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2010年

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2010 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2010 湖南卷 一朵午荷 洛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 争辩。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 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 的画展。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 起一阵小小的惊喜。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 脚的泥水。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 雪白的手帕。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来源:学+科+网]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茏罩在一阵阵激越 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 台。 “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 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 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 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 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

1

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 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 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 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 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 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 一口气。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 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 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懂得荷, 是

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 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 心里有了准备, 仍不免有些紧张。 跨进园门, 在石凳上坐憩一下, 调整好呼吸后, 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 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 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 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 “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 朵……”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 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 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 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 来欣赏我的孤寂了。想到这里,我竞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 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 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 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 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 一朵盛开的莲” ,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 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2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 一闪而没。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 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 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②·一朵午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有删节) 16.纵观全 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 分)

17.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 分)

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6 分)

19.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 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 分)

2010 全国 1 卷 灯火 萧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 可以是一个字: “动” !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 的

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3

在胡兴村, 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 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 “番 仔油灯” 。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 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 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 虐,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 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 伸向瓶底, 将煤油汲吸上来, 油润的灯芯, 火柴一点就燃着了, 昏黄摇曳的光芒, 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 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 ,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 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 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 ,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 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 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 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 灯芯越烧越长, 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 光, 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 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 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 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 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 风大的时候, 我们就得一手举灯, 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

4

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 无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 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

光从 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 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 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 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 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 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 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 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 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 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14、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 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分) (4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5

17、文章最后一段说: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 意义。 ”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 分)

2010 全国 2 卷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 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得 、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书贫穷,不为人知,却 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 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 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 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 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 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成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 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 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 海.红石

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 和药材,把平特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 黄河水上传递。

6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 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颤篮如叶的渡船 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走客子,船把式称船客予,淘金人称金客子。船 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 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 因为黄河走得太急. 过水太多吧, 整个河谷白摹津地罩着浓雾. 听 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 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 青扬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 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盘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 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 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 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 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 捏 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 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 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 无浯。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 惜,因由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 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 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 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 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壮游无止,这 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 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

作用?(6 分)

7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分) (4

16.文中说: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 金克子。 ”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6 分)

17. (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 ,这是为什么?(2)作 者这样写的目的有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分) (6

2010 江苏卷 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 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 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 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 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 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 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 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 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 走到索前, 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 只一跃, 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

8

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 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 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 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 “可 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 “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 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 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 倒垂着, 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 汉子们并不理会, 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

领队吼一声: “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 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 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 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 笑: “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 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 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 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 ,有删改)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 分)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 分)

9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 分)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 分)

2010 浙江卷 静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 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 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 “红蜻蜓” 歌唱组合。 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 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 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 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 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 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 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 弟是心怀怨怼的。 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 在外面游荡, 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 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 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 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 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

易。

10

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 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 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 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 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 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 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 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 实的是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第一次 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 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 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 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 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 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 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 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 你放心吧。

11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 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12.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 分)

13.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分) (4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14.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 观原因。 分) (5

15.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 分)

16.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分) (4

2010 福建卷

春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 “春脖子短。 ”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 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12

最激烈的意见是: “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 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 意见里说的景象, 不冬不夏, 还得承认是春天。 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 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 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 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 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 。背阴的岩下,积雪 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 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 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 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 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 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冰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毂鞋,穿老羊皮背 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 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 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 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 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先自 1980 年 4 月 8 日《北京晚报》 )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

13

A.文章开头三段,写北京春天时间短、风沙大,点明了北国春天的特点。 B.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 “有了别样的体会” ,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 春风。 C.作

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 感受。 D.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 苞的对比。 E.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抒写得淋漓尽致。 14. 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 后来却说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 请简析。 分) (4

15.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6 分)

