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复习资料

微生物可能早在35亿年前就进化产生了。(+ )

2.地球是靠生物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移到岩石圈中,如果地球早期没

有进化产生出蓝菌;就不大可能出现促使高等生物进化的环境条件。 ( + )

3.生物界内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的不连续是存在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之间。 ( + )

4.在38亿年的地球生命史的前4/5时间里,微观体积的多细胞生物是生物圈唯一的或主要的生命形式。 ( - )

5.多细胞化给生物本身带来显著利益。 ( + )

6.无性生殖最显著的优越性是增加变异量和进化速率高。 ( - )

7.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的骨骼位于体外,即外骨骼。外骨骼体制的优越性在于支撑,运动,防护三项功能紧密结合。( + )

8.陆地维管植物最迟在泥盆纪早期已经在陆地上达到了繁荣,在广袤的古大陆上建立起绿色的生态系统。 ( + )

9.自然种群中保持大的变异贮存对种群是有害的。 ( - )

10.分子进化中性论认为,生物分子层次上的进化改变是由自然选择作用于有利突变而引起的。 ( - )

11.物种根本上的差异来自遗传的差异,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的分异是生物对相同生存环境的适应。( - )

12.分子的进化速率是指核酸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进化的过程中碱基或氨基酸发生替换的频度,它是测定物种基因频率进化的尺度,时间以年为单位。 ( - )

13.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没有后代产生的现象。 ( - )

1.集群绝灭 生命史上多次发生的大范围,高速率的物种绝灭事件,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一些高级分类单元所属的大部分或全部物种消失,从而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显著降低。

2.水平进化 导致生物分类学多样性增长的进化过程。

3.晚期智人 形态上与现代人几乎完全相同的人类化石大致可追溯到5万年前,称之为晚期智人或现代智人,例如中国的柳江人,山顶洞人。

4.稳定化选择 种群与其所处的环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适应关系,种群中最普通的表型的适应度显著地大于那些罕见的表型。

5.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系底部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几乎同时突

然出现;而在寒武系底界以下的更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

化石。

1. 设果蝇实验群体中,隐性致死基因频率初始为q0 ,t世代后频率

qt=q0/1+tq0 .如图所示。

+ + + + No.2.chromosomeNo.3.chro ♀╳♂ No.2.chro No.3.chro Gene l1 l2 l1 +

Gene l1, l2 分别表示第二,第三号染色体上隐性致死基因,+ 表示其

等位基因。计算在F6所生的受精卵中,因这些隐性致死基因而死亡的

比例? 解: q0l1=1/2 q0l2=q1l2=1/4 q6l1= ( 1/2 )/[1+6(1/2)]= 1/8

∴ q2

6l1= 1/64 qn=qk/[1+(n-k)qk ]

q6l2=q1l2/[1+(6-1)q1l2 ] = (1/4 ) /[1+(6-1)(1/4) ]=1/9

q2

6l2= 1/81

答:致死比例=(1/64)+ (1/81)- (1/64)×(1/81)=1/36

2.有一显性突变,选择对显性个体不利,S=0.3 ,如果该基因的突变

频率为0.00003 ,当群体达到平衡时,表现该性状者频率为多少? 解:

-P(1-P)2 = V(1-P)

1-SP(2-P) SP(1-P) ∴ V = 1-SP(2-P)

因为: V=0.00003 甚微,可见,P 也很小,于是: 1-SP(2-P),( 1-P )

均接近1 。 则有 V=SP P = V/S = 0.0001

P2+2Pq=P2+2P—2P2=2P-P2=2/10000 答:频率为万分之二。

1.比较人科动物祖先(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 ),现代人,大猩猩的

头骨形态与颅腔容积可知,随着进化发展,脑量不断增加;直立行走者枕

骨大孔位于颅底中央;否则,枕骨大孔位于颅骨后方。根据图示,完成

图示对应下方表格内容。

2.什么是推断谱系的简约性原则?

1. 地球生命历史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和最重要的事件就是生命的

产生。

2. 生命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所谓“前生

命的化学进化”过程,由非生命物质产生出来的。

3. 物种的数目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不可能无

限增长,有产生就同时有消亡。绝灭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

的自我调整。

4. 在生物大分子的层次上来观察进化改变时,我们看到一个很不同于

表型进化的过程。分子进化有两个显著特点,即进化速率相对恒定

和进化的保守性。

5. 人类的适应优势不是体力,而是智力。人类生物学进化的最重要改

变,除了直立以外就是脑量的增长。

1.由于辐射分支产生的新分类群之间具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较短的进

化史和( C )。

A.相似的外貌特征。 B.不同的外貌特征。

C.不同的适应特征。 D. 相同的适应特征。

2.将一个有性生殖的种群与一个无性生殖的种群进行比较,从繁殖

效率上看,有性生殖处于( B )。

A.优势 B. 劣势 C.中等状态 D.高低变化不定状态

3.多细胞动物,多细胞植物出现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 C )。

A.元古宙 B.太古宙 C. 显生宙 D.寒武纪

4.如果两个物种以相似的方式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和能源,那么,它

们必定会发生竞争和相互排挤,其中必有一个获得相对的成功;如果一

个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言,这意味

着( D )。

A.有些物种即将绝灭 B.生存竞争的压力增大

C.由于基因型差异引起适合度差异 D.有新种形成

5.生物大分子进化的“保守性”是指功能上( C )的大分子或大分子

的局部在进化速率上明显低于哪些功能上不显著 的大分子或大分子的

局部。

A.可改变 B.可选择 C.重要 D.保守

推断_进化谱系_ 的简约性原则是建立在“进化途径是简约的”这样一

个推理上,即重复进化的可能性_极小__ 。

通常一个_雄性个体 产生的生殖细胞的数目远远大于一个雌性个体_

产生的生殖细胞数目,因此雄性过剩是必然的。

英国的白桦蛾的工业黑化现象证明了英国的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改变

使这种蛾类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显著改变,种群由白色个体 占优势变为

_黑色个体 占优势。

达尔文研究过南美洲西岸的_加拉巴格斯_ 群岛的雀类,推论这些远离

大陆的隔离小岛上的一些性状分异的土著物种是由大陆__ 迁来的少

数祖先经历适应辐射而形成。

比较肯定的_人_ 科的早期化石代表,是发现于非洲 __ 南部与东部的

南方古猿化石。

在遗传平衡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为( B )。

A.只知道群体的基因型频率无法求出基因频率

B.只要知道群体的基因频率就可求出基因型频率

C.不知道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一定可求出基因频率

D.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可以相互换算

.现在人类普遍采用五个种族来划分,即蒙古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

澳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这五大人种和世界五大洲相对应,可见( A )

在人种形成中的作用。

A. 地理因素 B.遗传因素 C.气候因素 D.隔离因素

.由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这却限制了性选

择和与性选择相关联的 ( B )。

A.稳定化选择 B. 适应进化 C. 歧异化选择 D.表型进化

.医学的发达和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它使社会

成员的生存机会趋于平等,因而减轻了( B )。

A.疾病对个体生存威胁的压力 B. 自然选择的压力

C.由基因型差异引起适合度差异的作用D.生存竞争的压力

.因为物种的数目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不可能无

限增长,有产生就同时有消亡。绝灭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的

( B )。

A.物种替代 B. 自我调整 C.线系终止 D. 物种选择

1.集群绝灭

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一些高级分类群整体消失了。 2.趋同

属于不同单源群的成员各自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表型以适应相似的环

境。

3.大进化

以现代生物和古生物资料为依据,研究物种和物种以上的高级分类群在

长时间内的进化现象 。

4.稳定化选择

种群与其所处的环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适应关系,种群中最普通的表型

的适应度显著的大于那些罕见的表型。

5.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纪底部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几乎同时突然出现;而在寒武系底

界以下的更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

在2500个个体中,有一个个体因为某种隐性基因纯合而呈畸形,经过

50代完全选择后,群体中畸形个体的比例如何?

解;q0 2 = 1/2500 q0 = 1/50

q50 = (1/50) / 1+50(1/50) = 1/100

q502 = 1/10000 答;万分之一。

对群体中的MN血型调查结果如下:计算群体中M基因与N基因的频率?

