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赤壁之战:黄盖没挨打 曹操未中反间计

2013年05月22日 09:15

来源:精品悦读 作者:高泰

分享到:更多

2人参与 1条评论

核心提示:历史中的蒋干确系周瑜的同郡,也确实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干劝降,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

赤壁之战示意图(资料图)

本文摘自《长江文艺·精品悦读》2011年第8期,作者:高泰,原题:《被误读的赤壁之战真相》

赤壁之战,是冷兵器时代一场脍炙人口的战争。因为它几乎包涵了所有戏剧性的元素,比如强弱对比鲜明的军队,意志力坚强的统帅,反败为胜的曲折历程,还有气贯长虹的英雄故事。这场被后人认定为意义重大的战争,是否真如人们传统认识的那样传奇多姿?是否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样的?

“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孙刘联军连箭都很缺乏,还谈什么抗曹?“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线索可查。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平定关中,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孙权领兵迎战,两军战于长江水入巢湖的濡须口。曹操受挫,坚守营垒以待战机。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自从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多数人只知道有《三国演义》,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周瑜打黄盖”子虚乌有

人们通常认为,曹军将战船用铁链相连,使得黄盖的火攻奏效,实际上,曹军的战船之间并没有用铁链相连,只是首尾相连、衔接紧密,看上去好像连成一串。实际上,曹军的船舰是用木板两两钉在一起,这样船身晃动幅度大大减小,北方兵在船上可保持战斗力。同时,两大船一体,可以即时进行接舷战的步兵数量增多,特别令江东军头疼。江东水军历来以接舷战制胜,如今接舷战的难度变大,就不得不为此发愁了。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武锋校尉黄盖向周瑜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在孙刘联军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黄盖提出的火攻的确是上佳的方案。

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江表传》记载了黄盖的诈降书,他在诈降书里认为以江东地区六个郡的兵力,不能够抵挡中原的一百多万兵力,但是孙权、周瑜执迷不悟,妄想抵抗,所以,他为了避免与孙权、周瑜一起被消灭,情愿向曹操投降。

1 2

2013年05月22日 09:15

来源:精品悦读 作者:高泰

分享到:更多

2人参与 1条评论

核心提示:历史中的蒋干确系周瑜的同郡,也确实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干劝降,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

赤壁之战示意图(资料图)

本文摘自《长江文艺·精品悦读》2011年第8期,作者:高泰,原题:《被误读的赤壁之战真相》

赤壁之战,是冷兵器时代一场脍炙人口的战争。因为它几乎包涵了所有戏剧性的元素,比如强弱对比鲜明的军队,意志力坚强的统帅,反败为胜的曲折历程,还有气贯长虹的英雄故事。这场被后人认定为意义重大的战争,是否真如人们传统认识的那样传奇多姿?是否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样的?

“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孙刘联军连箭都很缺乏,还谈什么抗曹?“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线索可查。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平定关中,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孙权领兵迎战,两军战于长江水入巢湖的濡须口。曹操受挫,坚守营垒以待战机。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自从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多数人只知道有《三国演义》,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周瑜打黄盖”子虚乌有

人们通常认为,曹军将战船用铁链相连,使得黄盖的火攻奏效,实际上,曹军的战船之间并没有用铁链相连,只是首尾相连、衔接紧密,看上去好像连成一串。实际上,曹军的船舰是用木板两两钉在一起,这样船身晃动幅度大大减小,北方兵在船上可保持战斗力。同时,两大船一体,可以即时进行接舷战的步兵数量增多,特别令江东军头疼。江东水军历来以接舷战制胜,如今接舷战的难度变大,就不得不为此发愁了。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武锋校尉黄盖向周瑜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在孙刘联军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黄盖提出的火攻的确是上佳的方案。

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江表传》记载了黄盖的诈降书,他在诈降书里认为以江东地区六个郡的兵力,不能够抵挡中原的一百多万兵力,但是孙权、周瑜执迷不悟,妄想抵抗,所以,他为了避免与孙权、周瑜一起被消灭,情愿向曹操投降。

1 2


相关文章

  • 论赤壁之战中的智谋描写
  • 论赤壁之战中的智谋描写 汉语言文学 06(1)班白志强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写战争的长篇历史小说,他写战争不着力写武力相斗,而注重写智谋较量,在<三国演义>中,智谋描写随处可见,使全书光彩夺目,令人难以释怀.赤壁 ...查看


  • 火烧赤壁缩写400字
  • 火烧赤壁缩写400字(一)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3万驻在赤壁同曹操隔江相对. 曹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曹操让人用铁索把战船都连起来.叫士兵加紧操练,准备渡江. 周瑜手下的老将黄盖,看到曹军 ...查看


  • 论_三国演义_中赤壁之战的素材来源_张真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YangtzeNormalUniversity 第27卷第5期Vol.27No.5 2011年9月 Sep.2011 □古代文学 论<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素材来源 张 (1.新疆师范大学文学 ...查看


  • 三国演义讲稿
  • <三国演义>故事讲稿 东汉末年,黄巾贼起义,天下大乱.有一天,中山靖王的子孙刘备看到招兵告示,看完后忍不住叹气三声.刚好被身后的张飞看到,张飞厉声斥责,"大丈夫不为国家效力,在这里长叹什么?"大家知道刘备长什 ...查看


  • 论[三国演义]中的军事策略
  •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 论<三国演义>中的军事策略 学院:文学艺术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10级1班 姓名:段瑞堂 学号:2010504011 论<三国演义>中的军事策略 [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 ...查看


  •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05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李春生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 ...查看


  •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经典情节及练习
  •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经典情节及练习 一."仁"的代表--刘备 形象: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性格: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狡诈.有心计的人,是" ...查看


  • 中考名著[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
  • 一.练习题 1.<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 3.<三国演义> ...查看


  • 三国演义经典情节
  • 三国演义经典情节 1.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发布文告招兵.榜文到涿县,引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他们志向相同,惺惺相惜.隔日在桃园结为兄弟,(按年龄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并发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q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