2010 湖南 16、 【答案】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 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 , ,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 的。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 力层级为 E。通读全文后可知“午”的时间意义。同时,作者赏“午荷”的所见 所感又赋予“午”以特殊的含义。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明确思路一是字面意义,一 是象征(比喻)意义。字面义简单,但往往有考生忽略,象征(比喻)意义则需 要结合借助文本中含义丰富的词或语句组织。 17、 【答案】通过“诚心” “紧张”等描摩“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 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 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 结构上起着 “承上启下” 的作用: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

14

去”则领起下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 C。段意概括并不困难, “我诚心去看荷,紧张而期待” ,但表述上最好用通用的 句式结构“通过……表现(表明)了……” ,这需要考生重新组织语言;一般而 言,出现在文本中间的段落或句子,其在结构上作用多是“承上启下” ,掌握了 这个规律,结合文段稍作“承上”与“启下”的分析即可。 18、 【答案】①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 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②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 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命运第二次接唱的 平和美。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 E。 文本“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 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 韵致绝佳。 但在雨中, 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 专注而矜持, 显得格外英姿勃发, 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整个叶面上的水

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 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花是没了, 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 黑黑瘦瘦, 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情势逆转,现 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 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 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考生需从文本中找到有关荷的描述,概括时可以借助文本 中相应的词语短语。但总结为“形象美”和“精神美”有难度。 19、 【答案】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 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 “我” 有些不解, 这引起了 “我” 的思索, 也引发了 “我” 第二次诚心观荷。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 , 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 , ,从而认识到 “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 ,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 ,生命在澄明的自我 观照中得到升华,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展示出“我” “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赏 析作品内涵,能力层级分别为 C 何 D。审清题干要求。第一次观荷的思绪较为简 单,是对“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不解和思索。见文本“这天下 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的话外, 一直到画廊关门,

15

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由此,也引出了作者的第二次观荷行程,文本“想到这 里,我竞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提示之前与之后都是作者的思绪变化过 程。本题重在对作者思绪变化的把握,作答时,第二次观荷的感受较为重要,语 言组织可以多借助文本中语句,同时,还要有总结性的话语点明题旨。

2010 全国Ⅰ 14、 【答案】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②使童年的生活图 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一身临其境的感受;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 他答案】 (1)现在已不多见,便于读者理解; (2)凸现煤油灯“动”的生命意义, (3)为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 (4)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对比,表现作 者在煤油灯中寄托的对温暖的回忆。 15、 【答案】 (1)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 下的温暖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2)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 馨已经逝去, “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

可避 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16、 【答案】第一问: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 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 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 读者之间的距离。解析: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 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我们熟悉 了这个知识点,还得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 称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 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 一定要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表达技巧及作用要点解说:第一 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真实亲切,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表 达情感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17、 【答案】 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它是作者人生中的 “永 恒之火” ;②灯火下的祖孙相连,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解析说明:我们 只要根据“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就可以判断出此时的灯火已经不是

16

物理意义上的灯火了,而是成了作者心目中某种思想情感的代名词了。根据象征 性散文的特征, 我们只要能够在文章之间找见作者强调的灯火的特征就可以完成 该题。而这在文章中间有两个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一个是作者进行的详细描 写的地方,就是细节部分,二是作者在文章中间进行的议论抒情文段所针对的对 象,只要把这两个方面做好了,然后进行必要概括归纳就可以了。此外还要说明 的,所谓意义,可以简单理解为作用。

2010 全国Ⅱ 14、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 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本文 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 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故答案总结为: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 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 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 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15、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重在理解关键词语, 把握句子结构特征和情感内涵。第一句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句子,要从文章中找出

答案,还要结合全文主旨理解。第二句要理解“随波逐流”和“去大河家住一阵” 的深层含义, 还要明确作者的情感态度。 故答案总结为: (1) ①大河家虽然偏疏、 原始,不为认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②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 青海两省, 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2) 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 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 ③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 更是对读者的期待。 16、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 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故答案总结为:①上承 前文作补充, 指明了上一段中 “船客子” 的含义; ②为后文作铺垫, 解释下文 “金 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 17、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是因为老汉与河的关系, “默默

