意象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意蕴。(6分)

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锁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旅行者把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一口气喝了个精光。 他想留下一些钱,但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旅行者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旅行者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旅行者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画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旅行者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主人生起了火,问旅行者:“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好。谢谢!”旅行者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吃晚饭的时候,旅行者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

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旅行者失眠了。旅行者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很快,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

一时间,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旅行者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时刻,旅行者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口干舌燥。

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2期)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这说明阿拉坦乌拉困为陌生人的误闯有点生气了。

B .“像一棵秋天的马莲草一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运用这一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旅行者的羞愧之态。

C .小说人物对话简练直白,流畅,叙事详略得当,如详写了旅行者等待主人归来以及与老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略写更多旅行者涌向草原的情节。

D .发生在草原上的第一个故事是一件很小的事,而作者用文学化的手段,表达了现代文明对草原淳朴文明的冲击的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最后说旅行者“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他在忏悔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3.小说标题是“锁”有什么深刻内涵和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4分) 善 心 安石榴

①小区院里有几只流浪猫。到底几只是不确定的。因为,五分钟之前,在草坪里见到一只灰黑相间的狸猫,五分钟之后,在楼头便利店的外置货架上又看到一模一样的一只蜷在那儿假寐,你不知道是刚才的那只漂移过来了,还是它的同胞兄弟。这都是可能的。但是,涛子一家三口搬走之后,邻居们很快就搞清楚了,一共五只。尽管它们的关系有点暧昧,也挺复杂,院里人现在也没有真正看透,不过,数量是明晰的。

②涛子一家搬走时正值初冬,不会是他——第三次中风的半残人,估计是他老婆或者儿子,把一扇窗户打开,在纱窗上剪出一个小方口——方口的最上一边没有剪,就像一个小方门帘。五只流浪猫竟然明白那是专门给它们预留的绿色通道,当天就迁进新居了。

③猫们进进出出。有时候,只有一个小脸儿躲在纱窗后面,端庄威仪,就是一只小脸老虎嘛!有时候,“呼咙呼咙”从窗台上滚下来两只,打得难解难分。另外一只猫蹲坐在窗下自行车旁淡然地看了一眼身边激战正酣的一对儿,又冷静地转移了视线。屋里毫不相干的那只却突然冲了出来,直接坠到窗下加入了战斗。而窗对面墙根儿一辆落着积雪的电动三轮车下面,一只猫爬了出来,拖着长尾巴慢腾腾横过便道,一副吃饱喝足的慵懒样子,却瞬间起动,一溜烟儿完成跑、跳、抓爬、钻的动作,回屋里去了。邻居就是通过这样的观察,知道这是个五口之家的。

④涛子一家三口撤走之后已经一年多了吧,无论大雪咆天,还是春雨绵绵,这个房子的主人一直都是五只猫。一涛子被送走之后再没回来过,老婆儿子也不见了踪影。这五只猫,从外观上能看出它们一两处绝然不同的地方,和少许显性的因果关系。其中三只大猫,一只纯白色,至少给它洗个热水澡之后一定是只雪白的美猫。一只灰黑均匀相间的大狸猫。一只大块黄白色杂糅的。两只半大猫。看起

来身长和三只大猫没有差别,但显然没有三只大猫强壮,而且似乎面嫩,像是缺点儿见识——没有证据,就是一种感觉罢了。两只中有一只仿佛是大狸猫翻拍过来的,一只却是白黄黑三色,但主体是白色的,黑和黄两色小块而不规则甚至又重叠地穿插其中。让人揣测,也许有一只猫离开了,或者,曾经有个强有力的入侵者,做了点什么,又抽身而去了。 ⑤但是,邻居们并未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下工夫。有人主动承袭了涛子老婆没搬走时的作法,在窗台土搁一只小吃碟,里面总有食物。猫们的日子过得挺好的。