血型 M MN N 人数 475 89 5

解;Pm= (475*2+89)/ [(475+89+5)*2] = 0.913

q n = (5*2+89)/1138 = 0.087

分子进化中性论的论点是什么?

答 ;在生物分子层次上的进化改变不是由自然选择作用于有利突变而引

起的,而是在连续的突变压之下由选择中性或非常接近中性的突变的随

机固定造成的。

简述生态系统进化幕的划分。

答 ;由于地质历史上发生多次的灾变事件,每次事件都引起地球环境的

显著改变和生物物种的大规模替代,以及大范围的生态系统的重建。可

划分为五个生态系统进化幕;

1.太古宙早期 2. 太古宙至早元古代 3.中元古代 4. 晚元古代 5.显生

达尔文研究过南美洲西岸的加拉巴戈斯群岛的雀类,推论这些远离大陆

的隔离小岛上的一些性状分异的土著物种是由大陆迁来的少数祖先经历

适应辐射而形成。

医学的发达和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它使社会成

员的生存机会趋于平等,因而减轻了自然选择的压力

分子的进化速率是指核酸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进化的过程中碱基或

氨基酸发生替换的频度,它是测定生物大分子进化快慢的尺度,时间以

年为单位。

因为物种的数目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不可能无限增长,有产生就同时有消亡。绝灭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的自我调

整。

物种根本上的差异来自遗传的差异,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的分异是生物对不同生存环境的适应。

下列可以称为一个种群的是( C )。

A.草原上所有的哺乳动物 B.一个湖泊中所有鱼类

C.深山老林中的所有东北虎 D. 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猴子

自然种群中保持大的变异贮存对种群是 ( D )

A.有害的 B. 无害的 C.会增加遗传的不稳定性 D.有利的

适应辐射发生在下面之一情况下:( C )

A.. 大规模的物种绝灭之前 B.一个物种迁移到环境恶劣的光秃秃

的小海岛上 C . 一个物种实现了一个进化革新

D.一个单源群的许多成员在某些性状上发生趋同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正反两个方向突变达到平衡,基因频率不再变化,

即群体达到平衡状态时,基因频率大小取决于( C )。 A,正突变率u. B, 反突变率 v

C,正反突变率u 和 v D,初始频率p0和q0 体表角质层的产生是维管植物减少体内水分丢失的重要的结构特征。与

角质层相关的适应进化是气孔结构的产生,气孔上的半月形或肾形的保

卫细胞通过改变其膨胀度来调节气孔的开闭,因而能够对( B )实行有

效的控制。

A.二氧化碳的吸入与氧气的释放B.水分蒸发和二氧化碳扩散C.水分吸

入与氧气的释放 D. 营养物质的吸入与氧气的释放

1.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没有后代产生

的现象。 ( - )

2.常规绝灭指的是以一定的规模经常发生,表现为一些高级分类群所属

的大部分或全部物种消失。 ( - )

3.伊迪卡拉动物是一些无硬骨骼的,形态多样而奇特的动物。( + )

4.在世界各地的元古宙碳酸盐岩中,到处可见叠层石生物礁。

( + )

5.性分化意味着生殖方式的革新,生殖细胞的融合意味着染色体双倍

化,有性生殖必定伴随着使融合后的细胞还原的机制,即减数分裂。 ( + )

6.物种是大进化的基本单位。 ( + )

7.地质时代最大的单位是宙,依次为代,世,纪和阶。(-)

8.在35亿年的地球生命史的前4/5时间里,宏观体积的多细胞生物是

生物圈唯一的或主要的生命形式。 ( - )

9. 分子进化中性论认为,生物分子层次上的进化改变是由自然选择

作用于有利突变而引起的。 ( - )

常规绝灭 以一定的规模经常发生,表现为各分类群中部分物种的替

代。

小进化 以现生的生物种群和个体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的进化改

变。

趋同 属于不同单源群的成员各自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表型以适应相

似的生存环境。

不完全种 一个物种可能包含若干亚种或族,亚种是不完全的种,同

种的不同亚种之间有明显表型和遗传差异,但无生殖隔离。

单源群 一个分类群应包含同一祖先全部已知的后裔,而不能排除任何一

个。

白化病为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纯合而致,在人群中白化症患者出现频

率为二万分之一,已知 S = 0.1 求该致病基因的突变率?

解 已知 s = 0.1 q2= 1 / 20000

u = s q2

u = 0.1 ( 1 / 20000 ) = 0.5 ×10-5

对群体中的MN血型调查结果如下:计算群体中M基因与N基因的频

率?

血型 M MN N 人数 480 90 30

解 ;

fm = (480 * 2 + 90 ) / ( 480+90+30)*2 = 0.875

fn = (30 * 2 + 90 ) / ( 480+90+30)*2 = 0.125 为什么说隔离是生物物种形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答; 因为只有隔离才能导致遗传物质交流的中断,使群体歧化不断加深,直至新种形成。

谱系图示鹦鹉螺,章鱼,枪乌贼(尤鱼),栖息在海底的枪乌贼和乌贼

(墨鱼)这头足动物的进化关系

试指出(一).哪一类头足动物最进化? 要求写出名称。

(二).最进化的这类头足动物可否称为活化石?

答;

(一) 章鱼这类头足动物最进化。

章鱼可以称为活化石。四亿年前章鱼就已经在海洋中生存

地壳中的碳元素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

生物进化改变量的衡量通常应用三种尺度。

人类行为大体上有三类,第三类行为又称为个人行为,是个体学习过

程中的行为,是对偶然的环境因素的应答。

.有性生殖最显著的优越性是增加变异量和进化速率高。 ( + )

.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的骨骼位于体外,即外骨骼。外骨骼体制的优越

性在于支撑,运动,防护三项功能紧密结合。( + )

.陆地维管植物最迟在泥盆纪早期已经在陆地上达到了繁荣,在广袤的

古大陆上建立起绿色的生态系统。 ( + )

.自然种群中保持大的变异贮存对种群是有利的。 ( + )

.分子进化中性论认为,生物分子层次上的进化改变是由自然选择作用于

有利突变而引起的。 ( - )

在欧洲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是尼安德特人。 ( + )

.有活化石之称的低速进化的实例在动物界中有海豆芽,鲎,牡蛎等。 ( + )

性分化意味着生殖方式的革新,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而产生新个

体。

物种的数目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不可能无限增

长,绝灭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的自我调整。大规模的物种绝

灭之后,种间竞争压力减小,空的生态位出现,往往导致适应辐射。

性分化意味着生殖方式的革新,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而产生新个

体。

人类行为大体上有三 类,第三类行为又称为个人行为,是个体学习过

程中的行为,是对偶然的环境因素的应答。

地壳中的 碳 元素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

生物 进化 改变量的衡量通常应用三种尺度。

物种的数目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不可能无限增

长,绝灭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的自我调整。大规模的物种绝

灭之后,种间竞争压力减小,空的生态位出现,往往导致适应辐射。

由于辐射分支产生的新分类群之间具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较短的进化

史和( A )。

A. 不同的适应特征。 B.不同的外貌特征。

C. 相似的外貌特征。 D. 相同的适应特征。

将一个有性生殖的种群与一个无性生殖的种群进行比较,从繁殖效

率上看,有性生殖处于( A )。

A. 劣势 B. 优势 C.中等状态 D.高低变化不定状态

多细胞动物,多细胞植物出现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 C )。

A.元古宙 B.太古宙 C. 显生宙 D.寒武纪

如果两个物种以相似的方式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和能源,那么,它们必

定会发生竞争和相互排挤,其中必有一个获得相对的成功;如果一个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言,这意味着( D )。

A.有些物种即将绝灭 B.生存竞争的压力增大

C.由于基因型差异引起适合度差异 D.有新种形成

生物大分子进化的“保守性”是指功能上( D )的大分子或大分子的

局部在进化速率上明显低于哪些功能上不显著 的大分子或大分子的局部。

A.可改变 B.可选择 C. 保守 D. 重要

由于辐射分支产生的新分类群之间具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较短的进化

史和( D )。

A.相似的外貌特征。 B.不同的外貌特征。

C. 相同的适应特征。 D. 不同的适应特征。

.将一个有性生殖的种群与一个无性生殖的种群进行比较,从繁殖效

率上看,有性生殖处于( B )。

A.优势 B. 劣势 C.中等状态 D.高低变化不定状态

.多细胞动物,多细胞植物出现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 C )。

A.元古宙 B.太古宙 C. 显生宙 D.寒武纪

如果两个物种以相似的方式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和能源,那么,它们必

定会发生竞争和相互排挤,其中必有一个获得相对的成功;如果一个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言,这意味着( A )。