17

无语”是坎坷人生后的醒悟。作者写韩老汉,是将他当作了底层人的代表,写韩 老汉的动作,就是写意韩老汉为代表的大河家人、底层人与河的关系以及作者的 思考。故答案总结为:第一问:①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 全港湾;②壮观的黄河让韩三十八老汉百看不厌,让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 ③韩三十八老汉历经险境,已经胸有成竹,波澜不惊。第二问:①揭示黄河与大 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②传达作者对自己与黄河、黄土地以及底层人民关 系的感悟。

2010 江苏 11、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 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 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 , 受。 12、 【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 高峻险恶;(2)与“我” “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 反衬。 【解析】作用题,但角度单一,难度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 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 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 ,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 这是反衬。在答题是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 13、 【答

案】(1)“懒懒”地说话、 “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 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 “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 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 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 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 点即可。 14、 【答案】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 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 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

18

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 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 野性的阳刚之美。 【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 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 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 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 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角 度四: “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 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2010 浙江 12、 【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解析】这是有关布局谋篇 的题型, 提问的内容在文首, 其对后文叙事的作用往往是: 开篇点题、 总领全文、 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等。本文陈述的中心不是“弟弟 与音乐关系” ,而是“弟弟与父亲关系” ,可见写“弟弟迷恋音乐”是为下文“父 亲对弟弟渐渐释然”作铺垫。 13、 【答案】①“拍拍”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 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③“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面 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解析】①“拍拍” 这个动词本身含义就有表示对人“安慰或鼓励”的作用,再结合语境“把退休工 资卡交给了弟弟” ,说明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和鼓励。②“喝令”本身是个贬义色 彩的词语,表示“大声地命令” ,但在这段话的语境中,并没有贬义的色彩,而 是属

于“贬词褒用” ,表示父亲以强硬的方式表达对弟弟关爱。③“挺直脊背” 的“挺直”是一种心理的外在表现,为自己能帮助弟弟的行为表示认可。 14、 【答案】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 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 ) 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④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⑤父亲知道了弟 弟的执着、坚韧。 【解析】弟弟与父亲的“对立冲突”主观原因可以从第一、二

19

两段中寻找,文段中直接议论的句子明显地说明了答案。主观原因是:父亲“认 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 ;弟弟的主观原因是“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 心怀怨怼的” 。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化解”主观原因是:弟知道“父亲对于他的 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父亲 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 一个” 。弟弟与父亲的“理解信任”主观原因是:弟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 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 ;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 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联系全文看,这几个主观 原因在原文中非常清晰,只要找到相应的直接议论的句子,稍作概括就是答案。 15、 【答案】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 ;② 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解析】 写法上四个画线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再把画线句子与原文比较,发 现四个句子都运用文学色彩很浓的词语来描写抒情。比喻的作用不言而喻,使文 章更加形象生动;运用文学色彩浓厚的词语来描写抒情,增添了文章(散文)文 化色彩。除了上述的作用外,这几个句子都独立成段,又在文章的篇中,在结构 上,具有过渡的作用。 16、 【答案】①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②成长是一个不 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解析】题干很明确提出,写出“两点”感悟。 考生就要考虑这“两点”应从哪两个角度概括,先应从弟弟自身的角度,再从弟 弟的成长与父亲关系的角度。

2010 福建 13、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 A 项、C 项在文章的第一二段和第八段都有体现,并且分析准确。B 项所说作者 “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是错误的,和作者的观点正好相反;B 项麦苗返 青与山桃鼓苞不形成对比;E

项对表现手法的说法是错误的,对北国春风不是欲 抑先扬,而是使用了欲扬先抑。 【误区警示】考生误答本题原因,一是对文章 内容不把我,而是对写作手法“对比” “欲扬先抑”等不理解。 【答案】AC 14、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答题时要从全文着手,把握住