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一位平素和涛子相交极深的老邻居去一个叫“颐年园”的地方看望涛子。那一天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不光是小孩,不少大人也出来放鞭炮了,地动山摇了一天,空气里弥漫的快乐都是火药味道的。老邻居从“颐年园”回家,低头看着一地的雪红雪白,竟然一路没有抬头。及至家门口,一抬头猛然看见昔日涛子家的窗台上摆着好几只小吃碟,里面的嚼果比照往日更是丰盛。老邻居目瞪口呆,眼泪差点掉下来了。他站在那儿看了半天,自言自语:好心人真多呀!好心人真多呀!我倒要问你们一句,该管的你们管没有呢?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善心这一主题,在日常生活中,善心并不抽象,就是在对待流浪猫这样的小事上面也能体现出来。

B .“五只流浪猫竟然明白那是专门给它们预留的绿色通道”暗示流浪猫一直接受涛子家人的照顾,这进一步体现了涛子家人的善心。

C .邻居们了解到涛子家人照顾流浪猫的事后,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对涛子家人无比钦佩,另一方面又深深地愧疚和自责。

D .涛子一家为何搬家,搬家去了哪里,为何涛子没有再回来,涛子的老婆孩子为何不见踪影,小说并未交代,这使故事充满悬念。

2.小说第③自然段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5分)

3.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文中最后的句子。(6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老 闷 班琳丽 老闷是个义士。名声传得很远,香远益清,像莲。

老闷跟老蔫对门。两家的女人好比两家的鸡鸭串门,出大门,进对门,方便得很。男人们又都不爱说话,她们便同病相怜似的,觉着投缘,也就好得跟亲姐妹一样。聚在一块儿免不了牢骚,叨唠最多的,当然是她们的爷们儿,说摊上这样的活哑巴,比树叶还稠的日子就像咸饭不咸,淡饭不淡,没滋味透了。

其实老闷跟老蔫不同,老蔫没话,因为他蔫;老闷没话,则是因为他有话不说。老闷像个舞者,好的是肢体语言,乐意将话附着在行动上表达。

那次他的二小子虎子偷了李寡妇家一兜酸杏,被李寡妇骂骂咧咧找上

门来,好一番数落。等李寡妇颠着小脚走后,老闷将儿子扔进粪堆的青杏疙瘩一个个捡了回来,拿手捧了往儿子面前一放,手指着“赃物”,眼瞪着儿子。他儿子就乖乖地一个一个拿了往肚里吞,小脸跟眼睛挤一块了,挤出好多的泪珠儿,和着酸口水,流了一肚皮。

老闷不说,或者说他那肢体语言已告诉儿子:小子,“青疙瘩”吞多了,你脑瓜里跟种庄稼似的,自会长出道理。

还有一次,邻庄上一个愣头青拎着砍刀来庄上骂街,庄上的人没伸头的。恰好老闷从城里送货回来,赶上了,他东西朝地上一丢,紧前两步,铁塔似的在小青年面前站成“八”字,瞪圆眼睛,指指自己的左脸。那愣小子被老闷的眼神激怒了,举起砍刀照着老闷脸上砍去。再看老闷,还是铁塔一样站着,那小子却木头桩子似的,横地上了。老闷的颧骨跟凸额头上因此贯穿着一条长长的刀疤。

老闷是个生意人,常跟老闷合作的有个陈老板,这人做事巧诈、世故。他欺老闷是乡里巴人,眼力短,路子窄,就经常在老闷的货物上采取地毯式寻“刺”,借机压价。老闷的交易有一条底线,在他的成本与同等货物市场价格的中间画着。生意嘛,讲究双赢。我不多赚,绝不亏本;你不多占,绝不吃亏。

一天下午,陈老板将货物验了四个多钟头,价格一压再压。老闷烦了,他突地站起身来,一挥手,示意跟车的几个人装车走人。陈老板慌了,拉他到背静处,说他老母亲要换眼角膜,手术费十几万,他一时手紧,才出此下策,实在没别的办法。

老闷的神情缓了,但坚定地举出四个指头,那是这一车货的触底价。

陈老板把四万现金交到老闷手上,挥手谢客。没想到老闷一把抓住陈老板挥过来的手,将刚刚过到自己名下的四捆“老人头”啪的一声拍到上面,转身走出门去。陈老板诧异了许久。他过后懂老闷了,刚才叫交易,现在叫帮忙。本质不同,心情不同。事后不久,陈老板就提着重礼登老闷的门了,执意要拜老闷为大哥,并许诺老闷的货物一律免检。