A. 有新种形成 B.生存竞争的压力增大

C.由于基因型差异引起适合度差异 D. 有些物种即将绝灭

生物大分子进化的“保守性”是指功能上( C )的大分子或大分子的

局部在进化速率上明显低于哪些功能上不显著 的大分子或大分子的局部。

A.可改变 B.可选择 C.重要 D.保守

集群绝灭 生命史上多次发生的大范围,高速率的物种绝灭事件,即在

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一些高级分类单元所属的大部分或全部物种消失,从而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显著降低。

水平进化 导致生物分类学多样性增长的进化过程。

晚期智人 形态上与现代人几乎完全相同的人类化石大致可追溯到5万年前,称之为晚期智人或现代智人,例如中国的柳江人,山顶洞人。

稳定化选择 种群与其所处的环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适应关系,种群中

最普通的表型的适应度显著地大于那些罕见的表型。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系底部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几乎同时突然出现;而在寒武系底界以下的更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

石。

不完全种 一个物种可能包含若干亚种或族,亚种是不完全的种。

水平进化 导致生物分类学多样性增长的进化过程。

晚期智人 形态上与现代人几乎完全相同的人类化石大致可追溯到5万年前,称之为晚期智人或现代智人,例如中国的柳江人,山顶洞人。

稳定化选择 种群与其所处的环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适应关系,种群中

最普通的表型的适应度显著地大于那些罕见的表型。

叠层石 底栖的光合自养的微生物群落(蓝菌)所建造的生物沉积构造。 特别说明 :解答本道题目,详见课件第七章(小进化)

设果蝇实验群体中,隐性致死基因频率初始为q0 ,t世代后频率qt= (q0 / 1+tq0 ) .如图所示。

+ + + +

No.2.chromosomeNo.3.chro ♀╳♂ No.2.chro No.3.chro Gene l1 l2 l1 +

Gene l1, l2 分别表示第二,第三号染色体上隐性致死基因,+ 表示其

等位基因。计算在F6所生的受精卵中,因这些隐性致死基因而死亡的

比例? 解: q0l1=1/2 q0l2=q1l2=1/4 q6l1= ( 1/2 )/[1+6(1/2)]= 1/8

∴ q2

6l1= 1/64 qn=qk/[1+(n-k)qk ]

q6l2=q1l2/[1+(6-1)q1l2 ] = (1/4 ) /[1+(6-1)(1/4) ]=1/9

q2

6l2= 1/81

答:致死比例=(1/64)+ (1/81)- (1/64)×(1/81)=1/36 有一显性突变,选择对显性个体不利,S=0.3 ,如果该基因的突变频

率为0.00003 ,当群体达到平衡时,表现该性状者频率为多少? 解:()2 = V(1-P)

2-P) SP(1-P) ∴ V = 1-SP(2-P)

因为: V=0.00003 甚微,可见,P 也很小,于是: 1-SP(2-P),( 1-P )

均接近1 。 则有 V=SP P = V/S = 0.0001

P2+2Pq=P2+2P—2P2=2P-P2=2/10000 答:频率为万分之二。

群体的遗传组成为 ( 1/16 , 6/16 , 9/16 ),该群体是否为遗传平

衡群体?试算出群体的基因频率分布?

解: 是遗传平衡群体。基因频率 P = 1/4 , 基因频率q = 3/4

( 1/16 , 6/16 , 9/16 ) = ( p 2 ,2pq , q2 )

特别说明 :解答本道题目 要指出 ( D ,H , R )个代表那些分量?

平衡群体中

( D ,H , R )与 ( p 2 ,2pq , q2 )的关系如何?详见课件第七章

(小进化)

.有性生殖的生物种形成有两种方式,简要论述这两种方式。

答:渐进的种形成和量子种形成。

.什么是常规绝灭?对于常规的物种绝灭的原因有哪些解释?

答:以一定的规模经常发生,表现为各分类群中部分物种的替代,即新种产生和某些老种消失。

有几种解释;1,物种内在原因(物种进化潜力说,物种寿命说)。2,生态系统内的竞争与排挤。3,生态链效应。4,小种群的随机绝灭。

有性生殖的生物最显著的优越性是什么?

答:增加变异量,进化速率高。

群体的遗传组成为 ( 1/9 , 4/9 , 4/9),该群体是否为遗传平衡群体?试算出群体的基因频率分布?

解: 是遗传平衡群体。基因频率 P = 1/3 , 基因频率q = 2/3

( 1/9 , 4/9, 4/9 ) = ( p 2 ,2pq , q2 )

特别说明 :解答本道题目 要指出 ( D ,H , R )个代表那些分量?

平衡群体中

( D ,H , R )与 ( p 2 ,2pq , q2 )的关系如何?详见课件第七章

(小进化)

什么是集群绝灭?如何对集群绝灭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答:大大超过常规绝灭速率的物种绝灭事件。集群绝灭是生命史上多次发生的大范围,高速率的物种绝灭事件,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一些高级分类单元所属的大部分或全部物种消失,从而导致地球生物圈多样性的显著降低。

.叠层石中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证据证明了光合作用和光合自养

微生物可能早在35亿年前就进化产生了。(+ ) .地球是靠生物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移到岩石圈中,如果地球早期没

有进化产生出蓝菌;就不大可能出现促使高等生物进化的环境条件。 ( 括号空白由自己看课件决定。以下同 )

.生物界内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的不连续是存在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之

间。 ( + )

.在38亿年的地球生命史的前4/5时间里,微观体积的多细胞生物是生

物圈唯一的或主要的生命形式。( - )

.多细胞化给生物本身带来显著利益。 ( + )

.物种根本上的差异来自遗传的差异,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的分异是生物对不同生存环境的适应。( + )

.分子的进化速率是指核酸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进化的过程中碱基或氨基酸发生替换的频度。 ( - )

.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没有后代产生的现象。 ( + )

* “ 盖雅假说”认为,今日地球表面状态乃是靠生物圈维持和调控的,生

命一旦消失,地球就会回到类似金星等无生命行星一样的_ 表面状

态_________。

*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所谓

“前生命的__化学进化_______”过程,由非生命物质产生出来的。

*英国的白桦蛾的___工业黑化_______现象证明了英国的工业化所造

成的环境改变使这种蛾类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显著改变,种群由白色个

体占优势变为黑色个体占优势。

*分支系统学只接受单源群。所谓单源群,是指一个分类群应包含__祖

先______全部已知的后裔,而不能排除任何一个。

*分子进化中性论的中心论点是:在生物分子层次上的进化改变不是由

__自然选择_________作用于有利突变而引起的,而是在连续的突变压

之下由选择中性或非常接近中性的突变的随机固定造成的。

*“ _盖雅______假说”认为,今日地球表面状态乃是靠生物圈维持和调控

的,__生命____一旦消失,地球就会回到类似金星等无生命行星一样的

表面状态。

*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历史的_早期____,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通过

所谓“前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由__非生命_____物质产生出来的。

*英国的白桦蛾的工业黑化现象证明了英国的工业化所造成的__环境

____改变使这种蛾类的基因__频率_____发生了显著改变,种群由白色

个体占优势变为黑色个体占优势。

*分支系统学只接受 _单源群______ 。所谓单源群,是指一个分类群

应包含同一祖先全部已知的_后裔______,而不能排除任何一个。

*分子进化中性论的中心论点是:在生物分子层次上的进化改变__不是

____由自然选择作用于有利突变而引起的,而是在连续的突变压之下

由选择中性或非常接近中性的突变的_随机_____固定造成的。

*在遗传平衡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不存在的关系为( )。

A.只要知道群体的显性表现型频率就可求出基因频率

B.只要知道群体的基因频率就可求出基因型频率

C.只知道群体的基因型频率就可求出基因频率

D.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可以相互换算

*现在人类普遍采用五个种族来划分,即蒙古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澳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这五大人种和世界五大洲相对应,可见( )在人种形成中的作用。