20

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的特点,抓住作者的观点态度,特别是结合原文第一二段和 倒数第三段作答。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 握不到位,再就是表述不规范。 【答案】北国的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 念的江南的春风。后来作者看到北国的春风吹开冰冻,催生万物,产生了痛快淋 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 (意思对即可) 15、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作品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目, 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另有一番描述” ,这样就可以得到启发,和开始第三段 结合起来分析前后对比表现手法的使用效果。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审 题审不出答题角度,没有注意到“这样写好在哪里”是对手法或语言的鉴赏。另 外,规范合理的表述也不容忽视。 【答案】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 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 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

21

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2010 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2010 湖南卷 一朵午荷 洛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 争辩。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 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 的画展。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 起一阵小小的惊喜。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 脚的泥水。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 雪白的手帕。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来源:学+科+网]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茏罩在一阵阵激越 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 台。 “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 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 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 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 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

1

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 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 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 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 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 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 一口气。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 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 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懂得荷, 是

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 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 心里有了准备, 仍不免有些紧张。 跨进园门, 在石凳上坐憩一下, 调整好呼吸后, 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 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 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 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 “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 朵……”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 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 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 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 来欣赏我的孤寂了。想到这里,我竞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 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 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 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 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 一朵盛开的莲” ,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 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2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 一闪而没。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 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 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②·一朵午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有删节) 16.纵观全 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 分)

17.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 分)

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6 分)

19.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 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 分)

2010 全国 1 卷 灯火 萧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 可以是一个字: “动” !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 的

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3

在胡兴村, 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 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 “番 仔油灯” 。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 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 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 虐,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 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 伸向瓶底, 将煤油汲吸上来, 油润的灯芯, 火柴一点就燃着了, 昏黄摇曳的光芒, 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 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 ,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 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 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 ,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 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 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 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 灯芯越烧越长, 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 光, 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 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 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 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 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 风大的时候, 我们就得一手举灯, 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

4

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 无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 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

光从 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 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 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 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 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 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 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 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 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 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14、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 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分) (4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5

17、文章最后一段说: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 意义。 ”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 分)

2010 全国 2 卷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 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得 、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书贫穷,不为人知,却 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 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 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 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 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 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成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 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 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 海.红石

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 和药材,把平特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 黄河水上传递。

6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 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颤篮如叶的渡船 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走客子,船把式称船客予,淘金人称金客子。船 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 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 因为黄河走得太急. 过水太多吧, 整个河谷白摹津地罩着浓雾. 听 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 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 青扬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 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盘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 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 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 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 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 捏 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 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 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 无浯。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 惜,因由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 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 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 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 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壮游无止,这 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 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

作用?(6 分)

7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分) (4

16.文中说: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 金克子。 ”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6 分)

17. (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 ,这是为什么?(2)作 者这样写的目的有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分) (6

2010 江苏卷 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 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 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 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 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 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 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 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 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 走到索前, 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 只一跃, 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

8

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 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 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 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 “可 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 “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 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 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 倒垂着, 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 汉子们并不理会, 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

领队吼一声: “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 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 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 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 笑: “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 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 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 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 ,有删改)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 分)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 分)

9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 分)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 分)

2010 浙江卷 静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 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 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 “红蜻蜓” 歌唱组合。 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 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 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 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 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 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 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 弟是心怀怨怼的。 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 在外面游荡, 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 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 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 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 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

易。

10

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 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 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 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 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 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 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 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 实的是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第一次 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 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 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 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 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 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 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 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 你放心吧。

11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 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12.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 分)

13.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分) (4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14.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 观原因。 分) (5

15.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 分)

16.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分) (4

2010 福建卷

春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 “春脖子短。 ”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 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12

最激烈的意见是: “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 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 意见里说的景象, 不冬不夏, 还得承认是春天。 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 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 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 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 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 。背阴的岩下,积雪 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 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 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 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 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 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冰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毂鞋,穿老羊皮背 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 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 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 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 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先自 1980 年 4 月 8 日《北京晚报》 )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