老闷做事,“义”字当头。大人不蒙,小孩不骗,权富不攀,贫贱不欺。义士! 村主任“闻香到”死后,村里再没人敢接任,怕呗,他家里还有“五只虎”呢。最后村民推举老闷,一是老闷有领大伙儿致富的能力和资本,二是老闷不怕“五虎”,是“五虎”怯他。“好!”老闷说,此后便上台了,扎扎实实领乡亲们致富。老闷给各家张罗生意,就像给儿子张罗婚事。他老婆嘴一撇:“傻种,没听说狼多肉少的理儿,不怕人家争份儿?”他眼一瞪,脸上是佯吓:娘们儿家,懂球?老闷古道热肠的行为,许是表达这样一段话:狼多肉少,也可能是另一种情况,狼多了,地界大了,猎物也多,天宽地阔。

后来,有记者想把老闷推成美丽乡村建设路上的领军人物。老闷给来送信的乡通讯员只一个连挥两下的手势。那通讯员闹了个红脸,对着老闷的后影一连说:“你看你老闷,你看你这个老闷!” 有人说老闷那手势的意思是:别来这一套。 还有人说,老闷的意思是:跟着学就是。

老闷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费琢磨的人,可琢磨透了,也许就像有人说的, 老闷是个火炉,可以供你烧饭,也可以让你取暖。

(选自《小小说》2016年11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小说开头写老闷跟老蔫两家的女人聚在一块儿像亲姐妹一样,叨唠自己的丈夫,真实地流露出了她们对自己丈夫的厌恶之情。

B .老闷面对前来滋事的愣头青,不躲不避,用为人的气势灭其邪性,这件事表现了老闷的正义感,照应文章开头的“老闷是个义士”。

C .村主任去世之后,没人敢接任,老闷得村民推举担当重任,给各家张罗生意,就像张罗自家生意一般用心,全然没有私心杂念。

D .小说语言自然流畅,长句短句错落有致,既多用口语,又有一种诗性的表达,如“老闷是个义士。名声传得很远,香远益清,像莲”。

2.在刻画老闷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3.小说结尾写道:“老闷是个火炉,可以供你烧饭,也可以让你取暖。”这句话有何作用?“老闷”这一人物有何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2018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灰 鸽 王蒙

“钱——”蝉在阳光里一面燃烧着一面诱惑地叫着。

强发是个年轻的木匠,从山那边樱桃谷来。樱桃谷有山、有树,有小小的水库和涓涓的山涧,有荫凉,有永远轻松的风。

但是这里有钱。为了赚钱,二十二岁的强发第二次到大城市来,给搬进了新楼的城市居民打家具。当他推刨子的时候,那钢刃铲削木头的声音是“一——毛、一——毛?? ”当他拉锯的时候,那钢牙咬啮木头的声音是“现——钱、现——钱?? ”当他清扫被太阳晒得冒了烟的白花花的刨花和锯末的时候,他恨得牙疼——为什么这不是一堆白花花的钱?

樱桃谷的樱桃也不多了,栽樱桃不进钱,还不如大蒜。强发给恋人彩云的爹建过议,砍掉樱桃,栽蒜。彩云家有个年代久远的樱桃园,春天樱桃树开满了银色的花,可惜,白花花的,却不是钱。

一个东西白花花地一闪。没等他转过向来,这个东西已经落在他的眼前,落在他刨得不太平滑的一块木板的另一端。 肉!

长而肥的脖子,颈上长着一圈褐黑色的毛,肚皮是那样柔软肥嫩,长满羽毛的大腿是那样丰厚结实,连翅膀也是饱满多肉的。它歪着小小的头,毫无警戒地出现在他的面前。 灰鸽子?哪儿来的?樱桃谷飞来的?

肉!香啧啧的肉!