A. 隔离因素 B. 遗传因素 C.气候因素 D. 地理因素

*由于地质历史上发生多次的灾变事件,每次事件都引起地球环境显著

改变和生物种的大规模替代,以及大范围的生态系统的重建,从而造成( )的进化呈现一幕接一幕的演变特点。

A.自然选择 B.生物物种 C. 地质环境 D. 生态系统

*形态上比直立人更接近现代人,但与现代人有明显差异的人类化石在

亚洲,欧洲和非洲都有发现,年龄最老的接近30万年,它们可以被统称为( )。

A. 早期智人 B. 晚期智人 C.晚期直立人 D.早期直立人

*性分化意味着生殖方式的革新,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而产生新个

体。生殖细胞的融合意味着染色体的( )。

A.双倍化 B.半保留复制 C.减数分裂 D.单倍化

*在遗传未平衡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为( )。

A.只要知道群体的显性表现型频率就可求出基因频率

B.只要知道群体的基因频率就可求出基因型频率

C.只知道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一定就可求出基因频率

D.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可以相互换算

*现在人类普遍采用五个种族来划分,即蒙古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澳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这五大人种和世界五大洲相对应,可见( )在人种形成中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地理因素 C.气候因素 D.隔离因素

*由于地质历史上发生多次的灾变事件,每次事件都引起地球环境显著

改变和生物种的大规模替代,以及大范围的生态系统的重建,从而造成( )的进化呈现一幕接一幕的演变特点。

A.自然选择 B.生物物种 C. 生态系统 D.地质环境

*形态上比直立人更接近现代人,但与现代人有明显差异的人类化石在

亚洲,欧洲和非洲都有发现,年龄最老的接近30万年,它们可以被统称为( )。

A.晚期智人 B.早期智人 C.晚期直立人 D.早期直立人

*正是由于有性生殖带给个体基因型的不稳定,因而生殖隔离的物种是

有性生物的存在方式。物种形成可以看成是生物对性和有性生殖带来的

( )的对策。

A.物种变异 B.物种选择 C.杂种不育 D.不利影响

名词解释与问答: *自然选择 *简约性原则 * 亚种 * 小进化 * 垂

直进化 * 不完全种

*人与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什么是生态位?

在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是物质与能量的转换或转移的环节,是系统内的功能单位。一个种群占据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态位。所谓生态位,可以理

解为一个生态学空间,由物理环境和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共同决定的多向

度空间。

*从信息存储及传递机制,进化动因,适应方式三个方面比较生物的生物学进化与人类的文化进化。

* 设果蝇实验群体中,隐性致死基因频率初始为q0 ,t世代后频率

qt=q0/(1+tq0 ) .如图所示:

+ +

+ +

No.2.chromosome No.3.chromosome ♀♀X♂♂ Gene l1 l2

l1 +

Gene l1, l2 分别表示第二,第三号染色体上隐性致死基因,+ 表

示其等位基因。

计算在F13所生的受精卵中,因这些隐性致死基因而死亡的比

例?

* 什么是趋同进化? * 对群体中的MN血型调查结果如下:计算群体中M基因与N基因的频

率?该群体是否平衡?求平衡时群体基因型的比例?

血型 M MN N 人数 520 75 5 * 什么是性选择? 在进化上有何意义? * 以恐龙的绝灭和哺乳类的兴起为例说明如何认识集群绝灭和继之发

生的适应辐射? * 简述生物大分子进化的特点。

* 简述生态系统进化幕及其各阶段生物进化事件与全球环境特点。

1.地壳中的碳元素主要以 种形式存在。

2.生物进化改变量的衡量通常应用种尺度。

3.人类行为大体上有三类,第三类行为又称为是个体学习过

程中的行为,是对偶然的环境因素的应答。

4.意味着生殖方式的革新,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而产生新个

体。

5.物种的数目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不可能无限

增长,绝灭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的自我调整。大规模的物种

绝灭之后,种间竞争压力减小,空的生态位出现,往往导致适应辐射。

1.由于辐射分支产生的新分类群之间具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较短的进

化史和( A )。

A. 不同的适应特征。 B.不同的外貌特征。

C. 相似的外貌特征。 D. 相同的适应特征。

2.将一个有性生殖的种群与一个无性生殖的种群进行比较,从繁殖

效率上看,有性生殖处于( A )。

A. 劣势 B. 优势 C.中等状态 D.高低变化不定状态

3.多细胞动物,多细胞植物出现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 C )。

A.元古宙 B.太古宙 C. 显生宙 D.寒武纪

4.如果两个物种以相似的方式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和能源,那么,它

们必定会发生竞争和相互排挤,其中必有一个获得相对的成功;如果一

个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言,这意味着( D )。

A.有些物种即将绝灭 B.生存竞争的压力增大

C.由于基因型差异引起适合度差异 D.有新种形成

5.生物大分子进化的“保守性”是指功能上( D )的大分子或大分子

的局部在进化速率上明显低于哪些功能上不显著 的大分子或大分子的

局部。

A.可改变 B.可选择 C. 保守 D. 重要

1.叠层石中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证据证明了光合作用和光合自养

微生物可能早在35亿年前就进化产生了。(+ )

2.地球是靠生物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移到岩石圈中,如果地球早期没

有进化产生出蓝菌;就不大可能出现促使高等生物进化的环境条件。 ( + )

3.生物界内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的不连续是存在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之间。 ( + )

4.在38亿年的地球生命史的前4/5时间里,微观体积的多细胞生物是

生物圈唯一的或主要的生命形式。 ( - )

5.多细胞化给生物本身带来显著利益。 ( + )

6.有性生殖最显著的优越性是增加变异量和进化速率高。 ( + )

7.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的骨骼位于体外,即外骨骼。外骨骼体制的优越

性在于支撑,运动,防护三项功能紧密结合。( + )

8.陆地维管植物最迟在泥盆纪早期已经在陆地上达到了繁荣,在广袤的

古大陆上建立起绿色的生态系统。 ( + )

9.自然种群中保持大的变异贮存对种群是有利的。 ( + )

10.分子进化中性论认为,生物分子层次上的进化改变是由自然选择作用于有利突变而引起的。 ( - )

11.在欧洲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是尼安德特人。 ( + )

1.集群绝灭 生命史上多次发生的大范围,高速率的物种绝灭事件,即

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一些高级分类单元所属的大部分或全部物种

消失,从而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显著降低。

2.水平进化 导致生物分类学多样性增长的进化过程。

3.晚期智人 形态上与现代人几乎完全相同的人类化石大致可追溯到5万年前,称之为晚期智人或现代智人,例如中国的柳江人,山顶洞人。

4.稳定化选择 种群与其所处的环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适应关系,种群

中最普通的表型的适应度显著地大于那些罕见的表型。

5.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系底部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几乎同时突然出现;而在寒武系底界以下的更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

有性生殖的生物种形成有两种方式,简要论述这两种方式。 答:渐进的种形成和量子种形成。

.什么是常规绝灭?对于常规的物种绝灭的原因有哪些解释?

答:以一定的规模经常发生,表现为各分类群中部分物种的替代,即新种产生和某些老种消失。

有几种解释;1,物种内在原因(物种进化潜力说,物种寿命说)。2,生态系统内的竞争与排挤。3,生态链效应。4,小种群的随机绝灭。

微生物可能早在35亿年前就进化产生了。(+ )

2.地球是靠生物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移到岩石圈中,如果地球早期没

有进化产生出蓝菌;就不大可能出现促使高等生物进化的环境条件。 ( + )

3.生物界内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的不连续是存在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之间。 ( + )

4.在38亿年的地球生命史的前4/5时间里,微观体积的多细胞生物是生物圈唯一的或主要的生命形式。 ( - )

5.多细胞化给生物本身带来显著利益。 ( + )

6.无性生殖最显著的优越性是增加变异量和进化速率高。 ( - )

7.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的骨骼位于体外,即外骨骼。外骨骼体制的优越性在于支撑,运动,防护三项功能紧密结合。( + )

8.陆地维管植物最迟在泥盆纪早期已经在陆地上达到了繁荣,在广袤的古大陆上建立起绿色的生态系统。 ( + )

9.自然种群中保持大的变异贮存对种群是有害的。 ( - )