13

A.文章开头三段,写北京春天时间短、风沙大,点明了北国春天的特点。 B.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 “有了别样的体会” ,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 春风。 C.作

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 感受。 D.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 苞的对比。 E.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抒写得淋漓尽致。 14. 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 后来却说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 请简析。 分) (4

15.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6 分)

2010 湖南 16、 【答案】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 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 , ,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 的。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 力层级为 E。通读全文后可知“午”的时间意义。同时,作者赏“午荷”的所见 所感又赋予“午”以特殊的含义。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明确思路一是字面意义,一 是象征(比喻)意义。字面义简单,但往往有考生忽略,象征(比喻)意义则需 要结合借助文本中含义丰富的词或语句组织。 17、 【答案】通过“诚心” “紧张”等描摩“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 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 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 结构上起着 “承上启下” 的作用: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

14

去”则领起下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 C。段意概括并不困难, “我诚心去看荷,紧张而期待” ,但表述上最好用通用的 句式结构“通过……表现(表明)了……” ,这需要考生重新组织语言;一般而 言,出现在文本中间的段落或句子,其在结构上作用多是“承上启下” ,掌握了 这个规律,结合文段稍作“承上”与“启下”的分析即可。 18、 【答案】①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 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②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 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命运第二次接唱的 平和美。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 E。 文本“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 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 韵致绝佳。 但在雨中, 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 专注而矜持, 显得格外英姿勃发, 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整个叶面上的水

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 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花是没了, 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 黑黑瘦瘦, 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情势逆转,现 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 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 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考生需从文本中找到有关荷的描述,概括时可以借助文本 中相应的词语短语。但总结为“形象美”和“精神美”有难度。 19、 【答案】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 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 “我” 有些不解, 这引起了 “我” 的思索, 也引发了 “我” 第二次诚心观荷。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 , 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 , ,从而认识到 “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 ,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 ,生命在澄明的自我 观照中得到升华,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展示出“我” “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赏 析作品内涵,能力层级分别为 C 何 D。审清题干要求。第一次观荷的思绪较为简 单,是对“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不解和思索。见文本“这天下 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的话外, 一直到画廊关门,

15

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由此,也引出了作者的第二次观荷行程,文本“想到这 里,我竞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提示之前与之后都是作者的思绪变化过 程。本题重在对作者思绪变化的把握,作答时,第二次观荷的感受较为重要,语 言组织可以多借助文本中语句,同时,还要有总结性的话语点明题旨。

2010 全国Ⅰ 14、 【答案】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②使童年的生活图 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一身临其境的感受;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 他答案】 (1)现在已不多见,便于读者理解; (2)凸现煤油灯“动”的生命意义, (3)为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 (4)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对比,表现作 者在煤油灯中寄托的对温暖的回忆。 15、 【答案】 (1)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 下的温暖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2)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 馨已经逝去, “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

可避 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16、 【答案】第一问: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 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 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 读者之间的距离。解析: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 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我们熟悉 了这个知识点,还得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 称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 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 一定要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表达技巧及作用要点解说:第一 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真实亲切,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表 达情感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17、 【答案】 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它是作者人生中的 “永 恒之火” ;②灯火下的祖孙相连,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解析说明:我们 只要根据“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就可以判断出此时的灯火已经不是

16

物理意义上的灯火了,而是成了作者心目中某种思想情感的代名词了。根据象征 性散文的特征, 我们只要能够在文章之间找见作者强调的灯火的特征就可以完成 该题。而这在文章中间有两个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一个是作者进行的详细描 写的地方,就是细节部分,二是作者在文章中间进行的议论抒情文段所针对的对 象,只要把这两个方面做好了,然后进行必要概括归纳就可以了。此外还要说明 的,所谓意义,可以简单理解为作用。

2010 全国Ⅱ 14、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 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本文 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 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故答案总结为: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 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 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 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15、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重在理解关键词语, 把握句子结构特征和情感内涵。第一句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句子,要从文章中找出

