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的历程与思考

2011年3月 总第237期 dio:10.3969/j.issn.1004-8146.2011.03.125

经营管理

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的历程与思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管帆

摘要:国企改革的三十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行的,本文回顾了国企改革的历程,不仅仅是对历史发生的事件进行回顾,而是更加注重改革中的内在逻辑与思考。国企的问题总是伴随着民企的发展壮大而暴露问题的,本文强调国企的最大弊端还是在于效率问题,而产权改革还是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不能因为当前存在困难就否定之前的正确道路,国退民进一定是大势所趋。关键词:改革开放 国企改革 MBO 产权改革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成绩有目共睹,“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等等溢美之词不胜枚举。但是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也是在摸索中前进,走过弯路,有过教训,本文主要从国企改革的视角从一个很小的角度浅评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

二. 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2.1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其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在我国的建国初期,国有企业对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毛泽东曾在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列在十大关系之首,并旗帜鲜明地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在我国处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存在正好弥补了市场调节的缺陷。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建国初期的投资推动无疑是最有效率的,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投资,譬如大型铁路,桥梁,水利电站的修筑会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并且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基础性投资额度大且回报周期长,非国有企业势单力薄,无力投资也不愿意投资,国有企业就成为该阶段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而在现代社会,国有企业的作用表现在:(一)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主导力量。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和保证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国家必须采取包括建立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种方式来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作为国家经济控制力量之一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可以掌握的应付突发事件和重大经济风险的战略团队;(二)国有企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骨干力量。为了建立和发展国家战略性产业和有力地支持高技术产业的成长,各国政府都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作为这些产业的基础力量或者先行者,这些国有企业往往体现了国家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2.2 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的建立,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不管是在于国民经济的稳定,高新产业的发展还是吸纳过剩劳

动力,国有企业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伐的推进,国有企业原有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企业内部的问题也越积越多,其弊端也在逐渐凸显出来:(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国有企业之所以效率低下是根源于产权不明晰。客观上说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的,因为它的所有权属于全体公民,因此从这一点而言,产权是明晰的。但全体人民作为一个由无数不同个体构成的整体,不可能直接行使所有权。全体公民对国有资产的占有属于共同共有而非按份共有,因而单独的公民个体也无权作为所有者按份行使资产总额中的相应权利。从这个角度讲,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不能直接行使财产权利,从而造成国有产权虚置,没有人对国有资产负责,它的保值、增值缺乏来自所有者的激励与监督,可能造成这样的结果:企业赚钱了,是经理努力的结果;企业赔钱了,也不会受到什么压力与职责,这就造成激励与奖惩措施不对等;(二)大多国有企业因政府长期大力扶持,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与创新精神。另外,因国有企业对自主品牌的不够重视,导致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多年来为外国公司生产贴牌产品,同时对国内企业造成空间压缩,影响了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俗话说“温室的花儿长不大”,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下,单纯的国家保护,不让企业走出国门,直面竞争是竭泽而渔的政策。

综上而言,为了搞好搞活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已是箭在弦上。

三.从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浅谈评价

3.1.1 国家放权给国有企业(1978年~1993年)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计划下的统包统销,盈亏都由国家负责的政策,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并在国有企业推进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3.1.2 评价

这一阶段的国企改革是围绕放权让利展开的,初步改革之前,国企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

中国外资2011年03月 总第237期

均主义严重, 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 事实上企业依赖于国家,而职工又依赖于企业,这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知道,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企权力有限,所以存在真严重的“预算软约束”,国企投资和生产的效率很低。针对这一情况,国家通过“拨改贷”控制国企投资风险,通过“利改税”提高国企生产创新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政企分开的意义,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报告首次提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些改革都在很大程度上把权力分给国企,让它们在市场竞争中把握自己的航向,这对企业来说更加有效率。

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制度,改革并没有使政企真正分开(直到现在,学界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争议的),以至于很多改革措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把政府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商业银行了,无形加大了银行坏账的风险,弱化“拨改贷” 、“利改税”等政策对社会总福利的正面效应。这与扭曲的产权关系有关:国企,商业银行说白了都是国家的,两者之间的契约关系不明晰,银行甚至认为来自国企的贷款收不回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地方政府偏向国企,因为企业与地方税收、绩效有关,而银行是国家,政府会“埋单”;国企利用银行贷款搞基本建设,使银行陷入“信贷配给两难”。

3.2.1 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1993年~2003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对市场经济的卓越见解。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宏观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微观上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对国企实行“抓大放小”政策以优化国有资产结构。

3.2.2评价

关于宏观上提出国企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是准确而及时的。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不顾市场经济的发展性质与需求,企业是没有出路的,我国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一脉相承的。