10.分子进化中性论认为,生物分子层次上的进化改变是由自然选择作用于有利突变而引起的。 ( - )

11.物种根本上的差异来自遗传的差异,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的分异是生物对相同生存环境的适应。( - )

12.分子的进化速率是指核酸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进化的过程中碱基或氨基酸发生替换的频度,它是测定物种基因频率进化的尺度,时间以年为单位。 ( - )

13.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没有后代产生的现象。 ( - )

1.集群绝灭 生命史上多次发生的大范围,高速率的物种绝灭事件,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一些高级分类单元所属的大部分或全部物种消失,从而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显著降低。

2.水平进化 导致生物分类学多样性增长的进化过程。

3.晚期智人 形态上与现代人几乎完全相同的人类化石大致可追溯到5万年前,称之为晚期智人或现代智人,例如中国的柳江人,山顶洞人。

4.稳定化选择 种群与其所处的环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适应关系,种群中最普通的表型的适应度显著地大于那些罕见的表型。

5.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系底部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几乎同时突

然出现;而在寒武系底界以下的更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

化石。

1. 设果蝇实验群体中,隐性致死基因频率初始为q0 ,t世代后频率

qt=q0/1+tq0 .如图所示。

+ + + + No.2.chromosomeNo.3.chro ♀╳♂ No.2.chro No.3.chro Gene l1 l2 l1 +

Gene l1, l2 分别表示第二,第三号染色体上隐性致死基因,+ 表示其

等位基因。计算在F6所生的受精卵中,因这些隐性致死基因而死亡的

比例? 解: q0l1=1/2 q0l2=q1l2=1/4 q6l1= ( 1/2 )/[1+6(1/2)]= 1/8

∴ q2

6l1= 1/64 qn=qk/[1+(n-k)qk ]

q6l2=q1l2/[1+(6-1)q1l2 ] = (1/4 ) /[1+(6-1)(1/4) ]=1/9

q2

6l2= 1/81

答:致死比例=(1/64)+ (1/81)- (1/64)×(1/81)=1/36

2.有一显性突变,选择对显性个体不利,S=0.3 ,如果该基因的突变

频率为0.00003 ,当群体达到平衡时,表现该性状者频率为多少? 解:

-P(1-P)2 = V(1-P)

1-SP(2-P) SP(1-P) ∴ V = 1-SP(2-P)

因为: V=0.00003 甚微,可见,P 也很小,于是: 1-SP(2-P),( 1-P )

均接近1 。 则有 V=SP P = V/S = 0.0001

P2+2Pq=P2+2P—2P2=2P-P2=2/10000 答:频率为万分之二。

1.比较人科动物祖先(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 ),现代人,大猩猩的

头骨形态与颅腔容积可知,随着进化发展,脑量不断增加;直立行走者枕

骨大孔位于颅底中央;否则,枕骨大孔位于颅骨后方。根据图示,完成

图示对应下方表格内容。

2.什么是推断谱系的简约性原则?

1. 地球生命历史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和最重要的事件就是生命的

产生。

2. 生命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所谓“前生

命的化学进化”过程,由非生命物质产生出来的。

3. 物种的数目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不可能无

限增长,有产生就同时有消亡。绝灭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

的自我调整。

4. 在生物大分子的层次上来观察进化改变时,我们看到一个很不同于

表型进化的过程。分子进化有两个显著特点,即进化速率相对恒定

和进化的保守性。

5. 人类的适应优势不是体力,而是智力。人类生物学进化的最重要改

变,除了直立以外就是脑量的增长。

1.由于辐射分支产生的新分类群之间具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较短的进

化史和( C )。

A.相似的外貌特征。 B.不同的外貌特征。

C.不同的适应特征。 D. 相同的适应特征。

2.将一个有性生殖的种群与一个无性生殖的种群进行比较,从繁殖

效率上看,有性生殖处于( B )。

A.优势 B. 劣势 C.中等状态 D.高低变化不定状态

3.多细胞动物,多细胞植物出现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 C )。

A.元古宙 B.太古宙 C. 显生宙 D.寒武纪

4.如果两个物种以相似的方式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和能源,那么,它

们必定会发生竞争和相互排挤,其中必有一个获得相对的成功;如果一

个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言,这意味

着( D )。

A.有些物种即将绝灭 B.生存竞争的压力增大

C.由于基因型差异引起适合度差异 D.有新种形成

5.生物大分子进化的“保守性”是指功能上( C )的大分子或大分子

的局部在进化速率上明显低于哪些功能上不显著 的大分子或大分子的

局部。

A.可改变 B.可选择 C.重要 D.保守

推断_进化谱系_ 的简约性原则是建立在“进化途径是简约的”这样一

个推理上,即重复进化的可能性_极小__ 。

通常一个_雄性个体 产生的生殖细胞的数目远远大于一个雌性个体_

产生的生殖细胞数目,因此雄性过剩是必然的。

英国的白桦蛾的工业黑化现象证明了英国的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改变

使这种蛾类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显著改变,种群由白色个体 占优势变为

_黑色个体 占优势。

达尔文研究过南美洲西岸的_加拉巴格斯_ 群岛的雀类,推论这些远离

大陆的隔离小岛上的一些性状分异的土著物种是由大陆__ 迁来的少

数祖先经历适应辐射而形成。

比较肯定的_人_ 科的早期化石代表,是发现于非洲 __ 南部与东部的

南方古猿化石。

在遗传平衡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为( B )。

A.只知道群体的基因型频率无法求出基因频率

B.只要知道群体的基因频率就可求出基因型频率

C.不知道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一定可求出基因频率

D.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可以相互换算

.现在人类普遍采用五个种族来划分,即蒙古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

澳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这五大人种和世界五大洲相对应,可见( A )

在人种形成中的作用。

A. 地理因素 B.遗传因素 C.气候因素 D.隔离因素

.由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这却限制了性选

择和与性选择相关联的 ( B )。

A.稳定化选择 B. 适应进化 C. 歧异化选择 D.表型进化

.医学的发达和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它使社会

成员的生存机会趋于平等,因而减轻了( B )。

A.疾病对个体生存威胁的压力 B. 自然选择的压力

C.由基因型差异引起适合度差异的作用D.生存竞争的压力

.因为物种的数目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不可能无

限增长,有产生就同时有消亡。绝灭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的

( B )。

A.物种替代 B. 自我调整 C.线系终止 D. 物种选择

1.集群绝灭

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一些高级分类群整体消失了。 2.趋同

属于不同单源群的成员各自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表型以适应相似的环

境。

3.大进化

以现代生物和古生物资料为依据,研究物种和物种以上的高级分类群在

长时间内的进化现象 。

4.稳定化选择

种群与其所处的环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适应关系,种群中最普通的表型

的适应度显著的大于那些罕见的表型。

5.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纪底部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几乎同时突然出现;而在寒武系底

界以下的更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

在2500个个体中,有一个个体因为某种隐性基因纯合而呈畸形,经过

50代完全选择后,群体中畸形个体的比例如何?

解;q0 2 = 1/2500 q0 = 1/50

q50 = (1/50) / 1+50(1/50) = 1/100

q502 = 1/10000 答;万分之一。

对群体中的MN血型调查结果如下:计算群体中M基因与N基因的频率?

血型 M MN N 人数 475 89 5

解;Pm= (475*2+89)/ [(475+89+5)*2] = 0.913

q n = (5*2+89)/1138 = 0.087

分子进化中性论的论点是什么?