答案,还要结合全文主旨理解。第二句要理解“随波逐流”和“去大河家住一阵” 的深层含义, 还要明确作者的情感态度。 故答案总结为: (1) ①大河家虽然偏疏、 原始,不为认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②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 青海两省, 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2) 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 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 ③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 更是对读者的期待。 16、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 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故答案总结为:①上承 前文作补充, 指明了上一段中 “船客子” 的含义; ②为后文作铺垫, 解释下文 “金 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 17、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是因为老汉与河的关系, “默默

17

无语”是坎坷人生后的醒悟。作者写韩老汉,是将他当作了底层人的代表,写韩 老汉的动作,就是写意韩老汉为代表的大河家人、底层人与河的关系以及作者的 思考。故答案总结为:第一问:①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 全港湾;②壮观的黄河让韩三十八老汉百看不厌,让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 ③韩三十八老汉历经险境,已经胸有成竹,波澜不惊。第二问:①揭示黄河与大 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②传达作者对自己与黄河、黄土地以及底层人民关 系的感悟。

2010 江苏 11、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 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 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 , 受。 12、 【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 高峻险恶;(2)与“我” “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 反衬。 【解析】作用题,但角度单一,难度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 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 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 ,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 这是反衬。在答题是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 13、 【答

案】(1)“懒懒”地说话、 “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 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 “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 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 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 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 点即可。 14、 【答案】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 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 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

18

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 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 野性的阳刚之美。 【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 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 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 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 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角 度四: “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 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2010 浙江 12、 【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解析】这是有关布局谋篇 的题型, 提问的内容在文首, 其对后文叙事的作用往往是: 开篇点题、 总领全文、 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等。本文陈述的中心不是“弟弟 与音乐关系” ,而是“弟弟与父亲关系” ,可见写“弟弟迷恋音乐”是为下文“父 亲对弟弟渐渐释然”作铺垫。 13、 【答案】①“拍拍”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 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③“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面 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解析】①“拍拍” 这个动词本身含义就有表示对人“安慰或鼓励”的作用,再结合语境“把退休工 资卡交给了弟弟” ,说明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和鼓励。②“喝令”本身是个贬义色 彩的词语,表示“大声地命令” ,但在这段话的语境中,并没有贬义的色彩,而 是属

于“贬词褒用” ,表示父亲以强硬的方式表达对弟弟关爱。③“挺直脊背” 的“挺直”是一种心理的外在表现,为自己能帮助弟弟的行为表示认可。 14、 【答案】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 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 ) 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④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⑤父亲知道了弟 弟的执着、坚韧。 【解析】弟弟与父亲的“对立冲突”主观原因可以从第一、二

19

两段中寻找,文段中直接议论的句子明显地说明了答案。主观原因是:父亲“认 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 ;弟弟的主观原因是“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 心怀怨怼的” 。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化解”主观原因是:弟知道“父亲对于他的 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父亲 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 一个” 。弟弟与父亲的“理解信任”主观原因是:弟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 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 ;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 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联系全文看,这几个主观 原因在原文中非常清晰,只要找到相应的直接议论的句子,稍作概括就是答案。 15、 【答案】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 ;② 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解析】 写法上四个画线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再把画线句子与原文比较,发 现四个句子都运用文学色彩很浓的词语来描写抒情。比喻的作用不言而喻,使文 章更加形象生动;运用文学色彩浓厚的词语来描写抒情,增添了文章(散文)文 化色彩。除了上述的作用外,这几个句子都独立成段,又在文章的篇中,在结构 上,具有过渡的作用。 16、 【答案】①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②成长是一个不 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解析】题干很明确提出,写出“两点”感悟。 考生就要考虑这“两点”应从哪两个角度概括,先应从弟弟自身的角度,再从弟 弟的成长与父亲关系的角度。