从微观上讲,它明确了企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关系中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怎样的权益关系。而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产权问题对于大型国企(尤其是垄断性央企)而言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因而,在这段时期内,中央提出“抓大放小”政策,“抓大”指支持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放小”指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推动国有中小企业调整与重组。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产权改革在“抓大”的改革中式不够深入的,但是对中小企业的这块试验田的“放小”改革客观上推进了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因此,“抓大”重在促进国有资产的重组,而“放小”则有利推进了国企产权改革,优化了国有资产质量。

3.3.1建立出资人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2003年~)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出资人制度,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建立出资人制度,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把国有企业管理的责、权、利统一给企业,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3.3.2 评价

当国有中小企民营化后,大型国企的低效率问题开始凸现出来,由于它们是国民经济命脉,因而相关的改革引起了很大争论。这段时期内的改革主要就是大型企业的改革出路展开

的,在迷茫中探索,其中有两个问题学界争议极大:MBO合理性与国企改革的最终目标,下面一一评价。

MBO,即所谓的“管理层收购”,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杠杆收购的方式,凭借借贷融资购买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份,以此改变公司的所有者结构,使企业原管理者变成企业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在我国MBO一般指企业管理层通过自有资金或社会融资等规范方式收购企业全部或部分国有股权,达到对国企控制的目的。学界对MBO的态度可谓泾渭分明,笔者认为MBO作为一种西方产权制度的改革方式,本身无可厚非,不能由于MBO存在一些问题就贸然叫停,甚至否定产权改革这一根本立场。MBO是否存在问题?答案是肯定的,由于国有企业所有权虚置,管理层实际控制是我国多数国有企业的现状,正因为国有资产及资本价值很难度量,就使大幅压低国企股权价格成为可能。笔者以为,高管回购股权应当成为合法的国企改制,但是必须附加条件:(一)相关立法等制约机制应当建立;(二)资产价格不是高管“拍脑袋拍出来的”,必须由市场定价,这一点必须透明。

关于国企改革的最终目标,郎咸平认为“职业经理人制度能救国企”,林毅夫认为“剥离政策性负担才能救国企”,笔者不敢在两位大家面前造次。但笔者认为国营私有化才是根本,换言之:产权改革才是核心——民企和国企的效率孰高孰低,大家心知肚明。当然这里的私有化不是全部行业的完全私有,对那些军工,造币,航天等部门,我看还是国营比较适合。总之:只有“国退民进”才能让中国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产权更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国资转让过程的透明化,以国家得到最好的价钱和保证最大化就业为前提。 四.结论

改革开放的30年是跌宕起伏的30年,国企改革的30年更是极不平坦。产权改革是核心问题,国企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不容践踏的。笔者认为“国退民进”

“国营私化”才是国企改革的大势所趋,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就因噎废食。我更反对激进的私话,第一,改革的步伐不能过快过急;第二,不能将所有国企(尤其是那些关乎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央企)全盘否定。凭良心讲,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以及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基本建设成为一个有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新兴经济体,这里面难道没有国企的贡献么?所以,看待任何问题都应当辩证对待。国企改革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我们的改革一个明确结论,我们惟有漫漫摸索,探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国有企业改革调整与发展》 肖凤桐 2003 科学出版社[2]《郎咸平旋风始末》 曹兼善 2005 江苏人民出版社[3]《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陈佳贵等 2000 经济管理出版社

[4]《国企改革的核心是创造竞争环境》 林毅夫等 1995 《改革》第三期

[5]《论国有企业退出》 白永秀 1998 《经济体制改革》作者简介:管帆(1987-),男,籍贯:江苏南通人,复旦大学 财政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财政分权

(责任编辑:祁彩云)

2011年3月 总第237期 dio:10.3969/j.issn.1004-8146.2011.03.125

经营管理

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的历程与思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管帆

摘要:国企改革的三十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行的,本文回顾了国企改革的历程,不仅仅是对历史发生的事件进行回顾,而是更加注重改革中的内在逻辑与思考。国企的问题总是伴随着民企的发展壮大而暴露问题的,本文强调国企的最大弊端还是在于效率问题,而产权改革还是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不能因为当前存在困难就否定之前的正确道路,国退民进一定是大势所趋。关键词:改革开放 国企改革 MBO 产权改革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成绩有目共睹,“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等等溢美之词不胜枚举。但是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也是在摸索中前进,走过弯路,有过教训,本文主要从国企改革的视角从一个很小的角度浅评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