答 ;在生物分子层次上的进化改变不是由自然选择作用于有利突变而引

起的,而是在连续的突变压之下由选择中性或非常接近中性的突变的随

机固定造成的。

简述生态系统进化幕的划分。

答 ;由于地质历史上发生多次的灾变事件,每次事件都引起地球环境的

显著改变和生物物种的大规模替代,以及大范围的生态系统的重建。可

划分为五个生态系统进化幕;

1.太古宙早期 2. 太古宙至早元古代 3.中元古代 4. 晚元古代 5.显生

达尔文研究过南美洲西岸的加拉巴戈斯群岛的雀类,推论这些远离大陆

的隔离小岛上的一些性状分异的土著物种是由大陆迁来的少数祖先经历

适应辐射而形成。

医学的发达和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它使社会成

员的生存机会趋于平等,因而减轻了自然选择的压力

分子的进化速率是指核酸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进化的过程中碱基或

氨基酸发生替换的频度,它是测定生物大分子进化快慢的尺度,时间以

年为单位。

因为物种的数目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不可能无限增长,有产生就同时有消亡。绝灭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的自我调

整。

物种根本上的差异来自遗传的差异,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的分异是生物对不同生存环境的适应。

下列可以称为一个种群的是( C )。

A.草原上所有的哺乳动物 B.一个湖泊中所有鱼类

C.深山老林中的所有东北虎 D. 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猴子

自然种群中保持大的变异贮存对种群是 ( D )

A.有害的 B. 无害的 C.会增加遗传的不稳定性 D.有利的

适应辐射发生在下面之一情况下:( C )

A.. 大规模的物种绝灭之前 B.一个物种迁移到环境恶劣的光秃秃

的小海岛上 C . 一个物种实现了一个进化革新

D.一个单源群的许多成员在某些性状上发生趋同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正反两个方向突变达到平衡,基因频率不再变化,

即群体达到平衡状态时,基因频率大小取决于( C )。 A,正突变率u. B, 反突变率 v

C,正反突变率u 和 v D,初始频率p0和q0 体表角质层的产生是维管植物减少体内水分丢失的重要的结构特征。与

角质层相关的适应进化是气孔结构的产生,气孔上的半月形或肾形的保

卫细胞通过改变其膨胀度来调节气孔的开闭,因而能够对( B )实行有

效的控制。

A.二氧化碳的吸入与氧气的释放B.水分蒸发和二氧化碳扩散C.水分吸

入与氧气的释放 D. 营养物质的吸入与氧气的释放

1.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没有后代产生

的现象。 ( - )

2.常规绝灭指的是以一定的规模经常发生,表现为一些高级分类群所属

的大部分或全部物种消失。 ( - )

3.伊迪卡拉动物是一些无硬骨骼的,形态多样而奇特的动物。( + )

4.在世界各地的元古宙碳酸盐岩中,到处可见叠层石生物礁。

( + )

5.性分化意味着生殖方式的革新,生殖细胞的融合意味着染色体双倍

化,有性生殖必定伴随着使融合后的细胞还原的机制,即减数分裂。 ( + )

6.物种是大进化的基本单位。 ( + )

7.地质时代最大的单位是宙,依次为代,世,纪和阶。(-)

8.在35亿年的地球生命史的前4/5时间里,宏观体积的多细胞生物是

生物圈唯一的或主要的生命形式。 ( - )

9. 分子进化中性论认为,生物分子层次上的进化改变是由自然选择

作用于有利突变而引起的。 ( - )

常规绝灭 以一定的规模经常发生,表现为各分类群中部分物种的替

代。

小进化 以现生的生物种群和个体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的进化改

变。

趋同 属于不同单源群的成员各自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表型以适应相

似的生存环境。

不完全种 一个物种可能包含若干亚种或族,亚种是不完全的种,同

种的不同亚种之间有明显表型和遗传差异,但无生殖隔离。

单源群 一个分类群应包含同一祖先全部已知的后裔,而不能排除任何一

个。

白化病为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纯合而致,在人群中白化症患者出现频

率为二万分之一,已知 S = 0.1 求该致病基因的突变率?

解 已知 s = 0.1 q2= 1 / 20000

u = s q2

u = 0.1 ( 1 / 20000 ) = 0.5 ×10-5

对群体中的MN血型调查结果如下:计算群体中M基因与N基因的频

率?

血型 M MN N 人数 480 90 30

解 ;

fm = (480 * 2 + 90 ) / ( 480+90+30)*2 = 0.875

fn = (30 * 2 + 90 ) / ( 480+90+30)*2 = 0.125 为什么说隔离是生物物种形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答; 因为只有隔离才能导致遗传物质交流的中断,使群体歧化不断加深,直至新种形成。

谱系图示鹦鹉螺,章鱼,枪乌贼(尤鱼),栖息在海底的枪乌贼和乌贼

(墨鱼)这头足动物的进化关系

试指出(一).哪一类头足动物最进化? 要求写出名称。

(二).最进化的这类头足动物可否称为活化石?

答;

(一) 章鱼这类头足动物最进化。

章鱼可以称为活化石。四亿年前章鱼就已经在海洋中生存

地壳中的碳元素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

生物进化改变量的衡量通常应用三种尺度。

人类行为大体上有三类,第三类行为又称为个人行为,是个体学习过

程中的行为,是对偶然的环境因素的应答。

.有性生殖最显著的优越性是增加变异量和进化速率高。 ( + )

.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的骨骼位于体外,即外骨骼。外骨骼体制的优越

性在于支撑,运动,防护三项功能紧密结合。( + )

.陆地维管植物最迟在泥盆纪早期已经在陆地上达到了繁荣,在广袤的

古大陆上建立起绿色的生态系统。 ( + )

.自然种群中保持大的变异贮存对种群是有利的。 ( + )

.分子进化中性论认为,生物分子层次上的进化改变是由自然选择作用于

有利突变而引起的。 ( - )

在欧洲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是尼安德特人。 ( + )

.有活化石之称的低速进化的实例在动物界中有海豆芽,鲎,牡蛎等。 ( + )

性分化意味着生殖方式的革新,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而产生新个

体。

物种的数目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不可能无限增

长,绝灭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的自我调整。大规模的物种绝

灭之后,种间竞争压力减小,空的生态位出现,往往导致适应辐射。

性分化意味着生殖方式的革新,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而产生新个

体。

人类行为大体上有三 类,第三类行为又称为个人行为,是个体学习过

程中的行为,是对偶然的环境因素的应答。

地壳中的 碳 元素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

生物 进化 改变量的衡量通常应用三种尺度。

物种的数目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不可能无限增

长,绝灭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的自我调整。大规模的物种绝

灭之后,种间竞争压力减小,空的生态位出现,往往导致适应辐射。

由于辐射分支产生的新分类群之间具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较短的进化

史和( A )。

A. 不同的适应特征。 B.不同的外貌特征。

C. 相似的外貌特征。 D. 相同的适应特征。

将一个有性生殖的种群与一个无性生殖的种群进行比较,从繁殖效

率上看,有性生殖处于( A )。

A. 劣势 B. 优势 C.中等状态 D.高低变化不定状态

多细胞动物,多细胞植物出现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 C )。

A.元古宙 B.太古宙 C. 显生宙 D.寒武纪

如果两个物种以相似的方式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和能源,那么,它们必

定会发生竞争和相互排挤,其中必有一个获得相对的成功;如果一个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言,这意味着( D )。

A.有些物种即将绝灭 B.生存竞争的压力增大

C.由于基因型差异引起适合度差异 D.有新种形成

生物大分子进化的“保守性”是指功能上( D )的大分子或大分子的

局部在进化速率上明显低于哪些功能上不显著 的大分子或大分子的局部。

A.可改变 B.可选择 C. 保守 D. 重要

由于辐射分支产生的新分类群之间具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较短的进化

史和( D )。

A.相似的外貌特征。 B.不同的外貌特征。

C. 相同的适应特征。 D. 不同的适应特征。

.将一个有性生殖的种群与一个无性生殖的种群进行比较,从繁殖效

率上看,有性生殖处于( B )。

A.优势 B. 劣势 C.中等状态 D.高低变化不定状态

.多细胞动物,多细胞植物出现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 C )。

A.元古宙 B.太古宙 C. 显生宙 D.寒武纪

如果两个物种以相似的方式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和能源,那么,它们必

定会发生竞争和相互排挤,其中必有一个获得相对的成功;如果一个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言,这意味着( A )。

A. 有新种形成 B.生存竞争的压力增大

C.由于基因型差异引起适合度差异 D. 有些物种即将绝灭

生物大分子进化的“保守性”是指功能上( C )的大分子或大分子的

局部在进化速率上明显低于哪些功能上不显著 的大分子或大分子的局部。

A.可改变 B.可选择 C.重要 D.保守

集群绝灭 生命史上多次发生的大范围,高速率的物种绝灭事件,即在

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一些高级分类单元所属的大部分或全部物种消失,从而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显著降低。