2010 福建 13、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 A 项、C 项在文章的第一二段和第八段都有体现,并且分析准确。B 项所说作者 “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是错误的,和作者的观点正好相反;B 项麦苗返 青与山桃鼓苞不形成对比;E

项对表现手法的说法是错误的,对北国春风不是欲 抑先扬,而是使用了欲扬先抑。 【误区警示】考生误答本题原因,一是对文章 内容不把我,而是对写作手法“对比” “欲扬先抑”等不理解。 【答案】AC 14、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答题时要从全文着手,把握住

20

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的特点,抓住作者的观点态度,特别是结合原文第一二段和 倒数第三段作答。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 握不到位,再就是表述不规范。 【答案】北国的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 念的江南的春风。后来作者看到北国的春风吹开冰冻,催生万物,产生了痛快淋 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 (意思对即可) 15、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作品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目, 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另有一番描述” ,这样就可以得到启发,和开始第三段 结合起来分析前后对比表现手法的使用效果。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审 题审不出答题角度,没有注意到“这样写好在哪里”是对手法或语言的鉴赏。另 外,规范合理的表述也不容忽视。 【答案】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 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 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

21


相关文章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 绩,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重要,高三有效的复习方法也非常重要.临 考阶段的复习,应分清轻重缓急,不断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 记忆方面的内容, 如名句名篇, 可 ...查看


  • 高考语文北京卷考试内容改革的深化
  • 作者:陈志国 中学语文教学 2010年11期 2007年北京市开始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10年迎来了课改后的首次高考.为适应课程改革要求,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按照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结合北京地区的实 ...查看


  • 初中升高中语文衔接班第1讲
  • 初中升高中语文衔接班第1讲 类型:初三教案 加入时间:2007年7月24日12:42 课堂学生管理利器(中小学学生学习跟踪软件) 201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201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初中朗读音频大全 高中朗读音频大全 免费下载新华字 ...查看


  • 高考语文冲刺:研读试卷看题型梳理试题找不足
  • 部分考生认为"语文靠平时积累,是慢功夫",语言素养当然不是一日之功,但如果单从应试的角度看,研究答题规律,弥补知识漏洞很有必要,最后一个月的冲刺复习对语文高考成绩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考生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1.研读高考试 ...查看


  • 寒假复习规划系列--如何学好高二语文
  • 在高二寒假,多数学校将结束必修教材的学习,进入选修教学阶段.在这个时段,需要同学们整理高中必修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相应地构建知识体系.高二寒假时,高中语文学习已经过半,同学们已经可以开始总结规律,形成对高考语文的整体认知.本学期的复习规划 ...查看


  • 从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看写作教学
  • 教学研究 从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看写作教学 ○韩德庆 亢世勇 摘 要: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透视着起伏回转的当下社会思潮,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选拔的间接要求和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不仅影响到学生在考场上的整体发挥,同时对写作教学也产生 ...查看


  • 有关语文复习的几篇文章
  • 有关语文复习的几篇文章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3 更新时间:2011-4-22 高考在即,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我们从<高考金刊>上摘了以下几篇文章,是有关语文复习的一些建议,希望对老师和同学们有所帮助. ...查看


  • 在古诗文阅读中传承文化美德
  • 内容摘要: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让我们的学生秉承优良的传统文化美德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着力于撰作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中传承文美德的迫切性和意义.语文课堂有必要让学生在优秀的古诗文阅读中参透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铸建起属 ...查看


  • 2010-2011学年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总结
  • 2010-2011学年度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总结 2011年高考的帷幕已经落下,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回顾了高三一年来自我语文的教学复习工作,现总结.反思如下: 一. 高三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高三年级已经直面高考,所以我觉 ...查看


  • 高考语文黄金答题模式答题模板3
  • 高考语文黄金答题模式答题模板3 三.课内训练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难道不能不使我感动得淌下眼泪吗? B.今年,我国的主要日用工业品如棉布.服装.书籍等,都比去年同期增多. C.尤其是现在,群众的意见和看 ...查看


热门内容