二. 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2.1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其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在我国的建国初期,国有企业对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毛泽东曾在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列在十大关系之首,并旗帜鲜明地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在我国处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存在正好弥补了市场调节的缺陷。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建国初期的投资推动无疑是最有效率的,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投资,譬如大型铁路,桥梁,水利电站的修筑会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并且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基础性投资额度大且回报周期长,非国有企业势单力薄,无力投资也不愿意投资,国有企业就成为该阶段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而在现代社会,国有企业的作用表现在:(一)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主导力量。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和保证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国家必须采取包括建立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种方式来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作为国家经济控制力量之一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可以掌握的应付突发事件和重大经济风险的战略团队;(二)国有企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骨干力量。为了建立和发展国家战略性产业和有力地支持高技术产业的成长,各国政府都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作为这些产业的基础力量或者先行者,这些国有企业往往体现了国家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2.2 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的建立,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不管是在于国民经济的稳定,高新产业的发展还是吸纳过剩劳

动力,国有企业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伐的推进,国有企业原有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企业内部的问题也越积越多,其弊端也在逐渐凸显出来:(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国有企业之所以效率低下是根源于产权不明晰。客观上说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的,因为它的所有权属于全体公民,因此从这一点而言,产权是明晰的。但全体人民作为一个由无数不同个体构成的整体,不可能直接行使所有权。全体公民对国有资产的占有属于共同共有而非按份共有,因而单独的公民个体也无权作为所有者按份行使资产总额中的相应权利。从这个角度讲,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不能直接行使财产权利,从而造成国有产权虚置,没有人对国有资产负责,它的保值、增值缺乏来自所有者的激励与监督,可能造成这样的结果:企业赚钱了,是经理努力的结果;企业赔钱了,也不会受到什么压力与职责,这就造成激励与奖惩措施不对等;(二)大多国有企业因政府长期大力扶持,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与创新精神。另外,因国有企业对自主品牌的不够重视,导致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多年来为外国公司生产贴牌产品,同时对国内企业造成空间压缩,影响了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俗话说“温室的花儿长不大”,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下,单纯的国家保护,不让企业走出国门,直面竞争是竭泽而渔的政策。

综上而言,为了搞好搞活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已是箭在弦上。

三.从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浅谈评价

3.1.1 国家放权给国有企业(1978年~1993年)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计划下的统包统销,盈亏都由国家负责的政策,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并在国有企业推进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3.1.2 评价

这一阶段的国企改革是围绕放权让利展开的,初步改革之前,国企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

中国外资2011年03月 总第237期

均主义严重, 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 事实上企业依赖于国家,而职工又依赖于企业,这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知道,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企权力有限,所以存在真严重的“预算软约束”,国企投资和生产的效率很低。针对这一情况,国家通过“拨改贷”控制国企投资风险,通过“利改税”提高国企生产创新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政企分开的意义,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报告首次提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些改革都在很大程度上把权力分给国企,让它们在市场竞争中把握自己的航向,这对企业来说更加有效率。

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制度,改革并没有使政企真正分开(直到现在,学界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争议的),以至于很多改革措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把政府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商业银行了,无形加大了银行坏账的风险,弱化“拨改贷” 、“利改税”等政策对社会总福利的正面效应。这与扭曲的产权关系有关:国企,商业银行说白了都是国家的,两者之间的契约关系不明晰,银行甚至认为来自国企的贷款收不回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地方政府偏向国企,因为企业与地方税收、绩效有关,而银行是国家,政府会“埋单”;国企利用银行贷款搞基本建设,使银行陷入“信贷配给两难”。

3.2.1 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1993年~2003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对市场经济的卓越见解。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宏观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微观上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对国企实行“抓大放小”政策以优化国有资产结构。

3.2.2评价

关于宏观上提出国企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是准确而及时的。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不顾市场经济的发展性质与需求,企业是没有出路的,我国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一脉相承的。

从微观上讲,它明确了企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关系中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怎样的权益关系。而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产权问题对于大型国企(尤其是垄断性央企)而言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因而,在这段时期内,中央提出“抓大放小”政策,“抓大”指支持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放小”指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推动国有中小企业调整与重组。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产权改革在“抓大”的改革中式不够深入的,但是对中小企业的这块试验田的“放小”改革客观上推进了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因此,“抓大”重在促进国有资产的重组,而“放小”则有利推进了国企产权改革,优化了国有资产质量。

3.3.1建立出资人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2003年~)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出资人制度,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建立出资人制度,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把国有企业管理的责、权、利统一给企业,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3.3.2 评价