他仿佛正在扒掉裹在鸽子毛外的黄泥,他仿佛正在把外焦里嫩的鸽子肉放到口里,他仿佛听到了鸽子的热油烫得口水吱吱响。 但是鸽子不慌不忙地飞走了。 “嘎”的一声,一辆上海牌小轿车刹了急闸。又“咯”的一声,一辆连挂式大型公共汽车紧急刹车。强发向鸽子冲去,被车流挡住了。 又一辆无轨电车停下了,许多自行车停下了。人们惊讶地看着大模大样地妨碍着交通的灰鸽。它站在公共汽车的水箱前,昂着头,歪着脖。

从公共汽车上下来两个年轻人轰鸽子,它不但没有听从劝告离去,反而变本加厉,钻到公共汽车底盘下面去了。

所有围观的人都向公共汽车司机打手势:不要开车!不要轧着鸽子! 小汽车门打开了,一个中年干部和一个白发老者走了出来,他们走近公共汽车,俯身寻找车下的淘气的灰鸽,并且急急地说着什么。 公共汽车司机一跃而下,气急败坏地骂着灰鸽,像骂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

交通民警皱着眉大步走来,弄清情况以后,这位在大街上有着无上威严和魄力的指挥官却不知道该怎样指挥了。他急出了一头汗。 好多人围观。咕咕咕、嘘嘘嘘、哧哧哧、嗵嗵嗵,人们发种响声,吹口哨,跺脚,扔石子和土块?? 灰鸽硬是不肯出来。

强发拨拉开两边的人和自行车。当他看准鸽子的位置以后,略一犹疑, 便趴下,向车底爬去。

他听到一阵惊呼,一阵赞叹。“危险!”是司机与交通民警同声呐喊。 强发从车底盘下倒退出来,站起的时候,听到的是一片欢呼和鼓掌。他懊丧地睁开被灼热的瓦斯熏得闭起了的眼,在白花花的天空上,隐约有一个灰点子。

有人拍打他的肩膀,有人向他打听为了什么和怎么回事。好像还有一个女孩子对他说:“您真好!” 我——真好?我是——您?

那女孩子的声音使他想起了彩云。他想起了家乡的野鸽子在山涧和教堂尖顶上成群盘旋,每只鸽子的尾巴张开以后就像张开的折扇一样地浑圆。他想起队里集合

上工和召集开会时敲响的钟声。他想起那片他建议砍去的樱桃园地面上的野薄荷的清香。他想起今年春天,在满园都是白花花的樱桃花的时候,他看见彩云挑水,她一边走着一边轻巧地换肩,头发一甩一甩,连眉毛的扬动也叫他心疼得要命?? “您真好!”彩云是不会这样说他的。

但那不是“真”的。他勇敢地钻到车底下并不是为了解救那只鸽子。 当鸽子已经平安,围观的人群走散,各种车辆恢复了正常的流转以后,他流下了混浊的泪水。为了确信是从樱桃谷飞来的灰鸽,为了彩云的满面愁容,为了他从来都不了解的“真好”?? 他哭了。

楼上阳台出现了一个少女,身穿白底V 字形大蓝条纹无袖连衣裙,口衔着吸管,正在喝才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樱桃汽水。她看了看木匠,又看了看大街。 “怎么了?”一个苍老的声音问。

“没事,爷爷,没事。”少女悠扬而又轻柔的回答,活像天使。她微笑着吸吮了一下,一股清爽甜香的淡红色的汽水,顺着吸管进入了她的口腔,流到了胃里。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蝉的鸣叫声、刚钢刃铲削木头的声音、钢牙咬啮木头的声音在强发听来都与钱有关,微妙的心理描写充分地展现了他唯利是图的性格。

B .小说写灰鸽飞到马路上,一辆上海牌小轿车刹了急闸,接着无轨电车、许多自行车都停下了,写出了人们对鸽子妨碍交通的无奈。

C .以“灰鸽”为题,不仅因为小说的主要故事由灰鸽引发何展开的,更因为人们对灰鸽的关爱,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美好,是转变人物思想的关键。

D .小说通过一个曲折的故事蕴含深刻的哲理,运用生动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读来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2.根据上下文,分析概括“他流下了浑浊的泪水”的原因。(5分) 答:

3.与“樱桃”有关的意象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意蕴。(6分)

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锁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旅行者把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一口气喝了个精光。 他想留下一些钱,但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旅行者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旅行者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旅行者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画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旅行者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主人生起了火,问旅行者:“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好。谢谢!”旅行者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吃晚饭的时候,旅行者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