水平进化 导致生物分类学多样性增长的进化过程。

晚期智人 形态上与现代人几乎完全相同的人类化石大致可追溯到5万年前,称之为晚期智人或现代智人,例如中国的柳江人,山顶洞人。

稳定化选择 种群与其所处的环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适应关系,种群中

最普通的表型的适应度显著地大于那些罕见的表型。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系底部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几乎同时突然出现;而在寒武系底界以下的更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

石。

不完全种 一个物种可能包含若干亚种或族,亚种是不完全的种。

水平进化 导致生物分类学多样性增长的进化过程。

晚期智人 形态上与现代人几乎完全相同的人类化石大致可追溯到5万年前,称之为晚期智人或现代智人,例如中国的柳江人,山顶洞人。

稳定化选择 种群与其所处的环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适应关系,种群中

最普通的表型的适应度显著地大于那些罕见的表型。

叠层石 底栖的光合自养的微生物群落(蓝菌)所建造的生物沉积构造。 特别说明 :解答本道题目,详见课件第七章(小进化)

设果蝇实验群体中,隐性致死基因频率初始为q0 ,t世代后频率qt= (q0 / 1+tq0 ) .如图所示。

+ + + +

No.2.chromosomeNo.3.chro ♀╳♂ No.2.chro No.3.chro Gene l1 l2 l1 +

Gene l1, l2 分别表示第二,第三号染色体上隐性致死基因,+ 表示其

等位基因。计算在F6所生的受精卵中,因这些隐性致死基因而死亡的

比例? 解: q0l1=1/2 q0l2=q1l2=1/4 q6l1= ( 1/2 )/[1+6(1/2)]= 1/8

∴ q2

6l1= 1/64 qn=qk/[1+(n-k)qk ]

q6l2=q1l2/[1+(6-1)q1l2 ] = (1/4 ) /[1+(6-1)(1/4) ]=1/9

q2

6l2= 1/81

答:致死比例=(1/64)+ (1/81)- (1/64)×(1/81)=1/36 有一显性突变,选择对显性个体不利,S=0.3 ,如果该基因的突变频

率为0.00003 ,当群体达到平衡时,表现该性状者频率为多少? 解:()2 = V(1-P)

2-P) SP(1-P) ∴ V = 1-SP(2-P)

因为: V=0.00003 甚微,可见,P 也很小,于是: 1-SP(2-P),( 1-P )

均接近1 。 则有 V=SP P = V/S = 0.0001

P2+2Pq=P2+2P—2P2=2P-P2=2/10000 答:频率为万分之二。

群体的遗传组成为 ( 1/16 , 6/16 , 9/16 ),该群体是否为遗传平

衡群体?试算出群体的基因频率分布?

解: 是遗传平衡群体。基因频率 P = 1/4 , 基因频率q = 3/4

( 1/16 , 6/16 , 9/16 ) = ( p 2 ,2pq , q2 )

特别说明 :解答本道题目 要指出 ( D ,H , R )个代表那些分量?

平衡群体中

( D ,H , R )与 ( p 2 ,2pq , q2 )的关系如何?详见课件第七章

(小进化)

.有性生殖的生物种形成有两种方式,简要论述这两种方式。

答:渐进的种形成和量子种形成。

.什么是常规绝灭?对于常规的物种绝灭的原因有哪些解释?

答:以一定的规模经常发生,表现为各分类群中部分物种的替代,即新种产生和某些老种消失。

有几种解释;1,物种内在原因(物种进化潜力说,物种寿命说)。2,生态系统内的竞争与排挤。3,生态链效应。4,小种群的随机绝灭。

有性生殖的生物最显著的优越性是什么?

答:增加变异量,进化速率高。

群体的遗传组成为 ( 1/9 , 4/9 , 4/9),该群体是否为遗传平衡群体?试算出群体的基因频率分布?

解: 是遗传平衡群体。基因频率 P = 1/3 , 基因频率q = 2/3

( 1/9 , 4/9, 4/9 ) = ( p 2 ,2pq , q2 )

特别说明 :解答本道题目 要指出 ( D ,H , R )个代表那些分量?

平衡群体中

( D ,H , R )与 ( p 2 ,2pq , q2 )的关系如何?详见课件第七章

(小进化)

什么是集群绝灭?如何对集群绝灭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答:大大超过常规绝灭速率的物种绝灭事件。集群绝灭是生命史上多次发生的大范围,高速率的物种绝灭事件,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一些高级分类单元所属的大部分或全部物种消失,从而导致地球生物圈多样性的显著降低。

.叠层石中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证据证明了光合作用和光合自养

微生物可能早在35亿年前就进化产生了。(+ ) .地球是靠生物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移到岩石圈中,如果地球早期没

有进化产生出蓝菌;就不大可能出现促使高等生物进化的环境条件。 ( 括号空白由自己看课件决定。以下同 )

.生物界内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的不连续是存在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之

间。 ( + )

.在38亿年的地球生命史的前4/5时间里,微观体积的多细胞生物是生

物圈唯一的或主要的生命形式。( - )

.多细胞化给生物本身带来显著利益。 ( + )

.物种根本上的差异来自遗传的差异,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的分异是生物对不同生存环境的适应。( + )

.分子的进化速率是指核酸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进化的过程中碱基或氨基酸发生替换的频度。 ( - )

.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没有后代产生的现象。 ( + )

* “ 盖雅假说”认为,今日地球表面状态乃是靠生物圈维持和调控的,生

命一旦消失,地球就会回到类似金星等无生命行星一样的_ 表面状

态_________。

*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所谓

“前生命的__化学进化_______”过程,由非生命物质产生出来的。

*英国的白桦蛾的___工业黑化_______现象证明了英国的工业化所造

成的环境改变使这种蛾类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显著改变,种群由白色个

体占优势变为黑色个体占优势。

*分支系统学只接受单源群。所谓单源群,是指一个分类群应包含__祖

先______全部已知的后裔,而不能排除任何一个。

*分子进化中性论的中心论点是:在生物分子层次上的进化改变不是由

__自然选择_________作用于有利突变而引起的,而是在连续的突变压

之下由选择中性或非常接近中性的突变的随机固定造成的。

*“ _盖雅______假说”认为,今日地球表面状态乃是靠生物圈维持和调控

的,__生命____一旦消失,地球就会回到类似金星等无生命行星一样的

表面状态。

*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历史的_早期____,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通过

所谓“前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由__非生命_____物质产生出来的。

*英国的白桦蛾的工业黑化现象证明了英国的工业化所造成的__环境

____改变使这种蛾类的基因__频率_____发生了显著改变,种群由白色

个体占优势变为黑色个体占优势。

*分支系统学只接受 _单源群______ 。所谓单源群,是指一个分类群

应包含同一祖先全部已知的_后裔______,而不能排除任何一个。

*分子进化中性论的中心论点是:在生物分子层次上的进化改变__不是

____由自然选择作用于有利突变而引起的,而是在连续的突变压之下

由选择中性或非常接近中性的突变的_随机_____固定造成的。

*在遗传平衡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不存在的关系为( )。

A.只要知道群体的显性表现型频率就可求出基因频率

B.只要知道群体的基因频率就可求出基因型频率

C.只知道群体的基因型频率就可求出基因频率

D.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可以相互换算

*现在人类普遍采用五个种族来划分,即蒙古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澳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这五大人种和世界五大洲相对应,可见( )在人种形成中的作用。

A. 隔离因素 B. 遗传因素 C.气候因素 D. 地理因素

*由于地质历史上发生多次的灾变事件,每次事件都引起地球环境显著

改变和生物种的大规模替代,以及大范围的生态系统的重建,从而造成( )的进化呈现一幕接一幕的演变特点。

A.自然选择 B.生物物种 C. 地质环境 D. 生态系统

*形态上比直立人更接近现代人,但与现代人有明显差异的人类化石在

亚洲,欧洲和非洲都有发现,年龄最老的接近30万年,它们可以被统称为( )。

A. 早期智人 B. 晚期智人 C.晚期直立人 D.早期直立人

*性分化意味着生殖方式的革新,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而产生新个

体。生殖细胞的融合意味着染色体的( )。

A.双倍化 B.半保留复制 C.减数分裂 D.单倍化

*在遗传未平衡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为( )。

A.只要知道群体的显性表现型频率就可求出基因频率

B.只要知道群体的基因频率就可求出基因型频率

C.只知道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一定就可求出基因频率

D.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可以相互换算

*现在人类普遍采用五个种族来划分,即蒙古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澳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这五大人种和世界五大洲相对应,可见( )在人种形成中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地理因素 C.气候因素 D.隔离因素

*由于地质历史上发生多次的灾变事件,每次事件都引起地球环境显著

改变和生物种的大规模替代,以及大范围的生态系统的重建,从而造成( )的进化呈现一幕接一幕的演变特点。

A.自然选择 B.生物物种 C. 生态系统 D.地质环境

*形态上比直立人更接近现代人,但与现代人有明显差异的人类化石在

亚洲,欧洲和非洲都有发现,年龄最老的接近30万年,它们可以被统称为( )。

A.晚期智人 B.早期智人 C.晚期直立人 D.早期直立人

*正是由于有性生殖带给个体基因型的不稳定,因而生殖隔离的物种是

有性生物的存在方式。物种形成可以看成是生物对性和有性生殖带来的

( )的对策。

A.物种变异 B.物种选择 C.杂种不育 D.不利影响

名词解释与问答: *自然选择 *简约性原则 * 亚种 * 小进化 * 垂

直进化 * 不完全种

*人与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什么是生态位?