当国有中小企民营化后,大型国企的低效率问题开始凸现出来,由于它们是国民经济命脉,因而相关的改革引起了很大争论。这段时期内的改革主要就是大型企业的改革出路展开

的,在迷茫中探索,其中有两个问题学界争议极大:MBO合理性与国企改革的最终目标,下面一一评价。

MBO,即所谓的“管理层收购”,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杠杆收购的方式,凭借借贷融资购买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份,以此改变公司的所有者结构,使企业原管理者变成企业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在我国MBO一般指企业管理层通过自有资金或社会融资等规范方式收购企业全部或部分国有股权,达到对国企控制的目的。学界对MBO的态度可谓泾渭分明,笔者认为MBO作为一种西方产权制度的改革方式,本身无可厚非,不能由于MBO存在一些问题就贸然叫停,甚至否定产权改革这一根本立场。MBO是否存在问题?答案是肯定的,由于国有企业所有权虚置,管理层实际控制是我国多数国有企业的现状,正因为国有资产及资本价值很难度量,就使大幅压低国企股权价格成为可能。笔者以为,高管回购股权应当成为合法的国企改制,但是必须附加条件:(一)相关立法等制约机制应当建立;(二)资产价格不是高管“拍脑袋拍出来的”,必须由市场定价,这一点必须透明。

关于国企改革的最终目标,郎咸平认为“职业经理人制度能救国企”,林毅夫认为“剥离政策性负担才能救国企”,笔者不敢在两位大家面前造次。但笔者认为国营私有化才是根本,换言之:产权改革才是核心——民企和国企的效率孰高孰低,大家心知肚明。当然这里的私有化不是全部行业的完全私有,对那些军工,造币,航天等部门,我看还是国营比较适合。总之:只有“国退民进”才能让中国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产权更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国资转让过程的透明化,以国家得到最好的价钱和保证最大化就业为前提。 四.结论

改革开放的30年是跌宕起伏的30年,国企改革的30年更是极不平坦。产权改革是核心问题,国企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不容践踏的。笔者认为“国退民进”

“国营私化”才是国企改革的大势所趋,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就因噎废食。我更反对激进的私话,第一,改革的步伐不能过快过急;第二,不能将所有国企(尤其是那些关乎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央企)全盘否定。凭良心讲,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以及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基本建设成为一个有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新兴经济体,这里面难道没有国企的贡献么?所以,看待任何问题都应当辩证对待。国企改革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我们的改革一个明确结论,我们惟有漫漫摸索,探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国有企业改革调整与发展》 肖凤桐 2003 科学出版社[2]《郎咸平旋风始末》 曹兼善 2005 江苏人民出版社[3]《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陈佳贵等 2000 经济管理出版社

[4]《国企改革的核心是创造竞争环境》 林毅夫等 1995 《改革》第三期

[5]《论国有企业退出》 白永秀 1998 《经济体制改革》作者简介:管帆(1987-),男,籍贯:江苏南通人,复旦大学 财政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财政分权

(责任编辑:祁彩云)


相关文章

  • 关于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体会
  • 关于企业转型的思考与体会 近年来,在自己的职场生涯中,越发的受困于自身知识的局限,知识系统的不规范.理论功底的不扎实等问题也逐渐放大,甚至于渐渐成为了自身的发展瓶颈.而在理论指导企业实践和挖掘企业实际问题以及在公司治理等方方面面,南大商学院 ...查看


  • 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 2012年10月第31卷第10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Oct.2012Vol.31No.10 doi :10.3969/j.issn.1001-7836 ...查看


  • 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现状分析
  •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了解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的现状: ● 明确其他国家医药产业国际化的特点: ● 掌握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面临的形式: ● 把握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的方向及方式. 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现状分析 一.国际化的根本 ...查看


  • 中国经济特区的"原创点"思考
  • 作者:韦前 学术研究 2000年11期 金秋8月,是成熟的季节.25日,正是20 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以立法的形式批准建立经济特区的前一天.此后深圳等几个特区相继诞生.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在特区建设者和所有关心.支持特 ...查看


  • 电视剧复兴之路目录及内容简介
  • 电视剧<复兴之路>目录及内容简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实现?<复兴之路>套书围绕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六大主题线索,全景式追溯了中华民族1 ...查看


  • 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相关建议
  • 一.引言 自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颁布实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以来,标志着管理196户中央企业近7万亿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开始运行.历经八年多的发展,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2002年的7.13万 ...查看


  • 现金流量表对现代会计制度的重要意义
  • ▲ 基金项目:江苏省镇江市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RK2005033)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对现代会计发展历程及现金流量表应用的进一步研究,认为市场经济是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会计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现金流量表是市场经 ...查看


  • 入党申请书精选范文6篇
  • 2017入党申请书范文精选篇一 尊敬的党组织: 今天我郑重地递上我的这份申请书,这将是我人生历程中最庄严最神圣的事情之一,是我在入党前对人生的一次庄重宣誓.如若党组织在严格审查后能予以批准我的申请,我将认真履行党章上所要求的一切一切,各方面 ...查看


  •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1.多哈回合谈判的前景: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及前景:3.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4.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特殊保障条款:5.我国的生产补贴和WTO的反补贴协议(ASCM):6.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