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旅行者失眠了。旅行者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很快,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

一时间,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旅行者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时刻,旅行者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口干舌燥。

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2期)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这说明阿拉坦乌拉困为陌生人的误闯有点生气了。

B .“像一棵秋天的马莲草一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运用这一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旅行者的羞愧之态。

C .小说人物对话简练直白,流畅,叙事详略得当,如详写了旅行者等待主人归来以及与老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略写更多旅行者涌向草原的情节。

D .发生在草原上的第一个故事是一件很小的事,而作者用文学化的手段,表达了现代文明对草原淳朴文明的冲击的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最后说旅行者“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他在忏悔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3.小说标题是“锁”有什么深刻内涵和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4分) 善 心 安石榴

①小区院里有几只流浪猫。到底几只是不确定的。因为,五分钟之前,在草坪里见到一只灰黑相间的狸猫,五分钟之后,在楼头便利店的外置货架上又看到一模一样的一只蜷在那儿假寐,你不知道是刚才的那只漂移过来了,还是它的同胞兄弟。这都是可能的。但是,涛子一家三口搬走之后,邻居们很快就搞清楚了,一共五只。尽管它们的关系有点暧昧,也挺复杂,院里人现在也没有真正看透,不过,数量是明晰的。

②涛子一家搬走时正值初冬,不会是他——第三次中风的半残人,估计是他老婆或者儿子,把一扇窗户打开,在纱窗上剪出一个小方口——方口的最上一边没有剪,就像一个小方门帘。五只流浪猫竟然明白那是专门给它们预留的绿色通道,当天就迁进新居了。

③猫们进进出出。有时候,只有一个小脸儿躲在纱窗后面,端庄威仪,就是一只小脸老虎嘛!有时候,“呼咙呼咙”从窗台上滚下来两只,打得难解难分。另外一只猫蹲坐在窗下自行车旁淡然地看了一眼身边激战正酣的一对儿,又冷静地转移了视线。屋里毫不相干的那只却突然冲了出来,直接坠到窗下加入了战斗。而窗对面墙根儿一辆落着积雪的电动三轮车下面,一只猫爬了出来,拖着长尾巴慢腾腾横过便道,一副吃饱喝足的慵懒样子,却瞬间起动,一溜烟儿完成跑、跳、抓爬、钻的动作,回屋里去了。邻居就是通过这样的观察,知道这是个五口之家的。

④涛子一家三口撤走之后已经一年多了吧,无论大雪咆天,还是春雨绵绵,这个房子的主人一直都是五只猫。一涛子被送走之后再没回来过,老婆儿子也不见了踪影。这五只猫,从外观上能看出它们一两处绝然不同的地方,和少许显性的因果关系。其中三只大猫,一只纯白色,至少给它洗个热水澡之后一定是只雪白的美猫。一只灰黑均匀相间的大狸猫。一只大块黄白色杂糅的。两只半大猫。看起

来身长和三只大猫没有差别,但显然没有三只大猫强壮,而且似乎面嫩,像是缺点儿见识——没有证据,就是一种感觉罢了。两只中有一只仿佛是大狸猫翻拍过来的,一只却是白黄黑三色,但主体是白色的,黑和黄两色小块而不规则甚至又重叠地穿插其中。让人揣测,也许有一只猫离开了,或者,曾经有个强有力的入侵者,做了点什么,又抽身而去了。 ⑤但是,邻居们并未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下工夫。有人主动承袭了涛子老婆没搬走时的作法,在窗台土搁一只小吃碟,里面总有食物。猫们的日子过得挺好的。

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一位平素和涛子相交极深的老邻居去一个叫“颐年园”的地方看望涛子。那一天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不光是小孩,不少大人也出来放鞭炮了,地动山摇了一天,空气里弥漫的快乐都是火药味道的。老邻居从“颐年园”回家,低头看着一地的雪红雪白,竟然一路没有抬头。及至家门口,一抬头猛然看见昔日涛子家的窗台上摆着好几只小吃碟,里面的嚼果比照往日更是丰盛。老邻居目瞪口呆,眼泪差点掉下来了。他站在那儿看了半天,自言自语:好心人真多呀!好心人真多呀!我倒要问你们一句,该管的你们管没有呢?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善心这一主题,在日常生活中,善心并不抽象,就是在对待流浪猫这样的小事上面也能体现出来。