在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是物质与能量的转换或转移的环节,是系统内的功能单位。一个种群占据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态位。所谓生态位,可以理

解为一个生态学空间,由物理环境和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共同决定的多向

度空间。

*从信息存储及传递机制,进化动因,适应方式三个方面比较生物的生物学进化与人类的文化进化。

* 设果蝇实验群体中,隐性致死基因频率初始为q0 ,t世代后频率

qt=q0/(1+tq0 ) .如图所示:

+ +

+ +

No.2.chromosome No.3.chromosome ♀♀X♂♂ Gene l1 l2

l1 +

Gene l1, l2 分别表示第二,第三号染色体上隐性致死基因,+ 表

示其等位基因。

计算在F13所生的受精卵中,因这些隐性致死基因而死亡的比

例?

* 什么是趋同进化? * 对群体中的MN血型调查结果如下:计算群体中M基因与N基因的频

率?该群体是否平衡?求平衡时群体基因型的比例?

血型 M MN N 人数 520 75 5 * 什么是性选择? 在进化上有何意义? * 以恐龙的绝灭和哺乳类的兴起为例说明如何认识集群绝灭和继之发

生的适应辐射? * 简述生物大分子进化的特点。

* 简述生态系统进化幕及其各阶段生物进化事件与全球环境特点。

1.地壳中的碳元素主要以 种形式存在。

2.生物进化改变量的衡量通常应用种尺度。

3.人类行为大体上有三类,第三类行为又称为是个体学习过

程中的行为,是对偶然的环境因素的应答。

4.意味着生殖方式的革新,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而产生新个

体。

5.物种的数目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不可能无限

增长,绝灭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的自我调整。大规模的物种

绝灭之后,种间竞争压力减小,空的生态位出现,往往导致适应辐射。

1.由于辐射分支产生的新分类群之间具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较短的进

化史和( A )。

A. 不同的适应特征。 B.不同的外貌特征。

C. 相似的外貌特征。 D. 相同的适应特征。

2.将一个有性生殖的种群与一个无性生殖的种群进行比较,从繁殖

效率上看,有性生殖处于( A )。

A. 劣势 B. 优势 C.中等状态 D.高低变化不定状态

3.多细胞动物,多细胞植物出现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 C )。

A.元古宙 B.太古宙 C. 显生宙 D.寒武纪

4.如果两个物种以相似的方式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和能源,那么,它

们必定会发生竞争和相互排挤,其中必有一个获得相对的成功;如果一

个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言,这意味着( D )。

A.有些物种即将绝灭 B.生存竞争的压力增大

C.由于基因型差异引起适合度差异 D.有新种形成

5.生物大分子进化的“保守性”是指功能上( D )的大分子或大分子

的局部在进化速率上明显低于哪些功能上不显著 的大分子或大分子的

局部。

A.可改变 B.可选择 C. 保守 D. 重要

1.叠层石中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证据证明了光合作用和光合自养

微生物可能早在35亿年前就进化产生了。(+ )

2.地球是靠生物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移到岩石圈中,如果地球早期没

有进化产生出蓝菌;就不大可能出现促使高等生物进化的环境条件。 ( + )

3.生物界内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的不连续是存在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之间。 ( + )

4.在38亿年的地球生命史的前4/5时间里,微观体积的多细胞生物是

生物圈唯一的或主要的生命形式。 ( - )

5.多细胞化给生物本身带来显著利益。 ( + )

6.有性生殖最显著的优越性是增加变异量和进化速率高。 ( + )

7.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的骨骼位于体外,即外骨骼。外骨骼体制的优越

性在于支撑,运动,防护三项功能紧密结合。( + )

8.陆地维管植物最迟在泥盆纪早期已经在陆地上达到了繁荣,在广袤的

古大陆上建立起绿色的生态系统。 ( + )

9.自然种群中保持大的变异贮存对种群是有利的。 ( + )

10.分子进化中性论认为,生物分子层次上的进化改变是由自然选择作用于有利突变而引起的。 ( - )

11.在欧洲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是尼安德特人。 ( + )

1.集群绝灭 生命史上多次发生的大范围,高速率的物种绝灭事件,即

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一些高级分类单元所属的大部分或全部物种

消失,从而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显著降低。

2.水平进化 导致生物分类学多样性增长的进化过程。

3.晚期智人 形态上与现代人几乎完全相同的人类化石大致可追溯到5万年前,称之为晚期智人或现代智人,例如中国的柳江人,山顶洞人。

4.稳定化选择 种群与其所处的环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适应关系,种群

中最普通的表型的适应度显著地大于那些罕见的表型。

5.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系底部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几乎同时突然出现;而在寒武系底界以下的更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

有性生殖的生物种形成有两种方式,简要论述这两种方式。 答:渐进的种形成和量子种形成。

.什么是常规绝灭?对于常规的物种绝灭的原因有哪些解释?

答:以一定的规模经常发生,表现为各分类群中部分物种的替代,即新种产生和某些老种消失。

有几种解释;1,物种内在原因(物种进化潜力说,物种寿命说)。2,生态系统内的竞争与排挤。3,生态链效应。4,小种群的随机绝灭。


相关文章

  • 高一生物期末复习苏教版知识精讲.doc
  • 高一生物期末复习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期末复习 二.复习范围:生物的进化 三.复习目标:⑴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⑵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四.复习重点:⑴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 ⑵生物进化的历程 五.复习难点: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 ...查看


  • 寻找达尔文的足迹教案
  •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研究与实践 寻找达尔文的足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搜集的有关进化问题的资料分析,体验到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分析信息资料,对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在探 ...查看


  • 生态系统的组成
  • <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复习指导 一. 复习目标 1.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3.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 2.懂得食物保存的一般方法. 3.通过复习活动,培养观察.记录.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 ...查看


  • [感悟生命]课堂实录
  • <感悟生命>课堂实录 师:大家好,我们在两星期前就布置了一个自主性学习任务:选定课题,查找资料,完成我们的第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感悟生命.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生:(大声地)做好了. 师:很好.现在我们分组进行. 第一个子课题&l ...查看


  • 大数据改造传统题库猿题库备考"进化论"
  • 离开校园10余年的李勇,自从决定在在线教育领域创业,每天都强迫自己回忆学生时代最需要的是什么.此时,一位备考一级建造师的朋友,勾起了李勇的回忆.朋友告诉他,"做题"是通过的唯一出路.李勇顿时萌发了创立在线题库的想法. 当 ...查看


  • 八年级生物复习计划
  • 八年级生物科复习计划 复习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目前八年级生物已陆续进入生物总复习阶段,若还简单地按课本来重复,难以提高复习效果.根据这两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生物总复习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课本为基础,抓住主线,紧扣中心,强化训练,培养能力. ...查看


  •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 第1单元 生物的进化 1 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 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 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 ...查看


  •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 一.填空: 1.贾兰坡发现的"北京人",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2.达尔文在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共同的祖先."进化论"的核心观点:自 ...查看


  • 苏教生物八年级上教案
  • 第十四章 第一节 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植物的主要类群. 2. 通过观看动画,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课本的插图,能说出植物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