B .“五只流浪猫竟然明白那是专门给它们预留的绿色通道”暗示流浪猫一直接受涛子家人的照顾,这进一步体现了涛子家人的善心。

C .邻居们了解到涛子家人照顾流浪猫的事后,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对涛子家人无比钦佩,另一方面又深深地愧疚和自责。

D .涛子一家为何搬家,搬家去了哪里,为何涛子没有再回来,涛子的老婆孩子为何不见踪影,小说并未交代,这使故事充满悬念。

2.小说第③自然段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5分)

3.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文中最后的句子。(6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老 闷 班琳丽 老闷是个义士。名声传得很远,香远益清,像莲。

老闷跟老蔫对门。两家的女人好比两家的鸡鸭串门,出大门,进对门,方便得很。男人们又都不爱说话,她们便同病相怜似的,觉着投缘,也就好得跟亲姐妹一样。聚在一块儿免不了牢骚,叨唠最多的,当然是她们的爷们儿,说摊上这样的活哑巴,比树叶还稠的日子就像咸饭不咸,淡饭不淡,没滋味透了。

其实老闷跟老蔫不同,老蔫没话,因为他蔫;老闷没话,则是因为他有话不说。老闷像个舞者,好的是肢体语言,乐意将话附着在行动上表达。

那次他的二小子虎子偷了李寡妇家一兜酸杏,被李寡妇骂骂咧咧找上

门来,好一番数落。等李寡妇颠着小脚走后,老闷将儿子扔进粪堆的青杏疙瘩一个个捡了回来,拿手捧了往儿子面前一放,手指着“赃物”,眼瞪着儿子。他儿子就乖乖地一个一个拿了往肚里吞,小脸跟眼睛挤一块了,挤出好多的泪珠儿,和着酸口水,流了一肚皮。

老闷不说,或者说他那肢体语言已告诉儿子:小子,“青疙瘩”吞多了,你脑瓜里跟种庄稼似的,自会长出道理。

还有一次,邻庄上一个愣头青拎着砍刀来庄上骂街,庄上的人没伸头的。恰好老闷从城里送货回来,赶上了,他东西朝地上一丢,紧前两步,铁塔似的在小青年面前站成“八”字,瞪圆眼睛,指指自己的左脸。那愣小子被老闷的眼神激怒了,举起砍刀照着老闷脸上砍去。再看老闷,还是铁塔一样站着,那小子却木头桩子似的,横地上了。老闷的颧骨跟凸额头上因此贯穿着一条长长的刀疤。

老闷是个生意人,常跟老闷合作的有个陈老板,这人做事巧诈、世故。他欺老闷是乡里巴人,眼力短,路子窄,就经常在老闷的货物上采取地毯式寻“刺”,借机压价。老闷的交易有一条底线,在他的成本与同等货物市场价格的中间画着。生意嘛,讲究双赢。我不多赚,绝不亏本;你不多占,绝不吃亏。

一天下午,陈老板将货物验了四个多钟头,价格一压再压。老闷烦了,他突地站起身来,一挥手,示意跟车的几个人装车走人。陈老板慌了,拉他到背静处,说他老母亲要换眼角膜,手术费十几万,他一时手紧,才出此下策,实在没别的办法。

老闷的神情缓了,但坚定地举出四个指头,那是这一车货的触底价。

陈老板把四万现金交到老闷手上,挥手谢客。没想到老闷一把抓住陈老板挥过来的手,将刚刚过到自己名下的四捆“老人头”啪的一声拍到上面,转身走出门去。陈老板诧异了许久。他过后懂老闷了,刚才叫交易,现在叫帮忙。本质不同,心情不同。事后不久,陈老板就提着重礼登老闷的门了,执意要拜老闷为大哥,并许诺老闷的货物一律免检。

老闷做事,“义”字当头。大人不蒙,小孩不骗,权富不攀,贫贱不欺。义士! 村主任“闻香到”死后,村里再没人敢接任,怕呗,他家里还有“五只虎”呢。最后村民推举老闷,一是老闷有领大伙儿致富的能力和资本,二是老闷不怕“五虎”,是“五虎”怯他。“好!”老闷说,此后便上台了,扎扎实实领乡亲们致富。老闷给各家张罗生意,就像给儿子张罗婚事。他老婆嘴一撇:“傻种,没听说狼多肉少的理儿,不怕人家争份儿?”他眼一瞪,脸上是佯吓:娘们儿家,懂球?老闷古道热肠的行为,许是表达这样一段话:狼多肉少,也可能是另一种情况,狼多了,地界大了,猎物也多,天宽地阔。

后来,有记者想把老闷推成美丽乡村建设路上的领军人物。老闷给来送信的乡通讯员只一个连挥两下的手势。那通讯员闹了个红脸,对着老闷的后影一连说:“你看你老闷,你看你这个老闷!” 有人说老闷那手势的意思是:别来这一套。 还有人说,老闷的意思是:跟着学就是。

老闷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费琢磨的人,可琢磨透了,也许就像有人说的, 老闷是个火炉,可以供你烧饭,也可以让你取暖。

(选自《小小说》2016年11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小说开头写老闷跟老蔫两家的女人聚在一块儿像亲姐妹一样,叨唠自己的丈夫,真实地流露出了她们对自己丈夫的厌恶之情。

B .老闷面对前来滋事的愣头青,不躲不避,用为人的气势灭其邪性,这件事表现了老闷的正义感,照应文章开头的“老闷是个义士”。

C .村主任去世之后,没人敢接任,老闷得村民推举担当重任,给各家张罗生意,就像张罗自家生意一般用心,全然没有私心杂念。

D .小说语言自然流畅,长句短句错落有致,既多用口语,又有一种诗性的表达,如“老闷是个义士。名声传得很远,香远益清,像莲”。

2.在刻画老闷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3.小说结尾写道:“老闷是个火炉,可以供你烧饭,也可以让你取暖。”这句话有何作用?“老闷”这一人物有何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相关文章

  • 2018届高考全国卷冲刺语文考点知识.答题技巧
  • 2018届高考全国卷冲刺语文考点知识.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35分,用时40分钟) (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题型单选+双选+主观)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3小题,选择题型],文本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12分钟,阅读 ...查看


  • 关于任务型作文题的认识
  • 关于任务型作文题的认识: 作文试题考查明确增加了任务驱动的导向.如全国卷作文题拓展了材料的功能,在材料一如既往地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同时,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 ...查看


  • 2016广东高考备考指导意见(语文)
  • 2016广东高考备考指导意见(语文) ----2016年普通高考广东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各科试卷说明及指导意见 一.全国卷与广东卷的相同点 全国卷(新课标卷)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 ...查看


  • 2016广东高考全国卷考纲
  • 语 文 一.全国卷与广东卷的相同点 1.命题依据相同.二者都是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5年版>为依据, 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现代文阅读都有必考 ...查看


  • 2016年高考试题分析之语文卷
  • 2016年高考试题分析之语文卷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试题与往年相比既保持了整体稳定性,又富有灵活性,在稳定形式,降低难度的基础上凸显能力,既注重对考生语文基本素质的考查,又彰显了考查应用能力的趋势.在题型设置上有创新,有变化.在命题 ...查看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 绩,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重要,高三有效的复习方法也非常重要.临 考阶段的复习,应分清轻重缓急,不断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 记忆方面的内容, 如名句名篇, 可 ...查看


  • 高三语文试卷分析
  • 鹤壁市2012-2013学年上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高 三 语 文 试 卷 分 析 鹤壁市育才高中语文教研组 2013.2.1 鹤壁市育才高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分析 育才高中语文教研组 闫颜云 李军伟 杨 辉 ...查看


  • 2017-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3雨的四季教案(1)
  • 3 雨的四季 教案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 ...查看


  • 武汉市2017届高三4月调考语文试题分析
  • 武汉市2017届高三4月调考语文试题(基础)分析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谢琼 一.试卷评价 纵观全卷,最大的特点是导向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突出"立德树人" 2017年高考,肩负着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